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白环俞怎么找准 白环俞配伍治病法

白环俞怎么找准 白环俞配伍治病法

妇科疾病可配肾俞,中极,三阴交;小便不利,遗尿可配中极,膀胱俞;遗精可配肾俞,志室,关元;腰骶痛可配肾俞,次髎。

白环俞怎么找 白环俞的的功效与作用

1.缓解治疗腰部疼痛、疝气、遗尿、遗精、白带、月经不调等。

2.白环俞穴的功效:调理经带、益肾固精。

刮痧对妇科病有好处吗 赤白带下刮带脉穴

定位: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刮拭功效:调经止带,健脾利湿。适用于治疗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胸胁痛。

配伍:配关元,气海,三阴交,白环俞,间使治赤白带下;配关元,足三里,肾俞,京门,次髎治肾气虚带下;配中极,次髎,行间,三阴交治湿热下注之带下。

痔疮拔罐拔哪个位置

1.会阳穴位置:

俯卧位或跪伏位,会阳穴位于人体的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2.会阳穴取穴方法:

有臀大肌;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布有尾骨神经;深部有阴部神经干。

3.会阳穴功效:

散发水湿,补阳益气,清热利湿,益肾固带,会阳穴有理下焦、调二阴的作用。

1.白环俞穴位置:

位于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后孔。

2.白环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白环俞穴位于人体的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后孔。

3.白环俞穴功效:

外散腰臀之热,益肾固精,调理经带,白环俞穴有调经血、利腰膝的作用。

1.大肠俞穴位置:

大肠俞位于腰部脊柱区,第四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2.大肠俞穴取穴方法:

大肠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四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卧取穴。

3.大肠俞穴功效:

大肠俞有疏调肠腑、理气化滞的作用。

1.次髎穴位置:

次髎穴位于骶部,在第二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骶正中线之中点。

2.次髎穴取穴方法:

俯卧取穴,次髎穴位于人体的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3.次髎穴功效:

疏导水液,健脾除湿,补益下焦,强腰利湿,次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

1.承山穴位置:

承山穴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角形凹陷处。

2.承山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下肢伸直,足趾挺而向上,其腓肠肌部出现人字陷纹,于其尖下取穴。或者直立,两手上举按着墙壁,足尖着地,在腓肠下部出现人字陷纹,当人字尖下取穴。

3.承山穴功效:

运化水湿,固化脾土,承山穴有舒筋活络,通畅理气,理气止痛,舒筋活络,消痔的作用。

高血压拔罐疗法 拔罐降血压方法二

特效穴位及经络:大椎穴至长强,大杼穴至白环俞,会阳。

操作方法:先在大椎穴至长强、大杼穴至白环俞行走罐法,从上而下。然后在会阳、长强行刺络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周2~3次。

功效:开窍醒神。

白环俞怎么找 白环俞的治疗用法

白环俞穴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臀部放散。

白环俞疼痛是怎么回事

白环俞属足太阳膀胱经,有清利湿热,强健腰膝之功,是用于治疗肾经亏虚导致赤白带下,痛经,月经不调,遗精,痔疾,肛裂,便秘,疝气以及局部经脉痹阻之腰骶疼痛,下肢痿痹诸症的穴位,白环俞穴位出现疼痛症的时候,有可能与上述疾病有一定联系,具体情况可通过医生检查后确定。

月经少一直不走怎么办 按摩治疗气虚型月经少

方法一:取仰卧位,用掌摩法摩小腹5分钟;再用示(食)指、中指直推法由下至上推气海、石门、关元、中极穴,反复数次。

方法二:取俯卧位,用指擦法直擦背部督脉和足太阳经,反复擦10遍;再横擦气海、肾俞、命门、白环俞各1分钟。

白环俞的准确位置在哪里

白环俞在骶部,当骶正中脊旁1.5寸,平第4骶后孔。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与脊柱交点处下缘,往下推5个腰椎骨,旁开2横指处即是。

白环俞属膀胱经,位于骶部,内应胞宫。可温补下缘,调理胞宫,调经止带,以治疗各种妇科疾患;可温补下元,调理膀胱,益肾固精,以治疗各种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疏通经络以治疗局部的腰骶疼痛。

带脉的作用与功效 带脉的配伍作用

1.治带下病∶带脉,白环俞,阴陵泉,三阴交,有健脾渗湿止带作用。

2.治痛经,经闭∶带脉,中极,地机,三阴交,有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作用。

3.治月经不调∶带脉,血海,膈俞,有通经活血作用。

相关推荐

白环俞准确位置图片 白环俞功效与作用

功效:益肾固精,调经止带。 作用:白环俞属膀胱经,位于骶部,内应胞宫。可温补下缘,调理胞宫,调经止带,以治疗各种妇科疾患;可温补下元,调理膀胱,益肾固精,以治疗各种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疏通经络以治疗局部的腰骶疼痛。 主治疾病:1.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崩漏,痛经。2.疝气,遗精,小便不利,遗尿。3.腰骶疼痛。

腰脱的穴位按摩治疗

(1)依次在膀胱经上选择胞肓穴、秩边穴,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气海俞 大肠俞 关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用双手拇指按压各1分钟 (2)用双手拇指按压委中穴2分钟,然后双手拇指按压住委中穴令患者缓慢弯腰3次 (3)用双手拇指按压昆仑穴2分钟,然后双手拇指按压住委中穴令患者缓慢下蹲3次 (4)用双手拇指按压天柱穴2分钟 经过上述穴位按摩可以疏通膀胱经,增加腰部气血供给.可以迅速消除腰部和腿部不适给患者带来痛苦. (5)消除腰部和腿部不适后,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经常按压足三

针刺脾俞的作用 脾俞常用配伍

1.配胃俞,中脘,天枢,内关,足三里,公孙,针刺补泻兼施,脾俞,中脘可灸,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治疗脾胃虚寒之呕吐,呃逆,吞酸,胃痛,腹痛等。 2.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或补泻兼施,补益脾胃,如配中脘,关元俞,天枢,足三里,太白,治疗脾虚泄泻,完谷不化;配中极,天枢,中脘,治疗脾虚邪留肠胃之痰饮;配足三里,四缝,太白,治疗脾虚食积之小儿疳积。 3.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或补泻兼施,可灸,温补脾肾,如配肾俞,关元,水分,足三里,太溪,治疗脾肾阳虚之水肿,鼓胀;配肾俞,关元,天枢,上巨虚,太溪,治疗脾肾阳虚之泄泻;

拔罐降血压吗

拔罐可以降血压 拔罐过程中,罐体会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使得罐缘能够紧紧地附着于皮肤表面,这个过程不仅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还会引起身体一系列的内在反应,比如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血压自然就会降下来。 拔罐降血压疗一 特效穴位及经络:大杼至膀胱俞、曲池、足三里、太溪、血海、太阳、阳陵泉、肝俞、肾俞、三阴交、太冲。 操作方:1.先刮背部大杼至膀胱俞。肾精不足者加刮太溪和血海穴;肝火亢盛者加刮太阳、阳陵泉穴,阴虚阳亢者加刮肝俞、肾俞、三阴交和

腰椎间盘突出腿疼怎么办

1首先可以对腰椎进行按摩,对腰椎疼痛的部位每天进行按摩,可以有助于腰椎的归位。减少劳累损伤,主要以休息为主,可以适当做康复训练,每天坚持做蹲起可以缓解症状。 2贴膏药,可以选择是自己制作膏药,采用常见的乌拉草,红花草,煎药后,贴敷在腰间。膏药一定要熬到时候,必要的时候采用贴膏于的贴,这要能跟有效果。 3对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进行针灸,针灸的部位为腰椎以及腰椎疼痛的周围穴位,主要有命门穴,白环俞穴位等等。每次针灸的时间当爱要在十分钟作用,注意疼痛的地方,严重的就是主要针灸的地方。

腰阳关的针刺深度 针刺腰阳关功能主治

功能:补益阳气,强壮腰肾,温经通络。 主治病证: 1.肾阳虚衰之遗精,月经不调,带下,腰痛诸病证。 2.经脉痹阻之腰骶痛,下肢痿痹诸病证。 常用配伍: 1.配肾俞,志室,关元,八髎,三阴交,针刺补,补益肾经,治疗肾虚遗精,白浊等。 2.配肾俞,关元,三阴交,太溪,针刺补,补肾调经,治疗肾虚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 3.配命门,膀胱俞,三阴交,针刺补,温阳行水,治疗肾阳虚遗尿,尿频等。 4.配肾俞,志室,命门,太溪,委中,针刺补,温肾壮阳,壮骨止痛,治疗肾阳虚腰痛。 5.配肾俞,环跳,足三里,委中,

女性膀胱经不通的危害 膀胱经有哪些穴位

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申脉

按摩肛门对痔疮有用吗

中医认为进行适当的穴位按摩对痔疮的治疗有辅助作用。取仰卧位,用禅推推中脘、天枢、气海、关元、大横穴各2分钟。取仰卧位,用拇指、食指拿两下肢支沟、照海穴各1分钟;然后患者两膝屈曲,使腹壁放松,用掌摩顺时针摩脐周及下腹部2分钟。取俯卧位,用中指指端点按长强穴2分钟,患者辅以提肛收缩30次。取俯卧位,用中指指腹端重力按揉秩边、白环俞各2分钟;然后用拇指指端点压百会、承扶、足三里、承山穴各半分钟。

中医对妇科炎症的艾灸疗

妇科炎症的艾灸疗,治疗妇科炎症的方案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不同的妇科炎症类型治疗的方案自然也就不一样,按照盆腔炎来说的话,寻医问药有问必答建议女性朋友可以了解一下中医妇科炎症的艾灸疗。 中医针灸与内服相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或患者体质较差,或轻型亚急性病变不被重视,病情迁延而成。 对本病现代医学尚无理想的治疗方,一般多采用抗生素治疗,但因全身用药难以到达病灶,对局部盆腔组织的病变作用较弱;且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经行产后胞脉空虚

带脉的名称释义

带脉。带,指束带。本经属足少阳胆经在季胁下1.8寸,为带脉经气所过处,主治妇女经带疾患,故名。 定位 章门下1.8寸,当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处。 解剖 有腹内、外斜肌,腹横肌。浅层布有第9、10、11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第9、10、11胸神经前支的肌支和相应的动、静脉。 主治 1. 月经不调、带下、经闭、小腹痛等妇科病证; 2. 胁痛,腰痛。 操作 斜刺0.8—1寸。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带状疱疹等。 配伍白环俞、阴陵泉、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