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脑脊液的产生

脑脊液的产生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脑脊液产生的速率为0.3ml/min,日分泌量432ml。侧脑室内的脉络丛组织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脉络丛主要分布在侧脑室的底部和第三、第四脑室的顶部,其结构是一簇毛细血管网,其上覆盖一层室管膜上皮,形似微绒毛。此微绒毛犹如单向开放的膜,只向脑室腔和蛛网膜下腔分泌脑脊液。也有人认为室管膜和脑实质也有产生脑脊液的作用。

如果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循环通路受阻,均可导致颅内压升高。

宝宝头围过大的原因

引起头围增大的原因也很多。但被称为大头畸形的病人却很少见。引起头围增大的原因是先天性大脑皮质增厚或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使大脑异常增大。在临床实际中发现引起孩子头围增大的主要原因是脑积水,这种过多增加的水在医学上称为脑脊液。脑积水的基本特征是因过量的脑脊液产生颅内高压,使正常的颅内空间扩大,如果这一切发生在孩子颅缝融合之前,头围增大就是最突出的特征。

头围过大往往是某种疾病的结果,而不是造成疾病的原因,所以头大不会直接给孩子造成危害,它的出现只提示可能存在某一种疾病。因而真正给孩子造成不良后果的是疾病的本身。

我们经常会见到许多婴儿的头很大。相对于身体的比例实在是太过夸张,所以当发现类似的情况,应该早发现,不要慌乱,尽早就医。

哪些因素可引起高颅压

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于1.96kPa时称高颅压引起颅内高压症的原因很,常见的有(1)脑体积增加:颅内各原因所引起的脑水肿,如脑炎和脑膜炎等。(2)颅内血容量的增加:各种原因如呼吸衰竭所致的二氧化碳蓄积,而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急骤增加。(3)脑脊液量增加:脑脊液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脊液循环受阻。(4)颅内占位性病变:颅腔内定空间被局灶性病变占据,如自发性或颅脑损伤引起的颅内出血或血肿;颅内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颅内脓肿、肉芽肿、各种寄生虫等。(5)生理调节功能障碍:全身性疾病如败血症、缺血、缺氧时颅内压力生理调节机制发生障碍,可使颅内压增高。

颅内有许多对疼痛敏感的结构,如硬脑膜、大血管和颅神经,当颅内压增高时,颅内的血管和脑膜发生移位并受到牵引而发生高颅压性疼痛。

高颅压性头痛的治疗原则是:(1)病因治疗:是根本性的治疗,如颅内占位性病变可据病情行手术治疗。(2)降低颅内压:可用20%甘露醇、速尿、甘油、果糖等静脉滴注,用药量和给药时间应根据颅内压增高的程度而定;应用抑制脑脊液产生的药物,如醋氮酰胺,属碳酸酐酶抑制剂,具有抑制脑脊液生成的作用,成人用0.25克,每日2~4次口服;必要时通过颞肌下减压术、脑室穿刺引流法等来降低颅内压。(3)止痛药物:可根据止痛药的作用和用途、副作用而选用止痛药物,如阿斯匹林、去痛片、布洛芬、卡马西平、泰必利等。

颅压低症状的原因

(一)脑体积减少失水或恶病质状态如脑实质水分的丧失、脑体积缩小、脑脊液生成减少、血液浓缩、血液渗透压增加、脑萎缩等。(二)脑脊液减少1. 脑脊液漏出:腰穿或脊膜术后,由于脑脊液从针孔漏出、局部脉络丛血管反射性痉挛和控制脊液产生的下丘脑中械的紊乱,颅脑外伤或颅脑术后手术或外伤导致脑循环量减少,或颅底骨折形成脑脊液外漏和局部脑脉丛血管的反射性痉挛脊膜膨出伴有脑脊液漏的患者。2. 其他:有报道巴比妥类慢性中毒可出现低颅压综合症。颅内低压常由以下三方面原因引起:(一)体积减小失水或恶病质状态:此时颅内低压是由以下三种因素形成:①脑实质水分的丧失、脑体积缩小;②脑脊液生成减小;③血液浓缩、血液渗透压增加因而对脑脊液的吸收增加。(二)脑脊液减少1. 脑脊液漏出:腰穿后由于脑脊液从针孔连续漏出、局部脉络丛血管反射性痉挛和控制脑脊液产生的下丘脑中枢的紊乱,可以产生低颅压。2. 颅脑外伤或颅脑术后:由于手术或外伤导致脑循环量减少和局部脉络丛血管的反射性痉挛引起颅内低压,常伴有意识障碍。此外脑外伤可致脉络丛绒毛基质出血继后,在绒毛基质纤维化阶段则出现颅内低压,因此脑外伤后的低颅压综合症往往是脑外伤后期的主要症状之一。3. 感染或感染变态反庆性慢性软脑膜炎和脑脉络膜室管膜炎:由于患者脑室脉络丛绒毛基质发生纤维化,脉络丛上层常萎缩在绒毛基质中,胶原纤维和嗜银纤维增生,胶原纤维和绑毛小动脉发生透明性变,因而绒毛小动脉管腔常狭窄或闭塞,绒毛血管之外有纤维被膜形成。由于上述病理改变使脑脊液的生成减少而造成颅内低压。4. 中毒:有报道慢性巴比妥类中毒出现了低颅压综合症,其发病机理不明。5. 原发性颅内低压:原发性低颅压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不甚明确据文献报道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脉络丛脑脊液生成减少或吸收过度、神经根解剖异常、脉络丛血管痉挛、下丘脑功能紊乱等。6. 休克状态:任何原因引起的休克状态都可减少脑血流量,从而造成脑脊液压力降低。(三)脑血管床的体积减少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降低时,脑血管床体积就减少,颅内压显著降低,患者常有精神迟钝。这是由于脑血循环比较快地受到抑制或供血不足所致。患者吸入二氧化碳后,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增高则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增加,病情显著改善。

小儿脑瘫与脑积水有何分别

小儿脑积水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脊液的分泌和吸收之间失去平衡,即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吸收障碍,或者脑脊液循环通路阻塞引起的小儿头围明显增大,并引起智力低下、运动发育落后等严重表现。由于脑积水具有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故容易区别于小儿脑瘫。

脑积水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可能是遗传性疾病引起的先天发育障碍,也有可能是各种原因导致的颅脑损伤后引起的脑脊液产生过多、吸收障碍和(或)循环受阻。当发现脑瘫患儿头围明显大于同龄儿正常值的情况,应考虑脑积水的可能。

脑积水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头围大于正常范围,而且有颅骨分离,前囟增大、饱满,眼球常向下转形成落日征,头颅CT和磁共振检查可以确诊。

症状出现的早晚与颅内压增高的程度有关,若颅内压缓慢增长,可无症状,若颅内压较为快速地明显增高,可出现明显神经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嗜睡、食欲不好、营养不良,因头大过重可弓起患儿颈项肌不能支持头部而不能抬头,若患儿出现惊厥、呕吐、嗜睡等症状,可能已属晚期,即使治疗也会留下智力低下和脑瘫的后遗症。

婴儿双侧脑室增宽正常吗

如果是怀孕期间发现,胎儿还在迅速生长期,胎脑的发育有时会比脑中导水管系统快,脑内产生的脑脊液量明显大于导水管系统的循环能力时,会发生脑室系统的轻微扩张,但是这种轻微扩张会随着脑内导水管系统的发育完善而逐渐消失,而明显的脑积水时,往往表现为一侧或全部脑内充满液体。不要紧张,及时复查。

脑积水指的是脑脊液过多积聚于脑室系统中,脑积水的原因很多,除了脑脊液产生过多,也由吸收障碍或中脑导水管堵塞等引起。某些疾病如颅内出血、感染等,后遗症均可导致脑积水,且脑积水可在孕期任何时段发生。因此在孕中期即使脑发育正常者,也可能在孕晚期发生脑积水,因此,孕期超声检查十分必要。

所谓侧脑室增宽是因为脑室其它组织产生的积液,正常情况下也是有的。只是宽度没有统一标准,有的说不超过0.8cm就是生理性的,有的说不超过1.2cm。但如果胎儿双侧脑室增宽超过15mm,医生就会建议终止妊娠。

目前没有明确避免的方法, 以后再孕的话,可以提前增补叶酸,避免已知的不良的环境

婴儿一般10MM为正常,11-15MM需要严密观测,后期可能会吸收的,15MM以上脑积水的可能性比较大,不过也有不少是好的。即使是脑积水宝宝,出生后也是可以治疗的,很多都可以完全康复的呢!所以妈妈不必太担心了。

脑积水是种什么病

脑积水是因脑脊液循环障碍,分泌过多或吸收不良所致脑脊液容量增加,颅内压增高的一种疾病。该病可在任何年龄出现,但多数发生于出生后6个月内。临床以头颅异常增大且增长速度快,叩之呈“破壶声”,目珠下垂犹如“落日状”及智力不足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祖国医学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入“解颅”、“囟填”等症的范畴。

脑脊液的生理作用

脑积液主要由脑室的脉络丛及毛细血管产生,每日约产生400-500mL左右,具有维持脑组织渗透压和颅腔压恒定的作用,其次还在脑组织代谢方面起淋巴液的作用,并具有缓冲外力、减少震荡的保护功能。

脑脊液的生理循环

脑脊液由脉络丛及毛细血管产生经左右脑室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蛛网膜下腔-上矢状窦,部分渗入椎内静脉丛。

脑积水的临床分型

绝大多数脑积水是由脑脊液循环障碍所致,故临床分型依据脑脊液循环障碍发生的部位分为两型。障碍发生于第四脑室孔以上,就称为阻塞性脑积水,若障碍发生于第四脑室以下就称为交通性(通行性)脑积水。

脑脊液循环障碍的原因

(1)先天畸形:较多见的是脊柱裂,大脑导水管畸形或脑血管畸形等。

(2)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或结核性脑膜炎未能及早适当地治疗,增生的纤维组织阻塞了脑脊液循环孔道,特别是第四脑室孔及脑底部的蛛网膜下腔的粘连。

(3)出血:颅内出血后的纤维增生可引起脑积水。

(4)肿瘤:颅内肿瘤可阻塞脑脊液循环的任一部分,多见于第四脑室附近。

(5)维生素A缺乏也可致脑脊液容量增加,从而产生颅内高压的症状。

脑脊液的循环

脑脊液的流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两个侧脑室脉络丛最丰富,产生的脑脊液最多,这些脑脊液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再经中脑导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各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都汇至第四脑室并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脑和脊髓的蛛网膜下腔。最后经矢状窦旁的蛛网膜颗粒将脑脊液回渗到上矢状窦,使脑脊液回流至静脉系统。脑脊液的回流(或吸收)主要取决于颅内静脉压和脑脊液的压力差以及血脑屏障间的有效胶体渗透压。脑和脊髓的血管、神经周围间隙和室管膜也参与脑脊液的吸收。

胎儿脑积水的病因

病因

1.脑脊液产生过多:除脑室系统内脉络丛乳头状瘤以外,脉络丛的弥漫性绒毛状增生是引起脑脊液产生过多的极为少见的原因。

2.脑脊液吸收障碍:颅内出血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儿,出血颅底蛛网膜下腔粘连,导致蛛网膜颗粒对脑脊液吸收的减少,绝大多数脑积水是脑脊液吸收障碍所致。

3.脑脊液循环通道梗阻:为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所致,脑脊液循环通道梗阻有脑室内梗阻和脑室外梗阻。

临床表现

多在出生后数周头颅开始增大,一般经3~5个月方逐渐发现,也有出生时头颅即增大者。临床特别是因颅内压增高引起头颅进行性的异常增大,与周身发育不成比例。额部向前突出、眶顶受压向下,双眼球下视,眼球向下转,致巩膜上部露白,前囟扩大且张力增加,其他囟门也可扩大,颅骨骨缝分离,头皮静脉扩张。头颅叩诊呈“破壶音”。婴幼儿骨缝未闭,颅内压增高时,头颅可以发生代偿性扩大,故在早期颅内压增高症状可以不明显。但脑积水严重,进展较快时,亦可出现,其症状为反复呕吐。脑退行性变,脑发育障碍,四肢中枢性瘫痪,尤以下肢为重,常有智力改变和发育障碍。视神经受压萎缩,可致失明。眼球震颤,惊厥亦较常见。还常并发身体其他部位畸形。

脑脊液是什么

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 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脑脊液由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与血浆和淋巴液的性质相似,略带粘性。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

正常成年人的脑脊液约100-150毫升,其比重为1,呈弱碱性,不含红细胞,但每立方毫米中约含5个淋巴细胞。正常脑脊液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压力,对维持颅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常常要作腰椎穿刺吸取脑脊液检查,以协助诊断。脑脊液的性状和压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若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神经细胞的代谢紊乱,将使脑脊液的性状和成分发生改变;若脑脊液的循环路径受阻,颅内压力将增高。因此,当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时,脑脊液的检测成为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之一。

脑脊液的产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脑脊液产生的速率为0.3ml/min,日分泌量432ml。侧脑室内的脉络丛组织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脉络丛主要分布在侧脑室的底部和第三、第四脑室的顶部,其结构是一簇毛细血管网,其上覆盖一层室管膜上皮,形似微绒毛。此微绒毛犹如单向开放的膜,只向脑室腔和蛛网膜下腔分泌脑脊液。也有人认为室管膜和脑实质也有产生脑脊液的作用。

如果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循环通路受阻,均可导致颅内压升高。

导致小儿脑积水的常见病因

先天性发育异常(30%):

(1)大脑导水管狭窄,胶质增生及中隔形成:以上病变均可导致大脑导水管的梗死,这是先天性小儿脑积水最常见的原因,通常为散发性,性连锁遗传性导水管狭窄在所有先天性脑积水中仅占2%。

(2)Arnold-Chiari畸形:因小脑扁桃体,延髓及第四脑室疝入椎管内,使脑脊液循环受阻引起脑积水,常并发脊椎裂和脊膜膨出。

(3)Dandy-Walker畸形:由于第四脑室中孔及侧孔先天性闭塞而引起脑积水。

(4)扁平颅底:常合并Arnold-Chiari畸形,阻塞第四脑室出口或环池,引起脑积水。

(5)其他:无脑回畸形,软骨发育不良,脑穿通畸形,第五,六脑室囊肿等均可引起脑积水。

产伤(30%):

在先天性小儿脑积水中,先天性发育异常约占2/5,而非发育性病因则占3/5,新生儿缺氧和产伤所致的颅内出血,脑膜炎继发粘连是先天性脑积水的常见原因,新生儿颅内肿瘤和囊肿,尤其是颅后窝肿瘤及脉络丛乳头状瘤也常导致脑积水。

脑室周围组织损伤(30%):

儿童脑脊液产生过程和形成量与成人相同,平均20ml/h,但其脑积水临床特点有所不同,儿童脑积水多为先天性和炎症性病变所致,而成人脑积水以颅内肿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外伤多见,从解剖学上看,脑脊液通路上任何部位发生狭窄或阻塞都可产生脑积水。

从生理功能上讲,脑积水是由于脑脊液的吸收障碍所致,这种脑脊液的形成与吸收失衡,使脑脊液增多,颅内压增高使脑组织本身的形态结构改变,产生脑室壁压力增高,脑室进行性扩大,有人用腰穿灌注方法研究交通性脑积水病人发现,在正常颅内压范围内,高于静息状态下的颅内压,脑脊液的吸收能力大于生成能力,称脑脊液吸收贮备能力,脑室的大小与脑脊液吸收贮备能力无关,而是脑室扩张引起,脑组织弹性力增加,继而产生脑室内脑脊液搏动压的幅度增大,这种搏动压产生脑室的进行性扩大,脑组织的弹性力和脑室表面积的增加与脑室扩张密切相关。

相关推荐

脑瘤引起脑积水的原因

脑瘤是常见的疾病,但是你知道脑瘤会引起脑积水吗?正常脑脊液的分泌及吸收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在病态情况下,颅内脑脊液过多地积存于脑室系统内,或有时在蛛网膜下腔内积存,多有颅内压增高,称脑积水。在第19问中,我们已经谈了脑脊液产生和循环。当脑脊液循环系统在任何一个部位发生梗阴时,都会出现脑积水,其中脑瘤引起的脑积水最为常见。容易造成脑积水的部位有: 室间孔区:脑室内的脑脊液通过此孔进入第三脑室,当此部位发生肿瘤时,此孔阻塞,会出现一侧脑室扩大。常见的肿瘤为胶质瘤。 第三脑室:为两侧侧脑室内的脑脊液循环必经之

脑脊液压力是多少

于腰椎穿刺时测得的脑脊液(CSF)压力随年龄、腰椎穿刺时所 采取的体位以及检査时病人是否放松而有不同。正常脑脊液开放压 在侧斜卧位测量时,新生儿可至50inmH2O,婴儿为85 ~ 110mmH2O;屈曲侧卧位测量到的脑脊液压力较高,儿童为100~ 280mmH2O。如取坐位测量,则平均压力更高。

侧脑室不宽正常吗

侧脑室未见扩张正常吗 胎儿侧脑室正常应该在1厘米以下,1至1.5厘米算轻微,1.5厘米以上属于异常。脑积水指的是脑脊液过多积聚于脑室系统中,侧脑室系统扩张,压力升高,超声检查时表现为脑室增宽。一般侧脑室三角区增宽达1.5厘米认为脑室扩大,且越宽程度越重。如果三角区宽1.2~1.4厘米,脉络丛占满脑室内大于50%时,一般认为正常。如脉络丛缩小并呈悬挂状态时,则认为有脑积水存在。 脑积水的原因很多,除了脑脊液产生过多,也由吸收障碍或中脑导水管堵塞等引起。某些疾病如颅内出血、感染等,后遗症均可导致脑积水,且脑积

两个月宝宝后脑勺凸起是怎么回事呢

突出的这地方叫囟门,前面后面各有一个。刚出生时,小儿前后囟门尚未闭合,在3至5个月左右完全闭合。在这段时间,这种现象是正常的。 一般来讲,宝宝出生后的前半年头围长8厘米,出生后的后半年长3-4厘米,满4岁后,头围的增长就很慢了,10岁后头围很少增长。头围的平均数值为1岁:44.0-45.8厘米;2岁:46.8-48.5厘米;4岁:47.9-49.3厘米;10岁:49.9-51.0厘米。 可以根据这一头围增长速度,来衡量患儿头围的大小,如果实际头围比正常平均值大或小两个标准差,则可诊断为大头或小头畸形。 头

脑积水的简介

脑脊液 cerebral spinal fluid(CSF)是充满于脑室系统、脊髓中央管和蛛网膜下隙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属于无功能细胞外液,内含无机离子、葡萄糖和少量蛋白,细胞很少,主要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其功能相当于外周组织中的淋巴,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营养、运输代谢产物以及维持正常颅内压的作用。脑脊液总量在成人约150ml,产生的速率为0.3ml/min,日分泌量为在400~500ml。它处于不断地产生、循行和回流的平衡状态。 脑积水(Hydrocephalus)不是一种病,它是由多种病因引起

小儿脑积水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新生儿脑积水是由于颅脑疾患使得脑脊液分泌过多,或循环、吸收障碍而致颅内脑脊液量增加,脑室系统扩大或蛛网膜下腔扩大的一种病症。简单地说,就是颅内的脑脊液过量,超出了正常范围值,导致颅内出现异常。 新生儿脑积水典型的症状为头痛、呕吐、视力模糊,视神经乳头水肿,偶伴复视,眩晕及癫痫发作,这些对刚刚看到这个世界的新生儿来说是非常残忍和痛苦的。 未经治疗的先天性脑积水,虽有20%可以停止发展,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实际上,约半数患儿会在一年半内死亡,这是个十分可怕的。 什么导致新生儿脑积水 新生儿脑积水产生的原因多为

脑脊液与脑白质有什么区别

问题分析: 脑脊液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脑脊液由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与血浆和淋巴液的性质相似,略带粘性。 脑白质,是大脑内部而神经纤维聚集的地方,由于其区域比细胞体聚集的大脑表层颜色浅,故名脑白质。如脑白质中的中枢神经细胞的髓鞘损害,则会引起脑白质病。

腰椎穿刺的偏见

脑脊液不是“抽骨髓 其实取脑脊液不是“抽骨髓”,也不会留下后遗症,而对于李力病情却绝对必须。 做腰椎穿刺时,穿刺针是扎在脊髓腔内,而不是骨髓腔内。取脑脊液根本不是抽“骨髓液”,腰椎穿刺也完全取不到什么“骨髓”,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通过穿刺,抽出少量脑脊液,检查里面有没有血细胞、蛋白质含量有多少,有无病原菌等,就可以帮助诊断神经系统的一些疾病,如转移性脑肿瘤,细菌性脑膜炎等。 常规的取脑脊液的腰椎穿刺部位,成人一般定在腰椎第3、第4椎间隙,该处进针不会损伤脊髓。每次抽取脑脊液的量一般约为4~6毫升左右,取

侧脑室宽度正常值是多少

胎儿侧脑室宽度正常值应该在1厘米以下,1至1.5厘米算轻微,1.5厘米以上属于异常。脑积水指的是脑脊液过多积聚于脑室系统中,侧脑室系统扩张,压力升高,超声检查时表现为脑室增宽。一般侧脑室三角区增宽达1.5厘米认为脑室扩大,且越宽程度越重。如果三角区宽1.2~1.4厘米,脉络丛占满脑室内大于50%时,一般认为正常。如脉络丛缩小并呈悬挂状态时,则认为有脑积水存在。 胎儿在迅速生长期时,胎脑的发育有时会比脑中导水管系统快,脑内产生脑脊液量明显大于导水管系统的循环能力时,会发生脑室系统的轻微扩张。如果B超检查的

脑脊液生化怎么查

正常脑脊液蛋白电泳图的条区与血清电泳图相似,主要分为前白蛋白、白蛋白、α1、α2、β1、β2与γ球蛋白等,因使用电泳的方法不同而含量差异很大,也与脑脊液蛋白含量有关。 脑脊液中蛋白量增高时,前白蛋白比例降低,甚至可消失;白蛋白来自血清,分子量较小,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蛋白增高时,白蛋白也增高。α1、α2球蛋白增加主要见于中枢神经系统萎缩性与退行性病变。γ球蛋白增高而总蛋白量正常见于多发性硬化和神经梅毒,两者同时增高时则见于慢性炎症和脑实质恶性肿瘤,也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有关,寡克隆区带(oligo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