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苦荬的药用价值
山苦荬的药用价值
100%煎剂对在体兔心有抑制作用,使心收缩力减弱,频率减少。对在体及离体蟾蜍心脏,略有增强现象,但有舒张不全。滴在蟾蜍肠系膜上,能使小动脉扩张,先用肾上腺素使之收缩时亦如此。能使麻醉兔和犬的血压下降,其降压原理似乎与迷走神经有关。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凉血止血。主肠痈;肺脓疡;肺热咳嗽;肠炎;痢疾疾;胆囊炎;盆腔炎;疮疖肿毒;阴囊湿疹;吐血;衄血;血崩;跌打捞员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每次3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涂;或煎水熏洗。
各家论述
1.《广西药植名录》:止泻,消肿。治蛇伤,尿结石。
2.《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泻肺火,凉血,止血,止痛,调经,活血,化腐生肌。治无名肿毒,阴囊湿疹,肺炎,跌打损伤,骨折。
哪些人不宜食用山苦荬叶
副作用
无副作用
禁忌人群
无特殊禁忌
我们的口味和饮食习惯总是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是我们也要根据身体的情况去调整,这样才不会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了解了哪些人不适合吃山苦荬叶之后,希望我们能够多注意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多吃适合有利于健康的食物。
山苦荬叶的用途
嫩根和叶可食用,也可作饲料。全草入药。
饲用价值:山苦荬属中等牧草。茎叶柔嫩多汁,在青鲜时绵羊、山羊喜食。据牧民反映,它于春季对小畜有抓膘作用。牛、马也少量采食,但干枯后不能利用。此外,它还是养猪、养兔、养禽的良好饲料。它的营养价值也较高,据分析,在花果期含有较高的粗蛋白质和较低量的粗纤维。在各种氨基酸的含量中,以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的含量较高。100克全草中含维生素C7018毫克。
药用价值:能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排脓。主治阑尾炎,肠炎、痢疾,疮疖痛肿等症。
苦荬菜的营养价值 营养价值
苦荬菜全草中含油脂、蜡醇、胆碱、酒石酸和转化糖。乳汁中含氧化醇、甘露醇、左旋肌醇、苦味素等。此外,还含有槲皮素、3-甲氧基木犀草素、异木犀草苷、木犀草苷、蒙花苷、芹菜素、山李酚、苣荬菜甾醇、桷皮素-7-β-D-嘴喃葡萄糖苷等。
1、苦荬菜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以及钾盐、钙盐等,对预防和治疗贫血病,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和消暑保健有较好的作用。
2、苦荬菜中含有蒲公英甾醇、胆碱等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等也有一定的杀伤作用,故对黄疸性肝炎、咽喉炎、细菌性痢疾、感冒发热及慢性气管炎、扁桃体炎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喝苦菜水的好处有哪些
一、苦菜水能清热、凉血、解毒。对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慢性支气管炎、口腔炎、胆囊炎以及急慢性盆腔炎等症都有一定的疗效。用它外敷,还可治刀伤、烧伤、蜂螯蛇蝎咬伤与疮疖肿痛等。
二、苦菜水的医用价值:
1、临床上常与红藤、苡仁、桃仁、丹皮、大黄等配伍,用治肠痈(急性阑尾炎);与鱼腥草、桔梗、苡仁、冬瓜子、芦根等配伍,用治肺痈(肺脓疡);
2、与银花、连翘等配伍,用治疮痈肿毒,同时用本品鲜草捣烂外敷。
3、配红花、山楂等药,治产后瘀血,腹中刺痛等症。
4、与鱼腥草、桔梗、苡仁、冬瓜子、芦根等配伍,用治肺痈(肺脓疡);
5、配蒲公英、金银花,用治急性结膜炎、结膜充血肿痛;配茵陈、栀子等治急性黄疸性肝炎。
6、用于肠痈、肺痈及疮痈肿毒。本品辛能散结,寒可泄热。临床上常与红藤、苡仁山苦荬、桃仁、丹皮、大黄等配伍;与银花、连翘等配伍,用治疮痈肿毒,同时用本品鲜草捣烂外敷。
7、用于实热瘀滞所致的胸腹疼痛,产后瘀滞腹痛等症。败酱草又有活血行瘀的功效,配红花、山楂等药,治产后瘀血,腹中刺痛等症。
山苦荬的分布
山苦荬分布于中国北部、东部、南部及西南部,原苏联、朝鲜、日本、越南也有。
生物生态特征:山苦荬为多年生中旱生草本,它的适应性较强,广泛地分布于海拔500—4000m的山坡草地乃至平原的路边,农田或荒地上,为一种常见的杂草。
本种耐旱也较耐寒,在北方干旱地区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及其他沙质地上也见有生长。它在海拔3300—4000m高寒的青藏高原亦可适应。在中国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区,返青较早,而在晚秋季霜冻后亦可短期存活。山苦荬为根蘖型草本。以种子和根蘖进行繁殖,但以营养繁殖为主,在内蒙古地区一般4月上、中旬返青,4—5月为营养期,5—6月为开花期,6—7月结实,其后为果后营养期,10月上旬枯黄。
苦菜的基本信息
苦菜随地域的差异,所指植物不同。一般是指菊科(Compositae)、苦苣菜属(Sonchus)一类植物。该属据资料记载有九种,分别是:
1、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inn.
2、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 Linn.
3、花叶滇苦菜:Sonchus asper (Linn.) Hill.
4、短裂苦苣菜:Sonchus uliginosus M. B.
5、长裂苦苣菜:Sonchus brachyotus DC.
6、南苦荬菜:Sonchus lingianus shih
7、全叶苦苣菜:Sonchus transcaspicus Nevski
8、续断菊:Sonchus asper (L.)Hill.
9、沼生苦苣菜:Sonchus palustris Linn.10.蛐蛐菜(滨州)叫法。
山西把第五种“长裂苦苣菜:(Sonchus brachyotus DC.)”当作野菜普遍食用,称作 甜苣菜。另外山西北部把菊科乳苣属植物乳苣(Mulgedium tataricum (Linn.) DC.)也当苦菜食用,称作苦苣菜。
山苦荬的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全体无毛 。茎少数或多数簇生,直立或斜生。基生叶莲座状,条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条形,长7—20厘米,宽0.5—2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渐狭成柄,全缘或疏具小牙齿,或呈不规则分裂,灰绿色。头状花序顶生,花冠黄色。民间食用苦菜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亦常用做草药。
花茎直立,高20—40厘米,上有1—3叶,无柄抱茎,全缘或有稀疏浅齿,与基生叶形似而较短。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稀疏的伞房状,总苞圆筒状或长卵形,长7—9mm,宽2—3mm,外层的总苞片小,6-8,内层的较长,7—8,全为舌状花,黄色、淡黄色、白色或变淡紫色。瘦果红棕色,狭披针形,稍扁,长4—6mm,有长约3毫米的喙,具10条等形的纵肋,冠毛白色。
山苦荬的生长习性
山苦荬为多年生中旱生草本,它的适应性较强,广泛地分布于海拔500—4000m的山坡草地乃至平原的路边,农田或荒地上,为一种常见的杂草。十堰山区分布广泛,品种较多,常生于田间、地头、路边、林下等。
本种耐旱也较耐寒,在北方干旱地区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及其他沙质地上也见有生长。它在海拔3300—4000m高寒的青藏高原亦可适应。在我国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区,返青较早,而在晚秋季霜冻后亦可短期存活。山苦荬为根蘖型草本。以种子和根蘖进行繁殖,但以营养繁殖为主,在内蒙古地区一般4月上、中旬返青,4—5月为营养期,5—6月为开花期,6—7月结实,其后为果后营养期,10月上旬枯黄。
山苦荬的鉴别
全草长20-40cm。茎多数,光滑无毛,基部簇状分枝。叶多皱缩,完整基生叶展平后线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18cm,宽1-4cm,先端尖锐,基部下延成窄叶柄,边缘具疏小齿或不规则羽裂,有时全缘;茎生叶无叶柄。头状花序排列疏伞房状聚伞花序,未开放的总苞呈圆筒状,长7-9mm,总苞片2层,外层极小,卵形,内层线状披针形,边缘薄膜质;瘦果狭披钳形,稍扁平,红棕色,具长喙,冠毛白色。气微,味苦。
黄花败酱与白花败酱两者区别点有三:黄花败酱一是地下根茎节间2cm以下,节生细根;二是叶羽状深裂或全裂,边缘具粗锯齿;三是聚伞花序集成顶生的伞房花序,花黄色。而白花败酱地下茎节间长3~6cm,节生粗毛;茎生叶不分裂;聚伞花序圆锥状顶生或腋生,花白色。两者均有败酱气,同等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