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诊断发烧
如何正确诊断发烧
1、发热很少是单一病理过程
发热很少是单一病理过程,肿瘤与结缔组织病在发热过程中可夹杂感染因素,致使临床表现复杂,但绝大多数根据临床特点与全面检查后仍可明确诊断。了解原因不明发热病因分布的频率,有助于提供临床诊断的逻辑思维。根据热程、热型与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发热(热程小于2周)、长期发热(热程超过2周,且多次体温在38℃以上)、和反复发热(周期热)。一般认为急性发热病因中感染占首位,其次为肿瘤、血管-结缔组织病。这三类病因概括了90%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诊断。感染性疾病在原因不明发热中占多数,以细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局限性脓肿、泌尿系感染、胆道感染为多见,结核病居第二位,其中肺外结核远多于肺结核。恶性肿瘤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者,依次为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瘤和各种实质性肿瘤,在原因不明发热中所占比例较既往增高。
2、原因不明发热的诊断原则
原因不明发热的诊断原则,是对临床资料要综合分析判断,热程长短对诊断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感染性疾病热程相对为最短。如热程短,呈渐进性消耗衰竭者,则以肿瘤为多见。热程长,无中毒症状,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者,则有利于血管-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在原因不明发热诊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重视新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并据此做进一步检查,对明确诊断很有意义。
3、病史与体格检查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流行病学资料),认真系统地体格检查非常重要。如起病缓急,发热期限与体温的高度和变化。有认为畏寒多数提示感染,然而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瘤等约2/3也有畏寒,说明畏寒并非感染性疾病所特有。但有明显寒战则常见于严重的细菌感染(肺炎双球菌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胆囊炎等)、疟疾、输血或输液反应等。在结核病、伤寒、立克次体病与病毒感染则少见。一般不见于风湿热。发热同时常伴有头昏、头晕、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症状,无鉴别诊断意义。但是定位的局部症状,有重要参考价值。
4、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结合临床表现分析判断。如血常规、尿常规、病原体检查(直接涂片、培养、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X线、B型超声、CT、MRI、ECT检查,组织活检(淋巴结、肝、皮肤黍膜)、骨髓穿刺等。对大多数发热患者诊断性治疗并无诊断价值。鉴于临床上治疗问题,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者,除肿瘤外,可以进行诊断性治疗。但必须持慎重态度,选择特异性强、疗效确切、副作用最小的药物,如甲硝酸治疗阿米巴肝病、抗疟药治疗疟疾。
总之,要特别注意卧床休息流感病毒侵害机体,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有些勤劳主妇常在感冒发烧时还照常洗衣做饭,结果使病情加重。因此,患流感必须卧床休息,至少两天。休息得越充分,康复得越快,反之亦然。
如何正确诊断发烧
发烧多是由各种感染性疾病、大量出血、组织破坏、药物反应等引起,热度的高低不一定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发烧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一定要做准确的检查与诊断。
1、发热很少是单一病理过程
发热很少是单一病理过程,肿瘤与结缔组织病在发热过程中可夹杂感染因素,致使临床表现复杂,但绝大多数根据临床特点与全面检查后仍可明确诊断。了解原因不明发热病因分布的频率,有助于提供临床诊断的逻辑思维。根据热程、热型与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发热(热程小于2周)、长期发热(热程超过2周,且多次体温在38℃以上)、和反复发热(周期热)。一般认为急性发热病因中感染占首位,其次为肿瘤、血管-结缔组织病。这三类病因概括了90%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诊断。感染性疾病在原因不明发热中占多数,以细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局限性脓肿、泌尿系感染、胆道感染为多见,结核病居第二位,其中肺外结核远多于肺结核。恶性肿瘤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者,依次为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瘤和各种实质性肿瘤,在原因不明发热中所占比例较既往增高。
2、原因不明发热的诊断原则
原因不明发热的诊断原则,是对临床资料要综合分析判断,热程长短对诊断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感染性疾病热程相对为最短。如热程短,呈渐进性消耗衰竭者,则以肿瘤为多见。热程长,无中毒症状,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者,则有利于血管-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在原因不明发热诊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重视新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并据此做进一步检查,对明确诊断很有意义。
3、病史与体格检查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流行病学资料),认真系统地体格检查非常重要。如起病缓急,发热期限与体温的高度和变化。有认为畏寒多数提示感染,然而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瘤等约2/3也有畏寒,说明畏寒并非感染性疾病所特有。但有明显寒战则常见于严重的细菌感染(肺炎双球菌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胆囊炎等)、疟疾、输血或输液反应等。在结核病、伤寒、立克次体病与病毒感染则少见。一般不见于风湿热。发热同时常伴有头昏、头晕、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症状,无鉴别诊断意义。但是定位的局部症状,有重要参考价值。
4、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结合临床表现分析判断。如血常规、尿常规、病原体检查(直接涂片、培养、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X线、B型超声、CT、MRI、ECT检查,组织活检(淋巴结、肝、皮肤黍膜)、骨髓穿刺等。对大多数发热患者诊断性治疗并无诊断价值。鉴于临床上治疗问题,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者,除肿瘤外,可以进行诊断性治疗。但必须持慎重态度,选择特异性强、疗效确切、副作用最小的药物,如甲硝酸治疗阿米巴肝病、抗疟药治疗疟疾。
总之,要特别注意卧床休息流感病毒侵害机体,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有些勤劳主妇常在感冒发烧时还照常洗衣做饭,结果使病情加重。因此,患流感必须卧床休息,至少两天。休息得越充分,康复得越快,反之亦然。
如何正确诊断外痔
【检查】
(1)局部视诊:一般采用侧卧位,观察肛门及其附近的外形,颜色等。结缔组织性外痔形状多不规则,大小不等,数量亦不多,颜色与正常组织相同,炎型外痔可见肛缘突起物红肿或破溃成脓;血栓性外痔可见肛缘突起呈青紫色,局部皮肤水肿;静脉曲张外痔病人下蹲时,肛缘凸起物加大,为青紫色团斑。
(2)局部触诊:结缔组织型外痔触之多无疼痛,为柔软包块;炎形外痔触之不疼痛,中等软;血栓性外痔触之硬,触痛明显,可摸及皮下硬结;静脉曲张外痔触之为柔软团块,团块按压后可消失。
【鉴别】
(1)肛旁皮下脓肿:红肿显著,肿物不滑动,中央有波动,或溃破后流出脓液。常伴有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等。
(2)皮下良性肿瘤:如脂肪瘤、纤维瘤、皮脂腺囊肿等,一般触诊后均可鉴别,这些肿瘤常在肛缘周围孤立地单发性存在,不痛,无静脉曲张。
(3)肛门水肿:局部肿胀,呈透明状、质软、有压痛。
(4)性病:此处需要鉴别的主要有肛周尖锐湿疣和肛周扁平湿疣。个别的痔疮病人会怀疑自己得了尖锐湿疣,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而一些肛周的性病病人会误以为那是痔疮,从而延误了治疗,引起严重的后果,因此,有必要对几种肛周疾病进行鉴别。
(5)内痔:内痔表面由粘膜覆盖,位于齿线上方,由痔内静脉丛形成,常见于左侧正中,右前及右后3处,常有便血及脱垂史。
(6)直肠癌:直肠癌是指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直肠癌位置低,容易被直肠指诊及乙状结肠镜诊断。但因其位置深入盆腔,解剖关系复杂,手术不易彻底,术后复发率高。中下段直肠癌与肛管括约肌接近,手术时很难保留肛门及其功能是手术的一个难题,也是手术方法上争论最多的一种疾病。我国直肠癌发病年龄中位数在45岁左右。
如何正确诊断骨刺
生活中常常见到一些足跟痛的病人,尤其是中老年人。许多人都认为是足底长了骨刺,很是担心。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之为跟痛症,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附丽处骨质增生及压痛 ,侧位X 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有跖腱膜炎、足跟脂肪垫炎、跟骨滑囊炎等,其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及运动损伤,也可引起足跟部疼痛。中医认为膝关节骨刺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不同原因引起的膝关节骨刺表现症状也各不相同。
1、受寒阻滞病因:路卧受凉或受渍于水湿之中,寒湿稽留,深伏于膝,气血阻滞,发为膝痛。如《张氏医通》:“因卧湿地,流入脚膝,痹弱疼重。”证状:膝肿疼痛较剧,行走不便,或觉重滞,阴雨天加重,形寒肢冷,面色带青,苔白滑,脉沉紧或沉迟。
2、湿热蕴结病因:感受风湿之邪,郁而化热,或受湿热侵淫,湿热稽留,蕴结经脉,聚于膝部,发为肿痛。如《杂病源流犀烛》:“发于脚膝,始而肿,继乃溃烂成疮者,名脚气疮,有肾虚为风湿所博,攻于脚下足上”。症状:膝部肿胀疼痛,局部发红,扪之有热感,屈而不伸,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气血衰虚病因:脾胃素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病后体虚,胎产经行之后,气血不复,膝部筋脉失于濡养,发为疼痛。如《张氏医通》“妇人鹤膝风证,因胎产经行失调……而为外感所伤”所致。症状:膝部酸痛,其痛绵绵,四肢软弱无力,面色无华,头晕心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或细弱。
4、肝肾亏损病因:肝主筋,肾主骨,膝为筋骨之大会,若病后虚赢,或老欲过度,肝肾虚亏,筋骨失于精血之养,而至膝痛。如《张氏医通》:“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症状:膝部隐痛,下肢肌肉消瘦,步履艰难,腰脊酸疼,头晕耳鸣,舌瘦或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5、热毒内攻病因:风毒外侵,与血热相搏,热毒内攻,气血壅滞,而发为膝肿痛。症状:膝部红肿剧痛,势如虎咬,屈伸困难,伴有身热,心烦口渴,便闭尿赤,舌红苔黄而干燥乏津,脉滑数或弦数。
6、瘀血蓄积病因:因跌伤撞伤,或碰击所伤,淤血蓄留,血行不畅,不通则通。症状:膝部红肿热痛,热随痛增,痛随热剧,局部皮肤紫暗或伤裂,亦或膝部关节变形,疼痛夜甚,痛如针刺而有定处,舌质紫暗,脉弦涩或细涩。
人体脊椎在长时间反复使用下很容易发生退化情形,由于年纪的关系,中老年人较一般年轻人容易长骨刺。不过,随着生活工作型态改变,像一些必须久坐、久站,长时间维持同一个姿势或是姿势不正确及反复使用某个关节的工作族群,如家庭主妇、老师、金融工作者、计算机族、工厂作业员等等,都可能因为过度使用及使用不 当,造成关节部位的骨骼与软组织过度磨损。因此,骨刺可以说是每个人都可能发生。
如何正确诊断马牙
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4-6周时,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点,很象是长出来的牙齿,俗称“马牙”或“板牙”。很多初为人父母的年轻妈妈不知道这是什么,会不会对宝宝的健康有影响。因此,为了宝宝的健康,家长们应该及时了解关于宝宝们的健康知识。
马牙的检查方法
临床体格检查:患儿牙龈部可见白色的粒状分泌物,表面无破溃,周围无红肿,用面前轻拭无法擦洗。强用力擦洗后可造成皮下黏膜的出血。
局部组织检查:将白色的米粒样分泌物活检细胞学检查,可见上皮样细胞堆积,无中性粒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的浸润,故说明本病和感染并无任何关系。
马牙的诊断鉴别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应与鹅口疮相鉴别。鹅口疮是由于白色念珠菌感染造成的皮肤损害,通常在牙龈周围形成百年的斑片状白膜附着,用棉签可轻轻剥去,剥去白色黏膜后,基底部充血明显,病理学检查可见真菌孢子以及菌丝。故根据临床特点以及病理学检查可进行区分。
鹅口疮,中医称之为“雪口症”,俗称“白口糊”。是新生婴儿时期经常见到的疾病,属口腔黏膜感染性疾患。
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
患有鹅口疮的宝宝常表现为宝宝嘴巴里有很多像奶斑一样的东西粘在口腔壁上,与新生儿吃奶留下的奶以及“马牙”很难区别。如果用棉签能擦掉则为奶斑,或者可能是“马牙”,擦不掉则为鹅口疮了。到医院里请医生把这些白色的物质取下来做真菌直接涂片检查,还可以看到菌丝和成群芽孢呢。如果不及时治疗,斑点状霉菌会越长越多,可融合成片或连在一起,且厚度增加。
不严重时新生儿无特殊不适,随着病情加重,新生儿可表现出烦躁不安,进食减少,且因进食时疼痛而拒食。严重的可扩散到咽喉,引起吞咽困难,若扩散到气管可引起霉菌性肠炎和霉菌性肺炎,甚至全身性念珠菌感染。专家提醒,如果发现孩子口中有白点,家长可以用棉签擦一擦,如果白色可以擦掉,极可能是患了鹅口疮,可以用2~3克碳酸氢钠(小苏打)溶于100克水中(1.5%的碳酸氢钠溶液也可以),每天饭后清洗口腔,一日3次。
发烧的鉴别诊断
不规则热指发热无一定的规律,持续时间也不一定。可见于多种肺部疾病,心胸膜炎。
弛张热指体温持续在39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l日至数日,反复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后即有规律地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鲁菌病。
如何正确诊断遗精
【检查】
1.前列腺B超检查
前列腺B超检查,不仅便宜而且实用有效。它可以直观地了解前列腺的确切大小、形态(是否突入膀胱),还可以了解前列腺内有无结节(提示有无前列腺癌),而且病人排完尿后即刻做B超还可以测出膀胱内有无残余尿。
此外还可以明确膀胱壁有无增厚、有无憩室,输尿管是否增粗、肾盂是否积水(揭示膀胱和肾脏受损),为遗精的诊断提供更科学的数据。
2.直肠指诊检查
此项检查是发现直肠肿瘤、痔疮(如何治疗痔疮)等疾病的首选检查,而且直肠指诊并没有太大的痛苦。有经验的医生通过了解前列腺的大小、硬度和表面光滑程度,能发现前列腺有无肥大、有无肿瘤,对遗精的病因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
3.前列腺液检查
前列腺液检查是观察液体的颜色,测定pH等。前列腺液是精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精液的30%左右。这也为遗精的诊断提供更精确的精液数据。
4.精液常规检查
精液常规检查,可分为标本的采集,物理性检查,显微镜检查3大部分。它为临床检验室常规检测项目,是检查男性不育症原因及疗效观察的主要手段之一,也可以用于男性绝育手术后效果观察和辅助诊断一些男性生殖系统疾病,也包括辅助诊断遗精。
【鉴别】
1.尿道分泌物
是在性交中,射精之前,尿道溢出的少量粘液样物。有人自述见闻色情感触时,尿道口有黏液溢出,均是性兴奋时的尿道分泌物,并非遗精。
2.前列腺液溢漏
即慢性前列腺炎溢漏类型。表现为排尿时或大便时,尿道口有白色黏液分泌物溢出,与性兴奋无关。直肠指检显示前列腺大而软,触之敏感,前列腺液常规正常,培养阴性。可能与前列腺功能紊乱有关,而非性兴奋下的遗精。
【防治】
1.对于遗精,首先要区分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对频繁遗精患者,要进行心理安慰和心理疏导,以解除心理负担。
2.用传统的补肾固精法疗效欠佳,必须根据临床证候辨证施治,以虚实兼顾而治效果较佳。刺猬皮是治遗精之专药。
3.同时还应加强身体锻炼,适当参与娱乐活动。
倘若遗精次数频繁超过正常次数,几天发生一次或一个月内发生4-5次以上,或婚后男子有了有规律的性生活仍有发生频繁的遗精,另外还伴有腰困腿乏、精神萎靡、头晕眼花、失眠多梦,便可考虑就医做以上这些检查。
如何正确诊断遗精
遗精,是男性发育的信号,是男性进入青春发育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遗精很少发生于12岁以下的男孩,到14岁男孩遗精的发生率约为25%,城市和家庭经济状况较优越的男性少年发生率高。遗精发生的频率多数为每周1次或数周1次。如果次数过于频繁那就属于病态了,应及时就医检查。
【检查】
1.前列腺B超检查
前列腺B超检查,不仅便宜而且实用有效。它可以直观地了解前列腺的确切大小、形态(是否突入膀胱),还可以了解前列腺内有无结节(提示有无前列腺癌),而且病人排完尿后即刻做B超还可以测出膀胱内有无残余尿。
此外还可以明确膀胱壁有无增厚、有无憩室,输尿管是否增粗、肾盂是否积水(揭示膀胱和肾脏受损),为遗精的诊断提供更科学的数据。
2.直肠指诊检查
此项检查是发现直肠肿瘤、痔疮(如何治疗痔疮)等疾病的首选检查,而且直肠指诊并没有太大的痛苦。有经验的医生通过了解前列腺的大小、硬度和表面光滑程度,能发现前列腺有无肥大、有无肿瘤,对遗精的病因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
3.前列腺液检查
前列腺液检查是观察液体的颜色,测定pH等。前列腺液是精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精液的30%左右。这也为遗精的诊断提供更精确的精液数据。
4.精液常规检查
精液常规检查,可分为标本的采集,物理性检查,显微镜检查3大部分。它为临床检验室常规检测项目,是检查男性不育症原因及疗效观察的主要手段之一,也可以用于男性绝育手术后效果观察和辅助诊断一些男性生殖系统疾病,也包括辅助诊断遗精。
【鉴别】
1.尿道分泌物
是在性交中,射精之前,尿道溢出的少量粘液样物。有人自述见闻色情感触时,尿道口有黏液溢出,均是性兴奋时的尿道分泌物,并非遗精。
2.前列腺液溢漏
即慢性前列腺炎溢漏类型。表现为排尿时或大便时,尿道口有白色黏液分泌物溢出,与性兴奋无关。直肠指检显示前列腺大而软,触之敏感,前列腺液常规正常,培养阴性。可能与前列腺功能紊乱有关,而非性兴奋下的遗精。
【防治】
1.对于遗精,首先要区分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对频繁遗精患者,要进行心理安慰和心理疏导,以解除心理负担。
2.用传统的补肾固精法疗效欠佳,必须根据临床证候辨证施治,以虚实兼顾而治效果较佳。刺猬皮是治遗精之专药。
3.同时还应加强身体锻炼,适当参与娱乐活动。
倘若遗精次数频繁超过正常次数,几天发生一次或一个月内发生4-5次以上,或婚后男子有了有规律的性生活仍有发生频繁的遗精,另外还伴有腰困腿乏、精神萎靡、头晕眼花、失眠多梦,便可考虑就医做以上这些检查。
发烧的诊断
(一)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
1.感染性发热多具有以下特点
(1)起病急,伴有或无寒战的发热。
(2)有全身及定位症状和体征。
(3)血象:白细胞计数高于1.2x109/L,或低于0.5x109/L。
(4)四唑氮蓝试验(NBT):如中性粒细胞还原NBT超过20%(正常值<10%),提示有细菌性感染,有助于与病毒感染及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应用激素后NBT可呈假阴性。
(5)C反应蛋白测定(CRP):阳性提示有细菌性感染及风湿热,阴性多为病毒感染。
(6)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正常值为0~37,增高愈高愈有利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当除外妊娠、癌肿、恶性淋巴瘤者更有意义。应用激素后可使之升高或呈假阳性。
2.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具有下列特点:
(1)热程长超过2个月,热程越长,可能性越大。
(2)长期发热一般情况好,无明显中毒症状。
(二)常见的几种发热
1.不规则热
指发热无一定的规律,持续时间也不一定。可见于多种肺部疾病,心胸膜炎。
2.广义不明原因发热
指所有的不明原因的发热。但在临床上还采用发热的狭义概念,即不明原因发热。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3.癌性发热
指癌症患者在排除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出现的直接与癌症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和患者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因治疗而引起的发热。
4.寇热(Qfever)
由贝纳柯克斯体(coxiellaburnetii)引起全身性感染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又称柯克斯体病。牛、羊、狗、马、骡和猪等家畜为主要传染源。临床特征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疼痛,但无皮疹,有时伴间质性肺炎,少数患者出现慢性肝炎或致命性的心内膜炎。
5.感染性发热
各种传染病如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6.中枢性发热
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产生的发热。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是指体温持续在39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持续性弛张热可见于恶性肉芽肿。
(三)临床分度与热型
1.临床分度
按照发热的高低,可区分为下列几种临床分度: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持续4周以上,为持续性发热。
2.热型
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发热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热型的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多认为热型与病变性质有关。决定病变性质的因素为内生致热原产生的速度、量和释放入血的速度,这些均影响体温调定点上移的高度和速度。
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 fever)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remittent 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undulantfever)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recurrent fever’)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in)病等。
(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如何正确诊断癌症
1、非特异性检查:绝大多数血液检查是非特异性的。这意味着它们能显示血液中的异常,表示有某些疾病,但不能明确具体是哪一种。
例如,血常规检查可查出贫血。为什么会贫血?原因许多,其中包括癌症。贫血可能与肿瘤无关,但需排除有肠道出血史,并且X线检查未发现结肠癌。肝脏功能检查显示肝功能的异常,原因可能是胆石、肝炎、肿瘤或药物毒性所致。一些检验指标提示肿瘤或其他原因的胆汁阻塞。而另一些指标提示肝炎,但这些指标实际上只是重要的线索。但不能解决诊断问题。
有如此多的用于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检查方法,使医生能获得完善的检查结果,如血常规检查,新陈代谢的检测(包括电解质的水平,如钙)及肝、肾、甲状腺功能检查等。检查结果可提示某类型的肿瘤,但不能单独根据检查做出确切的诊断。
2、特异性检查:另一些血液检查是专门针对特殊种类的癌症,常常是几种,如果医生高度怀疑这些肿瘤中的某一个,就会下医嘱检查。
最重要的是对称作肿瘤标志物的化学物质的检测。这些物质由于不同类型的肿瘤产生。例如,乳腺、肺及肠道肿瘤产生一种称作癌胚抗原的蛋白质(CEA)。同样地,前列腺癌及许多睾丸癌和卵巢也会产生大家所熟知的化学物质。也可以应用这种检查。
3、其他血液学检查:当癌症起源于血细胞本身,做出诊断最必须的是检查血液造血器官。白细胞的癌症——白血症,常常能通过指头或手臂的血样检查诊断,然后通过检查制造这些细胞的骨髓细胞,以明确诊断。骨髓分析也用于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是骨髓内原生质细胞占主要的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