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儿脾胃虚弱怎么推拿 揉按胃俞

小儿脾胃虚弱怎么推拿 揉按胃俞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推拿方法:用拇指指腹以顺时针方向揉按胃俞50-100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利用推拿手法可以治疗佝偻病吗

佝偻病是婴儿时期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临床上多见于3岁以下的小儿,其中6-12个月之内的乳儿发病率较高。推拿治疗佝偻病的原则是脾胃虚弱宜健脾和胃,肾气不足宜补肾益气。其操作方法如下:

1、脾胃虚弱

①患儿取仰卧位,术者位于一侧,补脾经,运八卦,推三关,运水人土,按摩腹部,揉中脘。取俯卧位,按揉脾俞、胃俞,捏脊。

②方解:补脾经、推三关、揉中脘、捏脊温中健脾,益气补血;运八卦、揉外劳温阳助

运,理气和血;按揉脾俞、胃俞、运水入土健脾助运。

2、随症加减

易受惊惕加揉小天心,揉五指节镇惊安神;形体瘦弱加按揉足三里以调中理气;大便稀加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气;鸡胸,脊柱畸形可在局部加按法、拿法,以疏理筋脉。

3、肾气不足

①患儿取仰卧位,术者位于一侧,补肺经,补肾经,补脾经,推三关,摩腹,揉百会。取俯卧位,揉肾俞、脾俞,捏脊。

②方解:补肺经、推三关益气补肺;补脾经、摩腹、按揉脾俞补脾和胃;补脾经、揉肾俞、捏脊补肾培元;揉百会升提阳气以助诸穴。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推拿法对治疗佝偻病的操作方法。其实对于这种推拿法还是建议到正规的医院推拿中心进行,因为家中可能掌握的穴位不是很准确。

小儿推拿治疗近视眼

小儿推拿治疗近视眼

1、常用方法

1.1、患儿仰卧,家长以两手拇指从印堂开始沿眉向两侧分推至太阳穴处,反复操作1~3分钟。

1.2、患儿仰卧,家长以两手拇指从内眼角经下眼眶轻抹至太阳穴,反复操作10~20次。

1.3、按揉太阳、攒竹、睛明、鱼腰、四白穴,每穴1分钟。

1.4、按揉风池穴10~20次。

1.5、患儿俯卧位,家长以大拇指按揉心俞、肝俞、肾俞穴各1分钟。

2、随证加减

2.1双目干涩,眼眶胀痛者

2.1.1、按揉肾俞、肝俞至2分钟。

2.1.2、按揉百会穴肋次。

2.1.3、常用手法中的(1)要操作3分钟以上。

2.1.4、补肾经、补肝经各300次。

2.2、体质较差,脾胃虚弱者

2.2.1、按揉脾俞、胃俞穴各1分钟。

2.2.2、摩中脘20次。

2.2.3、按揉三阴交穴1分钟。

专家提醒:健康是一种必须的人生投资!呵护孩子的健康,是我们每位家长的天职,推行小儿推拿,用手呵护宝宝健康,让孩子远离抗生素,势在必行。

小儿厌食推拿管用吗

小儿厌食推拿有一定的好处。

厌食症多因喂养不当,或恣意投好,长期偏食,脾胃受伤所致,厌食症是许多脾胃疾病的常见症状,推拿对该病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具体有以下优势:

1.顺应脾胃自我调节之势,使脾胃得到休息,未增加脾胃负担。

2.明显的局部治疗优势。

3.直观的消积导滞。

4.客观的升清降浊。

小儿厌食推拿治则:健脾和胃,益气养阴。

推拿处方:补脾土,补胃经,揉脾俞,揉胃俞,捏脊,平运内八卦,推四横纹,平肝木;偏于脾气虚者,重补脾土,揉脾俞,加推三关,揉外劳,揉关元;偏于胃阴虚者,重清胃经,揉胃俞,加揉板门,揉足三里,揉内劳,清天河水;倘若气阴两虚者,则可交互使用。

方解:脾土,胃经,脾俞,胃俞,捏脊等有健脾胃,促进纳运的作用,其中脾俞,胃俞对调节脾胃功能有较好的效果。平运内八卦,推四横纹,平肝木等以调畅气机,平衡阴阳,以助纳运。另可加摩腹,揉脐等手法直接作用于脾胃,可增强疗效。偏于脾气虚者应加强补气力量,如补脾土,揉脾俞等,加推三关,揉外劳,关元等温热类穴位以温阳益气;偏于胃阴虚者,清胃经,揉胃俞宜重宜久,阴虚多热,故揉内劳,清天河水等以滋阴退热;若气阴两虚,则需气阴双补,可二者同用。

中医如何治疗儿童腹泻

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

健脾利湿止泻。寒湿型温中散寒,健脾化湿;湿热型清热利湿,调气止泻;伤食型消食导滞,健脾助运;脾虚型温阳益气,健脾止泻;脾肾阳虚型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2.基本操作

(1)患儿取家长抱坐位或仰卧位:补脾土300次,推大肠100次,清小肠100次,运内八卦50次。

(2)患儿仍取仰卧位:摩腹5分钟,揉脐及天枢100次。

(3)患儿取俯卧位:揉龟尾100次,推七节骨100次;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3.辨证施治

(1)寒湿泄:补脾土300次,补大肠200次,推三关100次,揉外劳宫100次;揉脐及天枢100次,顺时针方向摩腹5分钟,振腹一分钟;捏脊3~5遍,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膀胱俞,每穴约半分钟;揉龟尾100次,推上七节骨100次。

(2)湿热泄:补脾土100次,清大肠300次,清天河水50次,退六腑100次;逆时针方向摩腹3分钟,揉脐及天枢100次;揉龟尾300次,推下七节骨100次。

兼表证发热者加开天门50次,推坎宫100次,运太阳100次;拿揉风池5~10次,拿肩井8~10次。

(3)伤食泄:揉板门100次,补脾土300次,清胃经100次,清大肠300次,清小肠100次;运内八卦50次,推四横纹50次;逆时针方向摩腹3分钟,摩中脘100次,揉脐及天枢100次;揉龟尾200次,推下七节骨100次。

(4)脾虚泄:补脾土300次,补大肠100次,板门推向横纹100次;逆时针方向摩腹5分钟,振腹一分钟,三指揉脐、气海和关元100次;捏脊3~5遍,按揉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血海、足三里,每穴约半分钟;揉龟尾100次,推上七节骨100次。

(5)脾肾阳虚泄:补脾土300次,补肾水500次;推三关100次,揉外劳宫50次;按揉百会100次;逆时针方向摩腹5分钟,揉脐及丹田100次;捏脊3~5遍,按揉脾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每穴约半分钟;揉龟尾100次,推上七节骨100次,擦命门、八髎,以透热为度。

适宜技术

揉腹:患儿仰卧。术者中指放于神阙、天枢穴,食指放于中脘穴,力度以皮肤凹陷3~5毫米为宜,顺时针方向揉腹5~6分钟。

揉足三里:患儿仰卧,双下肢微屈。术者以两拇指指腹放于患儿两侧足三里穴,力度以皮肤凹陷2~3毫米为宜,左手逆时针、右手顺时针方向旋揉2~3分钟,频率80~100次/分钟。

揉背俞穴:患儿俯卧。术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分别放于脾俞、胃俞、三焦俞,力度以皮肤凹陷1~2毫米为宜,点揉2~3分钟,先左侧,后右侧。

捏脊:患儿俯卧。术者两拇指桡侧缘顶住患儿背部皮肤,余四指放于拇指前方,十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沿两侧膀胱经,先从大杼穴开始向下至下髎穴重复捏提6~9遍,再从下髎穴向上至大杼穴处重复捏提3~6遍,结束治疗。根据年龄、体质强弱不同,调节用力的大小。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7天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临床治疗泄泻,健脾和胃是关键,揉腹(揉中脘、揉神阙、揉天枢)、揉脾俞、揉胃俞、揉足三里,能使脾胃等消化器官的兴奋性提高,增强消化吸收功能。该疗法大优势是不用针药,无痛苦,无毒副作用,患儿依从性良好,便于实施。

推拿主要用于轻型腹泻和慢性腹泻,对于重型腹泻、严重脱水及酸碱平衡失调者应行综合治疗。推拿手法要柔和,不要损伤患儿皮肤,可用葱姜水(葱姜各半)作为介质。注意小儿饮食卫生,合理喂养。腹泻期间,应控制饮食。

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在夏季断奶。添加辅食应采取逐渐过渡方式,注意合理喂养。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以免肠道菌群失调,招致耐药菌繁殖引起肠炎。

支气管肺炎推拿手法 正虚邪恋型支气管肺炎推拿手法

症状:有肺气虚与肺阴虚之别。肺气虚者面色㿠白,动则汗出而喘,四肢欠温,咳嗽无力,喉中痰鸣,发热不甚,舌淡苔薄,脉细,指纹色淡而沉伏;肺阴虚则见低热多汗,咳嗽痰少,咽干唇干,面唇红,舌红苔少或无苔,脉数,指纹淡红而沉。

推拿取穴:肺经,脾经,三关,胃经,精宁,中脘,足三里,涌泉,肺俞,心俞。

推拿手法:

1.患儿取坐位,推拿者坐其对面,以左手握患儿左手,右手依次补肺经,胃经,脾经各300次,推三关300次,按,揉精宁100次。

2.患儿取仰卧位,推拿者站其右侧,摩中脘5分钟,按揉足三里50次,推涌泉100次。

3.患儿俯卧位,推拿者站其左侧,先揉心俞50次,再揉肺俞100次。

小儿推拿治脾胃虚弱

1、常用手法

点揉中脘、天枢穴各1分钟。

顺、逆时针摩脘腹3分钟。

分腹阴阳100次,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

反复捏脊10~15遍。

2、随证加减

脾失健运型:面色少华,不思饮食,或食而无味,拒进饮食,多食或迫食后有恶心、呕吐,脘腹作胀,形体偏瘦,精神状态一般无特殊异常,大小便基本正常,舌苔白或薄腻。

补脾经、揉板门各300次。

顺运内八卦100次。

按揉脾俞、胃俞穴各1分钟。

胃阴不足型:口干多饮,不喜进食,皮肤干燥,缺乏润泽,大便多干结,舌苔多见光剥,也有光红少津者,舌质红。

小时候夜啼出汗多,是脾虚加气虚。腹胀,大便干,口有酸臭味,这些都已经是孩子过食造成的积食了,你这个应当是喂养不当,造成的积食从而引发的脾湿热,吃点百合薏米粥最适用。另外孩子脾虚容易引发易感冒的表象的调理好孩子的脾,一切就会正常了。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家长切记呀!

小儿脾胃虚弱推拿应该怎么做

1、按揉推四横纹

四横纹穴位于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指端分别按揉四横纹穴,约2~3分钟。具有调中行气,和气血,除胀满的作用。

2、按揉推板门穴

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揉板门穴。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也可使用推法,由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可止泻,由腕横纹推向拇指指根能止呕,来回推可调整脾胃功能。

3、推脾经穴

脾经穴在小儿拇指桡侧面。左手中指或无名指夹住小儿左手四指,再以拇指与中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后,直推小儿脾经穴,从拇指指尖推向拇指根,推50~100次,单方向直推,不宜来回推。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

4、腹部按摩

小儿采取平卧位,用右手四指或手掌,在小儿腹部,以脐为中心,作圆周运动。顺大肠方向为泻,适宜大便偏干者;逆大肠方向为补,适宜大便偏稀者;一般多选择顺、逆各半,约按摩50~100次。操作者的手不宜过凉,应温暖。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

小儿推拿对夜啼有用吗

小儿推拿对夜啼有用。

中医理论认为,寒则痛而啼,热则烦而啼,惊则神不安而啼,滞则胃不和而啼,适宜寒,热,惊,滞为本病主要病机。通过推拿相关穴位或部位,以起补脾健中,宁心安神,清心导滞,养血益肝之功,从而缓解小儿夜啼症状。

小儿推拿治疗夜啼具体手法如下:

脾虚脏寒型夜啼推拿

临床症状:睡喜伏卧,腹痛,曲腰而啼,四肢欠温,食少便溏,面色清白,唇舌蛋白,舌苔薄白,脉沉细,指纹青红。

治则:温中健脾,益心宁神。

推拿处方:补脾经,推虎口三关,摩腹,揉运脾俞,膏肓俞,神堂,意舍,揉中脘,食窦。

推拿方解:推虎口三关,有温通周身阳气以祛除脾脏寒气之功,乃“寒者热之”之施;有补脾经,摩腹,脾俞,膏肓俞,揉中脘,食窦,以补脾健中,乃“衰者补之”之治也。摩神堂,意舍,乃益心宁神之用。

心经积热型夜啼推拿

临床症状:睡喜仰卧,见灯光则啼哭愈甚,烦躁不安,小便短赤,或大便秘结,面赤唇红,舌尖红,舌苔白,脉弦,指纹青紫。

治则:清心导滞,宁心安神。

推拿处方:清心经,小肠,天河水,揉小天心,总筋,内劳宫。

推拿方解:清心经,清天河水能泻心经之郁火;清小肠,以导赤而清心经之积热;而揉小天心,总筋,内劳宫,神门,以增其清泻心经郁热,宁心安神之效。

惊骇恐惧型夜啼推拿

临床症状:睡中时作惊惕,唇与面色乍青乍白,紧偎母怀,指纹色青,脉,舌无异常变化。

治则:养血益肝,镇惊安神。

推拿处方:推攒竹,清肝经,揉小天心,五指节,摩肝俞,膏肓俞,魂门,神堂。

推拿方解:对于惊骇恐惧而夜啼者,有推攒竹,清肝经,揉小天心,揉五指节,镇惊除烦之施;肝气虚,肝血不足,血虚魂不守舍,有摩肝俞,膏肓俞,魂门,神堂之治,借膀胱经激发脉气,输布津液,则肝气充,肝血足,魂守舍,心神宁,而无惊恐夜啼之候。

乳食积滞型夜啼推拿

临床症状:夜间阵发啼哭,脘腹胀满,呕吐乳块,大便酸臭,舌苔厚,指纹色紫。

治则: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推拿处方:清补脾经(先清后补),清胃经,大肠经,推虎口三关,摩腹,摩脐,揉中脘,天枢,食窦,章门,膏肓俞,脾俞,位胃俞,推下七节骨。

推拿方解:清补脾经,揉食窦,以健脾利湿退虎口三关,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清利肠腑,以泻热;摩腹,摩脐,揉中脘,天枢,膏肓俞,脾俞,胃俞,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章门乃肝经之腧穴,具养肝益血,疏肝理气之功;且为脾脏之募穴,距健脾益气之效;又为八会穴之脏会,有补养五脏之用,故揉运章门,以其疏肝健脾,补养五脏之功,一可治小儿乳食积滞,而解“胃不和则卧不安”之夜啼,又可防痰湿,痰热之生成,则无疳证,惊风之发。

宝宝厌食推拿多久见效 小儿厌食症推拿功效

脾土,胃经,脾俞,胃俞,捏脊等具有健脾胃,促进纳运的作用,其中脾俞,胃俞对调节脾胃功能有较好的效果;平运内八卦,推四横纹课调畅气机,平衡阴阳,以助纳运。加摩腹,揉脐等手法直接作用于脾胃,可增强疗效、。

小儿厌食症推拿注意

偏于脾气虚者应加强补气力量,如补脾土,揉脾俞等,加推三关,揉外劳,关元等温热类穴位以温阳益气。

偏于胃阴虚者,清胃经,揉胃俞宜重宜久,阴虚多热,故揉内劳,清天河水等以滋阴退热。

若气阴两虚,则气阴双补,可二者同用。

小儿补脾胃推拿手法 揉按脾俞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推拿手法:用拇指指腹以顺时针方向揉按脾俞50-100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功效:揉脾俞能健脾和胃,助运化,消水湿。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乳食内伤,消化不良等症。

推拿可以调理小儿脾胃虚吗

可以。

运用有关推拿方法推拿保健穴位,具有健脾和胃,增强食欲,调理气血,增强抗御疾病能力的作用。并能提高小儿身体素质,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可用于脾胃虚弱,食少吐泻,营养不良等病症。小儿推拿健脾胃的主要手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

补脾经

定位:拇指的螺纹面。

推拿方法:用拇指螺纹面着力,在小儿拇指的螺纹面旋推500次。

推四横纹

定位:掌面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掌关节横纹处。

推拿方法:将孩子四指并拢,家长用拇指指腹从孩子食指推到小指部位,或用拇指指甲分别掐四个指间关节横纹处,推100-200次,掐5-10次。

揉板门

定位:手掌面大鱼际部

推拿方法:家长用拇指在手掌面拇指后边的大鱼际处按揉100次。

逆运内八卦

定位:以掌心为圆心,以圆心到中指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所做的圆。

推拿方法:家长用拇指在孩子手掌的内八卦上按逆时针方向做环形运动100次。

摩腹部

定位:腹部中间,肚脐周围。

推拿方法:小儿仰卧,以掌心置于小儿腹部,做顺时针方向摩腹100次,再做逆时针方向摩腹100次。

揉足三里

定位:小腿外膝眼下四横指(孩子的手),胫骨外侧约1横指处。

推拿方法:家长用拇指指端着力,在小儿外膝眼下方的足三里处按揉300次。

捏脊

定位:大椎至尾骨端成一直线。

推拿方法:先用食指,中指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轻轻按揉2-3遍,暴露脊背,先做常规捏3遍,第4.5遍在肾俞,胃俞,肺俞处各重提一下,最后用双手拇指按揉以上俞穴3-5次结束。

小儿推拿治脾胃虚弱

1、常用手法

点揉中脘、天枢穴各1分钟。

顺、逆时针摩脘腹3分钟。

分腹阴阳100次,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

反复捏脊10~15遍。

2、随证加减

脾失健运型:面色少华,不思饮食,或食而无味,拒进饮食,多食或迫食后有恶心、呕吐,脘腹作胀,形体偏瘦,精神状态一般无特殊异常,大小便基本正常,舌苔白或薄腻。

补脾经、揉板门各300次。

顺运内八卦100次。

按揉脾俞、胃俞穴各1分钟。

胃阴不足型:口干多饮,不喜进食,皮肤干燥,缺乏润泽,大便多干结,舌苔多见光剥,也有光红少津者,舌质红。

宝宝遗尿怎么推拿

小儿遗尿是特指小儿所出现的“尿床”现象,很多家长对于小儿遗尿的问题并不重视,认为不是什么疾病。实际上,小儿遗尿症是小儿因尿液失控而出现的一种失常行为,也可以说是某种疾病引起的一种病理现象,治疗时可以采取推拿疗法,

小儿遗尿分型

下元虚冷遗尿推拿

先天禀赋薄弱,肾气不足,下元虚冷,不能温养膀胱,膀胱气化功能失调,闭藏失职,水道失约,而为遗尿。

由于其他疾病导致脾肺虚损,气虚下陷,不能固摄,而为遗尿。

主证:经常遗尿,甚至一夜数次,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智力迟钝,腰腿酸软,四肢不温,喜暖畏寒,小便频数,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治则:温肾固涩。

推拿处方:补肾经,,揉外劳宫,揉丹田,揉肾俞,揉命门,擦腰骶部。

推拿方解:补肾经,揉丹田,揉肾俞,揉命门,擦腰骶部,温补肾气以壮命门之火,固涩下元;推三关,揉外劳宫,温阳散寒以加强补肾壮阳之力,稳固下元之功。

脾肺气虚型遗尿推拿

由于其他疾病导致脾肺虚损,气虚下陷,不能固摄,而为遗尿。

主证:睡后遗尿,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常自汗出,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则:益气固涩。

推拿处方:补肾经,补脾经,揉外劳宫,揉中极,按揉百会,按揉膀胱俞。

推拿方解:补脾经,补肺经以补脾肺而益气;揉外劳宫,按揉百会以温阳升提;揉中极,按揉膀胱俞以调膀胱气化,固涩水道。

加减:大便溏者加补大肠,揉脾俞;食欲不振者加运内八卦,自汗出者加揉肾纹。

小儿脾胃虚弱推拿图解 分推膻中

定位: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推拿方法:用拇指指腹从膻中向两边分推至乳头处,推30-50次。

相关推荐

小儿厌食推拿管用吗 小儿厌食推拿处方

治法:健脾和胃,益气养阴。 推拿处方:补脾土,补胃经,脾俞,胃俞,捏脊,平运内八卦,推四横纹,平肝木;偏于脾气虚者,重补脾土,脾俞,加推三关,外劳,关元;偏于胃阴虚者,重清胃经,胃俞,加板门,足三里,内劳,清天河水;倘若气阴两虚者,则可交互使用。

小儿推拿化积的手法 脾胃积滞推拿化积手法

主证:不思乳食,食则饱胀,强食则腹痛,甚可呕泻酸臭,平素大便溏泄,或夹乳食残渣,精神倦怠,面色萎黄,舌唇色淡,脉弱,指纹淡红。 治疗原则:补益脾胃,调中健运。 推拿处方:补脾土,补板门,补脾俞,补胃俞足三里,推三关,平肝木,补肾水,外劳,平运内八卦,推四横纹,一窝风。 推拿方义:脾土,板门,脾俞,胃俞,足三里均为脾胃常用穴位,常推之可补中健运,以强壮后天之本, 促进气血的化生而润养五脏;三关为强壮要穴,能温补脾胃,脾胃喜温恶寒,且脾虚多寒证,故配以推三关能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肾水,外劳可补命门之火

小儿鹅口疮的推拿手法有哪些

心脾郁热型鹅口疮推拿 临床症状:口腔舌面满布白屑,面赤唇红,烦躁不宁,叫扰啼哭,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脉滑,指纹色紫。 治则:清解心脾积热。 治法:推脾经,清胃经,清心经,肾纹,小横纹,补肾水,清小肠,分阴阳,水底捞明月,小天心,清天河水,退六腑,凤凰单展翅。 推拿解析:《外科正宗》谓“鹅口疮皆心脾二经胎热上攻”所致,故有清心经,小天心,小横纹,肾纹,水里捞明月,凤凰单展翅,以散熏灼口舌之心火热毒;清天河水,退六腑,分阴阳,以清腑热;《医门补要》谓其病乃“脾胃郁热上蒸”而成,故有推

小儿脾虚推拿手法图解 小儿脾虚推拿的保健功效

小儿脾虚推拿的保健作用主要表现为健脾和胃,增进食欲,增强体质,适宜于调理脾胃虚弱,食少吐泻,疳积等症。

小儿推拿脾胃虚弱手法 丹田3-5分钟

推拿者以拇指指腹轻小儿丹田穴(肚脐下3寸)3-5分钟,或者50-100次。

小儿推拿疳积手法 宝宝疳积推拿处方

治则:消食导滞,健脾和胃。 常用推拿法:掐四横纹,板门,摩腹,捏脊,按足三里。 饮食伤脾者加清补脾胃,清大肠,分推腹阴阳,中脘。 体虚脾弱者加补脾胃,推上三关,中脘,胃俞

婴儿湿疹推拿按摩手法有哪些

小儿湿疹可以推拿以下穴位 按曲池 定位:曲池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推拿手法:推拿者用拇指指腹稍用力旋转按摩曲池穴3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按板门 定位:板门位于双手拇指近侧,在手掌肌肉隆起处。 推拿手法:推拿者用拇指指腹稍用力旋转按小儿的板门穴3分钟。 按血海 定位:屈膝,血海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处。 推拿手法:用拇指指腹稍用力旋转按血海穴3分钟。 按足三里 定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处。 推拿手法:用拇指指腹稍用力旋转按足三里穴3分钟。

小儿呕吐两种按摩方法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1)患儿仰卧,家长以中指先按后中脘穴1分钟。(2)家长将双手拇指分放于患儿剑突两侧的季肋处,然后向两旁分椎1~3分钟。(3)先掐后内关穴1分钟。(4)患儿俯卧位,家长以拇、食、中三指,捏拿脾俞、胃俞穴处肌肉,各15~20次,然后以拇指各按1分钟。 2.随证加减:(1)感受风寒者,常用手法加:①按曲池、合谷穴各1分钟。②推太阳穴50次。③清肺经200次,清大肠200次。(2)脾胃虚弱,神疲乏力者,常用手法加:①补脾经300次,板门300次。②捏脊5~7遍。③按足三里

治疗胃疼的小妙招

胃痛的原因 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总之,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

宝宝胃疼怎么推拿

宝宝胃疼可以采用以下推拿手法: 消导摩腹法 患儿取仰卧位,推拿者用双手掌微屈,紧贴小儿腹壁,先沿正中任脉及两侧足阳明胃经,连推带摩由上腹推摩至丹田部,每次均由上向下进行,用力宜稍沉,但勿使过重,每日进行2遍,每遍上下推摩20次。 作用:具有消食导滞,健脾开胃之功效。适宜于脾胃运化不健,食积而致之胃疼,腹胀诸症,亦可用于通导大便。 温通摩腹法 患儿取仰卧位,推拿者双手合掌,互相摩擦,然后用右手掌紧贴患儿腹壁,左手按于右手被上,以掌心着力,在胃脘部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摩擦,每次40-50圈,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