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骨病其实很流行

骨病其实很流行

久站久坐

小心:压迫神经、血流不通

白领族、上网族、教师、警察、学生等久站久坐人群是颈、腰椎病的高发人群,由于长期久站久坐,过度压迫颈、腰部神经系统,导致血液流通不畅,容易形成颈、腰椎病。由于现代人生活习惯的

改变,如长期用电脑、长时间开车以及运动和学习强度加大,骨科疾病正在向年轻化发展。临床中,一些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只有10多岁,18~30岁年龄段的年轻人也不少。

酷爱运动

小心:运动过度、伤筋动骨

运动可以活络筋骨,然而过度运动又不会防护往往会损伤筋骨。比如,很多女性朋友都喜欢做瑜伽来减少脂肪,如果练习方法不得当,很可能造成韧带拉伤、软骨撕裂或内分泌紊乱等后果。做瑜伽时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的柔韧度、平衡性等综合素质,选择适合自己的姿势和动作。此外,脊柱、关节的活动都是一定限制范围的,运动时不应盲目挑战高难度动作,否则很可能会损伤关节,造成肌肉拉伤。

很多人喜欢做仰卧起坐,然而频繁仰卧起坐很容易造成腰骨损伤。由于运动过度、训练过度、跑鞋不合脚,或者身体结构和运动的生物力学不足都会造成跑步损伤。运动前没有充分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够,腰部活动不当,腰部负荷较大的运动过度都会引起肌腱或是韧带疲劳性损伤。

其实,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是预防骨关节疾病的第一步,只要留意,很多运动能够损伤都是可以避免的。

夏天贪凉

小心:长期受寒、关节易损

除了使用电脑、开车等原因外,一些生活中不经意的做法,也容易引起骨科疾病。如进入夏季,一些人耐不住酷热,晚上睡觉整晚开着空调或电风扇。由于人体在进入睡眠后抵

抵抗力下降,这时寒冷容易侵袭人体,使骨关节等受寒。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对骨关节的损坏。因此,最好是在温度降下来后,立刻关掉空调,等热的时候再打开。

醋有什么作用 抑菌杀菌

醋有很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能有效预防肠道疾病、流行性感冒和呼吸疾病。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1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现况

1.1两种不同的流行趋势特点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部分寄生虫病上升或下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流行趋势〔2〕。近年全国大量调查资料与过去对照表明:溶组织内阿米巴、姜片虫、蛔虫、鞭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好转,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农村城市化,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方面减少了感染机会,南方部分地区仍有感染高的情况。相反,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囊虫、肝吸虫、并殖吸虫)和棘球蚴病,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流行程度加重,流行区在不断扩大,主要是缺乏预防基本知识,健康教育环节薄弱,卫生监督跟不上,另外,流动人口增加给卫生管理也增加了难度。

1.2总体人群感染情况和庞大虫种对人健康的威胁1988~1992年,我国各地在卫生部领导下,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国开展了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3〕。全国共抽样726个县,2848个点,用统一标准、检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全国共调查1477742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632%(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除外),其中原虫、吸虫、绦虫、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依次为:10.315%、0.573%、0.195%、59.022%。海南省感染率最高达94.735%,最低的黑龙江省为17.521%。

1988~1992年全国共查出人体寄生虫61种,包括第一批公布的56种,后又确认的5种。许隆祺等复习我国历年来至1997年8月有关文献,认为在我国寄生的原虫、蠕虫和其他动物已达230种,其中原虫38种、蠕虫122种(包括吸虫54种、绦虫16种、线虫35种、铁线虫6种、棘头虫3种、涡虫1种以及环形动物门的蚯蚓5种、水蛭2种)〔4〕、软体动物门的蛞蝓3种、舌形动物门的舌形虫3种、刺胞动物门的水螅纲1种、节肢动物门蛛形纲19种、昆虫纲44种〔5〕。在调查的虫种中,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蛔虫、鞭虫、蛲虫等5种,属全国性分布。

必须指出,广大人民健康仍然受到庞大寄生虫的威胁。估计全国蛔虫感染人数为5.31亿〔3〕;钩虫感染者为1.94亿;鞭虫感染者为2.12亿。估计全国有包虫病人40万~45万,囊虫病人约300万。尚有近三分之一流行县、市未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长江流域的湖区和云南、四川两省的大山区防治难度很大,非近期所能控制(详见本文“血吸虫病”一节)。

1.3感染率高低与人群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的关系目前,我国人体感染寄生虫的总感染率和多数虫种感染率结果都显示了女性高于男性的性别分布特点。究其原因,可能与在寄生虫感染率高的农村人口中,男性职业变化与受教育程度均高于女性有关。虫种的人群感染调查,在年龄分布上是5~14岁儿童为多种寄生虫高发人群。职业分布特点是许多职业都有其高感染虫种,如蛔虫感染是学生最高(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钩虫、肝吸虫感染是半农半商的菜农感染最高;鞭虫感染率是渔民最高;贾第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和带绦虫是牧民和半牧民最高〔6〕。至于寄生虫感染的民族分布特点,主要是由各民族居住地区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的差别所决定的。

1.4寄生虫感染的地理分布特点和规律疟疾和黑热病是虫媒传染病,其地理分布基本上与传播媒介按蚊和白蛉分布一致。但是,一种虫媒病的传播媒介,在不同流行地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在一个地区的一种虫媒病,其传播媒介可能只有一种,也可能有数种。如有数种时,其中有主要媒介和次要媒介。现已查明单纯间日疟流行于北纬33°地区。北纬25°~33°地区为非稳定性中、低疟区,以间日疟为主,恶性疟存在,偶见三日疟。北纬25°以南地区属高疟区,其中山区为高疟区,平原为中、低疟区,恶性疟较多见,间日疟次之。此外,还有天然无疟区,包括西北和华北的荒漠干旱地区,西南的高寒地区和华北的山区。

麻疹疫苗应急接种管用吗

在某种传染病开始流行或有流行趋势时,为控制疫情蔓延,对一定的易感人群实施突击性预防接种,称为“应急接种”。应急接种疫苗可以使人群中的免疫水平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达到预防、控制或终止疾病传播的目的。例如:2009年全球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我国从5月份发现病例到流行最高峰的11月份,共经历了7个月。流行开始后,我国立即生产了新型的H1N1流感疫苗。2009年9月开始在全国实施应急接种,仅仅3个月,流感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最终遏制了H1N1新型流感在我国的流行。因此,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实施应急疫苗接种是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最好方法。

并非所有疫苗都适合应急接种。可以用于应急接种的疫苗应该是:起效快,能在短时间内诱导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疫苗的安全性高,普及接种副反应发生率低,不会导致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疾病加重。如:流感疫苗、麻疹疫苗、白喉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流脑多糖疫苗、甲型肝炎疫苗、水痘疫苗等。

目前在大厦内工作的大多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儿童时期都接种过麻疹疫苗,随着时间延长,体内的麻疹抗体逐渐减少,又成为麻疹的易感人群,所以才会被麻疹病毒感染。目前未发病者应急接种1针麻疹疫苗后,会很快刺激体内免疫系统的免疫记忆细胞,再次发动麻疹抗体的产生,抵御麻疹病毒感染。因此,麻疹流行期间应急接种麻疹疫苗可以直到迅速控制疾病流行的效果。

黄热病在什么季节比较流行

黄热病的流行趋势

黄热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春季和秋季为高发期,可在人群中引发爆发性的流行,如著名的1793年费城黄热病大流行。目前,黄热病流行于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旅行者中亦有病例报道。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约有20万例患本病,人群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

艾滋病流行病学

病原学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分为1型和2型。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流行HIV-1。HIV-1为直径约100~120nm球形颗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核心包括两条单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所必须的酶类,含有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HIV-1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导致病毒耐药的重要原因。HIV-2主要存在于西非,目前在美国、欧洲、南非、印度等地均有发现。HIV-2的超微结构及细胞嗜性与HIV-1相似,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HIV-1相比明显不同。

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对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低。对热敏感,56℃处理30分钟、100℃20分钟可将HIV完全灭活。巴氏消毒及多数化学消毒剂的常用浓度均可灭活HIV。如75%的酒精、0.2%次氯酸钠、1%戊二醛、20%的乙醛及丙酮、乙醚及漂白粉等均可灭活HIV。但紫外线或γ射线不能灭活HIV。

流行病学

1.流行概况: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新感染270万,全年死亡180万人。每天有超过7000人新发感染,全世界各地区均有流行,但97%以上在中、低收入国家,尤以非洲为重。专家估计,全球流行重灾区可能会从非洲移向亚洲。中国CDC估计,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全年新发感染者4.8万人,死亡2.8万人。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我国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

艾滋病相关公益2.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3.传播途径: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①性行为: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②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③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④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肤移植和器官移植)。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恋者、静脉吸毒者、与HIV携带者经常有性接触者、经常输血及血制品者和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

如何预防流行性腮腺炎啊

1、个人卫生习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四勤一多”: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身体、多喝水。这是常见的腮腺炎的预防方法。

2、如发现异常症状,及早治疗。一旦发现孩子患疑似流腮的情况,有发热或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有利于早期诊治。

3、接种疫苗。流行性腮腺炎是疫苗可预防性疾病,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方法,儿童应按时完成预防接种,1.5岁接种一针,6岁接种一针。15岁以下儿童均可接种。目前有麻腮疫苗、麻风腮疫苗。

4、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出行要慎重。这也是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方法,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出门时,应戴口罩,尤其在公交车上。

咔血有哪些表现

咯血伴有发热,多见于肺结核、肺炎、肺脓肿、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支气管癌等。

咯血伴胸痛,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肺栓塞、肺结核、支气管癌等。

咯血伴呛咳,可见于支气管癌、支原体肺炎等。

咯血伴皮肤黏膜出血,可见于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咯血伴黄疸,多见于钩端螺旋体病、大叶性肺炎、肺梗塞等。

口角炎接吻会传染吗 接吻还会传染什么病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结核、流行性非典型性肺炎。

消化道传染病:霍乱、细菌性痢疾、脊髓灰质炎、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

血液传染病:艾滋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

体表传染病:急性结膜炎、沙眼。

相关推荐

对2000年艾滋病流行情况的估计如何

世界卫生组织分析,1993年全球有1500万人感染艾滋 病病毒,其中发病的人不到1/5,表明艾滋病的蔓延在地球上 仍处于初期阶段,高峰期尚未到来。 世界卫生组织还估计:到2000年全球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将达3000万~4000万,艾滋病患者达800万~1000万,可能 有600万人死亡。一些非洲国家的艾滋病患者人数将增加两 倍,而在东南亚、拉丁美洲,尤其是加勒比地区患病人数也将 不断增加。到2000年,新感染的亚洲人将比非洲人多。艾滋 病患者也会大为増加,估计未来1〇年内,仅在目前15个艾滋 病蔓延最严重

黄热病疫苗注意事项 接种人群

根据国际卫生检疫规定,凡是进入或者途径黄热病流行区或者自然疫源地的人均需要接受黄热病疫苗的接种。

春季宝宝怎么预防感冒 远离感冒患者

春季传染病流行季节,许多引起感冒的病毒在空气中循环,家长尽量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如大商场、影剧院和娱乐场所,以免染上各种呼吸道疾病或传染病。

葡萄干泡醋能减肥吗 预防肠胃疾病

醋酸具有较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另外葡萄干当中也含有你丰富的果酸,将葡萄干泡醋食用之后能有效的预防肠道疾病、流行性感冒和呼吸疾病。

出境旅游当防黄热病

近年来,我国出境旅游人数不断增长,特别是今年春节长假,出境旅游人数上升约50%。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出境旅游莫忘防病。比如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就报告了秘鲁等43个国家黄热病正呈地方性流行,前往黄热病流行地区和国家的所有旅行者都应接种黄热病疫苗。 何为黄热病 黄热病是由感染黄热病病毒的蚊子叮咬易感人群传播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大多数感染者症状较轻(轻型),约15%的感染者症状较重(重型)。 重型分三期。 急性期:突然发病伴发热、头痛、肌痛、恶心呕吐,大约3天。 缓解期:退热及症状减轻,约持续24小时。 中毒期:

如何知道疫苗接种成功 观察患病情况

一般来说,宝宝接种疫苗前后8天左右就可以产生免疫力,—个月时免疫力水平最高,以后便逐渐降低。如果2周后,宝宝不患接种疫苗所能预防的那种传染病,特别是在流行季节或周围有这种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宝宝仍没有被传染上,说明疫苗的效果很好。

黄热病是什么样的疾病 黄热病的流行趋势

黄热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春季和秋季为高发期,可在人群中引发爆发性的流行,如著名的1793年费城黄热病大流行。目前,黄热病流行于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旅行者中亦有病例报道。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约有20万例患本病,人群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

孕妇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病毒

众所周知,病毒会对胎儿造成严重危害。 对策: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孕妇不要涉足传染区域,少去公共场所,少与病毒感染者接触。在医务岗位上工作的孕妇,须注意加强自我防范。

吃大葱有什么好处 杀菌

杀菌主要是大蒜辣素的作用,另外葱还含有挥发性精油,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在冬春季呼吸道疾病流行时,还有在空调房里待太久的人,吃些生葱有一定的排寒气、杀菌、保护呼吸道作用。

胎停有什么症状 避免染上流行疾病

有一些传染疾病,不但会造成胎死腹中,而且即使胎儿存活,也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在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以避免被传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