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运动负荷和靶心率
什么是运动负荷和靶心率
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考虑适当的运动负荷,以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运动负荷取决于运动的强度、密度和时间,运动的强度、密度和时间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运动负荷反映机体在运动中所承受的生理负荷,一般用心血管功能指标来判断生理负荷的大小,常用靶心率来判断。靶心率指达到最大运动强度 60% ~ 70%时的心率。健康的中小学生在进行运动时,靶心率不应低于120次/分,也不得超过200次/分。除了通过靶心率来判断运动负荷,还可以结合观察进行判断,锻炼后如果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没有困倦疲劳症状,食欲很好,食量也略有增加,表明运动负荷较为恰当;相反,则说明锻炼负荷过大。过低的运动负荷起不到锻炼的作用,过高可能损害心肺功能。
如何判断运动性疲劳比较准确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主观感觉判断疲劳
具体测试方法是:锻炼者在运动过程中根据RPE表指出自我感觉的等级,以此来判断疲劳程度。如果用RPE的等级数值乘以l0,相应的得数就是完成这种负荷的心率。
二、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
心率(HR)是评定运动性疲劳最简易的指标,一般常用基础心率、运动后即刻心率和恢复期心率对疲劳进行诊断。
1.基础心率
基础心率正常情况下都相对稳定,如果大运动负荷训练后,经过一夜的休息,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5-10次/分以上,则认为有疲劳累积现象,如果连续几天持续增加,则应调整运动负荷。
2.运动中心率
按照训练-适应理论,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若一段时期内从事同样强度的定量负荷,运动中心率增加,则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住。
运动心率正常范围是多少
最大运动心率=220 -岁数
合理运动负荷心率的上限=最大运动心率乘以85%
合理运动负荷心率的下限=最大运动心率乘以65%
比如,年龄为40岁的人,他的最大运动心率为220 ~40 = 180〈次/分〉。那 么,合理运动负荷心率:
上限应为180 x85%=153(次/分)
下限应为180 x 65% =117(次/分)
这就是说,锻炼时的心率在117 ~ 153次分之间,运动负荷是合理的。高于 或低于此范围,就要适当减小或增大运动负荷,把运动心率调整到这个范围之中。
普通正常人在安静的状态下,心率一般在70次/分钟左右,小孩的相对高些.运动员的心率要低些,我当运动员时的心率是58次左右,现在是70次.世界级优秀运动员心率可以达到46次.
人们安静的时候和运动的时候,心跳的速度是不一样,所以当心跳次数超出运动心率正常范围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一下。看看是否是心脏出现什么问题,可以去咨询一下医生,这时候,太过剧烈、危险的运动就暂时不要去做,平时注意休息。
运动多久最合适
—般情况下,结合自身实际,每次锻炼持续时间以15 -60分钟为宜,其中保持或维持靶心率(上限)的锻炼时间为15分钟左右,其余时间都可以采用适当低于靶心率上限的强度进行。
每个人的体质状况不同,有些人身体素质较好,可以承受大一些的运动量,有的人体弱,则可耐受的运动量就会小些。如果过度运动,则有可能对身体造成损伤。
运动心率正常范围是多少
能强身健体的合理运动负荷是本人最大运动心率值的65%——85%0之间。也称为靶心率或叫做目标心率(是指能获得锻炼效果并能确保安全的心率〉。计算方法为:
最大运动心率=220 -岁数
合理运动负荷心率的上限=最大运动心率乘以85%
合理运动负荷心率的下限=最大运动心率乘以65%
比如,年龄为40岁的人,他的最大运动心率为220 ~40 = 180〈次/分〉。那 么,合理运动负荷心率:
上限应为180 x85%=153(次/分)
下限应为180 x 65% =117(次/分)
这就是说,锻炼时的心率在117 ~ 153次分之间,运动负荷是合理的。高于 或低于此范围,就要适当减小或增大运动负荷,把运动心率调整到这个范围之中。
普通正常人在安静的状态下,心率一般在70次/分钟左右,小孩的相对高些.运动员的心率要低些,我当运动员时的心率是58次左右,现在是70次.世界级优秀运动员心率可以达到46次.
人们安静的时候和运动的时候,心跳的速度是不一样,所以当心跳次数超出运动心率正常范围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一下。看看是否是心脏出现什么问题,可以去咨询一下医生,这时候,太过剧烈、危险的运动就暂时不要去做,平时注意休息。
运动员无氧运动心率正常范围
每个人的健康和体质状态不同,健身运动的有氧心率范围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一般来说,能强身健体的合理运动负荷是本人最大运动心率值的65%—85%之间,也称为靶心率或叫做目标心率(是指能获得锻炼效果并能确保的安全心率)。
另外,具体运动心率也会根据运动强度的不同有不一样的表现,中低强度的运动心率在110—140次/分钟之间,强度比较激烈的像减肥运动心率在160—180次/分钟之间,最大不超过210次/分钟。
有氧运动的注意事项
运动前预热
每次运动前需要有个热身过程即准备活动,活动关节韧带,抻拉四肢、腰背肌肉。
然后从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渐进入适当强度的运动状态。
接近而不超过
“靶心率”一般来说,靶心率为170-年龄的数值。如果你60岁,靶心率就是170-60=110(次/分)。
你在运动时,可随时数一下脉搏,心率控制在110次/分以下,运动强度就是合适的,当然这是指健康的运动者,体弱多病者不在此列。
如果运动时的心率只有70~80次/分,离靶心率相差甚远,就说明还没有达到有氧运动的锻炼标准。
男士运动健身应该具备哪些知识
一、FIT监控原则:次数 强度 时间
FIT是次数(Frequency)、强度(Intensity)和时间(Time)的英文缩写,是人们从事以健康为目的的运动必须采取的基本监控原则。
次数:表示一个人的运动周期,如每周进行身体锻炼的次数。要想获得良好的体育锻炼效果,每周至少应该进行锻炼3-5次。
强度:对有氧运动的强度控制可以通过测量心率来实现。要使自己现有的身体健康素质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就必须在适应一定的运动强度后,逐渐加大你现在锻炼时的运动强度,即完成一个从适应到不适应再到适应这一个循环往复锻炼的渐进过程。
时间:是指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为了提高心肺循环系统的耐力,有氧运动每次应至少持续进行20-30分钟。练习的强度会直接影响持续运动的时间,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控制运动时间要比控制运动强度容易得多。
二、心率监控
估计体温升高。当人体患病时伴有体温升高,体温升高1℃,少年儿童脉搏增加15-20次/分;成人增加10-15次/分。因此,在人感到不适时,可通过测量安静脉搏是否增加来判断是否发热。
评定心脏功能。人体做同样的活动,如上楼梯、做广播体操等,心脏功能好的人心率低、恢复到安静心率的速度快;反之,心率高,恢复到安静心率的速度慢。
判断运动疲劳。运动后第二天的晨脉没有恢复到前一天的晨脉,则表示出现了运动疲劳,应减少运动量。
确定运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心率与运动强度成正比。为了准确地测量运动时的心率,必须在运动结束后的5秒钟内开始进行测量,测量10秒钟的心率再乘以6,作为运动时1分钟的心率。
结合运动负荷评定心功能。如台阶试验。
最大心率是指人体做极限运动时的心搏频率。
最大心率=220-年龄
靶心率是指通过有氧运动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时有效而且安全的运动心率范围,常用它来调节运动负荷。
靶心率=最大心率×60%和最大心率×80%之间的范围
三、超负荷原则与百分之十原则
超负荷原则是指,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身体或特定的肌肉所受到的刺激强于不锻炼或强于已适应的刺激强度。发展有氧耐力水平可以通过增加每周的练习次数,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和练习的强度来达到超负荷的锻炼目的。发展肌肉力量练习的超负荷,可通过增加器械的重量、增加练习的次数或组数或缩短每组练习的间歇时间。
百分之十原则是指导锻炼者既运用超负荷原则,又避免因过度运动而损伤的一种监控方法。其含义为:每周的运动强度或持续运动时间的增加不得超过前一周的10%.例如,你每天持续跑步60分钟,下一周要超负荷练习,跑步的持续时间不应超过66分钟。从事其他的运动或增加运动强度都应遵循10%的原则。
四、循序渐进原则
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作用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该原则要求在进行体育锻炼或发展某种身体健康素质时,应逐渐增加运动负荷。要想获得理想的锻炼效果,增加运动负荷不宜太慢或太快。
运动要注意的
课前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材,就是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数量的教材。如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再如强度较小的不同方式的走、立定跳远、投掷、简单的韵律舞蹈与强度较大的跑、跳跃、攀登等内容组合。心中有学生,就是应根据学生年龄、性别、身体发展、运动水平、体质强弱等方面安排运动负荷。另外,还要考虑到其他体力活动的负担量及气候变化、场地和卫生情况等。
及时调节运动负荷
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检测方法就是询问法和观察法。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则更加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的生理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面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面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
通过测定分析
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脉搏进行测定加以分析(一般脉搏指数保持在120次/分以下为轻微运动负荷,140~160次/分为中等运动负荷,170~180次/分为较大运动负荷)来判断运动负荷是否适宜。可以通过改变练习的内容、重复次数、延长或缩短练习时间、练习之间的间隔时间、练习的顺序和组合,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
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略心理效应是有失偏颇的,而不再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身体的健康是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的生物基础,所以,关注运动负荷和尊重生理规律是必须坚持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我们应在继承的基础上把新课改的理念融入现实的体育教学之中,让体育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运动注意
好是饭后半小时运动是比较好的,晚上饭前运动是空腹运动,运动需要适当能量,人体平时能量的来源,主要靠饮食中摄取来的糖类,可是当空腹进行锻练时,主要的能量来源就靠脂肪了。人在空腹运动时,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会明显增高,脂肪酸肌活动的来源如过量,就会出现损害心肌的“毒物”,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导致猝死。因此,在空腹运动之前,应先喝一杯牛奶或吃些糕点,这样可减少诱发低血糖症的危险。相反饭后半小时运动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了空腹运动的危害,饭后不可立即运动,最好是饭后半小时在运动是比较合适的。
运动减肥四原则
一、FIT监控原则:次数+强度+时间
FIT是次数(Frequency)、强度(Intensity)和时间(Time)的英文缩写,是人们从事以健康为目的的运动必须采取的基本监控原则。
次数:表示一个人的运动周期,如每周进行身体锻炼的次数。要想获得良好的体育锻炼效果,每周至少应该进行锻炼3—5次。
强度:对有氧运动的强度控制可以通过测量心率来实现。要使自己现有的身体健康素质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就必须在适应一定的运动强度后,逐渐加大你现在锻炼时的运动强度,即完成一个从适应到不适应再到适应这一个循环往复锻炼的渐进过程。
时间:是指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为了提高心肺循环系统的耐力,有氧运动每次应至少持续进行20—30分钟。练习的强度会直接影响持续运动的时间,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控制运动时间要比控制运动强度容易得多。
二、心率监控
估计体温升高。当人体患病时伴有体温升高,体温升高1℃,少年儿童脉搏增加15—20次/分;成人增加10—15次/分。因此,在人感到不适时,可通过测量安静脉搏是否增加来判断是否发热。
评定心脏功能。人体做同样的活动,如上楼梯、做广播体操等,心脏功能好的人心率低、恢复到安静心率的速度快;反之,心率高,恢复到安静心率的速度慢。
判断运动疲劳。运动后第二天的晨脉没有恢复到前一天的晨脉,则表示出现了运动疲劳,应减少运动量。
确定运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心率与运动强度成正比。为了准确地测量运动时的心率,必须在运动结束后的5秒钟内开始进行测量,测量10秒钟的心率再乘以6,作为运动时1分钟的心率。
结合运动负荷评定心功能。如台阶试验。
最大心率是指人体做极限运动时的心搏频率。
最大心率=220-年龄
靶心率是指通过有氧运动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时有效而且安全的运动心率范围,常用它来调节运动负荷。
靶心率=最大心率×60%和最大心率×80%之间的范围
三、超负荷原则与百分之十原则
超负荷原则是指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身体或特定的肌肉所受到的刺激强于不锻炼或强于已适应的刺激强度。发展有氧耐力水平可以通过增加每周的练习次数,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和练习的强度来达到超负荷的锻炼目的。发展肌肉力量练习的超负荷,可通过增加器械的重量、增加练习的次数或组数或缩短每组练习的间歇时间。
百分之十原则是指导锻炼者既运用超负荷原则,又避免因过度运动而损伤的一种监控方法。其含义为:每周的运动强度或持续运动时间的增加不得超过前一周的10%。例如,你每天持续跑步60分钟,下一周要超负荷练习,跑步的持续时间不应超过66分钟。从事其他的运动或增加运动强度都应遵循10%的原则。
四、循序渐进原则
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作用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该原则要求在进行体育锻炼或发展某种身体健康素质时应逐渐增加运动负荷。要想获得理想的锻炼效果,增加运动负荷不宜太慢或太快。该原则是保持体育锻炼动机和欲望以及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保证。需要牢记的是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素质是一个持续不断而且需要终身追求的漫长历程。始终保持较高的运动欲望和对体育活动的喜爱是成功走完这一漫长历程的关键因素,而你在学校期间身体健康素质所获得的持续进步和成功的心理体验对你未来能否完成这一漫长历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预防糖尿病可以做哪些运动
运动疗法的方法
糖尿病运动疗法的运动类型为有氧运动,常见的运动形式有步行、慢跑、游泳、爬楼梯、骑自行、打球、打太极拳等。达到增加葡萄糖利用,消耗脂肪,改善心肺功能的目的。
常用运动类型
步行、慢跑步行:一般从慢速步行(1.2~2.7千米/30分钟,能量消耗60~80千卡,逐渐增加步行速度(中速2.1~2.7千米/30分钟,快速2.7~3千米/30分钟),时间从1o分钟逐渐延长至3o分钟,距离从500米逐渐延长1000~ 1500米,中间可穿插一些爬坡或登台阶等。
慢跑:一般用间歇跑(慢跑和步行交替进行的过渡性练习)和常规慢跑(速度一般为6千米/30分钟)。
运动强度强度决定效果。只有当运动强度达到50%最大摄氧量时才能改善代谢和心血管功能。强度过低只起安慰作用,但可改善主观感觉,强度过大,无氧代谢比重增加,治疗作用降低,且可引起心血管负荷过度或运动系统损伤,应当避免。
靶心率:指能获得较好运动效果,又确保安全的心率。即运动试验中最高心率的70~80%作为靶心率,一般人,最高心率=220一年龄,故理想心率应为170一年龄。
运动时间及频度
从10分钟开始,逐步延长至3o~40分钟,其中可穿插必要的间歇时间,但达到靶率的累计时间一般以2o一3o分钟为宜。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极限共同决定运动量,两者可协调配合。每周锻炼3—4次为最适宜。若运动间歇超过3—4天,则效果及累积作用将减。
预防糖尿病可以做哪些运动?以上是推荐给糖尿病患者的几种健身运动,但是同时糖尿病患者也应该整我一个度,不要让自己感觉到疲劳,适度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