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脑血管病风险是多少
你的心脑血管病风险是多少
轻度高血压也会引发心血管事件
高血压之所以可怕,主要因为它是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疾病,或者说致命心血管事件的首要危险因素,但还有高血脂、高血糖等很多其它危险因素作为帮凶。通俗地说,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疾病可由两方面的危险因素造成,一是高血压;二是其它危险因素。二者可以排列组合出来;四种情况,即一是血压很高,其它危险因素很多;二是血压很高,其它危险因素不多;三是血压不很高,其它危险因素很多;四是血压不很高,其它危险因素不多。那么哪种情况更危险?
单从病情上来看,大家一目了然能看出来第四种情况最好,第一种最差。但更危险不仅仅在于病情,因为高血压诊疗技术不算太难,医疗成本不算太高,更危险还在于态度,比如第一种可能患者最重视,可能有效治疗和控制,第二种也会重视,而第三种、第四种可能就不重视了,尤其第三种,血压不是很高,就忽视了其它危险因素很多,就很危险。
专家指出,轻度高血压患者如果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其未来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比如一个高压在140 mmHg,低压在90 mmHg的患者,虽然单从血压上看,并不是太危险,但是如果他合并了糖尿病,他就属于很高危的人群,10年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将显著升高;又如某个患者有家族卒中史,那么他发生卒中的风险也会大大升高,对于这部分患者应该立即开始对高血压及并存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加以药物治疗,绝不能掉以轻心。
风险加倍
吸烟、肥胖、血糖异常、血脂异常、早发心脏病家族史和男性年龄大于55岁、女性年龄大于65岁,这6种情况都是心血管危险因素。研究显示,我国门诊高血压患者中,有94.2%的患者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随着危险因素数目增多,发生心血管症事件的风险倍增:高血压合并1-2个危险因素,患者在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症事件的风险增加15%-20%;合并3个以上危险因素,患者在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症事件的风险增加20%-30%;若高血压同时合并多种危险因素,患者的心血管症风险与没有危险因素患者相比最高可增高达40倍之多。
专家指出,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是140/90mmHg以下,而对于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危病人,血压应在病人能耐受的情况下酌情降至更低水平。因此,对于高血压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需要更严格的血压控制和更早期的风险干预。
秋季养生如何做运动
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节,但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避免汗出太过,伤阴助燥;避免过量运动,加重心脏负担。运动可以推迟衰老过程的到来,还可以预防各种加速衰老的中老年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适宜的运动有散步、登山、武术、体操、慢跑、蹬车、游泳等,通过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使人精神焕发。因此,秋季养生小常识提醒心脑血管病患者秋季不宜晨练。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病患者锻炼最好在晚餐之后,如果是上午活动,也尽量晚一些,以减少心脑血管发病风险。
保护心脏的注意事项
1、清晨一骨碌爬起床
上午6时―11时被喻为心脑血管病的“魔鬼时间”,人的心血管壁在清晨时最脆弱,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发都在此时。
2、蹲便后猛起身
研究显示,用力屏气排便时,腹壁肌和隔肌强烈收缩,血压下降可能引起脑溢血,心肌耗氧量增加会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两者都可能造成猝死。
3、雾天长时间在户外晨练
雾天,大量的粉尘、细菌等有害物质会随着户外体育锻炼的进行进入到体内,加重血液污染的机会,阻断血液中氧的供应,诱发心脏病。
4、过度疲劳后桑拿
身体感觉到极度疲劳时蒸个桑拿,是不少中老年男性热衷的休闲方式。实际上,桑拿房里过高的温度会使人体皮下血管迅速扩张,皮肤血流量比平时增加3—5倍,回到心脏的血流量也显着增加,心脏负担加重
5、堵车时开车窗
堵车时开窗很可能让你心脏受损。德国一项研究表明,人们陷于交通堵塞后一小时,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会增加3。2倍。驾车时高度紧张会促使心跳加快、心肌疲劳,容易诱发冠心病。
四类职业易得癌,四类职业精子差,还有一类血脂高!天哪,我是不是入错了行? 白领精英,易得心脑病
国家心脏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开展的“职业人群心血管病风险人群网络调查”显示:目前冠心病的主要威胁对象是“白(领)骨(干)精(英)”。
公司白领、媒体工作人员、科研人员等从事大量脑力劳动的职业人群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而且因为年轻人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措施,发病时根本无从应对。所以,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比老年人更高、风险更大。
原来,身体5个部位越“软”越健康!活了一辈子才知道 血管硬
说起动脉粥样硬化,大家并不陌生。它就像血管中的潜伏杀手,公众熟知的冠心病、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慢性肾脏疾病等都与它有关。
第一步,当你经常大吃大喝营养过剩时,血就像粥一样变得很稠,出现挂壁现象,导致原本柔软有弹性的血管变窄,血流通过变得困难。
第二步,挂壁的血管开始变脆变硬,血流压力增高时就有可能崩盘,出现管涌,犹如长江决堤一样,引起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危及生命。
1、管住嘴,餐餐大鱼大肉,血管容易堵。餐馆里的菜多用“高油、高盐、高糖”和“浓油赤酱”炮制出来,常下馆子的人血管更加不健康。
2、避开烟,一天两包烟,血管易“中毒”。美国科学家研究表明,每天吸烟20支以上,冠心病风险会增加2~3倍。
3、防慢病,高血压、糖尿病拖累心脑血管。没有症状或不加控制的高血压,是引发诸多血管病的导火索;而高血糖不仅累及微血管,还会导致大血管病变。
4、迈开腿,动得少,血管垃圾多,适量的有氧运动对血管有利无弊。
核桃和花生能一起吃吗 核桃适合什么人吃
1、日常吃些核桃能够降低高胆固醇血症人群的炎症反应,降低血胆固醇和其他心脑血管病风险因子,改善2型糖尿病人及超重成年人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等。核桃适宜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食用。
2、核桃摄入有利于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糖尿病者可以适当食用。特别是在女性中, 每周吃核桃仁超过56克(每天仅仅8克,还不到两个核桃),可以把糖尿病风险降低33%。
3、有些研究认为,坚果有利于预防结直肠癌,有一项研究结果是每天摄入16g就能把女性结肠癌的风险降低31%之多。也有些研究认为食用坚果不能起到有效预防肠癌作用,但无论如何,没有任何一项研究表明坚果不利于预防肠癌。
4、核桃中的磷脂,对脑神经有良好保健作用,可健脑益智,缓解脑疲劳,增强记忆力。因此,脑力工作者食用为宜。
叶酸早上吃还是晚上吃 补充叶酸要注意什么
市面上的叶酸选择也很多,普通的叶酸片就可以补充必须的叶酸,不过如果还有其他复合维生素需求,也可选择复合维生素,一次补充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当然叶酸并非孕妇专用,还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防肠癌。
心脑血管病人食谱
1.海带炖鸡
【原料】净鸡1只(1000-1500)克),水发海带400克,姜、葱、花椒、胡椒粉、料酒、食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鸡切成块,锅内放入凉水,鸡块入锅至烧开,撇去浮沫,加入葱、姜、花椒、胡椒粉、料酒和海带。用中小火炖至肉熟烂时加食盐、味精即可。
【功效】海带中有褐藻酸、多糖及植物胶质,是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的有效成分。
2.葱拌羊肉
【原料】羊腿肉250克,大葱150克,酱油、食盐、味精、白糖、胡椒粉、姜片、熟花生油、香油各适量。
【做法】将羊肉放入清水锅中加姜片、料酒煮熟,捞出晾凉,用少许鲜汤、酱油、食盐、味精、白糖、胡椒粉、熟花生油和香油调成昧汁,与切好的羊肉、葱丝拌匀,装盘即可。
【功效】羊肉含有益于心血管健康的烟酸:大葱含有多种营养素,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更为丰富,均有利于降血压和降血脂。
老年人抑郁症的表现有哪些
老年抑郁症是指年龄在55或60岁以上的抑郁症患者,狭义的也可以是指首次起病年龄在55或60岁之上的抑郁症患者,无论是哪一种,都有着诸多老年期的特点。 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自我评价下降。重者痛不欲生、生活悲观无望、感觉无助,生不如死、无用感和无价值感比较严重。还有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甚至幻觉的都有导致精神分裂的危险。 在临床上常见为轻度抑郁,但危害性不容忽视,如不及时诊治,会造成生活质量下降、增加心身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的患病风险和死亡风险等严重后果。
老年人血脂咋看呢
目前,能反映心脑血管病发病风险的血脂指标主要就是四项,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最为重要。它的理想水平是低于3.12,如果超过4.14就可以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3.12—4.14为临界水平)。
坏胆固醇会带来血管内小米粥一样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聚集,使血管变得狭窄,血流不足,导致冠心病等疾病。更危险的是,有些斑块还相当不稳定,一旦破裂就会短时间堵塞血管,导致心梗或中风,对健康危害很大。
随着心脑血管病发病风险增高,坏胆固醇的达标值要相应降低。血脂分层有极高危、高危、中危、低危四个程度。极高危人群分两类:一类是同时患有冠心病和糖尿病;另一类是曾有急性冠脉综合症发作,这些人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他汀类等降脂药,尽量将坏胆固醇控制在2.07以下。
患有冠心病、中风、糖尿病、慢性肾病中任何一种疾病的患者都属于高危人群,还包括得了高血压同时存在下列危险因素中的3个的患者,即男性年龄≥45岁、女性≥55岁、肥胖、吸烟、早发冠心病家族史、低HDL-C等。他们的坏胆固醇必须控制在2.59以下。而高血压伴有至少1个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属于中危人群,其目标值为3.37。低危人群,是指只存在1—2个上述危险因素的人,他们的坏胆固醇水平低于4.14即可。
小心脑血管病
老年人大多有脑动脉硬化。由于脂质代谢障碍、脂肪堆积在血管壁,使血管腔狭窄甚至阻塞,形成脑梗塞,以致局部脑供血不足,造成血管周围的脑细胞变性坏死,脑组织软化、萎缩,脑功能衰退。久而久之,出现老年性痴呆。
发病前,大多数病人有“小中风”史。本病起病缓慢,在病的早期有情绪易波动、好发怒、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以后出现记忆减退。这种记忆减退的特点是近时记忆减退,远时记忆保存。
血管性痴呆的记忆减退,在病的初期阶段有明显的波动性,可出人意外地记忆“恢复”,但好景不长,没多久,记忆又减退,而且减退程度较前更严重。几次波动后,终成痴呆,生活不能自理。
一旦得了血管性痴呆后,要想恢复到病前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发觉家人朋友有性格反常或记忆异常减退的现象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何控制好胆固醇
健康是有颜色的:控制胆固醇,马上行动
2014年5月15日,北京——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项目(CCEP)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共同发起的第四届“5·18血管健康日”宣布,今年的主题为“健康是有颜色的:控制胆固醇,马上行动!”
来自心血管、脑血管和糖尿病三大治疗领域的专家与会指出:人体是由血管组成的,不同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各不相同:第一步,要积极检查胆固醇;第二步,要根据心血管疾病风险水平来确定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人群各自对应的胆固醇控制目标;第三步,对于心脑血管高危人群来说,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尤其是胆固醇的控制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一旦停药,治疗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坚持长期、充分的他汀类药物治疗以切实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胆固醇升高: 心血管、脑血管、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增加的罪魁祸首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报告数据:估计每年我国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疾病之首,胆固醇升高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的罪魁祸首。
胆固醇是血液中一种类似脂肪的物质,只有三分之一的胆固醇从食物中获得,因此,当吃进太多含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时,人体血液中就会有很多的胆固醇。于是一些人认为“胆固醇高了,只要食物清淡些就可以了”,其实不然 ,因为,另外三分之二的胆固醇是由人体自身合成的。
胆固醇也分“好坏”。胆固醇主要分为高密度胆固醇(HDL)和低密度胆固醇(LDL)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是“好胆固醇”;后者会附着在血管壁上,一旦过量,就会导致动脉硬化,因而被称为“坏胆固醇”。
“坏胆固醇”危害极大。著名心血管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介绍说: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增多时,会使血液变稠,在血管壁上形成小斑块,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更危险的是,不稳定的斑块破裂或脱落,会在短时间内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中风,危及生命。有研究显示冠心病死亡中,77%归因于胆固醇水平的增高,这一比例远远高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BMI等其他多个冠心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除冠心病患者外,卒中和糖尿病患者同样受到“坏胆固醇”危害
“坏胆固醇”不仅仅是冠心病患者心脏部位的血管堵塞,也同样可能造成脑部血管的堵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赵性泉教授指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缺血性脑卒中(中风)密切相关。由于血液中的“坏胆固醇”(LDL-c)过多时沉积在脑血管,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得血管变得狭窄或完全堵塞,阻挡血液通过就会引发缺血性中风。目前,中风已经成为我国排名第一的死亡原因,并且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因此通过控制胆固醇来预防中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除了对冠心病患者、脑卒中患者外,“坏胆固醇”对糖尿病患者造成的巨大健康威胁往往被很多患者所忽视。
糖尿病学会前任主任委员、IDF首位华人副主席、北京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指出,糖尿病患者作为冠心病和卒中两大疾病的庞大潜在人群,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糖尿病大血管事件的首要危险因素。65%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等大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的胆固醇控制水平是为目前的最薄弱环节。
控制胆固醇,我们如何行动?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赵性泉教授介绍说,健康是有颜色的:不同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也不相同。国际上普遍用“赤橙黄绿”来标示血管健康程度:红色表示极高危;橙色表示高危;黄色表示中危;绿色表示低危。赤橙黄绿,分别代表了未来10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程度,警示我们关注胆固醇从现在开始,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人体由上亿血管组成,怎么才能控制住血管里的胆固醇?
胡大一教授介绍说, 首先,要积极检查胆固醇。 根据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每年进行血脂检测。20岁以上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而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及其他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量1次血脂。
赤橙黄绿血脂危险分层
其次,要根据心血管疾病风险水平,确定胆固醇治疗目标。胆固醇正常值因人而异,临床证据和《指南》均强调,要依据危险分层干预胆固醇,根据患者个体特点决定胆固醇的达标值,目前,我国很多医院使用的血脂检验报告单以正常人标准为参考值,“一刀切”的参考范围让很多心血管高危人群误以为自己的血脂水平正常,延误就医时机。
极高危患者,应将LDL-C目标值控制在<2.07mmol/L(80mg/dL) ;高危人群, 应将LDL-C目标值控制在<2.59mmol/L(100mg/dL) ;中危人群则应将LDL-C目标值控制在<3.37mmol/L(130mg/dL) ;低危人群的LDL-C目标值可<4.14mmol/L(160mg/dL) 。
三位专家一致建议,我们不但要知晓胆固醇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还应该了解自身血脂水平,从而了解自己的心血管风险程度以及不同风险人群的胆固醇控制目标,尽早评估,尽早预防,降低心肌梗死或中风的风险。控制胆固醇,马上行动!
第三步,积极使用他汀降胆固醇治疗。临床大夫经常被冠心病患者追问,“我已经吃了降脂药,胆固醇水平正常了,我可以停药了吧?”实际上,约70%“坏胆固醇”是人体自身合成的,而且这种合成是不断进行的。
对于橙色风险的冠心病、中风患者,以及刚刚发生过心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众多患者来说,由于他们体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广泛存在,化验单上的箭头仅表示胆固醇水平被短时间内控制住了,但并不代表风险消失。若不持续控制,“坏胆固醇”持续合成和累积,斑块还会出现,使血管变得脆弱易破。
对此,胡大一教授指出:国内外的血脂防治指南均提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首要的治疗目标。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证实,降低LDL-C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而他汀类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首选药物,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处理方面,能够减少主要血管事件,例如死亡、心肌梗死和中风的疗效已超越所有其他类调脂药物。
遗憾地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他汀的使用率很低,仅有1.7%。因此,心血管医生应该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对尚未发生冠心病的高血压、糖尿病这些高危人群,加强胆固醇管理,积极他汀治疗,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到治疗目标值。
而另一项来自美国的经验显示:控制胆固醇可以使心血管死亡率减少高达24%。对此纪立农教授也特别指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尤其是胆固醇的控制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一旦停药,治疗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鼓励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坚持长期、充分的他汀类药物治疗。”
吃葡萄有什么好处 葡萄颜色越深越好
葡萄比阿司匹林能更好地阻止血栓形成,并能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血小板的凝聚力,对预防心脑血管病有一定作用。每天食用适量的鲜葡萄,不仅会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还特别有益于那些局部缺血性心脏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的健康。鲜葡萄中的黄酮类物质,能“清洗”血液,防止胆固醇斑块的形成。葡萄越呈黑色,含黄酮类物质越多,但若将葡萄皮和葡萄籽一起食用,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