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骨髓炎应该如何护理
颅骨骨髓炎应该如何护理
1、加强营养,鼓励病人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一般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随时给病人饮水或果汁,必要时适当补液,纠正贫血,增强机体抵抗力。
2、饮食指导骨髓炎患者在施治的早期强调并提倡清淡可口的素食。因素食能提供最天然最易消化,最能直接吸收之营养素。如素食配制合理,人体所需要的糖、脂肪、蛋白质这三大营养要素都非常丰富,足够人类机体的合理需要。
骨髓炎的护理
(1)急性骨髓炎症期,尤其是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寒战、脉快、头痛等,要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等病情变化,有高热休克者,给予氧气吸入,激素治疗和人工冬眠,有昏迷者应专人护理。
(2)体温高于39.5℃者,需要给予物理降温,用冰敷或用酒精擦浴,如用药物降温时,可以大量出法,要注意有否出现虚脱,同时应及时擦洗及更换清洁干燥的衣裤,以免受凉。
(3)加强营养,鼓励病人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一般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随时给病人饮水或果汁,必要时适当补液,纠下贫血,增强机体抵抗力。
(4)抬高患肢,下肢用枕垫起,上肢用三角巾悬吊,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为了限制患肢活动,减少疼痛和减轻炎症,防止病理性骨折,一般用石膏托或皮肤牵引固定患肢。石膏固定及牵引要注意肢体血液循环,凡发现肢体皮肤 发紫、发冷、肿胀、麻木等,说明有血液循环障碍,应找医生及时处理。伤口分泌物过多,脓血透过石膏,使石膏软化 破坏等,应及时更换石膏或开窗更换敷料。
(5)注意观察邻近关节有无出现红、肿、热、痛等情况或全身其他部位有无病灶转移的征象。因为当脓液穿过干骺端进入关节腔时,可引起化脓性关节炎或炎症扩散,引起心包炎、心肌炎、肺脓肿等,若诊断穿刺证实有脓液者,常需切开排脓减压,放置引流条或引流管充他引流。应及时更换敷料,并保持床单清洁,注意对伤口的隔离和敷料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宝宝颌骨骨髓炎是怎么回事
新生、婴幼儿颌骨骨髓炎在临床上较少见,由于婴儿颌骨解剖和生理上的特点与成人不同,当骨髓炎发生时,其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与成年人有所差异。
新生、婴幼儿颌骨骨髓炎起病急,发展迅速,易被误诊。如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因上颌骨的骨髓腔较多,血运丰富,易受血源性感染。故发病部位绝大多数都在上颌骨,下颌骨甚为少见。发病年龄多在出生后半月开始,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
新生儿、婴幼儿颌骨骨髓炎的病因多为血源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草绿色链球菌及四联球菌等混合感染。感染途径多由脐带、产道、皮肤等的病灶经血行传播至颌骨。此外,尚有局部接触感染或直接外伤引起,如母亲的乳腺炎、口腔溃疡、鹅口疮及牙龈擦伤等。
除细菌直接侵入颌骨组织外,与新生儿、婴幼儿的全身抵抗力、细菌的毒力和数量也有一定关系。此外,发病因素可能与新生儿、婴幼儿的免疫防御功能有关,如细胞免疫不够成熟、吞噬功能差、补体水平低和抗体免疫力不足等亦容易发生骨髓炎。
【临床表现】
症状特点是起病急剧,患儿可突然发高热,并有烦躁不安、拒食及腹泻等。白细胞增多可达2万左右。局部先出现眼眶周围肿胀,结膜充血,眼裂因眼睑肿胀变小,严重时可有眼球前突。患者侧面颊部及鼻唇沟肿胀,鼻腔有脓性分泌物。口内相当于上颌乳磨牙区颊前庭沟处有脓肿或瘘管形成,同时硬腭部也出现肿胀。内眦部脓肿穿破后常形成瘘管。
若治疗不及时,炎症转入慢性阶段可有死骨形成及牙胚外露。发生在下颁骨的骨髓炎,症状与成年人基本相同,但无牙齿症状;由于下颌骨皮质较厚,下颌骨升支外侧又有嚼肌附丽,脓液不易排出,故病期较长。
【防治】
预防方面要重视产妇及新生儿、婴幼儿的保健,加强产房及新生儿、婴幼儿的医疗护理,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特别注意口腔卫生护理。
新生儿、婴幼儿颌骨骨髓炎的治疗原则,急性期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宜先作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再选择用药。若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不敏感时,可选用新青霉素或广谱抗生素,如氯林可霉素等。用药原则必须足量,至少10~14天或到症状完全消失后,再继续用1~2周,以巩固疗效,避免复发。
颌骨骨髓炎的表现
1.急性颌骨骨髓炎发病急剧,全身症状明显。局部先感病源牙疼痛,迅速延及邻牙,导致整个患侧疼痛并放散至颞部。面部相应部位肿胀,牙龈及前庭沟红肿,患区多个牙齿松动。常有脓液自牙周溢出。下颌骨骨髓炎,因咀嚼肌受侵、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下牙槽神经受累时,可有患侧下唇麻木。上颌骨骨髓炎多见于新生儿、婴儿,感染来源常为血源性。其局部表现为眶下部明显红肿,并常延至眼周致眼睑肿胀。后期可在内眦、鼻腔及口腔穿破溢脓。
2.慢性颌骨骨髓炎急性颌骨骨髓炎如未能彻底治疗,可转为慢性。常见的原因是单纯采用药物保守治疗,脓液自行穿破,引流不畅。慢性颌骨骨髓炎期间,急性症状大部消退,全身症状已不明显,疼痛显著减轻。局部纤维组织增生、肿胀、发硬。瘘管经常溢脓,甚至排出小块死骨。病变区多个牙松动,龈袋溢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引流不畅时,可急性发作。
颅骨骨髓炎的并发症有哪些
1.硬脑膜外积脓:颅骨骨髓炎较易伴发硬脑膜外积脓,偶尔亦可因开放性颅骨骨折早期清创不彻底而引起,其时头皮伤口常已愈合,这类病人早期多有头痛,发烧,嗜睡,当脓肿形成后往往出现颅内压增高及局部脑组织受压症状,如偏瘫,失语或神经废损体征,CT扫描检查可见类似硬膜外血肿的梭形影像,早期呈低密度,一周以后渐变为等密度或高密度影,由于病灶区硬脑膜有炎性肉芽增生,能使内凸的硬脑膜显著强化,呈致密的弧形带为其特征,若为产气菌感染,则可出现液平面及所气体。
2.硬脑膜下积脓:可发生于颅骨骨髓炎之后,亦可因穿透性颅脑伤早期处理欠妥而引起感染,平时则常继发于严重的鼻副窦炎,早期病人常有头痛,发烧及颈强直等表现,稍后,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如头痛,视力下降及嗜睡等症状,但往往缺乏定位体征,较易漏诊,有时由于硬膜下积脓较大造成大脑半球受压或因皮质表面静脉血栓形成,亦可出现神经机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或偏盲,此外,伴发局部性癫痫的机会较多,可达30%,确切的诊断有赖于脑血管造影,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脑血管造影不仅可以看到皮质血管远离颅骨内板,同时还能发现包绕在脓肿周围的肉芽组织毛细血管显影,CT平扫,早期多为紧靠颅骨内板下的新月形低密度区,常伴有大片脑水肿,脑炎,白质内梗塞灶及中线结构的明显移位,增强CT可出现边界清楚,厚度均匀的细强化带,当伴有皮质静脉栓塞和脑炎时,局部常出现脑回状强化影,MRI表现,在T1加权图像上信号低于脑实质,高于脑脊液,T2加权图像上信号高于脑实质,略低于脑脊液。
骨髓炎护理误区
1、神性依赖药物。
在长期与结核菌斗争的过程中,临床上常有部分病人因其知道结核菌的顽固性和难治性,本来经避部透皮式治疗和全身抗结核药物的治疗后,已判定临床治愈,却总是表现出难以脱掉对药物的依赖性,经常怀疑自己的病未治愈,总是找借口和理由在局部用药和服用一些与本病有关或无关的药物。
目的只是求得精神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平衡。但如果经常对症自购一些药物服用,时间一久,药物的毒性会寻找和固守自己的靶位,导致药源性疾病的产生。
2、“老毛病”和“久病成良医”现象:
随着非处方药物更多地进入家庭。慢性骨髓炎病人的抗痨药物,辅助治疗药物随处可买到。有些患者常常认为是老毛病,自己也略知一二,不遵医嘱,只根据自己好恶或感觉,擅自停药、改药,从而出现某种药物重复使用,不但对细菌起不到正向作用,反而增加对机体的毒副作用甚至让细菌钻了耐药/赖药的空子,使治疗失败,导致病情难以控制。
3、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当作补药使用。 因为医疗广告宣传的诱导和自己本身没能正确理解药物药理作用的内涵,片面地追求“药效”作用。本病病人往往把自己的病与这些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断章取义或将适应症对号入座,把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类药当作补药长期服用。
维生素一类虽然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身体健康必不可少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是作为辅酶参与各种代谢功能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但它们在人体内含量甚微,如摄入过多,既不能为机体提供能量,也不作为机体构成成分。维生素或维生素前体广泛存在于肉类、蔬菜、瓜果、粮食等食物中。
平衡膳食,机体吸收能力正常,且无特殊需要,都可由饮食摄入满足,如把它作补品,不加限制地滥用,不但对身体无益,反而有害。许多骨结核病人喜欢服用维生素AD类药物,如维生素A摄入过量,可导致轻度、重度、严重中毒,甚至死亡。
慢性中毒可有骨关节疼痛、肿胀,皮肤搔痒,疲劳、软弱、全身不适,发热、头痛、呕吐、颅内压增高,肝毒性反应血液系统改变等。维生素中毒高钙血症,肾钙质沉淀导致肾功能衰竭等。
所以,慢性骨感染疾病患者,不可偏信或自以为是地随便吃“补药”,再补出与之相关的药源性疾病来! (4)随意增减主渠道治病的药物用量。
有些骨与关节结核病人,对药物的药理作用代谢过程不甚了解,只是感觉本药有较大的毒副作用,随意停药、换药,又在用药上不能定时、定量,疗程又不分长短,病情好转时,又出现忘服、漏服药物现象,这往往也是导致疾病迁延难愈治疗失败的原因。
5、模仿他人用药途径。
长期的病痛折磨,折磨,病友之间产生同病相怜之情。医治一样的疾病,不一样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是常事,但病人有时就把自己的治疗方案与病友作比较后,任意作废,仿效别的病人“高效”的治疗方法与药物使用,忽略了一个人会有多种疾病共存。
同一种疾病人有多种症状同时出现的可能性,即使疾病相同,用药时间长短也不一样,何况人与人之间还存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诱发、继发因素等,也没有考虑自己的临床症状、急缓程度,病菌抗菌谱的变化,病原菌的变异问题。所以还是要遵守医嘱用药,以免造成治疗失误。
6、多种相同族系里的药物并用。
这种用药方法,加大了相同药物在体内的毒性反应,搅乱了人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破坏了人体微生态相互制约的本能,产生菌群失调症而掩盖了病情的转归。对本病的治疗判断容易造成失误,延误对疾病的准确诊断与治疗的机会,从而带来了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
7、服用保健品或补品替代药品。
不管市场上能起强身健体作用或且有滋补效果的保健药物,宣传的力度与防病治病的效力有多大,都不能替代对本病的病原微生物具有针对性杀伤或杀灭作用的药物。更不应该把保健药物和治疗药品相提并论,或混为一谈,冲击了治疗性药品的临床运用。
鼻窦炎并发症有哪些 颅骨骨髓炎
当鼻窦炎上行感染至颅骨时,会出现颅骨骨髓炎,例如:额骨骨髓炎、上颌骨骨髓炎、筛骨骨髓炎、蝶骨骨髓炎等。
颅骨骨髓炎的发病部位在哪里
按颅骨所在的部位,颅骨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通常以经过眶上缘和外耳门上缘的连线为分界线。
1.脑颅: 位于颅的后上部分,有8块,它们共同围成颅腔,容纳脑。脑颅包括:额骨,1块,突出向前;顶骨,1对,头顶两侧;枕骨,1块,突出向后;颞骨,1对,颅两侧;蝶骨,1块,蝴蝶形,位于颅底中部;筛骨,1块,位于颅底前部。
2.面颅: 位于颅的前下部分,有15块,它们构成面部支架,并围成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容纳视器、嗅觉和味觉器官。面颅包括:下颌骨,1块,位于下方,可活动,有牙齿;上颌骨,1对,与下颌骨相对应,有牙齿;腭骨,1对,位于上颌骨之后;鼻骨,1对,位于两上颌骨之间形成鼻背;颧骨,1对,位于上颌骨外上方,形成面颊部的骨性突起;犁骨,1块,位于鼻腔正中后下方,参与鼻中隔的形成;下鼻甲骨,1对,位于鼻腔外侧壁下方;泪骨,1对,位于两眶内侧壁;舌骨,1块,游离于喉上方的舌肌群中。
颅骨骨髓炎的病因是什么
颅骨被污染:
颅骨骨髓炎的病因包括:在开放性损伤过程中颅骨直接被污染,而伤后清创又不够及时或在处理中不够恰当;头皮损伤合并伤口感染经导血管蔓延至颅骨,或头皮缺损使颅骨长期外露坏死而感染;开放性颅骨骨折,累及鼻旁窦,中耳腔和乳突。
头皮水肿:
颅盖部急性骨髓炎常表现为头皮水肿,疼痛,局部触痛,感染向颅骨外板骨膜下扩散时,可出现波特浮肿包块(Potts puffy tumor),慢性颅骨骨髓炎则常表现为经久不愈的窦道,反复溃破流脓,有时可排出脱落的死骨碎片,为时过久的慢性颅骨骨髓炎,尚可在破坏区周围出现骨质硬化和增生,故X线平片可以确诊,颅骨骨髓炎的范围可以限局在一块颅骨上,亦可超过骨缝侵及多个颅骨,有时可因逆行性血栓静脉炎,将感染由骨膜下或硬脑膜外扩散至颅内,形成硬脑膜外积脓,硬脑膜下积脓和(或)脑脓肿。
脑脓肿:
脑脓肿是指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炎、慢性肉芽肿及脑脓肿包膜形成,少部分也可是真菌及原虫侵入脑组织而致。脑脓肿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最常见。
治疗骨髓炎最有效的偏方
说起骨髓炎,相信大家会有一点陌生。其实骨髓炎的患者也不再少数。在很多人看来,抗生素治疗骨髓炎病似乎已经成为治疗骨髓炎病的有利武器,但经过大量的临床经验证明,抗生素治疗骨髓炎并非如此。细菌在环境不利于生长、繁殖及生存时,常规菌可变为L型细菌,这种经过变异的L型细菌躲避机体和药物的作用,在人体免疫力下降时,股骨骨髓炎再次复发。所以我们一定要及早提起重视。
我们还要告诉大家的是。目前治疗股骨骨髓炎的治疗方法有很多,手术和抗生素作为骨髓炎治疗的常规治疗方法,在股骨骨髓炎的治疗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如无法彻底清除感染源、风险大、费用高,易产生耐用性,造成股骨骨髓炎的二次复发。
专家告诉我们,从祖国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为指导思想,采用纯中药外用、内病外治的方法,对多种骨髓炎采取非手术疗法,局部与全身兼顾,标本兼治,内治与外治并举,祛邪与扶正兼施,避免了因西医疗法带来的伤口不愈合或伤口感染的弊端,促进创面皮肤的尽快恢复,完美治疗股骨骨髓炎不易复发。所以大家对此就不必担心了。
通过上面的讲解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专家经过近二十年的临床经验的总结,成功研制的纯中医特色疗法靶位体液渗透疗法治疗股骨骨髓炎病,通过人为手段控制皮肤的生长速度,让骨组织先愈合,先从骨面上开始长肉芽,填满之后,再让软组织慢慢封口,这样治疗后是不会留有死腔的,杜绝了股骨骨髓炎复发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