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孔角化症症状
汗孔角化症症状
1、本病初起为一角化性小丘疹,缓慢向四周扩展,边缘渐渐隆起,形成一环形、地图形、或不规则形的边界清楚的斑片,边缘呈堤状隆起,中央部分干燥平滑,轻度萎缩,略微凹陷,无毳毛,毛囊口处可见角质丘疹。
2、皮损呈淡褐色或褐色,边缘颜色较暗。皮损大小不定,小的可以如绿豆大小,大的直径可在4~6厘米甚至更大。数目可多可少,从几个到数十个不等。
3、皮损多发于四肢、手足,其次面部、颈部、肩部、踝部、头皮、臀部。甲、口腔粘膜、阴部粘膜甚至角膜也可累及。
汗孔角化病的饮食禁忌
汗孔角化症是一种毛孔角化过度导致的汗病,因为汗孔被角化的角质塞住,所以出现毛孔粗糙的小红疹。甚至摸起来会感觉一粒一粒的凸起。建议从下面的几点去护理改善。
☆平时要注意肌肤的营养与湿润,当肌肤处于恶劣的环境中时,一定要做好防护,免得造成对汗孔的堵塞,要勤洗澡,保持肌肤的干净卫生。
☆汗孔角化症是绝对不能用手去挤的,因为用手挤,挠的话会引起皮肤周围出现红肿的现象,汗孔开口会变小,会更容易堵塞的,而且如果经常挤,会引起色素沉着,就算疙瘩没有了,也不好看。当然汗孔角化症的治疗是关键,及时涂抹祛除汗孔角化症的产品,可以使用芸蓉集角质舒滑膏给涂抹,这个对汗孔角化症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并且没有副作用。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汗孔角化症是什么
1、 现代医学认为汗孔角化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病人一般都有家族史,在一家中常有几代成员中发病,但也有无遗传证据而散发于人群者。
2、 中医认为汗孔角化症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阴液亏损,血脉不充,日久血液凝聚形成瘀血,阻于肌肤而成。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炼液成痰。或肝脾不和,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郁互结,阻于肌肤。
3、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见于PM、PP-PD、DSp和DSAP。LP见于单精合子双胞胎。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的相似性,以及同一患者或同一家族的不同患者共存不同临床类型,提示不同的临床表现存在共同的遗传背景。
4、 中医称汗孔角化症为鸟啄疮,本病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遗传的的慢性进行性角化性皮肤病。本病以边缘堤状疣状隆起,中央轻度萎缩为特征。本病由Mibelli于1893年首先报告并命名,Mibelli认为本病的损害是由于汗孔部位角化障碍所引起的,因此命名为汗孔角化症。但有些学者发现皮肤边缘的角样板层可能和毛囊有关,而且病损也可见于粘膜、龟头以及其他无小汗管的部位,所以,这一命名可能是错误的,但习惯上应用至今。
汗孔角化症的症状
基本损害为界限清楚的角化不全,呈中心萎缩的环形,线形或斑点样,临床有5种类型(表1):经典的Mibelli型(PM),播散型浅表型(DSP)和播散型光化性浅表型(DSAP),掌跖播散型(PPPD),线型(LP)和斑点型(常与PM和LP相关)。
1.Mibelli型:损害开始为小的,棕色,角化性丘疹,逐渐扩大形成规则和环形斑块伴有界清,高起的角化性边界,边界常高于1mm,包含线状沟,损害表现为角化过度和疣状,中心常为萎缩性,无毛发且出汗缺乏,伴有色素沉着或脱失,直径从几毫米到数厘米的数个损害,以四肢肢端,臀部和外生殖器常见,也见于面部和口腔,可累及至掌跖。
本型始于儿童期,和损害经过数年后缓慢扩大,常为非对称性,本型具特征性,为局限性,多为单侧,损害较大,界限清楚且具诊断性的沟纹,男性多见。
2.播散型浅表型和播散型光化性浅表型:DSP较为泛发,主要累及四肢,为双侧对称性,损害也见于腋窝,腹股沟,会阴,掌跖和黏膜处,约50%的病例,损害见于曝光部位(DSAP),在夏季加重,损害较小,浅表性,较为单一,成簇状,在四肢伸侧甚至可见数百个,损害开始为小的角化性丘疹,多伴中心小凹,直径1~3mm,多干燥,可有红斑,色素沉着或正常肤色,逐渐增大呈浅表性环形损害,伴轻度中心萎缩,绕以间断的具顶端沟纹的堤状隆起,DSP和DSAP相对常见,常于30~40岁时发病,历数年缓慢发展,尽管女性多见,但家族发病时男女比例各半,紫外线曝露时间过长如银屑病患者的光化学治疗和光疗可导致DSAP加重或延长病程,DSAP见于日照强的地区,在黑人中少见。
3.掌跖播散型:为小的浅表性相对单一的损害,边界清楚,周围呈堤状隆起,高度不超过1mm,掌跖部角化较为广泛,沿着隆起的纵向沟纹较为明显,损害首先见于掌跖,随后向四肢,躯干等部位扩散,包括非曝露部位,数目较多,有瘙痒和刺痛感,黏膜处损害较小,环形或呈匐形性,乳白色且无症状,数目较多,男性发病是女性的两倍,常在青春期和成人早期开始发病。
4.线型:可表现为单侧,线状且广泛累及,类似线性疣状表皮痣,损害与Mibelli型相同,包括苔藓样丘疹,小环形损害,伴中央萎缩的角化过度斑块和特征性周围堤状隆起,成群分布,沿四肢线状排列,远端易受累,在躯干部可呈带状分布,可累及单侧四肢,也见于同侧的面部和躯干,始于婴儿或儿童期,遗传特征尚未明确,可与其他临床类型伴发,有恶化的报道。
5.斑点型:常与Mibelli型或线型相关,为见于掌跖部的大量,小的,不连续的斑点,角化过度,伴有细的高起边缘,损害可呈线状排列,也可聚集成斑块样,临床上必须注意与斑点型掌跖角化症相鉴别。
汗孔角化病的食疗方
汗孔角化病的饮食原则
饮食宜清淡。
多吃水果和蔬菜,如香蕉、青菜等。
宜多吃豆制品。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忌烟酒。
接下来,再为大家推荐两款汗孔角化病的食疗方吧。
汗孔角化病的食疗方
黄瓜粥
取大米100克,鲜嫩黄瓜300克,精盐2克,生姜10克。将黄瓜洗净,去皮去心切成薄片。大米淘洗干净,生姜洗净拍碎。锅内加水约1000毫升,置火上,下大米、生姜,武火烧开后,改用文火慢慢煮至米烂时下入黄瓜片,再煮至汤稠,入精盐调味即可。一日二次温服。
绿豆薏仁汤
绿豆、薏仁米各80克,蜂蜜10克。做法:绿豆、薏仁洗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用文火炖熟,趁热时调入蜂蜜饮用。
角化症有哪些症状呢
毛周角化症症状,北京美迪医院皮肤科专家介绍:毛周角化症又称毛周角化、毛孔角化、毛囊角化、毛囊角化症、毛孔角化症。这是一种遗传性皮肤病,主要是由于毛囊口角化所致,与脂肪代谢有很大的关系。一般较胖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毛周角化症除了影响美观外,对生活没有任何影响。点击在线咨询专家
毛周角化病,又叫毛发苔藓,是人群中很常见的一种疾病,据统计,80%的人患有此病,只不过是一般的人只有很少的几颗,不易发现而已。(这种病不是个例。)
这种疾病非常常见,学名叫做毛周角化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它是由于毛囊口角化,影响了毳毛的生长,所以皮肤表面摸起来不光滑,象鸡皮疙瘩,其实在每个小丘疹中都有一卷曲的毛发。这不是毛囊的炎症,所以消炎药物是没有用处的。
毛周角化症的典型表现为:多发性针尖大小的毛囊角化性丘疹,主要分布于上臂,股外侧及臀部,有时可见面部损害,尤其在儿童多见。损害通常在冬季明显,夏季好转。病因不明,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
毛周角化症病理:
1、这是一种遗传性皮肤病,它是由于毛囊口角化,影响了毳毛的生长,所以皮肤表面摸起来不光滑,象鸡皮疙瘩,的确在每个小丘疹中都有一卷曲的汗毛。这种疾病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法,但适当应用一些药物可以改善病情。
2、从中医上来讲,毛周角化症主要由于肝气郁结、肝木克土、脾胃虚弱所致,众所周知,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势必导致皮肤失养,终致此病。
3、此病是因人体的第12对染色体变异而发生的显性遗传。此外,所发生的症状还与甲状腺功能不全、维生素A缺乏等有关。
医院专家温馨提示:及早就医,及早康复。就医请选择正规、专业的医院,以免耽误您的病情。祝您早日康复生活愉快。
汗孔角化症的发病原因
汗孔角化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一般在一个家族中几代成员中发病,但也发现有少数无遗传证据而散发于人群中者。
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原因与个人的体质有很大的关系。肝肾亏损,阴液亏损,血脉不充,日久血液凝聚形成瘀血,阻于肌肤,因此导致汗孔角化症发生。同时,与个人的情绪变化等也有关系。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炼液成痰;或肝脾不和,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郁互结,阻于肌肤。
汗孔角化症患者表皮细胞出现异常的克隆增生,而这些增生会受到某些刺激如免疫抑制剂、紫外线照射等而激发。
毛囊角质化是什么
毛孔角化?这个名称听起来很专业,但它的盛行率却相当普遍。在美国的调查显示,约有40%的人患有毛孔角化症。其实许多人都有这种毛病却不自知。你可以仔细检查一下自己的皮肤,如果毛孔有一点一点的发红,甚至摸起来会感觉一粒一粒的凸起,这就是毛孔角化症。再严重一点,毛孔的颜色会更深,呈现暗红或褐色,颗粒也会更粗糙,看起来很像是鸡皮疙瘩。它最常出现的部位,是在上臂外侧、大腿、颈部,有些人甚至整个背部、脸颊,都会出现毛孔角化的症状。
一般的毛孔角化症,既不痛也不痒,更不会产生病变,所以许多人即使有这个毛病,也不会太过在意。但对爱美的女性而言,可就不得了。因为它好发于青春期至40岁的女性,之后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退,但好发时期也正是最在意外表的阶段。有些患者因为觉得难看,所以即使是大热天,也穿著长袖长裤,以遮掩不必要的尴尬。更严重的,误以为一粒粒的凸起是粉刺或痘痘,兴起“除之而后快”的念头,用手指挤压或抠抓,造成更严重的发炎及色素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