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疾病特点
传染病的疾病特点
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传染病的分类尚未统一,有人按病原体分类,有人按传播途径分类。传染病的预防应采取以切断主要传播环节为主导的综合措施。
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他人的途径)及易感者(对该种传染病无免疫力者)。若能完全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即可防止该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各种传染病的薄弱环节各不相同。在预防中应充分利用。除主导环节外对其他环节也应采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各种传染病。
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
空气传染
有些病原体在空气中可以自由散布,直径通常为5微米,能够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做长距离的移动,主要藉由呼吸系统感染,有时亦与飞沫传染混称。
飞沫传染
飞沫传染是许多感染原的主要传播途径,藉由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喷出温暖而潮湿之液滴,病原附着其上,随空气扰动飘散短时间、短距离地在风中漂浮,由下一位宿主因呼吸、张口或偶然碰触到眼睛表面时黏附,造成新的宿主受到感染。例如:细菌性脑膜炎、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结核、麻疹、德国麻疹、百日咳等等。由于飞沫质、量均小,难以承载较重之病原,因此寄生虫感染几乎不由此途径传染其它个体。
粪口传染
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卫生系统尚未健全、教育倡导不周的情况下,未处理之废水或受病原沾染物,直接排放于环境中,可能污损饮水、食物或碰触口、鼻黏膜之器具,以及如厕后清洁不完全,藉由饮食过程可导致食入者感染,主要病原可为病毒、细菌、寄生虫,如霍乱、A型肝炎、小儿麻痹、轮状病毒、弓型虫感染症(T. gondii),于已开发国家也可能发生。有时,某些生物因体表组织构造不足以保护个体,可能因接触患者之排泄物而受到感染,正常情况下在人类族群中不会发生这种特例。
接触传染
经由直接碰触而传染的方式称为接触传染,这类疾病除了直接触摸、亲吻患者,也可以透过共享牙刷、毛巾、刮胡刀、餐具、衣物等贴身器材,或是因患者接触后,在环境留下病原达到传播的目的。因此此类传染病较常发生在学校、军队等物品可能不慎共享的场所。例如:真菌感染的香港脚、细菌感染的脓包症(Impetigo)、病毒在表皮引起增生的疣,而梅毒的情况特殊,通常是健康个体接触感染者的硬性下疳(chancre)所致。
性传染疾病包含任何可以藉由性行为传染的疾病,因此属于接触传染的一种,但因艾滋病在世界流行状况甚为严重,医学中有时会独立探讨。通常主要感染原为细菌或病毒,藉由直接接触生殖器的黏膜组织、精液、阴道分泌物或甚至直肠所携带之病原,传递至性伴侣导致感染。若这些部位存有伤口,则病原可能使血液感染带至全身各处。
垂直传染
垂直传染专指胎儿由母体得到的疾病。拉丁文以“in utero”表示“在子宫”的一种传染形式,通常透过此种传染方式感染胎儿之疾病病原体,多以病毒、和活动力高的小型寄生虫为主,可以经由血液输送,或是具备穿过组织或细胞的能力,因此可以透过胎盘在母子体内传染,例如AIDS和B型肝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虽较罕见于垂直感染,但是梅毒螺旋体可在分娩过程,由于胎儿的黏膜部位或眼睛接触到母体阴道受感染之黏膜组织而染病;且有少数情况则是在哺乳时透过乳汁分泌感染新生儿。后两种路径也都属于垂直感染的范畴。
血液传染
主要透过血液、伤口的感染方式,将疾病传递至另一个个体身上的过程即血液传染。常见于医疗使用注射器材、输血技术之疏失,因此许多医疗院所要求相关医疗程序之施行,必须经过多重、多人的确认以免伤害患者,于捐血、输血时,也针对捐赠者和接受者进一步检验相关生理状况,减低此类感染的风险,但由于毒品的使用,共享针头的情况可造成难以预防的感染,尤其对于艾滋病的防范更加困难。
传染病有哪些特征
传染病的主要特点是:有确定的病原体,较强的传染性,并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传染病流行的过程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乏任何一个要素,都无法造成传染病的流行。想要预防一种传染病,除了需要搞清楚这种传染病的三要素外,还需要进一步搞清楚该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和治疗方法,如果可能,再研制出有效的预防性疫苗。
至于传播途径,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种病原体的传播能力。常见的传播途径有:
1.呼吸道传播:病原体会较为稳定的存在于空气中的气溶胶或飞沫,在其他个体呼吸入后发生感染,如麻疹、结核病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等。
2.消化道传播:人群通过食用或使用病原体污染食物、饮水和餐具等获得感染, 如甲型肝炎,伤寒,细菌性痢疾和霍乱等。
3.血液、体液传播:这类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病人的血液或/和体液中,通过使用被污染的血制品、分娩、性交等传播,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等。
4.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个体之间直接或间接接触而获得传染,如血吸虫病,钩虫病,流行性感冒、破伤风等。能通过接触传播的病原体往往同时存在其他的传播方式。
5.虫媒传播:有些病原体可以感染吸血节肢动物,如蚊子,人虱,白蛉和蜱虫等,可通过这些虫子叮咬不同个体而造成传播。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有疟疾,黑热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等。
6.母婴传播:又叫垂直传播,是胎儿在母体内或者在分娩过程中感染母体病原体的传播方式,常见的传染病有乙型肝炎和艾滋病等。
遗传病的特点
遗传病,主要是遗传物质——由DNA构成的基因和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
基因异常称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称染色体畸变,因此,遗传病也可定义为主要由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引起的疾病。可遗传病未必都是代代相传的疾病,它有先天性、家族性、罕见性、终生性四大特征。
“先天性”是指遗传病大多数“与生俱来”,但并非全部。但要特别注意划分“先天”“后天”的界线。遗传学上只把存在于精子、卵子和受精卵中的因素看作“先天性”因素。包括整个胚胎期间的各种宫内因素和胎儿出生后的各种环境因素,都是“后天性”因素,由这些因素引起的疾病,都是“后天性疾病”。例如,在妊娠期间,孕妇受到某些病毒感染、接受X光线照射或服用某些能引起胎儿畸形作用的药物,都有导致胎儿异常的危险,习惯上把这类胎儿异常全都划入“先天性异常”之列。但根据遗传学标准,这些疾病不属于遗传性疾病,甚至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先天性疾病”。只有把由精子、卵子或受精卵的缺陷所引起的疾病称之为“先天性疾病”,这个意义上的“先天性”,是大多数遗传病的一大特征。
疾病的“家族性”,是指某种病在患者家族中的发病率比群体中的平均发病率高。“家族性”是大多数遗传病的另一特征。例如,某些视网膜母细胞瘤是遗传性的,还有遗传性甲状腺肿和家族性结肠息肉等。但是,同一家族中出现几个甚至多个同种疾病的患者,未必能说明该病具有遗传性。例如,结核和肝炎有可能累及数名家族成员,但这是传染而不是遗传,发病者是受到同种有害环境因素的伤害所致。
绝大多数直接由遗传决定的典型的遗传病,都是罕见甚至极罕见的疾病,故“罕见性”是典型遗传病的又—特征。即使在遗传病中属于发病率最高之列的“先天愚型”,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也仅六百分之一左右。至于由遗传基因缺陷引起的先天性代谢缺陷病,发病率常低到数十万分之一。但是,这里说的“罕见性”,是就某种单独的遗传病而言,若就所有遗传病的总体而言,就决非“罕见”了。已知的人类遗传病多达3550种,所以遗传病的总发病率相当可观。这就是当前世界医学界对遗传性疾病予以特殊关注的原因之一。
遗传性疾病的“终生性”指它至今还无法根治,基本上“一病定终身”。因为遗传病的根本病因在于遗传物质的缺陷,而至今尚无纠正有缺陷的致病基因或染色体的有效办法。但随着“遗传工程”技术的发展,根治遗传病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不久将来它将变为现实。
胃癌病人会传染吗
一、胃癌会不会传染?
专家指出,胃癌不会传染,不具备传染性,它是由于胃上皮细胞自身发生恶变、无限增殖引发的疾病;而传染病指的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可以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进行相互传播的一种疾病,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而相应的胃癌却并没有此类特性。
二、如何判断胃癌会不会传染?
专家提醒说,判断胃癌会不会传染可以从胃癌和传染病的区别进行,像病原体、传染性和流行性三种传染病的特点,胃癌都不具备。
此外,我国法定的三十八种传染病中并没有胃癌,所以,患者及其家属不必担心胃癌是否具有传染性。
上述内容为大家介绍了胃癌疾病会不会传染,大家看了以上的介绍后,应该知道胃癌会不会传染了吧。其实不管胃癌会不会传染,大家都要做好预防该病的措施,如果患上了胃癌也要尽早的进行治疗和护理。
遗传病主要特点
遗传病是因遗传基因或遗传物质的改变导致的疾病。遗传物质只能在有血缘关系的成员中传递,并且受累个体可能在受精卵时期即已获得了致病基因,保持到终身。因此遗传病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家族聚集性。即家族中有多个成员患病,或者一对夫妇反复生育患同样病的病孩。
②垂直传递性。遗传病只在血缘亲属中自上代往下代传递,无血缘的家族成员不受影响。血缘亲属中也不能横向传递,如哥哥不能传给弟弟。
③先天性。这些基因大多可能在胚胎期已经发挥了致畸的作用。遗传病患者大多在母体内即已患病,很多遗传病患者在出生前或出生之时就有明显症状或畸型。
④终身性。终身性意味着两点:
其一,对大多数遗传病还缺乏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一旦病情发生,很难彻底纠正或根治;
其二,主要是指无法改正患者的致病基因。患者通过饮食控制、内外科技术及当今发展起来的基因治疗技术,在某种程序上可以改善甚至完全纠正临床症状,但是其致病基因仍保持终身,并通过生殖传给子女。
银屑病的症状 银屑病疾病特点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发作和顽固性的疾病,目前来说尚不能完全根治,只有少数患者可以治愈,多数病人经过治疗后可以控制。其发病状态可呈现出现皮疹加重和减轻,甚至消退的交替规律性现象。
由于银屑病皮肤损害影响美观,大多数患者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然而这种不良情绪可以进一步的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神经——免疫系统使病情进一步的加重,结果可造成恶性循环。
传染性软疣疾病的护理要点
1、当发现皮肤出现丘疹,要到医院诊治,得到及时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住此病的蔓延。
2、由于本病具有接触传染性,搔抓以后可在正常皮肤处出现新的软疣而造成皮损,因此应劝告患者尽量不要搔抓,如为小儿患者,可在临睡前将小儿的双手稍加约束,或戴手套,以免在睡眠中抓破皮肤, 造成到处蔓延。
3、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洗澡勿用搓澡巾搓澡, 以免损伤皮肤,引起病毒感染,造成自体接种。要勤换内衣,公共场所不和他人共用生活用品,尽量不到消毒不严格的公共浴池、游泳池去,减少间接感染机会。
4、消毒内衣,在进行治疗的同时,要经常把内衣、床单、毛巾煮沸消毒,或用能杀灭病毒的消毒液浸泡,如将“84”消毒液配成1份原液加200份清水的浓度,浸泡衣物5~10min,并经常翻晒患者的贴身物品,以达到彻底根治的目的。
5、此病可通过性传染,要杜绝不洁性交和其他性乱行为。
6、治疗后的前3~5天,最好不洗澡,保持创面干燥,只将内衣换下消毒,并用0.5%碘伏每天3次消毒创面,防止感染。
7、 注意生活细节,搞好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贴身内衣。
心脏病是传染性疾病吗
先天性心脏病属于一种由于母亲在怀孕早期(8周)患病毒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感冒、风疹病毒感染等)、酗酒、妊娠早期不良用药,(如使用孕酮类药物、抗惊厥类药物等)以及高原缺氧而导致的胎儿心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先天性心脏发育畸形的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不属于遗传性疾病。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先天性心脏病有共同基因缺失。亲属中有一个患先天性心脏病,则其他人患病机率上升3倍,两个成员患病则机率上升6倍。
专家表示,先天性愚型约百分之五十的患者有先天性心脏病,其中心内膜垫缺损和室间隔缺损分别百分之三十;房间隔缺损占百分之十一。
相信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已经了解到了先天性心脏病是不传染的。但是,专家提醒,一旦孩子患上了先心病,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避免病情出现恶化,否则将有可能导致患儿失去手术机会,较好终危及到生命。以上就是今天的介绍,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其它的疑问,欢迎直接进行在线咨询,他们将会给出更加全面的解答。
传染病的疾病特点
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传染病的分类尚未统一,有人按病原体分类,有人按传播途径分类。传染病的预防应采取以切断主要传播环节为主导的综合措施。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他人的途径)及易感者(对该种传染病无免疫力者)。若能完全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即可防止该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各种传染病的薄弱环节各不相同。在预防中应充分利用。除主导环节外对其他环节也应采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各种传染病。
痢疾是传染病吗
痢疾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发病率高。痢疾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轻型、慢性痢疾和健康带菌者易被忽视。传播途径以粪、口感染为主,卫生习惯不良的小儿易患本病。小儿慢性菌痢多具潜隐性、非典型性和迁延性,不易被发现,故易在小儿群体中流行。人被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可以再发。受寒、疲劳、饮食不当、营养缺乏、肠菌群失调等因素皆可降低对本病的抵抗力。食物型传播:近年来食物型暴发较以往多见。痢疾杆菌在蔬菜、瓜果、腌菜中能生存1~2周,并可在葡萄、黄瓜、凉粉、西红柿、布丁等食品上繁殖,所以食用生冷食物及不洁瓜果可引起菌痢发生。带菌的厨师和用痢疾杆菌污染食品做凉拌冷食等,常可引起菌痢暴发。 水型传播:痢疾杆菌污染水源可引起暴发流行。若病人与带菌者的粪便处理不当,水源保护不好,被粪便污染的天然水、井水、自来水未经消毒饮用,常是引起菌痢暴发的根源。 日常生活接触型传播:主要通过污染的手而传播,这种生活接触是非流行季节中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如桌椅、玩具、门把、公共汽车扶手等,均可被痢疾杆菌污染,若用手接触上述污染品后,即可带菌,如果马上去抓食品,或小孩有吸吮手指的习惯,就会把细菌送入口中而致病。 苍蝇传播:苍蝇有粪、食兼食的习性,极易造成食物污染,不少地区观察到痢疾的流行与苍蝇消长期一致。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
1、只要体内有一个致病基因存在,就会发病。双亲之一是患者,就会遗传给他们的子女,子女中半数可能发病。若双亲都是患者,其子女有3/4的可能发病,若患者为致病基因的纯合体,子女全部发病。
2、此病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的概率相等。
3、在一个患者的家族中,可以连续几代出现此病患者。但有时因内外环境的改变,致病基因的作用不一定表现,一些本应发病的患者可以成为表型正常的致病基因携带者,而他们的子女仍有1/2的可能发病,出现隔代遗传。
4、无病的子女与正常人结婚,其后代一般不再有此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什么特点
1、遗传特点: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临床表现为连续遗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隔代遗传。伴Y染色体遗传 就是只有男性患病母系遗传 也就是只要母亲患病,子女都患病。
2、根据口诀:
在高中的和生物课上,我们都学过生物遗传的一个口诀。
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有种生无为显性,生女正常为常显。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
3、无法判定时遵循:
显性、伴性两优先原则判断出显隐性后,一般优先考虑伴性,若不符合伴性遗传的两个口诀即为常染色体遗传。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
1、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短,通常为1-3日。
主要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发病急,发热、乏力、头痛及全身酸痛等症状明显,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轻,偶有腹泻、腹痛等肠胃不适症状。
预后:单纯的流感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病程一般在一周左右,预后良好。但是,患流感期间人们的抵抗力下降,其它致病菌的感染机会大为增加,易并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原有慢性心肺疾患和老年患者预后较差,可能因心衰和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人群普遍易感,以10-20岁的青少年为主。
主要临床表现:突发性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少数病例病情严重,病程进展快,救治不当易导致死亡。
预后:流脑的治愈率达到95%以上,一般死亡病例多为暴发型,短期内死于严重休克或脑疝,普通型病儿早期采用适应药物能够彻底治疗,并发症和后遗症很少见,对不典型病例或诊断不及时,又延误了正确治疗,易发生后遗症,因此小儿患流脑后,一定要彻底治疗。
3、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感人群为1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潜伏期为12~25日,通常为18日。
主要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发病1至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除腮腺肿胀外,还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预后:预后良好,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4、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没有麻疹疫苗前,麻疹是一种普遍发生的儿童传染病;相关疫苗发明后,麻疹的发病率已经大大降低。麻疹的潜伏期为7至18日,通常为14日。
主要临床表现:感染初期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柯氏白斑);3至7日后皮肤会出现斑丘疹,通常由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4至7日,亦可能长达3个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现脱屑。
预后:无合并症时预后良好,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脑部会受影响,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5、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风疹的易感者多为5岁以上的儿童,潜伏期一般是2周左右,有的可超过3周。
主要临床表现:以发热、全身皮疹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一般较轻,病程短,往往不大引起家长的重视。
预后:风疹预后良好,得过风疹的人能够获得持久免疫力,并发脑膜炎、血小板减少所致颅内出血引起死亡者少见。但妊娠初3个月内的妇女患风疹,其胎儿可发生先天性风疹,引起死产、早产及各种先天性畸形,预后严重,故必须重视孕妇的预防措施。
6、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疱疹病毒的一种)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主要是儿童,潜伏期为10~24日,通常为14~16日。
主要临床表现:患者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出现轻微发烧、疲倦和软弱无力;斑疹出现后数小时即转化为丘疹、疱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一般典型水疱皮疹约历时16天,由于皮疹先后,分批出现,因此在出疹第23天内,在病人身上同一部位可见到各阶段的皮疹(即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同时存在。
预后:水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在10日以内可自愈,无后遗症,病后可获终身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