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辩证推拿治疗头痛
中医怎么辩证推拿治疗头痛
中医推拿治疗头痛的基本治法
(1)头面部操作: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术者行一指禅“小8字”和“大8字”推法,反复分推3~5遍。继之指按、揉印堂、神庭、攒竹、鱼腰、太阳、百会、四神聪等穴,每穴约一分钟;结合抹前额3~5遍;从前额发际处拿至风池穴处做五指拿法,反复3~5遍。行双手扫散法约一分钟;指尖击前额部至头顶,反复3~6遍。
(2)颈肩部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沿项部膀胱经、督脉上下往返操作,结合揉、拨、推上述穴位3~5分钟。继之拿风池穴、项部两侧肌群、肩井各半分钟;在项、肩、上背部施以掖法约两分钟。
中医推拿治疗不同类型的头痛
(1)颈源性头痛:在颈项、肩及上背部的阿是穴处施以指揉、指拨、指推法3~5分钟,用力由轻到重,以患侧为主,注意点线、点面结合,必要时采用整复颈椎手法。
(2)外感头痛:在项背部太阳经施以掖法、一指禅推法,重点按揉风池、风府、肩井、大椎、肺俞、风门、定喘、曲池、合谷穴3~5分钟。擦背部两侧膀胱经,以透热为度。
(3)偏头痛:在太阳、头维穴区行一指禅推法,以较重力量按揉风池穴3~5分钟。
(4)内伤头痛:肝阳头痛指按揉肝俞、阳陵泉、太冲、行间,每穴约一分钟;推桥弓30次左右,两侧交替进行;扫散法操作加次。血虚头痛指按揉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膈俞,每穴约一分钟;掌摩腹部5分钟左右;擦背部督脉,以透热为度。痰浊头痛用一指禅推法推中脘、天枢穴各约两分钟;摩腹部5分钟左右;指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丰隆,每穴约一分钟。肾虚头痛指按揉肾俞、命门、腰阳关、气海、关元、太溪,每穴1~2分钟;擦背部督脉、腰髓部,以透热为度。瘀血头痛分抹前额1~2分钟;指按揉攒竹、太阳,每穴1~2分钟;指按揉合谷、血海、太冲,每穴约1分钟;擦前额部,以透热为度。
中医推拿治疗头痛的注意事项
1.头痛病因复杂,临床应首先辨病,结合辨证,在排除脑脓肿、脑血管疾病急性期、颅内占位性病变、脑挫裂伤、外伤性颅内血肿等颅内器质性疾病后施以手法治疗,一般均能缓解,尤以偏头痛、肌收缩性头痛、感冒头痛、高血压头痛疗效显著。病毒性脑炎、乙脑、流脑等,初期有类似外感头痛的症状,临床中要仔细辨别,如为脑病所致头痛,需中西医结合,及时治疗原发病变。
2.手法宜轻柔,渗透力要强。
3.可配合中药治疗。
提醒:在选择中医推拿治疗头痛时,建议您在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进行,以获满意疗效。
中医如何辩证治疗胃脘痛
胃脘痛的辩证,主要辩别是病邪(寒、热、食滞等)阻滞引起的,还是脏腑失调(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引起的;病在肝,还是病在脾胃;是实证(病邪阻滞、肝郁,肝火),还是虚证(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尚属气滞,还是已成血瘀等几个方面。对本病的治疗,以“理气止痛”为临床上通用之法,但是,还需进一步审证求因,属于病邪阻滞者,当辩其邪而去之;由于肝气郁滞者,当疏泄肝气;因于脾胃虚寒者,当温中散寒;疼痛日久不愈者,往往由于化火,伤阴,血瘀所致,当分别病情采用清火,养阴,化瘀等法。
1)病邪阻滞:
主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暧,局部热敷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紧。
辨证:寒邪犯胃,或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能舒展,以致疼痛。舌苔白腻,脉紧属寒,胃痛暴作时,多见紧脉。
治法:温经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温经止痛汤:荜拨10克,生姜10克,姜黄12克,小茴香12克,吴茱萸10克,佛手12克,香附12克,木香12克,元胡15克,川楝子15克,细辛3克,莱菔子20克,槟榔12克,神曲15克,甘草6克,水煎服。小建中丸、理中丸口服。
2)食滞胃脘:
主证: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
辨证:饮食过多,停积于中,故见脘腹胀闷而痛,嗳腐吞酸;呕吐之后,积滞得去,脘痛得减。舌苔厚腻为食积停留之征。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导滞汤:鸡内金12克,莱菔子20克,槟榔12克,神曲15克,山楂15克,佛手12克,枳壳12克,陈皮12克,厚朴12克,炒麦芽20克,白芷12克,苏梗12克,莲子15克,茯苓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胃立康、调胃丸口服。
3)肝气犯胃:
主证:胃脘胀满,功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大便不畅,脉弦。
辨证:肝主疏泄,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作痛;胁为肝之分野,气病多游走,故其痛攻撑而连及两胁;气机不利,胃失通降,因而胀满,嗳气,大便不畅,肝气犯胃,可见弦脉。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舒肝汤:柴胡12克,黄芩12克,芍药15克,香附12克,木香12克,郁金12克,莱菔子15克,槟榔12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丹参20克,川芎15克,元胡15克,川楝子15克,公英20克,甘草6克,水煎服。舒肝丸、消痞丸口服。
4)脾胃虚寒:
主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嗳喜按,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
辨证: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水饮停聚,故痛不甚而泛吐清水。脾阳虚而寒盛者,则畏寒喜暧,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均为中虚有寒阳气不能输布之象。
治法:温中散寒
方药:黄芪30克,桂枝12克,白术12克,党参30克,茯苓15克,芍药20克,山药30克,吴茱萸10克,小茴香12克,干姜10克,姜黄10克,香附12克,木香12克,元胡15克,川楝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温胃舒、参茯丸口服。
5)瘀血凝滞:
主证:胃脘疼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见吐血紫黑。便血如墨,舌质紫暗,脉细涩。
辨证:疼痛日久难愈,因血瘀为气滞和虚寒之进一步发展,病根更深,瘀血有形,故痛有定处,久痛入络,脉络损伤,所以吐血、黑便。舌色紫黑,脉细涩,为血行不畅之征。
治法:化瘀通络
方药:逐瘀汤:桃仁12克,红花12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熟地20克,泽兰12克,坤草15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山药20克,丹皮10克,茅根20克,旱莲草15克,甘草6克,水煎服。逐瘀丸、珍珠丸口服。
截瘫的中医辩证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损伤平面上(1~2个棘突)和下(1~2个棘突)的督脉穴和夹脊穴,膈俞。
配穴:分4组。1、关元、中极、天枢;2、秩边、殷门、委中、昆仑;3、髀关、伏兔、足三里、冲阳;4、环跳、阳陵泉、绝骨、丘墟。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第一组每次取2~3穴,余每次取一组。督脉穴刺法: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所要针刺穴位的上、下两个棘突点间的皮肤,右手持针,针尖垂直刺入,缓慢均匀提插,以测知针尖所遇之阻力,并体会指下感觉。如因骨折或脱位使棘突间发生改变时,可按照损伤平面上下选取督脉穴的原则,加用其他督脉穴。进针深度一般为1.5~2.5寸,当手下感到弹性阻力(为刺中黄韧带),局部胀、重、酸感时,仍可继续针刺。一旦指下有空虚感,且病人自觉针感向双侧下肢或会阴部放射,则不得深刺,稍将针外提。施平补平泻手法。配穴,应尽量使之得气,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电针
(一)取穴
主穴:扶突(臂从神经)、曲池(挠神经)、冲门(股神经)、阳陵泉(腓总神经)、腰俞(马尾神经)、阿是穴。
配穴:中极、关元、会阴。
阿是穴位置:脊柱正中线,损伤平面两端棘突间。
(二)治法
本法主要是通过刺激神经干的方法进行治疗。针刺时务求刺中神经干。主穴可根据瘫痪部位选取,阿是穴每次均取。大小便障碍者加取2~3个配穴。具体刺法如下:扶突穴针刺2~3厘米,使上肢有触电感,由池深刺3~4厘米,使前臂有触电感。以上两穴为上肢亦瘫痪者选用。下肢截瘫用下述穴:冲门,刺入2~3厘米,肌四头肌出现收缩;阳陵泉进针2~3厘米,小腿外侧有触电感;腰俞,针尖向上,在骶椎与尾椎间向上深刺入6~8厘米,针感放射至会阴;阿是穴由上、下棘突间刺入,深约4~6厘米,法同体针部分所述。配穴,任脉穴针感向会阴放射,天枢穴传至腹股沟。然后均通以电针,电针时,正脉冲不小于25V,负脉冲不小于45V,用连续脉冲波,每次通电5~10分钟,每日2次(背部和腹部穴各1次),每周12次,3个月为一疗程。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百会、前顶、夹脊(从受伤脊柱上2椎体至第5骶椎,旁开2寸)、环跳、肾俞、承扶、殷门、承山、昆仑;2、百会、前顶、肩、曲池、外关、合谷、大肠俞、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八风。
配穴:小便失禁加关元、气海、八髎,大便失禁加天枢、支沟。
(二)治法
以电针为主,每次取主穴一组,据症加配穴,分别在头部、四肢、背部穴通连续波,频率60~80次/分,刺激量以可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灸法:电针腹部时取关元、气海;针背部时取肾俞、大肠俞。在电针留针时用灸盒施灸30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穴位注射:腰及下肢穴,每次取3~4穴,交替应用。药物为维生素B1、B12以及硝酸一叶荻碱,每穴0.5毫升。以上方法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日。
中医辩证治疗腮腺炎
毒陷心肝证
患者症状:腮腺肿胀,高热不退,嗜睡,颈强,呕吐,甚则昏迷,抽风。舌质红绛,苔黄糙,脉洪数。
中医治法:清热解毒,息风开窍。
中医方药:普济消毒饮、紫雪丹或至宝丹。三药共奏清热解毒、息风开窍之功。呕吐甚者,加代赭石、灶心土、竹茹降逆止呕。
温毒袭表证
患者症状:发热轻,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大,压之疼痛,有弹性感。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中医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中医方药:银翘散。药物组成:银花、连翘、豆豉、牛蒡子、荆芥、薄荷、芦根、桔梗、竹叶、甘草。咽红肿痛去荆芥,加马勃、板蓝根、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恶心呕吐,加陈皮、竹茹清胃止呕;腮肿疼痛,加夏枯草清泻肝火,散结消肿。
热毒蕴结证
患者症状:腮部漫肿,壮热,头痛,烦躁,疼痛拒按。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中医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中医方药:普济消毒饮。主要药物:黄芩、黄连、连翘、玄参、马勃、板蓝根、牛蒡子、僵蚕、升麻、柴胡、陈皮、桔梗、人参、甘草。腮部漫肿、硬结不散者,去甘草,加夏枯草、海藻、昆布软坚散结;热毒壅盛,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玄明粉泻火通便;头痛呕吐者,加钩藤、菊花、竹茹清热平肝。
中医怎么推拿治疗脂溢性皮炎
中医推拿治疗脂溢性皮炎的原理
推拿治疗脂溢性皮炎的的原理是加强皮脂腺及汗腺的分泌,清除衰亡脱落的上皮细胞,改善皮肤代谢,增强机体的防卫功能;同时还能增强皮肤的光泽和弹性,延缓皮肤的衰老。通过全身经络传导,调整气血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防治脂溢性皮炎的目的。
中医推拿治疗脂溢性皮炎的方法及步骤:
脂溢性皮炎的发生与肾阴不足,相火妄动,或肺胃血热上冲,热毒不得疏通,而致局部新陈代谢与血液微循环发生障碍所致。所以在选择推拿治疗时,应根据经络的走向,正确掌握推拿手法和穴位。
中医推拿治疗脂溢性皮炎具体为:
1.用拇指推脾经、肺经、心经、肾经、天河水各100次。
2.用拇指点揉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各2分钟。
3.用拇指点揉足三里、丰隆穴各2分钟。
4.用拇指点压曲池、合谷各2分钟。
专业人士提醒:在采用中医推拿治疗脂溢性皮炎时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医师操作下进行,不可盲目相信别人及自行治疗,以求满意疗效。
牙龈肿痛的中医辩证治疗
牙龈肿痛是一种常见的牙科疾病,其致病原因较多,如牙周炎、牙髓炎、智齿冠周炎等等都可引发牙龈肿痛,在治疗牙龈肿痛时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而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仅治不了病还会使病情加重。
那么中医是如何治疗牙龈肿痛的呢?中医学认为,齿为骨之余,为肾所主,足阳明经络于上齿龈,手阳明经络于下齿龈,故牙痛与肾、胃、大肠有关。引起牙痛的原因有很多,有胃火上盛、风火上攻、肾阴不足、寒热刺激及蛀齿等,故要根据不同病因进行辨证论治。
1.胃火上盛
患者症见牙龈肿痛,患侧面颊肿胀,甚则不能嚼食,局部灼热,口苦口臭,便秘、舌红苔黄等。治宜清热泻火,消肿止痛。方用:清胃散加减。方剂组成:石膏25g,黄连10g,生地15g,丹皮6g,升麻10g,淮牛膝15g,大黄6g,赤芍10g,知母10g,刁竹10g,痛甚者可加白芷10g。若牙质过敏,每触热辣即痛者也同此治。
2.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患者症见齿龈微肿、微红,隐痛绵绵,齿摇不固,或兼有牙血,余无特殊。治宜滋阴降火、补肾固齿。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方剂组成:熟地25g,女贞15g,萸肉10g,淮山15g,淮牛膝10g,泽泻10g,骨碎补10g,细辛3g。若牙龈红肿较甚,则可加知母10,黄柏6。
3.风寒牙痛
患者症见突然发作,痛连头额、两侧,势如电掣,牙龈不红不肿。其中,若痛有游走,痛如电掣,连及头额、两颊者,是为风痛。若吸触冷气冷物即痛,部位固定者,是为寒痛。治以祛风、散寒、镇痛。寒痛为主者用当归10g,细辛6g,川芎10g,白芷10g,川椒5g,枳壳10g,桔梗6g,甘草6g。风痛为主者用桂枝6g,防风6g,白芥子10g,桔梗10g,苏叶6g,细辛3g,刁竹6g,白芍10g,甘草5g。不论风痛或寒痛,均可用细辛、白芷、苍耳子、甘草各10g,煎水含漱,日多次。
4.龋齿牙痛
这种牙龈肿痛是由龋齿引起的,单纯内服药物疗效不理想,宜结合局部处理为佳。内服方用:定痛散。方剂组成:当归10g,生地12g,细辛6g,白芷10g,连翘10g,苦参10g,川椒5g,黄连10g,乌梅10g,桔梗6g,甘草6g。外用川椒、胡椒、五倍子各5g,冰片0.5g,共研为细末,用消毒药棉裹药末少许,放入龋齿洞内,流涎出后,痛可停止。也可用牙痛一粒丸一粒塞入洞内,可得同样效果。
综上所述,以上是中医辩证治疗牙龈肿痛的方法,希望患者在治疗牙龈肿痛时不要盲目吃药,而要根据病情加以选择,牙龈肿痛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时患者务必要保持耐心与乐观的态度坦然面对。
类风湿关节炎怎么办
专家:西医辩证,诊断为顽固性偏头痛,而运用中医辩证法,则诊断为痰阻足阳明胃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和代谢、饮食与精神等。
较好的治疗方法是取穴,内关,足三里,丰隆,迎香,颊车,中脘,合用“子午流注法”,“灵龟八法”是以时间选择穴位。
轻度头痛一般不用休息可服用止痛药,如去痛片等。如有剧烈头痛必须卧床休息。预防此类疾病,生活环境要安静,室内光线要柔和,可按头痛的部位给予针灸按摩;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夜眠不佳,面红口苦症状的病人应加强其精神护理,消除病人易怒紧张等不良情绪,以避免诱发其他疾病,高血压病人应注意休息,保持安静,按时服降压药。
痛经如何推拿 痛经辩证加减推拿
气滞血瘀者,去气海,加拿揉章门,期门,掐太冲;寒湿凝滞者,加按大椎,拿风池,按揉曲池,丰隆;气血不足者,加按揉肝俞,胃俞,足三里,推并按揉中脘,振关元。
股骨头坏死的疾病疼痛时如何止疼
股骨头坏死早期:
1、中医辩证多为气滞血瘀型股骨头坏死,给予行气活血的中药。
2、局部可给予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的药膏或膏药外敷。
3、可行推拿、针灸治疗以改善髋关节功能,缓解疼痛。
股骨头坏死中期:
1、中医辩证多属气虚血瘀型、肝肾亏虚型,根据症型不同,给予不同中药。
2、局部仍可以外敷活血、通络、强筋、健骨的药膏和膏药。
3、中医推拿、针灸治疗,改善髋关节功能,缓解痉挛肌肉,减轻疼痛。
在治疗很多疾病的疼痛时所使用的止痛药是治标不治本的,且止痛药用多了对身体有害。患者治疗疼痛的根本还是要接受医院正规的治疗。
股骨头坏死的疾病在出现了疼痛后患者也是特别的痛苦的,到目前为止没有什么特效的止痛方法,主要是在平时的时候要进行调理和预防,尽量的减少患者出现疼痛的次数和机会,最有效果的止痛方法还是进行彻底的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双侧多囊卵巢有效么
一、中医辩证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肾虚证)
此类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时宜补肾填精、调补冲任,因此可选用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等药物组成的右归丸,疗效显著。
二、中医辩证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痰湿阻滞证)
此类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时宜燥湿除痰、理气行滞,因此可选用由茯苓、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神曲、生姜、当归、川芎等药物组成的苍附导痰汤加味,疗效显著。
三、中医辩证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肝郁化热证)
中医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有效么?此类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时宜疏肝解郁、清热泻火,因此可选用由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甘草等药物组成的丹栀逍遥散,疗效显著。
四、中医辩证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肝经湿热证)
此类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时宜泻肝清热除湿,因此可选用由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黄、车前子、泽泻、当归、木通、甘草等药物组成的龙胆泻肝汤,疗效显著。
五、中医辩证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气滞血瘀证)
此类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时宜行气导滞、活血化瘀,因此可选用由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丹皮、香附、甘草等药物组成的膈下逐瘀汤,疗效显著。
小儿减肥推拿手法 婴儿肥胖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认为,肥胖之本在于脾气虚,三焦道路受阻,清不升,浊不降,气不化食化水,脂膏不得温运而酿成痰浊,流注于皮里膜外产生肥胖,是为本虚标实之证。推拿时可辩证分型进行。
臂丛神经痛中医辩证治疗
1.风湿痹阻
(1)治法:祛风除湿通络。
(2)方剂:蠲痹汤化裁。
(3)组成:羌活log,独活log,桂枝10g,秦艽15g,海风藤15g,桑枝15g,当归15g,川芎10g,广木香10g,乳香log,甘草5g。
(4)备选方:①桂枝附子汤加减:桂枝log,炮附子5g,生姜10g,大枣log。②麻黄加术汤加减:麻黄10g,桂枝10g,炙甘草6g,杏仁5g,白术15g。③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桂枝10g,葛根10g,白芍15g,羌活15g,威灵仙20g,桑枝15g,白蒺藜10g,鸡血藤20g,地龙10g,甘草5g。④防风汤加减:防风15g,麻黄log,当归15g,秦艽15g,肉桂log,葛根10g,茯苓15g,生姜10g,大枣10g,甘草5g。
(5)加减:恶寒无汗加麻黄;局部畏冷明显者加细辛4g、制附片3g;疼痛较甚者加全蝎3g、蜈蚣6g、露蜂房6g;麻木者加鸡血藤12g;兼有发热者,加金银花15g、连翘20g。
(6)临证事宜:风湿痹阻不解,蕴久可以化热,若化热可参同湿热浸淫证候治疗。
2.寒湿侵袭
(1)治法:散寒除湿,疏筋通络。
(2)方剂:乌头汤化裁。
(3)组成:川乌15g,生麻黄6g,苍术15g,白术15g,生甘草5g,羌活10g,姜黄10g,当归15g,生白芍15g。
(4)备选方:薏苡仁汤加减。薏苡仁30g,苍术10g,麻黄6g,桂枝10g,羌活10g,制附片9g,威灵仙15g,全蝎5g,蜈蚣2条,甘草3g。
(5)加减:疼痛较重者,加制草乌6g、附子4g、乳香6g、没药8g;手指肿胀明显者,加茯苓12g、防己12g、萆薢20g;肌肤麻木者,加稀莶草15g、路路通15g;关节酸胀者,加晚蚕砂10g、海风藤12g。
(6)临证事宜:乌头有一定毒性,应用时应该注意,一般剂量在9~15g之间,并且要先煎20~30分钟,以解其毒性,如用量需再加大,则先煎时间要延长至2小时,最大用量以不超过30g为宜,如出现舌麻、头晕或脉结代等症状,即应减量或停用。
3.瘀血阻络
(1)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2)方剂:身痛逐瘀汤加减。
(3)组成:桃仁10g,红花10g,当归20g,川芎10g,秦艽15g,羌活15g,没药log,牛膝15g,地龙10g,桑枝15g,姜黄15g,甘草5g。
(4)备选方:活络效灵丹加减。当归15g,丹参10g,乳香10g,没药10g,连翘10g。
(5)加减:寒凝气滞所致之血瘀者,可加附片3g、桂枝6g;气虚所致者,可加炙黄芪20g、人参10g;阴虚者,可加生地黄12g、玄参 12g、知母10g;兼有湿热征象者,可加苍术、黄柏各12g;疼痛剧烈者,可加全蝎5g、蜈蚣5g、露峰房10g、蜣螂虫6g;患肢冷者,加桂枝 10g。
(6)临证事宜:瘀血痹阻的证候多因久病不愈所致,邪入于络而致气血凝涩不通,经治疗后,一旦瘀血征象好转或消除,应及时调整处方,以免久服耗伤正气。
4.湿热浸淫
(1)治法:清热利湿通络。
(2)方剂:四妙丸加减。
(3)组成:苍术10g,黄柏log,牛膝15g,薏苡仁20g,泽泻15g,车前子10g,独活10g,秦艽10g,地龙10g,伸筋草15g。
(4)备选方:①白虎桂枝汤加味:知母15g,甘草5g,石膏30g,粳米15g,桂枝10g。②宣痹汤合当归拈痛汤化裁:防己10g,晚蚕砂 10g,薏苡仁20g,赤小豆10g,黄芩10g,连翘10g,栀子15g,滑石10g,绵茵陈10g,当归15g,知母log,羌活10g。③桑络汤加味:桑枝15g,络石藤15g,忍冬藤15g,赤芍log,木瓜10g,旆莶草15g,薏苡仁30g,全蝎5g,白芍15g,甘草5g。
(5)加减:高热口渴,汗出烦闷,脉数者,加生石膏、寒水石各30g;壮热不退,大便秘结者,加大黄3g,芒硝10g;关节肌肉拘挛疼痛者,加忍冬藤、络石藤各15g,稀莶草12g,威灵仙15g;阴虚内热者,加生地黄、丹皮、地骨皮各12g;痛甚者,加海桐皮12g、姜黄15g;口苦明显,急躁易怒者,加龙胆草8g。
(6)临证事宜:如有表热证存在,如恶风、发热、咽痛等,可加用清热解表之品,如荆芥、防风、牛蒡子、桑叶、金银花、连翘等以取微汗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