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诊断

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诊断

首先,全面了解病史,尤其是可能为发热原因提供线索的相关病史 。以下病史对确诊有一定帮助:①发热史:包括发热起始时间、热程、热型、热度;②发热规 律:是否伴有寒战、是否有节律性、是否总与其他特定症状伴随(如皮疹、关节痛)、是否有季节性;③疾病史:如结核病,免疫功能低下相关性疾病;④特殊地区 (疫 区、牧区)定居或旅游史;⑤其他:如手术史、用药史、冶游史,等等。

其次,认真、详细、彻底的体格检查。注意:①不可放过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②不能放过任何可疑体征;③对一些特殊体征需要引起特别重视:皮疹、出血点,淋 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罗音,局部叩痛,等等,上述体征很可能为FUO提供线索;④某些容 易被忽视的部位,比如口腔、咽喉、甲状腺、指端等。

再次,广范围的辅助检查,着重考虑与疑似疾病相关的“特异性”检查项目 。在下述情况下需要采取撒网式的辅助检查:第一,病史和体征不能提供任何线索;第 二、凭“经验”得不到任何“推测”结果;第三,业已作过的检查无疑点可寻。由于FUO病因的复杂性,我们认为目前不可能为FUO病因诊断列一个辅助检查的 “清单”,需要靠接诊医生个人体验和思考。撒网式检查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撒网的同时,又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比如检测血沉、CRP;多部位影像学检查; 反复多次血培养;进行血清学各种自身免疫指标检查;检测各种肿瘤标志物;骨髓穿刺,要多部位、多次进行,胸骨穿刺对发现血液系统异常比其他部位穿刺更有价 值;必要时可以做肝穿刺活检。

最后,掌握一定线索后进行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检查。不言而喻,在已经掌握了一定线索,但还不能完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有些检查不仅必要,而且要有针对性,比 如肿大淋巴结的活检;皮肤、肌肉、血管、浅表部位包块活检;液性包块的穿刺;心包、胸腔、腹腔、关节腔积液、脑脊液穿刺;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强调有些检 查需要多次重复,切不可一两次检查结果阴性就放弃进一步检查,尤其是血液培养和骨髓穿刺。要清醒地认识到某些以发热为表现的疾病出现其他可供明确病因的症 状需要一定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可以导致FUO的疾病很多,但是一般以以下三大类疾病为主:一是感染性疾病,约占所有FUO病因的半数左右;二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国际国内习称“风湿性疾病”,占20%~30%,几乎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有发热的表现,而且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首发表现是发热;三是恶性肿瘤,为10%~20%。迄今仍然有5~10%的病例最终不能明确诊断。

宝宝经常发烧是什么原因

1、非感染性发热

非各种传染病引起的,无菌性物质或各种炎症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2、不明原因发热

广义不明原因发热的概念是指所有的不明原因的发热者。但在临床上还采用发热的狭义概念, 即不明原因发热。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3、中枢性发热

是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产生的发热。对其诊断之前应严格除外全身性或局部性炎症所致的发热, 并除外其它发热病因。颅内疾病伴有发热时多为危重病例, 其中大部分患者的发热是因颅内炎症、肺内感染、泌尿系感染所致。

4、持续性发热

当口温高于 37。3℃或肛温高于 37。6℃,一日间的变化超过 1。2℃,即称之为发热。按照发热的高低,可区分为下列几种临床分度:低热 37。4℃~38℃ 中等度热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持续4周以上,为持续性发热。

更年期潮热的表现有哪些

1、不明原因发热

广义不明原因发热的概念是指所有的不明原因的发热者,但在临床上还采用发热的狭义概念,即不明原因发热。

2、阳盛体质

阳盛体质者是指机体浮现阳气偏盛,身体性能亢奋,并以邪热为表象的病理状况的人。阳盛体质者从外表上看,多给人一种身材硬朗、精神茂盛的表象,但阳盛体质同样是一种病理体质,这类人不轻易生病,一旦患病,多为突发病、急性病,重要见于沾染性和沾染性疾病。因此,阳盛体质者不可为假象所困惑而疏忽了养生。

3、心跳加快

正常心率应当在每分钟60至90次之间,运动员心率可能会稍慢一些。

控制人的心跳快慢的机制是这样的:在主动脉根部有个窦房节,自主定时发出电刺激,经过传导束的传递,将电流传至心肌,引起心肌收缩;同时,中枢神经当中的延髓是心跳中枢,发出促使心跳加快的交感神经和促使心跳变慢的迷走神经。

平时交感和迷走神经处于平衡状态,遇到紧急情况,交感神经兴奋,促使心跳加快,从而使心脏每分钟泵出的血量增加,供给全身更多的血液以应付危机;而晚上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使心跳变慢,心脏给全身供血减少。

小孩反复发烧的原因

小孩反复发烧的原因

1、非感染性发热:非各种传染病引起的,无菌性物质或各种炎症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2、不明原因发热:广义不明原因发热的概念是指所有的不明原因的发热者。但在临床上还采用发热的狭义概念, 即不明原因发热。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3、中枢性发热:是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产生的发热。对其诊断之前应严格除外全身性或局部性炎症所致的发热, 并除外其它发热病因。颅内疾病伴有发热时多为危重病例, 其中大部分患者的发热是因颅内炎症、肺内感染、泌尿系感染所致。对于难以解释的中度体温升高, 一时查不出感染源或感染的原因者, 不能轻易认为是中枢性发热。应反复寻找全身或局部性感染原因以除外之, 并注意有无药物热及其它发热的原因。

4、持续性发热:当口温高于 37。3℃或肛温高于 37。6℃,一日间的变化超过 1。2℃,即称之为发热。按照发热的高低,可区分为下列几种临床分度:低热 37。4℃~38℃ 中等度热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持续4周以上,为持续性发热。

发热的原因

发热是由于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进而导致内生致热原(EP)的产生并入脑作用于

体温调节中枢,更进而导致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最终引起发热。常见的发热激活物有来自体外的外致热原: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来自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内生致热原(EP)来自体内的产EP细胞,其种类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6(IL-6)等。EP作用于位于POAH的体温调节中枢,致使正、负调节介质的产生。后者可引起调定点的改变并最终导致发热的产生。

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其实,它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发烧甚至可能有它的用途: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使感染较不具传染性。这些能力应可以抵消发烧时所经历的不舒服。

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近10%的FUO病例始终不能明确病因。发热本身可由多类疾病,如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和血液病等疾病引起,无法明确归类。

过去这类患者通常由内科医师诊治,在大多数分科较细的医院则主要由呼吸内科医师接诊。目前很多医院开设了感染科,并把FUO归于感染科诊治,这种专科化管理是一种进步,可以提高诊治水平。

FUO有准确的定义,其包含3个要点:

①发热时间持续≥3周;

②体温多次>38.3℃;

③经≥1周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确诊。

可见,虽然FUO本身是症状诊断,不是疾病诊断,但诊断要求却十分严格。

宝宝发热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不规则热指发热无一定的规律,持续时间也不一定。可见于多种肺部疾病,心胸膜炎。

广义不明原因发热的概念是指所有的不明原因的发热者。但在临床上还采用发热的狭义概念, 即不明原因发热。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癌性发热是指癌症患者在排除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出现的直接与癌症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和患者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因治疗而引起的发热。

寇热(Q fever)是由贝纳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引起全身性感染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又称柯克斯体病。牛、羊、狗、马、骡和猪等家畜为主要传染源。临床特征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疼痛;但无皮疹,有时伴间质性肺炎,少数患者出现慢性肝炎或致命性的心内膜炎。

感染性发热:各种传染病如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中枢性发热是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产生的发热。

按照发热的高低,可区分为下列几种临床分度:低热 37.4℃~38℃ 中等度热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持续4周以上,为持续性发热。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是指体温持续在39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持续性弛张热可见于恶性肉芽肿。

发热很少是单一病理过程,肿瘤与结缔组织病在发热过程中可夹杂感染因素,致使临床表现复杂,但绝大多数根据临床特点与全面检查后仍可明确诊断。了解原因不明发热病因分布的频率,有助于提供临床诊断的逻辑思维。根据热程、热型与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发热(热程小于2周)、长期发热(热程超过2周,且多次体温在38℃以上)、和反复发热(周期热)。一般认为急性发热病因中感染占首位,其次为肿瘤、血管-结缔组织病。这三类病因概括了90%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诊断。感染性疾病在原因不明发热中占多数,以细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局限性脓肿、泌尿系感染、胆道感染为多见,结核病居第二位,其中肺外结核远多于肺结核。恶性肿瘤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者,依次为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瘤和各种实质性肿瘤,在原因不明发热中所占比例较既往增高。

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诊断方法

“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迄今为止我们还有近10%的“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最终不能明确病因,而且这个百分比数十年来并未随着诊断条件的改善而改变。

“不明原因发热”( 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在国际国内均有其准确的定义,它包含了三点:第一,发热时间持续3周以上;第二,体温数次超过38.3℃;第三,经至少1周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可见,虽然FUO本身是症状诊断,不是疾病的诊断。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张伟

FUO病因诊断的一般方法:

首先,全面了解病史,尤其是可能为发热原因提供线索的相关病史 。以下病史对确诊有一定帮助:①发热史:包括发热起始时间、热程、热型、热度;②发热规律:是否伴有寒战、是否有节律性、是否总与其他特定症状伴随(如皮疹、关节痛)、是否有季节性;③疾病史:如结核病,免疫功能低下相关性疾病;④特殊地区(疫 区、牧区)定居或旅游史;⑤其他:如手术史、用药史、冶游史,等等。

其次,认真、详细、彻底的体格检查。注意:①不可放过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②不能放过任何可疑体征;③对一些特殊体征需要引起特别重视: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罗音,局部叩痛,等等,上述体征很可能为FUO提供线索;④某些容易被忽视的部位,比如口腔、咽喉、甲状腺、指端等。

再次,广范围的辅助检查,着重考虑与疑似疾病相关的“特异性”检查项目 。在下述情况下需要采取撒网式的辅助检查:第一,病史和体征不能提供任何线索;第二、凭“经验”得不到任何“推测”结果;第三,业已作过的检查无疑点可寻。由于FUO病因的复杂性,我们认为目前不可能为FUO病因诊断列一个辅助检查的“清单”,需要靠接诊医生个人体验和思考。撒网式检查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撒网的同时,又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比如检测血沉、CRP;多部位影像学检查;反复多次血培养;进行血清学各种自身免疫指标检查;检测各种肿瘤标志物;骨髓穿刺,要多部位、多次进行,胸骨穿刺对发现血液系统异常比其他部位穿刺更有价值;必要时可以做肝穿刺活检。

最后,掌握一定线索后进行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检查。不言而喻,在已经掌握了一定线索,但还不能完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有些检查不仅必要,而且要有针对性,比如肿大淋巴结的活检;皮肤、肌肉、血管、浅表部位包块活检;液性包块的穿刺;心包、胸腔、腹腔、关节腔积液、脑脊液穿刺;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强调有些检查需要多次重复,切不可一两次检查结果阴性就放弃进一步检查,尤其是血液培养和骨髓穿刺。要清醒地认识到某些以发热雾现的疾病出现其他可供明确病因的症状需要一定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可以导致FUO的疾病很多,但是一般以以下三大类疾病为主:一是感染性疾病,约占所有FUO病因的半数左右;二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国际国内习称“风湿性疾病”,占20%~30%,几乎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有发热的表现,而且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首发表现是发热;三是恶性肿瘤,为10%~20%。迄今仍然有5~10%的病例最终不能明确诊断。

发烧的原因

发烧是由于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进而导致内生致热原(EP)的产生并入脑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更进而导致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最终引起发热。

常见的发烧激活物有来自体外的外致热原有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来自体内的有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

内生致热原(EP)来自体内的产EP细胞,其种类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6(IL-6)等。

EP作用于位于POAH的体温调节中枢,致使正、负调节介质的产生。后者可引起调定点的改变并最终导致发热的产生。

发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其实,它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发烧甚至可能有它的用途: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使感染较不具传染性。这些能力应可以抵消发烧时所经历的不舒服。

不明原因发烧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近10%的FUO病例始终不能明确病因。发烧本身可由多类疾病,如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和血液病等疾病引起,无法明确归类。

过去这类患者通常由内科医师诊治,在大多数分科较细的医院则主要由呼吸内科医师接诊。目前很多医院开设了感染科,并把FUO归于感染科诊治,这种专科化管理是一种进步,可以提高诊治水平。

骨穿术的适应证是什么

适应证:1.各种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随访。1. 不明原因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增多或减少及形态学异常。3.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可作骨髓培养,骨髓涂片找寄生虫等。

宝宝为什么反复发烧

1、非感染性发热:非各种传染病引起的,无菌性物质或各种炎症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2、不明原因发热:广义不明原因发热的概念是指所有的不明原因的发热者。但在临床上还采用发热的狭义概念, 即不明原因发热。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3、中枢性发热:是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产生的发热。对其诊断之前应严格除外全身性或局部性炎症所致的发热, 并除外其它发热病因。颅内疾病伴有发热时多为危重病例, 其中大部分患者的发热是因颅内炎症、肺内感染、泌尿系感染所致。对于难以解释的中度体温升高, 一时查不出感染源或感染的原因者, 不能轻易认为是中枢性发热。应反复寻找全身或局部性感染原因以除外之, 并注意有无药物热及其它发热的原因。

4、持续性发热:当口温高于 37。3℃或肛温高于 37。6℃,一日间的变化超过 1。2℃,即称之为发热。按照发热的高低,可区分为下列几种临床分度:低热 37。4℃~38℃ 中等度热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持续4周以上,为持续性发热。

纤维支气管镜手术有哪些适应证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证包括: (1)重症肺炎的病原诊断及灌洗治疗; (2)对于顽固性咳嗽、不明原因的喘鸣的病因诊断; (3)肺不张; (4)咯血的诊断与治疗; (5)弥漫性肺部病变; (6)对可疑肺结核的诊断; (7) 肺泡蛋白沉着症; (8)严重哮喘; (9)取异物。

非感染性发热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感染性发热:各种传染病如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白细胞计数高于1.2x109/L,或低于0.5109/L。

不明原因发热:广义不明原因发热的概念是指所有的不明原因的发热者。但在临床上还采用发热的狭义概念, 即不明原因发热。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中枢性发热:是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产生的发热。对其诊断之前应严格除外全身性或局部性炎症所致的发热, 并除外其它发热病因。颅内疾病伴有发热时多为危重病例, 其中大部分患者的发热是因颅内炎症、肺内感染、泌尿系感染所致。对于难以解释的中度体温升高, 一时查不出感染源或感染的原因者, 不能轻易认为是中枢性发热。应反复寻找全身或局部性感染原因以除外之, 并注意有无药物热及其它发热的原因。

持续性发热:当口温高于 37.3℃或肛温高于 37.6℃,一日间的变化超过 1.2℃,即称之为发热。按照发热的高低,可区分为下列几种临床分度:低热 37.4℃~38℃ 中等度热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持续4周以上,为持续性发热。

弛张热指体温持续在39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相关推荐

不孕不育的原因是什么

引起不孕的发病原因分为男性不孕和女性不孕,1992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在诊断和治疗不孕症最广泛应用该分类。首要的病因诊断依次是:排卵障碍、精液异常、输卵管异常、不明原因的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其他如免疫学不孕。另外因素是宫颈因素,包括占所有宫颈因素超过5%的宫颈狭窄。女性不孕主要以排卵障碍,输卵管因素,子宫内膜容受性异常为主,男性不孕主要是生精异常及排精障碍。

经常憋尿会导致不孕不育吗

引起不孕的发病原因分为男性不孕和女性不孕,首要的病因诊断依次是:排卵障碍、精液异常、输卵管异常、不明原因的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其他如免疫学不孕。另外因素是宫颈因素,包括占所有宫颈因素超过5%的宫颈狭窄。女性不孕主要以排卵障碍,输卵管因素,子宫内膜容受性异常为主,男性不孕主要是生精异常及排精障碍。 不孕症共同的临床表现为夫妻规律性生活1年,未避孕未孕。不同病因导致的不孕症可能伴有相应病因的临床症状。 在诊断不明原因的不孕之前,基本不孕评估应证实有排卵、输卵管通畅、正常子宫腔和正常的精液分析,在这些都正常的

早期癌症预兆 不明原因的发热、疲乏:警惕白血病等

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可有不明原因发热、疲乏、贫血、消瘦、肌肉或骨头疼痛等不适,还可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可伴肝、脾、淋巴结肿大。若出现上述现象者,应当及早就医。

小儿患心肌炎是怎么引起的

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常见的为腺病毒(特别是血清型2及5)和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及B组、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中以柯萨奇病毒B组(CVB)最为常见。其他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及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狂犬病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等。 近年来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病毒基因序列,提高了心肌炎的病因诊断。曾报道疑为病毒性心肌炎58例,患儿年龄2天~13岁,用PCR方法检测患者血液中人类小RN

经常发烧是淋巴瘤吗

临床上有时会碰到一种情况:长程发热,经反复抗感染治疗无效,常见的感染指标、自身免疫病指标、肿瘤指标都是阴性,常规像肺CT、腹部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也未见异常。患者除了发热没有其它症状,大夫查体也未见明显的阳性体征。这时往往会令人感到茫然。在这里,我不得不提醒大家注意,患者有存在淋巴瘤的可能。 淋巴瘤的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在发热疾病中最难以诊断的,甚至有些患者直到尸解时才明确。淋巴瘤并不像很多人想的必须是体表有肿大的淋巴结,研究显示只有40%的淋巴瘤首发症状为体表淋巴结肿大。那么如何去考虑有淋巴瘤的可能呢?其实有时

如何正确诊断发烧

发烧多是由各种感染性疾病、大量出血、组织破坏、药物反应等引起,热度的高低不一定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发烧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一定要做准确的检查与诊断。 1、发热很少是单一病理过程 发热很少是单一病理过程,肿瘤与结缔组织病在发热过程中可夹杂感染因素,致使临床表现复杂,但绝大多数根据临床特点与全面检查后仍可明确诊断。了解原因不明发热病因分布的频率,有助于提供临床诊断的逻辑思维。根据热程、热型与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发热(热程小于2周)、长期发热(热程超过2周,且多次体温在38℃以上)、和反复发热(周期热)。一般认

全身发热是什么病呢

全身发热的疾病类型: (一)感染性疾病 在发热待查中占首位,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其次为病毒等。 (二)非感染性疾病1、血液病与恶性肿瘤 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结肠癌、原发性肝细胞癌等。2、变态反应疾病 如药物热、风湿热。3、结缔组织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IE)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4、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危象。严重失水或出血、热射病、中暑、骨折、大面积烧伤、脑出血、内脏血管梗塞、组

如何正确诊断发烧

1、发热很少是单一病理过程 发热很少是单一病理过程,肿瘤与结缔组织病在发热过程中可夹杂感染因素,致使临床表现复杂,但绝大多数根据临床特点与全面检查后仍可明确诊断。了解原因不明发热病因分布的频率,有助于提供临床诊断的逻辑思维。根据热程、热型与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发热(热程小于2周)、长期发热(热程超过2周,且多次体温在38℃以上)、和反复发热(周期热)。一般认为急性发热病因中感染占首位,其次为肿瘤、血管-结缔组织病。这三类病因概括了90%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诊断。感染性疾病在原因不明发热中占多数,以细菌引起的

小儿心肌炎是怎么回事

常见病因(45%): 心肌炎常见病因,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常见的为腺病毒(特别是血清型2及5)和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及B组,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中以柯萨奇病毒B组(CVB)最为常见。 其他病因(35%): 其他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及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狂犬病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等。 近年来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病毒基因序列,提高了心肌炎的病因诊断,曾报道疑为病毒性心肌炎58

大数据红码几天后才会变绿 健康码变成红色是什么原因怎么办

健康码变成红色的原因 1、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赋红码。 2、正在实施隔离医学观察的人员(包括密接、入境人员、来自国内中高风险地区人员)赋红码。 3、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其他须纳入红码管理的人员会被赋予红码。 被判定为红码的人员要按类别确定隔离管理或送往定点医疗机构治疗,对其出行,应点对点运送,并全程严格封闭管理,等红码人员按规定结束隔离医学观察后,其健康码转为黄码或绿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