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脓肿的分类
脑脓肿的分类
根据细菌来源可将脑脓肿分为五大类:
耳源性脑脓肿
耳源性脑脓肿最多见,约占脑脓肿的2/3。继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感染系经过两种途径:①炎症侵蚀鼓室盖、鼓室壁,通过硬脑膜血管、导血管扩延至脑内,常发生在颞叶,少数发生在顶叶或枕叶;②炎症经乳突小房顶部,岩骨后侧壁,穿过硬脑膜或侧窦血管侵入小脑。
鼻源性脑脓肿
鼻源性脑脓肿由邻近副鼻窦化脓性感染侵入颅内所致。如额窦炎、筛窦炎、上颌窦炎或蝶窦炎,感染经颅底导血管蔓延颅内,脓肿多发生于额叶前部或底部。
隐源性脑脓肿
原发感染灶不明显或隐蔽,机体抵抗力弱时,脑实质内隐伏的细菌逐渐发展为脑脓肿。隐源性脑脓肿实质上是血源性脑脓肿的隐蔽型。
损伤性脑脓肿
多继发于开放性脑损伤,尤其战时的脑穿透性伤或清创手术不彻底者。致病菌经创口直接侵入或异物、碎骨片进入颅内而形成脑脓肿。可伤后早期发病,也可因致病菌毒力低,伤后数月、数年才出现脑脓肿的症状。
血源性脑脓肿
约占脑脓肿的1/4。多由于身体其它部位感染,细菌栓子经动脉血行播散到脑内而形成脑脓肿。原发感染灶常见于肺、胸膜、支气管化脓性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皮肤疖痈、骨髓炎、腹腔及盆腔脏器感染等。脑脓肿多分布于大脑中动脉供应区、额叶、顶叶,有的为多发性小脓肿。
胆脂瘤型中耳炎的症状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耳炎的分类,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脂瘤型是最为主要的三种。所谓胆脂瘤,就是中耳里脱落的上皮的堆集,越聚越大,不断地向四周扩张,从而造成邻近的骨质破坏,向上,向内向后都是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一旦破坏到神经会造成面神经麻痹,向颅内扩张会形成脑脓肿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我们来看看它的症状。首先,耳流脓。中耳炎恶化为胆脂瘤中耳炎时,会长期流脓不愈,呈豆渣样或鳞屑样物,并有恶臭味。其次,听力下降。中耳脱落的上皮堆积像的胆脂瘤会压迫中耳传音结构的破坏,引起传导性聋。
第三个方面就是会造成面瘫。不断扩大的胆脂瘤会侵蚀面部神经骨管,压迫面部神经,造成面部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眼睛闭不上、嘴歪等现象。最后,颅内并发症。发生严重的颅内并发症,如硬脑膜脓肿、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化脓性脑膜炎及脑脓肿等,不及时处理将危及生命。
脑脓肿的成因有什么
1.邻近感染灶的扩散所致的脑脓肿
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颅骨骨髓炎及颅内静脉窦炎等化脓性感染病灶可直接向脑内蔓延,形成脑脓肿。其中以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导致的脑脓肿最为多见,称为耳源性脑脓肿,约占全部脑脓肿的50%~66%。但由于近年来不少中耳炎、乳突炎得到及时的根治,耳源性脑脓肿的比例已明显减少。耳源性脑脓肿多为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并胆脂瘤急性发作导致脑脓肿,其感染途径多经鼓室盖或鼓窦波及颅内颞叶的中后部,约占耳源性脑脓肿的 2/5。另一部分经乳突内侧硬脑膜板波及小脑外侧上部,尤其儿童乳突骨质较薄,感染易经Trautman三角区(即岩上窦下方、面神经管上方、乙状窦前方,三者形成的三角)累及小脑。但小儿鼓室及乳突尚未发育良好,故小儿耳源性脑脓肿少见。
由鼻窦炎引起的脑脓肿称为鼻源性脑脓肿,较少见。多发生于额叶底部,多为单发,偶有多发。多为混合菌感染。头皮痈疖、颅内静脉窦炎及颅骨骨髓炎所致的脑脓肿均发生在原发病灶的邻近,可发生脑脓肿及硬脑膜外、硬脑膜下或混合性脓肿,亦多为混合菌感染,也可能为真菌感染。
2.血源性脑脓肿
主要是由于来自远隔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流经动脉的炎性栓子传入而形成的,亦可逆行经胸腔、腹腔及盆腔的器官如肝、胆、膈下及泌尿生殖系统等的感染,由脊柱周围的无瓣静脉丛与椎管内相吻合的静脉进入椎管内静脉转移到颅内。面部三角区的感染灶由静脉回流至颅内也可能形成颅内感染。感染来源为胸部各种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肺脓肿、脓胸、支气管扩张等的脑脓肿,称为胸源性脑脓肿;因细菌性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脏病,特别是发绀型心脏病等引起的脑脓肿,称为心源性脑脓肿。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绀型,往往有红细胞增多症和血凝功能亢进,由于病儿有动静脉血沟通,周围静脉血一旦有化脓性细菌感染即可直接传入脑内形成脓肿。经动脉播散的脓肿常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布的脑白质或白质与皮质交界处,故好发于额、顶、颞叶;而位于面部的感染灶好发于额叶。致病菌以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他多为混合菌。
3.外伤性脑脓肿
为化脓性细菌直接由外界侵入脑内所致。清创不彻底、不及时,有异物或碎骨片存留于脑内,可在数周内形成脓肿,少数可在伤后数月或数年甚至数十年才形成脓肿。一般3个月内引起的脓肿称为早期脓肿,3个月以上称为晚期脓肿。脓肿多位于外伤部位或其邻近部位,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混合菌。
脑脓肿是什么引起的
1.邻近感染灶的扩散所致的
脑脓肿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颅骨骨髓炎及颅内静脉窦炎等化脓性感染病灶可直接向脑内蔓延,形成脑脓肿。其中以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导致的脑脓肿最为多见,称为耳源性脑脓肿,约占全部脑脓肿的50%~66%。但由于近年来不少中耳炎、乳突炎得到及时的根治,耳源性脑脓肿的比例已明显减少。耳源性脑脓肿多为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并胆脂瘤急性发作导致脑脓肿,其感染途径多经鼓室盖或鼓窦波及颅内颞叶的中后部,约占耳源性脑脓肿的2/5。另一部分经乳突内侧硬脑膜板波及小脑外侧上部,尤其儿童乳突骨质较薄,感染易经Trautman三角区(即岩上窦下方、面神经管上方、乙状窦前方,三者形成的三角)累及小脑。但小儿鼓室及乳突尚未发育良好,故小儿耳源性脑脓肿少见。小脑脓肿约占耳源性脑脓肿的1/3。耳源性脑脓肿亦可经静脉逆行转移到远隔部位,如额、顶、枕叶,甚至偶有转移至对侧脑部。耳源性脑脓肿多为单发。常见致病菌以变形杆菌及厌氧菌为主,厌氧菌以链球菌居多,其次为杆菌,亦可为混合性感染。
2.血源性脑脓肿
主要是由于来自远隔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流经动脉的炎性栓子传入而形成的,亦可逆行经胸腔、腹腔及盆腔的器官如肝、胆、膈下及泌尿生殖系统等的感染,由脊柱周围的无瓣静脉丛与椎管内相吻合的静脉进入椎管内静脉转移到颅内。面部三角区的感染灶由静脉回流至颅内也可能形成颅内感染。感染来源为胸部各种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肺脓肿、脓胸、支气管扩张等的脑脓肿,称为胸源性脑脓肿;因细菌性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脏病,特别是发绀型心脏病等引起的脑脓肿,称为心源性脑脓肿。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绀型,往往有红细胞增多症和血凝功能亢进,由于病儿有动静脉血沟通,周围静脉血一旦有化脓性细菌感染即可直接传入脑内形成脓肿。经动脉播散的脓肿常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布的脑白质或白质与皮质交界处,故好发于额、顶、颞叶;而位于面部的感染灶好发于额叶。致病菌以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他多为混合菌。
3.外伤性脑脓肿
为化脓性细菌直接由外界侵入脑内所致。清创不彻底,不及时,有异物或碎骨片存留于脑内,可在数周内形成脓肿,少数可在伤后数月或数年甚至数十年才形成脓肿。一般3个月内引起的脓肿称为早期脓肿,3个月以上称为晚期脓肿。脓肿多位于外伤部位或其邻近部位,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混合菌。
4.隐源性脑脓肿
指病因不明,临床上无法确定其感染源。可能原发感染灶和脑内继发病灶均较轻微或机体抵抗力强,炎症得到控制,未被发现,但细菌仍潜伏于脑内,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即可发病。因此,这类脑脓肿实质上为血源性脑脓肿,此类脑脓肿在全部脑脓肿中所占的比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在无CT检查之前诊断困难,常易误诊。
脑脓肿是怎么回事
1.邻近感染灶的扩散所致的
脑脓肿 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颅骨骨髓炎及颅内静脉窦炎等化脓性感染病灶可直接向脑内蔓延,形成脑脓肿。其中以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导致的脑脓肿最为多见,称为耳源性脑脓肿,约占全部脑脓肿的50%~66%。但由于近年来不少中耳炎、乳突炎得到及时的根治,耳源性脑脓肿的比例已明显减少。耳源性脑脓肿多为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并胆脂瘤急性发作导致脑脓肿,其感染途径多经鼓室盖或鼓窦波及颅内颞叶的中后部,约占耳源性脑脓肿的2/5。另一部分经乳突内侧硬脑膜板波及小脑外侧上部,尤其儿童乳突骨质较薄,感染易经Trautman三角区(即岩上窦下方、面神经管上方、乙状窦前方,三者形成的三角)累及小脑。但小儿鼓室及乳突尚未发育良好,故小儿耳源性脑脓肿少见。小脑脓肿约占耳源性脑脓肿的1/3。耳源性脑脓肿亦可经静脉逆行转移到远隔部位,如额、顶、枕叶,甚至偶有转移至对侧脑部。耳源性脑脓肿多为单发。常见致病菌以变形杆菌及厌氧菌为主,厌氧菌以链球菌居多,其次为杆菌,亦可为混合性感染。
由鼻窦炎引起的脑脓肿称为鼻源性脑脓肿,较少见。多发生于额叶底部,亦多为单发。偶有多发或多房性。多为混合菌感染。头皮痈疖、颅内静脉窦炎及颅骨骨髓炎所致的脑脓肿均发生在原发病灶的邻近,可发生脑脓肿及硬脑膜外、硬脑膜下或混合性脓肿,亦多为混合菌感染,也可能为真菌感染。
2.血源性脑脓肿
主要是由于来自远隔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流经动脉的炎性栓子传入而形成的,亦可逆行经胸腔、腹腔及盆腔的器官如肝、胆、膈下及泌尿生殖系统等的感染,由脊柱周围的无瓣静脉丛与椎管内相吻合的静脉进入椎管内静脉转移到颅内。面部三角区的感染灶由静脉回流至颅内也可能形成颅内感染。感染来源为胸部各种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肺脓肿、脓胸、支气管扩张等的脑脓肿,称为胸源性脑脓肿;因细菌性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脏病,特别是发绀型心脏病等引起的脑脓肿,称为心源性脑脓肿。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绀型,往往有红细胞增多症和血凝功能亢进,由于病儿有动静脉血沟通,周围静脉血一旦有化脓性细菌感染即可直接传入脑内形成脓肿。经动脉播散的脓肿常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布的脑白质或白质与皮质交界处,故好发于额、顶、颞叶;而位于面部的感染灶好发于额叶。致病菌以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他多为混合菌。
3.外伤性脑脓肿
为化脓性细菌直接由外界侵入脑内所致。清创不彻底,不及时,有异物或碎骨片存留于脑内,可在数周内形成脓肿,少数可在伤后数月或数年甚至数十年才形成脓肿。一般3个月内引起的脓肿称为早期脓肿,3个月以上称为晚期脓肿。脓肿多位于外伤部位或其邻近部位,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混合菌。
4.隐源性脑脓肿
指病因不明,临床上无法确定其感染源。可能原发感染灶和脑内继发病灶均较轻微或机体抵抗力强,炎症得到控制,未被发现,但细菌仍潜伏于脑内,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即可发病。因此,这类脑脓肿实质上为血源性脑脓肿,此类脑脓肿在全部脑脓肿中所占的比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在无CT检查之前诊断困难,常易误诊。
脑脓肿除细菌感染外还有真菌、原虫、寄生虫等引起的脑脓肿。近年来因免疫功能损害引起的脑脓肿的报道日渐增多。
脑脓肿的患病类型有哪些
(一)邻近感染病灶扩展所致的脑脓肿,根据原发化脓性病灶可分为耳源性脑脓肿和鼻源性脑脓肿e其中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或乳突炎导致的耳源性脑脓肿为最多见,约占全部脑脓肿的一半以上。这种脑脓肿多发生于同侧额叶或小脑半球,多为单发脓肿,多属以链球菌或变形杆菌为主的混合感染。异源性脑脓肿为继发于鼻窦炎的化脓性感染,较少见。脓肿多位于同侧额叶前部或额极。鼻源性脑脓肿以链球菌和肺炎球菌感染为主。蝶窦炎可引起垂体脓肿、脑干脓肿和颓叶脓肿e其他如头皮痈布、颅内静脉窦炎及颅骨骨髓炎等直接蔓延所形成的脑脓肿多发生于原发感染病灶周围,多为混合性感染。
(二)外伤性脑脓肿,是由于颅脑损伤,尤其是开放性损伤的继发感染引起,在战争年代多见,约占全部脑脓肿的10%左右。近年来由于早期清创术做得彻底及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这种并发症已显著减少。外伤性脑脓肿大都位于伤道或异物附近。一般在损伤后1—2周内形成,也可在晚期,即数月或数年后才出现脑脓肿的症状。外伤性脑脓肿多为单发性。
(三)血源性脑脓肿,感染大多由身体其他部位并发各种脓毒血症经血行播散所致;原发灶最常见于肺及胸膜的化脓性感染、支气管扩张、先天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其次为皮肤疗、痈、骨髓炎、齿槽脓肿、腹腔脏器和盆腔感染或脓毒败血症等。脓肿多分布于大脑中动脉供应区,并好发于额叶和顶叶。
(四)隐源性脑脓肿,一部分脑脓肿来源不明.多在手术探查时发现。其原因是原发的感染灶很轻,经用抗生素后痊愈或自行消散。但当时已有细菌经血行潜伏脑内,当患者抵抗力减弱时脑内病灶渐渐发展形成脑脓肿。另一种可能是潜在隐蔽的原发病灶,如慢性咽部感染等,常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e脑脓肿的致病菌随感染来源而异,常见的有: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等,也可为混合性感染。
诱发脑脓肿的原因有哪些
1﹒发病因素
(1)邻近感染灶直接蔓延:
①耳源性脑脓肿:由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或乳突炎引起,炎症通过鼓室上壁和颅中窝底向颅内发展,引起脑脓肿。
②鼻源性脑脓肿:由额窦炎引起者较多见,感染通过额窦后壁直接蔓延到额叶入脑。
③头皮及颅骨感染:直接蔓延至颅内形成脓肿。
(2)血源性脑脓肿:约占脑脓肿的30%,原发感染病灶可见全身各种感染。
(3)外伤性脑脓肿:约占脑脓肿的9%。主要由开放性颅脑损伤引起,细菌经伤口或异物、碎骨片带入脑内,形成脓肿。
(4)隐源性脑脓肿:约占脑脓肿的11%,其脓肿感染源不明,称为隐源性脑脓肿。
2﹒发病机制 脑脓肿形成过程,大致分为如下3个阶段:急性脑炎阶段、化脓阶段、脓肿包膜形成阶段。
3﹒中医学认为:脑脓肿的病因病理是由于损伤之后皮肤破裂,污浊之物染触创口,外邪侵入机体,上扰清窍,致局部气滞血瘀,瘀血与毒邪相聚为热化火,火毒攻心,上扰神明。早期为标本俱实之证,后期脓液破溃,气血大衰,余邪未尽,属正虚邪实。病情常处于急剧变化之中,若不及时处理,邪毒扰乱神明则出现昏厥,阴阳离决甚至危及生命。
脑脓肿的内外科治疗方法
内科治疗
(1)抗感染治疗:理想的药物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但脑脓肿成熟期细菌培养阳性率不高,只能针对常见感染菌种选择药物;此外药物的血脑屏障(BBB)通透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神经外科常用的药物有头孢菌素、氯霉素或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氨苄西林等,针对厌氧菌有时应用灭滴灵。
(2)抗脑水肿治疗:脑脓肿形成的各个时期,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或颅内压增高,后者是危及生命的直接原因,需采取对症治疗措施。抗脑水肿治疗的内容包括,应用脱水药物如20%甘露醇静脉滴注,肌肉或静脉注射速尿;与此同时需限制液体入量,成人每天摄入量一般维持在1 500~2 500ml之间。 2、外科治疗
成熟期脑脓肿以外科治疗为主,方法包括穿刺、引流和手术切除。
(1)脓腔穿刺法:简单、易行、且较为安全,常用作急诊抢救措施。这种方法特别适合用于部位深在及语言、运动等重要功能区脓肿的治疗;此外,老年体弱或病情危重不能耐受开颅手术者,可采用这种治疗方法。脓腔穿刺需借助于CT、MRI等影像检查定位,采用徒手操作或立体定向方法引导,穿刺成功后尽量设法排净脓液,然后注入抗生素和造影剂,术毕立即拍头颅平片以备追踪观察时脓腔造影对比。穿刺疗法经常需要多次重复,潜在造成多房脓肿的危险,最终可能导致治疗失败。
(2)脓肿引流法:通过钻颅或锥颅穿刺排脓之后,于脓腔内留置引流管投药和反复冲洗的通道。这种方法同样简易、安全,没有手术禁忌证,只是应选择脓肿包膜已完整的病例,以免在冲洗过程中造成扩散。施行冲洗前应确保引流管端(侧孔)完全进入脓腔,一般在穿刺见到脓液后继续深入1~2cm即可;冲洗液使用含抗生素的生理盐水,每次注入数量不超过排出脓液的体积,用注射器反复抽吸多次,然后换液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冲洗液不再浑浊为止。脓腔冲洗每日重复一次,期间引流管在无菌条件下保持开放。冲洗次数或引流期限依据CT检查结果和临床状况决定,通常约需要4~6次。
(3)脓肿切除法:通过开颅手术切除脓肿是神经外科经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优越性在于病灶清除彻底,复发率相对低,但需要对适应证加以选择。脑脓肿切除手术的最佳适应证是,已形成完整的包膜,炎症已基本得到控制,且部位不在重要功能区。开颅后首先用棉片覆盖周围术野,再切开表面的脑组织以接近病变。分离过程尽量勿使脓肿包膜破损,必要时先行细针头穿刺抽脓使张力降低,以便完整剔除脓肿。分离过程中一旦发生破溃,首先迅速吸净脓液,确认周围术野的保护无渗漏后再行冲洗。尽管成熟期脓肿周围的炎症可能已得到控制,术前和术后仍需要抗感染治疗;术中冲洗液亦需加进抗生素。
脑脓肿外科治疗期间除常规行全身抗感染外,还需对症实施脱水疗法;重笃病例尤应同时注意有无水、电解质平衡问题。
脑脓肿的病因
感染(60%):
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颅骨骨髓炎及颅内静脉窦炎等化脓性感染病灶可直接向脑内蔓延,形成脑脓肿,其中以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导致的脑脓肿最为多见,称为耳源性脑脓肿,约占全部脑脓肿的50%~66%,但由于近年来不少中耳炎,乳突炎得到及时的根治,耳源性脑脓肿的比例已明显减少,耳源性脑脓肿多为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并胆脂瘤急性发作导致脑脓肿,其感染途径多经鼓室盖或鼓窦波及颅内颞叶的中后部,约占耳源性脑脓肿的2/5,另一部分经乳突内侧硬脑膜板波及小脑外侧上部,尤其儿童乳突骨质较薄,感染易经Trautman三角区(即岩上窦下方,面神经管上方,乙状窦前方,三者形成的三角)累及小脑,但小儿鼓室及乳突尚未发育良好,故小儿耳源性脑脓肿少见,小脑脓肿约占耳源性脑脓肿的1/3,耳源性脑脓肿亦可经静脉逆行转移到远隔部位,如额,顶,枕叶,甚至偶有转移至对侧脑部,耳源性脑脓肿多为单发,常见致病菌以变形杆菌及厌氧菌为主,厌氧菌以链球菌居多,其次为杆菌,亦可为混合性感染。由鼻窦炎引起的脑脓肿称为鼻源性脑脓肿,较少见,多发生于额叶底部,亦多为单发,偶有多发或多房性,多为混合菌感染,头皮痈疖,颅内静脉窦炎及颅骨骨髓炎所致的脑脓肿均发生在原发病灶的邻近,可发生脑脓肿及硬脑膜外,硬脑膜下或混合性脓肿,亦多为混合菌感染,也可能为真菌感染。
心血管系统病变(10%):
因细菌性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脏病,特别是发绀型心脏病等引起的脑脓肿,称为心源性脑脓肿,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绀型,往往有红细胞增多症和血凝功能亢进,由于病儿有动静脉血沟通,周围静脉血一旦有化脓性细菌感染即可直接传入脑内形成脓肿,经动脉播散的脓肿常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布的脑白质或白质与皮质交界处,故好发于额,顶,颞叶;而位于面部的感染灶好发于额叶,致病菌以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创伤(8%):
外伤或手术清创不彻底,不及时,有异物或碎骨片存留于脑内,可在数周内形成脓肿,少数可在伤后数月或数年甚至数十年才形成脓肿,一般3个月内引起的脓肿称为早期脓肿,3个月以上称为晚期脓肿,脓肿多位于外伤部位或其邻近部位,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混合菌。
其他因素(5%):
近年来因免疫功能损害引起的脑脓肿的报道日渐增多,还有一些不明原因的脑脓肿。
发病机制
细菌进入脑实质后,其病理变化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但三者之间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各阶段并无明显界限之分,发展过程因病源,菌种不同以及个体情况的差异而不同。
1、急性脑炎期(感染后1~3天)
指早期病原菌侵入脑实质24h后,在局部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病灶中心有坏死,病灶周围血管外膜鞘有炎性细胞渗出,局灶脑组织破坏,继而液化,可形成多个液化灶,病灶周围白质出现水肿,附近脑膜也可出现炎症反应,但部位不一定与病灶部位相对应,此期临床上除局灶症状,全身炎症反应外,也可有脑膜刺激症状,并可出现脑脊液的炎症改变等。
2、化脓期
脑实质内炎性病灶进一步坏死,液化,融合形成脓液,逐渐扩大形成脓腔,根据病灶范围可形成单发或多房或多发脓腔,此阶段脓腔周围有胶质细胞增生或炎性肉芽组织形成,周围的脑组织可有水肿反应,但脓肿壁尚未完全形成,由于炎症开始局限,全身感染症状也趋于好转,但局灶占位效应也趋向明显。
3、脓肿包膜形成期
此期炎症进一步局限化,即脓肿周围包膜形成,包膜内层主要为脓细胞和变性的白细胞,中层为纤维组织增生的肉芽组织,外层为胶质细胞和胶质纤维,早期形成的为薄层包膜,进一步逐渐形成明显的脓肿包膜,脓肿多为单发,但也可以是多房,散在不同部位的多发脓肿少见,包膜形成的快慢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致病菌种类,毒性,对抗生素的反应及个人机体抵抗力的强弱,脓肿所在部位等,如耳源性脑脓肿,致病菌多为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易形成包膜,形成时间也短,若致病菌为厌氧菌,包膜形成即较困难,另外,若病灶处于脑室或脑干附近,则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也较重,即包膜尚未形成良好,病情已危重。
脓肿一旦形成即为占位病灶,脓肿周围有脑水肿,占位效应引起颅内压增高和脑组织移位,随着病情的发展,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小脑幕切迹疝或枕骨大孔疝,压迫脑干和进一步颅内压增高,导致病情急剧恶化,甚至死亡,另外由于脓液逐渐增多,脓腔压力加大,可导致脓腔破溃,使脓液扩散,引起化脓性脑膜炎或化脓性脑室炎,造成病情加剧,增加治疗难度,脑脓肿还可合并局限性脑膜反应,表现浆液性脑膜炎,蛛网膜炎,个别脑脓肿可同时合并硬脑膜下脓肿和(或)硬脑膜外脓肿等。
慢性中耳炎的危害有哪些呢
1、反复中耳炎会使鼓膜穿孔增大、中耳粘连硬化,使听力进一步下降。如不适当用药,另可引起内耳神经功能下降,导致更难医治。
2、中耳反复发炎可导致骨疡型或胆脂瘤型中耳炎,骨头受侵蚀时有可能导致面神经瘫痪、脑膜炎、脑脓肿等颅内外并发症,严重时甚至有生命危险。
中耳炎不要任其自生自灭,否则可致多种并发症
中耳及乳突的化脓性炎症导致的多种并发症,统称耳源性并发症。会导致耳源性并发症的疾病包括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乳突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特别是胆脂瘤型中耳炎更易发生。中耳炎导致的疾病一般分为耳源性颅内、硕内、颅外并发症:
1、颅内并发症:常见有硬脑膜外脓肿、硬脑膜下脓肿、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和周围脓肿、化脓性脑膜炎、小脑脓肿、大脑脓肿、蛛网膜炎、脑积水、脑脊液耳漏等,其中以硬脑膜外脓肿、乙状窦血栓静脉炎、脑膜炎及脑脓肿最常见,其后三种最严重。死亡原因多为脑脓肿,且常死于脑癌。
2、颞内并发症:除乳突炎外,还有迷路炎及面神经麻痹。
3、颅外并发症:有耳后骨膜脓肿、枕下脓肿、耳前骨膜脓肿(又称为颈根部脓肿或颖肌下脓肿)、颈深部脓肿(或称为二腹肌下脓肿)、咽旁脓肿、咽后脓肿、纵隔脓肿、脑脓肿,因中耳长期流脓刺激外耳道皮肤引起的外耳道炎或湿疹等外,还有鼓室硬化症、枯连性中耳炎等。
治疗脑脓肿需要多少钱
对于治疗脑脓肿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就要对脑脓肿做一个简单的初步的认识。或许有人是第一次听说这个病,不知道这种病严不严重,那么现在就为大家慢慢地介绍这种疾病。所谓的脑脓肿指的是由于细菌感染,而这种细菌具有化脓性,从而引起的化脓性脑炎,主要表现为发烧、畏寒等症状。
可以从以上的介绍中了解到引起脑脓肿的主要原因是与化脓性细菌有关,那么脑脓肿的传播途径又有哪些呢?主要有以下途径:1、临近组织传播,当面部受到一些创伤,如烧伤、电触等,导致颅骨外露,从而使得颅骨被细菌感染而发生炎症,进而慢慢感染而发展成脑脓肿;2、血行传播,很多人受到重伤后自身的免疫力就会下降,使得细菌感染容易扩散,致病菌入侵经血行播散,传播到全身使得脑脓肿的形成;3、颅脑外伤,这个与面部受创基本上是一样的,在开颅后细菌被植入,长期在大脑中就会慢慢形成脑脓肿。
当一个疾病摆在我们的面前时,我们不仅要关心这个病是否能治疗,还要关心这种病的治疗费用,因为就算有治疗的方案,要是治疗费用是天价的,对于一般的家庭是负担不起的。那么就会有人问治疗脑脓肿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不能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来回答,因为治疗费用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医院的选择、地域的划分、治疗的方案等都会影响治疗的收费标准,当然也需要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来决定。一般来说,治疗脑脓肿最少需要的费用也大概在2-3万之间。
脑脓肿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所以一定要及时治疗。在进行手术后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伤口,一定不要使得伤口受到感染。在手术后伤口处都会有疼痛感,患者可以用冰块轻敷来减轻疼痛感;在术后也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复诊,检查伤口的恢复程度和伤口是否有发炎的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