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湿热的鉴别诊断

湿热的鉴别诊断

看中医时,我们常会听医生说“湿热”。那么,什么是湿热,湿热有哪些表现,应注意什么问题呢?要明白湿热,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

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症状应与以下几种症状相鉴别。

1、湿热浸淫

湿热浸淫,由于冒雨涉水,久居湿地,湿邪入侵,渐积不去,遏而生热;或饮食不节,嗜食膏粱,脾运无权,滋生内湿,郁久化热,湿热浸淫,阻滞气血,筋骨失养所致。主要表现为四肢痿软,身体重或 麻木 ,微肿,尤以下肢多见,或有发热 , 胸 痞脘闷,小便短赤涩痛,苔黄腻,脉细数。

2、湿热内蕴

湿热内蕴指湿热蕴酿于中焦脾胃及肝胆。湿为重浊粘滞之邪,阻滞气机,与热邪相合,则湿热交困。热因湿阻而难解,湿受热蒸而使阳气更伤。

阴囊湿疹诊断鉴别

诊断

阴囊湿疹的诊断并不困难,根据皮损的特点和剧烈瘙痒的情况一般即可以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有时需要与阴囊的神经性皮炎,核黄素缺乏引起的阴囊瘙痒及乳房外湿疹样癌作出鉴别。

(1)阴囊神经性皮炎可见连成片的扁平丘疹,严重者遍布整个阴囊,其特点是,虽有瘙痒,但无渗液,日久皮肤变厚,呈席纹状。

(2)核黄素缺乏引起的阴囊瘙痒病程一般较短,一般无明显的皮肤肥厚,内服核黄素可在短期内见效,常常伴有舌炎或口角炎。

(3)乳房外湿疹样癌外观类似湿疹,但仔细观测,皮损为境界清楚的红色斑片,表面有渗出结痂和角化鳞屑,逐渐扩大,甚至出现溃疡,需要作组织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登革热的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 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炎的症状较明显,皮疹少见,无皮肤瘀点、瘀斑。

2.麻疹 咳嗽、流涕、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以及咽痛,全身乏力常见。在病程的第2~3天,90%以上患者的口腔出现科氏斑。皮疹为斑丘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2~3天内遍及全身,最后见于手掌与足底。

3.猩红热 急性咽喉炎较明显,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并可有脓性分泌物,颌下及颈淋巴结肿大、触痛。发热24h后开始出疹,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及全身。皮疹为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退色,伴有痒感。面部充血而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形成口周苍白圈。咽拭子培养可有A群β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

4.流行性出血热 亦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休克、少尿、高血容量综合征。发热,出血,休克与少尿依次出现很常见。休克常于退热时发生。血液白细胞计数增高,异型淋巴细胞常超过10%,血小板减少。尿中出现大量蛋白质和膜状物。血清中可检出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IgG、IgM抗体。

5.钩端螺旋体病 病前有疫水接触史。急性发热,眼结膜充血,结膜下出血,腓肠肌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患者走路时腓肠肌疼痛更为显著。体检时腓肠肌压痛较明显。血清中可检出抗钩端螺旋体的IgG、IgM抗体。

6.恙虫病 发病前曾在灌木草丛中工作或坐卧。可于肿大、压痛的淋巴结附近发现特征性焦痂或溃疡。血清变形杆菌凝集试验(外-斐反应)检查,OXK凝集抗体效价达1∶160或以上有诊断意义。血液接种于小鼠腹腔,经饲养7~10天后可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

7.败血症 常有原发性感染灶an,如外伤化脓性病灶、肺炎、肠炎等。可出现迁徙性感染病灶,如肺脓肿、肝脓肿、脑脓肿等。血液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血液培养或感染病灶抽吸物培养可有病原菌生长。若血液培养与感染病灶抽吸物培养有相同的细菌生长则更具明确诊断意义。

8.伤寒 持续发热1周以上,伴全身中毒症状,如表情淡漠、食欲缺乏、腹胀、便秘、相对缓脉,肝、脾大,右下腹压痛等。病程的第2周可于胸腹部皮肤发现颜色淡红、直径为2~5mm、压之退色、数目常在10个以下的玫瑰疹。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反应(伤寒杆菌血清凝集反应)中“O”抗体效价可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可在1∶160以上。血液和骨髓培养可有伤寒杆菌生长。

9.疟疾 间歇发作性寒战、高热、大量出汗,贫血和脾大。每次发作过程持续4~8h。间歇发作的周期有一定规律性,间日疟、卵形疟为每隔天发作1次,三日疟为每隔2天发作一次。血液的厚、薄涂片经吉姆萨染色(Giemsa’s stain)后用显微镜油镜检查,发现疟原虫有明确诊断意义。

10.流行性乙型脑炎 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征与脑膜刺激征阳性。血液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脑脊液细胞数轻度增加,压力和蛋白质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血清免疫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有明确诊断意义。

湿疹的诊断鉴别

根据多形性皮疹,对称性分布,皮疹边缘不清。易渗出,有剧烈的瘙痒,常反复发作,呈慢性经过等特点,一般不难诊断。但是,急性湿疹要和接触性皮炎鉴别,慢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鉴别,手足湿疹要和手足癣鉴别。

钱币形湿疹是边界较清楚的成片湿疹,由钱币到手掌大或更大,又称盘形湿疹、红斑,水疱或丘疱疹聚成斑块,或是结伽脱屑而为局限的亚急性湿疹,引起剧痒,通常发生于手背及于指背侧,也可出现于四肢伸侧、足背、肩部或臀部等处,往往屡次减轻或加重,特别在寒冷季节中容易复发。

湿疹是常见的皮肤病,遇到有渗出液、红斑、丘疹、水疱等发痒皮损时,往往要考虑湿疹。和湿疹难区别的是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原发刺激性或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什疹或异位性皮炎。湿疹也常须和念珠菌病、脂溢性皮炎、痒疹、玫瑰糠疹、多形目光疹等病区别。

肝胆湿热的诊断和鉴别

肝胆湿热是湿热郁结肝胆所表示的证候,临床表示为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身目发黄或冷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肝胆湿热可以其临床表现作为诊断依据。

肝胆湿热与脾胃湿热的鉴别诊断

一、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共同点

1.病因相同: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所致。

2.都有纳呆,呕恶,腹胀等脾胃症状。

3.二者可有黄疸的症状。黄疸是由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所致。二证如出现黄疸,皆为阳黄。

4.望舌苔均为舌红苔黄腻湿热之象。

二、肝胆湿热与脾胃湿热的不同点:

1.湿热偏重不同。

虽然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之病因均为湿热,但湿热偏重不同。脾胃湿热湿重于热,湿的表现如肢体困重,纳呆,腹胀,大便溏泻表现明显。热的表现相对较轻。肝胆湿热热重于湿。热的表现如身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的表现明显,而湿的表现相对较轻。

2.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都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

如腹胀,纳呆,呕恶。肝胆湿热产生上述症状是因为肝气横逆犯胃。脾胃受病,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较轻。而脾胃湿热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致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明显。肝胆湿热多兼有脾胃症状。而脾胃湿热则不兼胁痛,口苦等肝胆症状。

3.肝胆湿热因湿热郁结肝胆,疏泄失职,肝气郁滞,通则痛,故胁肋部胀痛不适,而脾胃湿热为脘闷腹痛症状,无胁肋胀痛的症状。且肝胆湿热有湿热下注的症状,如阴囊湿疹,潮湿,睾丸肿胀,坠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症状。脾胃湿热则无这些湿热下注的症状。

4.从治疗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疗程来看,脾胃湿热的疗程较长。愈后较少复发。肝胆湿热虽疗程较短,但屡有发作。因脾胃湿热湿大于热,湿邪致病的特点是病程较长,故缠绵难愈。

产后风湿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育龄妇女产后或者人工流产术后以及坐月子调护不当而感受风寒湿邪,很容易患上产后风湿病,这种疾病以肢体、关节酸困疼痛,麻木不适,怕风、怕冷为主要表现,其诊断要点主要有:

1、有产后或人流后感受外邪史;

2、患者表现为肌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不适,重着,自汗怕风、怕冷(阴雨天加重,晴天和暖缓解),并伴有头痛,眼眶痛等,受累部位无红肿、不变形,面色无华,体倦乏力,失眠多梦,烦躁易怒等;

3、试验室检查:血沉、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均正常,可能部分患者抗“O”增高,X线大部分正常,而年龄40岁以上或久病者多见骨质增生;

4、临床运用抗菌素、消炎止痛药以及激素治疗无法缓解。

鉴别诊断

与风湿病 、风湿性关节炎相鉴别。

痰湿的鉴别诊断

寒性体质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平衡的有机整体,体弱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衡。寒体性质是身体内部阴气过剩,导致阴阳失调。具体表现为内脏下垂,对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功能减弱,以至身体对热量吸收减少,身体呈寒性。不常喝水不会觉得口渴,常觉得精神虚弱且容易疲劳,脸色苍白、唇色淡,怕冷、怕吹风、手脚冰冷,喜欢喝热饮、吃热食、常腹泻、常小便且颜色淡,月经常迟来,血块多,舌头颜色为淡红色。

特禀体质

所谓特禀体质,其实包涵两个意思,先天的、特殊的体质。常指的是有一些先天性禀赋或者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体质,包括过敏体质、先天性畸形或生理性缺陷等等。

血瘀体质

血瘀体质的人经脉的血液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而停留于体内,或血液运行不畅,瘀积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器官之内,从而出现一系列体质特点。

热痱的鉴别诊断

1、白痱:西医称晶形粟粒疹,较少见,好发于高热大量出汗的病人、体质虚弱的婴幼儿及老年人,常见于颈部与躯干,为集积、表浅、晶莹透亮的小疱,周围无红晕,疱壁薄,易磨破,无痛感,痒感很轻。病程短暂,一般一周左右可自行吸收结痂脱屑而愈。

2、脓痱:脓痱(脓疤性粟粒疹) 是痱子顶端有针头大浅表性小脓疱。临床上较为少见,常发生于皱襞部位,如四肢屈侧和阴部,小儿头颈部也常见。脓疱内常无菌,或为非致病性球菌,但溃破后可继发感染。

3、痱疹样皮疹:皮肤的一种红色粟样粒丘疹,伴有强烈的瘙痒和麻刺感,常见于湿热气候时,由汗腺导管阻塞或排泄障碍引起。

平时注意皮肤清洁,勤洗澡,保持皮肤干燥,清洗后扑撒痱子粉可预防痱子发生。

1.室内要通风,尽量降低室温,保持凉爽及干燥,湿热的空气对痱子的消退不利。

2.勤洗澡,洗澡时要用温水,禁用热水烫洗,凉水也不好,禁用带刺激性的碱性肥皂。洗后要立即擦干。

3.涂痱子粉或爽身粉。这类粉剂多含滑石粉及氧化锌,主要作用是吸汗、干燥、清凉等。

4.得了痱子以后不要涂油膏,其使用后皮肤浸软,妨碍汗液蒸发。

5.勤更内衣,穿着宽松单薄布料衣服,这样就可以避免痱子的发生。

热痱的偏方1.将适量新鲜生姜压成汁后加入温水中,然后将宝宝放入浴盆浸泡、洗浴。每日早中晚三次。或用生姜片在宝宝患处轻轻擦试后,再放入温姜汁水盆中给宝宝洗浴。

热痱的偏方2.将西瓜皮洗净后在宝宝患处轻轻擦拭,至发红然后将适量新鲜的香菜煮沸后,将汤汁倒入温水盆里,为宝宝浸泡洗浴,每日早中晚三次。

热痱的偏方3.把黄瓜洗净切成片后,在宝宝患处擦拭,然后再把适量黄瓜压成汁倒入温水盆中,再把宝宝抱入盆中浸泡和洗浴。每日早中晚三次。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热痱以及导致热痱出现的原因,热痱还有很多种类,我们还提出了应该如何预防热痱,所以大家平时要做好个人卫生才能预防热痱,上文介绍了热痱的一些偏方的治疗方法,相信对大家是有帮助的。

如何鉴别诊断湿疹

湿疹的诊断主要是根据其典型的临床症状,其临床表现具有瘙痒性、对称性、

渗出性、多形性和复发性等特点;但是要注意急性湿疹需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慢性湿疹需要与神经性皮炎相鉴别;手足部湿疹需要与手足癣鉴别。

湿疹的诊断依据

湿疹的诊断较容易,根据湿疹的症状,临床表现特点,发病史不难诊断:

1 急性湿疹皮疹表现为多形性、对称分布,倾向渗出;

2 慢性湿疹皮损呈苔藓样变;

3 亚急性损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自觉瘙痒剧烈;容易复发;

对特殊型湿疹应注意其独特临床症状,慢性湿疹需同神经性皮炎鉴别,神经性皮炎先有瘙痒后发皮疹;苔藓样变明显,皮损干燥、一般无渗出、无色素沉着。好发于颈项、骶部及四肢伸侧。可耐受多种产品及理化等刺激。

一定要确诊后再选择药物和治疗方法,否则可能会延误治疗或加重病情。

湿疹的鉴别诊断

儿童湿疹是指发生于儿童期的具有湿疹特点皮肤损害。儿童湿疹包括儿童接触性皮炎;脂溢性和擦烂性儿童湿疹;儿童异位性皮炎。中医称之为奶癣,胎毒疮。其原因系胎中遗热遗毒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受风邪所致。

儿童湿疹可分以下数型:

儿童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 in infants,过敏反应发生者罕见,常见为原发性刺激所致。

1.最常见部位为颜面部,患部常鲜红、肿胀、界限清楚。可能由轻度刺激性食物所致。例如橘汁和番茄汁、流涎、喂食溢出等的连续刺激而引起皮炎。加之磨擦刺激使皮炎进一步加重。其他常见部位为肘、膝,往往与床单或地毯的磨擦有关。

2.有些病例皮损类似成人中所见的皲裂chapping或干性湿疹。皮损常呈局限性,好发于两颊部。寒冷或风吹可使病情加重。

3.另一常见而特殊的接触性皮炎是发生于儿童尿布区的尿布皮炎。

脂溢性和擦烂性婴儿湿疹

1.常见于儿童。

2.皮损特点为儿童的头顶部常出现乳痂,有时皮肤多油,颜面出现粉刺和粟丘疹,头部鳞屑常呈粘连性和油腻性,进而颊部出现境界明显对称性湿疹性斑片,局部红肿。皮损持久存在时,可继发念珠菌及细菌感染。

3.过度肥胖的儿童,耳后皱壁部,颈后及其他间擦部位常在界限清楚的红斑基础上出现皮肤浸渍。

鉴别诊断

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是引发心脏骤停猝死的常见因素之一。心室连续、迅速、均匀地发放兴奋每分钟在240次以上,称为心室扑动。假如心室发放的兴奋很迅速而没有规律,这就叫或心室颤动(室颤)。室颤的频率可在每分钟250-600次之间。

心音及脉搏消失:是室颤的一种表现:脉搏不能触及、心音消失、血压(收缩压)常在60 mm Hg以下或测不到等血液循环恶化的征象。

心搏漏跳:规则的心脏跳动之外出现突然提前的心跳称为过早搏动(早搏),早搏时可无症状,也可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频发早搏使心排血量降低,或会引起脑供血不足时引起乏力、头晕及胸闷,并可使原有的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加重。用手测搭脉搏时可发现脉搏不稳定、早跳或“漏跳”。早搏可偶尔出现,也可频发。早搏可以出现在任何的年龄段的患者。

心脏停搏:指心肌仍有生物电活动,而无有效的机械功能,断续出现慢而极微弱且不完整的“收缩”情况,心电图上有间断出现的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频率多在每分钟20~30次以下。此时心肌无收缩排血功能,心脏听诊时听不到心音,周围动脉扪不到搏动。

相关推荐

尖锐湿疣如何鉴别诊断

1.绒毛状小阴唇 又名假性湿疣,好发于年轻女性的小阴唇内侧、阴道前庭和尿道口周围,呈对称密集分布的直径1~2mm白色或淡红色小丘疹,表面光滑,有些可呈绒毛状、鱼子状或息肉状。无明显自觉症状,偶有瘙痒。醋酸白试验阴性。 2.珍珠状阴茎丘疹 皮疹位于龟头的冠状沟缘部位,可见珍珠状、圆锥状或不规则形的白色、黄白色或肤色丘疹,可为半透明,表面光滑,质较硬,丘疹间彼此互不融合,沿冠状沟规则地排列成一至数行。醋酸白试验阴性。 3.皮脂腺异位症 龟头、包皮内或小阴唇等部位可见粟粒大小、孤立而稍隆起、成群或成片的黄白色或

风湿性心脏病诊断鉴别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疾病诊断 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心脏彩超等检查,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诊断比较容易。 鉴别诊断 主要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天性发育不良引起的瓣膜病变以及老年性心脏瓣膜病。

新生儿发热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新生儿腋温超过37.2℃或肛温超过37.8℃时即为发热(fever),进一步应明确发热的原因,首先除外各种感染病因,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一般容易诊断,但首先应准确测量体温。 测量新生儿体温常用部位是肛门,腹部皮肤和腋下,通常将肛温视为深部体温,测肛温时温度探头插入深度为3cm,测肛温的缺点是偶可引起肠穿孔,这种情况极少见,如操作谨慎轻柔,完全可避免,测量皮肤温度的优点是能及早发现由于环境温度影响引起的体温过高,对新生儿的干扰很小;缺点是探头不易固定,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弥补的方法是用双

发热的常识

即低热(37.5℃-38.5℃,多在疾病初期)、间歇热(一段时间发热,一段时间不发热)、弛张热(一天内体温波动在2度以上)、持续高热(39.℃以上)。 发热的诊断是个复杂的问题。 低热需要与结核病鉴别诊断。 间歇热需要与免疫炎性疾病如Still病、木村病、Castleman病等鉴别诊断,也需要与自身免疫病如风湿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班狼疮、白塞氏病等鉴别诊断。 弛张热需要与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 高热需要与严重感染性疾病、白血病、坏死性淋巴结炎等鉴别诊断。 有些病人发热几个月、几年才明确诊断。 在长期的发

尖锐湿疣如何鉴别诊断

1、绒毛状小阴唇 又名假性湿疣,好发于年轻女性的小阴唇内侧、阴道前庭和尿道口周围,呈对称密集分布的直径1~2mm白色或淡红色小丘疹,表面光滑,有些可呈绒毛状、鱼子状或息肉状。无明显自觉症状,偶有瘙痒。醋酸白试验阴性。 2、珍珠状阴茎丘疹 皮疹位于龟头的冠状沟缘部位,可见珍珠状、圆锥状或不规则形的白色、黄白色或肤色丘疹,可为半透明,表面光滑,质较硬,丘疹间彼此互不融合,沿冠状沟规则地排列成一至数行。醋酸白试验阴性。 3、皮脂腺异位症 龟头、包皮内或小阴唇等部位可见粟粒大小、孤立而稍隆起、成群或成片的黄白色或

血热崩漏的诊断鉴别

血热崩漏病因 肝经有火,辛辣过热等均可导致血热崩漏。有关血热崩漏,临床上亦不外乎这几种,因热伤冲、任,迫血妄行,以致成崩漏。正如《伤寒明理论》所谓:“冲之得热,血必妄行。”其次,肝火内炽,阳气亢盛,阴血失守,热迫血行,或因过服辛辣过热之品,酿成生火,热迫冲、任,而成崩漏。可见血热为崩漏重要病因之一。 鉴别诊断 崩漏病因主要与血热、血瘀、脾虚、肾虚有关。 血热:或怒动肝火而血热妄行;或阳气亢盛,阴血失守,热迫血行;或过服辛辣过热之品,热伤冲、任;或因膏粱厚味,以致脾湿下流于肾,与相火合为湿热,迫经下漏而成为

鉴别诊断

临床上还有一些炎性甲亢(或称破坏性甲亢),是由于甲状腺炎性反应导致甲状腺滤泡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滤胞细胞中大量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引起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明显升高和TSH下降,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查酷似甲亢。炎性甲亢包括亚急性甲状腺炎甲亢期、无痛性甲状腺炎的甲亢期、产后甲状腺炎的甲亢期和碘致甲亢2型。鉴别Graves病和炎性甲亢十分重要,因为前者需要积极治疗,后者不需治疗。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甲状腺摄131I率检查,前者甲状腺摄131I率是升高或正常的,后者是被抑制的;此外前者的TRAb是阳性,后者是阴性的;前者合

单纯性甲状腺肿和哪些疾病易混淆

主要应与甲亢相区别,甲亢除有甲状腺肿以外,其甲亢症状较明显,甲状腺功能变化较突出,即有明显的T3、T4、FT3、FT4、rT3升高及TSH下降,其TRAb、TSI、TGA均可阳性,TMA多呈阳性,131I吸碘率升高,尿碘升高。但单纯性甲状腺肿兼患神经功能症时,则鉴别诊断稍有困难。如吸 131I率都有升高,此时做T3抑制试验可有帮助。 单纯性甲状腺肿有囊性变及出血时,应与亚急性甲状腺炎做鉴别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甲状腺肿大程度不如单纯性大,且其病程较短有助于鉴别诊断。 单纯性甲状腺肿病情不重时可伴有轻度甲减

风湿性关节炎诊断鉴别

鉴别诊断 1、类风湿性关节炎,为多发性对称性指掌等小关节炎和脊柱炎。 2、脓毒血症引起的迁徙性关节炎,常有原法感染的征候,血液及骨髓培养呈阳性,且关节内渗出液有化脓趋势,并可找到病原菌。 3、结核性关节炎,多为单个关节受累,好发于经常活动手摩擦或负重的关节。 4、结核感染过敏性关节炎。 5、淋巴瘤和肉芽肿。 6、莱姆关节炎,此病是由蜱传播的一种流行病。

扁平湿疣的鉴别诊断

1、一期梅毒硬下疳应与软下疳、固定性药疹、生殖器疱疹等鉴别。 2、一期梅毒近卫淋巴结肿大应与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引起的淋巴结肿大相鉴别。 3、二期梅毒的皮疹应与玫瑰糠疹、多形红斑、花斑癣、银屑病、体癣等鉴别。扁平湿疣应与尖锐湿疣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