母乳性黄疸是怎么引起的 母乳中特殊成分使胆红素重吸收
母乳性黄疸是怎么引起的 母乳中特殊成分使胆红素重吸收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还可能是由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使婴儿胆红素在肠道中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当新生儿开奶迟,摄入量不足,肠蠕动减少时,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肠道中分解结合胆红素,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后者易被小肠重吸收进入血循环,加重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1、喂养方式
如果喂奶延迟、奶量不足或者喂养次数减少造成肠蠕动减慢,肠道正常菌群建立延迟等原因是造成肠道的未结合胆红素会吸收增加,造成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发生的主要原因。
2、母乳原因
母乳性黄疸儿的母乳促进了胆红素的重吸收,其母乳中某些特殊脂肪酸与胆固醇含量高,由于它们的作用,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导致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发生。
而牛奶和非黄疸母乳婴儿的母乳是可以抑制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通过研究kohno发现母乳中有一种因子在发生母乳性黄疸的母乳中活性强,其对影响婴儿胆红素代谢的肝功能成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母乳性黄疸的婴儿在消化母乳时可导致远期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发生。
3、肠道微生态原因
胎儿期间消化道内是没有细菌的。新生儿出生从口腔、鼻以及肛门大量细菌迅速进入机体,其种类与数量迅速增加并于第三天已接近高峰,并维持着肠道的微生态平衡。
这些细菌不但参与水解蛋白,分解碳水化合物,使脂肪皂化,溶解纤维素而且还合成维生素K、B,同时肠道中某些细菌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转化肠道内的胆红素形成粪胆原排出体外,以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
但是母乳喂养儿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也是造成少部分母乳性黄疸的原因之一。
如何诊断宝宝属于哪种类型的黄疸
新生儿皮肤越来越黄,时间久了变成了“小黄人”,这难免让新妈妈有些不安,为什么会出现黄疸呢?是生理问题还是外界因素造成的呢?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所致,新生儿会发生黄疸,原因比较复杂,有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一种生理现象,一般来讲不需要治疗,2周左右就会自然消退;病理性黄疸则是由很多疾病所引起,需要尽早查明原因,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母乳性黄疸需要暂时停止哺喂母乳,待黄疸减轻后恢复喂养;药物性黄疸需要立即停止服用相关的药物。
一般情况下,大约有50%-60%的足月新生宝贝和80%以上的早产宝贝,在出生后2-3天就会出现生理性黄疸。这种黄疸在4-5天达到高峰,一般表现比较轻微,仅有皮肤和巩膜(白眼球部分)轻微发黄。宝贝的全身状态通常较好,每天照样能吃能喝,精神活泼,2周左右黄疸就会自行消退。当然,早产儿黄疸持续时间可能会稍微长一些,但一般也不会超过3-4周。
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是由于某种疾病而引发的黄疸,主要特点是黄疸出现得比较早,一般在出生后24小时之内就会出现,而且黄疸的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也较长或黄疸消退后又复现。引发病理性黄疸的疾病较多,常见的疾病有新生儿溶血症、胆道闭锁、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以及一些遗传性疾病。
母乳性黄疸
大约有1%母乳喂养的宝贝可能发生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母乳中一种酶的活性过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一般是在出生后3天左右出现,开始常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在一起,但在2周左右生理性黄疸应该消退时,黄疸却持续不退或又缓慢地加重。如果宝贝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但全身状态仍然很好,一般考虑是母乳性黄疸。停止母乳喂养3天,如果黄疸减轻就可以确定是母乳性黄疸。
如何鉴别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刚出生的宝宝,由于特殊的胆红素代谢特点,常会出现或轻或重的血清胆红素升高,引起皮肤黄染,即新生儿黄疸。这是一种生理现象,若黄疸程度不重,持续的时间不长,宝宝的一般情况好,则为正常的生理现象,即为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处理,只需让孩子好好吃好好排便,随着年龄增长,黄疸会逐渐消退的。但生理性黄疸是一个排除性诊断,即必须排除了病理性因素引起的黄疸之后,才考虑为生理性黄疸。那怎样的情况需考虑病理性黄疸呢?
1.黄疸出现过早时。宝宝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这种情况常见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
2.黄疸程度过重或血胆红素上升速度过快时。这个很难用肉眼观察来得出结论,但由于宝宝生后头几天还在医院里住着,因此可通过医学检测手段来协助判断。由于新生儿早期血脑屏障不完善,过高的未结合胆红素可与新生儿大脑内的神经核团结合,导致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引起几乎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伤,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必须及时治疗。
3.黄疸持续时间过长时。一般来讲,早产儿持续超过4周,足月儿超过2周,需要警惕病理性黄疸。但有一种特殊情况,即母乳性黄疸,由于母乳中的一种高活性的酶可使大便中的非结合胆红素生成及重吸收增加,导致黄疸持续时间延长,甚至可持续到3个月才消退,但母乳性黄疸的宝宝的生长发育和一般情况都很好,无需特殊处理,也不会伤害到宝宝的大脑。要鉴别是否母乳性黄疸,在排除了病理因素以后,暂停母乳72小时,若黄疸明显消退,血清胆红素减少50%以上有助于诊断。诊断明确后可继续母乳喂养。暂停母乳期间妈妈可将乳汁挤出冷冻,既可留给宝宝以后吃,还可避免由于宝宝吸吮少而引起的乳汁分泌减少。若黄疸程度不重,又排除了其他病理性黄疸的可能,不建议单纯为了明确母乳性黄疸的诊断而暂停母乳。
4.黄疸退而复现。也就是说黄疸在逐渐消退的过程中再次加重,需要考虑宝宝是否有感染或其他引起胆红素代谢异常的疾病。
母乳性黄疸属于病理性黄疸吗 为什么有些宝宝会出现母乳性黄疸
可能与新生儿的小肠对胆红素重复吸收有关。专家认为,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母亲乳汁中含有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特别高,使胆红素在宝宝的小肠中被重复吸收,于是,宝宝便出现了黄疸并持续不退。
母乳性黄疸应该怎样护理
一般情况下,大约有50%至60%的足月新生宝贝和80%以上的早产宝贝,在出生后2至3天就会出现生理性黄疸。这种黄疸在4至5天达到高峰,一般表现比较轻微,仅有皮肤和巩膜(白眼球部分)轻微发黄。宝贝的全身状态通常较好,每天照样能吃能喝,精神活泼,2周左右黄疸就会自行消退。当然,早产儿黄疸持续时间可能会稍微长一些,但一般也不会超过3至4周。
大约有1%母乳喂养的宝贝可能发生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母乳中一种酶的活性过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一般是在出生后3天左右出现,开始常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在一起,但在2周左右生理性黄疸应该消退时,黄疸却持续不退或又缓慢地加重。如果宝贝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但全身状态仍然很好,一般考虑是母乳性黄疸。停止母乳喂养3天,如果黄疸减轻就可以确定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如果较轻,可以继续吃母乳;如果较重,暂停几天母乳,待黄疸减轻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母乳性黄疸的肝功能表现 母乳性黄疸反弹怎么办
母乳性黄疸是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黄疸,足月儿多见,黄疸出现在生理性黄疸发生的时间范围内,峰值高于生理性黄疸,消退时间可晚于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吃奶好,粪便色黄,尿色不黄,不影响生长发育,肝脏不大,肝功能正常,无肝病及溶血的表现。母乳性黄疸主要是由于纯母乳喂养,或者是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母乳成分中含有的一个酶的活性偏高,导致胆红素的重吸收升高,另外有可能跟母乳喂养的肠道菌群是有关系,还有跟遗传因素有关系,如果是母乳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停母乳两到三天,黄疸下降是比较明显的,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能会有反跳,一般反跳的程度不会比前面更高,随后慢慢地消退,母乳性黄疸如果黄疸反弹不是很明显,是不需要特殊干预,继续监测黄疸情况,如果是黄疸大于十五毫克每分升,建议继续暂停母乳三天左右,黄疸可以下降50%左右,如果是黄疸上升大于二十毫克每分升,则建议光疗退黄。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一、发病原因
其发生的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是因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由于母乳本身造成,推测主要原因有: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再分解,小肠重吸收增加,至肠-肝循环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二、发病机制
最近几年研究认为,母乳性黄疸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由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所致,这种学说较为成熟,并得到验证,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在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1、新生儿肠道内β-GD丰富肠道内β-GD主要来源为母乳(新生儿自身也可产生,正常肠道菌群建立后也可产生,但产生较少),β-GD分解结合胆红素,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经小肠再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引起黄疸。
2、肠内β-GD活性高新生儿小肠中β-GD活性高,为成人的10倍。
3、胆红素排泄少新生儿摄入不足,肠内蠕动减少或开奶延迟,肠道菌群建立晚,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可使结合胆红素排泄减少。
4、胆红素重吸收多有人发现母乳中有特殊的脂肪酸、胆固醇,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