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老人“退而不休”
怎样才能让老人“退而不休”
目前,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大家庭正在被核心小家庭取代,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相当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年人生活的寂寞感。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条件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那些缺乏保障的老人们还在为生计操劳外,越来越多不必为生活发愁的老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衣食无忧,他们离开工作岗位后,并不希望自己就此与社会脱轨,他们仍渴望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余热,得到社会酌重新认可。有些老人虽然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依然在不同的岗位上忙碌。他们是一群退而不休的老人,他们在这个年纪工作,大多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更有乐趣,重新发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1)老有所为
有的老年人在离退休之前是专业技术人员或技术工人,就可以受聘回到原单位或去新的工作单位从事力所能及的专业技术工作。这样做既可为社会贡献了余热,又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物质收入,还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有的老年人离退休之前是党政机关的行政干部,则可以从事个人感兴趣的社会劳动或公益服务活动,如参加社会治安、社会公益服务、交通安全、街道居委会、市场管理、街道管理等社会服务工作;这样既回报了社会,也有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有的老年人退休之前是普通的工作人员,且没有什么特别专长,则可以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增进家庭和睦、减轻子女负担,也能使自己享受天伦之乐,可谓一举多得。此外,老年人如果能热心从事社会公益活动,那更是功德无量。有的老年人在退休之后生活过得非常充实,甚至还开辟出了第二职业。
(2)老有所学
所谓老有所学是指老年人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本人的爱好,学习掌握一些新知识和新技能,既能从中陶冶情操,又能学到“老有所为”的新本领。“老有所学”,并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新学历或新学位,而是为实现老年人“以学促为”和“学为结合”的目的。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一步入老年,就会感到失落,觉得生活没什么激情,精神下降,这样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坏处,其实老人也可以和年轻人一样活的很潇洒。老有所学是一种心态的表现。学习可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使生活充满朝气和生机,而且有助于消除生活的单调、枯燥,战胜寂寞、烦恼,调节心态,振奋精神。“花香益寿”、“善弈者长寿“、“运动延年”等,均是百岁寿星的切身体会。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兴趣广泛的老人健康状况良好的占82.1%,而没有兴趣爱好的老人健康状况良好的只占10. 60-/0。
老人退休后如何养生
每天列一个日程规划表
一旦离开职场,日历上规划的内容就要成为老年人设法去完成的责任。完成一些退休前没有时间参加的活动,如海外旅行、晚宴聚会或听音乐会,有助于老年人维持对美好生活的回想。空白的日历并不是个好兆头,说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并不丰富。
适当储蓄和理财
如果老年人在退休前没有攒下足够的钱,其退休生活就无法得到充足保障。老年人应当在平时合理安排消费支出,如果资金不充裕,需要进行储蓄和理财,保障今后生活所需。
有个密友一起交流
与配偶和亲密的家庭成员、好友相互交流有助于老年人在退休阶段过得更为充实。老年人可以向他们传授自己的人生经验,其他人也可以把外面精彩世界中的信息实时反馈给老年人,做到互补。
多怀旧
回想自己年轻时候的美好事件,追忆幸福时刻,能让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常怀旧不仅能让身体感到温暖,减轻焦虑水平和疼痛感,也会对未来的生活持有更为乐观的展望。
把梦想变成现实
为培养兴趣,可以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例如爬山,或是从事一些志愿者活动,或是学术研究,这些都可以填补因不上班所造成的精神空虚。在退休之前,就要认真思考一下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等真正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时候,就不会因没事情做而闲着无聊。
哪些老人易患抑郁症
在身边经常会看到很多老人在树荫下棋盘旁对弈,小区活动广场也每每能见到很多老人翩翩起舞,同样也能看到迈着沉重的步子、形单影只、长吁短叹的老人,也有闭门不出、郁郁寡欢甚至患上抑郁症的老人,那么,哪些老年人容易得抑郁症呢?
(1)刚退休特别是城镇中的老年人,退休之后社会活动圈子缩小,常常觉得无事可做,或做什么事都觉得不适应,容易产生孤独感、无用感。
(2)退休前为领导干部的老年人,退休之前习惯了众人簇拥的感觉,退休后总是处在一种“人在茶凉”的感慨中,难免会产生失落、空虚和困惑感。
(3)性格内向、朋友少的老年人,遇到不愉快的事不愿找人倾诉,也无适当倾诉的对象,情绪得不到宣泄。
(4)无兴趣爱好的老年人
(5)丧偶的老年人
(6)躯体疾病多的老年人,一方面要面对疾病本身的折磨,另一方面因增加家人的负担,往往容易产生感觉自己无用、自卑、成了家人的累赘的心理。
(7)家庭社会支持少的老年人
(8)家庭矛盾明显: 夫妻不睦、子女不孝,处在这种环境下的老年人往往会觉得生活无望,对未来产生绝望感。
(9)文化层次低、对抑郁症没有任何认知的老年人在疾病的初期不懂及时的调理、干预,任病情进展,容易发展为抑郁症。
我国人口日趋老龄化,老年人作为我们社会的特殊群体,老年抑郁症愈加突出,因此我们全社会都应该给予老人充分的关爱和支持,防患抑郁症,让老人能安享晚年。
符合这八种性格通常都长寿
美国叶史瓦大学的尼尔·巴兹莱博士及其同事完成的研究发现,百岁老人虽然生活不同,但都对人生有乐观或者积极的态度。
4 爱帮助人
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萨拉·康拉思博士研究发现,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人可以增寿4年。但是如果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帮助他人,则没有增寿效应。
康拉思博士表示,给他人无私的帮助可以激发自身体内的“护理行为系统”,进而降低压力激素,促进“亲密激素”等有益身体恢复的激素分泌。
5 勤奋
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弗里德曼的研究发现,工作勤奋并在工作中体现人生意义的人寿命最长。
过早退休而无所事事不利于延年益寿。事实上,一些退而不休的人更长寿,但是退休后工作不宜太过努力或投入。
6 适度“神经过敏”
日本东京都立老年医学研究所针对70名100~106岁东京居民的研究发现,最具神经质的老人心理健康问题和抑郁症危险更大,但适度“神经过敏”,即有点小担心的人更加长寿。有些小忧愁的人比伴侣早亡危险低50%。
7 对新事物持开放心态
美国一项调查发现,很多百岁老人能够使用电子邮件,通过网络搜索旧日老友,甚至在网上约会。新事物、新科技有助于老人锻炼大脑,同时增强老人社交。
8 对衰老坦然接受
美国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贝卡·莱维博士最新研究发现,对衰老持积极态度的人更长寿。18岁之前对衰老表现出负面态度的人,60岁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会增加两倍。
让老人的退休生活多点“创造”
让退休生活多点“创造”
故事一:
林玉山曾是福建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他2003年退休,2005年用15万元积蓄在家乡福建省闽侯县上街镇新峰村创办了福建省首家个人公益性图书馆“杏山书馆”。这里藏有大型工具书、医疗、科技、教育等22种图书共近4万册,免费给当地中小学生和村民借阅。
林玉山老人看到众多乡亲来到自己的公益图书室进行“充电”,感到很欣慰。
点评:老年人办图书馆绝对是有利于社会的好事,不仅可以在经营的过程中享受读书的乐趣,还可以享受为别人服务的快乐。
故事二:
何秉正今年74岁,是一名退休多年的老教师。为了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退休后,他迷上了种植草药。
村子里有人感冒了,找到何秉正,他就会采摘一些薄荷和紫苏送给村民煎汤喝,因为这些草药可以缓解感冒症状。
点评:退休生活内容不在多,只要选择一两样自己喜欢的,能坚持的事情干就很好了。退休后学会一门技术或研究一门学问也是“时尚养老”的好内容。何老师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了健康。
故事三:
郭竹仁和傅小花夫妇退休前都是剧团的职工。1997年,他们自发组织了一支“群乐戏曲队”,不计报酬、不图名利,坚持为群众演出,如今,他们已经为群众义务表演了14年,从未间断。
每次到广场看戏的群众,少则四五百人,多则上千人。看到这些观众,夫妇俩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点评:退休后自娱自乐是一种快乐,与大家同乐不仅快乐,还有成就感。郭氏夫妇从事戏曲工作多年,以他们丰富的表演为大家带去精神享受,他们的生活也变得更有活力。郭氏夫妇为大家创造了娱乐。
老人如何过好晚年生活
1、经济来源有保障
中国有句俗语,养儿防老,儿子曾经是中国老一辈养老的唯一依靠。如今社会发展,老年人的生活有了另外的保障,那就是养老保险。养老保险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使老年人老有所养。养老保险可以为老人的老年生活提供经济来源,经济独立可以让老年人生活得更自由、更快乐。养老保险可以帮助减轻子女的负担,让老年人不再是子女的拖累,老年人可以挺直腰板靠自己的养老金生活。如果自己有闲钱,就看美景、享美食,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充分享受社会回馈给老年人的美好生活,弥补年轻时的缺失,找回失去的自我。
2、教养子孙
退休后在家带孙子孙女是绝大多数老人的生活状态,回归家庭也因此成为大多数中国老人退休后的首选。这样既可以解决子女上班孙辈没有人带的问题,还可以充实老年人的生活。退休后则可以更好地关爱家人。都说抱孙不抱子,老年人可以享受含饴弄孙的乐趣,担负起教养孙辈的重任,为子女分忧解难。这样子有利于家庭的和谐欢乐,维持幸福的家庭环境。
老年人不适合打网球
球类运动已成为很多老人退休后重要的休闲活动。但第一健身高级私人教练范方杰告诉记者,“人要服老,老年人还是该做些适合自己的运动。”网球有成瘾性,会让老人收获乐趣,但网球对力量要求很高,骨骼变脆、关节僵化的老人,并不适合练习。除了网球,还有些球类也不太适合老人。比如,家住回龙观社区的王大爷说,他们小区有个“老年足球队”,每周都要进行足球赛,风雨不误。足球、篮球是群体性的运动,和球友们一起驰骋球场,说说笑笑,确实是件开心事。但足球、篮球对抗性都很强,稍不留神就可能受伤,所以爱好此类运动的老人,可约上好友随便踢两下,或者做几次投篮舒展筋骨,过于激烈的比赛就不要进行了。
乒乓球和羽毛球对抗性差,活动量可大可小,强度较低,更适合老年人。轻松杀上一局,活动四肢的同时,可以锻炼小脑的协调性,延缓脑部衰老。目前打门球的老年人特别多。门球占地少,花费省,很安全,且技术简单、趣味性强,适于老年人。台球也值得推荐给老人。打台球需要“动脑”、“动眼”、“动手”,益智性强,且较为绅士,不会发生身体冲撞。
老人不适宜网球运动
球类运动已成为很多老人退休后重要的休闲活动。但第一健身高级私人教练范方杰告诉记者,“人要服老,老年人还是该做些适合自己的运动。”
网球有成瘾性,会让老人收获乐趣,但网球对力量要求很高,骨骼变脆、关节僵化的老人,并不适合练习。除了网球,还有些球类也不太适合老人。比如,家住回龙观社区的王大爷说,他们小区有个“老年足球队”,每周都要进行足球赛,风雨不误。足球、篮球是群体性的运动,和球友们一起驰骋球场,说说笑笑,确实是件开心事。但足球、篮球对抗性都很强,稍不留神就可能受伤,所以爱好此类运动的老人,可约上好友随便踢两下,或者做几次投篮舒展筋骨,过于激烈的比赛就不要进行了。
乒乓球和羽毛球对抗性差,活动量可大可小,强度较低,更适合老年人。轻松杀上一局,活动四肢的同时,可以锻炼小脑的协调性,延缓脑部衰老。目前打门球的老年人特别多。门球占地少,花费省,很安全,且技术简单、趣味性强,适于老年人。台球也值得推荐给老人。打台球需要“动脑”、“动眼”、“动手”,益智性强,且较为绅士,不会发生身体冲撞。
老年抑郁发生的原因 老年抑郁产生原因
1、社会地位的改变;许多老人退休前曾处于骨干或领导地位,习惯于紧张而有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而退休之后,变得无所事事,与人交往减少,活动范围缩小,因而由孤独感逐渐产生抑郁。
2、社会活动减少.又不能积极调适,使生活缺乏乐趣,久之则产生精神抑郁。
3、生活环境的改变,如迁入新居,来到陌生的环境,而不能适应,容易引起抑郁。
退休老人买保险好难
想给退休的父母买保险尽尽孝心,却发现要么很贵要么不能投保,家住万松园路的于先生犯了难。
“父母都已退休在家,想为两位60多岁的老人购买一些保险,一来是尽孝道,二来老人年纪大了,万一有什么闪失,商业保险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医疗费负担。”于先生说。
咨询了几家公司后,于先生发现,寿险和健康险,为父母投保的保费很高,甚至还出现“保费比保额还贵”的“倒挂”现象。“交的钱比保的还多,买保险完全没有意义了。”
保险代理人宋文栎经理介绍,因为寿险和健康险在制订费率时要参照“生命表”,年纪越大的人保费越高。因为老年人生病、身故的概率很大,所以为老人投保寿险和健康险不是好的选择。
那么,适合60岁以上老人投保的保险有哪些呢?
生命人寿湖北分公司理财师王运林建议,老人投保首选是意外险,因为从理论上来说,意外发生在同类人群身上的概率都是一样的,而不管他是年轻人还是老人,因此保险公司对老年人投保意外险并不会额外加很多费用。“但老人发生意外事故后,所需的医疗费用一般要超过年轻人,因此为老人买一份意外险和意外医疗保险是非常必要的。”
至于想尽孝道和为老人储备医疗基金,他建议于先生不妨通过以下途径完成:可以为自己购买一些寿险,受益人为父母。其次可以为老人在银行开设一个医疗基金账户,每年或每月固定存钱进去,专款专用备不时之需。
怎么做对身体有害 误区二:不社交
一些老人退休后进入家庭生活,很难调整和适应,极易产生失落感。
老人退休后生活重心从工作转到家庭,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感到不习惯、不适应,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一定要学习角色转变,而且要重新适应社会和家庭环境。
退休老人心理
退休老人一般会出现什么心理呢?快跟小编一起看看吧。
1、孤独感
中老年人由于退休在家,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被打破,生活中出现了很多空白点,难免会感到空虚、孤单,甚至是被冷落、被抛弃的感觉。
2、抑郁压抑感
经济及社会地位发生变化,使家庭条件较差的人生活负担加重,思想压力较大,表现为不愉快、伤感、情绪低落等压抑情绪。
退休综合症的人的内心很痛苦
其实,得了“退休综合征”的人心里很苦闷,他们有一肚子委屈要说,而这些委屈也道出了“退休综合征”真正的原因所在。
一、角色转变难适应。原是某机关干部的秦老告诉记者,他退休前是大忙人,每天开会、电话不断,自从退了休,会不开了,电话哑了,尽管每天都在努力适应新生活,但心里还是空空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陈力解释,丧失是影响老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这种转变容易导致“退休综合征”。
二、不服老加重郁闷。“我觉得自己还能再干20年!”一名退休老干部告诉记者,不服老的想法让他整天闷闷不乐,觉得心理不平衡,不爱出门,脾气越来越大。
三、经济拮据。老人退休后收入自然会下降,部分老人生活会变得拮据,这也会让老人感到自卑、无用。
四、独居空巢。家住朝阳区的王老师告诉记者,他的独生女儿远在新西兰,家里就老两口,退休生活更寂寞了。徐治指出,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日渐增多,孩子离家后,独守空巢的老人会产生心理失调。
另外,调查发现,与普通退休人员相比,领导干部的心理落差感和失落感更大。北京市退休干部和退休工人的对比调查显示,工人退休前后心理感受变化不大,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退休干部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尤其是从高级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干部,退休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让他们很不习惯。另有调查发现,与国企、事业单位相比,私企员工退休虽然心理落差小,但对经济压力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担心会更多。
老人退休后如何运动
1、循序渐进、从散步开始
很多人不喜欢锻炼。但是如果退休后想拥有健康的生活,那么你就必须坚持锻炼。不要将焦点集中在运动量和运动频次上,脚踏实地,先从最小运动量和最少运动次数做起,例如在住宅小区里或者购物街上散散步,循序渐进,逐步加大强度。
2、了解适合自己的运动类型
你能做到每周4天早起跑步锻炼吗?你是否需要在健身房里与许多人一起锻炼?在去健身房或者购买价格不菲的家庭健身器材之前,你应该弄清楚什么样的运动,你最可能长期坚持且乐在其中。下列五项运动也可以作为参考选项:
(1)、手杖操
有8个动作,简单好学。手杖操在锻炼过程中要配合手、脚、头的动作和眼神,能调动全身的各个关节。
(2)、太极拳
太极拳它轻灵、柔和、整体动作行云流水。它能活动身体的筋骨,又调和气血。太极拳学好后,很快就可以掌握好太极剑,太极扇及空手拳的要领。
(3)、骑单车
骑行是一种时尚运动,最好加入地方骑行组织。骑行是很苦累的,但感受大自然的风景,将是寻找心灵自由和思考快乐的事。
(4)、广场舞
随着欢快美妙的歌曲,翩翩起舞的陶醉,舞姿优美地愉悦心情。可提高身心健康。
(5)、慢步跑
每天坚持慢步跑,增加肺活量、舒展心情,不但能强身健体,还可以参加马拉松比赛。在快乐中找到健康。
老人如何过好晚年生活
经济来源有保障
中国有句俗语,养儿防老,儿子曾经是中国老一辈养老的唯一依靠。如今社会发展,老年人的生活有了另外的保障,那就是养老保险。养老保险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使老年人老有所养。养老保险可以为老人的老年生活提供经济来源,经济独立可以让老年人生活得更自由、更快乐。养老保险可以帮助减轻子女的负担,让老年人不再是子女的拖累,老年人可以挺直腰板靠自己的养老金生活。如果自己有闲钱,就看美景、享美食,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充分享受社会回馈给老年人的美好生活,弥补年轻时的缺失,找回失去的自我。
教养子孙
退休后在家带孙子孙女是绝大多数老人的生活状态,回归家庭也因此成为大多数中国老人退休后的首选。这样既可以解决子女上班孙辈没有人带的问题,还可以充实老年人的生活。退休后则可以更好地关爱家人。都说抱孙不抱子,老年人可以享受含饴弄孙的乐趣,担负起教养孙辈的重任,为子女分忧解难。这样子有利于家庭的和谐欢乐,维持幸福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