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护理佝偻病
如何护理佝偻病
重视母乳喂养是属于佝偻病的护理措施之一,有些母亲由于听说母乳中的钙、磷含量比牛奶低,就采用人工喂养,以牛奶作为婴儿主食,这是非常片面的。她们忽视了母乳中钙、磷比例适宜、易于消化吸收,利用率高的特点;还忽视了母乳中含各种免疫因子,可减少婴儿的发病率。用母乳喂养婴儿,即使患佝偻病,也很轻微。
佝偻病的护理可以多晒太阳。通常,由于怕热怕冷或住高楼等原因,多数家长都不愿带小孩到户外活动,只是抱着小孩在室内隔着玻璃晒晒太阳。这样,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是不能充分透过玻璃而进入人体的,因此就起不到作用,也就无法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对6个月后断乳的婴儿,人工喂养、食欲低下、生长过快、青春期儿童或有急慢性疾病者可补充适量钙剂。
注意皮肤护理:佝偻病患儿头部爱出讦,要注意全身皮肤及头部的清洁,有汗及时擦干,勤洗澡、勤换内衣。
保持功能位:患佝偻病的小儿要注意保持功能位,不应久坐、久站(站时成人双手要托住其腋下,以支持身体重量)和过早行走,以免加重骨骼畸形。
佝偻症和佝偻病的区别
佝偻病和佝偻症没的区别,俗称缺钙,在婴儿期较为常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紊乱,而使骨骼钙化不良的一种疾病。佝偻病发病缓慢,不容易引起重视。佝偻病使小儿抵抗力降低,容易合并肺炎及腹泻等疾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因此,必须积极防治。
佝偻症的日常护理
1、佝偻病的护理可以多晒太阳。通常,由于怕热怕冷或住高楼等原因,多数家长都不愿带小孩到户外活动,只是抱着小孩在室内隔着玻璃晒晒太阳。这样,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是不能充分透过玻璃而进入人体的,因此就起不到作用,也就无法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2、饮食。应根据病情加以调整。病初病儿有浮肿、高血压、尿少时,应选择无盐饮食。为了调剂口味,可给些无盐酱油。浮肿消退可改用低盐饮食。不要吃用碱做的馒头,其为有盐食品。有浮肿、尿量少时要限制饮水量。急性期还要适当限制蛋白质及含钾食物,如桔子含钾量较高,不宜吃。待血压正常,浮肿消失后可恢复普通饮食。
3、病儿居室内要保持空气新鲜,不要门窗紧闭。应尽量谢绝亲友探视,特别是患感冒的人,以预防呼吸道感染,因病儿若发生呼吸道感染,会加重病情。
小儿佝偻病有哪些表现呢?以上为大家介绍了小儿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如果小儿出现了以上的症状,那么我们一定要注意啦,科学的调理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病情!
补钙不当可能会成为佝偻病病因
盲目补钙,会造成结石、软组织钙化、微营养失调如碘缺乏、铁缺乏等后果,所以补钙不当是佝偻病病因。佝偻病预防与治疗上,一方面要注重营养素的平衡摄入,在弄清佝偻病病因的前提下,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短时期内给予治疗剂量的营养素。
另一方面要注重调整参与骨生成的所有组织和器官功能,充分提高钙的生物学利用度,使骨基质能正常钙化。而不是盲目的进行补钙,补钙不当是 佝偻病 病因。合理膳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D、钙和胶原的食物,适量运动、力戒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增加户外活动,促进内源性维生素D的合成。适当食用一些富含植物激素的食品,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性激素。
针对佝偻病病因,我们要加强护理,指导家长做好小儿生活和卫生护理,定期预防接种、预防感冒、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对生活在工业污染比较严重地区的小儿、少年,应注意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驱重金属如排铅、排砷干预,适当补充其他成骨营养素,如维生素K、维生素C等。
经过上面的简单介绍,大家对补钙不当是佝偻病病因有所了解了吧。希望在生活中大家能够对 佝偻病 更多地关注。祝愿患者们能够早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治疗,早日康复。
佝偻病的日常饮食护理
佝偻病俗称“小儿软骨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所致的婴幼儿常见病,故又称“维生素D缺乏症”,属于中医“五软”、“五迟”、“鸡胸”、“龟背”等范畴。
佝偻病食疗方法两例:
例1. 清炖二骨汤
功能:补虚益肾,补充钙质。
主治:小儿软骨病,出齿不齐,发育缓慢,头颅畸形。
处方:猪骨头250克,乌鱼骨250克,盐少许。
制作:猪骨、乌龟骨洗净,砸碎,加清水适量炖至汤呈白色粘稠时,加盐少许调味。弃渣饮汤。
服法:每日饮汤1—2次。经常食用。
例2.核桃栗子羹
处方:核桃肉500克,栗子50克,白糖适量。
制作:先将栗子炒熟去壳,将熟栗子与核桃肉一同捣烂如泥,再加白糖拌匀即成。
服法:宜常食。
功效:补肾强身壮骨。适用于佝偻病。
佝偻病患儿饮食四不宜
1.不宜乳食单调。
2.因乳类(牛奶等)和淀粉类食物中维生素D的含量很少,远不能满足小儿日常生长发育的需要。长期单纯乳类或淀粉类食物喂养,就可导致或加重本病。
3.不宜过食谷类食物。
如大米、小米、高粱、小麦、玉米等。谷类食物含维生素D和钙、磷不足,长期食用这类食物会使本病加重。
4.不宜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制剂。
有些家长认为维生D是营养品,吃得越多越好。于是就让小儿常服维生素D制剂,结果导致维生素D中毒,出现厌食、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烦躁、喜饮、尿频和夜尿多等症状。
佝偻病家庭如何护理
1.小儿居住的房间要阳光充足,要多给小儿晒太阳,在室内晒太阳时,应注意不要隔着玻璃,因玻璃有遮挡紫外线的作用,也不要让太阳直射眼睛。体育课避免剧烈运动。一般在病后半年,才可按正常儿童对待。
2.饮食。应根据病情加以调整。病初病儿有浮肿、高血压、尿少时,应选择无盐饮食。为了调剂口味,可给些无盐酱油。浮肿消退可改用低盐饮食。不要吃用碱做的馒头,其为有盐食品。有浮肿、尿量少时要限制饮水量。急性期还要适当限制蛋白质及含钾食物,如桔子含钾量较高,不宜吃。待血压正常,浮肿消失后可恢复普通饮食。
3.病儿居室内要保持空气新鲜,不要门窗紧闭。应尽量谢绝亲友探视,特别是患感冒的人,以预防呼吸道感染,因病儿若发生呼吸道感染,会加重病情。
引起佝偻病的原因
引起佝偻病的原因
1、喂养不合理。人乳、牛奶、羊奶、米粉、糕干粉中维生素D含量较少,如果不适当在奶品中添加维生素D,或是不给孩子吃含维生素D高的食物,孩子就会得佝偻病。
2、禁止外出。一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不让孩子经常在室外活动、晒太阳。小儿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降低,也会引起佝偻病。
3、患某些慢性病。如肠炎、伤寒、结核病、肝炎等孩子虽然吃了维生素D和钙片,但因机体消耗过多或吸收不良,也会引起佝偻病。
4、生长过速。早产或双胎婴儿体内贮存的维生素D不足,且出生后生长速度快,需要维生素D多。易发生维生素D乏性佝偻病。生长迟缓的婴儿发生佝压病者较少。
因为孩子成才的阶段不容有失,所以家长们应该行动起来,为孩子创造更好更有益于孩子成长的坏境,家长们应该及早采取措施,防治孩子佝偻病的发生。
佝偻病的防治
1、科学喂养。婴儿期应提倡母乳喂养,断奶后及时合理添加辅食,多食含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蛋、肝类、乳类、鱼、肉等)。
2、多晒太阳。家长应经常带小儿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获取维生素D。据测算,小儿晒太阳两小时,可促进皮肤生成维生素D400国际单位。
3、加强护理。日常生活中应做好小儿生活和卫生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
佝偻病胸
佝偻病的症状早期表现多为患儿夜惊,睡眠不安及多汗等,以后可能出现肌肉松弛、出牙晚等症状,其中佝偻病的症状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类。
佝偻病的常见症状
1.精神神经症状
多汗、夜惊、好哭等。多汗与气候无关,由于汗液剌激,患儿经常摩擦枕部,形成枕秃或环形脱发。
2.骨骼表现
(1)头部
颅骨软化:为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多见于3~6月婴儿。
头颅畸形:"方颅"、 "鞍状头"或"十字头"
前颅大,闭合迟,可迟至2-3岁才闭合。
出牙晚,可延至1岁出牙,或3岁才出齐。严重者牙齿排列不齐,釉质发育不良。
(2)胸部
肋骨患珠。
胸廓畸形:鸡胸;漏斗胸。
(3)四肢及脊柱
腕、踝部膨大,形成佝偻病"手镯"与"足镯"。
下肢畸形"O"形腿(膝内翻),或"X"形腿(膝外翻)。
脊柱弯曲:可有脊柱侧弯或后凸畸形,严重者也可见骨盆畸形(髋外翻),女性严重患儿成年后可因骨盆畸形而致难产。
3.其它表现
抬头、坐、站、行走都较晚,关节松弛而有过伸现象,大脑皮层功能异常,条件反射形成缓慢,语言发育落后,贫血。
小儿佝偻病是小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软骨病,由于身体缺乏维生素D导致骨骼变化。小儿佝偻病影响孩子的健康,在身体上表现出畸形,矮小;在心里上会给孩子造成自卑,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
小儿佝偻病的症状表现
(1)早期常烦躁不安,爱哭闹,睡觉易惊醒,汗多,特别是入睡后头部多汗,由于汗的刺激不舒服,故头常在枕头上摩擦,使脑后枕部半圈秃发,医学上称“枕秃”。
(2)以后逐渐出现骨骼改变,如前囟门闭合延迟(正常应在1.5岁前闭合),出牙晚,可晚至1岁才出牙,头较大呈方形,肋骨下缘外翻,鸡胸、“O”形腿等。
(3)到医院做血液化验可发现钙、磷含量偏低。
小儿佝偻病病理变化
小儿佝偻病多表现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一般认为引起维生素D缺乏的原因为日照不足、含维生素D食物摄入不足、生长速度快以及肝肾疾病的影响。当身体维生素 D缺乏,肠道对钙、磷吸收就会下降,血钙下降会引起甲状旁腺亢进,旧骨吸收增加,释放出钙、磷,使血钙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同时大量磷从肾排出,血磷下降,钙磷沉积下降,以致骨样组织的钙化过程受到阻碍,成骨细胞代偿增生,在局部造成骨样组织堆积,碱性磷酸酶分泌增加,产生一系列骨骼症状和血生化改变。
温馨提示:佝偻病的症状发作时的表现如何在日常生活上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争取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佝偻病家庭如何护理
1.小儿居住的房间要阳光充足,要多给小儿晒太阳,在室内晒太阳时,应注意不要隔着玻璃,因玻璃有遮挡紫外线的作用,也不要让太阳直射眼睛。体育课避免剧烈运动。一般在病后半年,才可按正常儿童对待。
2.饮食。应根据病情加以调整。病初病儿有浮肿、高血压、尿少时,应选择无盐饮食。为了调剂口味,可给些无盐酱油。浮肿消退可改用低盐饮食。不要吃用碱做的馒头,其为有盐食品。有浮肿、尿量少时要限制饮水量。急性期还要适当限制蛋白质及含钾食物,如桔子含钾量较高,不宜吃。待血压正常,浮肿消失后可恢复普通饮食。
3.病儿居室内要保持空气新鲜,不要门窗紧闭。应尽量谢绝亲友探视,特别是患感冒的人,以预防呼吸道感染,因病儿若发生呼吸道感染,会加重病情。
佝偻病不能吃什么食物
佝偻病不能吃什么食物呢?佝偻病患者一定要注意饮食,有些饮食是可以吃的,有些食物是不能吃的,饮食的合理科学有助于病情的治疗,不良的饮食习惯可以加重病情,今天我们主要来了解一下佝偻病不能吃什么食物?希望给您能带来一些帮助。
1、佝偻病的饮食忌乳食单调。因乳类牛奶等和淀粉类食物中维生素D的含量很少,远不能满足小儿日常生长发育的需要。长期单纯乳类或淀粉类食物喂养,就可导致或加重本病,是重要的佝偻病的饮食禁忌。
2、佝偻病的饮食适宜莲子、山药、山萸肉、枸杞子、核桃仁、骨头汤、骨髓、田螺、莲子、鸡蛋、鱼、虾、紫菜等,同时应多在室外活动,增加日照时间。
3、佝偻病的饮食忌过食谷类食物,如大米、小米、高粱、小麦、玉米等。谷类食物含维生素D和钙、磷不足,长期食用这类食物会使本病加重。这是常见的佝偻病的饮食禁忌。
4、佝偻病的饮食忌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D制剂。有些家长认为维生素D是营养品,吃得越多越好。于是就让小儿常服维生素素D 制剂,结果导致维生素D中毒,出现厌食、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烦躁、喜饮、尿频和夜尿多等症状。
上述是关于佝偻病不能吃什么食物的详细介绍,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的膳食,这样才能帮助治疗佝偻病,佝偻病多发于儿童身上,所以家长需要对孩子做好护理,如您想知道更多请咨询专家。
佝偻病如何预防 加强护理
日常生活中要做好小儿的生活和卫生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疾病引起的佝偻病。
佝偻病能治好吗 什么是佝偻病
小儿佝偻病是一种以骨骼生长发育障碍、肌肉松弛、多汗、易惊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它是一种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慢性营养缺乏症,主要是因为维生素D摄入不足和日光照射不足而引起的体内钙磷代谢异常的代谢性疾病。
佝偻病病因
维生素D缺乏 (45%):
维生素D缺乏是本病发开门见山的主要原因。Vit D的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同源性,由日光中波长296~310μm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基底层内贮存的7-脱氢胆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转化为胆骨化醇(cholec alciferol)即维生素D3(VitD3)。另一途径外源性,即摄入地食物中含VitD,如肝类含15~50IU/kg①,牛奶3~40IU/L,蛋黄25IU/个。但这些食物中VitD含量很少,不敷机体所需。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可形成维生D2(骨化醇,Calciferol)。VD2与VD3皆可人工合成对人的作用相同。
紫外线照射不足(20%):
紫外线照射不足也是VitD缺乏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北方。紫外线照射皮肤,可获就可获得足够VitD3。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自然条件不同,尤以阳光日照时间长短不同,南方归照时间长,佝偻病发病率低,北方日照时间短,发病较高。但日光中紫外线易被尘埃、烟雾、衣服及普通玻璃所遮挡或吸收。目前我国工业发展快、城市建筑多,在某些地也带来了空气污染,高楼大厦档光,蛰居生活等,均能影响日光紫外线的照射。
生长过速(20%):
所需VitD亦多。因此生长快的小儿容易发生佝偻病,早产儿体内钙、磷储备不足,生后又生长较快,如缺VitD,极易发生佝偻病 。
食物因素(5%):
食物中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适宜,亦可导致佝偻病的发生。如人乳中钙、磷比例适宜,其比例为2:1,易于吸收;而牛奶含钙、磷虽多,但磷过高,吸收较差,故牛奶喂养儿的佝偻病发病率比人乳喂养儿为高。过多的谷类食物含有大量植酸,可与小肠中的钙、磷结合形成不溶性植素钙,不易吸收。
慢性病(5%):
慢性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和肝、胰、肾疾患均可影响VD及钙、磷的代谢。
酸、碱度不适宜,亦可影响肠对钙、磷的吸收。一般以肠道pH较低时,钙磷吸收较多。
佝偻病常见的护理方式
1.改善营养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婴幼儿及时添加辅食,选择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如蛋类、肝等。
2.接受日光照射可增加皮肤合成维生素D,根据不同年龄及不同季节,选用不同的方法。夏季可在阴凉处获得反射光,其他季节可开窗或在背风处进行,在不影响保暖的情况下,尽量暴露皮肤。每日接受日光照射由10分钟开始渐延长到2小时。
3. 消除焦虑佝偻病早期因缺乏维生素D,神经兴奋性失调,出现易激惹、烦躁、哭闹、多汗等。提供舒适环境,保持安静,尽量减少刺激,对入睡困难、哭闹的患儿要耐心护理,态度和蔼,使其平静入睡。必要时给予少量镇静剂。出汗较多时,注意擦干汗液,清洗皮肤,勤换内衣、被褥、枕套,减少汗液刺激引起的不适。
4.精心护理,防止骨折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如换尿布时拉抬患儿腿要轻柔,在协助治疗和检查的过程中不能用力过大或过猛,否则易发生骨折。
补钙不会导致佝偻病
近日,有消费者反应宝宝吃含钙营养品,反而吃出了佝偻病。这种说法是否成立呢?相关营养专家表示:只要产品不掺假,营养素含量符合标准,“补钙补出佝偻病”这种说法在医学上不成立。
那么,宝宝为什么会得佝偻病呢?佝偻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和与骨生成有关的一种或几种营养素的摄入或生物利用度不足,造成生成的骨基质不能正常钙化所致。因此,维生素D是预防佝偻病的关键,家长切忌忽视。
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不良性疾病,大多是由于身体内维生素D缺乏引起钙磷代谢紊乱,而使骨骼钙化不良的一种疾病。那么,宝宝为什么会得佝偻病呢?主要原因是维生素D缺乏。日照不足、维生素 D摄入不足、生长过速、胃肠道或肝胆等疾病以及抗惊厥等药物都可能导致佝偻病的产生。因此,如何预防佝偻病也是成为家长的必修课程之一。
佝偻病的预防要从围产期开始,1岁内的婴儿为重点,并一直持续到3岁。以下2点,家长需特别注意:
1、孕妈咪也应该多做户外活动,妊娠中晚期还需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和钙剂,帮助预防先天性佝偻病。
2、为了促进维生素D合成,宝宝每天1-2小时的晒太阳时间是必不可少的。新生儿时期,宝宝接触的太阳的时间较少,而人奶、牛奶中维生素D的含量也较少,不能满足每日的需要。因此,宝宝出生1-2周后就要补充适量维生素D制剂。维生素D的补充量为每天400国际单位,添加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应在医生指导下,计算每天经配方奶或强化奶粉摄入维生素D的剂量后,予以补充,以达到400国际单位。
佝偻病发病缓慢,不容易引起重视。家长必须多加留意,如遇宝宝有烦躁不安、夜间易受惊吓、不明原因哭闹、多汗、枕秃、卤门大、颅骨软化等疑似佝偻病症状时,应第一时间带宝宝进行检查。一经确证,应及时治疗。
最后,营养专家还特别提醒:营养品,主要用于补充人体膳食摄入不足而缺乏的营养成分,以改善身体的营养状况,不能代替保健品,更不能代替药品。宝宝的健康成长更依赖于合理的膳食、健康的护理、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