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为什么很重要
骨盆为什么很重要
骨盆的大小及形状对分娩的难易影响很大,它与产力及胎儿构成了分娩的三要素。正常的骨盆宽而浅,如产力及胎儿无异常,胎儿很容易娩出。但如果骨盆狭窄或存在明显的畸形,胎儿就不能经骨盆娩出。
产前检查中有一项很重要的检查是测量骨盆。测量后,医生会对准妈妈是否能够自然分娩做出认真地评估。因此准妈妈一定要坚持按时进行产前检查,让医生测量骨盆的大小,了解胎儿和产道的情况,如出现问题,及时作出判断。
选择剖腹产好还是顺产好 选择剖腹产还是顺产的四大影响因素
产力就是那股把胎儿和胎盘逼出子宫的力量,这股力量的来源主要是子宫收缩、腹肌和盆底肌肉,最关键的是子宫收缩的力量。生孩子之所以疼痛难忍,也是源于剧烈的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腹肌的力量是不是每个人都够用?应该说,绝大多数人都是可以的,一般情况下你只要有便秘的时候把大便解出来的力量就够了,不需要你是运动健将、1分钟80个仰卧起坐外加八块腹肌的能力,因为最主要的力量其实还是宫缩。如果宫缩不理想,可以视情况给予缩宫药物或者采用人工破膜的方法加强宫缩。而如果出现宫缩乏力,处理效果不理想,那么不管你有几块腹肌,也是生不出来的,这时就需要医生来帮忙了,根据所处产程,来判断是阴道助产还是剖宫产。
产道就是胎儿娩出时通过的那条通道,评估的时候医生更看重骨盆情况。很多身材娇小的女孩子,很担心自己会不会骨盆太小生不出来,应该说,除非有骨盆畸形或者骨盆病理改变(比如骨折、结核等等),大多数女性的骨盆都是适合阴道分娩的。如果你看过CSI之类的美剧就会了解,男女性的骨盆是有区别的,女性骨盆天生就为分娩做好了准备。一般情况下,骨盆的绝对狭窄引起胎头无法下降(称为绝对头盆不称)还是比较少见的,而更多的是相对头盆不称。因为脑袋不是一个绝对的球型,而是不规则椭球型,有较长的径线和较短的径线,我们希望在通过骨盆的时候,胎头以最短的径线通过骨盆的各个位置,就是说胎头在产道里是会有变化的(称为内旋转)。如果胎头不能顺利旋转,就有可能由比较长的径线卡在产道比较狭窄的位置上,出现相对头盆不称。这种情况可以尝试徒手转胎位或者通过加强宫缩利用盆底肌的作用,继续观察一段时间,一部分还是可以转正的。如果效果不理想,那么就又有可能需要医生的帮忙了——阴道助产或者剖宫产。
如前所述,骨盆和胎头的大小是相对的,如果骨盆很大、胎头更大,那照样还是头盆不称,骨盆很小,胎头也小,那照样可以顺产。而且胎儿分娩过程可以内旋转,以适应产道各个径线。除了头盆问题,还有一个就是胎位的问题。胎儿一般都是头朝下出来的,称为头位,如果屁股在下面称为臀位,这种情况阴道分娩风险是比较大的,因为一般屁股比头小,可能屁股出的来但头出不来,大多数情况下,臀位是剖宫产的。另外还有比较少见的胎位,像脚在下面的、肩膀在下面的,或者就是干脆横躺在子宫里的,这些情况都是需要剖宫产的。另外,还有一个就是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受到了产道的挤压,可能有会有缺氧的表现,称为胎儿窘迫。如果判断出现胎儿窘迫,产科医生又要进一步判断是不是可以在短期内经阴道分娩,如果不能,就应该立即行剖宫产。
关于第四个因素其实比较暧昧,产妇的精神因素。按照课本上说的,精神因素可以影响产力,但是具体怎么影响的不清楚,只不过确实有些时候,产前各项评估都很理想的产妇,因为个人意愿的原因,到最后就是生不出来,宫缩乏力,人很疲惫,最终还是剖宫产了。而且产妇要经历疼痛和恐惧,家属的心理支持还是比较重要的。
其实这些因素都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某个因素出问题了,可能影响其他因素也出现问题;而一个因素的问题解决了,其他因素的问题可能也相应解决了。
骨折后的功能锻炼很重要
骨折后锻炼非常重要,骨折的治疗并不是简单的复位、固定、等待康复就可以的,锻炼在骨折的治疗中也是有着不小的作用,因此骨折治疗又有“三分治疗,七分锻炼”的说法。锻炼的好处很多,不但可以帮助康复,还能够让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骨折后锻炼有三大好处:
第一,促进消肿、防止关节粘连和僵硬。骨折后,骨折处的软组织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和水肿,伤肢会出现肿块。肿块如果不及时消除,就会导致相应软组织粘连,甚至变硬。这种粘连还会发生在肌肉与肌腱内、肌腱与滑膜间以及关节内,从而影响肌肉收缩的功能。所以骨折后有很多人都会觉得骨折周围的关节活动得不如以前,有的甚至肿胀出现畸形。而通过功能锻炼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第二,促进骨折愈合。通过功能锻炼,伤肢肌肉进行反复舒缩活动,可使骨折纵向挤压力加强,骨折缝隙变小,骨折部更为稳定,可以改善骨折部的营养,促进骨折的愈合。功能练习还可以矫正微小的骨折错位,也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第三,预防血栓形成。长期卧床的骨折病人,肌肉由于没有舒缩运动,血循环会变慢,血液在受损的血管内缓慢流动时易形成血栓。小的血栓可自行溶解,如果血栓较大,从血管壁脱落下来,随血液进入全身循环,可导致心、脑、肺等重要器官梗塞,甚至引起猝死。而通过功能锻炼,可以使伤处周围血管壁的弹性增强,使血液循环通畅,预防血栓形成。
锁骨骨折了很严重吗
锁骨骨折要看年龄和骨折移位的情况,是否合并有其他的损伤,才决定是否严重。
如果说是青少年的青枝骨折, 可以选择八字绷带固定,这样的都不是很严重,固定一般四周左右,就能够慢慢愈合。
如果说是成年的骨折,骨折移位较重,成角畸形明显,而且合并有血管神经的损伤,这种骨折都是比较严重的,还是需要及时的行手术治疗,早期的复位利于它的功能锻炼和恢复。
预防坐骨神经痛,姿势很重要
1、站姿
正确的站立姿势是膝关节微屈,自然收腹,挺胸抬头,使身体的重心从耳后的乳突向下经髋关节的中心横轴、第二骶骨前面,到膝关节前部和踝关节前方,落在承重的足上。
2、路姿
走路姿势,简称路姿。
坐骨神经痛预防,走路姿势也很重要,在走路时昂首挺胸,不要摇摇晃晃,避免增加颈椎的压力,而颈椎压力的放松,能有效减少坐骨神经痛发病几率。
3、坐姿
正确的坐姿是上身挺直,收腹,下颌微收,两下肢并拢。如有可能,最好在双脚下垫一踏脚或脚凳,使膝关节略微高出髋部。这种坐骨神经痛预防是比较常见的。
4、睡姿
人的睡眠姿势大致可分为仰卧、侧卧和俯卧三种方式。仰卧时,只要卧具合适,四肢保持自然伸展,脊柱曲度变化不大。这也属于坐骨神经痛预防措施。
需要说明的是,
有些坐骨神经痛的病人常常因为害怕疼痛而减少活动,这样做并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患者应遵循“力所能及,适量运动”的原则进行锻炼,尤其是患侧下肢的锻炼更为必要。慢走、慢跑、球类运动都可以进行,特制的体操更为有益。下面为大家介绍三种适合患者锻炼的体操:
卧位体操:患者仰卧位,交替屈腿,再轮流伸直两腿,接着向上交替抬腿。开始时,患侧下肢上抬角度可小于健侧下肢,持续锻炼后,患侧下肢可逐步增加抬高的角度。
坐位体操:患者坐于床沿或椅上,双腿垂地,足跟着地,足尖翘起,双手平放腿上。坐好后逐步向前弯腰,双手推向足部。初练时双手可能仅能达到小腿部,坚持锻炼后能够达到足背和足尖。
站立体操:患者双手叉腰站立,先轮流直腿向前抬起,接着尽量分开两腿站立,轮流弯曲膝关节,使身体呈弓形下蹲。此时可使没有屈曲膝关节的下肢受到牵引和拉伸。
骨折后多久复查很重要
专家表示拆掉石膏一般是一月左右。骨折的愈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伤后两周开始纤维连,一般不做手术的骨折三月到半年左右愈合。做了手术一般是三月到一年.与个体差异有关,有些人长点,有些人短点;药物只是辅助,不起决定作用,改变不了骨折愈合的进程,但你可以进行功能锻炼以更好的恢复功能(但不能剧烈运功)。
定期复查都非常重要。这是因为:
(1)有些骨折早期表现(包括自己的感觉、X线表现)可能不明显。骨折数日以后,随着骨折端的吸收,骨折线才逐渐清晰。
(2)骨折经过石膏、夹板等固定,几天后,随着骨折部位肿胀的逐渐消退,外固定相对来说变得松弛,骨折可能就会发生移位。及时复查就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3)骨折以及各种治疗都有其固有的各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定期复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
女性盆腔炎护理很重要
一、个人卫生须重视
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每晚用温开水清洗外阴,做到专人专盆,一般不必洗阴道内,也不宜采用沐浴液、肥皂、香皂等清洗外阴。平日要勤换内裤,不穿紧身、化纤质地内裤。清洗完的内裤要放在太阳下暴晒以起到杀菌的作用,切忌不要阴干。床上用品应单独清洗晾晒,避免将致病菌传染他人。
二、忙里偷闲常运动
参加各种方式的体育活动,尤其是跑步、登山等耐力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机会加强锻炼,比如有条件的话可以考虑跑步或散步上班,工作间隙要记着活动一下筋骨,或让脖颈、手腕得以放送。只有从根本上加强体质增强免疫力,才能够有效的抵制疾病的侵袭。
三、经期保健记心中
勤换内裤及卫生巾,避免受风寒,不吃生冷刺激性食物,不宜过度劳累。充分休息,如果此时拼命工作,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盆腔充血,抵抗力下降,诱发盆腔炎。月经期间禁止性生活、游泳、盆浴、桑那浴,因为此时机体抵抗力下降,致病菌易乘机而入,造成感染。
四、做好避孕工作
据调查,坚持使用避孕套的女性,盆腔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不使用避孕套的同龄女性,尤其对于性伴侣多,性关系复杂的女性而言是极为有效的方法。因此,避孕套不仅是避孕的好方式,而且也是保护女性免受盆腔炎痛苦折磨的好助手。
小便很重要
千万不要以为小便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对于男性来说,小便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通过小便能够知道身体是否出现了问题。
小便的过程,是我们排出毒素的过程,毕竟身体中的毒素要经过尿液排出,要是不能及时的排尿,或者是排尿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那么往往会影响到身体的调节。
小便无力、小便不畅是发生在男性身上常见的疾病,在临床上会把这种病症归纳到尿路感染上,同时会伴有尿频、尿急等。
正常人排便过程是畅通无阻的,通过排尿把身体中的毒素排出体外,但是,当排尿处于不畅通的状态时,往往是一种泌尿方面的疾病。
宝宝入盆是什么感觉 促进胎头入盆操
随着孕期的增长,预产期越来越近了,胎宝宝日渐发育成熟,正常情况下,一般的胎宝宝头部也渐渐地进入到骨盆,随着头部的下降,胎宝宝很快就要降生了。
可有时候也会有些意外的情况,如准妈妈的骨盆太小、胎宝宝的头部太大等原因,导致胎宝宝的头部在此时还没有进入骨盆。
为了帮胎宝宝一把,促进分娩,此时准妈妈可以抓紧时间做一些促进抬头进人骨盆的体操。
(1)准备好一张椅子,站在椅子旁。
(2)扶椅背.右腿同定。左腿划圈。
(3)持续10秒后还原姿势。
(4)手扶椅背,左腿固定,右腿划圈.坚持10秒。
(5)重复以上的动作5次。
目的:这组运动能使准妈妈的腿部肌肉和腿部关节得到很好的锻炼,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关节的灵活性,同时也能锻炼到骨盆,能帮助胎宝宝顺利进入骨盆。
(1)准备好一张椅子,站在椅子旁。
(2)手扶椅背,缓缓吸气,同时手臂用力。
(3)脚尖踮起,腰部挺直,使下腹部紧靠椅背。
(4)慢慢呼气,手臂放松,脚还原。
(5)重复以上的动作。
目的:这组动作主要能锻炼腹部和腰部周围的肌肉,同时对于促进胎宝宝顺利入盆也是有很多帮助的。
(1)准备好一张舒适的垫子,站在垫子旁。
(2)身体慢慢向下,双手双膝着地,吸气,弓背:
(3)吐气,抬头.同时上半身尽量往上抬。
(4)重复以上的动作8次。
目的:这组动作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是非常实用的,对于促进胎宝宝进入骨盆很有帮助,孕妈妈不妨试试,但是要注意劳逸结合,以免引起身体不适。
骨盆环重建治疗骨盆骨折
骨盆骨折是创伤中常见的严重损伤。传统上对骨盆骨折多采取保守治疗,如骨盆悬吊、骨牵引、石膏固定等,致残率高。尤其是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髋痛、下肢短缩、步态异常、功能障碍等后遗症更是常见。许多研究发现内固定治疗骨盆环骨折比外固定及保守治疗方法好。本科自2001年以来,采用手术内固定骨盆环重建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17例,疗效满足。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17例中,男11例,女6例;年龄19~53岁,平均29岁。车祸伤11例,高处坠落伤4例,重物砸伤2例,合并尿道损伤6例,睾丸破裂1例,膀胱破裂3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入院时间伤后1h~24d。全部病例拍摄X线片及CT扫描,6例行CT三维重建。骨折类型按Tile〔1〕分类:B14例,B22例,B31例;C15例,C22例,C33例。
2 治疗方法
早期给予抗休克并积极处理危及生命的合并伤,术前常规骨牵引,13例伤后6~12d,生命体征稳定后行骨折内固定手术;3例合并膀胱破裂者,积极抗休克,急诊手术内固定,1期修补破裂膀胱;1例外院治疗24d后转入本院,伤后26d手术。
依据术前CT扫描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类型,选择手术入路及固定方式。耻骨支骨折、联合分离者,采用腹股沟或耻骨联合上弧形切口重建钢板镙钉内固定;合并髋臼、髂骨骨折,可行髂腹股沟切口,钢板镙钉内固定;骶骨骨折、骶髂关节脱位,则在髂嵴后部外缘切口,复位后,“C”臂X线机引导下垂直于髂骨外板钻入2枚细克氏针至S1椎体,位置满足后拔导针,沿导针方向拧入松质骨镙钉至S1椎体中心。
3 结果
17例中随访13例,时间6~28个月,平均随访15个月。骨折愈合,骨盆环无畸形,下地行走,无腰腿痛。采用Matta法,测量双下肢,即在正位骨盆平片上测量从垂直于骶骨长轴线的横线到两侧股骨头上缘高度的差距。9例术前下肢短缩者,术后测量短缩0~8mm,平均为2mm。本组1例,合并膀胱破裂、尿道断裂者,术后6周,因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窦道形成,后经手术切除修补,伤口愈合。其他无1例感染。
【并发症】
1. 腹膜后血肿。骨盆各骨主要为松质骨,盆壁肌肉多,邻近又有许多动脉丛和静脉丛,血液供应丰富,盆腔与后腹膜的间隙又系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有巨大空隙可容纳出血,因此骨折后可引起广泛出血。巨大腹膜后血肿可蔓延到肾区、膈下或肠系膜。病人常有休克,并可有腹痛、腹胀、肠鸣减弱及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的症状。为了与腹腔内出血鉴别,可进行腹腔诊断性穿刺,但穿刺不宜过深,以免进入腹膜后血肿内,误认为是腹腔内出血。故必需严密细致观察,反复检查。
2. 尿道或膀胱损伤。对骨盆骨折的病人应经常考虑下尿路损伤的可能性,尿道损伤远较膀胱损伤为多见。患者可出现排尿困难、尿道口溢血现象。双侧耻骨支骨折及耻骨联合分离时,尿道膜部损伤的发生率较高。
3. 直肠损伤。除非骨盆骨折伴有阴部开放性损伤时,直肠损伤并不是常见的合并症,直肠破裂如发生在腹膜反折以上,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如发生在反折以下,则可发生直肠周围感染,常为厌氧菌感染。
4. 神经损伤。多在骶骨骨折时发生,组成腰骶神经干的骶1及骶2最易受损伤,可出现臀肌、腘绳肌和小腿腓肠肌群的肌力减弱,小腿后方及足外侧部分感觉丧失。骶神经损伤严重时可出现跟腱反射消失,但很少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予后与神经损伤程度有关,轻度损伤予后好,一般一年内可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