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梗阻治疗方法是什么
新生儿肠梗阻治疗方法是什么
1.禁食、胃肠减压:一旦怀疑有肠梗阻存在,即应严格禁食。确认有肠梗阻后,即应进行有效的胃肠减压。胃的减压一般应使用较粗口径的鼻胃管,注意要将鼻胃管的前端置放于胃体大弯侧,以保证充分有效的引流。检测的方法是,通过胃管注入30 ml液体,随即可顺利抽回20 ml以上。对病程较晚、腹胀明显者,若采用miller-abbott管并能放置至梗阻部位则效果更好。有效的胃肠减压能减少肠腔内积液积气,降低肠腔内压,从而改善肠壁血液循环,减轻腹胀,减少肠腔内细菌和毒素量。
2.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输液的种类和容量应根据呕吐情况、缺水类型及程度、血液浓缩程度、尿量及尿比重、血电解质测定、血气分析及中心静脉压监测情况综合分析计算。不但要补充因呕吐、胃肠减压等外丢失量,还要充分考虑到渗出至肠腔、腹腔等所谓“第三间隙”的内丢失量。要注重酸中毒的纠正及钾的补充。病程后期尚应注意血浆或全血的补给。
3.防治感染和中毒:适时合理应用抗生素可防止因梗阻时间过长而继发的多种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芽胞杆菌、链球菌等)及细菌毒素的产生。一般选用以抗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的广谱抗生素。
肠梗阻预防
1、机械性肠梗阻:治疗原发病(如:小儿先天性肠狭窄,肠壁肿瘤,肠石,蛔虫团,腹外疝嵌顿等),防止病情进展,出现肠梗阻。
2、粘连性肠梗阻:多继发于腹腔手术后,腹膜炎,损伤,出血等,因此术后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很有必要。
3、肠梗阻的病因很多,预防方面能做到的有患蛔虫症的儿童应积极驱虫治疗,有疝者宜及时修补,腹部手术时操作轻柔,有报道术后在腹腔内放置羧甲基纤维素(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及口服维生素E可以减少肠粘连的发生。
肠梗阻的分类
对肠梗阻的分类是为了便于对病情的认识、指导治疗和对预后的估计,通常有下列几种分类方法。
1.按病因分类
(1)机械性肠梗阻 临床上最常见,是由于肠内、肠壁和肠外各种不同机械性因素引起的肠内容通过障碍。
(2)动力性肠梗阻 是由于肠壁肌肉运动功能失调所致,并无肠腔狭窄,又可分为麻痹性和痉挛性两种。前者是因交感神经反射性兴奋或毒素刺激肠管而失去蠕动能力,以致肠内容物不能运行;后者系肠管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肠壁肌肉过度收缩所致。有时麻痹性和痉挛性可在同一患者不同肠段中并存,称为混合型动力性肠梗阻。
(3)血运性肠梗阻 是由于肠系膜血管内血栓形成,血管栓塞,引起肠管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肠蠕动功能丧失,使肠内容物停止运行。
2.按肠壁血循环分类
(1)单纯性肠梗阻 有肠梗阻存在而无肠管血循环障碍。
(2)绞窄性肠梗阻 有肠梗阻存在同时发生肠壁血循环障碍,甚至肠管缺血坏死。
3.按肠梗阻程度分类
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或部分性肠梗阻。
4.按梗阻部位分类
可分为高位小肠梗阻、低位小肠梗阻和结肠梗阻。
5.按发病轻重缓急分类
可分为急性肠梗阻和慢性肠梗阻。
6.闭襻型肠梗阻
是指一段肠襻两端均受压且不通畅者,此种类型的肠梗阻最容易发生肠壁坏死和穿孔。
肠梗阻的分类是从不同角度来考虑的,但并不是绝对孤立的。如肠扭转可既是机械性、完全性,也是绞窄性、闭襻性。不同类型的肠梗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如单纯性肠梗阻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近端肠管扩张,最后也可发展为麻痹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时,由于炎症、水肿或治疗不及时,也可发展成完全性肠梗阻。
肠梗阻应该如何预防
1.机械性肠梗阻 治疗原发病(如:小儿先天性肠狭窄、肠壁肿瘤、肠石、蛔虫团、腹外疝嵌顿等),防止病情进展,出现肠梗阻。
2.粘连性肠梗阻 多继发于腹腔手术后、腹膜炎、损伤、出血等。因此术后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很有必要。
肠梗阻的病因很多。预防方面能做到的有患蛔虫症的儿童应积极驱虫治疗,有疝者宜及时修补,腹部手术时操作轻柔,有报道术后在腹腔内放置羧甲基纤维素(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及口服维生素E可以减少肠粘连的发生。
护理:禁食水,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体位选半卧位,以减轻对膈肌的压迫。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病情加重。应警惕绞窄性肠梗阻的发生,及时手术治疗。
预防:对粘连性肠梗阻在缓解期应注意饮食,勿进食较硬的食物,饮食以稀软食为主。对蛔虫性肠梗阻缓解后应行驱虫治疗,除药物驱虫外,还可用氧气疗法驱除肠道蛔虫。饱食后勿作剧烈运动,以防止肠扭转的发生。
新生儿呕吐辅助检查
(1)新生儿呕吐鼻胃管检查 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检查上消化道畸形的方法当遇到母亲羊水过多,或出生后短期内婴儿出现口吐螃蟹样泡沫时,应该在产房内下鼻胃管检查正常时鼻胃管能够顺利进入胃内,并抽出少量液体,如鼻胃管下降受阻或从口腔或鼻腔内折返回来提示食管闭锁。
(2)新生儿呕吐X线检查
①腹部透视和摄片 腹部透视和摄片是新生儿呕吐时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为了更好地观察胀气的肠曲和液平,应该采用立位透视和摄片,也可以采用侧位水平投照法摄片。
正常新生儿出生后15--60分钟肠道内气体可到达空肠,2--3小时到达回肠,3小时后到结肠5--6小时后横结肠、降结肠均有气体分布。出生24小时后胃小肠、结肠均有气体分布。正常新生儿肠道内气体比儿童多且小肠内气体较多,气体多不能视为肠梗阻的表现。主要应该观察肠道气体分布情况有无胀气的肠曲和液平,根据胀气肠曲的形态和分布情况,可以推测梗阻性疾病的性质和部位还应该重视肠道气体出现的时间,如生后24小时直肠内仍无气体,往往提示肠道梗阻性疾病腹腔内出现游离散气体,提示胃肠道穿孔,肠腔或腹腔内发现钙化影有助于胎粪性肠梗阻和胎粪性腹膜炎的诊断。
②钡餐或钡灌肠检查 可以观察食管胃和肠道的形态和功能,对消化道疾道德败坏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疑有胃肠道完全性梗阻或穿孔的新生儿禁用钡剂造影,疑有食管闭锁或食管气管瘘者可用水溶性碘剂造影,并于造影后及时将造影剂吸出。
③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对腹水的探查腹部肿物部位和性质的诊断、腹腔内游离气体的存在等,都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胆总管囊肿、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疾病的诊断方面都优于X线检查现在,肥大性幽门狭窄的超声检查已经基本取代了钡餐检查。超声检查不仅可以观察到胃肠道的某些改变而且能直接观察肝胆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等改变及其对消化道的影响对呕吐病因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④胃镜 新生儿常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临床应用较少。胃镜检查可以对粘膜充血、出血水肿、溃疡、瘢痕肿瘤和先天畸形等情况进行直接的观察,对某些食管、胃部疾病具有确诊意义。
新生儿肠梗阻实验室检查
1、X线检查 X线检查对肠梗阻的诊断十分重要。空肠与回肠气体充盈后,其X线的图像各有特点:空肠黏膜皱襞对系膜缘呈鱼骨状平行排列,其间隙规则犹如弹簧状;回肠黏膜皱襞消失,肠管的轮廓光滑;结肠胀气位于腹部周边,显示结肠袋形。
小肠梗阻的X线表现:梗阻以上肠管积气、积液与肠管扩张。梗阻后在肠腔内很快出现液面。梗阻时间越长,液面越多。低位梗阻液面更多。液面一般在梗阻5~6h后出现。立位检查可见到阶梯样长短不一的液平面。卧位检查时可见到胀气肠襻的分布情况,小肠居中央,结肠占据腹部外周。高位空肠梗阻时,胃内出现大量的气体和液体。低位小肠梗阻,则液平面较多。完全性梗阻时,结肠内无气体或仅有少量气体。
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在腹部有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像。还可见个别膨胀固定肠襻呈"C"字形扩张或"咖啡豆征"。
麻痹性肠梗阻的表现:小肠与结肠都呈均匀的扩张,但肠管内的积气和液面较少。若系由腹膜炎引起的麻痹性肠梗阻,腹腔内有渗出性液体,肠管漂浮其中。肠管间距增宽,边缘模糊,空肠黏膜皱襞增粗。
2、B型超声检查腹内可形成软性包块,内可见肠腔声像蠕动,可见液体滞留。肠套叠可见同心圆肠腔声像,圆心强回声,纵面可见多层管壁结构。利用B型超声诊断肠梗阻待进一步研究提高。
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症状表现是什么?
不完全性肠梗阻_症状
1.腹痛,为阵发性绞痛;
2.呕吐,早期为反射性;晚期可为频繁呕吐,高位梗阻呕吐早,低位者呕吐迟;
3.腹胀,一般高位者不明显;低位或麻痹性显著且范围广;
4.肛门停止排便排气,高位或梗阻早期仍可有排气,有绞窄者可排粘液血便;
治疗原则
1.禁食
2.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
3.补充水、电解质和维生素
4.支持治疗
5.抗生素的应用
6.中医中药
7.针炙
8.手术治疗。
预防护理
出现阵发性腹部绞痛,停止排气排便,呕吐腹胀,肠型及肠鸣音亢进或血便等应及时到医院诊治,除必要的病史症状询问及体查外,应行胸腹透及腹平片检查,早期症状体征不明确者应作短期密切的病情观察,切勿轻易放走病人,以防延误诊治,导致肠绞窄肠坏死及出现严重脱水低血容量性和全身中毒性休克死亡。早期单纯性结肠梗阻可考虑非手术疗法,但需密切观察,一旦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应及时剖腹探查。术中根据不同的梗阻病因及病理变化决定手术方式,应尽量保留有生机的肠管,但又不能遗留已失活的肠段。
不完全肠梗阻治疗的方法是比较多的,一般情况下如果发现早,及时的进行正确的治疗,是可以不用进行手术治疗,如果你的身体已经出现上面的症状,那么就尽快的检查清楚,积极的采取对应的治疗方法,小编要提醒大家,平常的饮食习惯一定要注意,要及时的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如何警惕新生儿肠梗阻的发生
(1)饮食预防:多选易消化含纤维素多的植物性食物,少食动物性食物。食物加工或烹饪要精细些,以利咀嚼。动物类食品更应熟烂后食用,以便于消化吸收。一些不易消化、易形成团块的食物,如糯米、山楂、葡萄、梨、香菇、竹笋、黄豆芽、动物心脏、筋膜、肌腱等,要尽量少食或禁食。
(2)保护好牙齿:老人牙齿衰老、易腐蚀脱落,咀嚼不全。所以,老人更应经常清洗口腔,勤刷牙。如牙脱落多,可装一副人工牙。重视牙齿保养或修复。
(3)防治便秘:老年人患习惯性便秘者较多,除平时应多活动、多饮水和少吃辛辣外,也应适当选用些药物调节肠道分泌功能,以帮助粪便软化,预防肠梗阻。
(4)治疗其它原发病:临床观察发现,消化道溃疡的患者发生食物性肠梗阻的几率明显增高,肺心病老人卧床多、活动少,其肠道功能也明显较健康老人降低,发生食物性肠梗阻的机会也增加。所以,积极治疗原发病,也算是一种预防食物性肠梗阻的措施。
中医是怎样治疗肠梗阻的
肠梗阻治疗的重点是解除梗阻。对于各种类型的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引起的肠梗阻宜手术治疗,而其他如粘连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粪块堵塞所致肠梗阻、肠套叠早期等,一般先选择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中以中西医结合为佳,即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灌肠及针刺治疗,疗效可靠而且保守成功率高。
中药灌肠应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对身体状况良好、属实证者以复方大承气汤加减;对年老体弱等表现为虚证者则用增液承气汤加减。一般每次取药液200ml,温度适宜时保留灌肠,视病情每天2~3次。针刺取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等穴位,加电针刺激,每次1小时,每天2次。经上述综合治疗,一般3~5天腹痛缓解,肠道恢复排气排便,临床治愈。
愈后应用中药调理避免复发十分重要。如属肠粘连所致,一般辨证治以理气活血散瘀,方用宽肠逐瘀汤加减;如因粪块阻塞应宣肺润肠通便,用五仁开气丸加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