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盗汗食疗 泥鳅汤
夜间盗汗食疗 泥鳅汤
用料:泥鳅200-250克。
做法:先用温开水洗去鱼身黏液、去头、尾及内脏,用适量菜油煎至焦黄,加水适量,煮汤至半碗,调味,喝汤吃肉,每日1次。
功效:补中益气,除湿止汗,主治盗汗。
宝宝睡觉出汗的中医治疗偏方
1、赤小豆
取赤小豆,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熟后加红糖,混匀后一天内一次或分次吃完,连服半个月,治疗小儿盗汗有较好疗效。
2、泥鳅汤
取泥鳅250g,洗净后去头及内脏,经油煎后再煮汤,加入适量食盐调味后,去骨刺而喝汤吃肉,隔日一次,直至盗汗消失。
3、桑叶散
取经霜的桑叶60g,干燥后研为细末,每晚睡前用米汤送服6g
4、黑豆小麦汤
取黑豆50g、小麦30g、莲子15g、红枣10个及冰糖适量。将黑豆、小麦分别淘洗干净,煮至黑豆熟透,然后取药汁再煮莲子和红枣至熟烂,加入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产后自汗盗汗 食补有道
女性产后自汗、盗汗治疗上,出汗量很大,面色苍白,体虚无力。应当以补气固表、止汗、养阴为主。
除药物治疗外,可采用适当饮食调养,如多吃黑豆、番茄、菠菜、山药、百合、银耳、鸡蛋、冬虫夏草,注意忌食辣椒、烟、酒、葱、姜等刺激、辛辣之物,以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黄茂羊肉汤
原料:黄茂15克,羊肉90克,桂圆肉10克,淮山药15克。
制作与服法:将羊肉用沸水稍煮片刻,捞出后即用冷水浸泡以除擅味;用砂锅将水煮开,放人羊肉和三味药同煮汤,食时调好味,可饮汤吃肉。
功能:补气固表,适用于气虚产后自汗。
羊肚黑豆粥
原料:羊肚1个,黑豆50克,黄茂40克。
制作与服法:将羊肚剖洗干净,细切,每用100克与黑豆,黄蔑煮为粥,日服2次。
功能:健脾益气,固表止汗,适用于气虚产后自汗。
猪肉蜜
原料:猪肉、生姜、白蜜各100克,黄精50克。
制作与服法:将生姜捣蓉,煎取浓汁100克,与猪油、黄酒、白蜜同煎熬膏,每次服10克,每日3次。
糯稻根泥鳅汤
原料:糯稻根30克,泥鳅90克。
制作:先将泥鳅宰杀洗净后,煎至金黄。用清水2碗,煮糯稻根,煮至1碗汤时,放人泥鳅煮汤。吃时调好味,连汤带鱼同吃。
功能:益气固表止汗,适用于气虚产后汗出。
小麦糯米粥
原料:小麦仁60克,糯米30克,大枣15枚,白糖少许。
制作与服法:将材料洗净作粥,加入白糖。每日2次。
功能:养阴益气,适用于阴虚之产后盗汗。
贝母甲鱼
原料:甲鱼I只,川贝母5克,鸡清汤1000克。
制作与服法:将甲鱼切块,放蒸钵中,加人贝母、盐、料酒、花椒、姜、葱,上笼蒸1小时。趁热佐餐服食。
功能:养阴清热,适用于阴虚产后盗汗。
产后出虚汗应该吃什么好
1、生理性盗汗
不需要特别的处理,在数日后会自行好转。但在出汗时,毛孔张开,易受风寒,引起感冒。应注意要及时擦干汗液,注意皮肤清洁,如汗湿衣服要即行更换。
2、病理性盗汗
如出汗极多,或出汗持续时间长,可在中医指导下用中药补气止汗,大夫会根据情况辨证给药,切忌自行乱服药。
(1)黄芪桂圆羊肉汤
黄芪15克,羊肉90克,桂圆肉10克,山药15克。将羊肉用沸水稍煮片刻,捞出后即用冷水浸泡以除膻味;用沙锅将水煮开,放入羊肉和3味药同煮汤。食时调好味,可饮汤吃肉。
(2)参鸽汤
高丽参5克,乳鸽1只。将乳鸽去毛及内脏(不必清洗腹中之血),加入参片,水适量,隔水蒸炖1小时,配少量食盐顿服。每日1次,连服3天。
(3)泥鳅汤
糯稻根30克,泥鳅90克。先将泥鳅宰杀洗净,用食油煎至金黄,用清水2碗煮糯稻根,煮至1碗汤时,放入泥鳅煮汤,吃时调好味,连汤带鱼同吃。
(4)羊肚粥
羊肚1个,糯米60克,红枣5枚。将羊肚洗净,糯米用水浸透,把糯米与红枣同放羊肚内,缝好口,放盆内隔水炖热,佐餐食用。食用时切开羊肚,调好味。
针对小儿盗汗的特点用药
表虚不固的特点是,以自汗为主,伴有盗汗,病儿神倦无力,面色少华,手、足欠温,舌质淡舌苔薄白。治疗时,应选用具有益气固表作用的药如:“玉屏风散”,它是由黄芪30克、防风30克、白术60克,共研成细粉,和匀后备用。用时周岁以内的小儿每次1克,日服2次,温开水调匀后喂服;2—4岁每次2—3克,日服2次;5岁以上每次可用5克,日服2次温开水调匀后服。玉屏风散中的黄芪能补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资气血之源。两药全用气旺表实则汗止。方中的防风能走表祛风,而且还能协助黄芪益气御风,所以玉屏风散,治疗因表虚不固引起盗汗、自汗有很好的疗效。气阴虚弱的特点,以盗汗为主,也伴有自汗,汗出较多,病儿消瘦、口干、精神萎靡不振、哭声无力,手足心热,睡觉不实,舌质淡舌苔少。治疗时应选用具有益气养阴作用的药,如“生脉散”或“生脉饮”。它是由人参、麦冬、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五味子所组成。其中人参补肺益气以生津止渴,麦冬能养阴生津,清虚热而除烦躁,五味子具有酸收肺阴止汗而生津,并可安神宁心,所以治疗因气阴虚弱所致盗汗的理想药。用生脉饮时,周岁内的小儿每次服1/3瓶,口服2次,2—5岁每次服1/2瓶,日服2次。另外对于孩子出盗汗又查不出任何原因者,可用五倍子适量或五倍子加明矾共研成细粉,用温开水或醋调成糊状,敷于肚脐上,每日一次,据观察效果,此法也很好。]]>2004040363严重神经衰弱者不宜用手机;经常使用手机的人可能引发失眠、健忘、多梦、头晕、头痛、烦躁易怒等神经衰弱症状。泥鳅鱼汤治小儿盗汗小儿盗汗症不是一个独立病症,是由于小儿脏腑幼嫩,体质荏弱,每因患热性病,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或过服寒凉疏散之药,攻伐过度;或因用消炎针剂而致使小儿身体元气大虚、脾肾亏损;再加上先天体弱,所以小儿每于午夜盗汗,或睡眠时自汗淋漓。盗汗和自汗都直接影响小儿健康,甚至延缓发育成长。我外甥6岁时患上了盗汗症,入睡即大汗淋漓,醒后则汗止。家长为此轮班护理,若抹汗换衣不及时,孩子便易着凉感冒,确实让人头痛。虽迭经中西药治疗,奏效不显。妹妹遂请我诊治,经检查外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胸片及各项化验均正常。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盗汗症,遂采用民间验方泥鳅鱼汤治疗,连用1周,盗汗控制。为巩固疗效,嘱其常食泥鳅鱼汤。随访至今病未复发。泥鳅鱼,又名泥鳅、鲋鱼。其肉细嫩,味道鲜美,风味独特,营养十分丰富,被日本人称为“水中人参”。据分析,泥鳅鱼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维生素A、B1、B2及尼克酸的含量也很丰富。它不仅能滋补强壮身体,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它有补中益气,祛风湿邪,解毒,通脉等多种功效。如《滇南本草》记载:“煮食治疮癣,通血脉而大补阴分。”《医学入门》载:“补中止泄。”《本草纲目》亦记载:“暖中益气,醒酒,解消渴。”《四川中药志》则认为有:“利小便,治皮肤瘙痒,疥疮发痒”的作用。近代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肾炎、痔疮、疥癣、阳痿、消渴等病。民间也有用于治疗盗汗症。
小儿盗汗的治疗方法
1、 泥鳅汤:
用泥鳅120克,热水洗去粘液,剖腹去除肠脏,用油煎至金黄色,加水2碗煮至半碗,放入精盐少许调味,饮汤吃肉,每天1次,小儿则分次饮汤,不吃鱼。连服3-5天。有补气益阴之效。适用于盗汗者食用,民间常用治疗小儿盗汗,功效显著。
2、 豆豉酒:
取豆豉250克、米酒1公斤,先把豆豉炒香,放入米酒中浸泡3-5天后饮用,每次2汤匙,每天2次。有和血益气,解烦热等功效。适用于盗汗者饮用。
泥鳅的药用价值
1.小儿盗汗
泥鳅200-250克,用温水洗去粘液,去头尾、内脏,用茶油煎至黄色,然后加水适量,煮汤至半碗,加盐适量,喝汤吃肉。每日1次,年龄小者分次服食。
2.治小便不利,水肿,湿热黄疸等症
泥鳅500克,去肠杂内脏,加水、食盐适量,煮至五成熟时,加入豆腐250克,同炖熟,用猪油味精调味食用。有清利湿热作用。
3.治水肿
泥鳅去肠杂,与大蒜同煮汤淡食。
4.产后自汗、盗汗
泥鳅90克,糯稻根30克。先将泥鳅宰杀洗净,用食油煎至黄色。另用清水二碗煮糯稻根,煮至一碗时,放入泥鳅煮汤,调味后食用。
5.补脾胃
泥鳅200克,用花生油煎至透黄后,加入适量水煮熟,调味食用,可补脾、益肾、健胃。
6.消渴病
泥鳅适量,烘干研末,每次用10克,与葛根、花粉各30克煎水服。每日3次,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7.痔疮下坠
泥鳅250克,配少许桔梗、地榆、槐花、诃子,共炖汤服。也可将泥鳅用醋炙熟服用。
中医食疗调理睡觉盗汗
1、 韭菜炒鲜虾
每次用韭菜150克、鲜虾250克去壳,加油急火共炒,熟后,加盐调味食用,每天1次。有补虚助阳,固泄等功效。可适用于治疗盗汗、阳萎、遗尿、遗精等疾患。
2、 泥鳅汤
用泥鳅120克,热水洗去粘液,剖腹去除肠脏,用油煎至金黄色,加水2碗煮至半碗,放入精盐少许调味,饮汤吃肉,每天1次,小儿则分次饮汤,不吃鱼。连服3-5天。有补气益阴之效。适用于盗汗者食用,民间常用治疗小儿盗汗,功效显著。
3、 豆豉酒
取豆豉250克、米酒1公斤,先把豆豉炒香,放入米酒中浸泡3-5天后饮用,每次2汤匙,每天2次。有和血益气,解烦热等功效。适用于盗汗者饮用。
总是盗汗吃什么好
泥鳅汤
泥鳅汤这个应该很多人知道,而且对于泥鳅我们也不陌生,泥鳅汤的功效是可以主治多汗、盗汗等症状,是一直以为都被中医里所认可的,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很多经验。除了对盗汗有着非常的好效果之外,泥鳅汤还是补虚养身的好食谱,有着防癌抗癌,健脾开胃等非常好的功效。
泥鳅汤的做法:先取泥鳅二百五十克,然后洗净,泥鳅的清洗方面跟其它的有所不一样,首先要用热水烫一下,然后再洗去泥鳅黏液,以信泥鳅的内脏也要除去并清洗;然后再把泥鳅进行油煎,煎的油要采用植物油,煎至金黄色;煎好之后,再加入差不多两碗左右的清水,用旺火进行煮沸,煮沸后再调至中火进行煮到汤汁差不多缩到一半;最后再加入盐和味精适量即可。这样每天一次给小儿分次饮之,记住只需饮汤即可,服用五天左右,对于盗汗者服用,效果非常显著,这也是民间最常用的盗汗食疗之一。
豆豉酒
豆豉酒在老一辈人里是一种很常见的酒,也是民间的一个秘方,一直以来都被广为流传下来,对于盗汗者饮用非常之错。不仅盗汗者饮有效果非常显著,它还有着解烦热以及和血益气之功效等。
豆鼓酒的作法也非常简单,步聚简单,即使是初学者也很容易学会制作。原料只需取豆鼓二百五十克左右,米酒准备五百克,然后再把豆鼓进行炒一下,差不到炒到一股豆鼓香,然入再把炒好的豆鼓放入准备好的米酒中进行浸泡,浸泡差不多三到五天左右,即可饮用。不过豆鼓酒饮用也是有讲究的,不宜过多,也不宜过频繁,每天差不多两匙,一天饮用两次,效果非常不错。
老人睡觉爱出汗的食疗方
1、泥鳅汤治出汗
用泥鳅120克,热水洗去粘液,剖腹去除肠脏,用油煎至金黄色,加水2碗煮至半碗,放入精盐少许调味,饮汤吃肉,每天1次适用于盗汗者食用,民间常用治疗小儿盗汗,功效显着。
2、豆豉酒治出汗
取豆豉250克、米酒1公斤,先把豆豉炒香,放入米酒中浸泡3-5天后饮用,每次2汤匙,每天2次。有和血益气,解烦热等功效。适用于盗汗者饮用。
3、糯米煲猪肚治出汗
每次用糯米500克、猪肚1个,把米放入猪肚内,用线结扎,加水适量,共煲1小时,调味后吃见风使舵喝汤,再将糯米晒干捣碎,分10次煮粥食用,每天1次。有补中益气、剑阴止汗等功效。适用治疗盗汗、自汗。
4、茯苓粥治出汗
将粳米和茯苓一起入锅煮粥,煮熟即成。此粥可在每日早饭时食用。由于茯苓有健脾安神的功效,因此,常吃此粥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中医治小儿盗汗方
1、赤小豆
取赤小豆,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熟后加红糖,混匀后一天内一次或分次吃完,连服半个月,治疗小儿盗汗有较好疗效。
2、泥鳅汤
取泥鳅250g,洗净后去头及内脏,经油煎后再煮汤,加入适量食盐调味后,去骨刺而喝汤吃肉,隔日一次,直至盗汗消失。
3、桑叶散
取经霜的桑叶60g,干燥后研为细末,每晚睡前用米汤送服6g
4、黑豆小麦汤
取黑豆50g、小麦30g、莲子15g、红枣10个及冰糖适量。将黑豆、小麦分别淘洗干净,煮至黑豆熟透,然后取药汁再煮莲子和红枣至熟烂,加入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对盗汗患儿,家长不能滥用补品。应调整饮食,要控制儿童的荤食、甜食,要让儿童多吃些蔬菜水果。这对治疗盗汗是有益处的。在笔者的观察中,盗汗患儿几乎全是偏食者:专吃鱼肉鸡之类荤腥,爱吃巧克力,而从不吃菜蔬,这些高梁厚味易生内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