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之五脏养生法
中医养生之五脏养生法
首推养心
所谓的中医养生五脏之中养心是最为重要,因为中医养心主要做到养神,神是我们身体不可缺少的。
因心主神明,故平时遇事尽量保持心平气和,不过喜也不过忧,与人交往不计较得失,该舍便舍,以保持心神的宁静状态。
每天晚上临睡前按摩手上的劳宫穴和脚上的涌泉穴,可起到心肾相交改善睡眠的作用。
在养心的食物补养方面,经常用西洋人参泡水喝,也可以常常吃莲子、百合、桂圆、黑木耳等食物,都是有利于养心气养心阴的哦。
还要重视午休,因心活动最活跃的时候是在午时,而且这时也是阴阳相交合的时候,所以午休能保心气。
注意调肝
肝主疏泄。养肝主要从情志、睡眠、饮食、劳作四个方面入手。
养肝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保持情绪稳定,平时尽量做到心平气和,如欣赏字画、养花种草、四处旅游等,可以陶冶情操。人卧则血归于肝,定时休息既能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又能养肝。
在中医养肝方面,我们还要做到每天的饮食清淡,一定要少吃或不吃辛辣以及刺激性食物,如果您长时间吃辛辣的食物可能会损伤肝气。
平常还应做到既不疲劳工作,也不疲劳运动,以防过度疲劳损肝。
重视养肺
肺主气司呼吸。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事物,避免情绪因素而伤肺。晨起常做深呼吸,速度放慢,即一呼一吸尽量达到6秒钟。这种方法可以养肺。
还有一种闭气法,经常采用闭气法,有助于增强肺功能。即先闭气,闭住以后停止,尽量停止到不能忍受的时候,再呼出来,如此反复18次。
平时多吃有助于养肺的食物,如玉米、黄瓜、西红柿、梨及豆制品等。
注重健脾
脾胃为气血生化的来源,后天之本,健脾往往与养胃结合起来。在饮食方面,每次吃七八分饱,其次再做一些运动和按摩,以助"脾气"活动,增强运化功能。
如每天起床和睡前都各做36次摩腹功,即仰卧于床,以脐为中心,以顺、逆时针方向用掌各按摩36下,再用手拍打和按摩脐上膻中穴、脐下丹田穴各100下。
平时多吃利脾胃、助消化的食物,如山楂、山药等。夏秋之际天还应常吃香菜、海带、冬瓜等养脾开胃之品,以顾护脾胃。
不忘补肾
肾藏精主纳气,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经常用一只手在前按摩下丹田、关元穴,另一只手在后按摩命门穴、腰阳穴。因这几个穴位有助于养肾。
常吃核桃、枸杞、黑豆、芝麻以保肾。经常叩齿吞津,排小便时尽量前脚趾用力着地并咬住牙齿,以助保肾气。
此外,还要注意六腑养生。平常多吃一些粗纤维的食物以刺激肠蠕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只有六腑功能正常,与脏腑互相作用,机体才能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中医最常用的五种养生方法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以上介绍的只是中医养生方法中比较常见的几种,读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喜好进行选择。另外,还有很多的中医养生方法,在此不能一一介绍,大家可以自行搜集,也可以通过咨询医生,获取更合理的建议。
女人可以天天用艾灸灸腹部吗 利水消肿
女性艾灸腹部,可以帮助促进人体腹部的血液循环,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养生法,经常进行腹部艾灸,可以促使女性的气血顺畅,提高其身体的代谢能力,具有一定利水消肿的作用,有利于女性减肥。
中医养生观念有哪些特点
很多人对中医养生观念有哪些特点并不是很清楚,中医在养生上也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不过在对它选择的时候,要先对中医养生方法进行认识,使得选择的时候,都是可以知道该如何做。
中医养生观念有哪些特点: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峰论坛上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中,领略养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以及无限极健康理念深厚的文化渊源。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养生法则
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长生命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中医五脏养生 五色入五脏
中医养生经常会提到五脏六腑,这里的五脏主要是指心、肝、脾、肺、肾,人体的器官很多,这五脏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五脏健康人才有精气神,对五脏的养生中医提出了“五色入五脏”的方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四季节气与人体的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才会有季节性高发疾病一说。就像春季一般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秋季呼吸道疾病发生的机会更高。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疾病的预防,春季其实也是“决定性”的时段,从春天开始,就应提前有针对性地养护五脏,为健康未雨绸缪。
五脏指的是什么
中医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壬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五色入五脏养生法
五色入五脏是指常吃五种颜色的食物,可以分别滋养人的五脏,具体为:绿色养肝、红色补心、黄色益脾、白色润肺、黑色补肾。比如白萝卜、银耳等白色食物可以润肺;黑豆、黑木耳等黑色食物可以补肾。
“五色入五脏”理论最早出自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古人认为,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可以通过木、火、土、金、水五行联系起来。所以便有了酸味、绿色入肝;苦味、红色入心;甘味、黄色入脾;辛味、白色入肺;咸味、黑色入肾的说法。
红滋心——苹果山楂抗疲劳
红色食品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对心脏非常有益处,如红苹果、山楂、红枣、西瓜、山里红、红心萝卜、桃子等。红色食品还可以起到减轻疲劳、抗衰老、补血、补心、祛寒等作用。
青养肝——多吃梅子少喝酒
如果喝酒的时候配一点青梅子,那么青色和酸味就能对喝酒者的肝起到双重保护的作用,从而减少酒精对肝的损害。青色食品包括绿色蔬菜和水果等,是维生素的主要来源,主要功效是清理肠胃、促进生长、排毒。
黄益脾——南瓜香蕉助排毒
像南瓜、柑橘、香蕉、黄豆、玉米等黄色食品,可以起到养脾的作用,黄色食品可以提供维生素A和D,抗氧化,促进排毒,延缓衰老。
白润肺——萝卜豆腐也可贵
白色食品可以养肺,如牛奶、米面、豆腐、冬瓜、竹笋、山药等。我们都知道,白色的萝卜等可以化痰,而藕、梨、白色的肉也可以润肺养肺,而且对预防心脑血管病、安定情绪、润肺、促进肠蠕动都有很大的作用。
黑补肾——芝麻黑豆抗衰老
黑色是养肾的,黑色食物对于补肾、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抗衰老的效果是最为明显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吃一点黑色的食品,如黑豆、黑芝麻、桑葚、紫菜、黑木耳、茄子等。
上班族五脏养生法
1. 肝脏
肝俞
取穴法:正坐,俯卧,第九胸椎之下是筋缩穴,外开 1.5 寸处取之。
临床应用:肝俞主泻五脏之热及发炎,并舒通肝气。
胆俞
取穴法:正坐,俯卧,第十胸椎,外开 1.5 寸处取之。
临床应用:肝胆慢性病,消化不良,胸闷胸痛。
2. 心脏
心俞穴
取穴法:第五胸椎脊突下,向两边旁开 1.5 寸。
临床应用:健忘、心烦、易受惊吓者,可以常常按摩、摩擦此穴,畅通心之气血,也可用灸法或热治疗,补心之气。
手神门
临床应用:伸手,掌心向上,小指与无名指侧。
取穴法:神门穴是精气神的「神」之进入处,神门穴通畅则心静神宁,同时治心脏疾病之要穴,有调节内脏器官之作用。
3. 脾脏
脾俞穴
取穴法:第 11 胸椎骨两侧 2 指幅处,或两手贴紧后,手肘连结至背椎的位置。
临床应用:舒通脾脏之气,调养身体虚弱食欲不振、消化类毛病。由于经常刺激「脾穴」,有防「痰」、防「泄」、可「卫」、可「濡」,和能摄、能壮等作用,用以「未病预防」及「复元调养」。
三阴交穴
取穴法:正坐垂足或仰卧,在胫骨后缘,在内踝骨上 3 寸处。
临床应用:有补脾胃,助运化,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作用。是气、血两补之要穴。它是脾、肝、肾三脉之会穴,所以补脾之中,间接可补肾阳、养肝阴。
4. 肺脏
督脉
取穴法:从头顶的百会经过背部正中线、背脊处,一直线到肛门处皆为督脉。
临床应用:背部是人一身之阳「督脉」的所在,可用按摩、或晒太阳及加穿衣服的方法,保持背部温暖,可使阳气畅达全身,起到增强免疫力、防病、治病的功效。
5. 肾脏
太溪穴
取穴法:足内踝旁开一吋凹陷处。
临床应用:肾经走的路线,可以促进肾脏血流,保固肾脏。
足三里
取穴法:膝下三吋,胫骨外侧旁开一吋。
临床应用:增进肠胃消化吸收能力,保固肾脏,增强抵抗力。
肾俞穴
取穴法:腰部肾脏处,脊椎旁开一吋半。
临床应用:增进肾脏血液循环,缓解腰背酸痛,小便白浊。
三花清肝茶
适用:时常熬夜、加班,眼睛常觉得热,视觉有时糊糊者,心情不是很舒畅者。
原料:取菊花、金银花、茉莉花各一克。
制作:冲热开水 500 ㏄,当茶频频饮用。
功效:养肝、护肝;适度饮用「三花茶」可改善口苦咽干症状。
洛神红莓茶
适用: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应酬多、饮食多油腻者。
原料:洛神花 8 朵、蔓越莓果汁 350 ㏄、苹果 1 颗。
制作:
1. 苹果洗净去皮切小块。
2. 洛神花加入蔓越莓果汁与水各 350 ㏄,煮出苹果味道即可。
功效:洛神花可以降血压、保护心血管系统,富含维生素 C ,维生素 C 易因热与久放而氧化,所以此茶要趁新鲜喝。
上班族的五脏养生法
一、顺应四季调五脏
对现代人来说,健康是赢得一切的基石,如果失去了健康,拥有一切也是枉然,所以「养生风」正流行!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春季适合养肝,夏季应养心,秋老虎之时节应养脾,秋季应养肺,冬季应养肾,就是说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让健康永远跟随着你!
二、影响五脏健康的因素
古代医学中即认为,人体之所以会被疾病侵犯,不外乎有下列几项因素,例如七情的内伤—忿怒、喜悦、忧思、悲伤、恐惧、惊吓,饮食不节—如嗜食过酸、过苦、过甜、太辣、太咸的食物、食量不均衡以及不清洁的食物等,和外邪的侵犯—传染疾病、寒冷的天气、酷暑热气、闷湿的环境、干燥的气候、瘟疫等等。随着时空背景的转换,虽然现代的物质条件比古代更进步了,可是生活中影响健康的因素,不外乎是以上种种的延伸,检阅上班族的生活习惯,十之八九都会伤害五脏,莫不令人捏一把冷汗。下面我们就来一一的检查,会影响五脏健康的生活习惯。
上班族易伤肝之生活习惯
1.过度劳累,时常心情郁闷者,会减少肝脏的血流量,而不能营养肝脏细胞。
2.辛辣、油炸及酒精等刺激物,均会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而辛辣、油炸食物等,会燥火动肝,损耗肝因。
3.食用过多的高蛋白质,像牛肉、猪肉、……等,均会增加肝脏的负担。
4.食物中含有较多的防腐剂,会渐渐损害肝脏健康。
5.咖啡因过多,增加肝脏的负担,使肝脏过劳。
上班族易伤心之生活习惯
1.时常以消极、悲观的态度过日子,每天疑神疑鬼。
2.有冠心病的患者包括心衰竭、心肌梗塞、狭心症或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症等,冬天不注意保暖工作,平时抽烟、心情紧绷。
3.事事要求完美。
4.暴饮暴食,且饭后立刻从事户外活动。
5.喜好忽冷忽热的三温暖。
上班族易伤脾之生活习惯
1.食用过多冷冰的食物,伤害脾胃功能。
2.精神过度的紧张。
3.工作劳累。
4.饮食生活不节。
5.环境与气候温度、湿度多变,对于脾脏是一种极大的负担。
上班族易伤肺之生活习惯
1.在气温低的时候,不注意颈部及脚部适当的保暖。
2.由于「肺属娇脏,喜润而恶燥」;因此喜爱炒、炸、辛辣、烟、酒之类的食品,皆伤肺。
上班族易伤肾之生活习惯
1.怒伤肝,思伤脾,思伤肺,「恐伤肾」,「恐」包括惊恐、恐惧,或是长期处在某种压力下导致恐惧的情绪,都会造成肾脏的负责。
三、上班族五脏养生穴道
除了要避免种种伤害五脏的生活习惯,上班族可以在午休时、下班后或睡前,任何零碎的时间,只需要5-10分钟,用原子笔顿(尾)端按压穴道,每个穴道一次按压5秒,约按个10次,5-10分钟后,再深呼吸喝口温开水,就能舒通五脏之气血。
1.肝脏
肝俞
取穴法:正坐,俯卧,第九胸椎之下是筋缩穴,外开1.5寸处取之。
临床应用:肝俞主泻五脏之热及发炎,并舒通肝气。
胆俞
取穴法:正坐,俯卧,第十胸椎,外开1.5寸处取之。
临床应用:肝胆慢性病,消化不良,胸闷胸痛。
2.心脏
心俞穴
取穴法:第五胸椎脊突下,向两边旁开1.5寸。
临床应用:健忘、心烦、易受惊吓者,可以常常按摩、摩擦此穴,畅通心之气血,也可用灸法或热治疗,补心之气。
手神门
临床应用:伸手,掌心向上,小指与无名指侧。
取穴法:神门穴是精气神的「神」之进入处,神门穴通畅则心静神宁,同时治心脏疾病之要穴,有调节内脏器官之作用。
3.脾脏
脾俞穴
取穴法:第11胸椎骨两侧2指幅处,或两手贴紧后,手肘连结至背椎的位置。
临床应用:舒通脾脏之气,调养身体虚弱食欲不振、消化类毛病。由于经常刺激「脾穴」,有防「痰」、防「泄」、可「卫」、可「濡」,和能摄、能壮等作用,用以「未病预防」及「复元调养」。
三阴交穴
取穴法:正坐垂足或仰卧,在胫骨后缘,在内踝骨上3寸处。
临床应用:有补脾胃,助运化,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作用。是气、血两补之要穴。它是脾、肝、肾三脉之会穴,所以补脾之中,间接可补肾阳、养肝阴。
4.肺脏
督脉
取穴法:从头顶的百会经过背部正中线、背脊处,一直线到肛门处皆为督脉。
临床应用:背部是人一身之阳「督脉」的所在,可用按摩、或晒太阳及加穿衣服的方法,保持背部温暖,可使阳气畅达全身,起到增强免疫力、防病、治病的功效。
5.肾脏
太溪穴
取穴法:足内踝旁开一吋凹陷处。
临床应用:肾经走的路线,可以促进肾脏血流,保固肾脏。
足三里
取穴法:膝下三吋,胫骨外侧旁开一吋。
临床应用:增进肠胃消化吸收能力,保固肾脏,增强抵抗力。
肾俞穴
取穴法:腰部肾脏处,脊椎旁开一吋半。
临床应用:增进肾脏血液循环,缓解腰背酸痛,小便白浊。
五脏养生法有哪些
1、总诀 肝若嘘时目争精,肺知晒气双手举,心呵顶上连仪手,肾吹抑取膝头平,脾病呵时须摄口,三焦各热卧嘻嘻。
2、吹肾气 正坐,以两手举起从耳朵左右引三度或是反手抛射,左右同转身三五度即可,以足前后逾左右各十数度,此法能去腰肾膀胱间积聚的风邪,其余如上法,如果要修炼要在静室里焚香,顺温凉之宜,明燥湿之异,每夜半后生气时,或五更睡觉,先呵出腹内浊气,或一到九止,或到五止,定心闭目,叩齿三十六通,以积心神然后以大拇指背试眼睛九遍,并按鼻左右七遍,把两手擦得很热,闭住口,先要呼吸然后到摩面,不论次数,为真人起居法,再以舌尖抵着上腭,口中内外津液满口。分三次咽下,令人胃存神受。这样作三度九咽,得以深深灌溉五脏光泽。
3、呵心气 坐正,两手握拳,用力左右互相筑各六度,又坐正,一手按另一手的腕上,另一手向下拓空如重石,又以两手相仪,用脚踏在手中各五六度,能去心胸间风邪诸疾,关气为之,闭目良久,三咽,三叩齿才停止。
4、嘘肝气 坐下正,以两手相重按下,将身体向左右各慢慢移动三五度,又坐正,两手泄相仪翻覆向胸三五度,此举能够化除肚内郁积的风邪毒气。
5、吃肺气 坐正,两手抵地,缩身曲脊向上举三次,可以消除肺部的风邪和积劳,亦可反手用掌头轻打脊上左右各三五下,闭目咽液叩齿三下才停止,此举能消除胸臆间的风毒闭气。
6、吸脾气 大坐,一脚伸,一脚屈,两手向后反击各三五度,亦可跪坐,以两手抵地,眼睛顾盼虎视各三五度,能去脾脏风邪增加食欲。
中医养生法 少欲
是说人应该减少个人的私欲,不能太过于崇尚名利。人生在世,不能没有物质和精神的追求。但是对于物质和精神的追求不能一味盲目追求。当能力不够、条件也不够成熟的时候,应该学会暂时放下欲望,休养生息以待。
五脏养生要诀
尤乘对脏腑甚有研究,他在《养生说》中,提出了五脏养生要言,其论述概不用药,主要讲述摄养之法。他说 “疗身不如疗心”,认为,人的生命以五脏为主体,协调脏腑的功能。是一条重要的养生法则。
寡欲——养心之道
尤乘在《养生说》首先指出 “养心莫善于寡欲,目无妄视,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动,贪嗔痴爱,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然,应以自然,信其自去,忿怒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以养心之法也。”尤乘这一番话对于人们日常如何养心很有帮助。
中医学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指出了“神明”在思维,调节行为和统帅全身生理活动等中的特殊机能,而这些都是由“心”所主。“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人有“七情六欲”,欲望过大,好高骛远,心神必然过于躁动,神不内守,乱而不定,必然忧乱脏腑,耗伤气血,轻则招生疾病,甚至催人衰老,减短寿命。尤乘告诫人们,欲使养心,就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戒怒——养肝第一要务
尤乘认为,肝喜条达,有疏泄功能,能调畅人体气机。他告诫人们 “怒易伤肝”。因为忿怒可阻塞气机而不舒,使其疏泄条达功能失调。肝病易出现“薄厥”(相当与中风)等病,多与爱生气,易激怒有关。
书云大怒伤肝,血不荣于筋而气激矣。气激上逆,呕血、飧泄、目暗,使人薄厥。《名医叙论》曰 世人不终善寿,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乏肌肉,正气日衰,邪气日盛,摧残身心非浅也。
夏天可以天天进行艾灸吗
若是没有特殊需要,一般是不建议天天进行艾灸的。
艾灸是中医养生方式,夏天做艾灸有促进气血流通、疏通身体经络以及散寒去湿的作用,若是身体没有特殊的需要,那么一般是不建议天天进行艾灸的,否则容易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伤害,其次艾灸作为一种养生法,是没有必要天天进行的,作为养生法时,一周只需要进行2-3次即可。
牙痛的中医养生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发展,我国的医疗水平也逐渐提高,对与牙痛,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治疗、缓解方法。牙痛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牙病症状,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痛苦,中医是我国的传统技术,在治疗牙痛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
1.基本治疗
治法 祛风泻火,通络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合谷 颊车 下关
配穴 风火牙痛者,加外关、风池; 胃火牙痛者,加内庭、二间;阴虚牙痛者,加太溪、行间。
操作 主穴用泻法,循经远取可左右交叉刺,合谷持续行针1—3分钟。配穴太溪用补法,行间用泻法,余穴均用泻法。
方义 合谷为远道取穴,可疏通阳明经络,并兼有祛风作用,可通络止痛,为治疗牙痛之要穴。颊车、下关为近部选穴,疏通足阳明经气血。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选上颌、下颌、神门、上屏尖、牙痛点。每次取2-3穴,毫针刺,强刺激, 留针20—30分钟。
3.据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九卷记载“石膏亦称细理石,又名“寒水石”,主治中风寒热,有解肌发汗,除口干舌焦,头痛牙疼等功能。乃祛瘟解热之良药。”据中医理论及民间使用证明:牙痛属热症,石膏性大寒,用石膏枕头,以寒克热,可有效地控制牙痛症状,从而起到了“内病外治”的作用。
4.治疗牙痛的小验方
1)白胡椒10克研成末,加酒精调成糊状,分4次放入牙洞内。
2)针刺同侧劳宫穴,中度刺激,进针1~2次,上下捻不留针。
3)乌梅12个,分别含于口中,或兼含糖球也可。
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都各有自己的长处,通过上文的介绍,相信大家都对牙痛的中医疗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时刻做好预防牙痛的措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当患上牙痛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治疗。
中医养生法 少坐
是因为很多人长时间坐,出门也是以车代步,在生活中没有了运动下肢的时间和机会,久而久之导致下肢气血不畅,也有不少人患上了所谓的下肢静脉血栓。所以保持身体的健康,日常基本活动全身的运动要坚持有。
看完以上的“七少”养生心法,是不是觉得其实保持身心健康就是这么一件容易的事,丢掉那些广告吹嘘比天大却毫无效果的保健药吧,坚持“七少”养生心法,简简单单拥有健康人生。
常见的中医养生法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老中医养生口诀歌是什么呢
中医养生智慧:古人养生“九”口诀
“一德”养生法: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者可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义。”明确提出要把道德修养、品德仁爱作为养生之最高准则。
“二字”养生法: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就是说,一个人对世界万物要有“安”“和”心态,以达到物我两相宜之养生境界。
“三戒”养生法: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指养生非一朝一夕,乃贯穿于人的一生,要行为检点,了解得失。
“四法”养生法: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提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法时,四曰却疾。”即从保健的角度说,养生要遵从自然规律,并克服不良心态。
“五知”养生法:宋代名人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五知”养生,勿要使“七情六欲”宣泄。
“六节”养生法:明代医学家汪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养生重在养身,养身即养好人的“精、气、神”。
“七食”养生法: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饮食得当,肌体调理,是养生的重要保障。
“八乐”养生法:石成金认为人生之乐是:“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写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高尚、适宜的休闲方式,也是一种养生方法。
“九思”养生法: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思无邪,养正气,养正气,乃养生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