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损伤新生儿听力的原因有哪些

损伤新生儿听力的原因有哪些

感染胎内及新生儿期的感染(包括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先天性梅毒和细菌性脑膜炎等)均是造成小儿听力损害的重要因素。高胆红素血症重度黄疽所致胆红素脑病的新生儿中有60%并发听力损害,且多为双侧性。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如新生儿窒息)亦可影响听力。低出生体重儿4%-16%体重小于2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存在听力损害,可能是由于早产,加上各种并发症(如高胆红素血症、低氧血症、酸中毒、呼吸暂停)造成脑损害。其他如长期、大剂量应用耳毒性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利尿药(如呋塞米),听力受损的风险也会相应增高。长时间受噪音影响,也会导致新生儿的听力损害。

​听力筛查未通过怎么回事

新生儿听力损伤的发病率约为1~3‰,是新生儿可筛查的几种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是指使用客观的生理学方法对所有活产出生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其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地发现听损伤患儿,并且尽可能早地对其实施干预,使其言语和智力发育水平与同龄人相当,从而改善听损伤患儿在社会交往、教育和就业等方面所处的劣势地位。因此,实施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至关重要。目前,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在我国大中城市已广泛开展,2003年北京市卫生局发布《北京市0~6岁儿童听力筛查、诊断管理办法》,要求所有新生儿在出生后住院期间都要进行听力筛查。从2009年6月1日起,北京市对所有本市户籍新生儿实行免费听力筛查。

目前我国常用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流程中,正常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的3~7天进行初筛,在基层及农村地区,由于产妇产后住院时间较短,也有在产后24小时进行初筛;而高危新生儿在病情稳定后出院前进行初筛。未通过初筛者于产后1个月或42天左右进行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在3个月大时转诊至儿童听力诊断中心进行诊断性检查。

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常用生理学检测方法有耳声发射(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二者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客观、有效、快速、准确、无创性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也是早期诊断新生儿听力损伤的最有效方法。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机构采用耳声发射仪进行听力筛查。

耳声发射主要用于检测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其具有客观、敏感、快速、无创等特点,已成为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一项常规技术,常用的有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由于耳声发射受新生儿受试状态、中耳和外耳生理特性的影响,为保证筛查的通过率,筛查时间一般选在产后3~7天,新生儿处于自然熟睡或安静状态时进行,测试环境要相对安静,测试前要清洁外耳道。

由于耳声发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用耳声发射进行听力筛查的初筛未通过率可达10~20%。因此未通过耳声发射听力筛查并不一定说明孩子听力有问题,还有可能是因为新生儿外耳道和中耳腔可能有羊水、胎脂、胎性残积物滞留,它们对传入的刺激声和传出的反应信号造成衰减,导致耳声发射能量减弱或消失,造成了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假象。这种情况在剖宫产新生儿,以及产后不满3天即进行初筛的新生儿中尤为多见。随着吃奶、哭闹等带动软骨运动,可以使一部分羊水和胎性残积物排除,从而在满月或产后42天复筛时顺利通过。另外,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听力传导和神经系统发育可能不成熟,住院期间听力筛查未通过属暂时性,随身体各器官的发育,产后42天复查时听力筛查通过率会明显提高。

在对听力筛查未通过怎么回事认识后,进行听力筛查的时候,家长对不懂的地方,都是要进行咨询,而且进行听力筛查过程中,对宝宝各方面要进行照顾,同时听力筛查未通过后,要选择一些缓解方法,使得问题不会加重。

专家教你发现新生儿的听力异常

新生儿2~7天可进行听力筛查

麦飞主任指出,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耳聋的重要手段。麦飞建议家长要积极主动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参加新生儿听力筛查。据介绍,新生儿2~7天可做听力筛查,只要孩子安静,常用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检查过程可在1~2分钟内完成。

家长发现孩子听力异常的方法 由于孩子不会表达,一些没有给孩子做听力筛查的家长,通常要在孩子2岁左右才会发现孩子有无听力语言障碍,而这时候已经错过语言和听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孩子康复的机会很小。

因此平时可以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孩子的听力是否异常:孩子刚一出生就能听到声音,虽然他们不会做出主动的反应,但他们却能在声音的刺激下产生下意识的反射活动,比如在他看不见的情况下在他耳旁敲击物品产生声音,他会做出眨眼、身体抖动等动作;四个月之后,孩子就有了主动寻找声源的能力,听到强的声音刺激后会用眼神或转动头去寻找。

听力筛查未通过意味着什么

目前,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住院期间都要求进行听力筛查,听力筛查未通过的新生儿家长会表示担心和害怕,甚至焦虑。那么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就说明孩子的听力有问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

新生儿听力损伤的发病率约为1~3‰,是新生儿可筛查的几种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是指使用客观的生理学方法对所有活产出生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其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地发现听损伤患儿,并且尽可能早地对其实施干预,使其言语和智力发育水平与同龄人相当,从而改善听损伤患儿在社会交往、教育和就业等方面所处的劣势地位。因此,实施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至关重要。目前,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在我国大中城市已广泛开展,2003年北京市卫生局发布《北京市0~6岁儿童听力筛查、诊断管理办法》,要求所有新生儿在出生后住院期间都要进行听力筛查。从2009年6月1日起,北京市对所有本市户籍新生儿实行免费听力筛查。

目前我国常用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流程中,正常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的3~7天进行初筛,在基层及农村地区,由于产妇产后住院时间较短,也有在产后24小时进行初筛;而高危新生儿在病情稳定后出院前进行初筛。未通过初筛者于产后1个月或42天左右进行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在3个月大时转诊至儿童听力诊断中心进行诊断性检查。

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常用生理学检测方法有耳声发射(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二者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客观、有效、快速、准确、无创性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也是早期诊断新生儿听力损伤的最有效方法。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机构采用耳声发射仪进行听力筛查。

耳声发射主要用于检测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其具有客观、敏感、快速、无创等特点,已成为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一项常规技术,常用的有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由于耳声发射受新生儿受试状态、中耳和外耳生理特性的影响,为保证筛查的通过率,筛查时间一般选在产后3~7天,新生儿处于自然熟睡或安静状态时进行,测试环境要相对安静,测试前要清洁外耳道。

由于耳声发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用耳声发射进行听力筛查的初筛未通过率可达10~20%。因此未通过耳声发射听力筛查并不一定说明孩子听力有问题,还有可能是因为新生儿外耳道和中耳腔可能有羊水、胎脂、胎性残积物滞留,它们对传入的刺激声和传出的反应信号造成衰减,导致耳声发射能量减弱或消失,造成了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假象。这种情况在剖宫产新生儿,以及产后不满3天即进行初筛的新生儿中尤为多见。随着吃奶、哭闹等带动软骨运动,可以使一部分羊水和胎性残积物排除,从而在满月或产后42天复筛时顺利通过。另外,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听力传导和神经系统发育可能不成熟,住院期间听力筛查未通过属暂时性,随身体各器官的发育,产后42天复查时听力筛查通过率会明显提高。

因此当孩子未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时,家长不必过分担忧,而应该密切观察孩子平时对各种声音的反应,同时尽量避免孩子接触噪声,慎用耳毒性药物,避免孩子感冒和头部受伤,最重要的是要按时到医院复查,绝大多数孩子最终会是听力正常的。即使检查存在听力障碍,通过早期治疗和干预,也将使孩子最终融入主流社会。

如何训练新生儿的听力

训练新生儿听力时,可在新生儿头部两侧摇铃,节奏时快时慢,音量时大时小。可以一边摇一边说:“铃!”“铃!”“铃儿响丁哨!”先不要让新生儿看到摇铃,观察其对铃声有无反应;再训练新生儿根据铃声用眼睛寻找声源,每天进行2~3次。可检验听力,提高视能力。

还可通过日常的生活,让新生儿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以锻炼他的听力。如:①帮助新生儿逐渐区分不同的声响。给新生儿一个有声响的环境,家人的日常活动会发生各种声音,如走路声、开门声、流水声、炒菜声、说话声和外界的杂声等。②让新生儿听有节奏的乐曲。但放音乐的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选择过于吵闹音乐。③妈妈和家人最好能和新生儿多说话,亲热和温馨的话语,能让婴儿感觉到情感的交流。

新生儿听力筛查怎么做

孩子生下来,听力、视力都是需要检查的,否则,家长容易担心孩子的健康状况,比如天生近视眼、天生聋哑人,都是有可能的,而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则可以排除这些症状,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那么,新生儿听力筛查怎么做呢?下面来看看有关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有关详情。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指:对每一个新出生的小儿,在住院期间进行的听力学检测。根据检查结果,将全体受试者分为通过筛查和未通过筛查两个群体。未通过筛查人群为可疑听损伤人群,必须接受进一步的检查,最终确定是否真正存在听损伤,以及听损伤的程度和性质。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通过耳声发射、自动听性脑干反应和声阻抗等电生理学技术,在新生儿出生后自然睡眠或安静的状态下进行的客观、快速和无创的检查。一般仅用5~10分钟就可以完成测试。新生儿在出生48小时以后,要接受初次听力筛查;未通过初筛者,在42天左右接受听力复查;42天复查仍未通过者,在3个月左右进行听力诊断性检查。确诊为听损伤的患儿应及时到医院的专科进行相应的医学干预。

1岁半

会说出自己的需要,如拿、走、外、吃、尿、猫、狗等。能寻找隔壁房间的声音。在大人的指导下,已经学会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人的称呼。

2岁

大人让做什么能够照办,还能重复说过的字眼,还能说短句。已经学会一些简单句,如会说3~5个字的短句,如“妈妈抱抱”、“我喝水”、“上街看车”等。

3岁

此阶段语言发育飞速,词汇丰富起来,能够学会一些复合句。可以说8~10个字的句子,如“妈妈带我去托儿所”。能够唱儿歌,叙述简单的事情。

按规定,新生儿初筛未通过者,42天内均应进行双耳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应在出生后3个月龄内转诊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听力障碍诊治机构接受进一步诊断。

宝宝没有通过听力筛查,提示可能存在听力问题。但没有通过初筛或复筛,并不是说宝宝一定有听力问题,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类型

与其他筛查一样,新生儿听力筛查也有全体人群筛查( universal screening)和目标人群筛查( targeted screening)两种。

全体人群的新生儿听力筛查也称普遍筛查,即对每一出生的新生儿都要进行筛查。目标人群的新生儿听力筛查仅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筛查。由于并不是所有的先天性听力障碍患儿都有高危因素,因此,仅仅对目标人群进行筛查势必会漏诊一些患儿,全体人群筛查应该是努力的目标。只是由于全体人群的筛查成本较高,对组织工作的要求也较高,所以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先从目标人群筛查开始着手,随着方法学的逐步成熟和财政资源的El益丰富,再过渡到全体人群的筛查。我国目前总体上要求开展全体新生儿筛查,但在一些条件尚不具备的地方,可先行进行目标人群筛查。

什么是胎儿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主要是检查宝宝听力方面有没有问题,是新生儿出生一段时间后必须要做的。因为正常的新生儿在胎儿时期听力就会形成,婴幼儿时期会渐渐发展到正常人的水平,但听力有问题的新生儿表现并不明显,往往很容易被爸爸妈妈忽略,从而造成新生儿一生的遗憾事,所以一定要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时间

1. 初步筛查过程( 初筛):即新生儿生后3-5天住院期间的听力筛查。

2. 第2次筛查过程( 复筛):即出生42天内的婴儿初筛没“通过”;或初筛“可疑”;甚至初筛已经“ 通过”,但属于听力损失高危儿如重症监护病房患儿,需要进行听力复筛。

所有3岁内的婴幼儿在保健专家或家长感到异常时,都应使用有效的评估手段进行整体发育评估,包括各发育阶段指标的常规监测、听力技能及双亲所关心的问题等。

对于听觉及言语发育观察表检查或简易听力计测听未通过,或双亲及监护人对其听力或言语感到有问题的婴幼儿,都应推荐到当地指定的耳鼻喉科或听力学中心进行听力学评估和言语-语言评估。

相关推荐

新生儿日常护理要注意什么

经过大量研究实验证实,新生儿对柔和、缓慢、纯厚的声音喜欢,表现为安静、微笑;对于尖锐的声音则表现为烦躁、不安。 新生儿节奏的声音更为敏感,可能与胎儿期天天听到母亲节律的心跳关,它给予新生儿一种安全感。 为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尽早训练婴儿的感觉和知觉十分重要,听力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如何训练新生儿听力呢?首先要给新生儿一个声响的环境,家人的日常生活活动会产生各种声音,如走路声,并开门声,水声,炒菜声,说话声,外界的杂声,人声等。使新生儿能逐渐区分不同的声响。 此外,可让新生儿节奏的乐曲,但放音

宝宝听力的不同因素对筛查结果的影响

研究表明,听力筛查用OAE或AABR[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新生儿期外耳道羊水、胎脂、胎性残积物滞留会使耳声发射的传人刺激声和传出反应信号衰减或消失,从而导致耳声发射引出信号的减弱或消失。因此,筛查前适当用小棉棒清理外耳道,使外耳道洁净尤为重要。此外,筛查时间的确立也是影响假阳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过早进行听力筛查会导致假阳性增高。国内外研究显示,初筛的适宜时间为新生儿出生后的48小时以后。 2.新生儿中耳积液是影响0AE测试结果的主要干扰因素。中耳积液的患儿,无论耳蜗功能正常与否,

新生儿听力筛查对象

新生儿听力筛查对象主要2种,一是所出生的正常新生儿;二是对具听力障碍高危因素新生儿听力障碍高危因素: 1.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48小时及以上者; 2. 早产(小于26周),或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 3.高胆红素血症; 4.感音神经性和( 或)传导性听力损失相关综合征的症状或体征者; 5.儿童期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家族史者; 6.颅面部畸形,包括小耳症,外耳道畸形,腭裂等; 7.孕母宫内感染,如巨细胞病毒、疱疹、毒浆体原虫病等。 8.母亲孕期曾使用过耳毒性药物; 9.出生时缺氧窒息史,

新生宝宝怎么做听力筛查

为了确保好孩子的健康,一般都会给新生宝宝做各项检查,而听力筛查就是其中一种,本文我们就来看看是怎么给新生宝宝做听力筛查的。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常用方法耳声发射(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两种技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都是无创性的。我国大多数医院采用耳声发射进行听力筛查,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主要用于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听力筛查。? 由于许多家长对听力筛查技术和方法缺乏了解,因而对听力筛查的结果产生误解。如的家长认为孩子没通过听力筛查就是听不见,从而产生担心和焦虑;相反,

新生儿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的要求,所出生的宝宝都应该接受新生听力筛查。 因为的宝宝出生时看起来很健康,但可能在妈妈肚子里就已经出现听力问题了。宝宝出生以后,一般情况下父母难以在1岁内发现其听力问题,多数孩子到了2-3岁不会说话时,才引起家长注意。 如果宝宝在出生后不能及时的对宝宝做听力的检查,那就不能及早的发现宝宝的听力症状了,这对宝宝以后的语言已经智力发育是很重要的哦。 如果2-3岁才发现宝宝听力问题的话,就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期,即使这时候进行干预,其言语、语言和认知发育水平仍会落后于同龄儿童。

宝宝听力初筛和复筛方案

听力初筛方案和复筛方案是什么? 孩子出生后不久,不仅要进行听力初筛,还要进行听力的复筛,而很多人并不了解听力筛查,不知道听力初筛和复筛方案是什么,对于听力问题的孩子,听力筛查是非常重要的,而不同的孩子,进行听力初筛和复筛方案是不同的,正常分娩和NICU新生儿应采用不同的筛查方案。 1.正常分娩:用筛查型耳声发射(OAE)或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作为一线初筛工具。所新生儿在出院前均应接受听力初筛;未通过初筛的应在出生42d内进行复筛。复筛时一律双耳复筛,即使初筛时只单耳未通过,复筛时亦均应复筛双

胎儿先天性耳聋的原因是什么

先天性耳聋是指因母亲妊娠过程、分娩过程中的异常或遗传因素造成的耳聋。多为感音神经性耳聋。 母亲妊娠的前3个月是胎儿内耳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期间母亲被感冒、风疹等病毒或梅毒感染,均可能妨碍胎儿内耳的正常发育,造成先天性听力损失。 此外,母亲妊娠期间患各种中毒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甲状腺功能异常、腹部X线照射、长时间深度麻醉、各种中毒性药物使用、先兆流产等,也都可能影响胎儿内耳发育。 母亲分娩过程中,包括产期及产后几天的病变,如妊娠毒血症、早产、难产、脐带绕颈、分娩中的外伤、呼吸道堵塞引起新生儿缺氧窒息

影响孩子听力的几大因素

■我国每年新增聋儿3万多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周永青说,听力障碍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1%-3%。正常发育的婴儿,在6个月时就识别和分辨语言及其变化的能力。这个时候,如果宝宝生长在声的语言环境中,就会为以后掌握语言规律打下基础。相反,如果这个时期没发现自己的孩子听力问题,那么将错过最佳的语言训练时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世界轻度听力损失者近6亿。我国听力障碍残疾人2057万,居各类残疾之首,其中大部分人是在婴幼儿时期形成的,而且现在每年还要新增聋儿3万余名。对于这些每年新生的3万

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哪些

1、新生儿筛查项目中的听力筛查 听力筛查采用的是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耳声发射或和行为测听等生理学检测方法。其原理是甚至听力的过程,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代表听力损害,所以会对外耳、中耳及内耳经过机械能(声波)向电能转换等这一系列过程进行筛查,这样可以检查出是哪个部分出现问题。 补充说明:新生儿通过筛查只能保证出现相关疾病时,排除不同的发病病因,并不能保证今后不存在发生相关疾病的危险。因为新生儿听力检查只是检查机械能传导的过程,并不能发现孩子是否存在进行性听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2、新生儿筛查项目中的苯丙酮尿症

神经性耳聋检查

在我们的身边,大家常常见到的是老人出现耳聋的现象。但是近年来发现,也出现了一批年轻人,甚至是儿童耳聋的患者。尽管他们的发病原因不同,但是,他们都要做一系列的检查,才可以对症下药。那么,神经性耳聋患者都要做哪些检查呢?下面就让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神经性耳聋要做的检查: 音叉检查:tuning-fork test是鉴别耳聋性质最常用的方法。常用C调倍频程五支一组音叉,其振动频率分别为128、256、512、1024和2048Hz。检查时注意:a应击动音叉臂的上1/3处;b敲击力量应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