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髃如何针刺
肩髃如何针刺
肩髃针刺手法
取穴:坐位上臂下垂。肩峰外侧端之下方,三角肌中分起点之中点;举上臂现凹陷处。
简易取法: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在肩部高骨(锁骨肩峰端)外,肩关节上出现两个凹陷,前面的凹陷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外上向内下与肩关节表面成90°。
进针深度:用直刺法,与皮肤垂直进针,直刺0.5-0.8寸;或向内斜刺法,与穴位下外的皮肤呈50°夹角,向内稍偏下,斜刺1.5-2寸;或向下斜刺法,与穴位上内的皮肤呈50°夹角,向下斜刺1.5-2寸,亦可向前向内下及后内下进行透刺。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会有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甚至到手指。
作用主治
肩髃穴正在肩端上,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又是手阳明与跷脉之交会穴,本穴具有疏风活络,散邪解热,调和气血,通利关节,止痛止痒之功,用于治疗上肢不遂,肩臂疼痛,筋骨酸痛,手臂挛急,头不能回顾,风热瘾疹,瘿气,瘰疬诸症。
针刺肩髃操作正确的情况下是不会有危险的,但在行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忌行针时活动肩部,当针直接刺入肩关节腔后,行针过程中不得移动上肢,否则易发生弯针,甚至折针。故古有“已针不可摇,恐伤针”之说。
2.忌针具消毒不严,因本穴须直接刺入肩关节腔中,故针具消毒一定要严格,否则针刺体虚,抵抗力弱或糖尿病患者时,可能会导致感染,生疮,或化脓性疾病。
手三里针刺方法 手三里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疏风散热,消肿止痛。配合谷,下关,颊车,针刺泻法,治疗风热牙痛;配颊车,翳风,外关,合谷,针刺泻法,治疗风火颊肿;配鱼际,扶突,天鼎,二间针刺泻法,治风热失喑。
2.配天枢,中脘,曲池,璇玑,针刺平补平泻法,理肠胃,消积滞,通腑气,治疗食滞胃肠之腹胀,泄泻。
3.本穴通经活络。配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上肢不遂;配肩髃,肩髎,臑俞,曲池,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肩痹疼痛;配曲池,天井,少海,手五里,外关,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肘挛不伸。
肩髃的位置在哪里
肩髃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比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取穴:上臂平举时,在肩部高骨(锁骨肩峰端)外,肩关节部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肩髃穴。
肩,穴所在部位也;髃,骨之禺也,禺乃角落之意,髃所指为骨之边缘,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水域相对肾所主的腰膝固部来说它是处于较远的边缘之处,故名。肩髃属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为上肢要穴,具有疏风散热,通经活络,缓解肩臂疼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肩关节疾病,如肩周炎,颈椎病,肩胛痛,臂痛,半身不遂,肩臂风湿痛等症。此外对于中风引起的半身不遂,经常刺激肩髃穴,尤其是进行针刺,能起到很好的疏风活络作用。
肩髃穴按摩方法
正坐,左手屈肘抬臂,与肩同高,用右手中指的指腹垂直按压穴位,以有酸痛,胀麻的感觉为宜,分别按揉左右两边的穴位,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3分钟。
肩周炎的拔罐疗法
1.方法一
(1)选穴大椎、天宗、肩贞、肩髃。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天宗: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 (垂臂,由肩胛冈下缘中点至肩胛下角做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处为取穴部位,用力按压有明显酸痛感)。
肩贞: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在肩部高骨(锁骨肩峰端)外,肩关节上出现两个凹陷,前面的凹陷为取穴部位]。
(3)拔罐方法
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刺入,得气后留针10分钟。出针后,再进行拔罐,留罐10分钟,起罐后或加温和灸1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肩髃、臂臑、肩贞、曲池、外关。
(2)定位肩髃:见前。
臂臑: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屈肘,紧握拳,上肢用力令其紧张,三角肌下端偏内侧处为取穴部位)。
肩贞:见前。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3)拔罐方法
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刺入,得气后留针10分钟,出针后,再进行拔罐,留罐10分钟,起罐后或加温和灸1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气血瘀滞
(一)症状
肩部疼痛,痛势较剧烈,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以夜间为重,肩关节活动受限较明显,局部肿胀、青紫。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天宗、膈俞、肝俞、肩髃。
(2)定位天宗:见前。
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个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肩髃:见前。
(3)拔罐方法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各穴,以微出血为度。起针后拔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肩中俞、肩髃、血海、阳陵泉、承山、阿是穴。
(2)定位肩中俞: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先取大椎穴,由大椎穴向双侧旁开2横指(约2寸)处为取穴部位]。
肩髃:见前。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位,屈膝成90°,医者立于患者对面,用左手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伏于其膝盖上,拇指尖所指处为取穴部位)。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坐位,屈膝成90°,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缘与下缘交叉处的凹陷,为取穴部位)。
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胭横纹中点至外踝尖平齐处连线的中点为取穴部位)。
阿是穴:局部压痛点处。
(3)拔罐方法
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各穴,以微出血为度。起针后拔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1疗程。
注意事项
(1)拔罐治疗肩周炎有较好的疗效,同时配合推拿和针灸可缩短疗程。
(2)治疗期间要注意肩背部的保暖,积极开展肩背部的功能锻炼。
针刺肩髃有危险性吗? 肩髃常用配伍疗法
1.配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悬钟,针刺平补平泻法,疏经通络止痛,治疗风寒湿痹阻之关节疼痛,气血瘀滞之半身不遂。
2.配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针刺泻法,祛风通络,治疗风痰阻络之上肢麻木,上肢不遂,疼痛等。
3.配天宗,肩髎,曲池,条口透承山,针刺泻法,舒筋利节,治疗经脉痹阻之肩臂痛,上举不利,肘臂疼痛等。
4.配曲池,支沟,肘尖,三间,章门,针刺泻法,清热散风,软件散结,治疗风热瘰疬。
5.配阳溪,大椎,曲池,三阴交,针刺泻法,疏散风热,和营止痒,治疗风热瘾疹,风疹等。
天宗的定位与主治 天宗穴常用配伍
1.配肩髃,臑俞,肩贞,秉风,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治疗风寒痹阻之肩胛痛。
2.配肩贞,小海,支正,针刺平补平泻法,通络止痛,治疗经气不利之肘臂外后侧痛。
3.配肩井,膻中,尺侧,周荣,针刺泻法,行气活血,治疗气血瘀滞 之乳痈,乳癖等。
肩髃的定位与主治 肩髃穴名解析
肩,穴所在部位也;髃,骨之禺也,禺乃角落之意,髃所指为骨之边缘,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水域相对肾所主的腰膝固部来说它是处于较远的边缘之处,故名。
如何对肩周炎病人做针灸疗法
肩周炎是由于肩周围软组织病变而引起肩关节疼痛和活动的消失,故又称冻肩。好发于40岁以上患者。人到中年,气血渐衰,筋骨失养,肩部劳损或受风寒湿邪侵袭,以致气血不和,脉络阻滞而发病。以肩部产生疼痛,逐渐加重,夜间为甚,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且日益并加重,致一定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的疾病。
针灸疗法:(必须医生操作)
1. 毫针:临床常用肩髃、肩髎、巨骨穴、肩前穴、肩贞穴及肩部压痛点等,亦可配用肩部附近臑腧、臂臑穴或肘关节以下穴位如曲池、外关、合谷等穴,每次取4~5 个穴位。针刺时先刺局部穴,后刺远道穴,中强刺激半分钟左右出针,或间歇动留针5~10min,也可用电针法,2d1次。
2.温针灸:温针灸取肩髃、肩前、肩后、曲池、合谷、天宗、痛点。刺人得气后,在针尾上插2.5cn的艾条在针柄上施针。③刺络拔罐:在患肩部痛点及周围处,以三凌针点刺后拔罐10~15min,吸出少量淤血,或用梅花针叩刺加拔罐。
肩髃如何针刺 针刺肩髃的作用主治
肩髃穴正在肩端上,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又是手阳明与跷脉之交会穴,本穴具有疏风活络,散邪解热,调和气血,通利关节,止痛止痒之功,用于治疗上肢不遂,肩臂疼痛,筋骨酸痛,手臂挛急,头不能回顾,风热瘾疹,瘿气,瘰疬诸症。
中医针灸治疗肩周炎
肩周炎是比较常见的疾病,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这种疾病,很多朋友选择针灸方法来进行治疗。下面,我们就详细的来了解下针灸如何治疗肩周炎的吧。
肩周炎早期,以疼痛症状为主的患者,针炙治疗可每日进行1次。后期以肩关节功能运动障碍为主的病人,治疗通常隔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7日。
针炙治疗肩周炎所选择的穴位主要有:肩髃,肩峰,肩髎,曲池,条口穴(距足三里5寸,胫骨前缘外侧一指宽处),并结合循经取穴和同名经取穴的原则。
如肩峰处有压痛点或后伸肩痛,活动困难时,以太阴经为主,取手,足太阴经穴,先刺阴陵泉,再刺尺泽、肩髃、合谷、曲池、太渊和天宗等穴。有压痛点或内收困难时,以阳经为主,取手,足太阳经为主,取手、足太阳经穴,先刺阳陵泉,再刺肩髎,外关。凡刺下肢穴位时,患肩应同时作上举,外展和内收等动作。
温馨提示:大家看了以上的介绍对肩周炎治疗的方法有所了解了,不是只有针灸能治疗肩周炎,还有很多种方法,它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希望大家注意一下自己的情况,根据自己情况去选择,针灸的方法也有很多,每一种方法都能治疗很多种疾病,所以不要担心。
针灸治疗肩周炎方法
1、基本针灸治疗
治则:疏筋通络、行气活血,针灸并用,泻法。
处方:以肩关节局部取穴为主。
肩髃 肩前 肩贞 阿是穴 阳陵泉 中平穴(足三里下1 寸)
方义:局部近取肩髃、肩前、肩贞,是谓“肩三针”,配局部阿是穴,针刺泻法并加艾灸,可祛风散寒、疏经通络;循经远取阳陵泉能疏筋活络、通经止痛;中平穴系现代新发现的治疗肩周炎的经验效穴。诸穴远近相配,使病邪得祛,筋脉舒通,气血调和,疼痛自止。
加减:太阴经证加尺泽、阴陵泉;阳明、少阳经证加手三里、外关;太阳经证加后溪、大杼、昆仑;痛在阳明、太阳经加条口透承山。
操作:肩前、肩贞要把握好针刺角度和方向,切忌向内斜刺、深刺;阳陵泉深刺或透向阴陵泉;条口透承山可用强刺激;局部畏寒发凉可加灸;肩部针后还可加拔火罐并行走罐;余穴均按常规针刺。凡在远端穴位行针时,均令患者活动肩部。
2、其他针灸疗法
(1) 芒针:取肩髃透极泉、肩贞透极泉、条口透承山等。肩不能抬举者可局部多向透刺,使肩能抬举。条口透承山时边行针边令病人活动患肢,动作由慢到快,用力不宜过猛,以免引起疼痛。
(2)刺络拔罐:对肩部肿胀疼痛明显而瘀阻浅表者可用皮肤针中强度叩刺患部,使局部皮肤微微渗血,再加拔火罐;如瘀阻较深者可用三棱针点刺2~3针致少量出血,再加拔火罐,使瘀血外出,邪去络通。每周2次。
(3) 耳针:取肩、肩关节、锁骨、神门、对应点等。每次选3~4穴,毫针强刺激,留针30分钟;也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4)电针:取肩髃、肩髎、肩前、天宗、曲池、外关等。每次选3~5穴,接通电针仪,早期用连续波、后期用断续波强刺激10~15分钟。
(5)穴位注射:在肩部穴位注射当归、川芎、元胡、红花等注射液或10%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每穴0.5ml。如压痛点广泛,可选择2~3个压痛最明显处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