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急性心肌梗死应该做哪些检查

急性心肌梗死应该做哪些检查

一、心电图。

(一)特征性改变:

1.在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宽而深的Q波。

2.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

3.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T波倒置。心内膜下心肌梗塞无病理性Q波。

(二)动态性改变:

1.超急性期:发病数小时内,可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

2.急性期: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连接,形成单向曲线,1-2日内出现病理性Q波,同时R波减低,病理性Q波或QS波常持久不退。

3.亚急性期:ST段抬高持续数日于两周左右,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变为平坦或倒置。

4.恢复期:数周至数月后,T波呈V形对称性倒置,此可永久存在,也可在数月至数年后恢复。

(三)判断部位和范围可根据出现特征性改变的导联来判断心肌梗塞的部位(表3-8-2)。如V1、V2、V3反映左心室前壁和侧壁,Ⅱ、Ⅲ、aVF反映下壁。Ⅰ、avF反映左心室高侧壁病变。

二、超声心动图。

三、放射性核素检查。

四、血液检查。

(一)血象:起病24-48小时后白细胞可增至10-20×109/L(10,000-20,000/ul)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均可持续1-3周。

(二)血清酶:血清心肌酶升高。肌酸磷酸激酶(CPK)在6-8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最高峰。2-3日下降至正常。

(三)血清心肌特异蛋白的测定血和尿肌红蛋白增高。

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1.心肌梗死前先兆心肌梗死前先兆界定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过渡型。其心绞痛是心肌急剧的和暂时的缺血与缺氧引起的临床症状,具有发作性的临床特点。经临床及心电图、血清酶学检查都不能证实有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驱疾病。 心肌梗死前先兆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引起的灶性坏死,心肌细胞的损伤较缓慢,散在缺血性心肌营养不良,镜下可有粟粒性坏死灶。这类病人心绞痛持续时间10~15min,有可能短期发生心肌梗死,临床上一般分为3种类型。

(1)无症状患者,休息或夜间反复出现15~30min或更长时间的持续性心绞痛。阵发性或进行性加剧,这些患者无论在临床或心电图方面都没有心肌梗死的表现(初发型心绞痛)。

(2)既往有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比过去频繁,发作持续时间也较久者,硝酸甘油疗效差(恶化型心绞痛)。

(3)在发生心肌梗死后(陈旧性心肌梗死),经过一个阶段无痛期后,在休息时反复出观心绞痛发作。心绞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心动过速,或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血压大幅度波动等,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变异型心绞痛)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假性正常化”)。心肌梗死前先兆常为急性心肌梗死前的临床表现,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兆,应早期进行防治。安静卧床休息时的心绞痛发作,虽然可有暂时性及可逆性,但多数是心肌梗死前先兆,有报道在3个月内发展到急性心肌梗死者占15%~31%。因此,对劳累型心绞痛患者,休息心绞痛发作出现时,应考虑到心肌梗死前先兆,决不可忽视,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及时积极治疗,尽量防止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老年人心肌梗死的前兆表现多不明显,有人认为1/2左右的病例在发生心肌梗死前1~2周内有先兆症状,但其症状不典型者多。有人报道,老年人心肌梗死,梗死面积的直径大于5cm以上者,48%有疼痛症状。

2.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心肌梗死发生后.多数病例主要表现是急性心肌缺血及坏死引起的剧烈疼痛,其次是休克、左心衰、心律夫常等.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症状随梗死的大小、部位、发展速度和原来心脏的功能情况等而轻重不同。

心肌梗死急性期是什么情况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在欧美最常见,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中国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现患至少200万。

其中,心电图特征性改变为新出现Q波及ST段抬高和ST-T动态演变。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应及早治疗并加强护理,原则为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有1、监护和一般治疗;2、镇静止痛;3、调整血容量;4、再灌注治疗,缩小梗死面积(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溶栓治疗);5、药物治疗;6、抗心律失常;7、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和泵衰竭的治疗;8、家庭康复治疗。急性心梗的预后与梗死面积的大小、并发症及治疗有很大关系。

急性心肌梗死跟一般的心肌梗死相比较,其发病较突然、症状较明显,后果更严重,所以对于心肌梗死急性发作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并加强护理。另一方面,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同样要及时防治。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并加强入院前处理。治疗原则为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并加强入院前处理。治疗原则为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特征性改变为新出现Q波及ST段抬高和ST-T动态演变。特征性改变为新出现Q波及ST段抬高和ST-T动态演变。特征性改变为新出现Q波及ST段抬高和ST-T动态演变。

急性心肌梗死概述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临床表现常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按梗死范围,心肌梗死可分为透壁性心肌梗死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两类。按病变发展过程,心肌梗死可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与陈旧性心肌梗死。

本病在欧美最常见,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中国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现患至少200万。

巧识胃肠型心肌梗死

不久前,一位78岁高龄的老人因恶心、呕吐,同时伴有右上腹疼痛而被送医院急诊。由于他过去有慢性胃肠炎,家属就将其送到肠道门诊就诊。医生发现病人右上腹疼痛,大便化验及血常规无异常,但有心率快、血压低等循环衰竭的表现,这些症状难以用胃肠炎来解释,进一步做心电图检查,结果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所幸抢救及时,病人才转危为安。

目前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因此,向读者介绍特殊类型心肌梗死的确有必要。

许多人都知道心肌梗死的特征是心前区剧烈绞痛,持续时间长,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不能缓解,病人大汗淋漓并有死亡恐惧感,但对以胃肠道症状为主的急性心肌梗死却知者不多。这种不典型的心肌梗死在临床上称为“胃肠型急性心肌梗死”,约占急性心肌梗死的5.23%,上面所述的病例就是典型的胃肠型急性心肌梗死。

为什么急性心肌梗死会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无心前区绞痛呢?因为胃肠型急性心肌梗死多是心脏下壁的心肌梗死,由于心脏下壁贴近膈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使膈神经受刺激而出现胃肠道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还可以引起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导致腹痛等,刺激迷走神经时还会使病人产生上腹疼痛,掩盖了心前区疼痛。这种以“胃肠道症状”为主的不典型病人很容易被误诊为急腹症或胃肠炎而延误抢救时机。

因此在临床上如遇到原因不明的恶心、呕吐、上腹疼痛等消化道症状,又难以用肠胃或胆道疼痛解释的病人,特别是老年人或过去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史的病人,应特别警惕胃肠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最简单的鉴别方法就是做心电图检查,若发现异常的Q波及ST段抬高等异常表现,就可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而迅速进行抢救。

心肌梗塞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劳累

过度疲劳和连续紧张的劳累等是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之一,专家表示劳累都可使心脏的负担明显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造成心肌短时间内缺血、缺氧,发生心肌坏死——心肌梗死。

激动

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而诱发。据报道,美国有一个州平均每10场球赛,就有8名观众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暴饮暴食

周末、节假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较高。进食大量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寒冷、低温

这也是常见的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之一,专家介绍,突然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应十分注意防寒保暖。在冬春寒冷季节,持续低温、大风、阴雨天气,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较高。

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一般过去都叫做心肌梗塞,这种病都是急的。我们一开始曾经讲过慢病它是慢病发展到一个急性心肌梗死,而它本是可以急性发作非常重,那么为什么叫急性心肌梗塞,不叫心肌梗死呢?那个时候有个讲究,就是说有死是对患者一个不良刺激容易引起哎呀我心肌都死了,我人也活不了了,为了保护病人的医疗制度。我们就把它叫做心肌梗塞也符合实际情况。

这冠状动脉有东西把它堵塞了,没有血液供给了那就是心肌梗塞了,后来不知道怎么搞的又叫做心肌梗死了。我也弄不懂,所以现在我们还叫心肌梗死那么心肌梗死一般来说,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的后果。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严重的一种病。急性心肌梗死得了以后,如果妥善的处理,很快就送到医院很快的送到监护病房,如果说他没有危险的并发症,心肌梗死的病人呢照样能活下来。

解析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常会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发作,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使得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出现破裂,破裂的斑块表面会聚集出现血小板,出现血块。患者还会因为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引发心肌缺血坏死;心肌耗氧量也会增加,冠状动脉痉挛都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病因如下:

过劳。体力劳动过重,特别是在负重登楼,体育锻炼过度,长时间紧张劳累的时候,心脏负担会增加,心肌需要更多的氧量。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本身就存在硬化、狭窄,无法充分扩张,导致心肌缺血。剧烈的体力负荷也会导致斑块破裂,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还有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情绪变化。暴饮暴食也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很多心肌梗死病患者都是在暴饮暴食后发作的。吃太多高脂肪、高热量食物,血脂浓度会急剧上升,血黏稠度会增加。冠状动脉狭窄会导致血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突然的寒冷刺激也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所以,冠心病病人一定要格外留意防寒保暖,特别是冬春寒冷季节,也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高的季节。很多老年人都会出现便秘。便秘时会用力屏气,从而引发心肌梗死。所以,便秘一定要引起重视。

相关推荐

急性心肌梗死预防

由于流行病学的资料显示出冠心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最重要的疾病之一,而临床上尚缺乏根治性措施,因此对冠心病的积极预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冠心病的预防包含着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两方面,一级预防是指对尚未患上冠心病的人群采取措施控制或减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防止患病,减少发病率,二级预防是指对已患上冠心病的患者采取药物或非药物措施,以预防病情复发或防止病情加重。 1、一级预防措施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措施包括两种情况: (1)健康教育:对整个人群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公民的自我保健意识,避免或改变不良习惯,如戒烟,注意

年轻人心肌梗死是怎么回事

青年心肌梗死是指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青年,不论病因如何而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青年心肌梗死因多发生猝死,生前并未得以诊断,死后经尸检证实为心肌梗死,所以青年心肌梗死常易漏诊或误诊。 然而青年心肌梗死的急性期及远期致死率较低,出院后病情稳定,劳动力可以恢复,由此可见,青年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及远期预后均较好。 所以全面认识和了解青年心肌梗死的规律性及特点,对于预防和成功地救治青年心肌梗死都十分重要。改掉不良习惯,如戒烟、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从而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控制高危因素,选用适当药

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

急性心肌梗塞的常见诱因 1、过度劳动 不能胜任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的体育活动、连续紧张的劳累等,都可使心脏的负担明显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而造成心肌短时间内缺血。缺血、缺氧又可引起动脉痉挛,反过来加重心肌缺氧,严重时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2、激动 有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的。 3、暴饮暴食 不少心肌梗死病例常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

青年心肌梗塞是怎么回事

青年心肌梗死是指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青年,不论病因如何而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青年心肌梗死因多发生猝死,生前并未得以诊断,死后经尸检证实为心肌梗死,所以青年心肌梗死常易漏诊或误诊。然而青年心肌梗死的急性期及远期致死率较低,出院后病情稳定,劳动力可以恢复,由此可见,青年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及远期预后均较好。所以全面认识和了解青年心肌梗死的规律性及特点,对于预防和成功地救治青年心肌梗死都十分重要。改掉不良习惯,如戒烟、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从而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控制高危因素,选用适当药物持续

心肌梗死的病因

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诱因如下: 1.过劳 过重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体育活动,连续紧张劳累等,都可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而造成心肌缺血。剧烈体力负荷也可诱发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2.激动 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

心肌梗塞是怎么回事

一、加重心脏负担和压力,如:重的体力活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还有就是过度体育活动,或连续紧张劳累等,都会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加重心脏负荷,诱发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二、情绪因素,情绪是非常不容易掌握的,但是一定要注意,遇事过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都是会诱发心肌梗塞发病。 三、饮食方面,切忌不要暴饮暴,很多心肌梗死病例都是发生在暴饮暴食之后。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四、身体周围

心肌梗塞的原因是什么

1.过劳 过重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体育活动,连续紧张劳累等,都可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而造成心肌缺血。剧烈体力负荷也可诱发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2.激动 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 3.暴饮暴食 不少心肌梗死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4.寒冷刺激 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

急性心肌梗死症状

1、先兆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约2/3病人发病前数天有先兆症状,最常见为心绞痛,其次是上腹疼痛,胸闷憋气,上肢麻木,头晕,心慌,气急,烦躁等,其中心绞痛一半为初发型心绞痛,另一半原有心绞痛,突然发作频繁或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诱因不明显,硝酸甘油疗效差,心绞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速,急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或血压有较大波动,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发现先兆,及时积极治疗,有可能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2、发作时症状

心肌梗死最基本的病因是什么

一、暴饮暴食。不少心肌梗死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国内外都有资料说明,周末、节假日急性心梗的发病率较高。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二、便秘失调。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但其危害性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梗的老年人并不少见。所以,这一问题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要保持大便通畅。 三、劳累过度。这是最主要的引起肌梗死发病的原因。不能胜任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的

察言观色看出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有一些表现是可以被我们所发现的,发现了之后就可以尽早的去治疗。问题是有很多人并不知道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有什么。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下方小编整理的相关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心前区疼痛常在安静或睡眠时发生,疼痛难妨,持续时间长,口含硝酸甘油片仍不奏效,同时冷汗不止,烦躁不安,有濒死恐惧之感。15%~30%的病人,疼痛可不在胸前,有的在上腹部,有的在颈部,有的在背部,往往令人作出错误判断。而糖尿病人的急性心肌梗死,却往往没有疼痛症状,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