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折的并发症
小儿骨折的并发症
在早期和晚期都会出现,早期的并发症是和骨折相伴随的,主要有骨折引起的全身和局部损害如休克、感染、创伤后急性呼吸衰竭、脂肪栓塞综合征或合并颅脑、内脏、血管及神经等的损伤,这些并发症均和损伤的部位和程度有关,需要到医院进行及时的处理。骨折早期还有一种并发症叫做缺血性挛缩,这种并发症如不及时的发现相处理会造成肢体缺血性坏死。
缺血性挛缩多发生于肘部附近的骨折特别是儿童肱骨原上骨折,前留或小腿部位的骨折,肿胀严重者或对这些骨折进行石膏、夹板固定后也容易发牛该并发症发小的原因是血管的受压和痉挛。最重要的预防力法是巡火石膏、夹板或绷带包扎道紧,同时要注意抬高患肢消除肿胀,并要严密观察。
这种并发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肢体局部出现持续性不能缓解的疼痛,皮肤苍白、紫绀、发凉,肢体末端脉搏摸不清,手指或足趾感觉庶木或感觉减退,活动陈碍或活动后疼痛加剧等。严重者还会出现典型的畸形,在上肢主要表现为爪形手,在下肢主要表现为足厂垂(马蹄足)。
因此,凡属上述高发部位的骨折均应注意观察有无该并发症的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向医务人员汇报,以便得到处时的处理。尤其打了上胶前臂和厂肢小腿部石膏的患者更应注意观察,因为石膏过紧也会造成该并发症。骨折晚期的并发症主要有坠积性肺炎、褥疮、组成系结石、关节僵硬、骨化件肌炎、骨折隋形愈合或骨折延迟愈合等。
骨质疏松适合做什么运动 运动对骨质疏松的好处
1.运动锻炼可以间接刺激骨骼,增强骨骼的代谢,维持骨量,减少骨量丢失。
2.进行运动锻炼,使肌肉锻炼增强,减少骨折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腰背部肌肉的锻炼,对防治胸腰椎骨折更重要。
腕舟状骨骨折并发症
腕舟骨骨折时舟骨近骨折段血供阻断,易发生骨吸收坏死,造成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1、新鲜移位不稳定骨折骨折移位超过1mm则被认为是移位不稳定性舟骨骨折,因为这种骨折通常伴有韧带和血管的损伤,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很高,多选择手术治疗。
2、骨不连由于腕舟骨自身的解剖特点和毗邻关系,骨折后易误漏诊以及治疗复位固定不当等因素,常常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
3、骨坏死舟骨缺血坏死发生率与骨折部位和移位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腰部骨折远端骨块缺血坏死率超过30%,而近端骨折缺血坏死率几乎达到100%。
小儿骨折的症状有哪些
一、小儿骨折常见症状
肩关节活动受限、骨痛、膝后肿胀疼痛、手腕肿痛及掌屈
二、小儿骨折症状
小儿骨折中青枝骨折较常见,常常会见到折而不断的情况。儿童的骨骼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外面包裹的骨外膜由特别的厚,因此在力学上就具有很好的弹性和韧性,不容易折断,遭受暴力发生骨折就会出现与植物青枝一样折而不断的情况,骨科医生就把这种特殊的骨折称之为青枝骨折。
1、小儿骨折全身表现:
(1)休克:对于多发性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骨折、脊柱骨折及严重的开放性骨。患者常因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大量出血、剧烈疼痛或并发内脏损伤等而引起休克。
(2)发热:骨折处有大量内出血,血肿吸收时,体温略有升高,但一般不超过,开放性骨折体温升高时,应考虑感染的可能。
2、小儿骨折局部表现:骨折的局部表现包括骨折的专有体征和其他表现。
三、小儿骨折体征:
(1)畸形:骨折段移位可使患肢外形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缩短;
(2)异常活动:正常情况下肢体不能活动的部位,骨折后出现不正常的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后,两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产生骨摈音或骨擦感。
肱骨干骨折并发症有什么
1.神经损伤
以桡神经损伤为最多见,肱骨中下1/3骨折,易由骨折端的挤压或挫伤引起不完全性桡神经损伤,一般于2~3个月,如无神经功能恢复表现,再行手术探查。在观察期间,将腕关节置于功能位,使用可牵引手指伸直的活动支架,自行活动伤侧手指各关节,以防畸形或僵硬。
2.血管损伤
在肱骨干骨折并发症中并不少见,一般肱动脉损伤不会引起肢体坏死但也可造成供血不足,所以仍应手术修复血管。
3.骨折不愈合
肱骨中下1/3骨折易发生故骨不愈合,导致骨折不愈合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与损伤暴力、骨折的解剖位置及治疗方法有较大关系。骨折愈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应无发生再移位的不良应力的干扰,尤其是剪切及旋转应力,因此骨折端必须得到合理的固定。
4.畸形愈合
因为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大,肱骨骨折虽有些成角、旋转或短缩畸形,也不大影响伤肢的活动功能,但如肱骨骨折移位特别严重,达不到骨折功能复位的要求,严重地破坏了上肢生物力学关系,以后会继发肩关节或肘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因此对青壮年及少年伤员,在有条件治疗时,还是应该施行截骨术矫正畸形愈合。
5.肩、肘关节功能障碍
多见于老年伤员。因此对老年伤员不宜长时间使用广泛范围固定,尽早加强肌肉、关节功能活动,若已经发生肩或肘关节功能障碍,更要加强其功能活动锻炼,并辅以理疗和体疗,使之尽快恢复关节功能。
小儿骨折原因有三种情况
小孩子的骨骼正处于生长的黄金阶段,这个时候如果出现了小儿骨折的情况,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极为不利,严重的情况还可能会引起骨骼发育畸形,对孩子的影响很大,那么,您知道生活中导致小儿骨折的原因都有哪些吗?
发生骨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种情况:
1、直接暴力
暴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而致该部骨折,则往往使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有不同程度软组织破坏。如车轮撞击小腿,于撞击处发生胫腓骨骨干骨折。
2、间接暴力
间接暴力作用时通过纵向传导、杠杆作用或扭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如从高处跌下足部着地时,躯干因重力关系急剧向前屈曲,胸腰脊柱交界处椎体受折刀力的作用而发生压缩性骨折(传导作用)。
3、积累性劳损
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如远距离行军易致第二、三跖骨?及腓骨下1/3骨干骨折。
小儿骨折要及时的治疗,否则会有危害存在,小儿骨折后会引起的并发症:
在早期和晚期都会出现,早期的并发症是和骨折相伴随的,主要有骨折引起的全身和局部损害如休克、感染、创伤后急性呼吸衰竭、脂肪栓塞综合征或合并颅脑、内脏、血管及神经等的损伤,这些并发症均和损伤的部位和程度有关,需要到医院进行及时的处理。骨折早期还有一种并发症叫做缺血性挛缩,这种并发症如不及时的发现相处理会造成肢体缺血性坏死。
缺血性挛缩多发生于肘部附近的骨折特别是儿童肱骨原上骨折,前留或小腿部位的骨折,肿胀严重者或对这些骨折进行石膏、夹板固定后也容易发牛该并发症发小的原因是血管的受压和痉挛。最重要的预防力法是巡火石膏、夹板或绷带包扎道紧,同时要注意抬高患肢消除肿胀,并要严密观察。
这种并发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肢体局部出现持续性不能缓解的疼痛,皮肤苍白、紫绀、发凉,肢体末端脉搏摸不清,手指或足趾感觉庶木或感觉减退,活动陈碍或活动后疼痛加剧等。严重者还会出现典型的畸形,在上肢主要表现为爪形手,在下肢主要表现为足厂垂(马蹄足)。
小儿骨折的治疗方法:
1、如有皮肤伤口及出血者,要清除可见的污物,然后用干净的棉花或毛巾等加压扎。
2、四肢开放性骨折(骨折断端经伤口暴露出来)有出血时,不能滥用绳索或电线捆扎肢休。可用宽布条、橡皮胶管在伤口的上方捆扎。捆扎不要太紧,以不出血为度,并且要隔1小时放松l-2分钟。上肢捆扎止血带应在上臂的上1/3处,以避免损伤桡神经。
3、上肢骨折可用木板或木根、硬纸板进行固定,然后用绷带或绳索悬吊于脖子上。下肢骨折可用木板或木根捆扎固定,也可将双下肢捆绑在一起以达固定目的。注意:若孩子年龄太小,最好不要固定,让其自然下垂,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4、骨盆骨折,用宽布条扎住骨盆,病人仰卧,膝关节半屈位,膝下垫一枕头或衣物,以稳定身体,减少晃动。
胫腓骨骨折并发症
胫腓骨骨干骨折在全身骨折中最为常见,10岁以下儿童尤为多见。胫骨是连接股骨下方的支承体重的主要骨骼,腓骨是附连小腿肌肉的重要骨骼,并承担1/6的承重。胫骨中下1/3处形态转变,易于骨折,胫量上1/3骨折移位,易压迫腘动脉,造成小腿下段严重缺血坏疽。胫骨中1/3骨折瘀血可关闭在小腿的骨筋膜室,增加室内压力造成缺血性肌挛缩成坏疽。胫骨中下1/3骨折使滋养动脉断裂,易引起骨折,延迟愈合。
胫腓骨骨折,易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尤其不稳定性骨折极易移位。局部外固定往往失败。重定不理想,因力线改变,会引起行走疼痛及并发创伤性关节炎。
在外伤性胫腓骨骨折中,主要是容易合并主要血管损伤,因其多为重大暴力引起的损伤,故其伤情通常较重,并常同时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及内脏器官损伤,胫腓骨骨折合并血管损伤后,肌肉丰富的小腿肌群组织极易受累,因为骨骼肌对缺血较为敏感,通常认为肢体肌肉组织在缺血6~8 小时后就可以发生变性、坏死; 如同时合并有软组织本身的损伤,则其耐受缺血的安全时限就更短暂;而且,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和术后伤口感染所致的脓毒血症亦大大增加了截肢的危险性。
骨折的概述与诊断要点
疾病概述
骨骼由于意外事故或暴力造成断裂,称为外伤性骨折,原有病变,即使在极轻微的外力下即可引起的骨骼断裂,称为病理性骨折。依据骨骼的程度,可分为完全性骨折和不完全性骨折。暴力或车祸引起的骨折还易引起伤肢的肌腱损伤、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关节脱位,严重的还可引起内脏损伤、休克甚至死亡。骨折端穿透皮肤与外界相通时,称为开放性骨折,容易继发感染。
诊断要点
一旦发生外伤或暴力事故时,在受伤的肢体可产生疼痛、肿胀和瘀斑。伤肢部分或全部失去功能,严重可产生畸形,如缩短、旋转、扭曲等,当检查时可发现在不应该活动处可产生活动(即假关节),当移动患肢偶尔也可听到骨断端相互摩擦的声音,这些都是有不完全和完全性骨折的症状。
此时,更应关注的是检查患者的神志、心跳、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以确定是否存在大出血、休克等严重征象,以及骨折是否会引起临近器官的损伤,导致并发症,如盆骨骨折并发尿道膀胱或直肠破裂;肋骨骨折并发气胸、血胸;肢体骨折可并发大血管、神经断裂等,然后再检查局部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