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补钙并非越多越好

补钙并非越多越好

1、缺多少,补多少

现在多数婴幼儿的奶制品摄入量是足够的。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年龄小,食物的主要来源是奶;另一方面,父母会尽可能为孩子寻找最好的奶制品——母乳、配方奶等富含钙的食物。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宝宝会缺钙吗?谈到这个问题,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是:孩子饮食中已经有了多少钙?

宝宝每天钙的来源有这些:母乳、配方奶、添加辅食后的强化米粉以及其他含钙食物。

通过这些来源,宝宝的钙摄入量大致为多少?

在估计了从以上食物来源所摄入钙量的基础上,再决定自己的宝宝是否需要补钙。这与靠钙剂来补充宝宝一天的生理需要完全是两个概念。比如一个孩子一天需要400毫克的钙,我们往往希望孩子通过吃钙剂达到这个量,事实上,孩子通过食物所摄入的钙就已经达到了这个量。

缺多少补多少!先将饮食中获取的钙从钙的总需求量中减去,如果不足,再补充。只有经过科学计算后,才能决定孩子是否真的需要额外补充钙。不能把配方奶、米粉等食物与补钙完全分解开,认为补钙只有靠钙剂才能完成。

2、补钙过量影响其他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的吸收

很多父母之所以对补钙问题总是放心不下,往往是因为周围环境的影响:别的父母都这么做,万一我的孩子没有补,耽误了发育怎么办?再说,补了总比不补好。事实上,补钙并非多多益善,一旦补多了,反而会影响到锌、铁等其他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的吸收。

3、一生的奶制品补钙计划

营养学家对于从婴儿到老年每人每天的钙的摄取量,都给出了推荐摄取量的标准,但这指的是每人每天从各种食物中获得钙的总量。奶制品的摄取量还应从均衡饮食的原则出发,根据每人的年龄、身体状况的不同,适度掌握。

孕妇补钙什么时候开始 补钙并非越多越好

孕妇过度补钙,会使钙质沉淀在胎盘血管壁中,引起胎盘老化、钙化,分泌的羊水减少,胎宝宝头颅过硬。这样一来,宝宝无法得到母体提供的充分营养和氧气,过硬的头颅也会也会使产程延长,宝宝健康受到威胁。因此孕妇补钙要科学,千万不要盲目过于补钙。

孕妇补钙时的注意事项

1、补钙并非越多越好孕妇过度补钙,会使钙质沉淀在胎盘血管壁中,引起胎盘老化、钙化,分泌的羊水减少,胎宝宝头颅过硬。这样一来,宝宝无法得到母体提供的充分营养和氧气,过 硬的头颅也会也会使产程延长,宝宝健康受到威胁。因此补钙要科学,千万不要盲目过于补钙。

2、少量多次补钙效果好这样比一次大量补钙吸收效果好。在吃钙片的时候,可以选择剂量小的钙片,每天分两次或三次口服。同样500毫升牛奶,如果分成2~3次喝,补钙效果要优于1次全部喝掉。

3、选择最佳的补钙时间钙容易与草酸、植酸等结合,影响钙的吸收,因此补钙最佳时间应是在睡觉前、两餐之间。注意要距离睡觉有一段的时间,最好是晚饭后休息半小时即可,因为血钙浓度在后半夜和早晨最低,最适 合补钙。

4、骨头汤不是最好补钙方式用1公斤肉骨头煮汤2小时,汤中的含钙量仅20毫克左右,因此,用肉骨头汤补钙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另外肉骨头汤中脂肪量很高,喝汤的同时也摄入了脂肪。

孕妇如何补钙效果好

一、少量多次补钙效果好

分量的相当的钙,分成几次补,要比一次大量补钙吸收效果好得多。孕妇补钙时,要选择剂量小的钙片,每天分两次或三次口服,喝牛奶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500毫升牛奶,如果分成2~3次喝,补钙效果要优于1次全部喝掉。

二、选择理想的补钙时间,饭后和睡前

白天的补钙时间应是饭后两餐之间。人体的血钙水平在夜间很低,补钙吸收率更高,所以,晚上临睡前是理想的补钙时间。

三、喝骨头汤不比牛奶好

很多人认为,骨头就是钙,喝骨头汤补钙效果好,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用1公斤肉骨头煮汤2小时,汤中的含钙量仅20毫克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孕妇补钙的需要,而且,肉骨头汤中脂肪量很高,不宜过多用来补钙,而牛奶不仅含钙量丰富,其钙质也非常适合人体吸收,除此之外,牛奶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及营养成分,喝牛奶补钙是很好的选择。

四、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维生素D是钙被机体吸收的载体,钙只有在维生素D的作用下才能被骨骼吸收,因此,在补钙的同时,应适当的补充维生素D,多晒太阳可以促进维生素D在体内的合成,也可以选择富含维生素D的钙片进行补钙,吸收好又安全。

五、补钙并非越多越好

孕妇补钙过量,会导致便秘等,所以孕妇补钙并非越多越好。

孕妇补钙,不可盲目,应充分的掌握以上补钙技巧,不仅要多吃含钙高的食物,还应注意补钙的吸收问题。

孕妇营养并非越多越好

据了解,现在准妈妈和家属大多怀有一种在怀孕期多吃多补的心理。不论高级白领还是普通工薪族,很多准妈妈都认为,只要是对胎儿有帮助的东西,不论多贵只要经济上能承受,她们都会买来吃。蛋白粉、叶酸、鱼肝油、铁、锌和钙等微量元素统统买来,而且不少购买的全是进口、知名品牌。根据随机统计,怀孕期间营养品的费用少则4000到5000元,多则高达上万元。

水果过量可能得糖尿病

不少准妈妈喜欢吃水果,甚至还把水果当蔬菜吃。有的为了生个健康、漂亮、皮肤白净的宝宝,就在产前拼命吃水果,她们认为这样既可以充分地补充维生素,将来出生的宝宝还能皮肤好。营养专家指出,这种想法是片面、不科学的。

虽然水果和蔬菜都有丰富的维生素,但是两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水果中的纤维素成分并不高,但是蔬菜里的纤维素成分却很高。过多地摄入水果,而不吃蔬菜,直接减少了孕妇纤维素摄入量。并且有的水果中糖分含量很高,孕期饮食糖分含量过高,还可能引发孕妇糖尿病等其他疾病。所以,专家建议,孕妇应该有选择地吃各种各样的食物,均衡营养。

准妈妈不是准病人

专家指出,就是因为准妈妈吃得太多、太好,而且运动又太少,造成摄入和消耗不均衡,导致超重。而准妈妈超重带来的后果却是不可轻视的,不仅在孕期会造成孕妇并发症增高,不利于胎儿成长,在分娩时,也会有困难。产后还会使孕妇难以恢复,体形过肥。专家建议,超重的准妈妈应及时咨询营养医生,调整饮食结构,进行合理营养调配。

大多数的准妈妈都是健康的,她们只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所需的食物和营养即可。有的准妈妈一旦怀孕后,就把自己看成了一个病人,认为自己缺这少那,于是只要有营养就补。其实对那些身体健康的孕妇来说,她们什么都不缺,最好的就是食补。而对那些身体欠佳的准妈妈来说,也不要盲目乱补,应在医生指导下,缺什么补什么。另外,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每天都怀有一份健康、愉快的心情,相信自己会拥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宝宝,这才是最有效的。

运动出汗并非越多越好

在生活中,有不少朋友由于身体过胖的问题感到烦恼。不少人建议,减肥可以通过适量的运动。于是有些人以为,运动时就应该多出汗,汗出得越多,减肥效果越明显。其实不然,运动减肥不一定要多出汗,有时候运动出汗太过,有可能会导致人体脱水。

其实,过胖的人要运动减肥是可以的,但是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运动减肥不出汗并不是代表着没有效果。适量的运动是能够达到减肥效果的。

运动出汗 并非越多越好

很多人稍一运动就会出汗,而有的人往往运动很长时间也不怎么出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专家称,正常情况下,运动强度越大排汗量越多,但运动出汗的多少是因人而异的,汗腺数量多的人,出汗也相对较多;运动前饮水的多少对出汗也有影响,如果运动前大量饮水,会导致体液增多而增加出汗量。

另外,还要看个人的身体素质,体质强壮的人,肌肉与运动器官都比较健康,即使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也毫不费力,出的汗自然就少;相反,体质差的人稍稍活动,就会大汗淋漓。

专家表示,运动并不是出汗越多就越好,只要出微汗就可以了,适度的运动最重要。运动可以消耗热量、改善微循环、调节身体神经的灵敏度。人们总是以汗水为锻炼要旨,但无汗运动同样可预防或减少各种慢性疾病的风险,研究显示,每周在花园里干1小时的活能把突发心脏病的危险减少66%.每周步行1小时则能将这种危险降低73%.在荷兰,每周至少步行或骑自行车1小时的人的死亡率比不活动的人要低29%,同时还能帮助降低患中风、糖尿病、痴呆、骨折、乳腺癌和结肠癌的危险。

据了解,人的身体分布着约300万个汗腺,它的一端为分泌部,有分泌汗液的作用;另一端为排泄部,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称为汗孔。汗液的排出,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同时也排出部分代谢废物。正常情况下,发汗是一种反射活动,汗腺的分泌可由温热性刺激或精神紧张引起。当热引起血管扩张时,血液中的水将热量传递至皮肤表面,然后随汗水蒸发,将热传到周围环境中,在高温环境下,人体的出汗量可高达每天8-12升。

当然有些疾病也会导致身体出汗,如果患风湿病、结核病时出汗就很多,脑炎后遗症经常伴有出汗,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出一身汗正好减肥”的观点没有太多根据,因为出汗的过程主要是把体内的多余热量散发出去,大量的出汗导致人体处于失水状态,只能暂时减轻体重,真正减肥应是减少脂肪,每天进行适当的运动,消耗一定的热量,这样才能达到有效减肥。

温馨提示:从上文我们知道,运动减肥不出汗并不代表减肥没有效果。其实运动减肥最关键的是要适度运动,出微汗就可以了。出太多的汗有可能会导致身体不适,反而导致一些疾病发生。

​纤维摄入并非越多越好



专家们研究发现,高纤维含量的食物会干扰胃肠对蛋白质、无机盐以及锌、钙等微量元素的吸收。比如炒大豆中的蛋白质消化率只有50%~60%,如果把大豆做成豆浆或者豆腐,由于加工过程中去除了纤维素,豆浆中的蛋白质消化率能上升到90%。这是因为食物中的纤维素在肠道内包裹了食物蛋白质,使肠道与蛋白质接触不好,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便减少了。同样,食物中的无机盐、微量元素的吸收也与纤维素形成的植物酸盐浓度有关,食物中的盐与植物酸形成不溶性盐类,会影响无机盐、微量元素的吸收。

另外,少女也不宜过多摄入食物纤维。近年来,国外科学家们曾对30个国家和地区的女孩子月经初潮作了观察与分析,发现饮食能够影响少女月经初潮的年龄,特别是食物中纤维素的含量。例如,饮食中纤维素较少的伦敦女孩,其月经初潮年龄平均为13岁,而饮食中纤维素较多的新几内亚女孩,月经初潮年龄平均为17岁。这是因为,卵巢功能的发育,以及女性激素的分泌,均需要有足够的胆固醇。食物中的胆固醇吸收,与食物中纤维素的含量有关,如果纤维素含量较多,会造成食物中的胆固醇通过大便排出肠道,从而减少胆固醇吸收,也会导致女孩体内女性激素合成的减少。女性激素合成减少,会影响子宫等生殖器发育,使少女月经初潮年龄推迟。

对一个健康人来说,每天摄入10克左右食物纤维素较为适宜,摄入过多,物极必反。尤其是在一些生活水平不高的农村,应适当控制食物纤维素的摄入,以做到平衡饮食,增进健康。

老人想补钙

1.不要盲目听信补钙保健品的夸大宣传

随着中老年人对钙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市场上的补钙保健品有越来越多,一些市场上的钙制品承诺吸收快,会使人误认为人体对钙制品的吸收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其实不然,实际上钙进入人体在变成骨质的组成成分是很复杂的,人体对钙的吸收率只在30%左右,所以一些产品说可以吸收到90%以上,是夸大了钙的吸收作用。

2.认为年纪大了就该补钙

正确的判断自己的身体缺不缺钙应该是正规医院进行检查,而不是盲目的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就该进行补钙,或者有些人去药店、商场等地方,用简单的仪器来测试桡骨、手臂、耻骨的密度,来判断是否缺钙,这是不精确的。

3.补钙并非越多越好

有些中老年人认为自己缺钙就应该大量的补钙,但是专家表示,钙的含量超过200毫克,钙的吸收率就会降低,所以补钙的时候不是越多越好,要看自己身体水平的实际吸收率。

吃水果并非越多越好

食用时间

一般不把水果作为膳食的必要组成成分,甚至可以看成零食,想吃就吃,随意性较大,我们习惯饭后进食,也很合适,并无不妥。食物到了胃里,搅和成食糜,经胃酸和酶的作用,进行初步的消化,不会产生对健康不利的变化。

食量有度

考虑到一天膳食的总量,每天进食水果以不超过500克为宜,食用过多,可能要影响食欲,特别是含糖量高的水果。有些国家和地区的膳食指导方针中,把水果作为蔬菜一部分,提出每天的食用量推荐,可供参考:美国农业部的食物消费金字塔:水果2至4份,每份100克;日本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的健康饮食指针:水果2客,每客相当于1只桔子或半只苹果;我国台湾的膳食指南:水果3份额,每份额100克。

打防疫针并非越多越好

打防疫针并非越多越好

打防疫针可以提高儿童的免疫力,因此有一些父母总想给孩子多打几针,以增强其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孰不知,打防疫针并非越多越好,有时还会产生不良后果。

打防疫针并非越多越好

计划免疫程序是通过大量科学试验而制定的,不能随意更改,既不要漏打、少打,也不可重打、多打。只要按照程序执行,完全可以保护儿童免受疾病传染。如果过多地注射疫苗,有时反而会使免疫力降低,甚至无法产生免疫力。这在医学上叫免疫麻痹,就好像我们吃200克的食物就饱了,获得的营养足以维持生命和工作。但为了多获得些营养而拼命多吃,吃500克、1000克,表面看来吃进去的食物多了,获得营养会几倍增加,但事实上,由于胃肠的功能不胜重负,反而会因消化不良而减少营养的吸收。

另外,各种疫苗都是用病菌、病毒或它们产生的毒素制成的,尽管经过杀灭和减毒处理,但仍有一定毒性,接种可引起一些反应。特别是在制作过程中,不可能把培养细菌或病毒生长所用的物质完全除掉,其中有的属于异体蛋白质,会引起过敏反应,轻则出现皮疹,重则发生休克。并且,这种过敏反应的发生是随着打针次数的增加而增多。因为人体接触异性蛋白质的次数越多,越处在敏感状态,更容易发生过敏反应。为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反应,在不影响免疫力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接种次数和注射数量。这样既可达到防病目的,又可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相关推荐

孕妇补钙注意事项

一、补钙并非越多越好孕妇过度补钙,会使钙质沉淀在胎盘血管壁中,引起胎盘老化、钙化,分泌的羊水减少,胎宝宝头颅过硬。这样一来,宝宝无法得到母体提供的充分营养和氧气,过硬的头颅也会也会使产程延长,宝宝健康受到威胁。因此补钙要科学,千万不要盲目过于补钙。 二、少量多次补钙效果好这样比一次大量补钙吸收效果好。在吃钙片的时候,可以选择剂量小的钙片,每天分两次或三次口服。同样500毫升牛奶,如果分成2~3次喝,补钙效果要优于1次全部喝掉。 三、选择最佳的补钙时间钙容易与草酸、植酸等结合,影响钙的吸收,因此补钙最佳时间

保护心脏运动并非越多越好

60次/分钟的静息心率最理想 据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胸心外科主任、瑞典Linkoping大学医学院心脏中心杨艳旗教授介绍,人体的心脏就像一辆车的发动机。如何增加发动机的使用年限,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它保养;如何使心脏跳动时间更长,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它保健。 在动物界有这样一个现象:小型哺乳动物如鼠类、兔类等,心率数/分为百次,寿命1-3年;格拉帕哥斯乌龟,心率数/分为6,寿命约170年。杨艳旗说,由此不难看出,心跳频率与寿命呈反比,心跳越慢的动物,寿命就越长。但对人类的研究却发现,人一生心跳总次数约为25亿次

老年人补钙误区

误区1:补钙越多越好 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中提出:成人的钙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是每天2000mg,这个摄入量不是建议的标准摄入量。一般而言,成人的推荐摄入量为每天800mg,一般从膳食中摄入钙至少500mg。摄入的钙越接近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危害健康的风险就越大。摄入钙过多,可能干扰其他微量元素对于人体的吸收利用,也可能导致患肾结石病的危险性增加等。也就是说,营养素摄入不是越多越好,缺乏对健康不利,而过量也可能对健康有害。一般而言,通过日常的均衡膳食和增加奶制品的摄入,

宝宝吃什么补钙最快最好 宝宝补钙注意事项

宝宝补钙期间不能喝碳酸饮料。碳酸饮料不仅会影响宝宝对钙的吸收,而且还可能会因为其中的糖分导致宝宝产生肥胖等问题。 钙并非补的越多越好,如果短时间内摄入含钙量过高食物,很有可能造成尿道结石等问题。 菠菜、茭白和韭菜等含草酸较多的蔬菜,应当先用热水浸泡以溶去草酸,否则会降低钙的吸收。 熬骨头汤补钙的时候,可以在汤里加点醋,这样有助于钙的吸收。 吃鱼肝油补钙的时候要注意鱼肝油含有较多维A,而维A是可以在体内蓄积的,超过一定剂量就可能引起维A中毒,所以鱼肝油不能天天吃。

老年人补钙小窍门

1少量多次补钙效果好这样比一次大量补钙吸收效果好。在吃钙片的时候,可以选择剂量小的钙片,每天分两次或三次口服。同样500毫升牛奶,如果分成2~3次喝,补钙效果要优于1次全部喝掉。 2选择最佳的补钙时间钙容易与草酸、植酸等结合,影响钙的吸收,因此补钙最佳时间应是在睡觉前、两餐之间。注意要距离睡觉有一段的时间,最好是晚饭后休息半小时即可,因为血钙浓度在后半夜和早晨最低,最适合补钙。 3骨头汤不是最好补钙方式,用1公斤肉骨头煮汤2小时,汤中的含钙量仅20毫克左右,因此,用肉骨头汤补钙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另外,

洗面奶泡沫多好还是少好

洗面奶泡沫并非越多越好。 洗面奶的保湿程度和洁面程度是成反比的,洗面奶泡沫越丰富,所含的洁面活性剂就越多,虽然清洁能力强,但洗多了对皮肤会有一定的影响。

日常补钙的误区有哪些呢

1、补钙越多越好 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中提出:成人的钙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是每天2000mg,这个摄入量不是建议的标准摄入量。一般而言,成人的推荐摄入量为每天800mg,一般从膳食中摄入钙至少500mg。摄入的钙越接近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危害健康的风险就越大。摄入钙过多,可能干扰其他微量元素对于人体的吸收利用,也可能导致患肾结石病的危险性增加等。也就是说,营养素摄入不是越多越好,缺乏对健康不利,而过量也可能对健康有害。一般而言,通过日常的均衡膳食和增加奶制品的摄入,可以

保护心脏运动并非越多越好

60次/分钟的静息心率最理想 专家介绍,人体的心脏就像一辆车的发动机。如何增加发动机的使用年限,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它保养;如何使心脏跳动时间更长,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它保健。 在动物界有这样一个现象:小型哺乳动物如鼠类、兔类等,心率数/分为百次,寿命1-3年;格拉帕哥斯乌龟,心率数/分为6,寿命约170年。杨艳旗说,由此不难看出,心跳频率与寿命呈反比,心跳越慢的动物,寿命就越长。但对人类的研究却发现,人一生心跳总次数约为25亿次至30亿次,在同等条件下,如果静息心率(指在清醒、不活动的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

老年人补钙必知的4大误区

 1.补钙越多越好 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中提出:成人的钙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是每天2000毫克,这个摄入量不是建议的标准摄入量。一般而言,成人的推荐摄入量为每天800毫克,一般从膳食中摄入钙至少500毫克。摄入的钙越接近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危害健康的风险就越大。摄入钙过多,可能干扰其他微量元素对于人体的吸收利用,也可能导致患肾结石病的危险性增加等。也就是说,营养素摄入不是越多越好,缺乏对健康不利,而过量也可能对健康有害。一般而言,通过日常的均衡膳食和增加奶制品的摄入

DHA并非补的越多越好

“从医生角度来说,母乳当然是宝宝最好最安全的食物。如果是纯母乳喂养,DHA等成分不需要添加。”李燕表示,对于没有母乳喂养的宝宝,特别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特别是早产儿,建议喝含有DHA的奶粉。 对于1岁以上的孩子,如果不喝添加了DHA的高价奶粉,从天然食物中摄取DHA更好,鱼类以及藻类中都含有DHA。 既然DHA这么好,那是不是应该给婴儿补充越多越好?当然不是。摄入过量的DHA除了会增加婴儿的消化负担,太多DHA还会导致婴儿免疫应答反应和炎症反应降低(也就是说,更容易被病原体入侵),以及凝血困难等等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