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能治颅咽管瘤吗
中医能治颅咽管瘤吗
中医是以人体的气化为主导性的治疗,所以中医很注重人体的气候学,所谓的气化、气候学,就是把体内的上升流跟下降流、阴跟阳的观念,做为调治人体病变、病痛的方法,让体内的阴阳五行可以重新回到原来自律自然的系统。
中医的药大部分来自于天然的药味,可分为辛、甘、苦、咸、酸五味,这五味就是在调气,譬如说辛味、甘味会成为阳,把体内的热往上升,补充体内的阳性的酵素,咸味、酸味则是收敛跟下降,包括胃、小肠、大肠就是一种上升流的能量,像桂枝、姜、甘草等,是帮助热量往上升起的,又有可以打开毛细孔的毛黄,中医就是这样在调整体内的气、排除气化障碍。
有很多病人试过许多方式治疗后,还是想转投中医,因为这些病例就是需要气化调整,接受中医治疗不需要吃消炎、抗生素等药物,透过调整方式达到自然健康的中医,是人们选择治疗方式的大势所趋。
颅咽管瘤患者的心理护理
颅咽管瘤患者的心理护理不可忽视:颅咽管瘤是一种良性先天性肿瘤,从胚胎期颅咽管的残余组织发生。发病率颅咽管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但在儿童却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肿瘤,占鞍区肿瘤的第一位。专家表示,颅咽管瘤患者心理护理非常的重要。
1、心理护理颅咽管瘤多发于儿童及青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被确诊,心理负担很重,易产生恐惧、悲观心理。另外,开颅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病人往往感到不安、害怕和烦躁,影响休息和睡眠,甚至拒绝手术。为此护士要耐心解答病人的各种疑问,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并介绍成功病例,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视力视野的评估颅咽管瘤因直接压迫视神经、视交叉及视束,有70~80%的病人出现视力、视野障碍。护士可通过粗测初步了解病人的视力、视野情况,具体方法:让病人平视前方,用手指在上、下、左、右四个方位等距离活动,检查患者视野情况。在病人前方的不同距离(如1 m、2 m、3 m等处)用手指数评估视力,记录后与术后视力进行比较。
3、下丘脑损害的观察颅咽管瘤向鞍上发展增大至第三脑室底部,下丘脑受压,其结果可出现尿崩症、高热、昏迷等症状,以尿崩症多见,记录病人术前3日尿量,为术后观察尿崩症提供数字依据。
4、对高颅压者应立即给予脱水剂和利尿剂,以降低颅内压,此类患者应尽快做术前准备,行手术治疗。
5、术前有腺垂体功能减退者,应注意补给足量的糖皮质激素,以免出现垂体危象。对其他腺垂体激素可暂不补给,因不少病人于术后腺垂体功能可得到恢复;如术后仍有腺垂体功能减退,应给予相应的治疗。
以上就是颅咽管瘤的心理护理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对于颅咽管瘤患者来说,饮食极为重要,颅咽管瘤患者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饮食禁忌,谨遵医嘱。在合理饮食的基础上做好颅咽管瘤的术后护理。
颅咽管瘤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本病为先天性疾病,生长缓慢。正常胚胎发育时,Rathke囊与原始口腔相连颅咽管瘤接的细长管道即颅咽管,此管随胚胎发育而逐渐消失。
Rathke囊前壁的残余部分,前叶结节部,退化的颅咽管的残存鳞状上皮细胞都可能成为发生颅咽管瘤的起源。因此颅咽管瘤可发生于咽部、蝶窦、鞍内、鞍上及第三脑室,有的可侵入颅后窝。
大多数颅咽管瘤起源于颅颊管靠近漏斗部的残余鳞状上皮细胞,故肿瘤位于鞍上,形成所谓“鞍上型”颅咽管瘤;少数肿瘤起源于中间部的残余细胞,则肿瘤位于鞍内,形成所谓“鞍内型”颅咽管瘤。
部分颅咽管瘤在鞍上和鞍内都有,则肿瘤呈哑铃形。
颅咽管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颅咽管瘤常见的诊断方法有下列几种:
1、普通实验室
内分泌功能检查多数病人可出现糖耐量曲线低平或下降延迟,血T3,T4,FSH,LH,GH等各种激素下降,少数表现为腺垂体功能亢进,大多数表现为程度不等的腺垂体及相应靶腺功能减退。
2.CT扫描
颅脑CT扫描显示为鞍区肿瘤改变,非增强扫描者实质性肿瘤表现为高密度或等密度影像,钙化斑为高密度,囊性者因瘤内含胆固醇而呈低密度像,CT值为-40~10Hu,囊壁为等密度,病变边界清楚,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两侧侧脑室司扩大,强化扫描时约2/3的病例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强,CT值增加12~14Hu,囊性颅咽管瘤呈环状强化或多环状强化而中心低密度区无强化,少数颅咽管瘤不强化,一般具有钙化,囊腔及强化后增强三项表现的鞍区肿瘤,即可确诊为颅咽管瘤(图1,2)。
3.MRI检查
多数颅咽管瘤囊性部分所含的物质呈短T1与长T2,但也可呈长T1与长T2像,即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若为实质性颅咽管瘤,则呈长T1与长T2,钙化斑呈低信号区。
CT和MRI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此2项检查可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有无囊变,肿瘤对邻近脑组织的侵袭情况,是否有脑积水存在,一般来说,MRI在显示肿瘤的结构及其与邻近脑组织(如视交叉)的关系方面优先于CT,但他不能像CT那样显示钙化灶。
4.脑室造影
因肿瘤大小各异,脑室造影能明显显示肿瘤对颅底动脉的影响和变化,对手术极有帮助,肿瘤囊腔是否与脑室相通,可在行脑室造影的同时,可直接穿刺入肿瘤囊腔。
5.脑电图
以额部或广泛的δ波或θ波为主。
6.脑血管造影
由于肿瘤对脑血管的压迫而显示血管不同方向的移位,鞍上或由鞍内向鞍上生长的肿瘤脑血管造影的主要征象是大脑前动脉向上向后移位,向后生长的肿瘤可压迫基底动脉使期向后移位,当肿瘤长入第三脑室时可出现脑积水样的血管改变,即侧裂动脉向外上移位,大脑前动脉垂直上移。
温馨提示:颅咽管瘤切除术所涉及的区域密布着重要的神经、血管等结构,是神经外科的难点,因此医生除具备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广博的神经内分泌学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熟练的手术技巧,稳定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保证手术成功。
颅咽管瘤术后护理常识
颅咽管瘤为先天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5%。多见于儿童及少年,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大多位于鞍上区,可向第三脑室、下丘脑、脚间池、鞍旁、两侧颞叶、额叶底及鞍内等方向发展,压迫视神经及视交叉,阻塞脑脊液循环而导致脑积水。主要表现有视力障碍、视野缺损、尿崩、肥胖、发育延迟等。成年男性有性功能障碍,女性有月经不调,晚期可有颅内压增高。颅咽管瘤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颅内良性肿瘤,能够越早治疗越好,手术治疗后要注意做好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颅咽管瘤多发于儿童及青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被确诊,心理负担很重,易产生恐惧、悲观心理。另外,开颅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病人往往感到不安、害怕和烦躁,影响休息和睡眠,甚至拒绝手术。为此护士要耐心解答病人的各种疑问,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并介绍成功病例,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保护视力视野
视力视野的评估颅咽管瘤因直接压迫视神经、视交叉及视束,有70~80%的病人出现视力、视野障碍。护士可通过粗测初步了解病人的视力、视野情况,具体方法:让病人平视前方,用手指在上、下、左、右四个方位等距离活动,检查患者视野情况。在病人前方的不同距离(如1m、2m、3m等处)用手指数评估视力,记录后与术后视力进行比较。
3、尿崩症护理
下丘脑损害的观察颅咽管瘤向鞍上发展增大至第三脑室底部,下丘脑受压,其结果可出现尿崩症、高热、昏迷等症状,以尿崩症多见,记录病人术前3日尿量,为术后观察尿崩症提供数字依据。
4、降低颅内
对高颅压者应立即给予脱水剂和利尿剂,以降低颅内压,此类患者应尽快做术前准备,行手术治疗。
5、糖皮质激素
术前有腺垂体功能减退者,应注意补给足量的糖皮质激素,以免出现垂体危象。对其他腺垂体激素可暂不补给,因不少病人于术后腺垂体功能可得到恢复;如术后仍有腺垂体功能减退,应给予相应的治疗。
温馨提示:康复期间需注意观察颅咽管瘤病人有无水、电解质失衡的症状反体征,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量。淮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定时抽血查电解质,监测血生化,防止高血钠及低血钠的发火。
遗传因素会导致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诱发因素可能为
遗传因素、物理和化学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 临床表现主要为颅内压增高征、双侧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内分泌功能障碍及下丘脑症状。
颅咽管瘤治疗手术治疗为首选
年龄越小,越易全切,并发症越少,故早诊早治是关键。颅咽管瘤为先天性疾病,生长缓慢。正常胚胎发育时,Rathke囊与原始口腔相连接的细长管道即颅咽管,此管随胚胎发育而逐渐消失。Rathke囊前壁的残余部分,前叶结节部,退化的颅咽管的残存鳞状上皮细胞都可能成为发生颅咽管瘤的起源。因此颅咽管瘤可发生于咽部、蝶窦、鞍内、鞍上及第三脑室,有的可侵入颅后窝。
颅咽管瘤的各种影像检查
颅咽管瘤的病因
遗传因素(30%)。本病为先天性疾病,生长缓慢,正常胚胎发育时,Rathke囊与原始口腔相连接的细长管道即颅咽管,此管随胚胎发育而逐渐消失,Rathke囊前壁的残余部分,前叶结节部,退化的颅咽管的残存鳞状上皮细胞都可能成为发生颅咽管瘤的起源,因此颅咽管瘤可发生于咽部,蝶窦,鞍内,鞍上及第三脑室,有的可侵入颅后窝。
物理和化学因素(30%)。在多种物理诱变因素中,应用最广泛并且行之有效的是射线。用于诱变的射线包括电离射线和非电离射线。一些化学物质和辐射一样能够引起生物体发生基因突变。
生物因素(30%)。影响生物生长、形态、发育和分布的任何其它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活动属生态因素中的一类因素,可分为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与此同时,帮助颅咽管瘤治疗的影像检查是什么呢?
颅咽管瘤的各种影像检查
CT扫描。颅脑CT扫描显示为鞍区肿瘤改变,非增强扫描者实质性肿瘤表现为高密度或等密度影像,钙化斑为高密度,囊性者因瘤内含胆固醇而呈低密度像,CT值为-40~10Hu,囊壁为等密度。病变边界清楚,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两侧侧脑室司扩大。强化扫描时约2/3的病例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强,CT值增加12~14Hu,囊性颅咽管瘤呈环状强化或多环状强化而中心低密度区无强化,少数颅咽管瘤不强化。一般具有钙化、囊腔及强化后增强三项表现的鞍区肿瘤,即可确诊为颅咽管瘤。
MRI。多数颅咽管瘤囊性部分所含的物质呈短T1与长T2,但也可呈长T1与长T2像,即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若为实质性颅咽管瘤,则呈长T1与长T2。钙化斑呈低信号区。CT和MRI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此2项检查可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有无囊变、肿瘤对邻近脑组织的侵袭情况、是否有脑积水存在。一般来说,MRI在显示肿瘤的结构及其与邻近脑组织(如视交叉)的关系方面优先于CT,但他不能像CT那样显示钙化灶。
脑室造影。因肿瘤大小各异,脑室造影能明显显示肿瘤对颅底动脉的影响和变化,对手术极有帮助。肿瘤囊腔是否与脑室相通,可在行脑室造影的同时,可直接穿刺入肿瘤囊腔。
以上这3种影像检查都适用于颅咽管瘤的治疗哦。
新陈代谢低下症状起因
病因不清。诱发因素可能为:遗传因素、物理和化学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 临床表现主要为颅内压增高征、双侧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内分泌功能障碍及下丘脑症状。手术治疗为首选,年龄越小,越易全切,并发症越少,故早诊早治是关键。本病为先天性疾病,生长缓慢。正常胚胎发育时,Rathke囊与原始口腔相连接的细长管道即颅咽管,此管随胚胎发育而逐渐消失。Rathke囊前壁的残余部分,前叶结节部,退化的颅咽管的残存鳞状上皮细胞都可能成为发生颅咽管瘤的起源。因此颅咽管瘤可发生于咽部、蝶窦、鞍内、鞍上及第三脑室,有的可侵入颅后窝。
大多数颅咽管瘤起源于颅颊管靠近漏斗部的残余鳞状上皮细胞,故肿瘤位于鞍上,形成所谓“鞍上型”颅咽管瘤;少数肿瘤起源于中间部的残余细胞,则肿瘤位于鞍内,形成所谓“鞍内型”颅咽管瘤。部分颅咽管瘤在鞍上和鞍内都有,则肿瘤呈哑铃形。
如何预防儿童颅咽管瘤
儿童颅咽管瘤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内先天性肿瘤。据了解,在我国人群中的颅咽管瘤发病率占全部颅内肿瘤的4.7-6.5%。其中,70%为15岁以下的儿童。由于儿童颅咽管瘤首发症状表现为视力下降,极易被误诊,因此家长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预防儿童颅咽管瘤家长需做到下面五点:
一、优生优育
为了孩子的健康,新婚夫妇或计划生育的未来父母应该注意生殖健康。长期接触化学物质、电离辐射或放射治疗的父母,应该在脱离接触一段时间后生育;某些慢性或感染性疾病患者,应该在完全康复后再考虑生育;尽量避免在服用避孕药或长期服用激素后停药不久即受孕。
二、孕期保护
未来母亲在将为“人之母”而欣喜和骄傲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妊娠时期的卫生保健,预防各种感染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性照射、超声检查,注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服用药物时必须谨慎,就诊时主动向医生表明自己正处于妊娠期。
三、先天病及早治疗
一些可能引起癌变的先天性畸形或疾病,如骶尾部畸胎瘤、隐睾、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等均应及早手术治疗;而巨大黑色毛痣、迅速增大的交界痣、甲状腺瘤等疾病,也应在密切观察的基础上争取早期治疗,防患于未变。
四、远离污染
环境污染、辐射污染、生物污染是小儿肿瘤的主要根源。新居装修、新置家具、各种辐射、汽车尾气等不良刺激对原本免疫力相当低下的婴幼儿的危害往往会比成人严重。请加强环保意识,避免污染接触,让你的宝宝在阳光下、绿化中茁壮成长。
五、安全用药
正常饮食、合理摄入、勤晒太阳、多加活动是孩子健康生长的要素。药物和一些含有激素或其它不良成份的补品,往往对孩子的生长有许多不良影响,就别给孩子滥用了。
温馨提示:颅咽管瘤是一种良性先天性肿瘤,但其生长常累及下丘脑重要结构,所以需要彻底切除,以免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但遗憾的是,由于家长或一些非专科医务人员缺乏相关知识,使患儿就诊太迟或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如果当患儿视力严重损害后,即使开颅手术切除肿瘤,视力的损害也不能完全恢复,甚至失明,生活中要做好预防工作。
颅咽管瘤的病症是什么
1.颅咽管瘤的视力视野障碍:表现为视力、视野改变及眼底变化等。鞍上型肿瘤因其生长方向无一定规律致压迫部位不同使视野缺损变异很大,可为象限性缺损、偏盲、暗点等,如见双颞侧下象限性偏盲,提示压迫由上向下。鞍内型肿瘤由下向上压迫视交叉,产生视野缺损与垂体瘤相同,视力减退与视神经萎缩(原发或继发)有关。有时可因视交叉处出血梗死,血循环障碍而致突然失明。有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者一般很少再发生视盘水肿。肿瘤向一侧生长时可产生Foster-Kennedy综合征(Foster-Kennedy’s syndrome)。儿童对早期视野缺损多不引起注意,直到视力严重障碍时才被发觉。
2.颅咽管瘤的下丘脑损害的表现:由于肿瘤向鞍上发展增大至第三脑室底部,下丘脑受压其结果可出现体温偏低,嗜睡,尿崩症,以及肥胖性生殖无能综合征。尿崩症约有10%为初发症状,表现为多饮多尿,每24h出入量可达数十升,这是视上核、室旁核、下丘脑、垂体后叶受累,导致抗利尿激素产生减少所致。肿瘤致下丘脑或垂体柄损害阻断泌乳激素分泌抑制因子,有时则发生无月经和泌乳。
3.颅咽管瘤的垂体功能低下:颅咽管瘤的病症是什么?主要因肿瘤压迫,特别是鞍内型肿瘤,垂体前叶受压导致生长激素及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而出现生长发育障碍,骨骼生长迟缓甚至停止,身材矮小,称之为垂体性侏儒。虽已到成年,体形仍如同儿童而貌似成人,患者表现乏力倦怠,少动,食欲减退,皮肤苍白细腻,基础代谢率低下等。至青春期常有性器官发育障碍,无第二性征,性欲减退。男性阳萎,女性月经失调或停经。
4.颅咽管瘤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儿童多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盘水肿、展神经麻痹等。在儿童骨缝未闭前可见骨缝分开,头围增大,叩击呈破罐声,头皮静脉怒张等。引起颅高压大多为一较大的囊肿,长入第三脑室引起室间孔阻塞或长入脚间窝使基底池阻塞,或由于肿瘤压迫导水管之故。由于囊肿内压力可自行改变,有时使颅高压症状出现自动缓解。有时囊液渗入蛛网膜下腔可引起无菌性炎症,如颈项抵抗,Kening征阳性,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发热等。晚期颅高压可致昏迷。
颅咽管瘤的并发症
颅咽管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主要损害视丘下部及周围的结构,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视力、视野损害和颅内压增高。治疗以手术为主。常见术后并发症如下:
颅咽管瘤并发疾病1.中枢性高热患者高热持续不退,呈昏迷状态,预后较差,通常予以对症处理。原因可能是:①颅咽管瘤切除时下丘脑功能受损,引起体温调节功能障碍而致高热;②囊性肿瘤内的囊液刺激脑膜及下丘脑产生无菌性脑膜炎;③手术所致血性脑脊液刺激引起发热。
术后严密观察热型及持续时间,区别中枢性高热与肺部、泌尿系感染所致高热。发热患者慎用冬眠药物,以防引起意识障碍。术后给予头枕冰袋、冰帽或全身冰毯,持续肛温监测,体温迅速控制在38.5℃以下。为手术时下丘脑损伤所致。
2.意识障碍主要是丘脑下部受损或颅内压增高引起。颅内压增高原因:①术后血块阻塞导水管致脑积水;②手术止血不彻底引起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血肿;③手术刺激或电解质紊乱引起继发性脑水肿。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神志及瞳孔的变化,尤其术后72h内要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及伤口张力增加、颈强直等症状,保持引流管畅通,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及量。对有意识障碍者,采用Glasgow昏迷计分法评价意识程度。及时发现、及时正确处理。
3.尿崩症在肿瘤全切除或根治性次全切除的病人几乎不可避免地发生该并发症,为手术时损伤垂体柄所致。垂体柄受损后,ADH的释放是三时相的。最初,垂体柄受损后ADH释放减少致尿崩;之后神经垂体轴突末梢变性释放出超生理量的ADH,这一释放过程常见于垂体柄损伤后48~96h,如果此时给予患者长效油剂抗利尿制剂通常给短效后叶加压素,就可能导致内源性的ADH释放而引起肾功能下降;当变性的神经末梢释放的激素耗竭后,将再次发生尿崩。一般尿崩症持续数天至2周可恢复,但亦有少数可为永久性尿崩症。处理如下:
1重点观察患者多饮、多尿、烦渴等表现及尿量、尿比重,记录24h出入量,根据出入液量补充液体。尿量<5000ml>5000ml/d,尿比重<1.005,用垂体后叶素5U皮下注射,1次/d,或尿崩停0.3ml,1次/d,肌注。尿崩轻者通常先给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卡马西平口服治疗,严重者可应用短效后叶加压素,其间要注意控制入液量,以防止水中毒此时病人可有水肿、抽搐等症发生。
2定期测血清钠、钾、氯、二氧化碳结合率,及酸碱度和血尿素氮等。术后3~5天每12小时测电解质1次。若电解质丢失,可按正常补充;若引起钠滞留血钠升高及渗透压增高,应限制钠盐摄入;低钠低氯患者补充氯化钠以防脑水肿;为防止低血钾给予口服氯化钾,尿量1000ml补氯化钾1g。此外,须维持钾、钙、糖在正常水平。
4.循环衰竭术前病人有明显垂体功能减退者,术后易产生急性肾上腺皮质衰竭现象,病人呈休克状态。处理是术前应予补充激素,术后有衰竭现象者给予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这不仅可以减少危象,也可减少下丘脑反应及脑水肿,对中枢性高热的预防亦有积极作用。但为减少诸如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应在术后4天逐渐减少用量,一般用维持量2周后逐步停止垂体功能障碍明显者除外。
5.癫痫因手术创伤和下丘脑牵拉受损,在麻醉清醒后发生癫痫。术前口服苯妥因钠0.1g,3次/d;术毕肌注安定10mg或苯巴比妥0.1g以预防。术后监测脑电图或观察患者有无口角抽动、眼睑震颤、手指抽动等迹象,发现异常在抽搐前即及时用药,癫痫发作时重复用药,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防止脑组织缺氧。
6.消化道出血因丘脑下部受损后反射性引起胃黏膜糜烂、溃疡致上消化道出血及大量应用皮质激素后。病人可有黑便、呕血,甚至急性胃穿孔等。术后应用甲氰咪呱,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及大便颜色。留置胃管者,观察胃内食物的消化情况及胃液颜色。突发呕血、黑便、脉率快,经输血、冰盐水洗胃,胃内注入1000IU凝血酶,1次/4h,并应用奥美拉唑、甲氰咪呱等,给予输血,应用止血剂、H2受体阻断药等,并禁食、胃肠减压、停用激素等,必要时手术治疗,使出血得到及时控制。
7.无菌性脑膜炎系肿瘤囊内容物在术中溢出刺激脑膜所致。为此,术中应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囊腔。术后可多次腰穿排放脑脊液,激素的应用对缓解发热等症状亦有帮助。
8.视力障碍术中损伤视路及其供应的血管可致视力障碍,尤其是视交叉前置型的肿瘤发生率较高,应予注意。
9.垂体功能低下尤其是术前有垂体功能减退者,一般较难恢复。患儿生长迟缓、身材矮小、性发育不全等。处理予以甲状腺激素等药物及加强锻炼,可望有某些程度的恢复,但把握不大。
10.其他颅咽管瘤瘤囊内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后并发症,各家报道可综合为:损伤视神经交叉、视束、下丘脑、放射性脑组织坏死、血管栓塞,以及放疗诱发肿瘤等。极少数肿瘤复发或死亡。
颅咽管瘤术前术后需要注意什么事项
颅咽管瘤患者要注意心理护理!颅咽管瘤多发于儿童及青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被确诊,心理负担很重,易产生恐惧、悲观心理。另外,开颅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病人往往感到不安、害怕和烦躁,影响休息和睡眠,甚至拒绝手术。为此护士要耐心解答病人的各种疑问,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并介绍成功病例,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颅咽管瘤患者还要注意视力评估!颅咽管瘤因直接压迫视神经、视交叉及视束,有70~80%的病人出现视力、视野障碍。护士可通过粗测初步了解病人的视力、视野情况,具体方法:让病人平视前方,用手指在上、下、左、右四个方位等距离活动,检查患者视野情况。在病人前方的不同距离(如1m、2m、3m等处)用手指数评估视力,记录后与术后视力进行比较。
颅咽管瘤患者术后要注意饮食保健。可以多吃营养丰富、好吸收、好消化的食物,口味清淡、少食多餐、多吃新鲜蔬菜瓜果、蘑菇类食物,可吃猪肉、鸭肉、鸽子肉。不要吃牛羊肉、狗肉、鸡肉、鱼虾、辣椒等辛辣食物,不要吃生冷的、油腻的、油炸的、腌制的、烟熏的食物等;
脑垂体囊肿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垂体囊肿是起源于垂体囊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又称上皮粘液囊肿、上皮样囊肿、Rathke袋囊肿和垂体胶样囊肿等。
1.临床上与鞍区囊性颅咽管瘤非常相像,有的作者将垂体Rathke囊肿归为颅咽管瘤三种病理分型中的一种,称为上皮样囊肿型或Rathke囊肿型
2.但由于Rathke囊肿与颅咽管瘤临床治疗效果、愈后差别很大,多数作者仍将二者区分开。病理上,垂体囊肿的囊壁被覆单层立方纤毛柱状上皮,内含粘液,而囊性颅咽管瘤的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有实性上皮细胞巢,常常伴有钙化。临床上垂体囊肿很少复发,愈后良好,而囊性颅咽管瘤容易复发,预后不良。胚胎期的垂体囊大多数退化消失,只有个别的没有退化,形成Rathke囊肿。
垂体囊肿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以手术治疗为首选。大多数病人会并发头痛、视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手术后能得到缓解或改善;但易并发表现垂体前叶功能低下,性功能减退及尿崩症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