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背后发麻的原因

背后发麻的原因

背后发麻的原因

多因劳动或工作时姿势不正确,使肌肉、韧带、筋膜、关节囊等软组织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长期的超负荷搬、提、扛、抬等活动;还可能与个体解剖结构上的差异、体质、内分泌等因素有关。少数人由于肩部、颈部软组织急性损伤后,未能彻底治愈而出现缓发症状。

对该病的治疗,首先必须适当休息。多数病人均有几处压痛点,可从压痛点最明显的部位进行外治疗法。

背后发麻怎么办

推拿按摩:病人取俯卧位,找到痛点,用拇指尖端指腹面推揉痛点,力量由轻到重,呈环圈形按揉约1分钟;再用手小鱼际按揉法在颈椎两旁的背俞穴由上至下按揉5分钟左右。在推拿按摩中注意手法一定要轻、揉、稳,切忌急躁粗暴,以免致局部软组织继发出血,加重黏连。

针灸治疗:在最痛的压痛点处选择“阿是穴”和邻近取穴以通调局部气血,使之活血化瘀,达到通经止痛效果。

穴位注射:选用丹参注射液或川芎注射液在阿是穴注射;或选用维生素B1在痛点处注射,每周2次。

理疗:选用红外线、微波等理疗。

药物外敷:可外贴狗皮膏、红药贴膏、伤湿止痛膏等。

保健操

功能:松懈腰背部软组织的粘连及痉挛,提高腰腹肌力量,恢复腰腹肌活动功能,还能矫正脊柱畸形,具有调理脾胃,固肾养精以及消除胸腹胀满等作用。

第一节双手托天:预备姿势:分腿直立,稍宽于肩,手指交叉于上腹前,掌心向上。动作:

1、两臂上提至脸部翻掌上托,抬头挺胸,掌心向上。2、两臂带动上体,向左侧屈一次。3、再侧屈一次。4、还原,5~8同1~4,但方向相反。练习次数2×4个八拍。

第二节转体推掌:预备姿势:分腿直立,稍宽于肩,双于握拳于腰部。

动作:1、右手立掌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同时上体向左转90°目视左后方,左手伸向左方,拳头顶于腰部,两臂成直线。

2、还原。3~4同1—2但方向相反,练习次数:2×4个八拍。

第三节叉腰旋转:预备姿势:分腿直立,两脚稍宽于肩,两手叉腰,大拇指向前。动作:1-4两手依次用力推动骨盆,作顺时针方向绕环一周。5~8同1—4,但方向相反。

第四节展臂弯腰:预备姿势:

1、分腿直立,两脚稍宽于肩,两手交叉于腹前掌心向内。动作:两臂前上举,抬头挺胸、收腹、眼视手背。

2、两臂经体侧下落至侧平举,掌心向上。

3、两手翻掌同时上体挺腰前屈。

4、两臂体前交叉。

5、两臂紧贴两耳,上体挺腰伸直成1的姿势。6~8同2~4最后拍还原。练习次数2x4个八拍。

第五节:弓步插掌:

预备姿势:直立分腿成一大步。双手握拳于腰部。动作:

1、上体左转成左弓步,同时右拳变掌向前上方插掌。掌心向侧,大拇指与头顶相平。

2、还原成预备姿势。3~4同1~2,但方向相反。练习次数2×4个八拍。

腿脚发麻的原因

1、营养不良

长时间胃肠道功能紊乱,摄食减少,会造成机体缺乏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特别是缺乏B族维生素,会导致营养与代谢功能阻碍和神经传导速度减缓,引起末梢神经炎和神经根病变,造成手足麻木。老年人平时需要加强饮食调理,做到饮食易消化,促进吸收。

2、动脉硬化

患有脑动脉硬化者,神经的传导速度会减缓,大脑的局部供血、供氧也会减少,还会导致中枢功能障碍。尤其是中枢部位的缺血、缺氧功能障碍,可引起相应肢体部位的麻木。这种手足麻木往往有一侧性、阵发性特点。随着血管状态的改善,持续数小时或数日后,其麻木症状可自然好转或消失。个别患者在一侧麻木时,若伴有同侧肢体的软弱无力,则需要及时住院治疗,以免发展成为肢体偏瘫。

3、药物副作用

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人,也会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其中,磺胺、痢特灵、呋喃唑酮、氧氟沙星等抗菌药,雷米封、乙胺丁醇等抗结核药和长春他辛等化疗药,在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的情况下,可能诱发神经末梢炎,引起肢体麻木。而这种麻木通常是由手足开始,而后逐渐向上蔓延,并常伴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异常,因而服用这些药物时应严格控制剂量。

温馨提示,老年人手脚麻木有时是由于睡觉手足受压而引起,经过活动可自行缓解。但如果出现持续性不明原因的麻木感,则可能与某些疾病有关,需提高警惕。

腿发胀,发麻是什么原因

这是经常复发的皮肤病,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一定成程度的伤害,有些患者四处的求医问药,依然没有控制好牛皮癣的病情。专家表示牛皮癣的控制牛皮癣病情一部分与饮食有关,可以通过平时的饮食习惯来慢慢的控制牛皮癣的发展,大家要了解牛皮癣什么不能吃,同时也要注意饮食的均衡。

颈椎病造成四肢麻木

长期电脑办公或者忙碌的上班族们,有没有出现过脖子僵硬,突然手脚发麻的现象呢?如果答案是有,那各位朋友就要注意了,这有可能是颈椎病给你发出的信号。

颈椎病已经成为生活中很常见的骨科疾病,而且它的发病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往往患上颈椎病的同时会伴有颈肩部僵硬、酸痛,上肢无力,行走不稳,头晕等等。

一般来说,糖尿病、高血压、颈椎病都可能引发双手麻痛乏力。如果排除了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因,就很可能与颈椎有关系。可以根据患者的相关症状来分析,一般伴有其他颈椎病症状的话,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可能性较大。

颈椎病引起手脚发麻原因在于颈椎对脊神经根造成刺激、牵拉和,导致脊神经根和周围组织的反应性水肿、根管狭窄及粘连,产生手指症状,由于累及部位不同,产生的部位也不相同。

一般来说,长时间在办公桌前伏案工作的人颈部肌肉会处于拉伸紧张的状态,影响颈部的血液循环而出现局部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时间久了还可能影响颈部的关节,造成小关节位置的紊乱,严重的甚至造成颈椎间盘膨出或突出,使颈椎的椎间孔变窄,挤压椎间孔里的神经和血管,当压迫神经时,就会出现手臂麻、疼痛、乏力;当压迫血管时,就会出现头部的供血不足,感到头晕、头痛等。

不同类型的颈椎病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的手脚发麻的感觉。

1.脊髓型颈椎病:主要症状是双手麻木、不灵活,手的动作笨拙如不能穿针、写字、系扣子等;下肢症状是双下肢无力、双腿发紧等;有的还有胸部、腹部的束带感,重者可出现行走困难,此类颈椎病可无颈部不适感。最需要注意的是此类颈椎病危害最重,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

2.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各型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颈椎病,主要症状是颈痛和颈部僵硬、肩痛及肩胛内缘疼痛。

3.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主要特点是症状多,体征少,主要表现是眩晕、头痛、猝倒、恶心、呕吐、胸闷、心慌,有的还伴有眼部、耳部症状。

4.混合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兼有几种类型颈椎病的特点。打字员、会计等职业要纠正不良体位。

5.局部型颈椎病:主要症状是枕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颈肌僵硬。

颈椎病造成四肢麻木

颈椎病造成四肢麻木

长期电脑办公或者忙碌的上班族们,有没有出现过脖子僵硬,突然手脚发麻的现象呢?如果答案是有,那各位朋友就要注意了,这有可能是颈椎病给你发出的信号。

颈椎病已经成为生活中很常见的骨科疾病,而且它的发病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往往患上颈椎病的同时会伴有颈肩部僵硬、酸痛,上肢无力,行走不稳,头晕等等。

一般来说,糖尿病、高血压、颈椎病都可能引发双手麻痛乏力。如果排除了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因,就很可能与颈椎有关系。可以根据患者的相关症状来分析,一般伴有其他颈椎病症状的话,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可能性较大。

颈椎病引起手脚发麻原因在于颈椎对脊神经根造成刺激、牵拉和,导致脊神经根和周围组织的反应性水肿、根管狭窄及粘连,产生手指症状,由于累及部位不同,产生的部位也不相同。

一般来说,长时间在办公桌前伏案工作的人颈部肌肉会处于拉伸紧张的状态,影响颈部的血液循环而出现局部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时间久了还可能影响颈部的关节,造成小关节位置的紊乱,严重的甚至造成颈椎间盘膨出或突出,使颈椎的椎间孔变窄,挤压椎间孔里的神经和血管,当压迫神经时,就会出现手臂麻、疼痛、乏力;当压迫血管时,就会出现头部的供血不足,感到头晕、头痛等。

不同类型的颈椎病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的手脚发麻的感觉。

1.脊髓型颈椎病:主要症状是双手麻木、不灵活,手的动作笨拙如不能穿针、写字、系扣子等;下肢症状是双下肢无力、双腿发紧等;有的还有胸部、腹部的束带感,重者可出现行走困难,此类颈椎病可无颈部不适感。最需要注意的是此类颈椎病危害最重,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

2.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各型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颈椎病,主要症状是颈痛和颈部僵硬、肩痛及肩胛内缘疼痛。

3.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主要特点是症状多,体征少,主要表现是眩晕、头痛、猝倒、恶心、呕吐、胸闷、心慌,有的还伴有眼部、耳部症状。

4.混合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兼有几种类型颈椎病的特点。打字员、会计等职业要纠正不良体位。

5.局部型颈椎病:主要症状是枕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颈肌僵硬。

相信大家对于颈椎病造成四肢麻木的原因已经了解清楚了,其实颈椎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科类疾病之一。手脚麻痹是由于颈椎对于颈神经跟造成了刺激,和牵引等,导致手或者脚不灵活,甚至没有知觉等。因此及时发现这些病症,对于治疗是非常有帮助的。

荨麻疹的发病原因

1、吸入物花粉、灰尘、动物皮屑、烟雾、羽毛、真菌孢子、挥发性化学品(如甲醛、丙烯醛、除虫菊、化妆品等)和其他经空气传播的过敏原等。

2、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和机械性刺激。

3、动物及植物因素,如昆虫叮咬、毒毛刺入(如毛虫,甲虫及飞蛾的毛鳞刺入皮肤)以及接触荨麻、羊毛等。

4、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或兴奋、运动后引起乙酰胆碱释放。

5、遗传因素,某些型荨麻疹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冷性荨麻疹、遗传性家族性荨麻疹综合征等。

6、内脏和全身性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甲亢、高脂血症、内分泌改变(月经、妊娠、绝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及慢性疾病如胆囊炎、肾炎、糖尿病等。

7、药物 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可形成抗原的药物,如青霉素、血清、疫苗、磺胺、呋喃唑酮等,另一类为组胺释放剂,如阿司匹林、吗啡、可待因、哌替啶、多黏菌素、维生素B、奎宁、肼苯达嗪等。

8、感染,各种感染因素均可引起本病。最常见的是引起上感的病毒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柯萨奇病毒等;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血吸虫、丝虫、阿米巴和疟原虫等;细菌感染如急性扁桃体炎、齿槽脓肿、鼻窦炎、脓疱疮、败血症等。

9、食物,如鱼、虾、蛋类、奶类最常见,其次是肉类和某些植物性食品,如草莓、可可、番茄。另外腐败性食品分解为多肽类,碱性多肽是组胺释放物。蛋白食品在未彻底消化之前,以胨或多肽形式被吸收,可引起荨麻疹,这在儿童较多见,也可能是儿童的消化道黏膜通透性与成人不同所致。另外加入食物中的色素、调味剂、防腐剂、食物中的天然或合成物质也能引起荨麻疹。

麻疹的发病原因

感染(35%):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paramyxoviridae),麻疹病毒属(morbillivirus),与其他副黏液病毒不同之处为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活力,麻疹病毒为单股负链核糖核酸(RNA)病毒,对较大,镜下一般呈球形,径150~300nm,形态多变,有时可呈丝状,病毒中心由核糖核酸和对称的螺旋形衣壳组成,外盖脂蛋白包膜,上有短小突起带血凝素,可凝集猴红细胞,对最早分离的麻疹病毒Edm株进行基因测序,已知其基因组不分节,长度约15893bp,共有六个结构基因,编码六个结构蛋白,从3端开始依次为:核蛋白(N)分子量60×103,磷酸蛋白(P)分子量72×103,膜蛋白(M)分子量37×103,血溶素(F)分子量60×103,血凝素蛋白(H)分子量78×103~80×103以及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大蛋白(L)分子量210×103,其中N,P,L蛋白与病毒RNA结合,而另外三种M,H,F蛋白则与病毒包膜结合,N蛋白为麻疹病毒的主要蛋白,以磷酸化形式存在,在基因包装,复制和表达方面发挥主要作用,还参加RNA的结合,核膜结构的形成等,P基因可编码三种长度不同的蛋白,即P,C,V蛋白,P蛋白为磷酸化的聚合酶结合蛋白,与N及mRNA结合成复合物,参与RNA的包膜和调控N蛋白的细胞定位,V蛋白和C蛋白可能具有调控复制与转录的功能,L基因编码的蛋白与一般依赖RNA的RNA聚合酶相同,P与L蛋白和核衣壳共同形成核蛋白复合物,M基因编码的膜蛋白处于病毒包膜与核壳体之间,为一种非糖基化蛋白,形成病毒包膜的内层,维持病毒颗粒的完整,作用于病毒的繁殖,与病毒装配和芽生有关,F基因编码融合蛋白,为一种糖基化蛋白,在包膜表层,其前体F0无生物活性,裂解为F1和F2蛋白时才具活性,F蛋白与病毒的血溶活性和细胞膜融合活性有关,当病毒扩散时,使细胞与细胞融合,H基因编码血凝蛋白,为一种糖基化表面蛋白,有血凝作用,为血凝素,在病毒黏附于宿主细胞时起作用,现已知H蛋白含细胞受体结合位点,可与存在于宿主细胞表面的麻疹病毒受体(CD46)结合,启动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感染过程,麻疹感染时,人体可产生对这三种包膜复合蛋白的抗体,F蛋白和H蛋白是麻疹病毒接触人体免疫系统,引起机体产生抗体应答的主要病毒抗原,有认为缺乏对F蛋白的抗体可在临床上引起异型麻疹,而缺乏对M蛋白的抗体则与麻疹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的发病相关。

麻疹病毒可适应人,猴,狗的组织细胞培养,也易在鸡胚细胞中培养传代,从患者标本中分离病毒,一般应用原代人胚肾或猴肾细胞最易成功,细胞培养中可出现两种病变:一为发生细胞融合,形成巨大融合细胞,可含10~130余个核,并有核内包涵体;另一种病变为细胞变成梭形或放线状,人类是麻疹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猴也可发生感染,症状较轻,麻疹病毒野毒株不能感染实验室中小动物,但疫苗株麻疹病毒已可经脑内注射感染新生乳鼠。

麻疹病毒在体外较不稳定,易失活,对热,干燥,紫外线及脂肪溶剂如乙醚,氯仿等极为敏感,故煮沸,日照及一般消毒剂均易灭活,在56℃ 30min即可灭活,在pH7时病毒生存好,而pH<5或>10均不能存活,随患者飞沫排出体外的麻疹病毒在一般室温下其活力至少可维持34h,若病毒悬存于含有蛋白质的物质如黏液中,则其存活时间可延长,因蛋白质可保护病毒不受热和光的影响,受蛋白质保护的麻疹病毒可在-70℃下保存活力5年以上。

遗传因素(20%):

长年以来一直认为麻疹病毒是遗传性,抗原性稳定的一种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分离到的麻疹病毒野毒株,与五六十年代相比,在生物学特性和抗原性上出现不少差异,主要表现为血凝和血吸附性消失,细胞培养敏感范围缩小及发生抗原性漂移,通过测定各地流行的麻疹病毒野毒株基因序列,发现存在各种基因变异,2001年WHO将其划分为八个基因组(A,B,C,D,E,F,G,H)和20余个基因型(A,B1-3,C1-3,D1-9,E,F,G1-3,H1-2),A型首次于1954年分离到,在全世界分布广泛,几乎包含了所有疫苗株病毒,B型1983首先在非洲分离到,C型70年代曾在美国分离出,以后则在欧洲流行,近年来在高免疫率地区中造成几次暴发流行,D1型于1974年在英国首先发现,其后D3~D5型在亚洲流行,我国台湾也分离到D3型,在南非,美洲近年来有D3,D6型流行,E型1971在美国发现,德国也有,现已不再流行,F型1979于西班牙SSPE患者中发现,G型1983于美国发现,1998年我国首次报道麻疹野毒株分子流行病学情况,证实1993,1994年分离到H型,湖南,山东,河北,北京,海南,安徽等地分离到了H1型,后在越南分离到H2型,上述麻疹野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有利于找到麻疹病毒发生变异的因素;鉴定变异毒株及其起源地,流行途径等,对改进现有麻疹疫苗,更好更快地达到消除麻疹的世界目标十分重要。

免疫反应(20%):

(1)特异抗体的升降:麻疹病毒自然感染后4~10天血凝抑制抗体和中和抗体就在血液中开始上升,而于4~6周达高峰,1年后下降到1/4,但几乎终身保存一定水平,如不再接触麻疹病毒,15年后抗体水平可降至1/16,仍有一定免疫力,补体结合抗体出现较晚,持续时间也短,原发感染后产生的抗体基本都存在于IgM和IgG中,IgM抗体在发热后2~3天即可在血液中检查到,迅速上升,约10天达高峰,其水平可达1∶10万,30~60天后逐渐下降消失,阳性表示近期感染,IgG抗体可与IgM同时或稍晚出现,25~30天达高峰,以后抗体水平渐渐下降,6个月内降至1/4~1/2,以后下降缓慢,维持在低水平,阳性常表示以往感染,在呼吸道局部还可检出sIgA分泌增高,一般在出疹后几天IgG抗体就可高达1∶10万,血凝抑制抗体≥1∶512,患麻疹后能长期保存抗麻疹病毒的免疫力,其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与患病后曾反复再接触麻疹病毒有关,再接触麻疹病毒后往往不发生明显症状而呈隐性感染,但体内抗体滴度可再次上升,增强特异免疫力,此外,认为对麻疹病毒产生的细胞免疫在预防麻疹再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即使在抗体水平下降到最低时也能保护机体不发生再感染,从麻疹病毒分子生物学分析中观察到病毒各种基因编码的结构蛋白在感染机体后都可引起各自相应的抗体,其消长动态也各不相同,如抗N,P蛋白抗体在麻疹出疹时就能查到,且滴度上升很迅速,不久即达高水平,抗H蛋白抗体能阻止病毒吸附于敏感的宿主细胞,在皮疹出现时也已可检出,2~3周内滴度明显上升,抗F蛋白抗体能阻止病毒在细胞间扩散,其血液中抗体滴度始终稳定在较低水平,H血凝抑制抗体和F血溶抑制抗体都在中和病毒时起作用,是防止再感染的主要抗体,后者比前者更重要,M膜蛋白抗体在疾病初期3周内只能有50%患者呈阳性,抗体水平也较低。

(2)特异的细胞免疫反应:麻疹病毒感染可引起宿主细胞免疫反应,使T细胞致敏,可出现对麻疹病毒特异的I和Ⅱ类具有细胞毒的T细胞,可引起细胞病变,释放淋巴细胞活性因子,导致单核细胞浸润,多核巨细胞形成和受侵细胞的坏死,同时也使病毒感染终止,麻疹感染过程中,CD8+和CD4+T细胞被激活,参与清除病毒和导致出疹的过程。

(3)干扰素的作用:感染麻疹病毒或接种麻疹活疫苗后6~11天时可在血清中出现干扰素水平上升,持续30天后消失,此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干扰素具有保护作用。

(4)麻疹的恢复和抗再感染麻疹病毒感染的恢复主要依靠细胞免疫,特异抗体和干扰素的产生,三者同时在疾病早,中,晚期发生复杂的互动作用,单纯免疫球蛋白缺乏者如得麻疹,其疾病过程仍如一般正常人,病愈后也未出现重复感染;而细胞免疫低下者患麻疹即使采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其麻疹病程常较严重,迁延不愈,常因而致死,故认为在麻疹恢复过程中细胞免疫所起的作用可能比体液免疫更为重要,然而在预防麻疹感染中血清抗体却起着重要作用,被动免疫的防病机制即在于此,因此,对麻疹病毒的免疫应答应该是机体综合的免疫功能。

(5)非特异免疫反应:麻疹过程中尚伴有其他非特异免疫反应:如急性期中性粒细胞移动能力减弱,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总数下降,血小板减少,补体系统也受抑制,C3,C4,C1q及C5下降,淋巴细胞转化反应受抑,T细胞和B细胞均减少,血清免疫球蛋白IgA下降,IgM上升,而IgG改变不多,皮肤迟发性超敏反应在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后都可减弱,这可能与麻疹时细胞免疫反应有关,常由抑制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的上升引起,由于麻疹病毒感染过程中机体各种免疫反应明显下降,因而使患者原有的湿疹,哮喘症,肾病综合征等疾病暂时得到缓解,但患者却容易出现肺部继发感染,原有结核病灶可出现恶化,结核菌素反应原先呈阳性者,麻疹时或其后可暂时转阴性,伤口愈合也往往迟缓等不良后果。

手发麻是什么原因

颈椎病可导致手麻木。

造成双手麻木的最常见疾病就是颈椎病,同时也是高发病。患有颈椎病的人,由于颈椎病病变,造成对臂丛神经的压迫,进而导致手指出现麻木症状。此类患者除了手指麻木外,好多伴有肩颈部酸痛,上肢有放射性痛或活动障碍等症状。

上肢神经卡压。

睡觉是如果有手部压迫血管和神经,造成血流不通畅,手部得不到血液的供应,就会会出现麻木症状,一般来讲,这种情况都是由于上肢神经受到卡压所致。

脑缺血可导致手指麻木。

如果患有高血压或者高血脂的老人出现手指发麻的情况,很可能是一过性的大脑缺血所引起的。高血压或者高血脂等疾病会引起血管痉挛或者血管硬化,同时老年人的血液黏稠度高偏高,容易发生一过性的脑缺血,进而出现手指发麻的情况。

手指发麻可能是中风前兆。

如果是手指经常发麻的人,就需要警惕中风,手指发麻是中风较为常见的早期征兆,常见于中老年人,如果40岁以上的中年人,除了手指发麻,还经常出现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舌头发胀等症状,平时海鱼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一定要多加注意。

糖尿病。

如果经常感觉到手指发麻,并且伴有酸痛的症状,需要警惕糖尿病,一般情况下,手指麻木通常是糖尿病周围神经出现病变的重要表现。

更年期综合征。

如果更年期的女性出现手指麻木的情况,但并不是十分明显,则可能是更年期综合征。这种情况不需要过于担心,调理好心情以及起居生活,随着更年期的结束,手麻的现象也会随之消失。

相关推荐

慢性荨麻疹发病原因

一、发病原因引起荨麻疹的因素甚多,病因较复杂,约3/4患者找不到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常见的发病原因有:1.食物 如鱼、虾、蛋类、奶类最常见,其次是肉类和某些植物性食品,如草莓、可可、番茄。另外腐败性食品分解为多肽类,碱性多肽是组胺释放物。蛋白食品在未彻底消化之前,以胨或多肽形式被吸收,可引起荨麻疹,这在儿童较多见,也可能是儿童的消化道黏膜通透性与成人不同所致。另外加入食物中的色素、调味剂、防腐

手指发麻是什么原因

出现手指发麻可能是患上了颈椎病,颈椎病是高发疾病里面的一种,由于颈椎方面出现病变而对神经造成压迫,所以手指发麻的症状就会出现,一般患者还会出现肩颈部酸痛的症状。出现手指发麻有可能是上肢神经卡压造成的,这样血液流通不通畅,麻木的症状就会发生,脑缺血也会导致手指发麻的情况出现。有高血脂,高血压问题的人,出现手指发麻的几率会更高,容易导致血管硬化以及血管痉挛,年纪比较大的人血液粘稠程度比较高,一旦脑缺血

手脚发麻是什么原因

引起手脚麻木的原因有很多种,可以根据麻木的部位和症状到不同科室诊治,针对性地选择康复治疗方案和采用必要的预防措施:单侧肢体麻木是脑卒中先兆 如果手脚麻木出现在一侧肢体,而另一侧完全正常,就可能是脑卒中的先兆。脑梗引起的肢体麻木,通常都是急性的,还可伴有言语障碍、半侧肢体功能活动障碍等症状,这种情况一定要赶紧到神经内科就医。单手麻木警惕颈椎病如果是单侧手臂、手指麻木,可能是颈椎病引起的。颈椎病引起的

手突然发麻的几大原因

手指麻木的原因:1、上肢神经卡压:一是拇、食、中指的麻木疼痛,常有夜间麻醒史,醒后活动可好转。严重者可伴有手部肌肉萎缩,影响手的精细动作,这是因为正中神经在腕部受到压迫,即所谓的“腕管综合症”;二是环、小指的麻木疼痛,也可有夜间麻醒史,严重者伴有肌萎缩,环、小指的屈指力下降,影响精细运用。这是因为神经在肘部受到卡压,即所谓的“肘管综合症”。2、颈椎病:引起手麻最常见的疾病就是颈椎病,它是中老年人好

嘴唇发麻是什么原因

1、嘴唇发麻多与血流缓慢、血黏度增高,微循环改变、局部供血不足或脑供血不足有关,可检查血脂、血糖、血压是否增高和血黏度是否增高。2、嘴唇发麻通常是过敏的表现,可能你近期吃了什么致敏的食物或药物或食品。一般情况下可以自行缓解,如不好就服用一些扑尔敏,一到两天会好转。如还不行就加上钙片同时服用效果会更好。3、中风先兆。突然感到肢体麻木或一侧面部麻木,或舌、嘴唇发麻,或一侧上下肢发麻;动作不灵、突然说话

嘴唇发麻是什么原因

1、嘴唇发麻多与血流缓慢、血黏度增高,微循环改变、局部供血不足或脑供血不足有关,可检查血脂、血糖、血压是否增高和血黏度是否增高。2、嘴唇发麻通常是过敏的表现,可能你近期吃了什么致敏的食物或药物或食品。一般情况下可以自行缓解,如不好就服用一些扑尔敏,一到两天会好转。如还不行就加上钙片同时服用效果会更好。3、中风先兆。突然感到肢体麻木或一侧面部麻木,或舌、嘴唇发麻,或一侧上下肢发麻;动作不灵、突然说话

荨麻疹反复发作的原因

季节因素春季,万物复苏,疾病也容易在这个季节复发。其中,皮肤过敏就是春天的常见病。常言“菜花黄,医生忙”,入春后,花粉螨虫花絮对于敏感体质的人来说就要十分谨慎了,春季皮肤易过敏的人,要远离花粉和粉尘等过敏源减少荨麻疹的发生。如果不能避免,我们可以预防性用“过敏煎”泡茶饮,具体药物有:银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研粗末,取5-10克,开水泡服。胃病也会引起荨麻疹引起慢性荨麻疹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很可能

芝麻的基本介绍

芝麻原称胡麻,据说可能源于非洲或印度,相传是西汉张骞通西域时引进中国的。但现经科学考证,芝麻原产我国云贵高原。芝麻是我国四大食用油料作物的佼佼者,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它的种子含油量高达61%,小磨制成的芝麻油,香气扑鼻,在国际市场上畅销不衰。另外,与之齐名的芝麻酱也供不应求。芝麻花中有蜜腺,它与油菜、荞麦并称为我国三大蜜源作物,品质以芝麻蜜为上乘。芝麻(种子)扁圆,有白、黄、棕红或黑色,以白色

手指头麻木的发病原因

颈椎病可导致手麻木。造成双手麻木的最常见疾病就是颈椎病,同时也是高发病。患有颈椎病的人,由于颈椎病病变,造成对臂丛神经的压迫,进而导致手指出现麻木症状。此类患者除了手指麻木外,好多伴有肩颈部酸痛,上肢有放射性痛或活动障碍等症状。上肢神经卡压。睡觉是如果有手部压迫血管和神经,造成血流不通畅,手部得不到血液的供应,就会会出现麻木症状,一般来讲,这种情况都是由于上肢神经受到卡压所致。脑缺血可导致手指麻木

小儿麻痹症发病原因

病毒在神经系统中复制导致了病理改变,复制的速度是决定其神经毒力的重要因素。病变主要在脊髓前角、脑髓质、桥脑和中脑,开始是运动神经元的尼氏体变性,接着是核变化、细胞周围多形核及单核细胞浸润,最后被噬神经细胞破坏而消失。但并不是所有受累神经元都坏死,损伤是可逆性的,起病3~4周后,水肿、炎症消退,神经细胞功能可逐渐恢复。引起瘫痪的高危因素包括过度疲劳、剧烈运动、肌肉注射、扁桃体摘除术和遗传因素等。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