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的适应证
四肢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的适应证
四肢血管与周围血管不同,前者仅指上、下肢血管;后者除上、下肢血管外,还应包括远离心脏的中枢性血管以外的各脏器血管(例如肝、肾血管)。
四肢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适应证如下:
1.间歇性跛行。
2.安静时有四肢疼痛。
3.没经治疗的溃疡和坏疽。
4.对准备移植(搭桥)部位的远端血管,在移植之前,用血管球囊成形术扩张法以改善流入部位的血流,作为辅助手段,为移植术的成功作准备。
5.移植血管接合部狭窄。
二尖瓣狭窄怎么治疗
1.药物治疗
包括预防风湿热复发,防止感染以及合并症的治疗。
(1)心力衰竭 遵循心衰治疗的一般原则,利尿、强心、扩血管治疗。急性肺水肿时避免使用扩张小动脉为主的扩血管药。
(2)心房颤动 治疗原则为控制心室率,争取恢复窦性心律,预防血栓栓塞。①急性发作伴快室率: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可静注西地兰将心室率控制在100/分钟以下。无效,可静注胺碘酮、心律平、β受体阻滞剂(美多心安、艾司洛尔)或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急性发作伴肺水肿、休克、心绞痛或昏厥时,应立即电复律。②慢性心房颤动:病程<1年,左房内径<60mm,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可考虑行药物(常用转复药物有奎尼丁、胺碘酮)或电复律术转复窦性心律。复律前应做超声检查以排除心房内附壁血栓。转复成功后用胺碘酮或奎尼丁维持窦性心律。不宜转复者,口服地高辛或联用地尔硫草、倍他乐克、氨酰心安将心室率控制在静息时70/分钟左右。
(3)抗凝适应证 ①左房血栓。②曾有栓塞史。③人工机械瓣膜。④房颤。如无禁忌证,首选华法林,控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1.5~2倍;国际标准化比率(INR)2.0-3.0。复律前3周和复律后4周需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2.手术治疗
手术选择:二尖瓣狭窄手术包括成形术及换瓣手术两大类,一般情况下首选成形术,病变难以成形或成形手术失败者,考虑进行瓣膜置换。
(1)经皮房间隔穿刺 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适应证:①有症状,心功能Ⅱ、Ⅲ级。②无症状,但肺动脉压升高(肺动脉收缩压静息>50mmHg,运动>60mmHg)。③中度狭窄,二尖瓣口面积0.8Cm2≤MVA≤1.5cm2。④二尖瓣柔软,前叶活动度好,无严重增厚,无瓣下病变,超声及影像无严重钙化。⑤左房内无附壁血栓。⑥无中重度二尖瓣反流;⑦近期无风湿活动(抗“O”、血沉正常)。
(2)闭式交界分离术 适应证同经皮球囊扩张术,现已被球囊扩张术及直视成形术所替代。
(3)直视二尖瓣成形术 适应证:心功能Ⅲ~Ⅳ级;中、重度狭窄;瓣叶严重钙化,病变累及腱索和乳头肌;左房血栓或再狭窄等,不适于经皮球囊扩张术。术后症状缓解期为8~12年,常需二次手术换瓣。
(4)瓣膜置换术成形术 难以纠正二尖瓣畸形时,选择瓣膜置换手术。适应证:①明显心衰(NYHA分级Ⅲ或Ⅳ级)或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②瓣膜病变严重,如钙化、变形、无弹性的漏斗型二尖瓣狭窄及分离术后再狭窄。③合并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
哪种方法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效果最好
手术适应证: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血液动力学已经严重的瓣膜病变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除非合并有手术禁忌症,即使没有临床症状也应该手术治疗。随着心肌保护技术和心脏手术技术的进步,目前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治疗效果稳步提高,外科手术成功率达到了98%,长期生存率满意,主要包括瓣膜成形术和瓣膜置换术。
瓣膜成形术:包括单独或联合使用人工瓣环成形术,瓣叶增厚纤维组织剥离,瓣叶钙化灶切除补片修补,以及腱索增厚、融合的矫治等治疗风湿性心脏病。
瓣膜置换术:随着心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二尖瓣置换术已经逐步替代闭式二尖瓣交接分离术、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直视二尖瓣成形术交界切开术,成为目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的主要方法。
瓣膜的选择:目前的人工瓣膜主要有生物瓣和机械瓣两种。每种瓣膜自有其特点,手术费用两种瓣膜差别不大。病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首先,对于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选择使用生物瓣膜,生物瓣术后无需终生服用抗凝药,避免了每天使用抗凝药物带来的相关并发症,因此对于年轻的女性,尤其是有妊娠生育需求的患者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生物瓣的平均适应寿命10年左右,也就是说生物瓣术后可能因为瓣膜衰败需要再次换瓣。
心脏瓣膜病的一般治疗方法
一、一般内科治疗
(一)限制体力活动。
(二)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在拔牙、术前、术后用抗生素2-3天。
(三)检查有无风湿热活动,若有应抗风湿治疗。
二、合并症治疗
(一)心力衰竭。
(二)心房纤颤、扑动、复律。
(三)感染性心内膜炎。
(四)栓塞,扩血管药物+抗凝治疗。
三、介入性治疗
经皮球囊导管瓣膜扩张成形术;适于单纯二尖瓣狭窄、中度狭窄、瓣口面积0.8-1.2cm,无明显关闭不全,无房颤与血栓;它是将一根带气囊的导管通过血管送到狭窄的瓣膜口,逐次充满气囊,扩张瓣膜口。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不用开刀即可扩张瓣膜口,但它具有盲目性,因此只适用于单纯瓣膜狭窄或者瓣膜损伤不严重、心房内没有血栓的病人。
四、外科治疗
(一)二尖瓣分离术,适应征同上。
(二)瓣膜置换术,适于联合瓣膜病变或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瓣膜钙化、呈漏斗型狭窄;二尖瓣分离术后再狭窄。对于瓣膜损伤严重、已不能行瓣膜成形术的患者的心脏瓣膜病的治疗,它要去除原有的瓣膜,置换上生物瓣膜或机械瓣膜。
(三)瓣膜成形术,瓣膜成形术是将损伤的瓣膜修整好,使它完全恢复开关的作用,手术难度相对较大,但对患者好处很多。首先,在直视下修复瓣膜,能达到最好的修复效果;其次避免了瓣膜置换后的终生抗凝问题。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瓣膜本身形态较好的狭窄或关闭不全,如二尖瓣腱索断裂、瓣环扩大、瓣膜裂等。
以上药物的剂量及用法,须遵医嘱。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是经导管等器械扩张再通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这一疗法是60年代开始应用的,在80年代前主要采用球囊导管进行治疗,称为球囊血管成形术(Balloonangioplasty)。在80年代陆续出现了几种血管成形术的新技术,主要是激光血管成形术(laserangioplasty)。粥样斑切除术(atherectomy)、血管内支撑器(endovascularstent)等。
PTA原来主要用于肢体血管,以后扩展至内动脉,如肾动脉、冠状动脉,并且由动脉发展至静脉,如扩张治疗腔静脉狭窄,以至治疗人造血管、移植血管的狭窄或闭塞。
一、球囊血管成形术
(一)适应证理想的适应证是中等大小或大血管局限、孤立性短段狭窄。其次为多发、分散的短段狭窄和闭塞。长段狭窄或闭塞、小血管病变、溃疡性狭窄或已有钙化的狭窄或闭塞病变不适宜于PTA治疗。
(二)操作技术在血管造影确定病变位、程度和侧支供血情况以及狭窄上下方的血压等血液动力学改变后,将造影导管调换成球囊导管(图6-1-3)。将球囊置于狭窄区,用压力泵或手推稀释的造影剂充胀球囊。充胀的球囊作用于狭窄的血管,使之发生扩张。扩张结束后,要复查血管造影,了解血管扩张情况,同时再次测量原狭窄区上下方的血压差以确定扩张治疗的效果。为了减少并发症和预防再狭窄,从术前一天开始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术中要用肝素抗凝,术后1~6个月服用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药物。
(三)血管扩张的机理充胀的球囊压力造成了狭窄区血管壁内、中膜局限性撕裂。血管壁特别是中膜过度伸展以及动脉粥样斑的断裂,从而导致血管壁张力减退和腔径的扩大。
(四)疗效PTA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均较好。髂、肾动脉的PTA成功率在90%以上,五年平均血管开放率在70%以上。冠状动脉脉单支病变PTA成功率在90%以上。影响疗效的因素中,除病变部位外,病变性质、病变的解剖与病理学特征、患者全身状况、设备情况以及术者经验等也是重要因素。例如在肾动脉狭窄中,以纤维肌发育不良的疗效最好,扩张成功率在90%~95%,临床上高血压治愈和改善率达93%;其次为动脉粥样硬化症;而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疗效较差。
PTA比外科手术的优点在于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收效快,操作较简便,减少用费,门诊即可进行,一旦发生再狭窄可以重复PTA治疗。
(五)再狭窄问题PTA虽然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扩张后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平均发生率约为30%。再狭窄多发生在PTA后数月至1年之内。主要原因是球囊扩张部位内膜纤维细胞增生的结果。扩张的机理表明,成形术是一种损伤血管壁成分的机械治疗方法,术后必然会引起一系列修复反应,这就成为再狭窄的病理学基础.因此球囊扩张的结局具有两重性。内、中膜局限性撕裂造成了血管腔的扩大,血流灌注得以恢复;同时内、中膜撕裂也成为纤维组织增生导致再狭窄的原因。
再狭窄的其他原因是血管壁的弹性回缩和原有病变的进展。
为了减少再狭窄,可采取以下三种措施:①改进设备:已研制成新型成新型材料的球囊,可减少对血管的损伤。②药物治疗:减少、预防和治疗PTA进程中和PTA后出现的血管痉挛、血小板粘附、血栓形成和内膜纤维细胞增生。常用药物为阿司匹林、肝素、硝苯吡啶(心痛定)硝酸甘油以及正在试用的前列腺环素、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等。③新技术的应用:即下述几项血管成形术。
(六)并发症PTA的并发症较少,有时可发生穿剌局部血肿、动脉壁撕裂孔、远侧端血管塞以及球囊破裂等。
心脏 二、激光血管成形术
80年代初用于再通外周动脉,现已大量用于临床,取得了很有希望的疗效,激光能量消融粥样斑或血栓使血管再通的机理,主要在于热效应和化学解吸作用。
激光源有气体、固体和液体等物质。激光血管成形术用得较多的是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和准分子(excimer)激光。传输系统用多根石英纤维。为减少血管发生穿孔,在石英端头加用金属帽、蓝宝石帽。激光以连续或脉冲方式发射。连续发射可造成组织的明显热损伤。脉冲发射能量多,易消融病变组织,也无明显的热损伤。故现多用脉冲波。激光波长可采用紫外线(200~400mm)。可见光(400~700mm)或红外线(700~1000nm)。
激光血管成形术可能有以下优点:①治疗血管慢性闭塞、弥漫病变、钙化病变优于球囊血管成形术,而且对球囊成形术后出现的急性血管闭合有效。②热效应热抛光或封焊作用,在球囊扩张后接着应用,可使球囊扩张所造成的血管腔面由不规则变平滑,且封焊剥离的内膜,从而减少血小板粘附近和血栓形成。③光热作用可改变血管壁的顺应性,降低动脉壁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反应,减轻球囊扩张后所引起的血管壁弹性回缩,有利于血管的持久扩张。因此,激光血管成形术现多与球囊血管成形术配合应用,称之为激光辅助球囊血管成形术(laser-assistedballoonangioplasty)。
激光再通血管仍处于研究开发阶段,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进一步解决。
三、动脉粥样斑切除术
有些学者简称之为旋切法,主要适用于血管高度狭窄或完全闭塞,也是一种机械治疗方法。
按照用于这一疗法的导管功能看,其治疗方式分为两种:①经皮切割,取出粥样物质,称之为atherectomy,意即切除术:②经皮破碎粥样斑,使之成为微粒,存留于血液循环中,有待于机体自然清除,称之为atheroablation,意即破碎术。
用于这一治疗的导管头端有一高速或低速旋转的削刀或磨球,当导管头端置于血管闭塞病变处,操纵体外导管尾端驱动装置,削刀或磨球旋转,切除或磨碎病变,使血管再通。正在研制的导管很多,目前用于临床的有Kensey导管、Simpson导管、经腔抽吸导管(TEC)等。
旋切法除用于外周血管外,也开始用于肾动脉和冠状动脉。外周血管的再通成功率在95%以上。由于旋切法仍是机械性治疗手段,所以损伤血管壁后的修复反应还可造成再狭窄。这一疗法也在发展中。
血管成形术对动脉的影响
四、血管支撑器
血管支撑器是采用特殊的合金,制成不同结构的圆筒形,支撑于血管狭窄病变处,使之保持血流通畅。目前支撑器有三种:①热记忆合金支撑器(thermalmemoryalloystent):由镍钛合金丝制成,称为Nitinol。②自膨支撑器(self-expandablestent);用不锈钢合金丝编织成圆筒形,放入血管后,由于金属弹力而支撑于血管腔内。③球囊膨支撑器(balloon-expandablestent):支撑器是圆筒网眼形,先在球囊之上,放入血管后充胀球囊,使支撑器张开支撑于血管腔内。
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及护理
1 介入治疗适应证
Eqachi(1974)首先报道应用球囊扩张技术治疗下腔静脉膜性闭塞获得成功,为治疗布加征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国内相继也开展了此项手术,该方法以其较好的有效率、微小的创伤、安全、经济、快捷、并发症少等优点,特别是近年研制的超声导管和切割导管、生物可降解支架和带肝素膜支架的临床应用,使介入治疗成为布加综合征Ⅰ、Ⅱ型的首选术式和主要方法。笔者掌握的适应证为:球囊扩张术,可用于Ⅰ型病人,对Ⅲa型病人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术。
2 术中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1)下腔静脉损伤:此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术者的技术熟练程度有关,主要是导丝造成下腔静脉穿孔、出血,术中一般不给病人止痛、镇静药,严密连续记录病人症状、生命体征,有条件可行心电监护。
(2)急性心功能衰竭:主肝静脉或下腔静脉开通后,大量血液涌入心脏,回心血量骤增,增加了心脏负荷,容易出现急性心力衰竭。要求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建立好静脉通道,一旦出现心力衰竭表现,嘱手术医师扩张球囊,并同时应用强心剂和利尿剂。
(3)肺栓塞:由于开通后附壁血栓脱落而造成,此时应严密观察病人症状、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小栓塞一般不引起症状,大栓塞应按急性肺栓塞处理。
3 术后护理
(1)体位:如果没有禁忌证,应嘱病人头高斜坡位,减少下肢血液回流,防止心力衰竭和栓塞。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术后每30min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并记录,注意各项指标的变化。
(3)严密观察穿刺侧肢体:因笔者多采用的是下肢静脉入路,在术后穿刺部位加压包扎以防穿刺部位血肿形成或出血,故每30min观察1次,注意患处有无出血、血肿,并注意下肢血供,有无肿胀。术后8h用束带固定穿刺侧下肢,以减少活动,减少出血,防止支架移位。
(4)术后48h卧床,对不习惯床上排便者,术前1周训练。
下肢血管病变怎么办
血管病变是指因糖尿病神经病变,未梢神经感觉障碍及植物神经损害,下肢血管病变——动脉硬化引起周围小动脉闭塞症,或皮肤微血管病变以及细菌感染所导致的足部疼病、足部溃疡及足坏疽等病变。治疗上主要有两种方法:下肢动脉经皮球囊血管扩张成形术(PTA)、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一、营养治疗
1、计算总热量 2、营养物质含量3、合理分配 4、随访
以上仅是原则估算,肥胖者在措施适当的前提下,体重不下降应该进一步减少饮食下肢血管病变怎么办
想要彻底的摆脱下肢血管病变造成的伤害就需要及时的选择好的方法来对于这种疾病进行治疗,下肢血管病变会严重的对于身体的其他器官造成严重的伤害,特别是对于下肢造成伤害,很多人在患有这种疾病以后都不知道怎么办,下肢血管病变怎么办呢?
血管病变是指因糖尿病神经病变,未梢神经感觉障碍及植物神经损害,下肢血管病变——动脉硬化引起周围小动脉闭塞症,或皮肤微血管病变以及细菌感染所导致的足部疼病、足部溃疡及足坏疽等病变。治疗上主要有两种方法:下肢动脉经皮球囊血管扩张成形术(PTA)、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一、营养治疗
1、计算总热量 2、营养物质含量3、合理分配 4、随访
以上仅是原则估算,肥胖者在措施适当的前提下,体重不下降应该进一步减少饮食;消瘦的患者如果体重有所增加,其饮食方案也应该调整,避免体重继续增加。
二、体育锻炼
运动和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同样重要。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即单位量的胰岛素可以降低更多的血糖)。心、脑系统疾病患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根据情况安排运动。因此糖尿病人锻炼是不可缺少的方法。早晨大声唱歌吐纳也是很好的手段。
下肢血管病变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患者患有这种疾病的原因也具有很明显的不同,因此需要病因的区别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治疗下肢血管病变的关键。下肢血管病变是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护理才能彻底的治愈,因此我们需要有一定的耐心。;消瘦的患者如果体重有所增加,其饮食方案也应该调整,避免体重继续增加。
二、体育锻炼
运动和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同样重要。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即单位量的胰岛素可以降低更多的血糖)。心、脑系统疾病患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根据情况安排运动。因此糖尿病人锻炼是不可缺少的方法。早晨大声唱歌吐纳也是很好的手段。
下肢血管病变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患者患有这种疾病的原因也具有很明显的不同,因此需要病因的区别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治疗下肢血管病变的关键。下肢血管病变是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护理才能彻底的治愈,因此我们需要有一定的耐心。)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4种治疗方法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治疗方法
一般内科治疗
①限制体力活动。
②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在拔牙、术前、术后用抗生素2-3天。
③检查有无风湿热活动,若有应抗风湿治疗。
合并症治疗
(一)心力衰竭;
(二)心房纤颤、扑动;复律;
(三)感染性心内膜炎;
(四)栓塞,扩血管药物+抗凝治疗。
介入性治疗
经皮球囊导管瓣膜扩张成形术;适于单纯二尖瓣狭窄、中度狭窄、瓣口面积0.8~1.2cm2,无明显关闭不全,无房颤与血栓。
外科治疗
(一)二尖瓣分离术,适应征同上;
(二)瓣膜置换术,适于联合瓣膜病变或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瓣膜钙化、呈漏斗型狭窄;二尖瓣分离术后再狭窄。
以上药物的剂量及用法,须遵医嘱。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如何预防
预防由于风湿热多于人体抵抗力较低时,感染A型溶血性链球菌而引起。因此,平时加强锻炼身体,增加体质,生活规律及不吸烟,天气阴凉时注意穿衣盖被保暖等措施对预防该病是很有帮助的。定期到医院体检也利于对该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旦确诊患有风湿热,应立即到专科医院应用苯唑青霉素、青霉素、红霉素等治疗。
血管球囊扩张的治疗方法
针对球囊扩张血管这个问题一定要得到重视,关于球囊扩张血管为你解答如下:肝脏血管瘤其实是很常见的良性肿瘤,一般没有什么症状,多在体检中发现,从原理上讲,血管扩张药物可以导致血管扩张,引起增大,溶栓药物可以导致出血,不过临床上没有这么严重的并并发症,应该权衡利弊,然后应用
血管成形用球囊导管的选择
(1)球囊的直径用血管造影法测定即在层板(胶)片上测定,与测定血管直径相同。事实上操作时所使用的球囊要比实际测量的稍大一些。
(2)希望能在耐高压的聚乙烯球囊(4~12mm直径,2~10cm长);或有更小型号(或更大型号)的导管配套的球囊,以便于用来扩张更细的动脉使用。
(3)球囊导管系统应当使导管本身的材料富有柔软性、易于弯曲者性能佳,特别是能到达距穿刺部位较远的病变处(或能到达对侧血管时更为理想)。
(4)在最初将球囊打开时,应注意球囊的羽翼是否呈原封不动的关闭状态,这样插入时较为容易,拔出时对穿刺部位损伤也最轻(小)。
(5)全部操作手法中,以导引丝探路法为最好。这种操作法能够反复进行几次,导管与导丝的互相交换,同时使穿刺部位损伤最小。操作时使球囊导管的鞘顺利通过非常重要(导管鞘的型号应比导管轴大出2F型号为佳)。
那么我们对于血管球囊扩张这种疾病一定要起到一个重视的,虽然说这种疾病是不会发生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的,但是在治疗方面也没有特别有效果的方法,只能是通过一些手术的方法来起到一个缓解的效果,或者是通过血管扩张的药物来达到改善的作用,但是这样并不能够根治的。
布- 加综合征介入的治疗并发症
BCS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 1)支架置入后的移位:体会发生移位的原因:
①狭窄段血管的扩张不到位,支架挤压力强,很难在狭窄部位固定;
②有狭窄环,尤其是隔膜型,常于附着处有一环状狭窄,根据经验,此环多为坚韧的纤维结缔组织,如此环不能很好的扩张,势必挤压支架,造成移位;
③两联支架稳定性差:目前腔静脉支架多为整体Z型,支架两节间的连接有单杆、三杆和两节间的端端连接(整体支架) ,此类支架的整体扩张力强但易移位,而单杆和三杆连接的支架整体扩张力较小,但两节支架间的连接处常抵住血管壁,限制了移位。放置时把血管病变处定在三联支架的第二节可减少移位。
(2)肺动脉栓塞:当下腔静脉造影发现有大块新鲜血栓(彩超证实)不宜行球囊扩张成形。
(3)急性心包填塞或下腔静脉破裂:适应证要选择好,谨慎操作,不要强行破膜扩张,一定要明确球囊在血管内而非假道时再行扩张。
(4)术后再狭窄: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目前各家报道在10% ~20% ,主要与使用的球囊直径小、病变部位未很好扩张,支架放置后支架内血栓形成,腔外压迫及病因未明而且持续存在和发生作用等因素有关,因此要选择适当直径的球囊扩张,并要扩张到位,术后抗凝等。
( 5)急性心功能不全:下腔静脉破膜扩张后,回心血量骤增,常导致急性心功能不全。但介入治疗BCS后急性心功能不全症状远较手术治疗轻,有时仅表现为心率增快,很少表现心慌、气促,通常经强心、利尿治疗后很快缓解,我们已列为术后常规治疗。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4种治疗方法
一般内科治疗
①限制体力活动。
②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在拔牙、术前、术后用抗生素2-3天。
③检查有无风湿热活动,若有应抗风湿治疗。
合并症治疗
(一)心力衰竭;
(二)心房纤颤、扑动;复律;
(三)感染性心内膜炎;
(四)栓塞,扩血管药物+抗凝治疗。
介入性治疗
经皮球囊导管瓣膜扩张成形术;适于单纯二尖瓣狭窄、中度狭窄、瓣口面积0.8~1.2cm2,无明显关闭不全,无房颤与血栓。
外科治疗
(一)二尖瓣分离术,适应征同上;
(二)瓣膜置换术,适于联合瓣膜病变或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瓣膜钙化、呈漏斗型狭窄;二尖瓣分离术后再狭窄。
肺动脉瓣狭窄的治疗
治疗:
1.轻度肺动脉瓣狭窄,无明显症状者,内科随访,注意预防心内膜炎。右心衰竭者积极进行强心、利尿治疗。
2.中度至重度肺动脉瓣狭窄者,肺动脉瓣狭窄的治疗首选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近10年来,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已成为简便、有效、安全治疗肺动脉瓣狭窄的首选方法,并已取代外科开胸手术。
3.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扩张成形术适应证
(1)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跨瓣压力阶差≥35mmHg,各年龄均可,最佳年龄2~4岁。
(2)发育不良型肺动脉瓣狭窄,轻型首选,重症病例,疗效较差。
(3)重症肺动脉瓣狭窄伴心房水平右向左分流,尤其新生儿、小婴儿,需技术熟练者才能进行。
4.外科手术
重度瓣膜发育不良,右室顺应性差,三尖瓣明显反流者及部分重症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的治疗可行瓣膜切开术。
注:瓣膜发育不良型肺动脉瓣狭窄诊断标准
(1)瓣膜增厚、不规则或结节状,非幕顶状运动。
(2)瓣环发育不良,小于正常平均值。
(3)肺动脉狭窄后轻度或无扩张。
以上三项均具备者为重型发育不良型肺动脉瓣狭窄;如有肺动脉瓣发育不良表现存在,其余缺1项或以上者称为轻型发育不良型肺动脉瓣狭窄。
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脏瓣膜手术有哪些
针对不同瓣膜以及是狭窄还是关闭不全手术方案略有不同。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案为人工瓣膜置换术。其他对于瓣膜狭窄者有瓣膜成形术以及球囊扩张术等,然而对于上述两种无法进行时仍采用人工瓣膜置换术。
风湿性瓣膜病的治疗方法
【一般内科治疗】
①限制体力活动。
②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在拔牙、术前、术后用抗生素2-3天。
③检查有无风湿热活动,若有应抗风湿治疗。
【合并症治疗】
1、心力衰竭;
2、心房纤颤、扑动;复律;
3、感染性心内膜炎;
4、栓塞,扩血管药物+抗凝治疗。
【介入性治疗】
经皮球囊导管瓣膜扩张成形术;适于单纯二尖瓣狭窄、中度狭窄、瓣口面积0.8-1.2cm2,无明显关闭不全,无房颤与血栓。
【外科治疗】
1、二尖瓣分离术,适应征同上;
2、瓣膜置换术,适于联合瓣膜病变或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瓣膜钙化、呈漏斗型狭窄;二尖瓣分离术后再狭窄。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是指风湿性心脏炎遗留下来的以心瓣膜病变为主的心脏病,患风湿性心脏病后风湿活动仍可反复发作而加重心瓣膜损害.约一半病人以往无明显风湿热病史。经皮球囊导管瓣膜扩张成形术;适于单纯二尖瓣狭窄,中度狭窄,瓣口面积0.8-1.2cm2,无明显关闭不全,无房颤与血栓。
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血液动力学已经严重的瓣膜病便患者,除非合并有手术禁忌症,即使没有临床症状也应该手术治疗。随着心肌保护技术和心脏手术技术的进步,目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治疗效果稳步提高,外科手术成功率达到了98%,长期生存率满意,主要包括瓣膜成形术和瓣膜置换术。
分泌性中耳炎怎么治疗好
1.保守治疗
(1)鼻腔收缩剂
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常用药物为麻黄素制剂、盐酸羟甲唑啉等药物。但是使用此药物要注意防止药物依赖,-般疗程不超过1周,若频繁过量使用易引起药物性鼻炎。麻黄素类鼻腔收缩剂可升高血压,老年人用药后应观察血压变化。
(2)黏液促排剂
调节咽鼓管及鼓室内黏膜生理功能,促进鼓室内积液排除,改善黏膜黏液毯的清理作用。常用药物有盐酸氨溴索、桃金娘油、桉柠蒎等。
(3)抗生素
在急性期内可短期内使用敏感抗生素。
(4)口服糖皮质激素
对于无糖尿病等禁忌证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等口服,但只可作短期治疗,不宜长期使用。
(5)鼻用糖皮质激素
改善鼻腔炎症状态,消除炎症介质,且相对口服糖皮质激素更为安全,局部作用于鼻腔、鼻咽、咽鼓管,全身副作用小。
(6)咽鼓管吹张
可采用咽鼓管吹张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促使咽鼓管通畅,还可经导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泼尼松龙,达到通畅和引流的目的。但应用此方法时须注意鼻腔不能有鼻涕,不然容易将鼻涕吹入鼓室,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2.手术治疗
(1)鼓膜穿刺抽液
可同时作为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可有效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必要时可重复穿刺,或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鼓膜切开术
适用于分泌的液体较黏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者。不合作的小儿可于全麻下进行。需要注意保护鼓室内壁黏膜,鼓膜切开后应将鼓室内液体全部吸尽。
(3)鼓室置管术
适用于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胶耳、头部放疗后、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者,目的是改善通气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复功能。通气管留置时间一般为3~6个月,最长可达6月~1年。可在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取出通气管,有部分病人可自行将通气管排出于外耳道内。
(4)咽鼓管激光成形术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咽鼓管激光成形术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为该类患者带来一线希望。对于反复发作的,病程大于3个月以上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采用此类方法,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
①咽鼓管激光成形术
应用半导体激光、CO2光纤激光、KTP激光灯等软管激光,对咽鼓管圆枕后唇部分进行消融,国外在近两年的临床研究发现其有效率达到90%以上。
②球囊扩张咽鼓管成形术
应用球囊置入咽鼓管咽口,对咽鼓管软骨部进行扩张,提高咽鼓管软骨部开放功能,达到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目的。
当怀疑鼓峡阻塞、鼓窦入口有肉芽组织阻塞的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考虑单纯乳突切开术及鼓室探查手术,同时行鼓膜置管术。对将要发生粘连性中耳炎及内陷囊袋者,应该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防止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