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活中护理偏瘫型偏头痛
如何在生活中护理偏瘫型偏头痛
1、偏头痛虽然在症状上表现为躯体疾病,但发病和演变均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偏头痛患者必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尽量保持稳定、乐观的心理状态,遇事要沉着冷静,学会客观、理智地对待事情,不要过喜、过悲、过怒、过忧,如果确实有自己不能“消化”、“解决”的问题,也要学会控制情绪,进行自我调节。例如爬爬山、跑跑步、打打球等,转移一下注意力,放松紧绷的神经,以减轻或消除不良的情绪对大脑神经的刺激,防止诱发偏头痛。
2、偏头痛患者尽量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患者可依据自身生活规律,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并尽可能地不要打乱自己的作息计划。起床时间不能早于6∶30,午休小憩一会儿很有益;晚间休息前不宜饱食、吸烟、饮浓茶或做过量的运动,行热水浴或用热水泡脚,熄灯,创造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以降低大脑皮层兴奋性,使之尽快进入睡眠状态。
3、偏头痛患者还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性,应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煎、炸食物以及酪胺含量高的食物如巧克力、乳酪、柑桔、酒精类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B1的谷类、豆类食物以及新鲜水果、蔬菜等。
偏头痛有哪些表现
1.有先兆的偏头痛:
(1) 先兆期:典型偏头痛发作前出现短暂的神经症状即先兆,最常见为视觉先兆, 特别是视野缺损、暗点、闪光, 逐渐增大向周围扩散,以及视物变形和物体颜色改变等;其次躯体感觉先兆, 如一侧肢体或(和)面部麻木、感觉异常等, 运动先兆少。先兆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复杂性偏头痛持续时间较长
(2) 头痛期:伴先兆症状同时或随后出现一侧颞部或眶后搏动性头痛, 也可为全头痛、单或双侧额部头痛和不常见的枕部头痛等。常伴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易激惹、气味恐怖及疲劳感等,可见颞动脉突出, 活动头颈部头痛加重, 睡眠后减轻。大多数患者头痛发作时间多为2小时至1天, 儿童持续2到8小时。头痛频率不定, 50%以上不超过每周1次。女性在妊娠第2周或第3季度及绝经后发作常缓解。
(3) 头痛后期:头痛消退后常有疲劳、倦怠、无力和食欲差等,1~2日即可好转。
2. 无先兆的偏头痛即普通偏头痛:临床最常见类型, 约占偏头痛的80%。无典型先兆, 常见双颞部&眶周疼痛, 可为搏动性。发作时常有头皮触痛, 呕吐偶可终止头痛。临床试验,压迫同侧颈动脉或颞浅动脉头痛可减轻。
3. 特殊类型偏头痛:偏头痛发作期或头痛消退后可伴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
(1) 偏瘫型偏头痛:临床少见, 多在儿童期发病。偏瘫可为偏头痛先兆, 单独发生,亦可伴偏侧麻木、失语,偏头痛消退后偏瘫持续10分钟至数周不等。可分为家族型(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散发型(表现典型、普通型与偏瘫型偏头痛交替发作)。
(2) 基底型偏头痛:或称基底动脉偏头痛。较多见于儿童和青春期女性,出现头重脚轻、眩晕、复视、眼球震颤、耳鸣、构音障碍、双侧肢体麻木及无力、共济失调、意识改变、跌倒发作和黑矇等脑干和枕叶症状, 提示椎-基底动脉缺血。多见闪光、暗点、视物模糊、黑矇、视野缺损等视觉先兆,先兆持续20~30分钟, 然后出现枕部搏动性头痛, 常伴恶心、呕吐。
(3) 复杂型偏头痛:指伴先兆延长的偏头痛。症状与有先兆的偏头痛相同,先兆在头痛发作过程中仍持续存在, 延续1小时至1周,神经影像学检查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
(4) 偏头痛等位症:老年人和儿童可出现反复发作症状,如眩晕、呕吐、腹痛、腹泻、肢体和关节痛, 不伴头痛发作。
(5) 眼肌麻痹型偏头痛:较少见, 偏头痛发作时或发作后头痛消退之际, 头痛 侧出现眼肌瘫痪, 动眼神经最常见, 可同时累及滑车和外展神经, 持续数小时至数周。多有无先兆偏头痛病史,应注意排除颅内动脉瘤和糖尿病性眼肌麻痹。
(6) 晚发型偏头痛:45岁后发病, 发作性头痛可伴反复发作的偏瘫、麻木、失语或构音障碍等,每次发作神经缺失症状基本相同, 持续1分钟至72小时。应排除TIA和RIND等。
4. 偏头痛持续状态:偏头痛发作持续时间>72小时, 但其间可有<4小时的缓解期。
偏头痛的症状有哪些
1.有先兆的偏头痛
也称典型偏头痛,占偏头痛的15%~18%,多有家族史。典型病例发病过程分为三期:
(1)先兆期发作前出现短暂的先兆,如视觉先兆:闪光、闪烁的锯齿形线条、暗点、黑蒙和偏盲等;还可有视物变形和物体颜色改变等。其次为躯体感觉先兆,如一侧肢体或面部麻木、感觉异常等;运动先兆如轻偏瘫和失语等,但相对少见。先兆可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
(2)头痛期在先兆同时或随后出现一侧颞部或眶后搏动性头痛。约2/3的患者为单侧,1/3为双侧或两侧交替。也可表现为全头痛、单侧或双侧额部头痛及不常见枕部头痛等。头痛常从额部、颞部及眶后部开始,向半侧或全头部扩散。典型有颞浅动脉明显搏动感,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易激惹、气味恐怖及疲劳感等。患者喜静卧于暗室,睡眠后减轻。头痛持续2~10小时,少数可达1~2天,儿童持续2~8小时。发作频率可每周、每月或数月,发作次数不等。发作间歇期多无症状。
(3)头痛后期头痛消退后患者常表现疲劳、倦怠、无力和食欲差等,1~2日好转。
2.无先兆的偏头痛
也称普通偏头痛,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偏头痛的80%。相对于有先兆的偏头痛,缺乏典型先兆,常为双侧颞部及眶周疼痛,可为搏动性,头痛反复发作,伴呕吐。头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日,疼痛持续时伴颈肌收缩可使症状复杂化。发作时常有头皮触痛,呕吐偶可使头痛终止。本型偏头痛常与月经有明显的关系。与有先兆偏头痛相比,无先兆偏头痛具有更高的发作频率,可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常需要频繁应用止痛药治疗。
3.特殊型偏头痛
(1)偏瘫型偏头痛少见。多在儿童期发病,偏瘫可为偏头痛的先兆症状,单独发生或伴偏侧麻木、失语,偏头痛消退后偏瘫可持续10分钟至数周不等。
(2)基底型偏头痛或称为基底动脉偏头痛。儿童和青春期女性较多见,发作可与月经有关。多有家族史,家族成员可患此型或其他类型偏头痛。其常见视觉先兆:如闪光、暗点、视物模糊、黑蒙和视野缺损,持续20~30分钟出现枕部搏动性头痛,常伴恶心、呕吐,头痛持续数小时至1天,睡眠后缓解。其还可因椎基底动脉缺血出现脑干和颞枕叶症状:如眩晕、视物成双、眼震、耳鸣、言语不清、双侧肢体麻木及无力、共济失调(身体协调性下降、不能保持平衡)、意识改变(嗜睡)、跌倒发作和黑蒙等;多次发作后可导致基底动脉或大脑后动脉血栓形成。
(3)复杂型偏头痛偏头痛伴先兆延长。症状与有先兆的偏头痛相同,先兆在头痛发作中持续存在,延续1小时乃至1周。此类型需做磁共振检查排除脑内病变。
(4)眼肌麻痹型偏头痛较少见,患者多有无先兆的偏头痛史。在偏头痛开始发作或发作后渐趋消退之际出现头痛侧眼睛肌肉瘫痪,动眼神经最常受累,可同时累及滑车、展神经,持续数小时至数周。复发多见于同侧,多次发作后瘫痪可持久不愈。此类型应注意除外颅内动脉瘤和糖尿病性眼肌麻痹。
(5)视网膜动脉型偏头痛多见于有先兆偏头痛病史年轻人,可能为视网膜动脉痉挛所致。常出现单眼黑蒙伴闪光性暗点先兆,可有视力范围下降。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水肿。
(6)晚年型偏头痛45岁后发病,发作性头痛伴反复发作的偏瘫、麻木、失语或言语不清,每次发作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相同,持续1分钟至72小时。此应注意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偏头痛等位症表现发作性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引起的血管功能障碍。极少数情况,老年人和儿童可出现反复发作的自主神经症状,如眩晕、呕吐、腹痛、腹泻、肢体和关节痛等,不伴头痛发作或与头痛交替出现。
头部血管胀痛的引起
原发性血管性头痛又称偏头痛,是一种功能性头痛。根据头痛的不同表现,又可将其分为典型偏头痛、普通型偏头痛、丛集性偏头痛、偏瘫型偏头痛和眼肌麻痹型偏头痛等5种主要类型。
平时大家所说的血管性头痛就是指偏头痛,至于属于哪一种类型,则要根据其临床表现,但门诊病人中以普通型偏头痛为最多见。
血管性头痛是指那些与血管疾患有关的头痛。
小儿偏头痛是怎么回事
第一种、经典型偏头痛
多数患儿先兆先于头痛发生,少数与头痛同时发作,偶尔在头痛后发作,个别病例只有先兆而没有偏头痛发作。头痛发作往往开始于一侧额颞部、眶上或眶后,偶尔出现在顶部或枕部,呈搏动性(跳痛)或胀痛,可扩展到半侧头部或全头部,亦有左右交替发作者。
第二种、眼肌瘫痪型偏头痛
这类头痛病多在12岁以前发病,有时见于婴幼儿。眼肌瘫痪可在头痛前或后或同时发生,以上眼睑外翻最常见,重者眼外肌全部瘫痪,伴瞳孔散大,眼球固定,光反应消失。疼痛可持续数小时,眼肌瘫痪可持续数天至数周。
第三种、偏瘫型偏头痛
偏瘫型头痛开始或头痛不久出现头痛对侧肢体瘫痪,可分两类:家族性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散发性可表现为经典型、普通型和偏瘫型偏头痛的交替发作。
第四种、普通型偏头痛
这种偏头痛一般是没有先兆的,一般是青春期前儿童最常见的头痛发作形式。常为双侧额或颞部疼痛,大约一半患儿头痛性质为搏动性,头痛程度比经典型偏头痛轻,常伴有恶心、呕吐或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第五种、基底动脉型偏头痛
这种类型的头痛多见于儿童或年轻女性,其中男性患儿要多于女性患儿,该病有明确的起源于双侧枕叶或脑干的各种先兆症状,甚至可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
偏头痛的症状
(一)偏头疼的症状
1、头痛前有视物模糊,畏光,眼前见于闪光或火花,眼胀,偏盲等先兆症状,持续数分钟到半小时左右。
2、反复发作一侧或双侧头痛,以额颞部为主,亦可扩展为全头痛。呈跳动性痛、钝痛或现刺痛。
3、伴恶心呕吐,常畏光闭目流泪,喜静卧暗室。部分患者面部潮红,出汗,血压升高或降低。
4、一次发作持续数小时到数日。每日或数日发作一次。
5、在发作先兆时,使用麦角胺咖啡因能缓解症状。
6、间歇期一切正常。在发作期,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二)伴有先兆的偏头疼(典型偏头疼)可分为先兆和头疼两期:
1.先兆期 视觉症状最常见,如畏光,眼前闪光、火花,或复杂视幻觉,继而出现视野缺损、暗点、偏盲或短暂失明。少数病人可出现偏身麻木、轻度偏瘫或言语障碍。先兆大多持续5~20分钟。
2.头疼期 常在先兆开始消退时出现。疼痛多始于一侧眶上、眶后部或额颞区,逐渐加重而扩展至半侧头部,甚至整个头部及颈部。头痛为搏动性,呈跳痛或钻凿样,程度逐渐加重发展成持续性剧痛。常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有的病人面部潮红,大量出汗眼结膜充血;有的病人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厌食。一次发作可持续1~3日,通常睡觉后头痛明显缓解,但发作过后连续数日倦怠无力。发作间歇期一切正常。上述典型偏头疼可分成几种亚型:
(1)伴有典型先兆的偏头疼:包括眼型偏头疼,偏瘫型偏头疼,失语型偏头疼等。至少出现过2次上述典型发作,排除器质性疾患后诊断方可成立。
(2)伴有延长先兆的偏头疼(复杂型偏头疼):症状同(1)。先兆在头痛发作过程仍持久存在,延续时间超过1小时而不到1周。神经影像学检查不能发现有颅内结构病损。
(3)基底型偏头疼(原称基底动脉偏头疼):有明确起源于脑干或双侧枕叶的先兆症状,如失明、双眼颞侧和鼻侧视野都有的视觉症状、构音障碍、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复视、共济失调、双侧性感觉异常、双侧轻瘫或精神错乱等。多在数分钟至1小时内消失,继而发现双侧枕区搏动性头痛。间隙期一切正常。
(4)不伴头痛的偏头疼先兆(偏头疼等位发作):出现见于偏头疼发作的各种先兆症状,但有时间并不随后出现头痛。当病人年龄渐老,头痛可完全消失而依然有发作性先兆症状,但完全表现为先兆症状而无头痛者则较少。40岁后首次发病者需作深入检查,除外血栓栓塞性TIA。
(三)眼肌麻痹型偏头疼 极少见。起病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下。有固定于一侧的头痛发作史,在一次较剧烈头痛(眼眶或眶后痛)发作后,出现同侧的眼肌麻痹,以上脸下垂最多见。麻痹持续数日或数周后恢复。开始几次发病麻痹完全恢复,但多次发作后可遗留部分眼肌麻痹而不恢复。神经影像不宋体排除颅内器质性病损。
(四)儿童期良性发作性眩晕(偏头疼等位发作)有偏头疼家族史但儿童本人无头痛。表现为多次、短暂的眩晕发作,也可出现发作性平衡失调、焦虑,伴有眼球震颤或呕吐。神经系统及脑电图检查正常。间隙期一切正常。部分儿童成年后可转为偏头疼。
(五)偏头疼持续状态 偏头疼发作持续时间在72小时以上(其间可能有短于4小时的缓解期)的称偏头疼持续状态。
偏头痛的症状
(一)主要症状
1、头痛前有视物模糊,畏光,眼前见于闪光或火花,眼胀,偏盲等先兆症状,持续数分钟到半小时左右。
2、反复发作一侧或双侧头痛,以额颞部为主,亦可扩展为全头痛。呈跳动性痛、钝痛或现刺痛。
3、伴恶心呕吐,常畏光闭目流泪,喜静卧暗室。部分患者面部潮红,出汗,血压升高或降低。
4、一次发作持续数小时到数日。每日或数日发作一次。
5、在发作先兆时,使用麦角胺咖啡因能缓解症状。
6、间歇期一切正常。在发作期,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头痛偏头痛的危害
(二)伴有先兆的偏头疼(典型偏头疼)可分为先兆和头疼两期:
1.先兆期 视觉症状最常见,如畏光,眼前闪光、火花,或复杂视幻觉,继而出现视野缺损、暗点、偏盲或短暂失明。少数病人可出现偏身麻木、轻度偏瘫或言语障碍。先兆大多持续5~20分钟。
2.头疼期 常在先兆开始消退时出现。疼痛多始于一侧眶上、眶后部或额颞区,逐渐加重而扩展至半侧头部,甚至整个头部及颈部。头痛为搏动性,呈跳痛或钻凿样,程度逐渐加重发展成持续性剧痛。常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有的病人面部潮红,大量出汗眼结膜充血;有的病人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厌食。一次发作可持续1~3日,通常睡觉后头痛明显缓解,但发作过后连续数日倦怠无力。发作间歇期一切正常。上述典型偏头疼可分成几种亚型:
(1)伴有典型先兆的偏头疼:包括眼型偏头疼,偏瘫型偏头疼,失语型偏头疼等。至少出现过2次上述典型发作,排除器质性疾患后诊断方可成立。
(2)伴有延长先兆的偏头疼(复杂型偏头疼):症状同(1)。先兆在头痛发作过程仍持久存在,延续时间超过1小时而不到1周。神经影像学检查不能发现有颅内结构病损。
(3)基底型偏头疼(原称基底动脉偏头疼):有明确起源于脑干或双侧枕叶的先兆症状,如失明、双眼颞侧和鼻侧视野都有的视觉症状、构音障碍、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复视、共济失调、双侧性感觉异常、双侧轻瘫或精神错乱等。多在数分钟至1小时内消失,继而发现双侧枕区搏动性头痛。间隙期一切正常。
(4)不伴头痛的偏头疼先兆(偏头疼等位发作):出现见于偏头疼发作的各种先兆症状,但有时间并不随后出现头痛。当病人年龄渐老,头痛可完全消失而依然有发作性先兆症状,但完全表现为先兆症状而无头痛者则较少。40岁后首次发病者需作深入检查,除外血栓栓塞性TIA。
(三)眼肌麻痹型偏头疼 极少见。起病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下。有固定于一侧的头痛发作史,在一次较剧烈头痛(眼眶或眶后痛)发作后,出现同侧的眼肌麻痹,以上脸下垂最多见。麻痹持续数日或数周后恢复。开始几次发病麻痹完全恢复,但多次发作后可遗留部分眼肌麻痹而不恢复。神经影像不宋体排除颅内器质性病损。
(四)儿童期良性发作性眩晕(偏头疼等位发作)有偏头疼家族史但儿童本人无头痛。表现为多次、短暂的眩晕发作,也可出现发作性平衡失调、焦虑,伴有眼球震颤或呕吐。神经系统及脑电图检查正常。间隙期一切正常。部分儿童成年后可转为偏头疼。
(五)偏头疼持续状态 偏头疼发作持续时间在72小时以上(其间可能有短于4小时的缓解期)的称偏头疼持续状态。
偏头痛的症状
头痛的类型有很多,不过在生活中最常见的莫过于偏头痛了,偏头痛也分为许多种,其中主要包括先兆性偏头痛和无先兆的偏头痛。
1、先兆性偏头痛
先兆性偏头痛患者多有家族史,偏头痛发生过程主要分为先兆期、头痛期以及头痛后期三个阶段。
(1)先兆期。这个时期会发生视觉先兆,如闪光、闪烁的锯齿形线条、暗点、黑蒙和偏盲等,还可有视物变形和物体颜色改变等。还有身体的一些先兆,如一侧肢体或者面部麻木,感觉异常等,持续时间为数分钟至1个小时。
(2)头痛期。出现一侧颞部或眶后搏动性头痛。也可表现为全头痛、单侧或双侧额部头痛及不常见枕部头痛等。头痛常从额部、颞部及眶后部开始,向半侧或全头部扩散。还会伴随有恶心、呕吐、气味恐怖及疲劳感等。头痛持续时间为2~10小时,少数可达1~2天,儿童持续2~8小时。
(3)头痛后期。头痛消退后患者常表现疲劳、倦怠、无力和食欲差等,1~2日好转。
2、无先兆的偏头痛
无先兆性的偏头痛是最常见的偏头痛类型,发病前缺乏典型的先兆,常为双侧颞部及眶周疼痛,可为搏动性,头痛反复发作,伴呕吐。头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日,疼痛持续时伴颈肌收缩可使症状复杂化。发作是会有头皮触痛,呕吐偶可使头痛终止。女性无先兆偏头痛发生多与月经有关系。
除了以上的两种偏头痛类型外,还有一些特殊型的偏头痛,如偏瘫型偏头痛、基底型偏头痛、复杂型偏头痛、眼肌麻痹型偏头痛等。如果发现偏头痛的症状,必须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偏头痛的病因复杂,及时诊断可以为治疗赢得宝贵时机。
经期偏头痛出现的前兆
偏头痛出现的前兆(一)不伴先兆的偏头疼(普遍型偏头疼)最为常见。发作性中度到重度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或畏光。体力活动使头痛加剧。发作开始时仅为轻到中度的钝痛或不适感,几分钟到几小时后达到严重的搏动性痛或跳痛。约2/3为一侧性头痛,也可为双侧头痛,有时疼痛放射至上颈部及肩部。头痛持续4~72小时,睡眠后常见缓解。发作间有明确的正常间隙期。若90%的发作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称月经期偏头疼。至少出现上述发作5次,除外颅内外各种器质性疾病后方可作出诊断。
偏头痛出现的前兆(二)伴有先兆的偏头疼(典型偏头疼)可分为先兆和头疼两期:
1.先兆期 视觉症状最常见,如畏光,眼前闪光、火花,或复杂视幻觉,继而出现视野缺损、暗点、偏盲或短暂失明。少数病人可出现偏身麻木、轻度偏瘫或言语障碍。先兆大多持续5~20分钟。
2.头疼期 常在先兆开始消退时出现。疼痛多始于一侧眶上、眶后部或额颞区,逐渐加重而扩展至半侧头部,甚至整个头部及颈部。头痛为搏动性,呈跳痛或钻凿样,程度逐渐加重发展成持续性剧痛。常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有的病人面部潮红,大量出汗眼结膜充血;有的病人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厌食。一次发作可持续1~3日,通常睡觉后头痛明显缓解,但发作过后连续数日倦怠无力。发作间歇期一切正常。上述典型偏头疼可分成几种亚型:
(1)伴有典型先兆的偏头疼:包括眼型偏头疼,偏瘫型偏头疼,失语型偏头疼等。至少出现过2次上述典型发作,排除器质性疾患后诊断方可成立。
(2)伴有延长先兆的偏头疼(复杂型偏头疼):症状同(1)。先兆在头痛发作过程仍持久存在,延续时间超过1小时而不到1周。神经影像学检查不能发现有颅内结构病损。
(3)基底型偏头疼(原称基底动脉偏头疼):有明确起源于脑干或双侧枕叶的先兆症状,如失明、双眼颞侧和鼻侧视野都有的视觉症状、构音障碍、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复视、共济失调、双侧性感觉异常、双侧轻瘫或精神错乱等。多在数分钟至1小时内消失,继而发现双侧枕区搏动性头痛。间隙期一切正常。
(4)不伴头痛的偏头疼先兆(偏头疼等位发作):出现见于偏头疼发作的各种先兆症状,但有时间并不随后出现头痛。当病人年龄渐老,头痛可完全消失而依然有发作性先兆症状,但完全表现为先兆症状而无头痛者则较少。40岁后首次发病者需作深入检查,除外血栓栓塞性tia。
偏头痛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女性占2/3以上, 10岁前、20岁前、40岁前发病分别为25%, 55%, 90%。大多数患者有偏头痛家族史,发作前数小时至数天 伴前驱症状,如呕吐、畏光、畏声、抑郁或倦怠等, 10%的患者有视觉或其他先兆。发作频度每周至每年1次至数次不等,偶有持续性发作病例。
国际头痛协会 (2003) 分类:
1.有先兆的偏头痛:
(1) 先兆期:典型偏头痛发作前出现短暂的神经症状即先兆,最常见为视觉先兆, 特别是视野缺损、暗点、闪光, 逐渐增大向周围扩散,以及视物变形和物体颜色改变等;其次躯体感觉先兆, 如一侧肢体或(和)面部麻木、感觉异常等, 运动先兆少。先兆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复杂性偏头痛持续时间较长
(2) 头痛期:伴先兆症状同时或随后出现一侧颞部或眶后搏动性头痛, 也可为全头痛、单或双侧额部头痛和不常见的枕部头痛等。常伴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易激惹、气味恐怖及疲劳感等,可见颞动脉突出, 活动头颈部头痛加重, 睡眠后减轻。大多数患者头痛发作时间多为2小时至1天, 儿童持续2到8小时。头痛频率不定, 50%以上不超过每周1次。女性在妊娠第2周或第3季度及绝经后发作常缓解。
(3) 头痛后期:头痛消退后常有疲劳、倦怠、无力和食欲差等,1~2日即可好转。
2. 无先兆的偏头痛即普通偏头痛:临床最常见类型, 约占偏头痛的80%。无典型先兆, 常见双颞部&眶周疼痛, 可为搏动性。发作时常有头皮触痛, 呕吐偶可终止头痛。临床试验,压迫同侧颈动脉或颞浅动脉头痛可减轻。
3. 特殊类型偏头痛:偏头痛发作期或头痛消退后可伴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
(1) 偏瘫型偏头痛:临床少见, 多在儿童期发病。偏瘫可为偏头痛先兆, 单独发生,亦可伴偏侧麻木、失语,偏头痛消退后偏瘫持续10分钟至数周不等。可分为家族型(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散发型(表现典型、普通型与偏瘫型偏头痛交替发作)。
(2) 基底型偏头痛:或称基底动脉偏头痛。较多见于儿童和青春期女性,出现头重脚轻、眩晕、复视、眼球震颤、耳鸣、构音障碍、双侧肢体麻木及无力、共济失调、意识改变、跌倒发作和黑矇等脑干和枕叶症状, 提示椎-基底动脉缺血。多见闪光、暗点、视物模糊、黑矇、视野缺损等视觉先兆,先兆持续20~30分钟, 然后出现枕部搏动性头痛, 常伴恶心、呕吐。
(3) 复杂型偏头痛:指伴先兆延长的偏头痛。症状与有先兆的偏头痛相同,先兆在头痛发作过程中仍持续存在, 延续1小时至1周,神经影像学检查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
(4) 偏头痛等位症:老年人和儿童可出现反复发作症状,如眩晕、呕吐、腹痛、腹泻、肢体和关节痛, 不伴头痛发作。
(5) 眼肌麻痹型偏头痛:较少见, 偏头痛发作时或发作后头痛消退之际, 头痛 侧出现眼肌瘫痪, 动眼神经最常见, 可同时累及滑车和外展神经, 持续数小时至数周。多有无先兆偏头痛病史,应注意排除颅内动脉瘤和糖尿病性眼肌麻痹。
(6) 晚发型偏头痛:45岁后发病, 发作性头痛可伴反复发作的偏瘫、麻木、失语或构音障碍等,每次发作神经缺失症状基本相同, 持续1分钟至72小时。应排除TIA和RIND等。
4. 偏头痛持续状态:偏头痛发作持续时间>72小时, 但其间可有<4小时的缓解期。
头痛的常见临床表现有哪些
(1)周期性反复发作,以搏动性疼痛,恶心和畏光为特点,起病于青春期,女性多于男性, 常有家族史。头痛前10~30分钟内有典型的先兆症状,通常是“眼前冒金星”,为一过性脑功能障碍。
(2)头痛为一侧额颞区、眶周、眼球后的钝痛、跳痛或钻痛,呈搏动性剧痛,也可为全头痛 ,并非必偏一侧。声光刺激可使头痛加重,故患者喜欢静卧在暗室内(头痛期为颈外动脉分支扩张所致,睡眠。强烈的情绪刺激、疲劳、某些食物、女性月经来潮等均可诱发。
(3)一些患者有遗传因素和内分泌因素。
(4)85%的偏头痛患者服用麦角胺可使头痛缓解,但必须在头痛(先兆期)症状刚出现时就及时服用才能奏效,在头痛已达到高峰时服用则无效。
此外还有无先兆的普通偏头痛,眼肌麻痹型、偏头痛、偏瘫型偏头痛、基底型偏头痛等。
血管性头痛的原因有哪些
从广义上讲,血管性头痛应包括两部分内客:
1、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头痛即偏头痛类。包括典型偏头痛、普通型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偏瘫型或眼肌麻痹型偏头痛。
2、脑血管疾病所致的头痛,包括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静脉畸形、高血压病、颅内血肿、颅内静脉血栓形成、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病变引起的头痛。
但是,从临床实用及病因分类出发,原则上分为功能性头痛和器质性头痛。因此,以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为主引起的头痛即偏头痛类列入前者(功能性头痛)。而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头痛列入后者(器质性头痛)。
血管性头痛的原因有哪些?
1、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性脑血管病。
2、颅内血肿: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
3、蛛网膜下腔出血。
4、未破裂的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囊内动脉瘤。
5、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其他系统性血管炎;原发性颅内动脉炎。
6、颈动脉或椎动脉痛:颈动脉或椎动脉阻断;(原发性)颈动脉痛;动脉内膜切除后头痛。
7、静脉血栓形成。
8、动脉性高血压:对外源性物质的急性反应;嗜铬细胞瘤;恶性高血压;先兆子痫和子痫。
9、与其他血管性疾患有关的头痛。
偏头痛的症状有哪些
偏头痛主要包括有先兆的偏头痛和无先兆的偏头痛两大类。此外还有7种特殊类型的偏头痛。
1.有先兆的偏头痛
也称典型偏头痛,占偏头痛的15%~18%,多有家族史。典型病例发病过程分为三期:
1先兆期发作前出现短暂的先兆,如视觉先兆:闪光、闪烁的锯齿形线条、暗点、黑蒙和偏盲等;还可有视物变形和物体颜色改变等。其次为躯体感觉先兆,如一侧肢体或面部麻木、感觉异常等;运动先兆如轻偏瘫和失语等,但相对少见。先兆可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
2头痛期在先兆同时或随后出现一侧颞部或眶后搏动性头痛。约2/3的患者为单侧,1/3为双侧或两侧交替。也可表现为全头痛、单侧或双侧额部头痛及不常见枕部头痛等。头痛常从额部、颞部及眶后部开始,向半侧或全头部扩散。典型有颞浅动脉明显搏动感,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易激惹、气味恐怖及疲劳感等。患者喜静卧于暗室,睡眠后减轻。头痛持续2~10小时,少数可达1~2天,儿童持续2~8小时。发作频率可每周、每月或数月,发作次数不等。发作间歇期多无症状。
3头痛后期头痛消退后患者常表现疲劳、倦怠、无力和食欲差等,1~2日好转。
2.无先兆的偏头痛
也称普通偏头痛,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偏头痛的80%。相对于有先兆的偏头痛,缺乏典型先兆,常为双侧颞部及眶周疼痛,可为搏动性,头痛反复发作,伴呕吐。头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日,疼痛持续时伴颈肌收缩可使症状复杂化。发作时常有头皮触痛,呕吐偶可使头痛终止。本型偏头痛常与月经有明显的关系。与有先兆偏头痛相比,无先兆偏头痛具有更高的发作频率,可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常需要频繁应用止痛药治疗。
3.特殊型偏头痛
1偏瘫型偏头痛少见。多在儿童期发病,偏瘫可为偏头痛的先兆症状,单独发生或伴偏侧麻木、失语,偏头痛消退后偏瘫可持续10分钟至数周不等。
2基底型偏头痛或称为基底动脉偏头痛。儿童和青春期女性较多见,发作可与月经有关。多有家族史,家族成员可患此型或其他类型偏头痛。其常见视觉先兆:如闪光、暗点、视物模糊、黑蒙和视野缺损,持续20~30分钟出现枕部搏动性头痛,常伴恶心、呕吐,头痛持续数小时至1天,睡眠后缓解。其还可因椎基底动脉缺血出现脑干和颞枕叶症状:如眩晕、视物成双、眼震、耳鸣、言语不清、双侧肢体麻木及无力、共济失调身体协调性下降、不能保持平衡、意识改变嗜睡、跌倒发作和黑蒙等;多次发作后可导致基底动脉或大脑后动脉血栓形成。
3复杂型偏头痛偏头痛伴先兆延长。症状与有先兆的偏头痛相同,先兆在头痛发作中持续存在,延续1小时乃至1周。此类型需做磁共振检查排除脑内病变。
4眼肌麻痹型偏头痛较少见,患者多有无先兆的偏头痛史。在偏头痛开始发作或发作后渐趋消退之际出现头痛侧眼睛肌肉瘫痪,动眼神经最常受累,可同时累及滑车、展神经,持续数小时至数周。复发多见于同侧,多次发作后瘫痪可持久不愈。此类型应注意除外颅内动脉瘤和糖尿病性眼肌麻痹。
5视网膜动脉型偏头痛多见于有先兆偏头痛病史年轻人,可能为视网膜动脉痉挛所致。常出现单眼黑蒙伴闪光性暗点先兆,可有视力范围下降。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水肿。
6晚年型偏头痛45岁后发病,发作性头痛伴反复发作的偏瘫、麻木、失语或言语不清,每次发作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相同,持续1分钟至72小时。此应注意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偏头痛等位症表现发作性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引起的血管功能障碍。极少数情况,老年人和儿童可出现反复发作的自主神经症状,如眩晕、呕吐、腹痛、腹泻、肢体和关节痛等,不伴头痛发作或与头痛交替出现。
血管性头痛
血管性头痛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原发性血管性头痛又称偏头痛,是一种功能性头痛。根据头痛的不同表现,又可将其分为典型偏头痛、普通型偏头痛、丛集性偏头痛、偏瘫型偏头痛和眼肌麻痹型偏头痛等5种主要类型。
平时大家所说的血管性头痛就是指偏头痛,至于属于哪一种类型,则要根据其临床表现,但门诊病人中以普通型偏头痛为最多见。
血管性头痛应该如何诊断?
1.脑电图检查:
一般认为,偏头痛病人无论是在发作期或间歇期,脑电图的异常发生率皆比正常对照组高,但是,偏头痛病人的脑电图改变不具有特异性,因为它可有正常波形。普通性慢波、棘波放电、局灶性棘波、类波以及对过度通气、闪光刺激有异常反应等各种波形。小儿偏头痛脑电图的异常率较高,达9%~70%不等,可出现棘波、阵发性慢波、快波活动及弥漫性慢波。
2.脑血流图检查:
病人在发作期和间歇期脑血流图的主要变化是两侧波幅不对称,一侧偏高或一侧偏低。
3.脑血管造影检查:
原则上偏头痛病人不需进行脑血管造影,只有在严重的头痛发作,高度怀疑是否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才进行脑血管造影,以期除外有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疾患。无疑,偏头痛病人脑血管造影绝大多数是正常的。
4.脑脊液检查:
偏头痛病人脑脊液的常规检查通常是正常的,一般情况下脑脊液的淋巴细胞可增高。
5.免疫学检查:
一般认为偏头痛病人的免疫球蛋白IgG、IgA、C?3及E花环形成可较正常人偏高。
6.血小板机能检查:
偏头痛病人的血小板聚集性可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