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如何注意关心独居老人

如何注意关心独居老人

1、安装应急呼叫装置

有些独居老人发生意外的时候,多是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所以,当老人执意要独居时,安装应急呼叫装置,以备不时之需。

2、常回家看看

当我们家里有独居老人时,我们一定要多抽时间回家看看,路途遥远时也要在每天抽几分钟时间,给老人打个电话,一则表示对老人的关心,二则是能及时发现老人的状况。

3、送养老院

为了让老人有个更好的晚年,最好将老人送至养老院,得到精心的照顾,也能让子女们放心,安心工作生活。

4、委托邻居照顾

对于有些老人执意不愿意到养老院或者家庭条件不允许的情况,可以委托邻居代为照看。既可以让老人在家里安享晚年,又放心。

5、鼓励独居老人再婚

独居老人或者是因为不想连累子女,或者是不想离开家里,选择在家独居,此时子女们可以鼓励老人再婚,陪伴老人欢度余生。俗话说,少时夫妻老来伴。

哪些人不适合用电热毯

呼吸道疾病患者

人体长时间躺在电热毯上,极易产生口干舌燥、上火等症状,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使用,会加重病情。

心脑血管病患者

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糖,冠心病和脑血栓等疾病者,因电热毯是机械性升温,可破坏人体平衡机制,促使血压升高,易使心肌缺血和中风发作。

婴幼儿

婴幼儿脱水,是由于幼儿处在生长发育时期,水的摄入量按体重比例应高于成人,而电热毯使用过热,时间过长,会使幼儿失水过多而导致喉黏膜干燥,出现声嘶、烦躁不安等脱水症状。

新婚男士

男性睾丸是储存精子的地方,而精子在较低的温度下才可以保证活力,因此,长时间使用电热毯,太高热量使男性少精或精子活力不强。

独居老人

据媒体报道,因使用电热毯不当或质量问题引发的火灾中,很大一部分是瘫痪或独居老人,这些老人行动不便,无人照看,电热毯长时间通电,极易造成局部温度过高,引起着火。

独居老人怎样自我调节

人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不顺心的事,就看你怎样对待。有些事只要想得开,就能放得下,不要钻牛角尖,应该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

老年人心理保健知识一、可以养宠物,可爱的小花猫、通人性的小狗,一举一动,使人唤起生机,宠物的陪伴让人不感到寂寞。但应注意宠物的卫生,要防“猫抓热”“狂犬病”等传染病。

老年人心理保健知识二、可以以音乐为伴,典雅、优美、悦耳的乐曲,是一种天然镇痛和镇静剂,有助于消除闷闷不乐的情绪和肌体疲惫。聆听音乐,会感到生活丰富而多彩。

老年人心理保健知识三、人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不顺心的事,就看你怎样对待。有些事只要想得开,就能放得下,不要钻牛角尖,应该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豁达大度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老年人心理保健知识四、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衣食住行,爱好习惯,人们虽各有不同,但过健康、文明的生活则是一致的目的。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多地嗜好烟酒,鏖战玩牌,不讲究卫生,生活无序等等必须克服。健康长寿是靠自己争取的。

老年人心理保健知识五、善交友。广交知心朋友,与知己者经常倾诉衷肠,赢得友人的理解和同情。有真挚的朋友,乃人生之大幸,健康之良策。

怎么着有益老人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将老年人的科学生活方式归纳为:情绪平稳、科学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老年人若能按此要求去做,其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可下降69%-75%,可使老年常见病减少一半左右,会使人长寿。

1.情绪平稳

山东省临沂地区老年研究中心对沂蒙山区34名百岁老人的调查显示:这些老人共同的特点是:性格乐观开朗、心胸宽广豁达、为人忠厚善良、家庭和睦相处、人际关系良好。保持情绪平稳是长寿的基本条件。独居老人不利于健康,因独居老人很少与人交往,孤独感增强,情绪不易稳定,同时用脑的机会明显减少,据统计老年性痴呆的发生率比非独居老人高69%。美国疾病检查中心的专家进行的—项研究表明:与自己亲近的人或一起工作的同事和睦相处,多交往,可以减慢大脑的衰老速度,增强健康和延长寿命。

2.科学饮食

上述调查中还发现,这些百岁老人的膳食都较简单,因为他们生活在山区,交通不便,食品以就地生产为主。他们以玉米、小米、麦面、地瓜(红薯、白薯)、豆类等为主食;副食以瓜果、蔬菜为主,这就达到了低热量、低脂肪食物的要求。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该地区群众习惯上喜吃“小豆腐”,即将豆粉和白(青)菜拌在一起煮熟吃。据分析,在这种食品中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微量元素;这种食物组成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

因为缺食油,所以很少吃油炸、油煎的食品。最近美国加州大学研究发现:油炸食品中富含氧化胆固醇,能使血管内脂肪块形成,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脑梗塞等。在被调查的百岁老人中,很少有患心脑血管病的就是证明。

专家研究提示:饮食失衡还可诱发癌症。伦敦大学的托尼·麦克迈克尔教授向新闻界宣布:世界癌症基金会发表了一个关于饮食与癌症关系的报告,认为癌症是可以预防的,饮食失衡是引发癌症的原因之—。改变饮食习惯,少吃肉,多吃蔬菜、水果,就可明显减少癌症的发病率。

3.适当运动

老年人的运动可按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运动项目以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剑)、健身操、跳舞、门球以及棋类等为宜。主要是选择自己喜欢而又能承受的运动项目,最重要的是能持之以恒,几年下来就会感到参加锻炼的优越性了。至于锻炼的强度,以不感到疲劳,或虽感疲劳,但休息片刻即可恢复为度;若第2天早晨起床后仍感疲劳,则前1天的运动过量了,应该减少。运动后心跳可有所增快,但不能超过110次/分。

4.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

人到老年常会保留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喝酒、不按时作息、饮食不均匀、食物品种只满足口味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都要下决心改掉,特别是烟必须戒掉,以保身体健康。

空巢老人容易引发的心理问题的现状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九成80后无法赡养父母,其中,有一半以上的80后还需要父母进行资助。确实,随着越来越多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421家庭”,养老问题成为社会焦点。10月16日是重阳节,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老人节。节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给老年人送礼,更在于关注老年人的生存状况。

所谓“421家庭”,即指一个家庭中,夫妻俩上有4个老人,下有1个孩子。越来越多的80后小夫妻“被421”,成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对于小的,自然要全身心栽培,因而老的就常被忽视,甚至被“晾”在一边。

80后夫妻或在其它城市打拼成家,不出外的也多喜欢小两口自己住。究其原因,一方面担心与父母同住不方便或者不自由,另一方面也因为大城市生活成本较高,接老人同住,会感到经济压力很大,尤其是近几年,房价一路走高,更让小夫妻难以买大房子。

根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达49.7%,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7.7个百分点。大中城市的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比例更高,达到56.1%,其中独居老年人占12.1%,与配偶同住的占44%。

而长时间孤独的生活状态,使得很多空巢老人都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日常生活也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子女和国家以及老人社区都要为空巢老人做一些事情来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生活中给以给与他们一些帮助,在没事的时候可以陪他们聊天谈心,给他们一种精神上的陪伴,不让他们感觉都孤单。

​老人独居会发生什么?独居的老人需要关爱

如今年轻人生活压力大,每天都非常忙碌,家中的长辈就会被冷落,尤其是一些独居老人,他们内心的孤独可想而知,身为子女不论多忙都应该抽空多陪陪老人,那么独居老人有什么心理特征,我们又该如何关爱独居老人呢?……独居的老人需要被这样关爱

我们每个人,无论生活在多么热闹的城市,多么庞大的家族中,总是躲不过“孤独”二字。孤独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种生活状态。即使有很多亲人、朋友,但真正能走进你内心的,也许真就没几个人了。这个问题,在老年人身边,就特别突出。因为,有那么一天,一个眼神就知道自己要说什么的人,可能就永远地离开了。

剩下自己一个人,身体上也许是健康的,但是心理上,却很容易出问题。而心理上的问题,又会反射到身体上。因此,独居的老人最需要子女的关爱。然而,现在这个社会,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子女们的注意力往往并没有放在家里独居的老人身上。因为,在他们看来,老人的身体还算硬朗,没什么可担心的。

事实上,独居老人的身心健康是最值得关注的。因为“孤独”两个字,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并渐渐使人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独居老人要警惕心血管疾病

因此,老年人尤其是在节日过后,一定要注意心态的调整,因为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子女都在身边,老人的心理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原来的生物钟也被打乱了。节日过后,宽松、愉快的气氛陡然消失,前后反差巨大,老人心理上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这种抑郁会影响到老人的心脏血管健康,可以诱发血管痉挛,另外可刺激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从而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那么独居老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心血管疾病呢?当然首先要做的就是按时服药、良好生活习惯以及要调整自我心态,心情要保持舒畅。并且此时就需要儿女的配合了。最后就要做到以下五点:

第一点:儿女在外老年人应该及时地将情感转向老伴,二人一起重温过去的美好,多出去走走。如果是丧偶老人,可以给自己制定任务,使自己得到寄托。

第二点:当老人感到孤独时,可以安排给自己做不同的事情。

第三点:扩大自己的兴趣范围,从看书、习字、画画、练琴、打拳、击剑、种花、饲养动物等活动中获得乐趣,不仅调节生活情趣,还有稳定血压或使高血压降下来的作用。

第四点:要认识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从父母身边离开成家立业,到生育自己的后代,是子女成熟的标志。

第五点: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尽量增强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如果条件许可,可在子女家居住一段时间。

老年痴呆症偏爱独居老人

1、独居老人患病率高4倍以上

独居老人患病率为8.9%,比非独居老人2.1%的患病率要高4倍以上。王廷玉分析,在临床上,丧偶的独居老人受抑郁、焦虑等情绪影响,如果没有其他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关心沟通,患病风险更大。

2、60岁以上每增5岁患病率翻番

老年痴呆也叫阿尔茨海默病,是主要神经退行性病变引起。主要表现为记忆力、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障碍,最终会出现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完全需要依赖家人的照顾。

记忆力下降是老年痴呆症的典型症状,先兆表现是容易忘记近期发生的事情,比如刚说过的话就忘记了,常说话重复,颠三倒四没逻辑。有的还会变得情绪化,出现冷漠、抑郁、小气、多疑等表现。

60岁以上的人群,随年龄每增加5岁,老年性痴呆的患病率就翻一番。临床患者中,70-80岁患者最多,很多人60多岁就起病,但因为老年痴呆刚起病时症状不明显,家人以为只是年纪大了,直到生活无法自理时才送医。

独居的老人需要被这样关爱

一、独居老人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1、有病不能及时治疗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经常有个小病小痛的也很正常。然而,独居老人一个人在家安静惯了,不想去医院这样的公共场所,也不想“麻烦”整天忙得团团转的子女。于是,很容易将小病拖延成大病。

2、饮食结构不平衡

一个人吃饭,做多了吃不完,太少了又不好做。每天只吃一个菜是很正常的,更多的情况可能是,上顿没吃完,下顿热热接着吃。这样不仅摄入的食物品种少,还特别容易因加热使食物高盐。常吃太咸的食物,很容易造成高血压。而食物品种太少,自然营养就不均衡,抵抗力也就随之下降了。

3、语言能力下降

长期一个人,除了自言自语,都不知道跟谁说话了。打电话给子女吧,子女往往没有时间煲电话粥;出门遛弯吧,跟那些老年人也只是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上几句。到了家里,就是让人难受的安静,看电视、听广播确实能听到人说话,但那毕竟没有交流。久而久之,语言能力就会下降了。本来老年人就没有什么动脑筋的机会,连语言的能力都在退化,那就离老年痴呆也不远了。

4、消化系统受损

老人独居,孤独感倍增,很容易怀念往昔。中医说:“思伤脾。”而脾是掌管消化系统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一旦特别想念一个人的时候,会茶不思饭不想。老人的独居生活不太可能丰富多彩,值得怀念的莫过于年轻时候,那时候老伴还在,朋友还多,子女还小。一幕一幕地像放电影一样每天在脑海里闪过。本来一个人吃饭就吃不了多少,这样一来,更是能不吃就不吃了,消化系统退化,很容易生出相应的疾病来。

5、抑郁症

这是独居老人可能得的病了。抑郁并不是想不开,而是无人理解。虽然老年生活并不像年轻人那样丰富,但是生活当中总是会遇到一些事情,如儿女的事,老朋友的事。当一切只剩下一个人在那里思考、判断却不被理解时,抑郁就开始慢慢地萌芽了。加上每天都是一个人,这事情本来就够让人难受的,所以很容易使独居老人患上抑郁症。

二、如何关爱独居老人

1、不要让老人住太大的房子

有些子女觉得,让老人住大房子就是孝顺。可是你想过吗?大房子打扫起来都很消耗体力。而且,房子越大越显得空旷,没有人气,更容易使老人产生孤独感。想到拿个东西,却不在手边,就有一种连物品都跟自己不亲近的感觉。所以,独居老人不需要大房子,这是对孝心的大误解。

2、常回家看看

这是能缓解老人孤独感的方式了。虽然人们白天上班,晚上还要辅导孩子功课,可能抽不出时间去看望老人,但是可以通过电话、短信、视频等方式,经常取得联系。周末的时候,常回家看看。也许子女不把老人接来同住有各种原因,但是无论如何,都要想方设法地使老人感受到你们的关怀和在乎。

3、接来同住

一旦老人身体不那么硬朗了,自理有困难,一定要接来同住。也许家里没有多余的卧室了,也许平时家里也没有人。但是可以想办法在附近租个房子,能方便照顾老人。

老人睡眠时间短是什么造成的

1、睡眠时间短可能与老人身体的“清醒与睡眠”平衡系统不好有关。年轻人到了晚上会犯困,但是老人却不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即便每天早早入睡,不一定睡着,也不一定能够进入深层睡眠。

2、睡眠时间短还可能与睡眠呼吸暂停有关。随着衰老,老人在睡眠时容易发生打鼾、呼吸暂停甚至是呼吸停止等现象。这样导致睡眠质量差、易惊醒。

3、与褪黑素分泌不足有关。褪黑素调节人体在昼夜、季节、睡眠与清醒等方面的规律,帮助人体区别昼夜以及不同季节的睡眠。

而当老人50岁以后,褪黑素分泌明显减少,同时对白天、黑夜的调节开始模糊,导致老人睡眠不规律。而也有资料显示,影响睡眠的几个节律如体温、褪黑素、皮质醇等,老人比年轻人提前达到峰值,也意味着提前开始下降,这也导致了老人每天早醒。

4、心理或社会因素导致。独居老人、丧偶、退休等,这些因素对老人的情绪影响比较大,容易导致老人失眠等。

5、一些疾病因素,如慢性疼痛、心血管疾病、痴呆等,都会影响老人的睡眠。

相关推荐

实施单独二胎政策会有哪些影响

1、实施单独二胎政策,劳动年龄人口将增加。 放开单独两孩”政策下,未来15年后,劳动力总规模将每年多出2800万,到2050年劳动力规模减少幅度将相差3个百分点。这将大大缓解我国未来劳动力的供需失衡。 2、实施单独二胎政策,人口老龄化程度将降低。 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到2030年将使老龄化水平从24.1%下降到23.8%,到2050年从34.1%下降到32.8%。 3、实施单独二胎政策,使出生人口性别趋衡。 我国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持续偏高,2012年高达117.7。在自然生育状态下,多生是 达到出生人口性

老人不宜独居大房子

老人家辛苦了一辈子,理应过上好日子:衣食无忧,住上宽敞的大房子。但是,好心有时候也会办坏事。据国外媒体报道,有些老人因为住的房子太大,竟然引发了抑郁症。这是为什么呢?从心理学上来说,孤独感与空间上的远近有莫大关系,过大的房子确实有诱发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风险。 首先,当人与身边的各种事物距离比较远时,主观感觉到的疏离感越强,亲密感越少,从而落落寡欢。其次,在人与生俱来的安全感的驱使下,老人对空旷的空间感觉到更多的不可控因素,也多了更多的胡思乱想。有研究证明,房子越大想象力就越丰富。再次,老人的动作更为迟

4种人更易患糖尿病足

1、有神经病变倾向。比如下肢麻木、刺痛、疼痛等(尤其夜间发作),足部感觉迟钝不灵敏甚至完全丧失友,都属于神经病变的征兆,处理不好会引发糖尿病足。 2、下肢血管状态不佳。比如走一段路就觉得脚痛,休息一下好转,再次行走一段路程又开始跛行,这种是典型的间歇性跛行。另外,静息痛、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都提示下肢血管出问题了,要及时检查,必要时通过介入治疗改善。 3、足部皮肤变差。足部发紫、变暗红,足部皮肤温度比其他部位明显要低,足部水肿,趾甲变色,皮肤异常干燥,足趾间糜烂等,都属于足部皮肤异常情况,要及时关

67岁老人18年收养多名重病弃婴

萧县龙城镇67岁的陈玉华老人,在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18年来先后收养多名重病弃婴。 七旬老人和他收养的女儿 拒绝志愿者礼品 近日,记者赶赴萧县龙城镇,见到了陈玉华老人。一间小屋,除了一台供脑瘫在床的二女儿看的小电视外,其他的就只有一些破旧的被褥衣物。厨房也很简单,两个小小的地锅,平时烧火用的是废纸箱和柴草。 陈玉华告诉记者,他收养的大女儿叫陈觉,有先天性心脏病,经过民政部门救助和社会关怀,现已手术痊愈,在萧县虎山小学上六年级。收养的二女儿叫陈慧,今年已八岁,但因先天性脑瘫加癫痫病,一直瘫痪在床,还需像抚

老年人摔倒该这样办

如果摔倒时只有自己一个人的话,只能靠自己。首先慢慢动动身体,看看四肢还能不能懂,然后想办法翻身跪立,慢慢地用手撑起来,能找到一个支撑物好。如果发现四肢动不了,就平躺着,大声呼喊或想办法打电话呼救。如果摔倒时还有其他人在,就向身边的人请求帮助。大家虽然调侃“老人扶不扶”,但真正遇到了,还是会热心帮忙的。老人摔倒后果很严重,防止摔倒以及摔倒后及时扶起来才是关键。于老人自身,应该多补钙多锻炼,强身健体;作为子女,多多关心爸妈,能一起住就一起住。如果工作在外,条件不允许,也要想办法让爸妈住进养老院,毕竟养老院的其

老年痴呆的初期症状

语言出现障碍 词汇的联想和应用出现了问题,语言变得单调而重复,许多物品因为不记得它们的名字,或者无法命名,语言变得很枯燥。有的独居老人经常被折磨于这种命名,半夜打电话给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儿女。 时空经常混乱 经常分不清早中晚、睡眠颠倒,分不清地点,记不得回家的路线,出门找不到家。 执行能力、判断能力、计算能力等下降 老年痴呆的早期症状 无法完成别人交代的简单指令,如从哪里取东西,然后再放到另外一个地方;煮饭炒菜经常搞错先后次序,或先加盐,后放油;烫完衣服把烫斗放在冰箱里等等。经常无法判断一些简单的逻辑关系,

​独身老人性心理特征

俗话说:人性本色。即使是到了一定的年龄,也一直会有着对性的要求。然而对于那些孤独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却有着这样的性心理传统,即人到了老年似乎不应再有性的要求了,性功能也必然一落千丈,因此就很少会有人去关心他们的性心理状态,从而使许多老人丧偶后,性兴趣,性活动受到严重的压抑。那么,你对揭秘!独身老人性心理常见特点了解吗?下面,来分享一些与之有关的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其实,性是自然本能的表现,无论是什么阶段都存在性的问题。老年人性功能较中年人有所下降,但并不是消失。老年人丧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适和恢

老人住大房子容易抑郁

天气寒冷的季节,老人抑郁症易多发。除了天气,居住环境带来的空间感受也是导致抑郁情绪的诱因,空落落的大房间尤其不利于老人的情绪平稳。 人们对空间的感知,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去体会的。房子过大,从视觉上带给老年人距离感,看到什么事物都感觉距离自己比较远,会产生较深的疏离感,这会给独居老年人增添孤独感。另外,房子过大,会给老年人的行动、取物带来较多的不便,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如果取个报纸都需要走很远,容易产生挫折感,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 一般来讲,老年人的人均居住面积50平方米左右就足够,这样空间内的

老人用药空巢老人最堪忧

独居老人因视力不佳,看不清药品说明书,也未能发现自己长期便血,导致严重贫血才发现是药物引起。昨日,70多岁的毛爹爹就诊后才知道,自己已经因严重胃出血引发重度贫血,病因就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据介绍,毛爹爹的子女都在外地,中秋回家团圆时,家人才发现爹爹浑身无力,胃口很差。昨日,他女儿搀扶着他来到医院求诊,到医院时,爹爹已经四肢发软,几乎快昏厥。医生为毛爹爹检查后,发现是重度贫血。询问病史结合检查,医生才知道原来毛爹爹曾突发脑梗塞,几年来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肠溶阿司匹林片。 医生介绍,肠溶阿司匹林片是一种价廉

为什么老人睡眠时间越来越短

很多与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年轻人会反馈,每天都被老人叫醒,不管任何季节,老人好像都很勤快,每天早早就起了。难道老人不困吗?如果我们充分了解老人的睡眠时间,会发现他们或许真的不困。 老人的睡眠时间有两个特点:睡眠时间短,起床早。 睡眠时间短 睡眠时间短 1、据有关资料显示,睡眠时间短可能与老人身体的“清醒与睡眠”平衡系统不好有关。年轻人到了晚上会犯困,但是老人却不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即便每天早早入睡,不一定睡着,也不一定能够进入深层睡眠。 2、睡眠时间短还可能与睡眠呼吸暂停有关。随着衰老,老人在睡眠时容易发生打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