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狭窄手术的指证
椎管狭窄手术的指证
(1)药物治疗:对神经根的无菌性炎症可采用镇痛消炎药物如扶他林、芬必得等。
(2)医疗体育:可加强背伸肌、腹肌的肌力锻炼,使腰椎的稳定性增加,从而推迟腰椎关节退变演变的速度。打太极拳对本病有较好的作用。腰围保护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以减轻疼痛,但应短期应用,以免发生腰肌萎缩。
(2)手术治疗:经上述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指征是什么?
手术指征是:
(1)活动后腰及腿痛,影响生活工作,经保守治疗不愈者。
(2)进行性跛行加重,或站立时间渐缩短者。
(3)神经机能出现明显缺损者。
手术的目的是解除神经组织和血管在椎管内、神经根管内或椎间孔内所受的压迫。常用的手术方式为椎板切除、神经根减压术。
(1)腰的保护:睡床要软硬适中,避免睡床过硬或过软,使腰肌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腰部受到风、寒侵袭,避免腰部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肌力不平衡,造成腰的劳损。
(2)腰的应用:正确用腰,搬抬重物时应先下蹲,用腰时间过长时应改变腰的姿势,多做腰部活动,防止逐渐发生劳损,因工作性质而用腰过度或已产生轻度劳损时,应早用腰痛宁胶囊等药物,避免劳损进一步加剧,而最终引起腰椎退性改变。
(3)腰部保健运动:坚持腰的保健运动,经常进行腰椎各方向的活动,使腰椎始终保持生理应力状态,加强腰肌及腹肌练习,腰肌和腹肌的力量强,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对腰的保护能力加强,防止腰椎发生退行性改变。
椎管狭窄术后复发能微创治疗吗
椎管狭窄手术后复发还能不能采用微创治疗?对于很多没有了解过微创治疗技术的椎管狭窄患者来说,手术似乎是他们的最佳选择。但是一例又一例的椎管狭窄术后复发患者通过事实告诉我们,除了必须忍受手术带来的巨大痛苦外,你必须要有术后复发的心理准备。
目前应用于椎管狭窄的微创技术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治疗椎管狭窄过程中根本不用大面积的手术切口,运用光针为载体介入人体深部组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能从根本上解除因为失状径狭窄压迫产生的疼痛顽症。而且适用年龄范围大,青少年与老人都可采用。因此对于手术治疗无效的椎管狭窄患者来说无疑是最佳选择。
如果患者病情比较严重,也可以通过综合不同的治疗方案,或是采用两到三次的微创技术解决病痛。因为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损伤,因此不存在短时间内不能接受第二次治疗的现象,对于手术后复发的椎管狭窄患者同样适用。
当然微创技术治疗椎管狭窄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如果患者处于严重的内脏器官发病阶段或是有心血管疾病或是严重的肾功能障碍,还是应该避免的。
椎管狭窄发病原因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腰椎管狭窄的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类:
1、发育性腰椎管狭窄:这种椎管狭窄是由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
2、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主要是由于脊柱发生退行性病变所引起。
3、脊柱滑脱性腰椎管狭窄:由于腰椎峡部不连或退变而发生脊椎滑脱时,因上下椎管前后移位,使椎管进一步变窄,同时脊椎滑脱,可促进退行性变,更加重椎管狭窄。
4、外伤性椎管狭窄:脊柱受外伤时,特别是外伤较重引起脊柱骨折或脱位时常引起椎管狭窄。
5、医源性椎管狭窄:除因为手术操作失误外,多由于脊柱融合术后引起棘间韧带和黄韧带肥厚或植骨部椎板增厚,尤其是后路椎板减压后再于局部行植骨融合术,其结果使椎管变窄压迫马尾或神经根,引起腰椎管狭窄症。
6、腰椎部的各种炎症:包括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炎症,椎管内或管壁上的新生物等均可引起椎管狭窄。各种畸形如老年性驼背、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氟骨症、Paget氏病及椎节松动均可引起椎管狭窄症。
颈椎管狹窄症如何治疗
对轻型病例可采用理疗、制动及对症处理等非手术治疗。由于颈椎管狭窄症常常表现为脊髓压迫,非手术治疗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延误最佳手术时间。脊髓压迫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迅速手术解除压迫。手术方法按照入路不同可分为: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和后路的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手术人路的选择,应在临床的基础上充分应用CT、MRI等现代影像技术。术前应明确椎管狭窄、颈脊髓受压部位,做到哪里压迫就在哪里减压,有针对性地进行致压节段的减压是为原则。对椎管前后方均有致压物者,一般应先行前路手术,可有效地去除脊髓前方的直接或主要致压物,并植骨融合稳定颈椎,达到治疗效果。如无效或症状改善不明显者,3〜6个月后再行后路减压手术。前路及后路手术各有其适应证,两者不能互相取代,应合理选择。单节段的椎管狭窄比较少见,多是由于椎管本身的骨性狭窄,在此基础上由椎间盘退变引起骨性增生和(或)椎间盘突出,使得椎管进一步狭窄。明显单节段或双节段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神经受压可考虑前路减压融合手术,也可考虑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
颈椎椎管狭窄需要手术吗
颈椎病大致有颈椎骨质增生、正常曲度变异和颈椎间盘突出。你这主要是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而压迫神经(硬膜囊)使局部代谢循环受阻所引起的。还要看具体压迫什么神经。通常可以分为以颈部症状为主的颈型、神经根受累出现上肢症状的神经根型、四肢运动和感觉障碍的脊髓型、椎动脉受压引起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刺激症状的椎动脉型和压迫食管有吞咽不适或困难的食管型。不知道你的症状具体是什么。其主要反应是疼痛、头晕、呕吐、手麻、失眠、反射性疼痛等。若不抓紧治疗,病情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导致无规律性流涕,视力下降,面瘫或上肢肌肉萎缩等严重后果。
这类疾病一般以做伏案工作较多者易患。从开始的局部炎症水肿形成积液,使患部肌体代谢障碍,到后期堆积形成增生。这一过程中医称之为痹症,痹也就是不通畅之意。建议可采用中药透皮给药,软坚通络,活血化瘀,以促进局部的代谢机能,从而使肌体吸收和代谢已形成的增生,达到治愈目的。
颈椎患者平时应该注意: 1、避免和减少急性损伤,如避免抬重物…等。 2、改正不良姿势,减少劳损,每低头或仰头1—2小时,需要做颈部活动,以减轻肌肉紧张度。 预防颈椎病的发生,最重要的是,要改善坐姿,埋头苦干时,也可间断地做运动。
腰椎管狭窄手术风险大吗
1、风险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医学上,无论是大手术还是小手术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腰椎管狭窄的手术也不例外。而且腰部上的神经非常密集,本来就不太适合做手术,所以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另外,在做完手术之后,患者也需要很长的一个恢复期,而且腰椎管狭窄是一种特别容易复发的疾病。所以,对于年纪比较大的患者来说,不建议手术。
2、危害
若是有患者打算做腰椎管狭窄的手术的话,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因为手术之后很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比如,在患者手术之后,会出现肺部和泌尿系统的感染。同时,在手术之后,患者要长期卧床,夏天很可能会出现褥疮,还会出现腹胀和便秘的情况。若是手术之后没有注意伤口的话,还有可能会引起感染。
总之,腰椎管狭窄手术风险大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具有一定风险的。因此,若是有腰椎管狭窄的患者打算做手术的话,一定要将手术后可能会引起的情况了解清楚,并做好思想准备,之后再进行手术。若是,患者的年龄太大,最好进行保守治疗。
腰椎管狭窄手术费用
手术治疗是治疗椎管狭窄的主要方法,对脊髓仅受到局限或节段性压迫者,经前路手术直接切除致压病变,视需要作自体植骨融合及内固定。一般对脊髓广泛多节段受压者宜取后路减压术。现在逐渐推广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此术式既能扩大椎管减压,又能减少瘢痕对脊髓的压迫并保留颈椎后部结构稳定性。但该术式要求较高,大家一定要到专业医院进行医治。
长春骨科医院专家指出,对部分患者要分期分别行前路和后路手术,依据椎管狭窄的的症状及病情,可以先前路手术再后路手术,或先后路手术再前路手术。患者临床表现明显,辅助检查示颈椎管狭窄显著者,宜积极考虑手术治疗,以免病情进展至不可逆损害。
椎管狭窄手术费用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而是由很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手术费用与患者所选择的手术方式也有很大的关系。
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神经外科治疗
一、显微外科技术
基于对神经及血管等的特别关注,以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神经外科医生拥有更多的技术手段、可以从多个不同角度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利用单一的技术治疗所有病症,往往不是最理想的选择,如前路椎间盘切除以及植骨融合内固定可以治疗多数颈椎病,但许多情况下,其他方法也能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1.颈椎前路椎间盘显微切除减压:由于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主要引起脊髓及神经根的前方压迫,因此,前路是解除症状最为直接的手术方式。有资料显示,在同等条件下,前路减压对脊髓功能的恢复优于后路手术。需要指出的是,在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由于症状的出现是由于脊髓、神经受压引起,因此,手术减压是第一重要的任务,如果不能达到充分彻底减压,再好的内固定也不能解决患者的问题。事实上,选择何种内固定,或是否选用人工椎间盘,目前没有定论。
2.前路颈椎间孔减压:在各种颈椎退行性疾病中,根性症状(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因此,充分的神经根减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前路手术中,神经根减压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一是在椎间盘切除基础上,由内向外,从钩椎关节后部开始,部分或全部切除钩椎关节,对椎间孔减压;另外是由外向内,从钩椎关节前方开始,由浅入深,侧方到椎动脉,全部切除钩椎关节,完全开放椎间孔。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影像学判断神经根受压的部位决定。不管选择哪种手术方式,向外侧分离并牵开颈长肌对充分显露、正确判断解剖标志、保证手术的安全十分重要。如果是单纯的椎间孔内的神经根压迫,选择第二种手术方式可以不需要内固定,在达到神经根减压的同时保留颈椎的活动,为非融合的功能性手术。
3.后路颈椎间孔减压:对于单纯向一侧突出的颈椎间盘,也可以选择后路椎间孔减压技术。类似腰椎间盘的后路减压手术,但由于颈椎硬膜及脊髓可以牵拉的范围较小,因此手术指证的选择非常重要。手术过程中,显微镜下利用磨钻将相应节段椎板上下缘及小关节内侧磨除,即可开放椎间孔的内侧并显露被突出的椎间盘顶起的神经根,沿神经根周围清除椎间盘碎片,可以获得神经根的充分减压。这一技术同样为保留颈椎功能的非融合手术。有报告指出,由于骨赘增生引起的神经根压迫,利用这一技术也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4.腰椎管狭窄的显微外科减压:尽管各种经皮技术、内镜技术的出现掀起了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热潮,到目前为止,显微外科技术仍然为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的金标准。另外,在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中,显微减压技术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腰椎管狭窄主要引起间歇性跛行、腰腿疼痛等症状,有资料显示,在缓解这些症状方面,利用一侧入路双侧减压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可以达到与开放手术同样好的效果。由于手术创伤及手术风险大大减小,手术后的恢复时间明显缩短,即使一些不适合开放手术的高龄老年患者,通过这一手术也可以很好地改善生活质量。对于没有症状的轻度Ⅰ度滑脱的患者,利用这一技术不会增加脊柱不稳定的风险。手术仅需要分离一侧的棘突旁肌肉,棘上、棘间韧带均不需要分离,暴露一侧椎板后,在上下椎板间骨性开窗,切除同侧黄韧带,对硬膜囊及神经根减压,必要时可以同时切除椎间盘。同侧减压完成后,切除棘突基底部骨质,调节显微镜方向,利用磨钻沿棘突基底部磨除对侧椎板的内面,一直到对侧侧隐窝,充分彻底减压对侧的硬膜囊及神经根。在对对侧进行减压时,可以轻轻牵拉硬膜囊,以利于操作。
二、责任病变节段的认定
由于退行性改变特点,不管在颈椎还是腰椎,许多情况下影像学上表现为多节段的改变,但需要明确的是,引起症状的节段一般为一或两个节段,这时结合症状及体征准确判断责任病变节段对决定手术治疗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单纯一或两个节段,显微外科减压手术创伤较小,可以以较小的代价解除症状;而多节段病变,尤其需要内固定时,手术创伤加大,围手术期的并发症相应增加。这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尤其对于同时伴有侧凸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是单纯减压还是同时行矫形手术需要认真考虑。
三、内固定指证
前路单节段颈椎间盘切除后,即使不进行植骨及内固定也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但为了预防可能出现的椎间隙塌陷及颈椎后凸,以及可能出现的颈椎不稳,目前,不管单节段,还是多节段颈椎间盘切除后,多进行椎间植骨融合,同时行内固定。至于颈椎人工椎间盘,在严格把握手术指证的情况下,从目前文献结果看令人满意,没有严重并发症的报告,但是否能长期维持其功能,能否预防临近节段的退变,目前尚无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
对于单纯向一侧突出的腰椎间盘,只要术前没有椎体间不稳定,就不需要内固定。但对于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和(或)椎管狭窄,如果需要同时切除椎板及椎间盘,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是固定好,还是不固定好,尤其在多节段病变。对于已经存在的椎体间不稳定,手术减压进一步破坏了骨质、韧带及椎间盘组织,因此手术后椎体间不稳定的机会增加,是内固定的指证。
四、影像学动力位检查
脊柱除了支撑体重外,还通过活动增加人体的灵活性,许多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也与椎体间的过度活动紧密相关。因此,通过颈椎、腰椎各种动力位的X线检查可以发现中立位时正常的椎体间不稳。除了水平移位外,椎体间角度的过度增大也是不稳的表现。颈椎、腰椎侧位前屈、后伸X线可以判断椎体间的前后不稳,对于合并侧凸的患者,还需要正位双侧侧屈的X线片,以判断椎体间的侧方不稳。必要时动力位MRI检查,以及动力位腰椎椎管碘水造影对准确判断病变部位及性质有着重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