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心律失常有什么症状 房颤

心律失常有什么症状 房颤

心房颤动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有专家认为,房颤本身并不会危及生命,但可使中风的风险增加5倍,因为它让血液淤积和凝结在心房里。服用稀释血液的药物及射频消融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高血压患者要预防心律失常

高血压患者的危害是很大的,有不少的高血压患者不怎么好好的调理自己的身体,很容易出现心律失常,有的患者长时间的血压很高,就需要注意了,因为高血压预示着心脑血管病,高血压和心律失常有着很紧密的联系。

高血压和心律失常有什么关系呢?可能很多人不是特别了解。其实,心律失常与高血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高血压是各类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血压长期处于一种较高的状态会引起心血管以及心脏的病变,而心脏的病变是导致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原因。高血压如此普遍,高血压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自然也不在少数。高血压合并心律失常会严重加大栓塞的危险,容易并发心血管意外,要特别注意做好预防。

有统计显示,100个房颤病人中9~20个人有高血压,100个高血压中有4~6个人有房颤。高血压经常会引起心房扩大,这是导致心律失常发生的较常见的原因或危险因素。高血压和房颤两者相互影响,并且不会随着一种疾病的消失而另一种不存在,所以患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做好疾病的自我保健和预防。定期复查,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高血压患者平时要要长期坚持将血压控制在相对正常和稳定的范围内,减少各类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一旦发生心律失常一定要及时治疗。房颤是高血压患者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如果心跳加速不及时治疗极易引起房颤,不仅会增加脑梗塞的风险,经常心跳过快还会增加猝死的可能性。一旦发现心率加快无法控制时,高血压患者就不能单纯降压,还需要及时针对心脏供血不足进行治疗。

高血压是一种老年性疾病。老年人多发各种慢性疾病,除高血压外,还有糖尿病,冠心病等等。所以老年人更要注意做好日常护理工作。适宜进行运动有利于降压。有糖尿病、老年患者,较好将锻炼安排在下午或傍晚。而运动的方式,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慢节奏交谊舞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就运动强度而言,每天总运动时间为30到60分钟。

提醒高血压患者,应该有意识的注意心率快慢,心率较好控制在80次每分钟。运动时特别要注意把握运动量,以微微出汗的程度且休息5分钟后心率能降到100次每分钟以下为宜,不要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一旦感觉心跳过快、心慌难受,就要马上到医院就诊。

注意高血压就需要调理好自己的身体,同时要多关注高血压患者自身的保健方法,其实除了高血压这个疾病之外呢,一旦出现心律失常就非常的危险了,因此要多注意预防,尤其是高血压患者要注意预防心律失常。

老人心律不齐怎么治疗

数老年人由甲亢引起的心房颤动,往往会误诊为冠心病所致,如不控制甲亢,就难以控制心房颤动。这类心律失常的治疗还应注意选用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目前常用的药物众多。如能合理地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应当提醒的是,老年人心律失常的治疗一定要在医生的观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己随意用药。这是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容易引起副反应(如奎尼丁易致晕厥);所以使用药物治疗心律失常时务必谨慎,尽量做到安全、有效,剂量不宜太大,服药过程需密切观察。

上文介绍的这些药物,就是专治老年人心律失常问题的。因此,如果你家中老人有心律失常的问题,就可能会需要这些药物的帮助。专家提示心律失常是典型的心脏病症状之一,所以,老人一旦出现心律失常,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最好及时去医院检查和治疗。

风湿心脏瓣膜病的治疗方法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是指风湿性心脏炎遗留下来的以心瓣膜病变为主的心脏病,患风湿性心脏病后风湿活动仍可反复发作而加重心瓣膜损害。约一半病人以往无明显风湿热病史。

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

风心病并发的心律失常中以房颤较常见。近20年统计,发生心律失常者占全部风心病的31%,几乎全部见于二尖瓣病变,其中以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较多见,约占39%,其余依次为单纯二尖瓣狭窄、二尖瓣联合瓣膜病变和二尖瓣关闭不全,分别约占27%、20%和14%,而主动脉瓣病变则无一例。

按病变分析,以二尖瓣狭窄最多见,可高达75%;晚期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伴有明显左房增大者,亦常发生房颤。房颤发生与患者年龄、左房大小和病变轻重有关,年龄较大者,房颤较多见;左房壁肌有中度以上纤维化者,约80%发生房颤,如左房壁肌有广泛纤维化,100%发生房颤。

房颤时,心排血量可下降20%~25%,约2.5%~4%的房颤患者可突然死亡。在二尖瓣病变中,其它心律失常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扑、房性早搏等。

心悸能彻底治愈吗

心悸有部分是可以治好的,还有一部分心悸是正常人有的,比如紧张或敏感的人,通过情绪的释放还是可以好的,还有像有些是因为心律失常,有早搏的,还有房颤,通过药物的治疗有治好的,但是有部分的心律失常,有心脏结构原因引起,心脏的病变引起,就难以治好。

如何预防心率失常

心脏是生命的原动力,如果它跳得太快、过慢或忽快忽慢,人体可受不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约有1200万人受到心律失常的困扰,一半以上是老年人,他们经常会有心慌、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

为何老年人容易患心律失常呢?首先,随着年龄增长,机体衰老等生理变化会对心脏的传导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易发生传导障碍和病窦综合征及心房颤动等。

其次,老年人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循环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等,这些疾病都会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也更容易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

再者,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较低,窦房结功能可能存在障碍,在应用对心脏传导系统有影响的药物时,比年轻人更容易出现副作用,导致心律失常。

对于老年人,采取以下措施能够尽量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1.不要忽视定期体检,很多心律失常患者没有心慌、胸闷等典型症状,是在体检时才发现心律失常的。而暂时没有症状的心律失常对身体一样有害,会伤害心脏或引发脑卒中,在严重疲劳状态下可能突然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2.发现心律失常后,要按医嘱进行治疗,且不可随意选药,或者病情稍有好转就自行停药,应向医生咨询后再做决定。

3.运动要适量。对心律失常患者而言,绝不是运动量越大对身体越好,要本着“量力而动”的原则,不可勉强运动或活动过量。中老年人宜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较柔和的运动。

4.避免突然受到冷或热的刺激,小心感冒,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过低。

患者需长期口服抗心律失常药吗

口服抗心律失常药是长期预防心律失常的措施之一,但并非唯一措施。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更重要的是按照有关指南对患者综合治疗。急性心律失常发作后是否需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取决于心律失常本身的性质和发作的频度。对恶性心律失常,如确有反复发作可能,应采取预防措施。首选植入埋藏式起搏除颤器。在此基础上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如无条件植入,应用药物预防。对其他心律失常,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决定是否用药物预防。如症状明显(要肯定的确是心律失常引起,而非焦虑,非特异的症状),可用药控制。对于新发的心房颤动,在未确定发作频度前,一般不建议立刻开始长期使用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

房颤常发生于心脏疾病患者

房颤是目前成年人中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临床上,房颤患者轻者会心慌、胸闷或乏力,严重者可以产生头晕、胸痛、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甚至晕厥等症状。房颤也是发生脑栓塞的主要原因。房颤的病因有哪些?

一般说来,男性患房颤的几率多于女性,二老年人患病几率多于年轻人,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10%.房颤时,心房的频率约为300-600次/分搏动(激动),远远高于正常值60-100次/分。尽管并非所有的心房搏动都传给心室,但房颤患者的心室频率一般都较正常人快,初发者频率常常可以在每分钟100至200次,同时节律也不规则。

房颤的病因:

房颤常发生于原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近年来,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冠心病已经逐渐成为主要病因。先天性心脏病和肺源性心脏病,以及心脏外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等,也是发生房颤的原因。此外,房颤也可能发生在没有任何基础心脏疾病的健康人身上。过度疲劳、情绪激动、低氧、酒精中毒(包含各种兴奋剂) 及严重创伤等情况下,都有可能发生房颤。

房颤的治疗:

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是房颤治疗的目标。遗憾的是,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总体有效性不高。胺碘酮(又名可达龙)是最常用的药物,1年后房颤控制率为50%-65%,且随着时间推移效果减弱;胺碘酮的全身副作用较明显,需要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和胸片。电复律治疗,是通过电击消除心房的异常电活动从而恢复正常心律。但这仅仅是一种暂时的缓解治疗,并不能根除房颤,只能作为急救用。房颤也可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但由于手术创伤大,一般仅在合并有其他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时才进行。

知道了导致房颤发生的病因,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重视房颤,避免疾病的危害。

窦性心律失常有什么危害

心律失常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很多正常人也会出现心律失常,但是这不表示心律失常没有危害,我们可以忽视它的存在。特别是本身存在器质性心脏疾病的患者,如果出现心律失常,很可能会并发其他的疾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1、心律失常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患者容易并发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颤,但心房颤动同时也是诱发心力衰竭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各种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以及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均可诱发心力衰竭。

2、心律失常可能会导致心绞痛

各种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以及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均可诱发心肌缺血,导致心绞痛、心肌梗塞。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周围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3、心律失常可能会导致栓塞

主要见于房颤患者,由于房颤持久使心房内血液淤滞,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部分血栓脱落可引起体循环的动脉栓塞,以脑栓塞最为常见。房颤患者极易发生脑梗塞,不仅发生比例增加5倍以上,而且中风后遗症的治疗难度更大。再者,房颤形成的血栓可随血液流到全身各处,还可以导致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需要截肢)、肠动脉栓塞(肠坏死)、肾动脉栓塞(血尿、肾衰)等。

4、心律失常可能会导致猝死

猝死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室颤动、未经治疗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室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室停搏、预激综合征等所引起的心脏停跳。

5、心律失常的其他并发症

除以上介绍的并发症之外,心律失常还可能导致其他的并发症,比如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甚至猝死。

相关推荐

高血压患者要注意预防心律失常

高血压和心律失常什么关系呢?可能很多人不是特别了解。其实,心律失常与高血压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高血压是各类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血压长期处于一种较高的状态会引起心血管以及心脏的病变,而心脏的病变是导致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原因。高血压如此普遍,高血压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自然也不在少数。高血压合并心律失常会严重加大栓塞的危险,容易并发心血管意外,要特别注意做好预防。 统计显示,100个房颤病人中9~20个人高血压,100个高血压中4~6个人房颤。高血压经常会引起心房扩大,这是导致心律失常发生的较常

心律失常症状 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心脏搏动在房室传导过程中被异常地延迟或阻滞称为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漏搏感、心悸、头晕,心绞痛、疲乏等症状,严重者引发脑缺血,阿斯综合症,甚至猝死,多见于冠心病、心肌炎,心血管慢性退行性病变等。

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主因

每个人的一生中几乎都会经历心律失常,更多见于病变的心脏。轻度心律失常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对人体不产生危害;少数严重心律失常因发生突然,救治成功率低,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心律失常预防和诊治的主要问题是,多数人“不认识、不重视、不治疗”,民众对心律失常这一常见疾病的知晓率严重低下,治疗率和控制率更低。归咎原因主要:中国各地医疗水平参差不齐,宣传教育不完善,从而人们对心律失常的认识普遍不足,并且产生了两种偏差或称两个极端,一种是过度紧张,从而造成过度治疗;更多、更严重的是未予足

老年性心肌缺血的症状

(1)ST段低压程度相同而持续时间长、发作次数多:老年心肌缺血发作时ST段低压程度与中青年人无明显差异,分别为1.8±0.6mm和1.7±0.6mm,但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0.3±8.4min)明显长于中青年人(7.5±6.1min),人均阵次也明显高于中青年人。这可能与老年人冠脉病变较重、痛阈值升高及心肌退行性变关。随着ST段低压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及发作频率增加,心肌缺血检出率降低,而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升高。这是常见的老年心肌缺血的特点。 (2)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多:也是常见的老年心肌缺血的特

暴饮暴食可导致心律失常

首先,随着年龄增长,机体衰老等生理变化会对心脏的传导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易发生传导障碍和病窦综合征及心房颤动等。其次,老年人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循环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等,这些疾病都会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也更容易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再者,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较低,窦房结功能可能存在障碍,在应用对心脏传导系统影响的药物时,比年轻人更容易出现副作用,导致心律失常。 对于老年人,采取以下措施能够尽量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1.不要忽视定期体检,很多心律失常患者没心慌、胸闷等典型症状,是在体

出现心律失常别太紧张

心律失常并非都要治疗 什么样的心律失常需要治疗,什么样的心律失常不需要治疗呢?心律失常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每个人都可能发生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心律失常的机会更多。心脏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其性质并不一样,些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并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而些则属于病理情况,需要针对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发病进行治疗,或对心律失常本身进行治疗。对于一些严重而危及生命的情况,还需尽早采取措施积极救治。 心律失常症状是多种多样的,是否需要治疗,还得看自觉症状的轻重。的人早搏时感觉心悸、心前区不适,但没

心律失常的特点

小儿因处于生长、发育的最旺盛时期,心脑的生理(如心肌细胞传导系统、起搏系统)处于逐渐发育健全的时期。因此,其发生心律失常以下几个特点: (1)初生时易发生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症候群等,以1岁以内婴儿多见,随着年龄增长,发育日臻而自行消失。 (2)新生儿期窦性心律极不稳定,婴儿期易发生阵发性心动过速。 (3)如胚胎发育中,房室结区及房室束不相互连接,导致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 (4)小儿心律失常中以窦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其次为异位心律,第三是传导阻滞。窦性心律失常中以窦性心动过速居首位,

心律失常需要治疗吗

心律失常的治疗应根据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来判断是否需要治疗。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液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无心脏器质性病变者,可暂时不用药物治疗。 若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的心律失常,则需要及时就医。

心脏瓣膜病的治疗方法哪些

瓣膜心脏病其致病微生物是A型溶血性链球菌。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卫生条件差的地区较易发病。该病的临床表现因不同的病种而差别。最常见的症状是活动后心慌、气促、胸闷,反复咳嗽及头晕等。严重者咯血、晕厥、心前区痛、浮种、腹水等。晚期患者可因左、右心功能衰竭或心脏骤停而猝死。 患者既往风湿热病史。体检心前区可闻及心脏杂音等。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O),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化验检查对诊断帮助。心电图、X线胸部平片、心脏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检查能明确诊断。 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

心律失常需要住院吗

心律失常应根据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来判断是否需要住院治疗,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液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临床表现,无心脏器质性病变的,不需要住院。 若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的心律失常,则需要及时就医住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