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脊髓炎的检查事项都有哪些

脊髓炎的检查事项都有哪些

一个好的习惯能带来健康的身体。疾病的问题我们是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们自己在生活中,要保护好自己,不让疾病侵犯我们。而我们自己更要做好自我检查,能为后期的治疗带来很大的方便。下面专家就为大家介绍下脊髓炎的检查事项都有哪些。

脊髓炎的检查事项都有哪些

1.电生理检查

①视觉诱发电位正常,可与视神经脊髓炎及鉴别;

②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波幅可明显减低;运动诱发电位异常,可作为判断疗效和预后的指标;

③肌电图呈失神经改变。

2.腰穿

压颈试验通畅,少数病例脊髓水肿严重可不完全梗阻。CSF压力正常,外观无色透明,细胞数、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淋巴细胞为主,糖、氯化物正常。

3.影像学检查

脊柱X线平片正常。MRI典型显示病变部脊髓增粗,病变节段髓内多发片状或斑点状病灶,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强度不均,可有融合。

急性脊髓炎的辅助检查

1、血化验: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增高。

2、脑脊液检查: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数正常或增高(10~100×106/升),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0.5~1.2克/升),糖、氯化物正常。脑脊髓液压力正常,压颈试验通畅,除少数病例脊髓严重肿胀外,一般无椎管梗阻现象;2~3周后出现的梗阻可能与脊髓蛛网膜粘连有关。

3、电生理检查:①视觉诱发电位正常,可与视神经脊髓炎及多发性硬化鉴别;②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可为阴性或波幅明显减低;③运动诱发电位异常,诱发电位也可作为判断疗效及预后的指标;④肌电图呈失神经改变。

4、影像学检查:脊柱X线正常。脊髓核磁共振典型改变是病变部位脊髓增粗,病变节段髓内斑点状或片状长T1、T2信号,常为多发,或有融合,强度不均;恢复期可恢复正常。但也有脊髓核磁共振始终未显示异常者。

骨髓炎检查有五法

骨髓炎是指化脓性细菌感染骨髓、骨皮质和骨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多数由血源性引起,也多由外伤或手术感染引起,多由疖痈或其他病灶的化脓菌毒进入血液而达骨组织。四肢骨两端最易受侵,尤以髋关节为最常见。

骨髓炎临床上常见有反复发作,多年不愈的病例,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劳动能力。急性骨髓炎起病时高热、局部疼痛,若诊断不及时转为慢性骨髓炎时会有溃破、流浓、有死骨或空洞形成。重症患者常危及生命,有时不得不采取截肢保命的应急办法,使患者落下终生残疾。

骨髓炎患者常出现局限性骨痛,发热和不适则提示骨髓炎可能。血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但ESR和C-反应蛋白几乎总是增高。X线变化在感染后3~4周出现。可见骨破坏,软组织肿胀,软骨下骨板侵蚀。椎间盘间隙变窄和骨质破坏伴椎骨变短。若X线表现不明确,可行CT检查以确定病变

骨髓炎为一种骨的感染和破坏,由需氧或厌氧菌,分枝杆菌及真菌引起。骨髓炎好发于椎骨,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或由于外伤或手术引起的穿透性骨损伤部位。儿童最常见部位为血供良好的长骨,如胫骨或股骨的干骺端。

骨及显示椎旁脓肿的形成,放射骨扫描在病变早期即有反映,但无法区别感染。骨折和肿瘤,通过椎间盘间隙或感染骨的穿刺活检和手术活检。可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从窦道取到的标本培养结果对诊断骨髓炎是不可靠的。

骨髓炎的感染由血源性微生物引起(血源性骨髓炎);从感染组织扩散而来,包括置换关节的感染,污染性骨折及骨手术。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骨髓炎,镰状细胞血症患者和严重的糖尿病或外伤患者。

真菌和分枝杆菌感染者病变往往局限于骨,并引起无痛性的慢性感染。危险因素包括消耗性疾病,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糖尿病,血液透析及静脉用药。对于儿童,任何引起菌血症的过程都可能诱发骨髓炎。

骨的感染伴发血管阻塞时,会引起骨坏死和局部感染扩散。感染可穿过骨皮质播散至骨膜下,并形成皮下胀肿,后者会自发性穿透皮肤引流。

骨髓炎的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但ESR和C-反应蛋白几乎总是增高。

2、X线检查

X线变化在感染后3~4周出现,表现为骨质不规则增厚和硬化,有残留的骨吸收区或空洞,其中可有大小不等的死骨,有时看不到骨髓腔。小骨腔和小死骨在硬化骨中有的不能显影,所以实际存在的数目往往比照片上所显示的多。

3、CT检查

若X线表现不明确,可行CT检查以确定病变骨及显示椎旁脓肿的形成,放射骨扫描在病变早期即有反映,但无法区别感染。

4、活检

对于骨折和肿瘤,可通过椎间盘间隙或感染骨的穿刺活检和手术活检。可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从窦道取到的标本培养结果对诊断骨髓炎是不可靠的。

5、碘油造影

为了明确死骨或骨腔与窦道的关系,可用碘油或12.5%碘化钠溶液作窦道造影。

脊髓病变的检查

1.触觉检查

用棉签轻触患者的皮肤或黏膜,让患者回答有无轻痒的感觉或数所触次数。检查四肢时,刺激的走向应与长轴平行,检查胸腹部的方向应与肋骨平行。检查顺序为面部、颈部、上肢、躯干、下肢。多种疾病,如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后都有痛觉、温觉、触觉的丧失或减退。糖尿病性神经病、神经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雷诺病、脊髓空洞症等常出现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

2.脊椎MRI检查

脊椎MRI检查对脊柱和脊髓疾病的诊断正确率明显比CT高,病源显示定位准确,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如果包括病理组织在内,在T1加权成像上亮度递减顺序为脂肪、骨髓、4~5日的陈旧出血、富含蛋白的液体(如坏死组织)、黏液、黑素、慢血流(如静脉血)、自由基、GDDTPA(MRI增强剂)。在T2加权成像上亮度递减的顺序是肿瘤、胶质化、水肿、l周陈旧出血、液体、椎间盘。在T1与T2加权成像上均呈暗(低)信号者为空气、快速血流(如动脉血)、钙、铁、数日内鲜血、韧带、肌腱及其他对磁敏感物质。

脊髓炎的检查

⒈腰穿:CSF压力正常,外观无色透明,细胞数、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淋巴细胞为主,糖、氯化物正常。压颈试验通畅,少数病例脊髓水肿严重可不完全梗阻。

⒉影像学检查:脊柱X线平片正常。MRI典型显示病变部脊髓增粗,病变节段髓内多发片状或斑点状病灶,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强度不均,可有融合。有的病例可始终无异常。如果不能做MRI可做脊髓CT,可见脊髓轻度增粗,密度不均匀等。

⒊电生理检查:

①视觉诱发电位(VEP)正常,可与视神经脊髓炎及MS鉴别。

②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可明显减低,运动诱发电位(MEP)异常,可作为判断疗效和预后的指标。

③肌电图可正常或呈失神经改变。

4、血象:

⑴血常规:急性发作时白细胞可增高,以多形核白细胞为主。

⑵血沉:急性发作期可加快。

⑶免疫学指标:急性发作时,外周血Th/TS(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比值升高,总补体水平升高,免疫球蛋白升高。随病情缓解而趋下降。

急性脊髓炎的磁共振成像检查

急性脊髓炎在临床上可以进行电生理检查和脑脊液检查,但在急性脊髓炎的初期,上述检查的数值改变不是很明显,所以我们还可以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来进一步对急性脊髓炎进行确诊。

磁共振成像(MR1)检查: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早期就可确定脊髓病变的全貌、脊髓肿胀的程度和范围,可在增粗的脊髓中发现有边缘不清的多发性斑片状高信号,可以除外多发性硬化和脊髓内肿瘤,是目前诊断急性脊髓炎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表现有:急性期受累脊髓节段略有增粗。受累脊髓显示为较均匀或多发的斑片状稍长Tl和T2异常信号.在Tl加权像上显示为分界不清的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显示为清晰的高信号;钆增强扫描后呈现斑片状短Tl轻度异常对比增强的高信号;晚期可见病变节段脊髓萎缩变细。脊髓MRI变化主要发生在亚急性期阶段。

脊髓灰质炎的检查诊断

1、脑积液:大多于瘫痪前出现异常。外观微浊,压力稍增,细胞数稍增(25~500/mm3),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多,后则以单核为主,热退后迅速降至正常,糖可略增,氯化物大多正常,蛋白质稍增加,且持续较久,少数患者脊髓液可始终正常。

2、周围血象:白细胞多数正常,在早期及继发感染时可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急性期血沉增快。

3、病毒分离或抗原检测:起病1周内,可从鼻咽部及粪便中分离出病毒,粪便可持继阳性2~3周,早期从血液或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的意义更大,一般用组织培养分离方法,近年采用PCR法,检测肠道病毒RNA 较组织培养快 速敏感。

4、血清学检查:型特异性免疫抗体效价在第一周末即可达高峰,尤以特异性IgM上升较IgG为快,可用中和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及酶标等方法进行检测特异抗体,其中以中和试验较常用,因其持续阳性时间较长,双份血清效价有4倍及4倍以上增长者可确诊,补体结合试验转阴较快,如期阴性而中和试验阳性,常提示既往感染;两者均为阳性,则提示近期感染,近来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抗原及特异性IgM单克隆抗体酶标法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6]

急性牙髓炎检查诊断

1、询问牙痛性质、发作次数和每次疼痛持续时间,与冷热、咀嚼食物的关糸,疼痛能否正确定位和放散的范围,与体位有无关糸,是否影响睡眠。患牙、邻牙或附近其它器官近期有否受伤或曾接受过治疗。过去有无牙痛史,与本次疼痛情况是否相同。

2、检查患牙有无龋洞及龋洞的位置和深度,是否穿髓,有无探痛、叩痛、,对冷热和电活力试验的反应。如无龋洞应检查有无其它牙体硬组织病变,有无牙周袋,牙齿是否松动,必要时可拍摄X线片,开洞或开髓检查。如未发现明显病变,应检查其它牙齿或邻近器官有无病变,并与三叉神经痛鉴别。

3、急性牙髓炎检查时常可见患牙穿髓,探痛明显。慢性牙髓炎X线照片显示尖周已有膜腔增宽、硬板破损。

脊髓炎的检查项目

一、实验室诊断:

血液: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

脑脊液:脑脊液压力不高。脑脊液中可见白细胞。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一般无椎管梗阻现象。个别病例可因病变部位水肿明显而出现脊髓腔部分梗阻。

二、影象诊断:

⒈脊髓造影:常见脊髓弥漫性肿胀,或可为正常。主要用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例,与其他疾病鉴别。急性期检查可致病情加重。

⒉脊髓CT:常与脊髓造影结合应用。可见脊髓轻度增粗,密度不均匀等。

⒊脊髓MRI:可见脊髓肿胀,多有不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

三、血象诊断:

多无异常改变,急性期及合并感染者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压力大多正常,若脊髓肿胀明显造成不全梗阻则压力降低。蛋白定量常轻度增高,γ球蛋白增多。细胞数轻度增多或正常,分类以单核细胞为主。上述改变多见于急性期。

急性脊髓炎的辅助检查

1、脑脊液:脑脊液压力正常,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数正常或增高(10~100)×10^6/L,糖、氯化物正常。急性期可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晚期细胞数逐步减少,并逐步恢复正常。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脑脊液中IgG含量与总蛋白量的变化相平衡,多数正常。即使脑脊液总蛋白在1.0g/L以上的病者,指数仍可正常范围内。这些结果提示脊髓炎病者的脑脊液蛋白质(包括IgG)增高,主要由脊膜受累、血脑屏障破坏所引起。

2、电生理检查:①视觉诱发电位正常,可与视神经脊髓炎及多发性硬化鉴别。②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可为阴性或波幅明显减低。③运动诱发电位异常,诱发电位也可作为判断疗效及预后的指标。④肌电图呈失神经改变。

急性脊髓炎的辅助检查

急性脊髓炎通常可以根据起病情况,将脊髓炎分为急性脊髓炎(数天内临床症状发展到高峰)、亚急性(一般2~6周)和慢性脊髓炎(超过6周以上)。而根据临床病变损害的形式,则有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和急性上升性脊髓炎之分。对于以上急性脊髓炎的区分,我们可以去医院进行以下辅助检查:

1、脑脊液:脑脊液压力正常,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数正常或增高(10~100)×10^6/L,糖、氯化物正常。急性期可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晚期细胞数逐步减少,并逐步恢复正常。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脑脊液中IgG含量与总蛋白量的变化相平衡,多数正常。即使脑脊液总蛋白在1.0g/L以上的病者,指数仍可正常范围内。这些结果提示脊髓炎病者的脑脊液蛋白质(包括IgG)增高,主要由脊膜受累、血脑屏障破坏所引起。

2、电生理检查:①视觉诱发电位正常,可与视神经脊髓炎及多发性硬化鉴别。②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可为阴性或波幅明显减低。③运动诱发电位异常,诱发电位也可作为判断疗效及预后的指标。④肌电图呈失神经改变。

脊髓灰质炎的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大多正常,少数患者的白细胞数轻度增多,(10~1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也略见增高,1/3~1/2患者的血沉增快。

2.脑脊液检查

在前驱期脑脊液一般正常,至瘫痪前期细胞数常增多,通常在(50~500)×106/L之间,偶可有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但以后即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在早期可以正常,以后逐渐增多,氯化物正常,糖正常或轻度增高,至瘫痪出现后第2周,细胞数迅速降低,瘫痪后第3周时多已恢复正常;但蛋白量常继续增高,可达1~4 g/L,4~10周后才恢复正常,这种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对诊断本病可能有一定帮助,极少数瘫痪患者的脑脊液可始终正常。

3.病毒分离

从粪便分离病毒,于起病后数周内仍可取得阳性结果,可用肛门拭子采集标本并保存于含有抗生素之Hanks液内,多次送检可增加阳性率,在病程1周内可采咽拭子,用同法保存,血液标本可用无菌法分离血清,或用肝素抗凝,在瘫痪发生前2~5天可从血中分离出病毒,分离病毒常用组织培养法接种于猴肾,人胚肾或海拉(Hela)细胞株中,先观察细胞病变,再用特异性抗血清做中和试验鉴定,整个过程需时约2~4天,脑膜炎病例可采脑脊液分离病毒,但阳性率较低,国内所分离的病毒以Ⅰ型居多,在个别流行中Ⅱ型也可占较高比例,在发达国家或本病发病率很低的地区,应注意分离疫苗相关病毒,但野毒株和疫苗相关病毒的鉴别需在较高水平实验室中才能做出。

4.免疫学检查

尽可能采集双份血清,第1份在起病后尽早采集,第2份相隔2~3周之后,脑脊液或血清抗脊髓灰质炎病毒IgM抗体阳性或IgG抗体效价有4倍升高者,有诊断意义,中和抗体最有诊断意义,而且可以分型,它在起病时开始出现,病程2~3周达高峰,并可终身保持,故单份血清IgG抗体阳性不能鉴别过去与近期感染,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较低,但操作较中和试验简单,恢复期抗体阴性者可排除本病,近年来采用病毒cDNA做核酸杂交及用RT-PCR检测病毒RNA,均具有快速诊断的作用。侵犯心肌,心电图显示T波,ST段和P-R间期异常。

脊髓肿瘤的检查

一、X线检查:部分脊髓肿瘤X线平片检查可见如下异常。

1.脊椎骨质破坏,锥体部分或椎弓根呈现透光改变,椎骨蹋陷。

2.椎弓根轮廓和距离改变,椎间孔扩大,椎管局限性扩大。

3.椎旁组织变形,肿物起源于椎旁组织,或是经椎间孔扩展。

4.骨的增殖现象可见于肉瘤、骨血管瘤和脑膜瘤。

二、脊髓造影:用于定位脊髓或马尾受压水平,造影剂梗阻完全或近于完全时,髓外硬膜内肿瘤常有杯口状梗阻端,髓内瘤可显示出脊髓膨大的轮廓,造影剂柱被挤向一侧。

三、CT及CTM:要求神经系统检查能正确提供CT检查的病变部位,脊髓内、脊髓外肿瘤均可准确显示,椎骨的破坏容易明确。

四、MRI:大部分脊髓肿瘤包括转移瘤的T1加权图像信号减低或不变。T2加权图像则信号增强,但骨母细胞瘤,部分前列胰癌骨转移信号减低。

椎管造影,CT,CTM,特别是MRI检查是明确诊断髓内肿瘤的重要手段,能较准确地判断肿瘤所在部位,大小,性质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并为治疗提供依据,虽然椎管造影可显示肿瘤所在节段脊髓梭形膨大,但由于髓内肿瘤椎管梗阻较髓外肿瘤出现晚,因此难以发现早期病变,CTM能较准确地显示肿瘤所在部位及其性质,特别是延迟扫描能清楚地显示肿瘤上下端之囊变部分。

MRI检查颇为重要,为目前诊断脊髓内肿瘤最先进的检查方法,室管膜瘤MRI常表现为实质和囊性两部分组成,前者为肿瘤存活部分,也是手术切除的重要部分,T1加权象信号比邻近正常脊髓信号低,而T2加权象信号较高,由于周围脊髓水肿部分在T2加权象也呈高信号,故T2异常信号区要比肿瘤实际大小要大,手术时应注意,室管膜瘤为富血管性肿瘤,其实质部分均可发生显著的异常对比增强,因而术前Gd-DTDA增强扫描颇为重要,其囊性部分为坏死液化所致,继发脊髓空洞形成,其坏死液化部分的T1,T2加权象信号强度介于肿瘤实质部分与脑脊液之间,而继发脊髓空洞信号与脑脊液相似,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与室管膜瘤相似,有时两者难以鉴别,增强扫描有一定鉴别价值,即位于脊髓中央异常对比增强者以室管膜瘤为多,不发生异常对比增强者以星形细胞瘤居多。

脊髓炎要做哪些检查

1.电生理检查:

①视觉诱发电位(VEP)正常,可与视神经脊髓炎及MS鉴别;

②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可明显减低;运动诱发电位(MEP)异常,可作为判断疗效和预后的指标;

③肌电图呈失神经改变。

2.腰穿:压颈试验通畅,少数病例脊髓水肿严重可不完全梗阻。CSF压力正常,外观无色透明,细胞数、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淋巴细胞为主,糖、氯化物正常。

3.影像学检查:脊柱X线平片正常。MRI典型显示病变部脊髓增粗,病变节段髓内多发片状或斑点状病灶,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强度不均,可有融合。有的病例可始终无异常。

急性脊髓炎的检查

急性期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可稍增高。脑脊髓液压力正常,除脊髓严重肿胀外,一般无椎管梗阻现象。脑脊液细胞总数特别是淋巴细胞和蛋白含量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但也可正常。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含量也可有异常。

1.电生理检查

①视觉诱发电位(VEP)正常,可与视神经脊髓炎及MS鉴别。

②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可明显减低;运动诱发电位(MEP)异常,可作为判断疗效和预后的指标。

③肌电图呈失神经改变。

2.腰穿:压颈试验通畅,少数病例脊髓水肿严重可不完全梗阻,CSF压力正常,外观无色透明,细胞数,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淋巴细胞为主,糖,氯化物正常。

3.影像学检查:脊柱X线平片正常,MRI典型显示病变部脊髓增粗,病变节段髓内多发片状或斑点状病灶,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强度不均,可有融合,有的病例可始终无异常。

4.实验室检查:急性期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可稍增高。脑脊髓液压力正常,除脊髓严重肿胀外,一般无椎管梗阻现象。脑脊液细胞总数特别是淋巴细胞和蛋白含量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但也可正常。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含量也可有异常。

相关推荐

脊髓损伤的分级治疗

分级心情曲线治疗方法主要检查影像学药物 脊髓振荡最轻微损伤,无坏死灶,表现为不完全截瘫,一般于伤后24—48h内症状体征消,多不遗留后遗症。除早期原发性损伤处理外,后期的继发性损伤是引起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目前对脊髓损伤的治疗多主张在脊髓减压的基础上进行药物、高压氧、中药、康复训练等治疗,近年来对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的研究也较多。血常规,血清免疫学检查,脑脊液,运动及体感诱发电位、肌电图等助诊断。如手术需行相关检查。脊柱X线,CT及脊髓MRI助诊断。早期可静脉滴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甘露醇减少脊

灰质性脊髓炎要接受哪些检查

脊髓灰质炎患者多为1~6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迟缓性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程度很轻的非特异性病变,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和各种肌群的弛缓性无力(瘫痪性脊髓灰质炎)。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多正常。 2.脑脊液检查 瘫痪前期及瘫痪早期可见细胞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增加不明显,呈细胞蛋白分离现象,对诊断一定的参考价值。至瘫痪第3周,细胞数多已恢复正常,而蛋白质仍继续增高,4~6周后方

如何判断耳朵是否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需要做的诊断 外耳道疖检查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局限性红肿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弥漫性外耳道炎检查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 如何诊断鉴别不同类型的外耳道炎? 1、外耳道疖:早期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多感全身不适,体温或可微升。疖肿堵塞外耳道时,可耳鸣及耳闷。检查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局限性红肿。脓肿成熟破溃后,外耳道内脓血或流出

脊髓灰质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脊髓灰质炎是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一般本病的确诊需要做下面的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大多正常,少数患者的白细胞数轻度增多,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也略见增高,1/3~1/2患者的血沉增快。 2、脑脊液检查 在前驱期脑脊液一般正常,至瘫痪前期细胞数常增多,通常在(50~500)×106/L之间,偶可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但以后即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在早期可以正常,以后逐渐增多,氯化物正常,糖正常或轻度增高。至瘫痪出现后第2周,细胞数迅速降低,瘫痪

膀胱炎检查哪些

1.尿路造影 慢性膀胱炎表现膀胱容积缩小膀胱边缘毛糙或不规则。 2.B超表现 膀胱腔缩小膀胱壁普遍增厚。 3.CT表现 慢性膀胱炎表现为膀胱壁广泛不规则增厚膀胱缩小和内外缘不光滑,坏疽性膀胱炎还可见膀胱内气体、盆腔内炎性渗出液 4.膀胱壁增厚常不光滑信号不均,以低信号为主 些人会产生这样的误区,认为膀胱炎只是针对女性朋友的一种疾病。其实这是错误的,很多男性朋友和老年人都会产生膀胱炎,简单来说,男性朋友和女性朋友的检查是不一样的,那么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检查也不一样。

脊髓压迫症如何鉴别诊断

1.脊髓压迫与非压迫的区别 脊髓压迫症的早期常根痛症状,因此,需与能引起疼痛症状的某些内脏疾病相鉴别,例如心绞痛、胸膜炎、胆囊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肾结石等。通常是一时性混淆,一般经对症药物治疗和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脊髓损害的体征,便可鉴别。当出现脊髓受压体征之后则需进一步与非压迫性脊髓病变相鉴别。 (1)脊髓蛛网膜炎:本病起病缓慢,病程长,症状时起时伏,亦可根痛但范围常较广泛。缓解期内症状可明显减轻甚至完全消失。脊柱X线平片多正常。脑脊液动力试验多呈现部分阻塞,伴囊肿形成者,可完全阻塞。脑脊液白细

放射性脊髓炎如何鉴别诊断

慢性放射性脊髓病是与放射性照射关的隐匿发病的少见病,常通过潜伏期后急性发病或隐袭发病,需与肺癌转移或副癌综合征鉴别。可作胸部X线检查排除肺部肿瘤,作腹部B超、脊髓造影、颈胸段CT扫描或放射性核素扫描及相应部分的MRI,排除肿瘤转移。 尚需与髓内肿瘤、脊髓空洞症相鉴别,脊髓MRI检查诊断价值较大。 放射性脊髓炎检查项目哪些 1.颈胸段CT扫描或相应部分的MRI,排除肿瘤转移。该病早期脊髓肿大,白质内点片状长T1、长T2信号病灶。 2.胸部X线检查排除肺部肿瘤,作腹部B超、脊髓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排

脊柱脊髓损伤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脊柱脊髓伤的诊断除了依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诊断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检查如下: 1、X线检查 常规摄脊柱正侧位、必要时照斜位。阅片时测量椎体前部和后部的高度与上下邻椎相比较;测量椎弓根间距和椎体宽度;测量棘突间距及椎间盘间隙宽度并与上下邻近椎间隙相比较。X片基本可确定骨折部位及类型。 2、CT检查 CT检查利于判定移位骨折块侵犯椎管程度和发现突入椎管的骨块或椎间盘。 3、MRI(磁共振)检查 MRI(磁共振)检查对判定脊髓损伤状况极价值。MRI可显示脊髓损伤早期的水肿、出血,并可显示脊髓损伤

脑炎的症状

脑炎可以发病于不同性别和年龄,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常伴发热、头痛等一般症状。神经系统的表现根据病因,病变分布和严重程度而所不同。轻型的病例可仅头痛、头晕、颈部僵直等浆液性脑膜炎的症状。病变严重、弥漫时则可出现意识障碍、谵妄、躁动、颅神经麻痹、肢体瘫痪、不自主运动、尿便障碍、惊厥等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时患者可陷入深度昏迷,呈去大脑或去皮质状态。时病变可局限于脑干、脊髓等部位,引起相应的症状,分别称为脑干炎或脊髓炎。 脑炎起病时血中白细胞可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脊髓液检查可发现颅压升高和以淋巴细

中医治疗脊椎血管瘤怎么样

[适应证] 脊髓压迫症状及体征,经腰椎穿刺、x线摄片等一般检查及脊髓造影、ct扫描、磁共振成像或脊髓血管造影等特殊检查,证实为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压迫脊髓者。 [术前准备] 同椎管-脊髓探查术。 [麻醉] 全麻或硬脊膜外麻醉。 一、硬脊膜外肿瘤切除术 硬脊膜外肿瘤可占椎管内肿瘤的17%~25%,良性肿瘤如脊膜瘤、神经纤维瘤、骨瘤、软骨瘤、血管瘤、脊索瘤等较少见,恶性肿瘤中转移性多于原发性,转移性癌的原发灶以肺癌及淋巴肉瘤最多见,其次在肝癌、消化道癌肿等。 硬脊膜外良性肿瘤压迫脊髓者均应手术治疗。恶性肿瘤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