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中医如何治疗痛经

中医如何治疗痛经

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

【证候】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伴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

【治法方药】 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加减。

2.寒凝血瘀

【证候】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或月经推后,量少,色黯有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手足欠温;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方药】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

3.湿热瘀结

【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量多或经期延长,经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平时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大便不爽,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方药】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减。

4.气血虚弱

【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方药】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八珍益母汤加减。

5.肝肾不足

【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淡黯,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治法方药】滋肾养肝止痛。调肝汤加减。

经验方

1.温经散寒汤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白术,紫石英,胡芦巴,五灵脂,川楝子,延胡索,制香附,小茴香,艾叶。

【适应证】寒凝血瘀之痛经。经前或经时小腹拧痛或抽痛。凉而沉重感,按之痛甚,得热痛减,经行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水煎服(下同)。

2.热性痛经方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红藤,败酱草,川楝子,炒五灵脂,炙乳香、没药。

【适应证】气滞热郁之痛经。经行腹痛,往往于经行第一天腹痛甚剧,或见血块落下则痛减,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3.化膜汤

【药物组成】血竭末(另吞),生蒲黄(包煎),五灵脂,生山楂,刘寄奴,青皮,赤芍,大黄炭、炮姜炭,参三七末(分吞)。

【适应证】膜样痛经。

4.痛经汤

【药物组成】钩藤,牡丹皮、丹参、赤芍、五灵脂,肉桂(后下),广木香,延胡索,川断、杜仲,益母草,茯苓。

5.调经止痛汤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香附,白芍,甘草,枸杞子。

【适应证】少女痛经。

针灸推拿

1.体针

(1)以合谷;三阴交为主穴,留针15~20分钟,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夹血块者加血海;湿邪重者加阴陵泉、太冲、行间;肝郁者加太冲、气海、内关;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脾俞、血海;肝肾不足者加关元、肝俞、肾俞。经期每日一次,非经期每周2~3次,连用3个周期。

(2)取穴:中极、关元、三阴交、太冲、合谷。重刺激用泻法,寒证加灸,留针15分钟。

(3)取穴:中极、地机。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血海;寒凝胞中者加水道、关元;湿热下注者加曲泉、阳陵泉;气血虚弱者加脾俞、足三里;肝肾虚损者加肾俞、肝俞、足三里。实证用泻法,虚证用平补平泻法。

(4)取穴:17椎下、l棘突下。针法:直刺 1.5寸左右,留针15~20分钟。

2.电针

可选中极、关元、三阴交、血海、地机、足三里等穴。针刺得气后,接上电针治疗仪,通以疏密波或连续波,电量以中度刺激为宜,每次通电约15~30分钟,每日1~2次。于经前3日施治,至疼痛缓解为止。

3.耳针

(1)取穴:子宫、交感、皮质下、内分泌、肾。手法:刺后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可间隔做慢而有力的顺向捻转几次。

(2)取穴:内生殖器、内分泌、缘中、神门、艇角。配穴:交感、肝、肾、皮质下。针法:于经前一周开始治疗,每日一次,每次一侧耳穴,两耳交替,治疗至月经干净。

4.灸法

取关元、气海、曲骨、三阴交,每次取3穴,于经前3日用艾条温和灸,每穴施灸2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治疗,4日为一个疗程,适用于各型痛经。

5.针灸合用

(1)选穴:中极、三阴交(双)、地机(双);配穴:夹血块者加血海(双);湿邪重者加阴陵泉(双);肝郁者加太冲(双);气血虚者加足三里(双);肝肾虚损者加关元。先予针刺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其间,除太冲外,余穴均用温针灸两壮。

(2)以气海、三阴交、脾俞、肝俞、关元、中极为主穴,以地机、合谷、血海、行间、照海为配穴。每次取主、配穴各两个,在经前2~3天开始针灸,然后再针灸2~3次为一个疗程;每次加灸关元、中极穴。

6.推拿

以气海、关元、中极、气冲、公孙、三阴交、次醪、命门为基本穴位,辨证取穴为(肝俞、膈俞、地机、曲泉、脾俞、胃俞、肾俞至命门一线,手法用一指禅、揉、摩、擦、拿等,平均治疗20~30分钟。

药物穴位注射

1.取三阴交(双),采用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穴位常规消毒,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每穴注入药液一毫升。气滞血瘀可配太冲;寒湿凝滞配内关;气血虚弱配足三里;肝肾不足配内关。

2.取双侧三阴交、内关穴,隔日注射一次,每次每穴位注射5%当归注射液一毫升,共4毫升。于月经前后10天内使用。适用于血虚、血瘀型痛经。

耳穴疗法

取耳穴皮质下、内分泌、交感、子宫、卵巢,于月经来前3~5天,用王不留行籽或小磁珠压穴,每天按揉数次,调和气血以止痛;疼痛较重者可用埋针法。气滞血瘀可加肝、神门;痰湿凝滞加三焦、腹;气血虚弱加心、脾;肝肾亏损加肝、肾。

敷脐疗法

1.神阙为冲任经气汇聚之地,且渗透力强。可选用当归、川芎、吴茱萸等研为细末,加白酒和凡士林调为糊状,于经前3天敷脐部,经至敷关元穴,可疏通经络,祛寒止痛。

2.山楂、乳香、没药、葛根、穿山甲、川厚朴,白芍,甘草、桂枝,细辛挥发油、鸡矢藤挥发油、冰片各适量。制法:先将山楂、葛根、白芍、甘草水煎两次,煎液浓缩成稠状,混入溶于95%乙醇溶液的乳香、没药液,烘干后与穿山甲、川厚朴、桂枝共研细末,再加入适量的细辛挥发油、鸡矢藤挥发油、冰片,充分混合,过100目筛,贮藏备用。经前3~5天用温水洗擦脐部后,取上药0.2~0.25克,气滞血瘀者用食醋调糊,寒湿凝滞者用姜汁或酒调糊。敷于脐中,外用胶布固定。待经来痛止或经期第3天去药,适用各种痛经。

热熨法

1.食盐、葱白各,生姜。上药共炒热,装布袋熨下腹部,药凉后可再炒热再熨,每日数次,每次30分钟。适用于虚寒为主的痛经。

2.香附,延胡,桂枝,官桂,木,鸡血藤。气滞血瘀型加桃仁,赤芍;寒湿凝滞型加茴香,蒲黄。制法:将药物捣烂、炒热后外敷贴丹田穴(气滞血瘀加关元、命门穴;寒湿凝滞加肚脐),以不烫皮肤为度,药凉后可炒热再敷。

3.艾叶,食盐。熨热后敷贴关元穴。

发疱法

月经前10天,以底径一厘米之艾炷一枚置附片中心,点燃后置中极穴上,艾炷燃尽更换。如过热病人难以忍受,将附片提起数秒后再放下,至灸处皮肤红晕直径达5厘米以上、中央微泛白透明时停用,敷以消毒敷料,胶布固定。数小时后灸处即起水疱,由小而大,直径可达1~2厘米,水疱待自行吸收。适用于虚寒性痛经。

缓解痛经常按三阴交穴位

临床上,西医主要用口服止痛药或注射杜冷丁来暂时缓解痛经,而中医多用服中药和针灸相关穴位来治疗痛经,特别是临床中多见的原发性痛经,经持续治疗可不再发生。对继发性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中医可用口服中药治疗,可缓解疼痛。

三阴交穴位位于人体的小腿部(可将手掌并拢,小手指中央放在足踝关节内侧的最高处,这样向上第四指沿胫骨稍靠内侧处即是)。因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经交会于此而得名。

中医认为肾主寒湿,脾主水湿,肝主疏泄,肝、脾、肾都跟痛经有关,通则不疼。所以女性常按三阴交穴位,可调气血、性功能、生殖功能,确实可以起到治疗痛经的作用。同时也有美容、延缓衰老的保健作用。每天坚持,要1个月才起作用。最好经前1周配合内服中药,效果更好。针灸或艾灸三阴交也可有效治疗痛经。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

 现在很多疾病大多数人都采用 中医的治疗方式,针对于痛经这种疾病来讲作为妇科疾病的一种,在临床上好像因为这种疾病而就医的人很少,但是这也是一种疾病,我们在临床上应该怎么做才能治疗这种疾病呢?专家在这里从中医的角度为大家介绍几种治疗方式。

  点穴疗法治疗痛经

  (1)在腹部选择与其相关的痛点,由轻到重进行按压,至腹部及下肢有热感为佳,同时按压脐中、关元、脐旁、沟中穴。

  (2)取腑卧位,按压腰眼、臀外穴。

  足底反射区按摩疗法

  选取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子宫、卵巢、生殖腺、下身淋巴腺反射区,每个反射区分别按摩3分钟,每日2~3次。

  刮痧疗法

  刮拭关元、三阴交、气海、中极、地机、太冲、次髎、合谷、章门、曲泉、肾俞、膏肓、膀胱俞穴,每日刮拭1次。

  以上就是专家针对于痛经这种疾病治疗的阐述,我们也许不知道以上专家说的穴位,但是我们可以像按摩师请教一些知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多按摩,时间久了自然会达到治疗的效果,如果您痛经比较厉害的话可以用西医治疗的方式。

女性痛经的中药疗法

痛经中医治疗偏方有温经散寒汤。该偏方可以温经化瘀,散寒止痛。患者可以准备十克当归和川芎,十二克赤芍和白术,二十克紫石英和十二克五灵脂,十克金玲子和六克葫芦巴,十克延胡索和十二克制香附,六克小茴香和艾叶。月经期间腹痛发作的时候,每天可以服用1剂,早晚1次。

丹参芍药汤治疗痛经,该偏方适合治疗寒凝胞宫、瘀阻不通等问题。可以准备十克的丹参、赤芍、乌药、香附、五灵脂、山楂、延胡索、木香、三棱及莪术,三克的吴茱萸和五克的肉桂。患者每天可以煎1剂,分2次来服用。

柴胡通经汤治疗痛经。患者需要准备十克的柴胡、香附、陈皮和郁金,十二克的当归和赤芍,十五克的元胡和六克小茴香,十二克乌药和十五克益母草,十五克丹参和六克甘草。每日准备1剂,加水煎后在早晚服用。经前5天开始服用。

当归赤芍治疗痛经,该偏方可以清热消肿,行瘀止痛。需要准备十克当归和十二克川芎,十二克赤芍和大生地,三十克红藤和二十克败酱草,十克金铃子和十二克炒五灵脂,五克炙乳没。药材用水泡半个小时,再煎半个小时。腹痛发作时,早晚服用1次。

中医治疗痛风

目前常采用的穴位有:

(1)按经取穴:

常用膈俞、胰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及腹、手、足腺代表区。

刺血结合中药内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其作用机理是抑制血尿酸的合成与促进血尿酸的排泄.

2.湿热浊毒,留注关节:

湿热浊毒,根于脾胃,留滞经脉,壅闭经络,流注关节,若正虚邪恋,湿毒不去,循经窜络,附于骨节,形成痰核,坚硬如石。

车前草车前草煮水喝治痛风:

治疗痛风,可用50克车前草煎水泡脚,一天两三次。

口渴加金津、玉液;胃脘嘈杂加中脘、足三里;头晕、视物模糊加太阳、光明;阳虚胃寒加命门、关元;其它症状可选用相应穴位。

总之,临床贵在辨证施治、灵活掌握,从整体上调和阴阳,恢复机体阴平阳秘的状态。

3.脾虚为本,湿浊为标:

素体脾虚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调,酿生湿浊,外注皮肉关节,内留脏腑,发为本病。

中医对痛风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以下几方面:

1.素体阳盛,脏腑蕴毒:

脏腑积热是形成毒邪攻入骨节的先决条件,积热日久,热郁为毒是发生本病的根本原因。

所以湿热浊毒是形成痛风石的主要原因。

取患侧行间、太白、陷谷或在疼痛关节附近找阳性点进行点刺放血并加中药内服治疗。

如果脚趾发黑,可用车前子研细末加醋调匀,敷12小时,过12小时后再敷上针炙通过刺激穴位治疗痛风,并非某一个穴位的单一结果,而是多个穴位综合治疗的结果,临床应随机应用。

(2)辨证取穴:

上部取肺俞、太渊、廉泉;中部取胃俞、脾俞、内庭、三阴交;下部取肾俞、太溪、然谷、行间。

4.外邪侵袭:

外邪留滞肌肉关节致气血不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久则可致气血亏损,血热致瘀,络道阻塞,引起关节肿大、畸形及僵硬。现代医学所讲的痛风还相当于中医的痛痹、历节、脚气等症。

简介:现代医学所讲的痛风还相当于中医的痛痹、历节、脚气等症。中医对痛风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以下几方面:1.素体阳盛,脏腑蕴毒:脏腑积热是形成毒邪攻入骨节的先决条件,积热日久,热郁为毒是发生本病的根本原因。2.湿热浊毒,

女性痛经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中药治疗痛经之经后腹痛型

行经之后腹痛多系血虚夹滞所致,宜补虚通滞。

方药:药用党参、白术、醋香附、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各12g,炙甘草8g,木香3g,青皮10g,生姜2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中医中药治疗痛经之经行胁痛型

行经时两胁作痛,甚至胁内有块,疼痛不已,经血紫暗,当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取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各15g,元胡5g,沉香10g,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行经前5日开始服用,行经时停服。

中医中药治疗痛经之经前腹痛型

经前腹痛多系寒凝血滞,常表现为少腹冷痛异常,宜服温里活血化瘀方剂。

方药:取当归尾、川芎、赤芍、丹皮、制香附各12g,元胡5g,生地10g,红花、桃仁各4g,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行经前7日开始服用,行经时停服。

中医中药治疗痛经之经行关节痛型

行经时周身骨节疼痛。

方药:药用乌药、川芎、白芷、陈皮、枳壳各10g,干姜、甘草各7g,僵虫、麻黄各6g,生姜3片,葱白1茎,水煎温服,每日1剂,连服6剂。

痛经的中医治疗

在治疗上,中医将痛经大致分为四种类型。根据不同症状,治疗方法各不相同。

1、气滞血淤

表现症状:经前或行经期间出现小腹胀痛、乳头触痛、心烦易怒,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等。

对策:应服具有舒肝理气、化淤止痛作用的药物。食疗可以用益母草煮鸡蛋。

2、气血虚弱

表现症状:经期小腹绵绵作痛,月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倦力,脸色蜡黄,食欲不佳,大便溏泻等。

对策:应服具有益气补血止痛作用的药物,如乌鸡白凤丸,还可多吃羊肉。

3、阳虚内寒

表现症状: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月经色淡量少,伴有腰酸腿软,手足不温,小便清长等。

对策:应服有温经散寒,养血止痛作用的药物。例如红糖姜汤,对寒性痛经就非常有效。红糖具有补血、祛寒、散淤和暖肝等功效,生姜有补中散寒、缓解痛经的功效。二药合用,能补气养血,温经活血。

4、肝肾虚损

表现症状:月经干净后1—2日出现腰酸腿软,小腹隐痛不适,或有潮热,头晕耳鸣等。

对策:应服具有益肾养肝止痛作用的药物。或是多吃一点川芎丹参煲鸡蛋。

三七可以治痛经吗

三七可以治痛经吗?中医治疗痛经常用中药——“三七” 三七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大抵此药气温,味甘微苦,及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

在清代名医赵学敏在他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说:“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称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在《医学衷中西录》记载:“诸家多言性温,然单服其末数钱,未有觉温者。

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血衄要药。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女子症瘕,月事不通,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所以,中医在治疗女性痛经中会经常用到三七这位理血“妙品”。

痛风病看什么科

1、患者出现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话,应该到风湿科就诊,

2、患者仅仅是血尿酸升高的话,应到内分泌科或风湿科就诊,

3、患者的关节已经毁损,并形成溃疡或瘘管时候,需要到骨科和外科接受手术治疗。

对于治疗痛风病,推荐“三位一体中医平衡疗法”此疗法对于治疗痛风还是有不错的效果的

治疗效果好:该疗法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疗法,将传统的中医与现代的高科技技术相结合,快速发挥中医的功效,避免了传统中医治疗痛风见效慢,时间长的弊端,中医治疗痛风让患者告别了西药治疗的毒副作用,临床治愈率高达80%。

此外,痛风患者的饮食需要控制,避免高嘌呤食物。出现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应该卧床休息,可用水冷敷,缓解痛处。

中医治疗经期肚子疼的药方

中医治疗痛经对于经行胁痛现象,女性在行经的时候,两胁会发生疼痛,胁内可能会出现结块,疼痛不已,经血是紫暗色的。中医治疗这种痛经的方药可以准备十五克的熟地、当归、白芍及川芎,五克的元胡和十克沉香,加水煎服,每天准备1剂。行经前5日服用,行经时就不要服用了。

经行关节痛,也就是女性在行经的时候,全身的骨节发生疼痛,非常地痛苦。中医治疗这种类型的痛经可以准备十克的药用乌药、川芎、白芷及陈皮、枳壳,七克的干姜和甘草,六克的僵虫和麻黄,三片生姜和一颗葱白,加水煎后温服,每日准备1剂,一共要服用6剂。

经前腹痛,经前腹痛通常都是因为寒凝血滞引起的,少腹会出现冷痛,可以活血化瘀药方。中医治这种类型的痛经可以准备十二克的当归尾、川芎、赤芍、丹皮及制香附,五克元胡和十克生地,四克红花和桃仁,加水煎服。行经前7天开始饮用,经期停服。

经后腹痛,行经之后腹痛通常都是因为血虚夹滞引起的,需要补虚通滞。中医治疗这种类型的痛经可以使用十二克的药用党参、白术、醋香附、茯苓、当归、川芎、白芍及生地,八克炙甘草和三克木香,十克青皮和二克生姜,五颗大枣,加水煎后服用。

中药治疗痛经的优势

1、中医治疗痛经从肌体全面调理调节入手,由内而外,促进血液循环,令气血通畅,使精血滋养全身。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对功能亢进者多养阴治疗,而对于功能减退者往往表现有气血两虚、肾虚等,给予补血益气,补肾等治疗,使情况得以改善。不同体质的人服用的中药也有所不同,中药治疗相对更有针对性。

2、中药治疗痛经几乎无副作用,无并发症,是痛经患者的首选疗法。大部分的年轻女性在治疗痛经时都更注重见效快、方便,长期服用西药,久而久之给身体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但中药治疗却能从根本上改善人的体质,从而缓解痛经的症状。

相关推荐

痛风看什么科

痛风病在发病之前并无明显征兆,典型发作常于深夜因关节痛而惊醒,疼痛进行性加剧,在12小时左右达高峰,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发作关节还会出现剧烈的红、肿、热、痛等,急性发作期可将患肢抬高,给予一定的消炎止痛药物,缓解之后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那么,治疗痛风病应该挂哪个科室呢? 痛风专家明确指出:以前由于没有专业的痛风病诊疗机构,所以一般将痛风划分到风湿科、内科或者是免疫科,但是现在有了专业的痛风病诊疗机构,大家也不用为挂什么科而纠结了,直接到痛风专科医院进行系统的治疗就可以了。 痛风病属于哪个

护理痛经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服用止痛药 因为构成女性痛经的原因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根据不同原因造成的痛经,其解决的方法也会不同,滥用药还可能加重痛经,或产生一种依赖性。 误区二:以为会自动痊愈 很多女性在以前发生过原发性痛经,婚后自然好转甚至消失了。当她们再次遭遇痛经袭击,就认为这无关紧要,忍一忍就过去了,过一段时间就自然会好。事实上,原发性痛经没有器质性病变,大部分可能会自然好转、消失。而继发性痛经一般是婚后发生,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不医治原发疾病,痛经不但不会好转,而且会逐渐加重,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误区三:

痛经吃中药的禁忌有哪些呢

1、选择中药治疗痛经,需要在月经来之前一周开始用药,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医的功效提高治疗效果。所以,建议选择吃中药治疗痛经的患者,可在月经来之7~8天就到医院找医生诊治。中医讲“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如果是已经发生痛经,吃中药不能马上止痛,除了使用止痛药,可以选择针灸、中药贴敷的方法进行治疗。 2、中药汤剂治疗效果优于中成药。因为中药汤剂是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出的,而且药方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随时调整,依病用药针对性强。 喝治疗痛经中药的禁忌 禁忌1、忌吃酸涩食物。酸性食品味酸性寒,具有固涩收敛作用,使

加重痛经的行为有哪些呢

1.服用止痛药:因为构成女性痛经的原因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根据不同原因造成的痛经,其解决的方法也会不同,滥用药还可能加重痛经或产生一种依赖性。 2.以为会自动痊愈:很多女性在以前发生过原发性痛经,婚后自然好转甚至消失了。当她们再次遭遇痛经袭击,就认为这无关紧要,忍一忍就过去了,过一段时间就自然会好。事实上,原发性痛经没有器质性病变,大部分可能会自然好转、消失。而继发性痛经一般是婚后发生,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不医治原发疾病,痛经不但不会好转,而且会逐渐加重,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3.热敷:有些女性

推拿如何治疗痛经

痛经是一种困扰广大女性朋友的症状。有时候,我们要想对痛经进行有效治疗,就必须要寻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其实,中医上的很多方法对于痛经还是有帮助的,比如推拿。那么,推拿如何治疗痛经呢? (一)取穴 (1)脊中、悬枢、命门、夹脊、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志室 (2)神阙、气海、关元、天枢、外陵、大巨。 (二)治法 先是按摩背腰部,再按摩腹部,后按摩下肢。先涂擦活血药液(如药油、药酒),后再进行按摩: 1、用手指或掌根揉按背腰部胸椎第11节至腰椎第2节,并揉按两侧的肌肉和相关的脊中、悬枢、命门、夹脊、脾俞、

痛风脚肿的治疗措施介绍

(1)中医治疗痛风之寒湿痹阻型 寒湿痹阻型痛风的症状主要有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红肿不甚,得热则减,关节曲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治以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乌头汤加减。川乌头、麻黄各6克,黄芪20克,炒白芍、鸡血藤、当归、生苡米、萆各15克,甘草9克,桂枝5克,细辛3克,土茯苓30克,生姜3片。 (2)中医治疗痛风之湿热痹阻型 此类型的痛风主要症状有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下床活动,日轻夜重,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宣痹汤加减。防己、杏仁、连翘、蚕

痛风怎么治疗效果好

1、食疗治疗痛风: 对于痛风的治疗,在饮食方面要注意什么能吃,什么是禁忌,比如肉、鱼、海鲜以及辛辣、刺激的食物不宜多吃、酒精饮品要戒除,控制每天总热能的摄入,少吃碳水化合物、限制蛋白质的摄入,这样才能对痛风的治疗起到一些辅助的作用。 2、西医治疗痛风: 西医进行痛风的治疗主要是应用药物来消炎和降低血尿酸,而对于晚期的痛风石,多采取手术的方法来切除。但是也不是根除的办法,痛风石还会继续沉积的,患者可以试试超导可视拔针微创疗法,这种疗法是结合局部痛点介入治疗,椎旁阻塞、侧隐窝注射、Z型针等治疗方法。 3、中医

五大治疗痛经药物的利弊盘点

1、避孕药也有止痛作用 对于经期不准的女性,不妨试服避孕药。避孕药抑制排卵,随排卵而至的一连串生理效应也因此而受到抑制,结果是月经量减少,疼痛减轻。医生认为,服用避孕药其实是最有效的抑制痛经的方法之一。 2、外用栓剂止痛 在美国,据统计有85%以上的痛经女性均采用外用药物治疗。其原因是药物吸收迅速而安全,既避免了药物对胃肠系统的刺激,同时也减少了口服药物对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的破坏,是西方女性广泛接受的科学、方便的给药方式。 3、钙质充足也止痛 还有一个简单的预防方法是吸收充足的钙质。可以每天服用大约12

不同痛风类型的不同治疗方法

1、中医治疗痛风之肝肾亏虚型 痛风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着疼痛,腰膝酸软,肢体活动不便,遇劳遇冷加重,时有低热,畏寒喜暖,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治以补益肝肾,除湿通络,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防风、川芎各10克,秦艽、当归、生地、白芍、杜仲、川牛膝、茯苓、鸡血藤各15克,细辛3克,肉桂、人参各5克,甘草6克,寄生20克。 2、中医治疗痛风之湿热痹阻型 此类型的痛风主要症状有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下床活动,日轻夜重,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宣

所有治疗痛风方法大集合

一、中医治疗中医对于治疗痛风自古以来都是效果比较好的疗法,专家指出:中医治疗痛风的原则是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法,加之中药中所含的一些生物成分,促进尿酸的排泄。急性期辨证为湿热内蕴,治宜清热利湿为主;缓解期辨证为瘀血阻络,治宜活血通络为主。 二、药物治疗 亚磺酸匹拉宗是治疗痛风的常见药物,这种药物为保泰松的衍生物,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盐的再吸收,比丙磺舒作用强。国外报道,长期服用对消除痛风结石效果显著,可适用于对丙磺舒过敏的痛风患者。 三、秋水仙碱 专家指出:秋水仙碱是通过秋水仙球茎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