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肉瘤常见的症状
血管肉瘤常见的症状
头痛:这种症状见于多数血管肉瘤患者,为早期血管肉瘤的症状,随肿瘤发展而加重。血管肉瘤压迫颅内的神经,神经受到刺激所导致的。
呕吐:多由于颅内压增加刺激延髓呕吐中枢、一些神经受到刺激所以其的。头痛重时并发呕吐,常呈喷射状。小儿后颅窝肿瘤出现呕吐较早且频繁,这也是血管肉瘤的症状中比较典型的,但经常易误为肠胃疾患。
视觉障碍:由于颅内压增高发生视神经乳头水肿或肿瘤直接压迫视神经,时间长了就有可能导致视神经萎缩而影响视力,造成视力减退甚至失明。产生视神经乳头水肿的原因系颅内压增高,使视神经周围淋巴鞘内淋巴回流受限以及眼静脉压增高,静脉瘀血所致。还会出现一些别的症状。
局部症状:局部症状亦称定位症状,由于胶质瘤所在部位的不同,其所产生血管肉瘤的症状也不同。临床可根据其表现,结合其他判断肿瘤的位置。其中最重要的病灶症状,即肿瘤直接压迫刺激或破坏脑组织或颅神经的结果,具有定位价值。但以发病初期出现最有诊断意义。在晚期,由于其他部位的脑组织及颅神经受压迫、水肿及牵扯等间接影响,而出现一些肿瘤的邻近症状和远隔症状。
什么是血管肉瘤
【概述】
血管肉瘤也称恶性血管内皮瘤,是由血管内皮细胞或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的间叶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较少见。
【治疗措施】
尽可能施行肿瘤局部广泛切除,局部切除不彻底者可辅助加放疗,有文献报道放疗有效。尽管如此肿瘤复发率仍较高,约有半数病人引流区淋巴结肿大,手术常需同时施行淋巴结清扫,此肿瘤发病率低,对化疗是否有效,尚不肯定。
【病理改变】
1.肉眼所见皮肤的血管肉瘤常位于真皮内,呈圆形或卵圆形的紫红色结节,平均3cm大小,有时肿瘤周围可见卫星小瘤结,侵及表皮时可形成溃疡伴有出血。发生于深部肌肉者,瘤体更大。肿瘤边界不清,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切面大部肿瘤兼有灰白色的补发灶及含血的海绵样区。
2.镜下所见瘤细胞形态呈梭形、卵圆形,瘤细胞围成不规则的、相互吻合的、裂隙状或分支状血管腔,除少数生长迅速的瘤细胞可突破基底膜外,瘤细胞均位于膜内,为本瘤的特征性图像。
【临床表现】
好发部位为头面部皮肤、乳房、大腿深部肌肉,其次为腹膜后、躯干及四肢皮肤。本瘤恶性程度较高,常在早期即可经血循环转移至肝、肺、骨,经淋巴可转移至引流区淋巴结。
【鉴别诊断】
组织学上有的粘液型脂肪肉瘤血管丰富,有新生的血管需与血管肉瘤鉴别诊断,但脂肪肉瘤中可见到脂肪母细胞。
肝血管肉瘤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肝血管肉瘤是一种间质性肿瘤,恶性程度很高,多数患者病因不明, Folk等调查168例,其中75%的病例原因不明,近年来国外报道一些与化学物质有关的肝血管肉瘤,因此受到人们的关注,认为与接触氯乙烯有关,美国一个氯乙烯厂1183名工人中有7例发生肝血管肉瘤,平均潜伏期为17年,少数还可发生于服用合成类固醇,雌激素及避孕药后,其潜伏期在10年以上。
氯乙烯是聚乙烯制造过程产生的气体,氯乙烯受内质网酶的作用转化为致突变和致癌的代谢产物,然后再与DNA共价结合,实验表明让大鼠或人长期接触氯乙烯能诱发肝血管肉瘤,饮水含无机砷,葡萄园内使用无机砷及硫酸铜等杀虫剂,长期接触可发生肝血管肉瘤,广岛原子弹爆炸及镭锭外照射治疗乳癌分别在36年及3年后各发生血管肉瘤1例,该病也见于长期应用亚砷酸钾治疗牛皮癣的患者,引起肝血管肉瘤的其他物质有镭,无机铜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亦有特发性血色病发生血管肉瘤的报道,人类肝血管肉瘤发病有关的因素(表1)。
(二)病理生理
1.大体检查
血管肉瘤往往呈多中心性发生,多累及两个肝叶,其肉眼观特征是许多充满血液的囊,直径可达1~15cm,5cm者多见,肿瘤多为单个圆形,实体瘤生长大小不等,表面呈多结节状,界限清楚,但无包膜,较大的肿块呈海绵状,最大的重达3kg,可伴有血栓形成和继发坏死,切面为灰白或棕黄胶冻状发亮组织与出血,坏死灶交错排列,瘤体内可见充满不凝血液的大腔隙,在接触胶质二氧化钍或氯乙烯的病例中还常见有网织状纤维化,脾脏肿大,但合并肝硬化者少见。
2.病理组织学检查
肿瘤由纺锤状或不规则形状的恶性内皮细胞构成,其边界不清,细胞质嗜酸性,核深染,形态狭长或不规则,胞核核仁可大可小,同样嗜酸性,亦可见大而异形的细胞核以及多核细胞,核分裂象常见,薄壁静脉散布于肿瘤内,约半数病例见有造血细胞灶,免疫组织学检查可见瘤细胞中存在有Ⅷ因子相关抗原,肿瘤细胞沿着原有血管腔增殖,肝终端小静脉和门静脉分支亦显示增殖,肿瘤细胞在肝血窦内增殖可导致进行的肝细胞萎缩,肝板断裂,血管腔增大形成大小不一的空腔,腔壁粗糙不平,内壁衬以肿瘤组织细胞,有时为息肉样或乳头状突出物,腔内充满凝血块和肿瘤细 片,肿瘤侵及肝终端小静脉和门静脉分支可导致这些血管的堵塞,此可解释为何肿瘤常易发生出血,梗死和坏死,有时肿瘤细胞密聚成小结节状实性团块,类似纤维肉瘤。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发现肿瘤细胞中Ⅷ因子相关抗原呈阳性。
在大多数病例中肿瘤可侵犯门静脉或中央静脉,这种情况多发生于肿瘤结节内,但亦可发生在远处的肝小叶,骨髓外造血灶常见,可因微血管溶血性贫血而继发铁质沉着,在胶质二氧化钍诱发的肝血管肉瘤中,容易见到胶质二氧化钍沉积于网状内皮细胞内或游离于汇管区,Glisson鞘膜或肝终端小静脉壁内,该沉积物无色,可折光,HE染色沉积物通常呈粉红和棕黄色,放射自显影可显示二氧化钍发出的α射线,表现为短的点状轨迹,能量分散X射线微量分析亦可测出钍元素,由二氧化钍,砷或氯乙烯引起的血管肉瘤,在非肿瘤组织中往往有肝硬化和纤维化,约1/3患者有特发性肝硬化,由明确致病因子引起的肿瘤与特发性肿瘤之间无形态学上的差别。
血管肉瘤严重吗
一、发病原因
1、病毒感染 Gessi等(2002)采用PCR、原位杂交以及电镜下直接观察病毒体发现阴道血管肉瘤中有人类单纯疱疹病毒-8(HHV-8)存在,认为HHV-8的感染与血管肉瘤的发生有关。
2、慢性刺激 2例阴道上皮样血管肉瘤患者均有数年阴道放置子宫托史。
3、放疗 共有4例患者分别因为子宫内膜癌、宫颈腺癌、宫颈鳞癌、宫颈鳞癌接受盆腔放疗,9,14,20,21年后在放疗部位出现血管肉瘤。Morimura等(2001)认为要诊断放疗引起的血管肉瘤需除外慢性淋巴水肿,而且必须数年后发生在原来放疗部位。
二、发病机制
肿瘤呈血疱样或境界不清的斑块。切面呈紫红色,微囊状或海绵状,边界不清,而镜下所见浸润的范围,远超过肉眼所见者。
镜检见明显扩张的血管瘤样腔道,大小、形态不规则,相互吻合形成错综复杂的窦隙状网,腔隙内可见红细胞。瘤细胞在基底膜内增生,可贴附于血管内壁,形成结节状突出于管腔。瘤细胞多呈梭形,未分化者呈多边形,类内皮细胞样或呈上皮样,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电镜下可见内皮分化,如部分覆盖基底膜,细胞间紧密连接及吞饮小泡,偶见微丝、Weibel-Palade小体、小管结构等。
免疫组化血管内皮标志物F Ⅷ因子、CD31、CD34大部分为阳性,上皮样血管肉瘤部分低分子角蛋白也可呈阳性
脂肪肉瘤有哪些症状
一、脂肪肉瘤常见症状
单发性坚实性结节、肝下垂
二、脂肪肉瘤症状
脂肪肉瘤是第二位常见的软组织肉瘤。男性稍多于女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大多数在40岁以上。此病除发生于腹腔及大腿软组织外,很少发生于它处,但也有报告发生于躯干及四肢者。极少数病例是发生于原有的脂肪瘤基础上。
通常发生于深部肌肉间软组织,表现为一大肿块,边缘不清。脂肪肉瘤可生长很大,硬固。除非晚期患者,一般皮肤很少受累。
组织学上分化不好者有30%~40%发生转移,而分化好的则较少转移。虽然也可转移到肝、骨髓、中枢神经系统,但以肺为常见转移部位。
阴道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常见症状
阴道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常见症状:
阴道出血、白带增多、腹胀、肛门坠胀、结节
一、症状
阴道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大多表现为阴道壁突出的结节状物,伴阴道出血,白带增多,也可表现为下腹胀痛,阴道,肛门坠胀,排尿,排便困难,肿块大小3~10cm,可呈息肉状,边界清,质软,无压痛,活动或固定。
二、诊断
阴道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检查做出诊断。
以上是对于阴道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
肝血管肉瘤的原因有哪些
一、病因
肝血管肉瘤是一种间质性肿瘤,恶性程度很高,多数患者病因不明, Folk等调查168例,其中75%的病例原因不明,近年来国外报道一些与化学物质有关的肝血管肉瘤,因此受到人们的关注,认为与接触氯乙烯有关,美国一个氯乙烯厂1183名工人中有7例发生肝血管肉瘤,平均潜伏期为17年,少数还可发生于服用合成类固醇,雌激素及避孕药后,其潜伏期在10年以上。
氯乙烯是聚乙烯制造过程产生的气体,氯乙烯受内质网酶的作用转化为致突变和致癌的代谢产物,然后再与DNA共价结合,实验表明让大鼠或人长期接触氯乙烯能诱发肝血管肉瘤,饮水含无机砷,葡萄园内使用无机砷及硫酸铜等杀虫剂,长期接触可发生肝血管肉瘤,广岛原子弹爆炸及镭锭外照射治疗乳癌分别在36年及3年后各发生血管肉瘤1例,该病也见于长期应用亚砷酸钾治疗牛皮癣的患者,引起肝血管肉瘤的其他物质有镭,无机铜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亦有特发性血色病发生血管肉瘤的报道,人类肝血管肉瘤发病有关的因素。
二、病理生理
1、大体检查:血管肉瘤往往呈多中心性发生,多累及两个肝叶,其肉眼观特征是许多充满血液的囊,直径可达1~15cm,5cm者多见,肿瘤多为单个圆形,实体瘤生长大小不等,表面呈多结节状,界限清楚,但无包膜,较大的肿块呈海绵状,最大的重达3kg,可伴有血栓形成和继发坏死,切面为灰白或棕黄胶冻状发亮组织与出血,坏死灶交错排列,瘤体内可见充满不凝血液的大腔隙,在接触胶质二氧化钍或氯乙烯的病例中还常见有网织状纤维化,脾脏肿大,但合并肝硬化者少见。
2、病理组织学检查:肿瘤由纺锤状或不规则形状的恶性内皮细胞构成,其边界不清,细胞质嗜酸性,核深染,形态狭长或不规则,胞核核仁可大可小,同样嗜酸性,亦可见大而异形的细胞核以及多核细胞,核分裂象常见,薄壁静脉散布于肿瘤内,约半数病例见有造血细胞灶,免疫组织学检查可见瘤细胞中存在有Ⅷ因子相关抗原,肿瘤细胞沿着原有血管腔增殖,肝终端小静脉和门静脉分支亦显示增殖。
肿瘤细胞在肝血窦内增殖可导致进行的肝细胞萎缩,肝板断裂,血管腔增大形成大小不一的空腔,腔壁粗糙不平,内壁衬以肿瘤组织细胞,有时为息肉样或乳头状突出物,腔内充满凝血块和肿瘤细 片,肿瘤侵及肝终端小静脉和门静脉分支可导致这些血管的堵塞,此可解释为何肿瘤常易发生出血,梗死和坏死,有时肿瘤细胞密聚成小结节状实性团块,类似纤维肉瘤。
血管肉瘤 包膜
各年龄组均有发病的报道,但主要见于中青年。男女比例基本为1:1。该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骨骼,以长管状骨多见。多发的病例中下肢长骨更为多见,且右侧尤甚。
临床上,患者常诉患肢肿胀、疼痛,乃至关节活动受限。脊柱部位的肿瘤,还可以引起神经症状。血管肉瘤一旦出现症状,病情多发展较快,晚期有局部蔓延,血路转移。
影像学检查
X线片上,中间型血管内皮细胞瘤显示长骨干骺端片状或不规则的溶骨性膨胀性骨破坏,边界清楚,松质骨、皮质骨均可累及。骨破坏区内可见残余骨小梁,骨膜反应不多见。血管肉瘤其骨破坏为斑片状、泡沫状或大片状,边界不清,骨皮质部分或全部消失,邻近区有放射状骨针,并有骨膜反应,有时还有软组织包块。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肿瘤骨内界限及软组织边界。肿瘤内有大量迂曲的不规则瘤血管动静脉瘘。新生紊乱的血管丛在血管肉瘤更为常见。
淋巴管肉瘤的临床症状
淋巴管肉瘤(1ymphangiosarcoma)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1948年Stewart和Treves首先记述。肿瘤多发生在乳癌根治术的水肿臂部,有时在术后多年(2~≥10年)才出现,这种肿瘤常被误认为乳癌手术后复发病变。以下就为大家介绍相关知识。
肿瘤是由臂部静脉周围扩张的淋巴管发展而形成,原始灶为多发性和弥漫性。肿瘤细胞浸润静脉壁并可产生肿瘤栓子。近年来有人报道原发性淋巴水肿(Milroy病)和各种因素引起的继发性淋巴水肿,引发淋巴管肉瘤的病例。
患肢皮肤出现多个红色或深紫色结节,同时患肢逐渐肿胀和增大,甚至异常粗大,继则皮肤发生角化过度和萎缩,有些皮肤病损处常有渗血,有时发生类丹毒感染。患肢经常疼痛,功能严重丧失,常发生血行转移,未治疗病例的平均寿命只有6个月。
大家通过以上的了解,想必大家现在对血管瘤有了深刻的认识了,希望大家能够有效的早期的预防血管瘤。如果您身边的朋友不幸得了血管瘤疾病,请及时有效的就医,这样才能够彻底的治疗。
小儿尤因肉瘤常见症状
血沉增快、神经痛、瘤块压迫
一、症状
突出的主诉是局部疼痛,其他症状取决病变区的部位,累及肋骨时会有胸腔积液。长管状骨受累时,邻近关节往往有一定程度的运动受限。腰椎若有病变会波及神经干而产生坐骨神经痛和力弱。骨盆病变向盆腔内侵犯时可出现大小便障碍。
二、体格
可触及肿物和压痛。体检时若发现瘤体大于X线片上肿瘤阴影,则表明瘤体已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瘤。侵犯骨盆的病变约占半数。若骨和坐骨受累,直肠指诊可摸到不规则的球形肿物。髂骨病变可在下腹部或腹股沟触及肿物。
患儿常有不规则发热、继发性贫血、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
三、诊断
在活体组织检查以前,应先摄X线骨片和胸片,并做静脉肾盂造影和骨髓穿刺。用手术活检确定最后诊断。活检所取的组织要充分,有时要用X线照片核对活检取标本的部位是否正确。冰冻切片有时是很有帮助的。
癌、肿瘤、肉瘤有何区别
癌、肿瘤、肉瘤三者之间,以肿瘤概念的内容最广,它是一种细胞异常增生性疾患,既包含有良性肿瘤,也包括恶性肿瘤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交界瘤。
癌的概念,目前已被人们错误地扩大化了,成为泛指一切恶性肿瘤的名词。实际上,癌仅是指来自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它包括有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移行上皮癌、腺上皮癌等。肉瘤并非是仅能生长于肉 中的肿瘤,它泛指来自间叶非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常见的有纤维肉瘤、骨肉瘤、横纹肌肉瘤、血管肉瘤、脂肪肉瘤等。癌和肉瘤虽同属恶性肿瘤,但两者间存有明显的差异。
除组织来源不同外,癌的发病率要远高于肉瘤(10倍以上),且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成人,而肉瘤则多见于青少年。癌的质地较硬,灰白色,较干燥,而肉瘤的质地很软,色灰红,湿润,呈鱼肉状。组织学上,癌有癌巢,实质与间质之间分界清楚,而肉瘤细胞多呈弥漫状分布,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十分丰富。癌细胞间多无网状纤维,肉瘤细胞间多有网状纤维,所以肉瘤周围易形成包裹状。癌偏爱淋巴道转移,而肉瘤对血道转移是情有独钟。
肝血管瘤是什么
1、肝脏良性血管瘤
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占一般人群的0.7%~7%。 大多数血管瘤较小,无症状,常在超声波检查、剖腹探查或尸解时发现《1.5cm的血管瘤超声下表现为强回声团,这在肝脏恶性肿瘤少见。 为证实这强回声团的性质,应在6mo内重复超声检查。 较大的血管瘤在超声下很难做出准确诊断,因其可表现为高回声,也可表现为低回声或高低混合回声。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2、肝脏恶性血管瘤
这些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可能来源于内皮细胞,因为在这些患者血中可发现一种内皮细胞标记物—Ⅷ因子相关抗原,当然不是在所有患者都能见到。 此外,某些形态学研究提示血管肉瘤来自肝窦状隙的内皮细胞。 有人曾报告,接触氯化乙烯、二氧化钍或砷剂的患者,见到从窦状隙内皮细胞发育不良到血管肉瘤的连续过程。血管肉瘤癌前病变的特点是肝细胞和窦细胞混合增生,合并有肝窦扩张和大量的肝 窦周围胶原沉积,之后是从内皮细胞衍化来的瘤细胞过度生长。 这种小叶内发展最初并不破 坏正常的肝小叶结构,但逐渐发展将导致肝细胞板的破裂,形成类似紫癜肝的充血间隙。 在 更晚期阶段,梭状细胞硬结节形成,并可发生坏死和出血。
3、罕见的肝血管瘤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起源于上皮细胞的特殊肿瘤,首先在肺和软组织中发现。 有人报告一组原发于肝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显微镜下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表现为血管通道内衬以单层丰满的内皮细胞;
第二种酷似成人的血管肉瘤。虽然窦内播散超过主要的肿瘤团块,但常常见不到梭状细胞灶和肝内门脉及中央静脉肿瘤侵犯。血管腔内常见有造血活性,支撑血管成分的基质常常是纤维,含有许多分散于整个肿瘤的小胆管。
血管肉瘤的原因有哪些
肝血管肉瘤是一种间质性肿瘤,恶性程度很高,多数患者病因不明, Folk等调查168例,其中75%的病例原因不明,近年来国外报道一些与化学物质有关的肝血管肉瘤,因此受到人们的关注,认为与接触氯乙烯有关,美国一个氯乙烯厂1183名工人中有7例发生肝血管肉瘤,平均潜伏期为17年,少数还可发生于服用合成类固醇,雌激素及避孕药后,其潜伏期在10年以上。
氯乙烯是聚乙烯制造过程产生的气体,氯乙烯受内质网酶的作用转化为致突变和致癌的代谢产物,然后再与DNA共价结合,实验表明让大鼠或人长期接触氯乙烯能诱发肝血管肉瘤,饮水含无机砷,葡萄园内使用无机砷及硫酸铜等杀虫剂,长期接触可发生肝血管肉瘤,广岛原子弹爆炸及镭锭外照射治疗乳癌分别在36年及3年后各发生血管肉瘤1例,该病也见于长期应用亚砷酸钾治疗牛皮癣的患者,引起肝血管肉瘤的其他物质有镭,无机铜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亦有特发性血色病发生血管肉瘤的报道,人类肝血管肉瘤发病有关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