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阶段进行训练 上肢力量训练
三个阶段进行训练 上肢力量训练
引体向上的最低重量难度是固定的,也就是我们的体重。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其他训练,来增强背部和手臂的力量。这些训练可以任意的减轻重量,以达到可以完成的难度。
1.坐在练习器械的座位上,两手握住上方上方横杠两端的把柄。
2.吸气,从头上方位置垂直下拉横杠至颈后与肩平,或者从头上方位置垂直下拉横杠至胸前,稍停2-3秒钟;然后呼气,沿原路缓慢还原。
3.重复以上动作。
1.双脚与肩同宽站立,臀部往后坐,脊椎保持中立躯干自然向下俯身,双手持哑铃自然下垂,掌心向后。背肌收缩带动肩胛骨后收,同时提肘向上拉起哑铃知道腰间,停顿一秒。
2.重心放在脚后跟,大腿和臀部发力控制身体,收紧腹部肌肉保持身体不动,然后用力量控制慢慢放下哑铃,直至充分伸展背肌。
3.重复以上动作。
做法:
1.找一个平椅子,左腿跪在椅子上,右脚支撑地面;伸直左手并放在椅子上,上身平行于地面。右手抓住哑铃自然垂放。
2.肩部放松,背部夹紧,然后用手拉动哑铃往肚脐方向,稍微停顿。动用背肩力量送出,再用手下放哑铃。
3.左右互换重复训练。
什么是上肢力量训练
我们一般的人最经常使用的是上肢的力量,而且作为一个男子汉,上身肌肉的发达,会给人样子有气质和魅力的感觉,上肢力量的锻炼需要很强的意志力,如果不能坚持的话,基本上是练不出来的,大家一定要注意。
1、力量训练对于注重爆发性运动的好处可谓众所周知,正如“力量”二字所暗示,力量训练旨在使你的肌肉变得更强,更有劲。
2、力量训练不仅可以增强肌肉力量,还可以提升“乳酸阈值”(人体在进行有氧运动时肌肉组织中会产生乳酸,乳酸在血液中的含量升高到“一定值”就会让你产生疲劳酸痛的不适感,迫使你慢下来、甚至停下来,那么这里提到的“一定值”指的就是“乳酸阈值”。)科学有规划的力量能使你的“乳酸阈值”更高,也就意味着你在运动中就会更强,更持久。
“有益”健康跑步讲究四点
有益健康的跑步应该注意以下四点:适时、适量、适体和伤痛问题。
1.适时。有跑步习惯者需根据自身的年龄选择跑步量,随着自身年龄的增大,要适度减少训练量。同时要注意跑步时令,比如一个“夜猫子型睡眠者”没必要强令改变自身生活习惯进行晨练,他可以把跑步时间安排在下午或傍晚。
2.适量。每周健身跑不超过4次,总量低于30公里。如果你还有精力和体力,可以在跑步之余练些其他项目,尤其是膝关节受冲击少的运动。可以是低冲击舞蹈、上肢力量训练、垫面训练、椭圆机等。
3.适体。根据个体差异安排训练计划。你要根据你自己的实际,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量,听从自己身体本身的召唤,不要刻意去照搬别人的训练量。
4.伤痛问题。当在跑步训练时遇到肌肉、关节疼痛抑或其他不适,要及时调整;若不适感不能排除,要停止训练,休息疗养或咨询训练专家,找到问题症结并解决问题后再行训练。
跑马拉松要注意什么 做系统训练
不管是之前有没有跑马拉松基础的人在赛前都需要做系统训练,特别是没有运动基础的人,具体的训练计划如下:
完整的马拉松训练周期一般是在赛前的3-6个月就开始了,如果想要效果更好,可以提前更久进行训练。
第一阶段:长距离跑+力量训练
对于马拉松来说,长距离跑是最好,最有针对性的练习,也是打基础的训练,因为它最接近马拉松本身,长期训练累积下来对比赛的帮助是最大的。
一般每周至少4次,总共约40公里(全马)或约24公里(半马)的跑量,每次循序渐进的增加里程。
备战全程马拉松,月理想跑量应当至少达到150-180公里,普通的跑者不建议超过200公里,怕增加受伤概率,至少也需要达到100-150公里。为半马备赛,理想跑量应当达到80-100公里,至少也需要达到60-80公里。
力量的训练主要是静止力量训练,包括下肢力量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都是长跑不可或缺的。
第二阶段:长距离跑结合马拉松目标配速
一次针对性长距离跑应该包含4-8公里以自身的马拉松目标配速完成,这4-8公里必须在长距离跑的最后,比如计划32K,目标配速400,有氧配速430,那么应该在24K保持430的配速,之后的8K,你就得用400的配速跑完。
第三阶段:间歇跑、变速跑
在马拉松训练的前期,不要追求配速,而是要集中精力增加跑量,量达到峰值,最后两周才轮到调整配速,跑量则相应减少。
通俗地说,就是跑的距离慢慢缩短,跑得速度慢慢加快,直到比赛的前几天开始调整性的休息,这样的训练方式效果是最好的。越接近比赛,越要减量减强度,保持一定的活动即可。
这时可以采取速度跑、间歇跑、变速跑、重复跑等方式进行。
第四阶段:减少跑量
赛前一周不适合过大的运动量,要减少跑量,每天保持适量的运动,让身体的肌肉、心肺等方面保持一个较好的状态,避免马拉松当天突然的运动导致身体不适。
羽毛球下肢力量训练怎么做
1、力量训练保持肌肉在减肥。
据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至少25%至30%仅靠节食减肥,失去的不止是脂肪,还有是瘦肉组织,肌肉,骨骼和水。然而,力量训练可以帮助节食者保持肌肉质量,同时减肥。
2、力量训练提高你的新陈代谢。
从二十几岁开始, 如果他们没有通过力量训练来保护肌肉,大多数人(尤其是女性)每年会失去半磅的肌肉,。在60岁以后,这个损失是双倍的。但常规力量训练可以保持肌肉的寿命并重建那些丢失的肌肉。
3、力量训练可以帮助你减肥更容易(或多吃而不增加体重)。
因为肌肉是活动的组织(不像脂肪是惰性气体),它需要能量来维持。肌肉越多,你越能吃而不增加体重。力量训练可以提供代谢率增加15%,这是有利于减肥和长期控制体重。
4、力量训练会增加骨质密度。
塔夫茨大学的米里亚姆·e·尼尔森博士的研究,发现,力量训练会增加肌肉和骨骼密度。纳尔逊博士的研究显示,女性在力量训练中没有失去任何骨质密度在整个研究中,实际上获得了平均1%的骨质在臀部和脊柱。没有锻炼的女性失去了2%到2.5%的骨密度在同一时间。
亚利桑那大学的另一项研究显示女性,年龄在28至39岁在18个月的力量训练后脊柱和髋部骨密度增加3%。
5、力量训练抵消抑郁。
32岁男性和女性的长期受抑郁症的折磨,纳辛格,医学博士和塔夫茨大学的同事把抑郁症的人分两组。他们让一半进行力量训练而另一半接受健康信息。三个月后, 16个成员感觉更好了,不再符合抑郁症的标准。
下肢力量的方法其实不仅仅只有这些,但是如果这些锻炼方法你可以坚持的做下来的话你的你在打羽毛球的时候就不用再担心自己的下肢力量不足而影响我们的比赛。
偏瘫老人的运动方法
偏瘫又称半身不遂。老年人偏瘫多为脑血管意外所致。偏瘫病人为尽快恢复,除配合医生完成各种必要的治疗外,还可以做医疗体操。医疗体操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目的是训练患者能坐起和站立。
1.仰卧位,足踝和足趾屈伸练习(重点是练勾脚,即足背屈);髋、膝关节屈伸练习。
2.坐起练习,最初由旁人扶助,以后逐渐过度到自己坐起。
3.坐在椅上,双脚做踏步动作。
4.从坐位转为立位(扶物站起)。
5.扶住床头或椅背部立片刻。
6.靠床边独自站立。
7.徒手站立。
第二阶段:目的是训练患者能恢复步行,并改善上肢活动能力,尤其是改善手指的活动能力。
1.在旁人扶持下,身体向左右摆动,使两腿轮流负重。
2.在扶持下踏步。
3.在扶持下向侧方步行。
4.扶助行车步行。
5.拄手杖步行。
6.独自步行。
训练手指活动能力的主要方法有:
1.用按摩和被动运动消除手指的屈位挛缩。
2.手指作屈伸开合等练习。
3.利用各种小器械,训练手指伸展和分开。
4.利用打结、解纽扣、打算盘、写字等方法训练手的细致功能。
第三阶段:目的是训练患者恢复日常生活的基本功能。
一方面是步行的进一步训练,包括作各种复杂步行,如高抬腿走、弓箭步行走、越过障碍物行走、各种速度的步行、较长距离的步行、在斜坡上步行以及上下楼梯等练习。
上肢运动训练除继续用第二阶段的方法外,恢复情况较好的患者可进一步训练上肢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拍球、投球等,也可进行一些改善手活动能力的劳动,如:编织等。
进行训练时要注意:
1.运动量宜轻,不要明显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2.注意安全,进行练习时要有人在场扶助或保护。
有人曾观察101名由脑血管意外所致的偏瘫患者,他们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医疗体操以后,90%的病人能恢复到步行或扶椅行走。
偏瘫患者后期康复训练
后期康复以最大限度提高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此阶段为康复治疗的最后一关,患者一定要坚持到底。
(一)康复目的:此期患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用患侧肢体,相当Brunnstorm恢复阶段5-6期。康复训练的目的在于如何更加自如的使用患侧,如何更好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通过训练掌握的技能,提高各种ADL能力,在保证运动质量的基础上提高速度,最大限度提高生活质量。
(二)康复方法:
继续前一阶段的训练,进一步巩固,提高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01、手指的精细动作加强训练
02、侧方行走训练7先向健侧后向后侧
03、改善步态训练:骨盆放松,屈膝加强训练
04、改善步态训练:踝背伸牵伸。
05、促进患侧下肢支撑能力:站立位,健腿在前,患腿在后,指示重心前移,患足足跟不能离地。
06、促进患侧下肢支撑能力,患肢负重,健肢前后迈步。
07、做站立位两足轮流交叉运动。
08、家庭ADL指导。
09、居室改造。
(三)关于辅助器具的使用。
01、足托——足下垂
02、腕背伸夹板——屈腕痉挛。
03、拐杖,助行嚣。
04、轮椅等等。
此阶段为康复的最后一关,以最大限度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此段继续前一阶段的训练,作用是进一步巩固。
骨折后如何康复治疗
当患者在发生骨折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对骨折部位肢体的训练,包括骨折的肌肉。正确的掌握训练方法是比较重要的,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更大的恢复。如果康复锻炼掌握不好,锻炼时不注意,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甚至还会造成疾病严重。
对于骨折的康复训练,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骨折的早期,也就是发生骨折后的两星期之内。在这个期间主要的训练模式是减少肌肉收缩活动。第二个阶段是中段骨折,发生后骨折三周之内。在这个期间,康复训练主要加强骨折的稳定性,这样可以利于骨连接。
第三个阶段是骨折的晚期,三个月到一年以上的骨折,训练模式是增加运动,增加关节的运动范围,抵抗运动的阻力。在这里小编提醒,康复训练遵循医生的安排,根据体质不同,训练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避免病情的加重。根据医生指导下做康复动作。
上肢力量训练的注意事项
1、俯卧撑是常见的上肢力量训练,这个训练是最最最简便的,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但是要注意的是避免在过硬的地板过硬做,如粗糙的水泥地板,以免伤到双掌;平卧举杠铃,不仅可以锻炼上肢力量,还能锻炼胸肌,进行训练的时候将杠铃移至胸口正上方,然后双手握住杠铃垂直上举;平时多打棒球、打网球、打排球等,一些经常挥动手臂的运动,除了能够锻炼上肢力量之外,还能够锻炼自身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双杠臂屈伸,将双手分别握杠,两臂支撑在双杠上,整个身体与双杠垂直,双肘慢慢弯曲,使身体逐渐下降至最低位置,然后再慢慢用力撑起至还原。
2、持铃头后伸臂,身体直立,双手持哑铃曲肘举于脑后,掌心相对;以肘关节为轴,前臂内旋,虎口相对,将哑铃举过头顶,主要是锻炼肱三头肌的力量。为了锻炼前臂伸指肌群,我们可以进行侧弯举训练,两手或一手侧握哑铃,上臂紧贴体侧,持铃向上弯起至肩前,然后缓慢下放还原;还有就是正握腕弯举和反握腕弯举的训练,都能够很好地锻炼前臂伸肌群。
3、我们训练的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至傍晚时段,因为人体在此时段体力和柔韧性都处最佳状态。我们在进行锻炼前,应该要进行10分钟的热身活动,训练结束也要用5分钟去拉伸放松,中间是40分钟的力量训练。做动作时,无论是举起还是放下,都要控制好动作,这样就可以集中用力,避免借力。以饮食、睡眠辅助训练,每天应该少吃多餐,适度的蛋白质、较少的脂肪、高含量的碳水化合物;每天应该保证睡眠的充足。
力量应该如何训练
上肢力量训练方法:楼房引体,该动作的目的,在于锻炼出钢铁般强悍的背部和肱二头肌,寻找建筑物上一块可以抓握住并且坚固的地方,如门框、阳台,然后依靠弹跳或者伙伴的帮助将手搭放在预定的位置,可以根据训练的目标,选择不同的握距。
上肢力量训练方法:单握哑铃,在体侧单手握一支哑铃,身体尽可能侧屈,允许哑铃把你的身体向下拉。然后向相反的方向拉回身体,使身体回归开始位。完成规定数量的体侧屈换另一边。健身中持铃体侧屈目的仅限训练腹肌,常选用小重量哑铃,多次数训练,比如每侧20至50次不等。而橄榄球持铃体侧屈关键是训练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力量及身体一侧失去重心时的平衡能力。所以训练次数少,训练重量大,如果你的力量够大,也可采用更大重量。
躯体哑铃:站于平凳前约1、2步远,屈左膝使左脚脚背搭于平凳上。躯干挺直,右膝弯曲使身体下降直到左膝几乎触及地面。然后伸右膝站直右腿,记作完成一次动作。完成8次左腿箭步蹲,再换右腿8次,记作一组训练。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找到的上半身力量训练的方法,一般来说,上半身的力量训练力度比较强大,花费的力气也要更多、小编建议想要训练上半身肌肉的朋友们,训练要适度。不要一口气强度太大,这样有可能会造成肌肉损伤。
宝宝学走路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般在小孩十至十一个月):此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行走的第一阶段,当父母发现宝宝在放手能稳定站立时,就可以开始尝试走路了!
第二阶段(十二个月):蹲是此阶段重要的发展过程,父母应注重宝宝站--蹲--站连贯动作的训练,如此做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
第三阶段(十二个月以上):此时宝宝扶着东西能够行走,接下来必须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阶段需要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第四阶段(十三个月左右):此时父母除了继续训练腿部的肌力,及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也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适应能力。
第五个阶段(十三至十五个月):宝宝已经能行走良好,对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渐增强,父母应该在此时满足他的好奇心,使其朝正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