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疖肿的表现
外耳道疖肿的表现
菌感染,以夏秋季节多见。其诱因多为挖耳、游泳、中耳长期流脓等损伤或刺激外耳道皮肤;全身的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长期便秘、内分泌紊乱、贫血等,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均易致本病。
外耳道疖肿的症状以剧烈耳痛为主,常放射至同侧头面部,在张口、咀嚼、打呵欠时疼痛加重。疖肿堵塞外耳道时听力可减退;耳廓触痛明显,在小儿偶一触患耳即哭闹不止。检查患耳外耳道内有单个或多个小疖,呈局限性红肿隆起。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时疼痛明显加剧,此点可与急性中耳炎时的耳痛相鉴别(急性中耳炎无耳廓牵拉疼)。疖肿成熟后,隆起处变软或显露脓头。疖肿溃破后,外耳道流出少量脓血,耳痛随之减轻。
对本病的治疗,应视病情分别采取:
1、在起病初期或疖肿未成熟时,可采取局部热敷、紫外线或红外线照射及超短波理疗,每天3~4次;用蘸有10%鱼石脂甘油小纱条置外耳道内,每天更换1~2次。
2、若疖肿自行溃破,可用棉签拭净脓液,再用70%酒精清洁后,置小纱条引流。
3、疖肿成熟但未溃破者可用细棉签蘸纯石炭酸烧灼脓腔,使其穿破;亦可局部消毒后,用小尖刀挑切,取出脓栓。切开后置小纱条或橡皮条引流。
4、若全身伴有发热不适者可给予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如青霉素8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日2次;或复方新诺明1.0g,每日2次,口服。中医称本病为“耳疖”、“耳丁”,病机为热毒凝聚,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用五味消毒饮(金银花15g,公英15g,天葵12g,地丁12g,野菊花15g)水煎服。中药局部治疗可用耳炎灵滴剂(黄连、黄柏、苦参、大黄各10克,麻油250克,同入锅内,置火上煎炸至黄褐色时即可,候凉备用。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用于外耳道疖、外耳道炎、化脓性中耳炎等)浸透小纱条置外耳道内,每日换药1次。
怎样防治外耳道疖肿
外耳道疖肿是小儿耳鼻喉科的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小至新生儿,大到学龄儿童均有发生。但是,由于婴儿年幼,不会说话,发生外耳道疖肿不易及时发现,以致延误治疗,增加婴儿痛苦,所以,婴儿外耳道疖的早期发现与及时治疗是减轻婴儿痛苦的重要措施。
外耳道疖肿的主要症状是疼痛厉害。婴儿常表现哭闹、抓耳、摇头、夜不能寐。因疼痛影响张口和咀嚼,故婴儿可出现拒奶。此时往往会误认为孩子肚子痛,而去内科就医,以致延误诊断治疗。
早期发现婴儿外耳道疖的检查方法就是,在给婴儿洗脸时,如发现手触摸到耳前、耳屏处或耳廓时婴儿哭吵厉害,即应考虑有发生外耳道疖肿的可能。需带婴儿前往医院检查。
外耳道疖肿的治疗,在肿胀初起时,用10%鱼石脂软膏棉栓塞于外耳道患处,有消炎、减轻疼痛的作用,一般每日换药1次,3~4次即可痊愈。若疖肿成熟,则需切开排脓引流,同时要配合抗生素的应用,以控制继发感染,一般可采用青霉素肌注,效果较好。
预防婴儿外耳道疖肿的发生,除严禁挖耳外,还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生水流入耳内。同时应治疗婴儿外耳道湿疹和化脓性中耳炎,以免发生继发感染而引起外耳道疖肿。对于婴儿的指甲,要经常修剪,以免抓耳时损伤外耳道,造成继发感染。只要能经常地注意婴儿的个人卫生,并及时地治疗外耳道湿疹与化脓性中耳炎,婴儿外耳道疖的发生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如何判断耳朵是否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需要做的诊断
外耳道疖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弥漫性外耳道炎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
如何诊断鉴别不同类型的外耳道炎?
1、外耳道疖:早期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多感全身不适,体温或可微升。疖肿堵塞外耳道时,可有耳鸣及耳闷。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脓肿成熟破溃后,外耳道内有脓血或流出耳外,此时耳痛减轻。外耳道后壁疖肿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易误诊为乳突炎。应注意与急性乳突炎鉴别。急性乳突炎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发热较明显,无耳廓牵拉痛,而有乳突部压痛;鼓膜穿孔或鼓膜明显充血,脓液较多。x线乳突摄片示乳突气房混浊或有骨质破坏。
2、弥漫性外耳道炎:急性者表现为耳痛、灼热,可流出分泌物。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若发生坏死性外耳道炎常引起外耳道骨髓炎和广泛的进行性坏死,可侵犯颅骨及中枢神经系统。
3、坏死性外耳道炎:是一种特殊的弥漫性外耳道炎,常引起外耳道骨髓炎和广泛的进行性坏死,可导致颞骨和颅骨骨髓炎,并发多发性神经麻痹,其中以面神经麻痹最为常见,故有“恶性外耳道炎”之称,实际并非恶性肿瘤。病人多数是老年人和糖尿病人,致病菌常为绿脓杆菌。严重者感染可侵及颞下窝,也可引起脑膜炎、脑脓肿、脑软化而死亡。
疖肿的症状
1、有头疖
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小于3cm,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2、无头疖
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小于3cm,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3、蝼蛄疖
多发于儿童头部。临床常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坚硬型,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溃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
4、疖病
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
结语:以上就是三九养生堂为您介绍的外耳道疖肿,你们都了解了吧。这对于不明白什么是外耳道疖肿的人来说,真的是太好了。看了上面说的外耳道疖肿吃什么药以及外耳道疖肿怎么治,感兴趣的就可以去试一试。
夜晚耳朵痛是什么原因 外耳道疖肿
半夜耳朵疼可能是由外耳道疖肿引起的。当外耳道炎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时,或者感冒发烧、年老体弱、患有糖尿病、外耳道皮肤长时间受到污水浸渍,皮肤表面抵抗力减弱,就会容易引起外耳道疖肿,随着疖肿的逐渐肿胀、化脓、耳道开始堵塞,引起疼痛。
建议:积极治疗,平常注意个人卫生,洗澡时注意不要让水进入耳朵,并且禁止游泳。
耳朵里面为什么一碰就疼
外耳道炎:当耳内不适时,有人喜欢用指甲、发夹等在耳内掏挖,这容易将耳道皮肤戳破,引起感染发炎。此时不但有耳痛而且还可伴有出血。
外耳道疖肿:当外耳道炎得不到及时治疗时,或年老体弱、患有糖尿病时,或耳道皮肤长时间受到水的浸渍,皮肤表面抵抗力减弱时,往往容易发生耳道疖肿,疖肿会逐渐肿胀、化脓,将耳道堵塞,引起疼痛。
耳朵流脓怎么回事 外耳道疖肿
患有外耳道疖肿的病人在耳内流脓前可能有名称的耳廓牵拉疼痛感。
外耳道炎怎么进行治疗
1、清洁耳道
仔细清除外耳道内的脱屑、耵聍和炎性分泌物。脱屑、炎性分泌物,可用小吸引管轻轻吸出。小而硬的耵聍宜用耳镊取出。大而硬的耵聍应先用3%碳酸氢钠液滴耳,1日4次,待耵聍软化后,用外耳道冲洗法清除。
2、单纯性外耳道炎
先用3%过氧化氢液将外耳道洗净,并用消毒棉签拭干。随后将氧氟沙星滴耳液滴于患耳,每日3次,数日后可控制炎症。
3、外耳道疖
发生于外耳道外端的软骨部,为毛囊或皮脂腺的葡萄球菌感染。耳痛甚剧,可有体温升高。待疖肿成熟,脓液穿破组织向外排出后,耳痛可骤减。
4、弥漫性外耳道炎
按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口服相应有效的抗生素。彻底清除外耳道分泌物和痂皮,并使用地塞米松—氯霉素滴耳液,以达到抗菌、消炎、消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