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细胞瘤的病因
生殖细胞瘤的病因
生殖细胞未分化(90%)
生殖细胞瘤由原始的生殖细胞衍生而来,好发于松果体区,其次为鞍上池。肿瘤多发生于男性青少年,位于鞍上生殖细胞瘤则以女性多见。生殖细胞瘤对放射线非常敏感。
该瘤通常无包膜、无钙化、出血、坏死或囊性变,属低度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常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转移,易向蛛网膜下腔及脑室系统种植、播散。组织学上,肿瘤主要含有两种细胞成分:上皮样细胞和淋巴样细胞。
生殖细胞肿瘤的病因不明确,有家族史的也十分罕见。曾有报道在Klinefelter 综合征(47,XXY,即47 条染色体,有2 条X 和1 条Y 性染色体)病人的纵隔和颅内发现生殖细胞瘤。这些病人的典型特征是小睾丸、细精管玻璃样变、无精子,有人推测,纵隔及颅内等处生殖细胞瘤的发生是原始生殖嵴分化的变异导致了生殖细胞迁移、分化的变化和其恶性的倾向。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染色体常发生异常,包括非随机的染色体数目异常和结构异位。在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中,80%呈现特征性的染色体结构异常,12 号染色体短臂等臂染色体畸形(i12p),许多非生殖细胞瘤性性腺肿瘤及性腺外的生殖细胞肿瘤中也有i12p 畸形。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生殖细胞在胚胎第4 周已清晰可见,它们出现于卵黄囊壁上的内胚层细胞中,邻近尿囊的发生处。当胚胎开始折迭,原始生殖细胞在中线从卵黄囊壁通过后肠背侧肠系膜迁移至生殖嵴,并进入间叶组织下成为原始性索,再逐步发育为成熟的性腺。在这个迁移过程中,原始生殖细胞遍布整个胚胎,当这些迁移的全能干细胞未完成正常演化而停留时,很可能变成肿瘤。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生殖细胞瘤是一组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的未分化肿瘤。
生殖细胞瘤如何护理
1、提高免疫系统功能最重要的是饮食锻炼和控制烦恼,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可帮助我们远离癌症,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以,使身体的免疫系统处于最佳状态,对预防肿瘤,和预防其他疾病的发生,同样有好处。另外,有研究显示适当活动,增强人体免疫系统。
2、日常生活中要多吃维生素A,对降低患病的危险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吃胡萝卜素,胡萝卜能有效的抑制这种疾病。
3、还要多吃维生素C,E,它们是另外一种抗肿瘤药品,它们能够有效预防食物中的不良物质对身体的侵入。
4、保证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经常玩泥巴,要第天坚持洗澡,并勤换内衣裤,还要多喝牛奶,增加钙的吸收。
生殖细胞瘤患者及其家属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护理:
1、心理护理
恶性肿瘤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否认期、愤怒期、妥协期、抑郁期和接受期等一系列心理变化,密切观察,给予不同的疏导和心理支持。
2、营养护理
鼓励病人摄取足够的营养,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对食欲较差、进食困难者宜少量多餐、少渣饮食,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养支持。放疗期间忌服辛辣香燥等刺激性食物,如胡椒、葱、蒜、韭菜、羊、鸡等。
3、疼痛护理
注意观察病人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和强度,指导病人使用不同的方法控制疼痛,对疼痛难以控制者可根据三级阶梯止痛方案遵医嘱给药。
4、术后护理
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做好引流管、切口和皮肤护理,预防感染。术后如无禁忌证,可在1~7天后离床活动,即早期离床活动。可先在床上做肢体运动和翻身动作。如果身体恢复良好,可逐步加大运动量,变换锻炼内容。
什么是卵巢肿瘤呢
1、性索间质肿瘤:约占卵巢肿瘤的6%,该类肿瘤较为复杂,各种细胞可单独组成相应的肿瘤,卵巢型或睾丸型的两种细胞可出现在同一肿瘤内,甚至有4种细胞类型同时在同一肿瘤内见到。
2、类固醇细胞瘤:由类似于黄体细胞、间质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的大圆形或大多边形细胞组成,以往称脂质细胞瘤或类脂细胞瘤。
3、生殖细胞瘤:来自生殖细胞及其衍生组织,包括无性细胞瘤、畸胎瘤、内胚窦瘤、绒毛膜上皮癌等。
4、性腺母细胞瘤。
5、卵巢非特殊间质来源的肿瘤。
6、在临床中最常见的卵巢肿瘤为上皮肿瘤和生殖细胞瘤。其中又以上皮肿瘤中的黏液性和浆液性肿瘤,生殖细胞瘤中的绒毛膜上皮癌、内胚窦和胚胎的肿瘤最为常见。对卵巢的平性肿瘤一般统称为卵巢癌。
7.纤维瘤Fibroma 占所有卵巢肿瘤的2%~5%,并非少见肿瘤,单侧居多,仅约10%为双侧。大小不等,小者化为卵巢表面一小结节,大者可充满腹腔,出现压迫症状,多发生于中老年妇女。由于肿瘤质地硬,中等大小时易扭转。内分泌功能症状较泡膜细胞瘤低,但有时可混有泡膜细胞瘤成分。瘤表面光滑,或多数结节状,切面白色或灰白色,有似平滑肌瘤的编织结构。
睾丸肿瘤的病因病理
一、病因
肿瘤的病因仍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环境污染、内分泌异常、损伤及遗传等有关。目前有关资料已证明有5个因素可促使睾丸肿瘤的发生:隐睾、以前患过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有家族史、真两性畸形和不育症患者。隐睾恶变的发生率比正常下降至阴囊内的睾丸要高30~50倍。据文献报道每20只腹腔型隐睾或每80只腹股沟型隐睾中就有1例发生睾丸肿瘤。
二、发病机制
睾丸肿瘤根据其组织起源分为4大类:①生殖细胞肿瘤;②间质肿瘤;③生殖细胞和间质混合性肿瘤;④睾丸网肿瘤。其中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组织发生一直存有争议,近年来有一些新的认识,认为各类型的睾丸生殖细胞肿瘤,除精母细胞型精原细胞瘤外,均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前体,即睾丸原位癌,这类肿瘤在病理上称之为不能分类的精曲小管内生殖细胞肿瘤(intratubular germ cell neoplasia of the unclassified type,IGCNU)。这些IGCNU的细胞和精原细胞瘤在形态和DNA组成等均相同,是发生其他生殖细胞肿瘤的前体,即纯的精原细胞瘤可分化出非精原细胞瘤的生殖细胞肿瘤(nonseminoma germ cell tumors ,NSGCT)。
睾丸肿瘤的分类(WHO,1994):
1.生殖细胞肿瘤
癌前病变。
曲细精管内生殖细胞肿瘤(原位癌)。
(1)一种组织类型的肿瘤:
①精母细胞型精原细胞瘤。
②变异型:伴有肉瘤样成分。
③精原细胞瘤(可伴有合体滋养层细胞)。
④胚胎癌。
⑤卵黄囊瘤(内胚窦瘤)。
⑥绒毛膜上皮癌。
⑦畸胎瘤:
A.成熟畸胎瘤。
B.皮样囊肿。
C.不成熟畸胎瘤。
D.畸胎瘤伴明显恶性成分。
E.类癌(纯的类癌或伴有畸胎瘤成分)。
F.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2)多于一种组织类型的肿瘤:
①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
②多胚瘤。
2.性索间质肿瘤
(1)性索间质细胞瘤(Leydig细胞)。
(2)支持细胞瘤(Sertoli细胞):
①典型型。
②硬化型。
③大细胞钙化型。
(3)颗粒细胞瘤(成人C型、幼年型)。
(4)混合性性索间质细胞肿瘤。
(5)未分化类的性索间质肿瘤。
3.生殖细胞和性索间质混合肿瘤
(1)睾丸母细胞瘤。
(2)其他。
4.睾丸网肿瘤
(1)腺瘤。
(2)腺癌。
(3)腺瘤样增生。
5.其他睾丸组织来源肿瘤
(1)表皮样囊肿。
(2)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
6.转移性肿瘤 造血系统来源的。
(1)淋巴瘤。
(2)浆细胞瘤。
(3)白血病。
睾丸肿瘤以淋巴结转移为主。半数患者在初诊时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移。睾丸的淋巴引流起源于第二腰椎附近的生殖嵴,在腹膜后区域形成,睾丸下降到阴囊的过程中带着淋巴和血管通过腹股沟内环下降至阴囊,因此淋巴转移的第一站在肾蒂血管水平的腰椎旁,双侧的淋巴可以跨越中线相互交通。其上界可达肾蒂以上2cm,侧界为两侧肾及输尿管上端的内侧缘,下界至腹主动脉交叉和髂血管的上1/3为止。腹股沟淋巴结的转移常发生在肿瘤穿破白膜而发生附睾、精索及阴囊皮肤等部位的转移。经阴囊睾丸肿瘤切除和睾丸穿刺活检可造成局部的转移。远处转移最常见的是肺、肝,其次是腹腔内转移。多数发生是直接邻近侵犯。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睾丸肿瘤的临床分期,因为局部和全身有无播散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影响。至今为止至少9种分期系统在全世界应用。比较传统的分期(Boden和Gibb在1951年提出)是:①肿瘤仅限于睾丸内的为Ⅰ(A)期,②有区域淋巴结(即腹膜后的淋巴结)转移,而无膈上及内脏转移的为Ⅱ(B)期,③肿瘤转移超腹膜后淋巴结以上,如纵隔、肺或其他内脏的为Ⅲ(C)期。以后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又把Ⅰ和Ⅱ期又分为几个亚期(等级)。1992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推荐肿瘤分期为TNM系统:T代表原发肿瘤;N是指膈以下区域性淋巴结受侵犯;M是代表有无远处器官或膈以上区域性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是基于临床体检、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为便于记忆,可用简化的TNM分期,即0~Ⅲ期。
生殖细胞瘤的饮食保健
营养治疗
1、饮食以软食为主,适当地进食滋养性食物,如蛋类、骨汤、莲子、核桃等。
2、宜进食壮阳食物,如麻雀、狗肉、鸡肉、海虾、海马、羊肾、乌龟、泥鳅、河虾、鹌鹑蛋、麻雀蛋、海参、金樱子、韭菜、生姜、蛇床子等。
3、宜补充锌,含锌较多的食物如牡蛎、牛肉、鸡肝、蛋、花生米等。
4、宜多吃动物内脏。
5、宜常吃含精氨酸较多的食物,如山药、银杏、鳝鱼、海参、墨鱼、章鱼等。
6、不要酗酒。
7、禁食肥腻、过甜、过咸的食物。
食疗方法
1、麻雀 2 只,小米60 克,黄酒 300 毫升,葱白 2 根。将麻雀去毛、去内脏,洗净炒熟,放入黄酒稍煮,再加水放入小米煮粥,熟后放入葱白、精盐等调服,每日 1 次。适用于肾虚阳痿、腰膝酸软、小便频数。
2、苦瓜种子适量,焙熟研末,每次 9 克,黄酒送服,每日 2~3 次。
3、海参、狗肉各适量,共切片煮汤,加生姜、精盐等调服。
4、小公鸡 1 只,去毛、去内脏,洗净切块,置于食盆中,加入白酒 200 毫升,隔水蒸食。适用于阳痿或举而不坚、早泄。
5、猪腰 1 对,枸杞菜 250 克。将猪腰洗净切片,用麻油炒熟,加水适量,放入枸杞菜熬汤,熟后加入精盐、胡椒粉调服。
肾母细胞瘤病因
(一)发病原因
在本病的发生中,可能与发育异常及许多化学的和生物的因素有关,肾母细胞瘤可能是后肾胚基未向肾小管和肾小球分化导致异常增殖的结果,Bove和McAdams(1976)提示肾母细胞增生复合体(nephroblastomosis complex)可能转化为肾母细胞瘤,Knudson和Strong(1972)认为根据生殖细胞是否发生突变,可将Wilms瘤分为遗传型和非遗传型两类,若属于遗传形式,则肿瘤发生得更早,更易为双侧性及多中心形式发生,所有双侧性肾母细胞瘤及15%~20%的单侧病变与遗传有关,此外,遗传型双侧肾母细胞瘤的后代发生肿瘤的几率可达30%,而单侧病变者约为5%,Hoffinan(1989)和Koufos(1984)发现11p13(WT1)上存在隐性抑癌基因的缺失,而在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患者中发现11p13末端与11p15(WT2)有等位杂合现象,有趣的是,WT1在正常肾脏胚胎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该基因等位点的缺失将导致泌尿生殖系发育不良(Kreidberg,1993),约15%肾母细胞瘤患儿合并有其他先天性畸形,美国肾母细胞瘤研究组(NWTS)研究表明肾母细胞瘤患儿1.1%有虹膜缺如,远高于正常人群发生率(0.2%),常同时合并泌尿生殖系畸形(隐睾症,尿道下裂及肾融合或异位),外耳畸形,智力迟钝,头面部畸形,腹股沟或脐疝(Haicken和Miller,1971),2.9%有单侧肢体肥大(Janik和Seeler,1976),常合并有胚胎癌,肾上腺皮质癌,肝母细胞瘤,此外,肾母细胞瘤患儿可合并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肉瘤,腺癌及白血病)。
从胚胎学上来说,持续存在的后肾胚基未能分化为肾小球及肾小管并呈不正常的增殖,发展为肾母细胞瘤,肿瘤可以遗传的形式或非遗传的形式出现,若属于遗传形式,则肿瘤发生得更早,更易为双侧性及多中心形式,所有双侧性肾母细胞瘤及15%~20%单侧病变与遗传有关,但Belasc0等的病因复习中,遗传因素并不重要,仅1%~2%的患者有家族史。
(二)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不详,可能与肾胚胎期发育异常有关,此瘤是由间质,胚芽和上皮组成的恶性实体瘤,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骨骼组织及神经组织等成分,外有包膜,切面呈灰黄色,可有囊性变和坏死出血区,邻近肾组织受压萎缩,肾盂肾盏可变形,早期可发生血行转移,常见转移部位为肺,肝,脑等,10%~45%病例肾静脉及下腔静脉有癌栓,淋巴转移居次要地位,肾母细胞瘤预后与肿瘤的结构有关,典型肾母细胞瘤和部分分化的囊性肾母细胞瘤预后好,而未分化型预后差, NWTS将其分为5期,Ⅰ期:肿瘤限于肾内,可完全切除;Ⅱ期:肿瘤浸润肾周脂肪或肾静脉内有瘤栓,但术后无明显肿瘤残存;Ⅲ期:肿瘤不能完全切除,术后尚有残存,但限于腹部,无血行转移;Ⅳ期:血行转移至肺,肝,骨,脑等;Ⅴ期:双侧肾母细胞瘤。
生殖细胞瘤有什么症状
1.颅内压增高症状: 生殖细胞瘤可早期压迫或梗阻导水管的上端开口,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当肿瘤进一步增大时,压迫第叁脑室后部或导水管上端,使梗阻性脑积水更为突出,因此,几乎所有的病人都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及体征。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盘水肿,小儿可有头围扩大等。后期可继发视神经萎缩及展神经麻痹等。
2.局部定位征: 最常见的定位症状有Parinaud 综合征,这是Parinaud 于1883 年首先指出松果体区肿瘤可出现上视不能、瞳孔光反应和调节反应障碍等。其中部分病人同时合并下视不能,瞳孔光反应迟钝或丧夫、调节反应减弱及阿罗瞳孔是生殖细胞瘤的重要体征。约半数以上的病人可出现小脑症状,表现为持物不稳、走路摇晃、眼球震颤等,少数侵犯基底节时可出现偏瘫等。肿瘤压迫下丘脑及内侧膝状体可出现双侧耳鸣及听力下降。其他尚包括癫痫、脑神经(Ⅲ、Ⅳ)不全麻痹、视野缺损等。
3.内分泌症状: 性早熟及巨生殖器为本病突出的内分泌症状,因此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也可见到性发育停顿或迟缓。性发育障碍在15 岁以下的儿童发生率为10%~37.5%。性早熟以男性病例占大多数。下丘脑损害可出现尿崩症、嗜睡、肥胖、发育障碍及性功能低下等。
4.转移 由于生殖细胞瘤组织松散,很易脱落,故有种植性转移倾向,常沿蛛网膜下腔向基底池、脑室系统和脊髓转移。其转移率一般在10%~37%之间。个别病例可发生颅外远处转移,如头皮下、肺部等。
生殖细胞瘤的临床表现
突出临床表现是内分泌紊乱/8/,表现为上视障碍和性早熟,同时可伴有下丘脑功能障碍,如尿崩、烦渴、嗜睡及肥胖。其他症状与肿瘤部位有关,松果体区肿瘤可阻塞中脑导水管,造成颅内高压。鞍区肿瘤则首先表现出视力障碍,然后出现头痛、呕吐、多饮多尿及垂体功能低下。
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①肿瘤最常见于松果体区,位于鞍上区肿块常累及漏斗;②CT平扫多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无出血、坏死及囊性变,可分叶,但境界清楚;瘤体本身钙化少见,典型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常见肿瘤包埋松果体钙化灶。③增强扫描呈中等至明显的均匀强化。④室管膜下转移可表现为沿脑室壁线状或条片状强化,沿脑脊液向蛛网膜下腔播散表现为脑表面、脑池的线状或结节状强化。
2、MR表现:①最常见于松果体区,也常见于鞍上,可同时或单独存在。②T1加权为略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常呈等信号或高信号。③增强后;呈明显均匀一致强化,并能发现沿脑脊液或室管膜转移的病灶。
精原细胞瘤怎么回事
精原细胞瘤可分为生殖细胞瘤与非生殖细胞瘤两类。前者发生于曲精细管的生殖上皮,约占95%:后者发自间质细胞,约占5%。多见于25-44岁,具有地区说种族差异。精原细胞瘤病因尚不清楚,可能和种族、遗传、隐睾、化学致癌物质、损伤、内分泌等有关。
精原细胞下降不全(40%):
此为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睾丸局部温度升高,血运障碍,内分泌功能失调,致睾丸萎缩,生精障碍,易发生恶变。另外,先天性睾丸功能障碍,下降不全,亦易产生恶变。
遗传因素(10%):
近年有人统计精原细胞瘤患者中,其近亲中有16%左右有肿瘤病家族史。
睾丸女性综合症(5%):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77年对精原细胞瘤分类比较分析,睾丸女性综合病症也易发生精原细胞瘤。
外伤(5%):
认为外伤不是肿瘤发生的直接原因,但睾丸外伤后,局部有小血肿形成或血循环障碍,组织变性萎缩等,在此基础上发生肿瘤。
感染(10%):
多种病毒性疾病,如麻疹、天花、病毒性腮腺炎及细菌性炎症,均可并发睾丸炎,致睾丸细胞变形而发生精原细胞瘤。
激素(5%):
临床及动物实验等事实提示,内分泌与睾丸肿瘤的成因有关。如睾丸肿瘤多发于性腺旺盛的青壮年,或在内分泌作用活跃时期;动物实验如给鼠类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诱发精原细胞瘤。中医认为:情志不畅,或恼怒伤肝,肝郁气滞,横逆犯脾,脾虚湿聚,留滞肝经,日久形成坚硬肿块。"正虚邪实"为其病理机制。
生殖细胞瘤西医治疗
1.肿瘤切除术
近年来普遍应用了CT 及显微外科技术,彻底切除生殖细胞瘤已成为可能。目前常用的手术入路及其选择原则为:
(1)经顶枕部经胼胝体入路:适用于第叁脑室后部的生殖细胞瘤。一般做右侧顶枕较大的骨瓣,内缘达矢状窦旁。
(2)经幕下小脑上入路:适用于肿瘤位于四迭体池或其下方者。病人可采坐位、侧卧或俯卧位。行颅后窝正中切口。
(3)经枕部小脑幕入路:肿瘤位于四迭体上方时可采用此入路。术中骨窗要能暴露矢状窦及横窦的边缘。
(4)经侧脑室叁角区入路:主要用于肿瘤向一侧大脑半球生长时。术后常有同向偏盲。
(5)经额部侧脑室入路:可行冠状切口,右额骨瓣成型开颅。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入路均应注意保护好大脑深静脉,肿瘤应分块切除,术中应避免损伤瘤周的脑组织。目前生殖细胞瘤的手术原则是尽可能地彻底切除,术后放射治疗,或先行分流手术,然后再行肿瘤部分切除(一概要求完全切除,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是否适于全切除,首先取决于肿瘤的组织学结构,其次是肿瘤扩展部位。小的和中等大小的生殖细胞瘤有时可以全切,术后死亡率较高。
2.脑脊液分流术
鉴于肿瘤全切除困难,术后死亡率高,即使肿瘤全切除后,仍难免复发。因此,有人主张采用脑脊液分流术加术后放疗。以往多采用侧脑室-枕大池分流术或第叁脑室造瘘术。近年来多采用带活瓣装置行脑室-心房或脑室-腹腔分流术。分流术的目的是为了解除梗阻性脑积水,术后辅以放疗。有人主张所有病人不管是否行全切术,如有颅内压增高,肿瘤切除前2 周,尤其是肿瘤部分切除者均应行脑脊液分流术。由于生殖细胞瘤极易脱落沿脑脊液播散,故已有分流术后发生腹腔或全身转移的报道。
3.立体定向活检术
可在CT 导向下行立体定向活检术,明确病理诊断,为下一步治疗提供资料。
怎么会得睾丸癌
发病机制:睾丸肿瘤根据其组织起源分为4大类:
①生殖细胞肿瘤;
②间质肿瘤;
③生殖细胞和间质混合性肿瘤;
④睾丸网肿瘤。
其中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组织发生一直存有争议,近年来有一些新的认识,认为各类型的睾丸生殖细胞肿瘤,除精母细胞型精原细胞瘤外,均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前体,即睾丸原位癌,这类肿瘤在病理上称之为不能分类的精曲小管内生殖细胞肿瘤。这些IGCNU的细胞和精原细胞瘤在形态和DNA组成等均相同,是发生其他生殖细胞肿瘤的前体,即纯的精原细胞瘤可分化出非精原细胞瘤的生殖细胞肿瘤。
发病原因:肿瘤的病因仍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环境污染、内分泌异常、损伤及遗传等有关。目前有关资料已证明有5个因素可促使睾丸肿瘤的发生:隐睾、以前患过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有家族史、真两性畸形和不育症患者。隐睾恶变的发生率比正常下降至阴囊内的睾丸要高30~50倍。据文献报道每20只腹腔型隐睾或每80只腹股沟型隐睾中就有1例发生睾丸肿瘤。
怎样判断睾丸癌
睾丸肿瘤分为生殖细胞肿瘤、非生殖细胞肿瘤和睾丸继发性肿瘤,其中以生殖细胞肿瘤最多见,占90%~95%。生殖细胞肿瘤分为精原细胞瘤(35%)、非精原细胞瘤(胚胎癌;畸胎瘤;绒毛膜上皮癌等)及混合性生殖细胞瘤。非生殖细胞瘤分为间质细胞瘤、支持细胞瘤、性腺间质瘤、混合瘤。
最常见症状为睾丸渐进的、无痛性的增大,并有沉重感。精原细胞瘤肿大的睾丸往往保持睾丸的轮廓,质地一致,而畸胎瘤则呈结节性肿大,软硬不一致。约有10%的患者因睾丸内出血或梗死而感觉疼痛,10%的患者可能出现转移症状,如腹膜后淋巴转移块较大,压迫神经根出现背痛。肺部转移可出现咳嗽和呼吸困难,十二指肠转移可出现厌食、恶心和呕吐,骨转移可引起骨痛等。儿童有睾丸肿块,同时有早熟症状,或成人同时有女性型乳房及性欲减退时应考虑睾丸间质细胞瘤。
体检可触及患侧睾丸肿大,质韧,有沉重感,透光试验阴性。睾丸肿瘤标记物、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甲胎蛋白(AFP)浓度分别可能在精原细胞瘤、绒毛膜细胞癌、胚胎癌或混合性生殖细胞瘤患者的血清中增高。B超显示睾丸均匀性增大,回声增强而不均,血流信号强。CT检查主要观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什么是卵巢无性细胞瘤
卵巢无性细胞瘤是一种反映原始生殖细胞的恶性肿瘤。该肿瘤的形态和来源于男性的睾丸精原细胞瘤相似,因此卵巢无性细胞瘤和睾丸精原细胞瘤并称为生殖细胞瘤。卵巢无性细胞瘤来源于尚未分化的原始生殖细胞,因此叫做无性细胞瘤。患卵巢无性细胞瘤以青少年和年轻的妇女为主,该病的平均发病年龄只有21岁。……
卵巢无性细胞瘤是一种反映原始生殖细胞的恶性肿瘤。该肿瘤的形态和来源于男性的睾丸精原细胞瘤相似,因此卵巢无性细胞瘤和睾丸精原细胞瘤并称为生殖细胞瘤。卵巢无性细胞瘤来源于尚未分化的原始生殖细胞,因此叫做无性细胞瘤。患卵巢无性细胞瘤以青少年和年轻的妇女为主,该病的平均发病年龄只有21岁。
卵巢无性细胞瘤多是单侧性,肿瘤的生长速度很快,所以病程比较短。临床的症状是出现盆腔包块,患者会有涨腹感。如果肿瘤发生扭转破裂,会有出血和急性腹痛的情况。卵巢无性细胞瘤的患者大多会伴有生殖器畸形,如女性假两性畸形、真两性畸形及性腺发育不全等。有的患者会出现月经异常,大多会表现为月经过量、阴道不规则出血、青少年出现性早熟等症状。
治疗卵巢无性细胞瘤,大都需要手术切除,在切除后还需要进行放射治疗和化疗。一般来说,治疗的效果会比较好。初次进行手术,并在手术之后给予正确的放疗和化疗,复发的几率低。如果出现复发,病情肿瘤对放疗和化疗都高度敏感,治疗效果同样会比较好。
以往有统计称卵巢无性细胞瘤的存活率是72%-100%,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大都是对手术之后的化疗和放疗不重视。随着医学科技的进补,近几年治疗一般都会采用联合治疗的方法,存活率提升至92%-100%。因为卵巢无性细胞瘤具有单侧性的特点,所以一般是单侧附件切除,治疗之后,大部分女性月经情况良好,能够正常地受孕和生育。
进行手术之后,患者一般可在1-7天后离开病床活动,在离床活动前,可以在床上做肢体运动和翻身动作,适当的运动有利于身体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