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心理封闭。

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个人的秘密,本属正常。但部分学生受多种因素影响,由此发展到自我封闭,喜欢离群索居,不愿与人交往,更不愿向人敞开心扉。因而遇到烦恼时,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相应对策可采取:向孩子讲清楚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的健康发展和事业成功的重要作用,引导孩子既要与全班同学友好相处,也应该有几位关系密切的好朋友,能够互相说说心里话。父母则应该争取成为孩子信赖的良师益友。

原因之二:压力过大。

父母望子成龙,教师期望过高,“片追”风屡禁不止,学习、升学压力沉重地压迫着孩子的身心。相应对策可采取:1、要使孩子懂得学习是为了发展提高自己,只要刻苦努力就有收获和进步,考大学并非唯一出路,任何行业都可以成才等道理。淡化名次观念,引导孩子辩证地看待学习成绩,既要横比,也要纵比,先肯定进步,再找出差距。本人对学习目标的确定都要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使之可望可及。

原因之三:未经挫折。

孩子从家庭到学校、从小学到中学,一路顺风,未经挫折,偶遇挫折却一蹶不振。相应对策可采取:平时注意向孩子介绍成功者成功之前的艰辛历程,使孩子懂得人生之路不可能是笔直平坦的。家长如能以亲身体会教育孩子,效果更好。可假设某些经受挫折的情境,如:假如我高考落榜、假如我竞争失败、假如我是一个残疾人等,和孩子一起讨论讨论,各抒己见,并肯定那些积极向上的意见,从而增强孩子的承受能力。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除了客观外在的原因之外,和具体个人的性格气质也有很大关系。但性格气质并非完全来自遗传,也靠后天养成。如果你的家庭有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作为父母又是这方面的有心人,那么,孩子因性格气质差异造成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状况也会逐渐改变的。

老人睡不着觉的原因

1、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造成老年人失眠的主要原因。有统计表明大约90%的抑郁症患者均有失眠,70%的失眠者失眠的真正原因可能是抑郁。比如,老年人对健康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患病,从而造成抑郁、焦虑。丧偶或家庭不和、子女不孝顺、经济压力过大等问题,也会成为老人的心理负担。这些心理问题,都是老人失眠的原因。

2、对睡眠的错误认识

有些老年人对睡眠时间要求过高,误认为睡眠时间短于8小时就是失眠。有些老年人往往对入睡时间估计过长,对睡眠时间又估计太短,常常是“越怕失眠越失眠”。这些不良暗示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原因。

抽动症有哪些危害

身体方面:小孩抽动症状频发,导致躯体疲倦不适,甚至导致创伤。如频繁眨眼可致眼睑充血红肿;频繁点头摇头导致颈部肌肉僵硬不适;肢体大幅抽动可导致磕伤、碰伤等;有的伴有头疼、腹痛、小便不禁、遗精等;有的伴有自残行为。所以,抽动症会给孩子带来身体上的危害。

心理方面:抽动症不是精神病,但却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产生。小孩患了抽动症,怪异的动症易引起他人的嘲笑,导致孩子自卑、暴躁、不合群、敌对情绪,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抽动症会给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带来危害。

儿童心理病--预防重于治疗

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普遍

通常儿童的心理问题分为一般性和严重性两类。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包括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而特殊性的儿童心理疾病,则包括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等。当孩子出现上述病症时,家长就需要多加关心针对儿童患者怎么治疗心理疾病的问题了。

儿童心理问题预防重于治疗

一方面父母要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对他们好奇、喜欢模仿、创新思维的特点应给予理解。经常将孩子的心理特点、行为方式与同龄的孩子对比。另一方面,父母还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力求一致,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不应有求必应,而应从小培养儿童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

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急切地想知道怎么治疗心理疾病。对此心理专家表示,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到医院治疗。由心理医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达到治疗目的。对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常用的方法有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感觉统合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家长的配合必不可少。

由于儿童的心理特点、病因和症状表现与成年人在出现心理问题时的表现截然不同,这给心理医生在考虑怎么治疗心理疾病时增加了难度。而家长对孩子症状表现的描述越细致精确,对孩子的疾病确诊和治疗就越能达到对症治疗的目的

生二胎大孩子欺负小孩子怎么办

“‘妈妈,哥哥又打我!’下班刚回来,小女儿就哭着跑过来告状。”这是一位二胎家庭的妈妈的话。面对大孩子屡屡欺负小孩子的情况,你知道该怎么处理吗?

1、单独与大孩子沟通,不要过分苛责,耐心询问他之所以欺负小孩子的原因;找到原因后,尝试走进孩子心里,帮助他解决心理问题;

2、安抚被欺负的小孩子的情绪,让小孩子的委屈感逐渐减少;

3、将大孩子和小孩子叫到一块儿,让大孩子向小孩子道歉,安抚小孩子原谅大孩子;

4、以后的生活中,要特别注意一视同仁的问题,不能让大孩子有父母偏心小孩子的感觉;

5、多进行家庭活动,多与孩子们沟通交流,让大小孩子彼此之间更佳融洽与和谐。

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家长态度

家长的态度也是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重要原因。父母过于武断、过度地唠叨、过分的干涩孩子的生活或者是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的时候,都会造成孩子心理对于一件事情的抗拒,无法集中注意力。

容易被忽略的儿童心理秘密

没有任何悲剧比孩子自杀更令人痛不欲生的了。而儿童的试图自杀行为,很多时候普通人是看不出来,认为“孩子不会自杀”。殊不知这种无意的漠视,恰恰成为儿童自杀的“土壤”。据中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自杀或者“准”自杀行为逐年增多。父母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更显得尤为重要。

儿童心理健康 标准

专家介绍,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其实,不少孩子在幼儿期或学龄前期就出现了心理异常,只是表现比较轻微,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孩子上学读书后,这些心理疾病影响了学习成绩,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般来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会在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作心理求助信号。

儿童心理异常的典型表现

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绪表现:恐惧,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想轻生(认为活着没有意思,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兴趣减少或多变、情绪低落)等。二是行为表现: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语,少动,精神不集中,有暴力倾向、逃学、偷东西等行为。三是生理表现: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而躯体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又没有躯体疾病。

专家指出,对于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因此,家长要多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疾病的知识,并对孩子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有更全面的了解,不能盲目攀比、模仿,还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气质类型及特长兴趣因材施教。

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期望应有适当的水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身教育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让孩子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均能健康成长。

孩子睡眠不足的四大原因

一是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对睡眠影响很大,近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因为写作业太慢缺少睡眠。调查显示,32.3%的被调查学生因为写作业速度慢而影响学习。进一步调查发现,孩子写作业太慢大多与学习习惯密切相关,如有的孩子边写边玩。调查还发现,有70%的孩子缺乏午睡的习惯,这导致孩子身体疲乏,并影响写作业的速度。

二是心理问题,这也是影响孩子睡眠状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学习负担重、交往压力、代际沟通等是形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共有16.6%的被调查者认为“夜里做梦特别多”是影响睡眠的主要原因。对中小学生夜里做梦的内容进行访谈、分析表明,学习负担重、交往压力、代际沟通等都是孩子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影响到睡眠和心理健康。

三是学业负担过重,这是影响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根本原因,近一半学生因为作业过多而无法按时睡觉。调查显示,有49.5%的中小学生因为作业太多而不能获得充足的睡眠。另外,有33.5%的小学生和57.6%的初中生“为了完成作业不得不少睡觉”。也就是说,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和超过半数的初中生经常为了完成作业不得不挤占睡眠时间。

四是由择校导致的上学路远,这是中小学生缺少睡眠的另一大原因。调查显示,选择因为上学路远而睡眠不足的小学生为12.6%,初中生为19.3%,平均为16.1%。对孩子来说,上学路远不仅消耗时间和精力,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建议父母及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少年儿童上学路途远近问题,父母为孩子“择校”时,不仅要注重学校教学质量,还要考虑孩子上学途中所消耗的时间、精力和安全问题。

孩子出新心理问题主要是哪些因素

青少年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是脆弱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及自身因素。这些因素的单独或综合作用,使青少年儿童出现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或障碍。

自身因素

孩子自身的个性特征,如:胆小、怯懦、敏感、青少年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是脆弱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及自身因素。这些因素的单独或综合作用,使青少年儿童出现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或障碍。

家庭因素

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对儿童的期望、父母的离异和再婚等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也会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学校风气、教师素质、师生关系、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等均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态相关。

生物学因素

该因素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如:父母患有精神疾病,其子女患有精神疾病的可能性要大于父母正常的儿童;母孕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射线或患病等均有可能影响孩子神经系统发育,使孩子易于出现某些精神方面的疾病;癫痫、脑炎等疾病也会影响儿童的精神健康状况。

社会和文化因素

社会经济情况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卫生设施,并影响着家庭育儿的手段。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渲染,也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发脾气是情绪的宣泄

发脾气是孩子达到自我目的的一种手段。

另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发脾气是孩子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一种情绪宣泄——让他充分发泄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有好处。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孩子从来不发脾气,不见得就有利于他心理的健康发展。因为他将许多不良情绪都闷在心理,将来将会使得他不堪重负,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怕孩子发脾气,甚至还鼓励孩子心中有不满时,适当发发脾气。

面对孩子的发脾气,我们可以利用“不予理睬”的方式。即面对任性的孩子,只说一句警告的话,然后通过以下的几个步骤纠正他。

1)面对孩子的种种理由与各种胡闹行为,采取不解释、不劝说、不争吵的办法,否则就会强化他的争吵、胡闹行为,使他的目的得逞。可以先保持一段时间的沉默,做你正在做的事。

2)如果孩子进一步胡闹,且使你难以忍受时,可以暂时离开现场。这时仍然保持不批评、不与之讲道理、不打、不骂的态度。

3)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告诉他:“你刚才胡闹是不对的,现在你情绪稳定了,你可以做你自己的事去了!以后你再这样,我们仍然不会理你。”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因为现在农村的生活来源比较少,并且经济都是出于比较落后的水平,为了生计,父母不得不外出比较发达的城市打工,家中的小孩子就留给爷爷奶奶帮忙照料,因此,长期下来孩子们因为缺乏父母亲的教育导致出现很多心理问题。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1.家庭教育的缺失。因为家长外出打工,就会把儿童交给年迈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因为老人们大多不怎么管教孩子,对孩子更是呈溺爱的程度,并且他们也是有心无力,因为年龄比较大,管教孩子也显得有心无力,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孩子就会产生任性、没有礼貌、自私、缺乏同情心等等的问题;在学校的表现就是学习自觉性较差,缺乏与人沟通交流,没有集体荣誉感等等。

2.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总是以分数的高低来判定学生的好坏,觉得学习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学习成绩坏的就是坏学生,学校的老师把自己的转注力都重点倾向于好学生那里,对于成绩相对薄弱的学生爱理不理,所以很多留守儿童因为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就会做一些比较突出的行为,比如:上课故意迟到、上课违纪、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等。

第二、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1.教师的观念不当,使你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孩子在学校与老师相处的时间比较多,很多小孩子就会觉得老师就像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老师的行为和观念是孩子的模仿对象,是直接影响孩子心理的主导因素。但是很多老师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这样会导致留守儿童更加抑郁悲观,往往就会通过极端的行为来吸引老师的注意。

2.教师落后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老师最为主要的表现有以下几种: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主权,老师认为学生就是一张白纸,自己是彩笔,可以任意的进行涂抹,学生就是要服从老师的安排,觉得老师说的永远是对的,学生只有执行和完成任务即可;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在课堂上就是乖乖的听老师讲课,如果出现半点违背老师的意思就要进行处罚,所以处罚就成了家常便饭,学生就会更加怕老师,更加不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对学习也会产生抵触的心理;由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于学生也是有点爱理不理,觉得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可以。

3.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一些小村小镇会开一些黑网吧,为了赚钱,里面是装满了网络游戏或着淫秽影片吸引学生的光顾,如果留守儿童没有钱去网吧的时候就会通过小偷小摸的行为,勒索比自己小的学生,甚至通过赌博来转去钱财再到网吧进项消费。

真的希望留守儿童的问题能够得到社会的重视,因为儿童本身就是一个弱势群体,小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一定高腰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让他们更好的成长!

一些解除网瘾的误区

误区一:认为“网瘾”不是病,把孩子对网络的痴迷单纯地当作一种心理问题,认为不用治疗。

纠正方法:网络成瘾和吸毒、酗酒一样,表现为孩子如果不上网就会浑身难受。戒除“网瘾”是要通过有效的药物和心理配合治疗的。

误区二:认为“网瘾”戒了就好了,不会再复发了。

纠正方法:在戒除“网瘾”的过程中,有些孩子表现为不配合,出现反复。家长要督促孩子在戒除“网瘾”之前最好不要碰电脑。这里有个间隔期。网络成瘾后一定要有一个真正的隔离期,这个时间有的需一个星期,有的需一个月。要遵循教育规律,不断尝试采用各种办法,耐心地打开孩子心中的一个个死结,最终使孩子彻底戒除“网瘾”。

如何给孩子做心理疏导

1、受屈孩子的安抚

孩子受到委屈时,父母应该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当时的心情。当孩子向你表达某种感受时,你可用孩子的原话表示你对他的理解。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称作反射情感。

2、允许孩子自然流各种情绪

孩子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是毫无露掩饰的,他们敢爱、敢恨、敢说、敢笑,这是幼小孩子心理方面的一种优势,一种使得孩子能及时宣泄各种情绪能量的优势。他们自然流露这些情绪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只要不扰乱别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不伤及别人,就没有什么对和错之分。并且我们要鼓励孩子他们这样做。

3、玩具也存在心理问题矫治功能

玩具不仅有玩耍功能,还能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父母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问题选择玩具。

老人的心理也应定期检查

老人心理六大敌人

经过几十年生活的磨炼,老年人的心理应该比年轻人更成熟,更能经受考验才对,而且,退休后的生活风平浪静,不像年轻人那样需要面临那么大的压力,为什么老年人反而更加脆弱呢?专家指出,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死亡威胁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必然过程,然而对于年轻人来说,死亡似乎总是件很遥远的事情,而老年人则不同,迟暮之年,与死亡的距离越来越近,对死亡的畏惧也越来越强烈。特别是目睹身边的人去世,给老年人带来的心理刺激更加强烈,使得许多老年人陷入恐惧情绪中无法自拔,疑神疑鬼,“没病找病”,久而久之,郁结于心成为心理问题。

·角色改变

从壮年到老年,是生活的重要转折,身体状况是如此,社会角色更是如此。每个人都是社会动物,角色的改变带来的心理落差,很容易诱发心理问题。特别是退休,许多老年人在工作时尽管劳累,却神采奕奕,而一旦退休,在家无所事事,却反而没了精神:觉得自己“无用”,特别是与以前的状态对比感觉不是滋味,心情抑郁。

·孤独处境

孤独感是老年人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老年人的心理会变得有些像孩子,格外敏感,依赖性特别强,特别需要别人的关心。而现代社会的现实,是年轻子女忙于工作,往往没有时间陪伴老人。这种状态下,老年人很容易感到孤独,并由孤独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特别是独居、丧偶的老人,这一现象特别明显。

·子女问题

许多老年人为子女操劳一辈子,退了休仍不能放下心来。子女虽已长大成家,却总把他们当孩子,担心他们不会这个不会那个。年轻一代的许多观念,老人往往不能理解,更加重了他们的担心,导致焦虑,或者失眠等。

·病痛折磨

不可忽视的还有躯体方面的病痛。老年人难免患上一些病症,而且以慢性病居多,长期的病痛折磨容易使心情烦躁易怒,敏感多疑,而久久看不到治愈的希望也会让一些老年人丧失生活的希望。

·内向个性

当然,以上只是一些影响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但并不是说人到老年就一定会发生心理问题。专家指出,心理障碍的发生与个人的性格因素也有一定关系。个性开朗的老人往往比较容易渡过这类难关,而个性内向者在步入老年后,失去了社会工作的支持,以往的心理问题会表现出来,现实的处境也会诱发新的问题。

孕妇饮食不健康或会导致孩子心理问题

新的研究发现,如果孕妇食用了不健康的食物,孩子出生后较可能出现忧郁、焦虑、脾气暴躁的现象。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与挪威研究人员对超过23000多名母亲与她们的孩子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孕妇怀孕期间、婴儿18个月大以及孩子3岁前的饮食情况,同时,研究人员还对孩子在1岁半、3岁及5岁时的忧郁、焦虑、行为异常、过动状症状等进行了调查。

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孕妇食用不健康的食物,孩子出生后较可能出现行为问题;如果孩子食用垃圾食物也会增加忧郁、焦虑以及攻击和暴躁行为。

在此之前已有研究显示,婴儿摄取的营养,包括在母体子宫里摄取的营养,都与孩子日后的生理健康有关,例如心脏疾病和糖尿病。而此研究则证实,饮食也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关。

相关推荐

心理问题的类型

一、一般性心理问题 心理不适和心理失调是较为普遍的,我们成年人都会时有体验。 例如,一段时间脾气暴躁、一段时间心情闷闷不乐、一段时间心理不安、一段时间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等等。 二、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可以包括5个方面:神经症、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与性心理变态、行为障碍、酒精和药物依赖。 1、神经症包括神经衰弱、疑病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瘴病性神经症等。 2、人格障碍包括偏执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分裂性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障碍、双重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和表演型人格障碍等。 3

家长如何给孩子安全感

假如把危险归类,可以认为孩子受到的伤害可能来自身心两方面。也就是说,故意损害孩子身体健康的父母,故意损害孩子心理健康的父母,都会直接给孩子带来伤害。还有无法满足孩子生理需求的父母,无法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父母,都会让孩子感到坏境的不确定和难以控制,缺乏安全感。 在生理方面,父母的不当行为可能有: 打孩子,把孩子赶出家门或者锁在外面,遗弃或者弄丢孩子并导致ta的生存得不到保障,孩子饿了没吃的、渴了没喝的,给孩子吃坏东西,给孩子吃错药,给孩子穿太热或者穿太少,孩子生病了不管ta,家里窗户破了、屋顶漏了、小强泛滥

引起皮炎湿疹的因素是什么

皮炎湿疹的原因1、感染因素:患者的人体内感染到某些微生物,会导致引发湿疹。湿疹同样跟遗传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加重如果有湿疹患病史,则孩子就很有可能出现湿疹。平时用药的合理性,错误的吃了一些药,导致皮肤过敏,引发湿疹。一般来讲,任何药物都有可能引起湿疹型药疹,这也属于湿疹的一种。 皮炎湿疹的原因2、经过调查分析环境问题也是引发湿疹的重要原因。比如生活环境不理想,是免疫功能出现失调,并且对环境引起不良的反应,从而产生湿疹,潮湿阴暗的环境更容易出现湿疹。 皮炎湿疹的原因3、心理问题和精神面貌也是引起湿疹的重要原因

女孩心理问题多过男孩

余金龙表示,从其历年接诊的单亲家庭案例来看,小时父母离异的孩子,常会产生心理问题,如自信心低,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疑心重,控制欲强,过度迁就满足对方,致使双方争吵不断。“这是一种潜意识种下的‘心结’,这个结长大后会时时作怪,面临婚姻时女孩心理问题多过男孩。” 余金龙表示,其实单亲家庭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单亲两代彼此相依为命,在情感上很依赖对方,“个人空间互相融入太多,就容易产生过多干预,尤其是子女找对象的时候。因此最好在孩子长大后,渐渐让彼此界限清晰化,否则易致子女伴侣不满与反感,为小家庭埋下情感隐患。”1

过度换气是癔症或是精神心理疾病吗

紧张、焦虑、生气等精神心理问题是引起过度换气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过去也曾把过度换气称为有癔症性过度换气综合征。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小小年纪孩子为何总郁闷

如何让孩子领有快乐的心情、健康的行为?广州市脑科病院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殷青云博士认为,这象征着首先要培育孩子健康的性格,即能公道、踊跃地处理人际关联,处置碰到的挑衅、压力、挫折。一个理解如何对待挫折的孩子,是不会因一次考试失败就轻言自杀。而孩子性情塑造最要害的就是在于孩童时期的家庭教育。当初的研究发现,50%的儿童精神障碍问题来自家庭,甚至成人的精神问题都可追溯到儿童期的家庭问题。 据懂得,今年之所以取此主题,是因为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2020年以前寰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加50%,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

孩子要说努力别说聪明

为什么有的孩子在成绩下降后,能重新客观地制定合理的目标,并达成这个目标,而有些曾经成绩非常不错的孩子,却被这小小的挫折击倒,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我认为,尽管有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因素影响到孩子的成绩,但最关键的是孩子如何正确看待“成绩下降”这一事实。 孩子的学习动机分成两种,一是学习目标取向,另一种是成绩目标取向。前者以学到知识、提高技能为动机。在这样的动机驱使下,会把失败原因归结到“努力不够,要再多花点时间”这类可控因素上。而成绩目标取向的孩子,倾向于用好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一旦没考好,很容易归结

10大心理病症

都市白领:工作紧张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剧,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急剧加快,尤其是以都市白领为主体的人群,其工作压力大、紧张度高、生活节奏快。这类人群因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下,而又得不到应有的调适,会使其身心过度疲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焦虑不安、抑郁症、精神障碍等心理问题和疾病。从生理角度讲,长期精神高度紧张也会使其内分泌功能失调,人体免疫力下降而导致各种生理疾病产生,甚至会导致过劳死,其后果不堪设想。 离婚人士:心灵创伤 现代人离婚率越来越高,而离婚后的受损方,尤其是女性,往往经不起离婚的

五个儿童就有一个睡眠障碍

目前儿童常见的睡眠问题主要有:憋气、张口呼吸、磨牙、夜间睡眠出汗多、尿床、做噩梦等。影响婴幼儿睡眠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婴幼儿白天睡觉总时间、父亲职业、儿童卧室通风情况、母孕期在家中被动吸烟、儿童睡床情况、出生窒息、父亲睡眠过程中的说梦话等情况。 目前对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病机理尚未清楚,研究结果提示是一种与大脑皮层发育延迟有关的发育性疾病,由于大脑发育延迟而扰乱了正常的睡眠节律,因而出现梦多、睡惊等症状。虽然对大脑发育延迟目前尚无根本解决方法,但对引起它发病的危险因素如心理因素、抚育不当等,则值得多加注意。 “睡

空巢老人也要自找快乐

从目前来看,造成老年群体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低”与“高”的矛盾,即社会群体对于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低”,老年群体对于社会心理服务的需求“高”;二是“强”与“弱”的矛盾,即老年群体对于社会心理帮助预期的要求“强”,当前涉老机构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实施能力“弱”;三是“实”与“虚”的矛盾,即老年群体对于社会服务需求“实”,社会对于老年群体的有效帮助“虚”。正因为如此,老年群体在不断地被“边缘化”。 由于文化生活单调,物质生活贫乏,我国许多老年人还抱有消极的养老观念。他们把自己归纳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