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开放性骨折
什么是开放性骨折
1、初期处理:评估伤情别只关注经典版
严重的开放性骨折往往伴有合并伤,初始评估及处理可简单地概括为先救命、再治病及先全身、再局部。在针对开放性骨折的局部处理中,软组织损伤处理得当与否是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
2、初次手术:大做还是小做审慎考量
严重的开放性骨折,医师需要面对的不仅有软组织的缺损、骨折、骨质外露,还有肌肉、肌腱的断裂或缺损及血管、神经的损伤。所谓初次手术大做,即一期行确实的骨折固定、可能的肢体结构及功能重建和创面修复;所谓小做,就是清创,临时的骨折外固定架固定和必要的结构重建。这其实是骨科损伤控制(DCO)原则或早期全面治疗(ETC)原则的适应证把握问题。
目前一般认为,严重开放性骨折患者可能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低体温、酸碱平衡紊乱或凝血障碍,为避免手术造成的二次打击,应考虑实施创伤控制性手术。我们必须牢记,对于这类损伤的患者,处理的首要任务仍是生命的挽救,手术方案的制订必须是在详细而确切的伤情判断下,综合考量患者情况、术者手术技术、医院综合救治水平后作出的审慎选择。
3、清创时机:黄金6小时不是绝对原则
对于清创的时机,传统观点为经典6小时原则,认为6小时内新鲜创口经彻底清创闭合后,绝大多数可一期愈合。但所谓黄金期6小时原则并不是绝对的,开放性骨折治疗应遵守尽早清创的基本原则,推荐在24小时内完成。相对于6h内清创,患者全身状况、充分准备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参与手术等因素,更影响预后。
4、内固定VS外固定:选择时参考关键要素
目前开放性骨折的内固定和外固定选择争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初次手术固定物选择,临时外固定是否转为确实内固定,开放性骨折后期并发症处理。
对于外固定是否转为内固定,我们需着眼于以下要素:1.更换时机:需待术区软组织覆盖好、感染控制。2.手术方式:保护软组织、微创,切口选择组织丰厚处,避免切口问题。
人身体各个部位的开放性骨折
5、保肢VS截肢:结合四肢损伤与整体状况
GustiloⅢB、ⅢC型的肢体严重开放性骨折,治疗常面临保肢与截肢的选择。
为了科学地评估患者的伤情与预后,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些有关保肢和截肢的量化指标,如肢体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ESS)、肢体损伤综合征指数(MESI)、肢体损伤指数(LSI)等。其中MESS最常用,但MESS注重四肢解剖结构的损伤而较少考虑患者整体状况。MESI增加了全身因素的考量,评分系统较为全面,特别是对ISS1>25分、休克、高龄患者权衡截肢与否有优势,具有良好的特异度。
骨折的传统分类方法
闭合性骨折
闭合性骨折指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
开放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指骨折附近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处于外界相通,如胫骨骨折的骨折端刺破皮肤,骨盆骨折引起的膀胱、尿道或直肠破裂均属开放性骨折。
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骨折又可分为不完全骨折和完全骨折。
不完全骨折
不完全骨折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破坏或中断。像瓷器上的裂纹一样,多发于颅骨、髂骨等处无移位的裂纹骨折和多发于儿童的青枝骨折均属此类。
完全骨折
完全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破坏或中断,管状骨多见。根据不同的X线下表现又可分为横行骨折、斜行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压缩骨折和骨骺分离等类型。
根据骨折复位后的稳定程度可将骨折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
稳定性骨折
稳定性骨折指骨折端不移位或复位后经适当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
不稳定性骨折
不稳定性骨折指骨折端易发生移位或复位后经适当外固定仍易发生再移位者。
怎么会得外伤性骨髓炎疾病呢
般属高能量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肌腱、血管、神经损伤者也并不少见。有些病例还同时合并有皮肤及骨骼缺损。多数病例创面污染严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或延误治疗、或在不具备的医院进行了不正规的清创术和内固定术,常常导致创伤部位感染,继而发生骨髓炎。外伤性骨髓炎继发于开放性骨折者最为常见。
创伤性骨髓炎也有会由于一些外伤而引起的,比如烧伤、或者四肢软组织损伤、动物咬伤等所继发的外伤性骨髓炎,但是这些都是少见的,最常见的就是开放性骨折引起的外伤性骨髓炎。
其实不管是大伤还是小伤,只要是使细菌侵入,而患者抵抗力不强,让细菌发展,都是会有可能形成创伤性骨髓炎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外伤的发生,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如果不可避免的发生了,那患者一定要及时去正规的医院清理干净,避免细菌侵入。
粉碎性骨折与其它骨折有何区别
粉碎性骨折与其它骨折有何区别?在生活中由于骨折是很高的一种疾病,因此很多人都认为所有的骨折都是一样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骨折有很多种分类,那么,粉碎性骨折与其它骨折有何区别呢?以下就是专家的详细介绍。
粉碎性骨折与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区别:
1.开放性骨折 骨折附近的皮肤和粘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耻骨骨折引起的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的直肠破裂,均为开放性骨折。因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处受到污染。
2.闭合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没有污染。
粉碎性骨折与其它骨折有何区别?您现在是不是对这三种骨折的区分有一定的了解,希望我们为您讲述的对您有所帮助。
骨折的传统分类方法
骨折。
闭合性骨折
闭合性骨折指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
开放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指骨折附近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处于外界相通,如胫骨骨折的骨折端刺破皮肤,骨盆骨折引起的膀胱、尿道或直肠破裂均属开放性骨折。
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骨折又可分为不完全骨折和完全骨折。
不完全骨折
不完全骨折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破坏或中断。像瓷器上的裂纹一样,多发于颅骨、髂骨等处无移位的裂纹骨折和多发于儿童的青枝骨折均属此类。
完全骨折
完全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破坏或中断,管状骨多见。根据不同的X线下表现又可分为横行骨折、斜行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压缩骨折和骨骺分离等类型。
根据骨折复位后的稳定程度可将骨折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
稳定性骨折
稳定性骨折指骨折端不移位或复位后经适当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
不稳定性骨折
不稳定性骨折指骨折端易发生移位或复位后经适当外固定仍易发生再移位者。
骨质疏松骨折最常见的部位 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有什么急救方法
急救的目在于简单而有效地挽救生命、保护患肢,并且安全转移到附近的医院,具体方法就是:
第一、一般性治疗, 如果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出现的时候首先要抢救生命,按照ABC原则,首先要抗休克、输血、输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第二、如果是开放性骨折,一定要给创口一个妥善的包扎,通常直接用纱布加压包扎固定就行了, 如果遇到大血管出血的时候,加压包扎固定不住可以考虑使用止血带,但是记住一个小时必须得放松十五分钟左右。如果是开放性骨折,骨折端突出创口,并且已经感染的,这时候不要送到创口里面,以防止出现更大的感染。
第三、妥善固定,如果骨折出现畸形,先把畸形恢复,然后用周围能够进行固定的东西,如雨伞、 树枝、或拐棍,用丝巾或鞋带先把骨折做一个临时固定。
最后一点是早期处理完之后,迅速进行转运,转运到附近有治疗条件的医院。
骨折有哪些分型
骨折的分类方法很多,传统的分类方法中依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闭合性骨折
闭合性骨折指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
开放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指骨折附近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处于外界相通,如胫骨骨折的骨折端刺破皮肤,骨盆骨折引起的膀胱、尿道或直肠破裂均属开放性骨折。
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骨折又可分为不完全骨折和完全骨折。
不完全骨折
不完全骨折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破坏或中断。像瓷器上的裂纹一样,多发于颅骨、髂骨等处无移位的裂纹骨折和多发于儿童的青枝骨折均属此类。
完全骨折
完全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破坏或中断,管状骨多见。根据不同的X线下表现又可分为横行骨折、斜行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压缩骨折和骨骺分离等类型。
根据骨折复位后的稳定程度可将骨折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
稳定性骨折
稳定性骨折指骨折端不移位或复位后经适当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
不稳定性骨折
不稳定性骨折指骨折端易发生移位或复位后经适当外固定仍易发生再移位者。
折急救原则中最重要的是 开放性伤口处理
如果患者出现的是开放性骨折伴有大量出血,一般可采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严重的出血患者要用止血带止血,并且每个30分钟放松一次出血位置,防止肢体出现缺血性坏死。
注意:在用消毒纱布或干净布包扎伤口,以防伤口继续被污染。伤口表面的异物要取掉,外露的骨折端切勿推入伤口,以免污染深层组织。有条件者最好用高锰酸钾等消毒液冲洗伤口后再包扎、固定。
粉碎性骨折与其它骨折有何区别
粉碎性骨折与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区别:
1.开放性骨折 骨折附近的皮肤和粘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耻骨骨折引起的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的直肠破裂,均为开放性骨折。因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处受到污染。
2.闭合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没有污染。
粉碎性骨折与其它骨折有何区别?您现在是不是对这三种骨折的区分有一定的了解,希望我们为您讲述的对您有所帮助。
骨折的症状有哪些
(1)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后,两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产生骨摈音或骨擦感。这种骨折的症状是较为常见的。
(2)休克:对于多发性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骨折、脊柱骨折及严重的开放性骨。患者常因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大量出血、剧烈疼痛或并发内脏损伤等而引起休克。这也属于骨折的症状表现。
(3)发热:骨折处有大量内出血,血肿吸收时,体温略有升高,但一般不超过,开放性骨折体温升高时,应考虑感染的可能。这也是骨折的症状表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