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家庭如何处理大宝宝的心理落差
二胎家庭如何处理大宝宝的心理落差
第一,让孩子感觉到你没有差别对待
对于孩子来讲,你要清楚地让大宝感觉到,你没有差别对待。例如,给老二买东西的时候,也要询问一下老大要什么,这样孩子感觉到你在重视老二的时候,也会重视到老大他的感受。
第二,经常拥抱老大
因为第二个孩子可能还小,需要你天天来抱,所以这个时候,你要也挪出时间来抱抱老大,也让老大感觉到你其实也是爱他的,没有放弃他的感觉,这样孩子的心理就会好受多了。
第三,告诉老大要理解
毕竟是老二,年龄小,父母给予的厚爱也会多一些,所以这个时候,你要告诉老大,多理解,这是你的妹妹弟弟,他还小,还有好些事情不懂,所以需要姐姐或者是哥哥的照顾和爱。这样,孩子在理解的状态下,也会有好些事情让着弟弟妹妹的。
第四,不要责备老大
在有了二胎后,好些家长会喜欢对老大喝来喝去,骂来骂去的,这是不对的行为。对于老大来讲,你要二胎与他没有关系,也不是他的错。所以,你在这个时候,根本没有必要因为老二的事情而去对老大指手划脚的。这样,老大心里肯定不舒服。
不管如何讲,你既然是要了两个孩子,你就要处理好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当然,大宝宝的心理落差你也要时刻关注好的。
一胎好还是二胎好
很多想要二胎的家庭都在犹豫,是生二胎好呢还是只要一胎呢?
现在国家公布单独二胎政策,很多单独家庭跃跃欲试、其实单从怀孕经历来看,二胎的孕期会比一胎要轻松,孕妈的心理不会那么恐惧。其次是从一胎宝宝的情绪上,头胎的宝宝难免孤单,生个弟弟妹妹或许可以有好好陪伴他,不过在怀二胎时不要忽略了头胎宝宝的生活和情绪。
是否选择生二胎,还是要根据个人情况。
二胎家庭中大孩子的心理问题
家里多了个小宝宝,老大会因此而激动几天,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就会发现曾经只属于他的爱和关注都被这个新来的小东西分享,甚至霸占了,尤其是在小宝宝刚出生的那段时间里,几乎所有人的视线都不在老大身上多做停留。慢慢地,他开始变了,异常粘人、行为出格、表现倒退……所有的变化只为一个目的:让爸爸妈妈的注意力重新转移到自己身上来。
“妈妈,你快看我!”
反常举动:他不停地想方设法把你叫到他的身边,“妈妈,你来一下!”“妈妈,你看我搭的积木!”“爸爸快来看我画奥特曼!”
给老大的安慰:同时照顾两个孩子生活已经让你手忙脚乱了,那么怎么让这个刚刚失去“唯一”的地位的老大感觉到你还像从前一样爱他呢?如果你没有办法抽出一个整段的时间陪他出去玩,那么就趁着照顾小宝宝的间隙,让他享受一下“霸占”你的待遇吧。哪怕是没有任何打扰的5分钟也行,给他讲个小故事,玩一会儿假装游戏或者躲猫猫。
“妈妈,帮我穿衣服!”
反常举动:有时老大也能与小宝宝相亲相爱,亲吻、抚摸、玩耍都不在话下,只是当妈妈把小宝宝抱在怀里,给他喂奶时,老大就开始粘在妈妈身上,甩也甩不掉了。吵闹着让妈妈给他切水果,讲故事,穿衣服……
给老大的安慰:喂奶是最容易让老大产生嫉妒情绪的时刻,所以你可以在喂奶之前找出几分钟时间,和老大玩一会儿或者把他搂在怀里,之后给他几个玩具,让他自己安静地玩一会儿。让老大参与到照顾小宝宝的事情当中来,也是个不错的办法,比如让他帮你拿一个新的纸尿裤;给宝宝喂奶时,和老大一起唱歌。或者,对他说:大孩子才能喝牛奶呢,小宝宝可不行,他只能喝妈妈的奶。
“我讨厌妈妈!”
反常举动:老二到来后,你的确没在老大的身上花那么多时间和心思了,你总是因为小baby那边比较紧急的情况,而不小心忽视或者忘记给老大的照顾。这时的他只好表示抗议,“我再也不喜欢妈妈了。”“你走开,我要爸爸。”甚至,只要在小宝宝出现的地方,他就不和妈妈说话,也不肯吃饭。
给老大的安慰:你可以替他说出不满的情绪,“宝贝儿,妈妈知道你看见我只照顾小宝宝,很生气,很伤心。”但是,对于老大不满的言语和举动,你也不要有太多内疚或者受伤的感觉。每个阶段,花在不同孩子身上的时间不一样,这很正常,不过你可以让老公或者其他人照看一会儿小宝宝,这样你可以有多一些时间和老大单独相处,给他洗个澡或者让他“帮”你准备午饭。
“我要穿纸尿裤!”
反常举动:早在几个月前,他已经学会了自己尿尿,而纸尿裤也早就用不上了,可自从小宝宝到来之后,他居然又要求穿回纸尿裤。他一定认为只要自己变小一点,变淘气一点,妈妈就能更多地照顾他吧!事实也的确如此。
给老大的安慰:孩子出现种种倒退行为,这只是暂时的,你不必过分担心。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对孩子的同情不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比如他尿在身上了,你可以对他说:“只差那么一点就可以尿在马桶里了。下次想尿尿的时候,可以早点跟妈妈说啊。”另外,在小宝宝出生的前几个月里,不要给老大设定新的“发育里程碑”,比如戒掉奶瓶或者睡到自己的床上。
生二胎两个孩子怎样相处
1、父母经常会不自觉对乖巧、成绩好的孩子偏心,而冷淡顽皮、成绩差的孩子。如果要避免偏心,父母一定要公平地对待两个孩子,不应该因为其他原因对子女厚此薄彼。
2、父母应该完整地接受自己的孩子,包括接受他们的优缺点。如果孩子在某方面表现不佳,不应该把孩子和其他孩子对比,更不能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和伤害,否则孩子敏感的内心是可以感受到父母的偏心。
生二胎两个孩子经常吵架怎么办
因为抢一个玩具、抢一个零食而吵架甚至是打架的情况在很多二胎家庭都屡见不鲜。对此,各位宝爸宝妈也是闹心的很。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应对两个孩子经常吵架的小窍门!
1、孩子吵架后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吵架的原因;
2、接下来分别找两个孩子谈谈话,找出之所以整天拌嘴的根源,询问孩子们是否对对方有意见,旨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根据孩子说的原因进行总结,看看是不是自己教育的不到位,如果是的话一定要加强教育;
4、向两个孩子灌输:两个孩子同是家庭的一部分,都是父母的宝贝,要彼此相爱,好东西应该和家人一同分享,好玩的应该和兄弟姐妹一起玩,这才是好孩子。
生二胎大孩子欺负小孩子怎么办
‘妈妈,哥哥又打我!’下班刚回来,小女儿就哭着跑过来告状。”这是一位二胎家庭的妈妈在某论坛上的留言。面对大孩子屡屡欺负小孩子的情况,你知道该怎么处理吗?
1、单独与大孩子沟通,不要过分苛责,耐心询问他之所以欺负小孩子的原因;找到原因后,尝试走进孩子心里,帮助他解决心理问题;
2、安抚被欺负的小孩子的情绪,让小孩子的委屈感逐渐减少;
3、将大孩子和小孩子叫到一块儿,让大孩子向小孩子道歉,安抚小孩子原谅大孩子;
4、以后的生活中,要特别注意一视同仁的问题,不能让大孩子有父母偏心小孩子的感觉;
5、多进行家庭活动,多与孩子们沟通交流,让大小孩子彼此之间更加融洽与和谐。
为什么会产后抑郁
1.孕妇经历分娩之后,全家人都处于一种迎接新生命的激动中,产妇不再成为家庭兴趣焦点,容易被忽略;
2.产妇出现心理波动时,容易被误解为是因婴儿性别与期待的落差、对孩子体重过轻或过重的焦虑、家庭困难、婆媳不睦等;
3.产妇因担心抑郁症需要治疗和吃药而使婴儿没人照顾,或家人不愿承认她患抑郁症这一事实等因素,也使产妇的抑郁情绪被淡化、被忽视。
此外,“80后”群体独有的心理特点,也是造成产后抑郁的原因之一。“80后”生育孩子前后,心理落差会很大,另外工作与生育的冲突、抚养孩子压力的增大、生孩子伤口疼痛等原因,也是导致产后抑郁高发的几大因素。
全家如何一起做胎教
胎教可能是准父母最敏感和最关心的词,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夫妻非常重视宝宝的早期教育,接触了很多胎教理论。科学研究也证明,胎儿在发展到一定时期就能感受外界刺激,尤其对外界的声音很敏感,如音乐声、水声等。同时,年轻父母受一些胎教成功范例的影响,难免会过分依赖、迷信胎教的作用。但是,家庭中的老人对“胎教”这一新生事物并不了解,认为还未出生的宝宝没有思维能力,他们需要的是营养而非“虚缈”的胎教。
新老二代对胎教认识存在差异,因此,很可能在实施胎教时存在错位认知。此时,老人们和年轻的小夫妻双方都需要在胎教这一育儿理论认知上达成共识,以更好地实施胎教。
一方面,准爸爸准妈妈需要调低对胎教的心理预期,明白胎教只是一种育儿理论,它有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过分夸大胎教的后天效应,容易导致对胎儿的破坏性开发。另一方面,家里老人们需要调整观念,主动了解和接受胎教是一种经证明的科学育儿理论这一事实,在胎教过程中要给予理解和支持。
再孕后如何与大孩子沟通
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是独生子女,而他们符合条件的话更加愿意生育二胎。不过,要小心,再孕之后应该与家中的长子长女好好沟通。家长们要在生育二胎之前做好大孩子的心理工作,防止大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心理问题哦!
目前,一些符合政策条件的家庭生育了二胎,家庭结构发生改变。很多原本是独生子女的孩子,面临着父母的关注和爱都被突然分走,家长如果没有科学引导孩子,很容易造成孩子有失落感,进而引起烦躁、易怒等性格。
生二胎家庭的长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家长把精力过多投入到第二个孩子身上,忽视了对长子的关心,让长子有种被抛弃的感觉。长子就会将父母不再爱自己的责任推到弟妹身上。符合国家政策可以生二胎的家庭,最好事先跟长子做好沟通。在妈妈怀孕生第二个宝宝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孩子照顾布娃娃、摸妈妈肚子等方式来参与弟弟妹妹的出生。有了第二个孩子时,对第一个孩子要照常关心。培养孩子开朗性格,鼓励孩子有什么说出来。
胎教不仅仅是妈妈一人的事
千万不要小看家庭成员在胎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国政府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但是,受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一些老人,尤其是爷爷、奶奶往往希望生一个“带把儿”的小孙子,而不想要孙女。这样就势必会给孕妇带来心理压力,或其他不良影响。
其实,在孕妇怀孕期间,家庭所有成员都应该积极参与胎教,为孕妇创造一个轻松的生活环境,应给予孕妇热情的帮助和充分的体谅,不要给孕妇造成压力,这样才能保证胎儿在温馨的氛围里健康成长。
家庭成员尤其不要指责孕妇,比如,指责她们懒惰、太娇气等,而应该尽量理解孕妇,因为指责对于孕妇是一种不良刺激,势必影响胎儿的发育。
家庭成员还应该为胎儿创造和谐乐观的家庭气氛。如一旦发现有矛盾的苗头,家庭其他成员切不可计较,并尽量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因为幽默使人的副交感神经兴奋,使身体内环境稳定。
1.统一思想,科学看待胎教
胎教可能是准父母最敏感和最关心的词,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夫妻非常重视宝宝的早期教育,接触了很多胎教理论。科学研究也证明,胎儿在发展到一定时期就能感受外界刺激,尤其对外界的声音很敏感,如音乐声、水声等。同时,年轻父母受一些胎教成功范例的影响,难免会过分依赖、迷信胎教的作用。但是,家庭中的老人对“胎教”这一新生事物并不了解,认为还未出生的宝宝没有思维能力,他们需要的是营养而非“虚缈”的胎教。
新老二代对胎教认识存在差异,因此,很可能在实施胎教时存在错位认知。此时,老人们和年轻的小夫妻双方都需要在胎教这一育儿理论认知上达成共识,以更好地实施胎教。
一方面,准爸爸准妈妈需要调低对胎教的心理预期,明白胎教只是一种育儿理论,它有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过分夸大胎教的后天效应,容易导致对胎儿的破坏性开发。另一方面,家里老人们需要调整观念,主动了解和接受胎教是一种经证明的科学育儿理论这一事实,在胎教过程中要给予理解和支持。
因而,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的小夫妻都应该调整观念,正确理解胎教的科学内涵,以确保科学胎教的有效进行。
2.胎教忌盲目尝试,多而无效
每个家庭的小宝宝都具有特殊地位,因此,家人对胎教也尤为关注,尤其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他们在了解了胎教的科学性后,常常会多渠道了解多家胎教机构,然后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年轻的小夫妻。这样很可能造成准爸爸准妈妈们为达到更好的胎教效果而到多家胎教机构去学习和培训。其实,这样只会让正常的胎教变成盲目的多方试验,不仅浪费钱财,对宝宝健康成长也没有好处。
在胎教培训机构的选择上,全家需要统一意见,慎重选择,一旦选择某家胎教培训机构就不要轻易改变,更不能随意地多家尝试。
3.胎教要科学,不要多方发言
在宝宝的胎教实施过程中常发生这种现象,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小夫妻们都想在宝宝胎教实施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都想让全家顺着自己的思路来实施胎教。
其实,这种多方发言的现象是科学胎教最忌讳的。相关研究认为,胎教需要尊重科学,切勿多方发言,否则就会造成多头指挥、盲目施教。
在胎教过程中,老人的意见固然重要,但宝宝父母的意见是最重要的,因为实施宝宝胎教最基础的条件之一就是根据父母的特长和优势来进行。如有音乐天赋的年轻家长可以平时多放放轻缓优美的轻音乐,有文学天赋的年轻父母平时则可以多朗诵一些优美的文章,以此来激发宝宝的早期潜能。
4.胎教要注重生活细节
胎教是一个很系统的工程,而并不只是爸爸妈妈听听轻音乐、读读优美或有趣的文章这些简单的流程,它需要所有家庭成员的密切配合。
准妈妈所处的家庭环境也往往在进行胎教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一个快乐、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是确保胎教成效的重要因素。所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要主动配合,和年轻的小夫妻要注意说话方式和说话态度,注意行事方法与行事态度,做到相互谦让、说话和气、行事谦和,为宝宝胎教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中的老人和年轻的小夫妻们平时要更加注重家庭的和睦、相互的理解和尊重。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胎教的有效进行。
生二胎大孩子欺负小孩子怎么办
“‘妈妈,哥哥又打我!’下班刚回来,小女儿就哭着跑过来告状。”这是一位二胎家庭的妈妈的话。面对大孩子屡屡欺负小孩子的情况,你知道该怎么处理吗?
1、单独与大孩子沟通,不要过分苛责,耐心询问他之所以欺负小孩子的原因;找到原因后,尝试走进孩子心里,帮助他解决心理问题;
2、安抚被欺负的小孩子的情绪,让小孩子的委屈感逐渐减少;
3、将大孩子和小孩子叫到一块儿,让大孩子向小孩子道歉,安抚小孩子原谅大孩子;
4、以后的生活中,要特别注意一视同仁的问题,不能让大孩子有父母偏心小孩子的感觉;
5、多进行家庭活动,多与孩子们沟通交流,让大小孩子彼此之间更佳融洽与和谐。
夫妻感情差会影响到宝宝的发育
感情融洽是幸福家庭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也是优生和胎教的重要因素。在幸福和谐的家庭中,受精卵会得到良好的生长环境,健康顺利地成长,生下的宝宝往往健康聪明。反之,夫妻感情不和睦,彼此间长期的精神刺激,过度地紧张、忧愁、抑郁,则会使大脑皮质的高级神经中枢活动受到障碍,可引起一些疾病,并直接影响胎宝宝。
现已证实,母腹中的胎宝宝对来自外界的刺激是有反应的,孕妈妈所感觉的事物都可影响胎宝宝。据报道,在孕早期,夫妻之间经常争吵,孕妈妈情绪极度不安时,可引起胎宝宝兔唇、腭裂等畸形。在孕晚期,如果夫妻感情不和,精神状态不好,则可增加胎动次数,影响胎宝宝的身心发育,而且出生后往往烦躁不安,哭闹不止,睡眠差,消化功能不好,严重时甚至危及宝宝的生命。
据统计,这类父母孕育的胎宝宝在心身缺陷方面的概率,比生活美满、和睦相处的父母所生的宝宝高1.5倍,胎宝宝出生后因恐惧心理而出现神经质的机会也比后者高4倍,而且这类宝宝往往发育缓慢,胆小怯弱,生活能力差。
老人的胎教观念该不该听
来自老人的关注往往使一些年轻的夫妻一方面既有着更多意见选择,亦可能面临更多的困惑。那该如何科学看待胎教?老人们对孙儿的胎教过程中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建议和支持呢?年轻的小夫妻与家里老人们又该如何配合呢? 儿童早期教育研究专家认为,“四二一家庭”的科学胎教,其中以下几点需要特别关注:
1、统一认识,正确理解胎教的科学内涵。
一些年轻的夫妻非常重视宝宝的早期教育,接触了很多胎教理论。由于受一些成功范例的影响,一些年轻的夫妻不可避免会迷信胎教的作用。而同时,“四二一家庭”中的老人们由于对于新生事物的胎教理论并不了解,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可能更多地认为未出生的宝宝并没有思维能力,未出生的宝宝需要的是营养而非是“虚缈”的胎教。
新老二代的思想观念差异,不可避免将造成胎教实施的认识错位。在此情况下,老人们和年轻的小夫妻都需要在胎教这一育儿理论认知上达成共识,以更好地实施宝宝胎教。
专家建议,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家里老人们需要调整观念,主动了解和接受胎教是一种经证明的科学育儿理论这一事实,在胎教过程中要给予理解和支持;而年轻的夫妻们则更需要调低对胎教的心理预期,要理解胎教只是一种育儿理论,它有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但尚不能证明它能单独承担起创造育儿奇迹这一“重任”。
因而,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的小夫妻都应该调整观念,正确理解胎教的科学内涵,以确保科学胎教的有效进行。
2、切勿多方发言,胎教要因科学而施教
在“四二一家庭”中,宝宝胎教的实施过程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小夫妻们都想在宝宝胎教实施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都想让全家顺着自己的思路来实施胎教。
事实证明,这种多方发言的现象实为科学胎教之一大忌。好育园研究认为,胎教最重要的是尊重科学,多方发言只会造成多头指挥、盲目施教。
专家认为,“四二一家庭”中,爷爷奶奶们,外公外婆们的意见固然重要,但宝宝父母的意见应该是最重要的,而根据父母的特长和优势来实施宝宝胎教则是最基础的条件之一。如有音乐天赋的年轻家长可以平时多放放音乐轻缓优美的轻音乐,有文学天赋的年轻父母平时则可以多朗诵一些优美的文章,以此来激发宝宝的早期潜能。
3、最忌盲目尝试,造成多而无效
“四二一家庭”中,由于小宝宝的特殊地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难免会经常用利用各种渠道了解多家胎教机构,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了年青的小夫妻。这样的情况可能会造成年轻的父母们为达到更好的胎教效果而到多家胎教机构去学习和培训。如此一来,只会让正常的胎教变成漫无目的的多方试验,不仅浪费钱财,亦对宝宝健康成长无所帮助。
专家建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可以在胎教培训机构的选择上统一意见,慎重选择,但一旦选择某家胎教培训机构就不要轻易改变,更不能随意地多家尝试。
4、胎教更须注重日常生活细节的改进
胎教并非是简单的爸爸妈妈的听听轻音乐、读读优美或有趣的文章这些简单的流程,它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所有家庭成员的密切配合。
在进行胎教的过程中,温馨、和谐、快乐的家庭环境是确保胎教成效的重要因素。因而,爷爷奶奶们,外公外婆们要主动配合,为宝宝胎教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快乐的家庭环境。在宝宝胎教的平时,老人们和年轻的小夫妻要注意说话方式和说话态度,注意行事方法与行事态度,做到相互谦让、说话和气、行事谦和,尽量为宝宝的顺利成长提供一个充满温馨亲情的家庭氛围。
研究表明,胎教是一个系统性的家庭育儿工程,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配合。因而,“四二一家庭”中的老人和年轻的小夫妻们平时要更加注重家庭的和睦、相互的理解和尊重。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胎教的有效进行。
宝宝患节后综合症怎么办
及时调节心理落差:
节日期间家里来的亲戚朋友很多,置身于热闹的场景,宝宝可能会成为大家注意的焦点,但是一般年初六七大人们都要回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宝宝又要回归保姆、祖父母带的状态,难免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父母应该及时调节他们的心理落差。
1.在上班前两天给宝宝打"预防针",告诉他们节日结束后的生活同以前一样,他们喜爱的亲戚和爸爸妈妈不能每天跟他呆在一起。
2.在这两天有意识地让宝宝的看护者带他去游乐园玩,恢复节日里中断的情感联系。
3.这两天父母亲可以有意识地和宝宝疏远一点,不要全天候和他呆在一起。
恢复良好生活习惯:
节假日,大人们难得聚在一起娱乐,因此有时会无暇顾及宝宝的生活规律,宝宝的作息习惯可能被打乱,饮食和睡眠都难以保证。长期这样,有损宝宝的健康。
1.节后,家里的环境要尽量从嘈杂恢复安静,确保宝宝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和秩序。
2.多和宝宝一起做些能平静情绪的游戏,比如给他讲故事,和他一起拼拼图、画画等,尽量少从事一些让宝宝兴奋、激动的活动。
3.胃肠功能紊乱同样影响宝宝的睡眠,饮食上应戒除节日间的重油,为宝宝做些青菜淡粥,睡前一杯热牛奶也是很必要的。
低龄抑郁与家庭有哪些关系呢
近年来,抑郁症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而且年纪越来越低,多为14~30岁的青少年,甚至还有八九岁的孩子,每年上千名接受精神心理疾病治疗的人群中,青少年约占四分之一,他们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是诱发抑郁症的主要因素。
专家分析说,青少年患抑郁症与学校和家庭有关,学校课程紧张、学习压力大,加上家长望子成龙,给他们造成很大的思想压力。
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患抑郁症与家庭教育有关,家庭在给予孩子良好的物质生活时,与孩子缺乏心理上的沟通,忽视了他们思想发展系统的培养和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
一些“小皇帝”突然变成“成人”后无法面对生活,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增大,他们出现生活无法自理、屡遭挫折、解决困难能力差、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同时又受到家庭、社会的谴责、埋怨,造成极大的心理落差。
抑郁症是导致当前许多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直接原因,自杀者中有30%都是由精神疾患中的抑郁症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