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变化的特点 智力衰退
老年人心理变化的特点 智力衰退
进入老年期后智力逐渐减退,但减退的程度不同的老人间有很大差异,并且与心理因素有直接关系。有的因为本身的自信心不足,自己认为智力减退,实际可能并非如他所想象的那么严重。老年人的智力是逐渐下降的,一般认为18岁时智力达到最高水平,以后开始下降,50岁时仅相当于15岁的智力年龄,80岁以后下降更明显,85岁时大约相当于5岁儿童的智力年龄,当然由于个体差异,可有10% ~ 25%的老年人并没有明显的智力减退。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也是智力衰退的一种表现。
老年人心理变异的几种类型
老年人心理变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即安详型、拘谨型、麻木型和飞扬跋扈型。此外,还有一种叫幼稚型,出现幼稚型心理变异的老年人,在思想和行动上都像一个小孩子,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老小孩”。
老年人心理变异常常是脑溢血、脑血栓、心肌梗塞等老年性身体疾病的始动因素,同时也很容易导致老年性精神疾病。另外,出现心理变异的老年人,在待人处事的过程中往往会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其实,只要方法得当,老年人的心理变异是可以克服的,这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学会自我宽慰衰老是人生的必由之路,老年人在体力和智力方面不能与青年人相比,在思想认识上也可能不合时代潮流,这是不容逃避的客观现实。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要学会自我宽解和自我安慰,切莫因为衰老而产生自卑、自弃的情绪。同时,老年人还应该尽量保持平和的心境,不勉强自己做一些力不从心的事情,遇事也要三思而后行,切莫心急烦躁跟自己过意不去。
其次寻找精神寄托退休固然是件好事,可是突然间改变了几十年形成的生活习惯,难免会使人有空虚无聊、孤独落寞之感,这很容易使老年人产生心理变异。要消除这种情绪,最好的办法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两项感兴趣的活动作为精神寄托,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诸如读书、园艺、绘画、音乐、书法、旅游以及某些社会公益性活动等;还应该抽些时间走出家门多结交朋友,以使自己生活在群体的友爱之中。
多学一些自我保健知识老年人应该正视心理变异,抽时间多学一些自我保健的常识,弄清楚发生心理变异的生理原因及其主要表现,一旦发现自己有了心理变异的某些苗头,要及时地进行自我克制和自我纠正。
总之,老年人若能保持良好心态,克服心理变异,将有益于健康长寿。
老年人心理变化的特点 多疑病
60岁以上老年人,有半数的人可出现多疑病症状,这是由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已经从对外界事物的关心转向对自己躯体的关心所致,而且这些关心可因某些主观感觉而加强,从而易出现多疑病症状,表现为头部不适、耳鸣、胃肠道功能异常以及失眠等。有时即使稍有不适,也要向周围人去诉说。还会过分注意报刊书籍上的一些医学常识并对照自己,常为此而心神不定,惶惶不安,甚至多次求医就诊。
老年人心理变化有哪些 固执己见
人到老年常表现自以为是,固执己见,遇事不灵活,对某些新事物接受较慢,尤其对年轻人做事看不惯,强行干预
情绪不稳老年人遇事经常表现不冷静,急躁或焦虑,容易引起心率加快、血压上升。
老年人记忆减退的原因是哪些
一是疾病因素
老年人易患的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会影响大脑神经系统功能,影响到脑细胞营养的供给,使脑细胞活力不足,智力逐渐衰退。特别是人在中年时期若患上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进入老年后将成为老年痴呆的高发人群。而影响智力的这些疾病多由于不良生活因素所致。所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是避免老年期发生智力下降的有效措施。
二是遗传因素的作用
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能导致多种疾病和生理异常现象,对智力的影响亦不例外。在同一家庭里,一些人往往进入某一年龄段后,甚至在中年时期就出现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等非正常现象,这大都是由家族遗传性因素所造成。这种性质的老年性记忆力减退,在生活中并不多,但其往往是不可逆转的。
三是自我认同的结果
人到老年,尤其是刚离开工作岗位退休之后,不免产生暮年将至、人进老年万事休的颓废心理。加之因“人老糊涂”的传统观念和许多事情的影响,在一些人的潜意识中,自觉和不自觉地接受了“老”的事实,感觉脑袋瓜越来越不听使唤,一切都不行了,平时懒得动脑用脑,致使大脑长期处于抑制状态,脑细胞缺少刺激,脑功能得不到利用和强化,造成脑逐渐老化、衰变。再加上老人在生理和感官上发生一系列障碍,如腿脚不便,听力、视力下降,因病长期卧床等,使得老人减少了与外界的接触,加速了智力的衰退。
四是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西方有些国家,人进入老年,往往被公认为“老朽”,老人在社会上得不到公正的对待,加之西方社会人情淡薄,老人成了社会以至家庭“多余的人”,老人由此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对社会漠不关心,对新知识、新事物懒得关注,进而造成生理和智力迅速老化。而中国、美国科学家的合作研究表明,东方社会(尤其是中国)有尊重老人的历史传统,老人就少有智力衰退的表现。中国老年人的智力“得分”明显高于美国。
老年人心衰是如何引起的
一、病因及特点
(一)病因
(1)常见病
因冠心病、高血压使老年人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有研究显示,老年人心力衰竭患者中约70%以上为高血压和(或)冠心病引起。我国老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中40.86%为冠心病所引起,占老年心力衰竭病因的首位。即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已成为心肌梗死后的主要死因。
(2)其他原因
老年患者中非风湿性瓣膜疾病引起的心力衰竭有初年增多趋势。主动脉瓣钙化、狭窄机关闭不全是老年人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二尖瓣关闭不全、脱垂引起的返流也占有相当比例。
较少见而易被忽视的病因有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二)病因特点
多病因性,老年人往往患有几种心脏病和或其他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及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以七种一种疾病为主要病因,其他则参与并加重心力衰竭,使病情复杂化。据文献报道,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同时有2种以上心脏病者占38.61%。
老年痴呆症心理护理方法 心理疏导
老年人患痴呆症初期,是心理变化最复杂,情绪最多变的时间段,患者会因为失眠,记忆力减退等困扰变得悲伤抑郁,失去生活信息。这时候家属尤其要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消除他们的顾虑,多与老人心理交流,鼓励他们诉说心中的苦闷,针对性进行疏导。
老人的心理特征有哪些变化
第一,心理老化与身体老化并不同步。一般而言,老年人的心理老化的速度要慢于身体老化的速度。老年人的身体老化一般是外观上的,主要表现为头发变白,老年斑和皱纹增多等,这种变换是明显的。而心理的老化则不太明显。老年人的身体老化与心理老化有一定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密切,也不是必然的。
第二,老年人的心理老化与老年人个体的心理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而懒于用脑,经常不思考问题的人,智力衰退的速度较快,而勤于用脑,喜欢思考的人,智力衰退的速度较慢。情绪不稳定,抑郁,没有进取心,意志不坚定的人,往往未老先衰;而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意志坚定,有着积极的进取心的人,即便是到了老年,依然有旺盛的创造力。
第三,老年人心理老化的个体差异比较大。有的老人虽然心理老化比身体老化的速度慢,但记忆力不好,经常丢三落四的,思维不敏捷,精力不充沛。而有的老人心理老化的速度较慢,虽然年事已高,却依然有着很好的记忆力,思维敏捷,精力充沛。
第四,社会因素对老年人的心理老化的影响也比较大。社会不断对老年人提出新的要求,会成为老年人积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进步的促进因素,也会对调动和发挥老年人的智力产生作用。社会重视老年人的智力的发挥,就会推迟老年人心理老化的速度。但是如果社会忽视老年人的智力的发挥,就会加速老年人的心理老化。
当然,社会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还表现在老年人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对这种转变的适应情况,比如老年人的离退休综合症。
第六节 老年人常见的矛盾心理
在心理学上,矛盾心理被叫做心理冲突,是指两种对立的想法、欲求及情感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思维之中,使当事人无法适从,即不能两者择一,有不能将两者调和,从而会产生紧张、烦躁和不安,甚至是痛苦。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不同的选择,不免会产生心理冲突。如果能够成功解决冲突,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如果陷入冲突不能自拔,不仅不能将问题解决,还会影响心理生理功能,导致身心不适甚至十疾病。
七旬老人为何猜疑心理那么重
老年人为何疑心重?
孙奶奶最近显得有些焦躁不安,她总是环疑与自己共同生活了半辈子的老伴有一天会抛弃她。为此,她不顾70多岁高龄,常常为老伴去公园与其他老年人一起晨练而发脾气。“他一定是看上哪个爱唱歌的女妖精了!”孙奶奶很委屈地向家人控诉。在公园里,每天早晨都有很多老人聚在一起唱歌,性格开朗的孙爷爷非常喜欢和他们在一起一展歌喉。然而,孙爷爷的这一爱好却成为孙奶奶最不放心的地方、孙爷爷说:“以前老伴是个非常善解人意的人,怎么—上了年岁就变得这么疑神疑鬼的?”
可以说,猜疑和偏执是老年人心理变化的某一现象。有些老年人在进入老龄阶段之后,会对周围的人越来越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不仅折磨着自己,也严重影响了家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像孙奶奶这样猜疑的心理是怎么产生的呢?
原因一:生理衰退带来的心理不安
生理衰退带来的心理不安
探寻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脱离生理变化给老人心理所带来的影响。当老年人感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出现衰退的时候,他们最先产生的是心理恐慌,担心身体每况愈下,担心生活在孤独之中,等等。所有的这些担心最终会表现在对周围人的依赖上,他们越来越依赖于家人对自己的关注与照顾,也会对家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十分敏感。孙奶奶之所以对老伴不放心,也正是因为她不能像孙爷爷一样开放、健康地生活。当老伴儿独自外出活动的时候,孙奶奶就会有一种被冷落的失落感。
原因二:生活圈子缩小造成的思维单一
老年人退休之后,生活圈子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生活的主题也会随之而产生偏移。如果能够很快适应退休生活,拓展新的生活内容,那么,退休之后的生活将是丰富多彩的。然而,有些老年人退休之后,无所事事,每天除了做家务几乎没有其它有兴趣做的事,这使得他们很容易将自己禁锢在家庭小环境中,于是,日常的思维、行动都仅仅是围绕着家庭展开。这种孤单状态造成老年人对外界事务的感受性降低,家庭之外的生活对他们是陌生的,所以!常常会有无法对外界作出有效判断的情况出现。一旦这种与外界之间连接的能力降低,老年人就需要提升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而过度的自我保护常常是猜疑心理的开始。
老年人心理变化有哪些 兴趣减少
老年人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常表现兴趣不高,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下降,这是心理衰老的明显表现。
老年人的心理有自己的特点
1、心理老化与身体老化的速度不同
一般来说,老年人身体老化发展速度较快,而心理老化的速度比较慢。身体外观的变化,例如白发,皮肤上的皱纹和老人斑比较明显了。心理老化在外观上的变化,比较身体老化则相对不明显。老年人的身体老化与心理老化有一定的关系。
2、老年人心理老化的个体差异比较大
3、老年人心理老化与个人的心理特点有着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善于用脑,勤于思考的人,智力衰退的速度比较慢;而很少用脑的人,智力衰退速度比较快。心情开朗、意志坚定、发愤图强的人,即使到了老年,往往还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心情抑郁、意志薄弱、缺乏进取心的人,往往未老而先衰。
4、老年人心理老化受社会影响较大
随着时间的流逝,步入老年更加需要一个平常心态。剧烈的情绪变化是器官发生疾病的主要原因。50%~80%的精神创伤,与情绪刺激有关,情绪变化使血压升高,心脏病发作,脑血管病发作。长期抑郁、焦虑使人衰老多病,甚至引起癌症。因此心情的状态对中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十分重要。
预防老年痴呆可每天读报
“老年痴呆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但目前临床对于老年痴呆的病因尚未明确,仅知脑变性疾病、脑血管病、遗传因素、内分泌疾患等很多原因都会引起老年痴呆。”有临床研究证明,对于大脑功能逐渐退化、记忆力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勤于读书能促进脑运动,而不断的脑运动可以直接促进脑健康,所以专家为老年人开出的“阅读处方”,能有效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
随着社会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老年性痴呆症的患病率明显升高,生活环境变化、亲人离世等都可能诱发。老年性痴呆症患者的大脑神经元数量锐减,会导致智力衰退、情感和性格的变化,最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因此,老年人要保持乐观心态,保持环境接触,多活动,多与人交流。
此外,还有临床统计数据表明,老年痴呆患者中,独居的“空巢老人”占近6成。由于“空巢老人”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随着年龄增长,大脑功能减退的速度更快,所以老年痴呆更容易盯上“空巢老人”。
同时,年龄超过50岁的市民,如果发现自己对几天前的近期记忆都无法掌握时,就表明已出现智能减退症状,此时通过药物和物理治疗可以减缓智力衰退的过程,如果等到病情发展到中度甚至重度后才发现,就会失去最佳的预防和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