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的概述
肠癌的概述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大肠癌的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结肠)发展的趋势。其发病与生活方式、遗传、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发病年龄趋老年化,男女之比为1.65:1。
大肠癌的发生与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大肠慢性炎症、大肠腺瘤、遗传因素和其他因素如:血吸虫病、盆腔放射、环境因素(如土壤中缺钼)、吸烟等有关。
大肠癌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感不适、消化不良、大便潜血等。随着癌肿发展,症状逐渐出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腹部包块、肠梗阻等,伴或不伴贫血、发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肿瘤因转移、浸润可引起受累器官的改变。大肠癌因其发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直肠癌概述
直肠癌是由直肠组织细胞发生恶变而形成。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有报道大肠癌(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病率位列第三位(前两位是肺癌及胃癌),到2015年大肠癌的发病率可能超过肺癌及胃癌的发病率,位列第一。因此关于直肠癌的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直肠癌的高发性
全球每年新发大肠癌病人高达93万,在我国每年新发病例高达13-16万人,在消化道肿瘤中大肠癌的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在我国目前大肠癌患病率已经高达46.8/10万;大肠癌已经成为中国三大癌症之一,其发病率正以4.2%的速度螺旋递增,远超2%的国际水平;中国大肠癌发病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发病年龄以40-60岁之间居多,平均发病年龄为48.3岁,比西方人足足早了10-15年,在中国青年患者比欧美更为多见,30岁以下的大肠癌患者并不少见。
直肠癌的严重性
肠癌术后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包括:性功能、排泄功能下降,心理障碍增加、社交活动减少;大肠癌如此多见,但是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大肠癌患者确诊后5年生存率很低;在我国每5分钟就有1人死于大肠癌。
直肠癌早期发现可防可治
大肠癌并非不可防治,实际上大肠癌是最易自我筛查的病症,如能早期发现也是最能治愈的病症。大肠癌生长很慢,潜伏期较长,93%的大肠癌来源于腺瘤(一种癌前病变),从腺瘤发展到癌需5~7年;美国研究表明,每年进行便隐血检测,可使大肠癌死亡率降低33%。虽然大肠癌可防可治,但是在我国实际上超过80%患者确诊时已发展到中晚期,早期诊断率仅10-15%;国内调查显示,早期大肠癌术后存活率达90-95%以上,而晚期则只有5%。
子宫体癌的概述
月经每月来一次。子宫内膜则以月经形式剥离脱落排出。如果这种子宫内膜的细胞发生癌变时便是子宫体癌。
现今,日本每年估计约有2500名妇女患此病,约占女性生殖器官癌瘤全体的10%.子宫体瘤在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治愈确率高
如果月经十分规律,按月潮经时,可以不必担心患子宫体癌。
然而,绝经以后由于子宫内膜不能周期性剥离脱落,子宫内膜细胞可能发生癌变,进而逐渐地发生浸润。
但是患有子宫体癌时,由于癌浸润可较长时间局限于子宫腔内,因而手术将子宫切除便能获得很高的治愈确率,是比子宫颈癌容易治愈的癌瘤。
易患癌的人
易患子宫体癌的年龄是50岁年龄段。从年龄分布峰来看,50岁年龄段的后半期居高,较子宫颈癌可晚10年左右。因此,子宫体癌患者的80%左右发生于绝经以后。未满40岁发病者相当少,大约为5%.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患有高血压症、肥胖、糖尿病、不孕症者容易患子宫体癌,所以这些人必须注意重视体检。
集体检诊对象
子宫体癌患者的97%可有不正常阴道出血。
现今日本贯彻执行老年人保健法,在检诊子宫体癌时,问诊如有最近6个月以内出现生殖器官不正常出血,再对照以下好发人群,应该想到有进一步检诊子宫体癌的必要。
①50岁以上者。
②绝经以后者。
③不孕妇女、月经不规律者。
此外,末次妊娠在5年之内者,多无发生子宫体癌的可能。
癌的发展程度
①0期 一般认为在发展成为子宫体癌前的一段时期里,可有所谓的癌前病变的发生过程,这就是子宫内膜增殖症。
子宫内膜增殖症中,最最接近癌的便是不典型增殖症,可以将其划分为0期癌。
0期癌除去不典型增殖症外,还有上皮内癌或者是显微镜下检查尚难分辨出是否是恶性的。
②I期 因为癌局限于子宫体部,所以子宫腔长8厘米以内时为Ia期,长于8厘米者为Ib期。
③II期 癌变超越子宫体部,浸润到子宫颈部。
④III期 癌变扩散到子宫以外部位,但尚未超越小骨盆腔。
⑤IV期 癌变扩散超出小骨盆腔而危及膀胱与直肠等。
急性肠胃炎概述
疾病概述
本病是胃肠粘膜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本病常见于夏秋季,其发生多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品。中医根据病因和体质的差别,将胃肠炎分为湿热、寒湿和积滞等不同类型。
诊断要点
胃肠炎引起的恶心、呕吐通常发病较急,开始多腹部不适,继而恶心、呕吐。腹部阵发性绞痛并有腹泻,每日数至数十次水样便,黄色或黄绿色,含少量粘液。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恶寒、头痛等。少数病例可因频繁吐泻,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酸中毒。
结肠憩室病的概述
结肠憩室是结肠壁向外凸出形成袋状,可以是单个,但更多是一连串由肠腔向外的囊状突出。结肠憩室可分为真性与获得性两类,真性憩室是结肠壁的先天性全层薄弱,憩室含有肠壁各层。获得性憩室则系粘膜通过肠壁肌层的弱点疝出,因此它是继发于肠腔内压力的增高,迫使粘膜经肠壁肌肉的薄弱区向外突出。
常见腹部症状是左髂窝或下腹部间歇性疼痛,腹胀,排便不规则,黏液便,里急后重,体重减轻和食欲减退等,贫血并不常见,这些症状亦可能是同时存在的肠激惹综合征引起的。
单纯憩室病一般不引起症状,不需治疗,通过饮食调整,进食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有学者发现高纤维素饮食不仅可控制憩室病症状,还可减少腔内压,阻止发生憩室炎症和出血等并发症。
羊的概述
所属学科
「释名」羚羊(俗)、 羊(音钤)、 时珍曰∶按王安石《字说》云∶鹿则比类,而环角外向以自防; 则独栖,悬角木上以 远害,可谓灵也。故字从鹿,从灵省文。后人作羚。许慎《说文》云∶ ,山羊也,大 而细角。《山海经》作 ,云∶状如羊而马尾。费信 至尾,垂九块,名九尾羊。
「集解」《别录》曰∶羚羊角出石城山川谷及华阴山。采无时。
弘景曰∶今出建平、宜都诸蛮山中及西域。多两角,一角者为胜。角多节,蹙蹙圆绕。
别有山羊角极长,唯一边有节,节亦疏大,不入药用。乃《尔雅》名 羊者,羌夷以为羚羊, 能陟峻 。
恭曰∶羚羊,南山、商、淅间大有,今出梁州,真州、洋州亦贡。其角细如人指,长四 五 有 藏器曰∶山羊、山驴、羚羊,三种相似,而羚羊有神,夜宿防患,以角挂树不着地。但 角弯中深锐紧小,
羊,是牛科分布最广,成员最复杂的一个亚科,成员之间体型和习性相差较大,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族,其分法有一定的争议。羊亚科成员多生活于高原山地,其分布中心是亚洲腹地。
牛科除了牛亚科的牛族统称为牛,羊亚科的羊族统称为羊外,其它多统称为羚羊。
羊族Caprini
有4属,均是一些非常适应山地生活的动物。绵羊属Ovis是分布最广的羊,在欧亚大陆和北美
洲的山地都能见到,以角大而成螺旋形为特征,其中家畜绵羊Ovis aries因出产羊毛而被广泛饲养,亚洲中西部的赤盘羊Ovis orientalis可能是家畜绵羊的野生祖先,我国产的盘羊Ovis ammon(右图)则是绵羊属体型最大的一种。山羊属Capra以嘴下有须为特征,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山地,另有西敏羊Capra walie分布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西敏,是非洲仅有的两种野羊之一,数量非常稀少。西敏羊常被当作是羊Capra ibex(右图)的亚种,羊又称北山羊,分布广泛,我国西北也能见到。家畜山羊Capra hircus比绵羊更能忍受恶劣的环境,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其祖先可能是中近东一带的野山羊Capra aegagrus。非洲的另一种亚羊是蛮羊Ammotragus lervia,是蛮羊属的唯一代表,分布于北非,雄羊颈下有长须。有两属野羊是亚洲的特产,岩羊属Pseudois有2种,岩羊Pseudois nayaur分布于我国西南部和西北南部及中亚一些山地,倭岩羊Pseudois schaeferi是较新承认的种,特产于我国西南。塔尔羊属Hemitragus有3种,雄性身披长毛,分布于南亚和西南亚的山地,其中喜马拉雅塔尔羊Hemitragus jemlahicus也见于我国西藏最南部。
肾的概述
字典释义
肾( shèn) 字从肉,从臤(qiān),臤亦声。“臤”本义为“牢固掌控臣属”。“肉”指“人体”。“臤”与“肉”联合起来表示“人体的抓总部分”。本义:人体津液系统的总阀门。
肾脏( kidney):人或高等动物的主要排泄器官,左右各一,在腰椎骨的两边,由于右侧有实质性器官肝脏占据空间,大多数人左肾位置比右肾稍高。肾也叫腰子。
肾脏
用显微镜观察,可见到每一个肾脏主要由约100万个具有相同
结构与机能的肾单位和少量结缔组织所组成,其间有大量血管和神经纤维。
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肾小管又汇合入集合管。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故《素问·脉要经微论》说:“腰者,肾之府”。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在五行属水。由于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络属于肾与膀胱,故肾与膀胱相为表里。
慢性肠炎概述
肠炎(Enteritis)是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小肠炎和结肠炎。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稀水便或黏液脓血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及里急后重感觉,故亦称感染性腹泻。肠炎按病程长短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慢性肠炎病程一般在两个月以上,临床常见的有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和限局性肠炎等。
因病原不同而异。一般应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初步加以判断。进一步确诊需依赖实验室检查。细菌性肠炎可作呕吐物及大便培养,获得病原菌即可确诊。有些病原菌如沙门菌感染可作血培养。病毒性肠炎可用电子显微镜、免疫电镜、免疫荧光及血清学检查如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法及放射免疫法等检查病毒的抗原和抗 体。寄生虫性肠炎可直接镜检,寻找病原体及其虫卵。真菌性肠炎可从大便中直接涂片,在显微镜下检查真菌或作大便真菌培养。
肠镜检查的概述
肠镜检查是目前发现肠道肿瘤及癌前病变最简便、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但毕竟内镜检查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方式,有一定的不适和并发症,因此,有不少人畏惧这种检查,致使一些大肠病变甚至肿瘤不能早期确诊,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近年来随着麻醉药品和医疗监护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无痛肠镜检查。其实质就是在检查前经静脉注射一种起效快、有效时间短、作用确切的麻醉药物,使患者在数秒钟内入睡,完成全部检查后早期即能苏醒,检查过程中不会有任何的不适和痛苦感觉,因此越来越受到患者的喜爱。但肠镜检查也存在不足之处,如麻醉意外、有时麻醉复苏过程较长、费用较贵等。
肾的概述
字典释义
肾( shèn) 字从肉,从臤(qiān),臤亦声。“臤”本义为“牢固掌控臣属”。“肉”指“人体”。“臤”与“肉”联合起来表示“人体的抓总部分”。本义:人体津液系统的总阀门。
肾脏( kidney):人或高等动物的主要排泄器官,左右各一,在腰椎骨的两边,由于右侧有实质性器官肝脏占据空间,大多数人左肾位置比右肾稍高。肾也叫腰子。
肾脏
用显微镜观察,可见到每一个肾脏主要由约100万个具有相同
肾
结构与机能的肾单位和少量结缔组织所组成,其间有大量血管和神经纤维。
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肾小管又汇合入集合管。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故《素问·脉要经微论》说:“腰者,肾之府”。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在五行属水。由于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络属于肾与膀胱,故肾与膀胱相为表里。
胃肠感冒的概述
所谓“感冒”,即为身体不舒适的一般用语,而“胃肠感冒”就是指胃肠的不舒服。胃肠型感冒也是感冒的一种,表现为胃肠道的不舒服,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造成胃肠不适的原因众多,包括细菌、病毒的感染,环境不适应,对饮食过敏,药物反应以及头部伤害(脑震荡)等。
胃肠性感冒主要是由一种叫“轲萨奇”的病毒引起的,同时伴有细菌性混合感染。胃肠性感冒在医学上又称“呕吐性上感”,它的发病症状主要是:胃涨、腹痛、呕吐、腹泻,一天排便多次,身体感觉乏力,严重时会导致肌体脱水、体内电解质紊乱,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这时如果以止泻药物进行治疗,不但不会缓解病情,还会延误病情。
胃肠感冒的大多数患者发病急,先出现胃肠道症状,随后出现感冒症状,所以很多患者往往在初期就先自我诊断为肠胃炎。
盲肠炎的概述
盲肠炎的正确的名称应该是急性阑尾炎,通俗称盲肠炎。阑尾约长三至四吋(七十五至一百毫米),是自大肠初段长出 的管状器官。阑尾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阑尾炎起病突然,必须立刻动手术。
急性阑尾炎民间俗称“盲肠炎”,这是在解剖部位上的一种误解,实际阑尾是在盲肠末端的一个废用性器官。如果发生了感染时,则容易发炎而导致发病。盲肠炎原因大都是阑尾在盲肠的出口受阻,继发细菌感染所致;但另有30%病例未见阻塞,其发炎可能因病毒、寄生虫或细葡感染、创伤或开刀后粪便滞留所致。
盲肠炎是急性腹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每人一生中平均有7%机率会发生盲肠炎,以十至三十岁最多,而五岁以下及五十岁以上则相对少见。容易因症状非典型而延迟诊断或被误诊,发生并发症的机率也较高。男性一般比女性易得盲肠炎,但女性在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之间,常在施行其他腹部手术时,盲肠顺带一并切除。
根据盲肠炎的发病急缓和轻重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可发生脓肿、坏疽和穿孔导致腹膜炎等并发症。一般诊断治疗并不困难,予后良好。但由于阑尾的末端几乎可以位于腹部的任何一个部位。所以,其体征可能有极大差异。因此,须和其他急腹症进行认真的鉴别,以免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