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定义为高血压
怎么定义为高血压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在第七版内科学上是这么定义的,是以血压升高为主的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通常也称为高血压病。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严重影响其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脏器的功能衰竭。高血压的定义为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毫米汞柱,在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仍旧提出高血压的定义不变。
正常血压是多少范围 血压多少算高血压
高血压诊断指标: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高血压和正常血压之间还有段数值,处于这段数值的人属于高血压的高风险人群,目前没有造成靶器官损害,血压依旧可定义为正常,若出现了器官性的损伤,即可定义为1级高血压。这个阶段的人需要注意调节,可慢慢保持或慢慢恢复。
高血压青少年肥胖相关性疾病之一
心内科门诊偶有青少年患者因血压升高看病,一部分合并肥胖。据统计,青少年高血压的患病率约为3.5%,肥胖的青少年远比正常体重的青少年患有高血压的概率高。青少年高血压的定义依据年龄略有不同。对于年龄≥18岁的青少年,2次测得血压>140/90mmHg即为高血压;对于年龄不足18岁的青少年,高血压被定义为血压超过同年龄、性别、身高段血压的第95百分位数(120-140/80-90mmHg不等)。高血压前期则被定义为>120 /80mmHg。国外有调查显示,肥胖的青少年男孩中,约30%合并高血压或高血压前期,肥胖的青少年女孩中,这一比例为23%-30%。高血压前期的青少年中,每年约7%会发展为高血压。在我国,由于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有增多趋势,青少年高血压的比例也有升高的趋势。
肥胖患者脂肪细胞功能异常,可以在各种刺激下异常分泌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如瘦素,抵抗素、脂联素等,促进血管和全身胰岛素抵抗,自主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功能障碍等,最终引起高血压。
长期摄入过多的盐(主要源于加工食品、快餐)与高血压密切相关,摄入过量的盐不仅可以升高血压,而且可以导致儿童的肥胖,主要原因为摄入过量的盐后会口渴,继而摄入过多的含糖饮料。部分儿童和青少年有肥胖的家族史。
对于青少年肥胖相关性高血压,不仅要明确高血压这一诊断,还应该对高血压进行危险分层,同时评估是否存在高血压相关靶器官损害(如左室肥厚、微量蛋白尿、颈动脉内中膜的增厚)。国外有研究证实,约30%-40%肥胖的高血压儿童和青少年合并左室肥厚,而左室肥厚被认为是高血压儿童和青少年的重要心血管危险因素。颈动脉内中膜的增厚与肥胖和左室肥厚密切相关。
青少年高血压的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的干预和降压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的干预主要为:减轻体重、有氧运动和饮食方式的改变。①减轻体重:减重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可以改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体重指数(BMI)降低10%,短期内血压就可以降低8-12mmHg。因减重比较困难,容易失败,因此,基于家庭生活的干预措施显的颇为重要。②有氧运动:坚持有氧运动3-6个月后,收缩压可有效降低6-12mmHg,舒张压可降低3-5mmHg,运动不仅可以降低血压,长期坚持还可以控制体重。推荐每日静坐的时间限制在2小时以内。③饮食改善:对于所有合并高血压的青少年,均推荐改善饮食结构。控制盐的摄入量对于肥胖青少年的高血压治疗有重要作用,应避免或减少含盐的加工食品或速食。盐摄入量减少54%,收缩压约降低2.47mmHg,这一数值对于群体而言有较大的意义,尤其考虑到终身摄入过量盐对血压造成的不良影响。有人认为,限盐同时富含多种营养元素(钙、镁、钾等)的饮食比单纯限制盐量的饮食更有益于高血压的治疗。此外,新鲜水果、蔬菜、纤维素、奶制品的摄入也利于青少年血压的控制。
对于以下青少年高血压患者,应考虑降压药物的使用:2级高血压、症状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相关靶器官损害、糖尿病以及尽管采取上述非药物措施血压仍持续高者。降压药物的种类和成年人类似: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以及利尿剂。对于合并慢性肾脏疾病者,基于保护肾功能、减少蛋白尿、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可选用ACEI或ARB;对于合并糖耐量异常者,应避免使用影响糖耐量的降压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对于合并左室肥厚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保护心脏功能。单一降压药,每日服用 1次可以降低血压最佳;若须1种以上降压药物,应考虑患者的依从性。
对于患有高血压的青少年患者,生活方式的管理、血压控制固然重要,但切记:定期复查也很重要,须在医生的帮助下确认血压是否达标、服药依从性、监测药物副作用(服用利尿剂须监测电解质,服用ACEI或ARB须监测肾功能)以及是否出现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等。
高血压的定义
遗憾的是,对此问题尚无简单的答案。对一个特定个体异常的血压升高,最好定义为高血压状态。例如,在10岁时血压130/80mmhg,即被认为是高血压,此血压值超过95%的同龄者。一般情况下,内科医生认为30岁以上血压高于140/90 mmhg,65岁以上血压高于160/95 mmhg的患者为高血压患者。
按病人的血压水平分类: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危险呈连续性相关,高血压的定义是人为的。我国四次修订高血压定义,与目前国际上两个主要的高血压治疗指南的血压分类基本一致。1999年2月出版的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亦将高血压定义为: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与jnc-ⅵ指南相一致。who/ish指南委员会的专家认为“期”有指病程进展阶段的涵义,而目前仅按血压水平分类,不反映病程,故用“级”而不用“期”。
除以1、2、3级(与前一版who/ish指南中的轻、中、重相对应)取代jnc-ⅵ中的1、2、3期;将临界高血压列为1级亚组,将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单独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将收缩压140~149mmhg,舒张压<90mmhg列为临界性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外,两个指南的分类标准相同。其中who/ish指南强调,患者血压增高,决定应否给予降压治疗时,不仅要根据其血压水平,还要根据其危险因素的数量与程度;“轻度高血压”只是与重度血压升高相对而言,并不意味着预后必然良性。本指南基本上采用《1999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的分类标准。它将18岁以上成人的血压,按不同水平分类如表1。
类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
理想血压
正常血压
正常高值130~139 85~89
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 90~99
亚组:临界高血压140~149 90~94
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180≥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90
亚组:临界收缩期高血压140~149<90
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属不同级别时,应按两者中较高的级别分类;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服抗高血压药,血压虽已低于140/90mmhg,亦应诊断为高血压。
按病人的心血管危险绝对水平分层: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决策不仅根据其血压水平,还要根据下列诸方面:(1)其他危险因素的存在情况;(2)并存的临床情况如糖尿病、心、脑、肾血管病;(3)靶器官损害;(4)患者的个人、医疗等情况。为了便于将危险性分层,who/ish指南委员会根据“弗明汉心脏研究”观察对象(年龄45~80岁,平均60岁)的10年心血管病死亡、非致死性脑卒中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资料,计算出某几项因素合并存在时对日后心血管事件绝对危险的影响,列于表2。
按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及并存临床情况的合并作用将危险量化为低危、中危、高危、很高危四档。每一档既反映疾病的绝对危险。各档内又因患者的危险因素的数量与严重性还有程度的不同。
低危组:男性年龄<55岁、女性年龄<65岁,高血压1级、无其他危险因素者,属低危组。典型情况下,10年随访中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15%。临界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尤低。
中危组:高血压2级或1~2级同时有1~2个危险因素,病人应否给予药物治疗,开始药物治疗前应经多长时间的观察,医生需予十分缜密的判断。典型情况下,该组患者随后10年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约15%~20%,若患者属高血压1级,兼有一种危险因素,10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约15%。
高危组:高血压水平属1级或2级,兼有3种或更多危险因素、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损伤患者或高血压水平属3级,无其他危险因素患者属高危组。典型情况下,他们随后10年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约20%~30%。4.2.4很高危组:高血压3级同时有1种以上危险因素或tod,或高血压1~3级并有临床相关疾病,典型情况下,随后10年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最高,达≥30%,应迅速开始最积极的治疗。
高血压危象是什么
高血压危象是在高血压的基础上,周围小动脉发生暂时性强烈收缩,导致血压急剧升高的结果。高血压危象(Hypertension crisis)包括高血压急症(Hypertensive urgency)及亚急症(Hypertensive urgency)。高血压急症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疾病发展过程中,在一些诱因的作用下血压突然和显著升高,导致病情急剧恶化,同时伴有进行性心、脑、肾、视网膜等重要的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高血压急症包括高血压脑病、颅内出血(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子痫等。而收缩压或舒张压急剧升高,无靶器官急性损伤者则定义为高血压亚急症。
虽然在概念上看起来,高血压急症和高血压亚急症的区别在于靶器官是否出现急性损伤。但是需要强调的是,靶器官损害并非是区别高血压急症与高血压亚急症的唯一判断标准。
高龄产妇是多大年纪呢
医学上定义为35岁以上就为高龄孕妇。但目前人们的整体身体素质都有提升,个人认为40岁之前,都不算高龄了。
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级 二级高血压是什么
高血压是指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
人群中血压水平呈连续性正态分布,正常血压和血压升高的划分并无明确的一个界限,高血压的标准是根据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来鉴定的。目前我国的血压分类和标准主要如下:
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大于等于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高血压一级,也就是轻度高血压,它的定义是血压140-159,和(或)舒张压90-99毫米汞柱。
二级高血压就是中度高血压,收缩压在160-179之间,舒张压和(或)100-109毫米汞柱。
女性的生育期到底有多长
高龄妇女的定义目前尚未完全统一,有人认为应将35岁以上的吸烟妇女定义为高龄妇女,或年龄40岁以上的不吸烟和血压体重均正常的妇女为高龄妇女。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35岁以上的妇女占整个育龄妇女的30%。一般妇女的生育期为15-49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妇女的生育期还将推迟,就目前情况而言,妇女35岁以后还有15年左右的生育期。
至于能不能生,会不会影响孩子的质量(有无出生缺陷),高龄产妇的危险性,都是有概率问题,就不好一概而论了。
怎么定义为高血压 高血压压差大怎么办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的压差值称为脉压差,正常值约为40毫米汞柱。 当压差大于60毫米汞柱,则称之为压差过大。 反正影响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因素都可影响脉压差。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首先明确有无引起脉压差的相关疾病,比如说主动脉关闭不全、主动脉硬化、甲亢、严重贫血、风湿性心脏病、部分先天性心脏病与高血压等。
当患者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时,可使动脉壁弹性减弱、收缩压下降,从而舒张压降低。 像部分长期患高血压的患者,可使心肌超负荷运转,从而造成心脏扩大或主动脉关闭不全。部分有甲亢或者是严重贫血的患者也会造成脉压差过大。
治疗方法上, 对于老年人,因为血压调节功能减退的患者。 降压药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量,可选用时效比较长、降压比较稳定、副作用比较少、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的药物。 除了药物治疗以外,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上应低盐,低脂饮食,避免精神刺激, 控制体重,并且适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