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报告单上的息肉是怎么回事
肠镜报告单上的息肉是怎么回事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结肠息肉的检查率越来越高。肠息肉,是指一类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性质前通称为息肉。一般来说,息肉是由于起源于黏膜的细胞生长聚集形成的,形似一团肉球。更多关于肠息肉的问题可以参考肠息肉的健康问答。
肠息肉无论大小都应切除
肠癌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这些人若从未做过肠镜,建议做一次肠镜检查。近年来,肠癌的生存率非常高,若能及时发现和及早治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在我国,早期发现的患者不到10%,这与肠镜筛查不足有关。
一旦发现肠内有息肉,无论是哪种都应切除。对于小于2厘米的良性息肉,可以直接在肠镜下切除;大于2厘米的息肉,若无法在肠镜下切除,可先取组织标本做病理检查,确诊息肉是否有癌变的可能,改日在腹腔镜下做切除手术。若有癌变可扩大切除范围。
不少人排斥做肠镜检查,担心检查时因牵拉肠道引起不适甚至疼痛。其实,可以选择做无痛肠镜检查。
防复发,定期肠镜+饮食清淡
施章时主任提醒说,有肠息肉的病人,并不是切掉息肉就万事大吉,必须坚持随访。约1/3的肠息肉是多发性的,在原部位摘除息肉后,别的部位还可能长出新的息肉,因此肠息肉的复发是无法预防的。曾经有过结肠息肉病史者都应该遵医嘱复查,争取早期发现病变。
同时,肠息肉的复发与生活习惯有关。如果切除后仍食用肥腻的食物,也可诱发肠息肉。建议肠息肉患者饮食宜清淡,少吃煎炒、油炸、烈酒等不易消化和刺激的食物,多吃新鲜水果与蔬菜。一般以柔软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切记不要酗酒抽烟,坚持适当运动。
溃疡性结肠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慢性细菌性痢疾
常有急性细菌性痢疾史,抗菌药物治疗有效,粪便培养分离分离出痢疾杆菌,结肠镜检时取粘液脓 性分泌物培养的出性率较高。
2.慢性阿米巴痢疾
病变主要侵犯右侧结肠,也可累及左侧结肠,结肠溃疡较深,边缘深切,溃疡间粘膜正常。粪便或结肠镜取出的分泌物中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3.血吸虫病
在流行病区有疫水接触史,粪便检查可见血吸虫卵,孵化毛蚴阳性。直肠镜检在急性期可见直肠粘膜有黄褐色颗粒,活检压片或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血吸虫卵。患者常伴肝脾肿大。
4.结肠癌
多见于中年以后,肛门指诊常能触到肿块,粪潜血常阳生,X线钡剂灌纤维结肠镜检,有鉴别诊断价值。
5.肠易激综合征
粪便有粘液但无脓血,可有便秘和腹泻交替,常伴腹痛、腹胀、肠鸣及全身神经官能症,各种检查无明显品质病变发现,症状与情绪、精神状况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本病易与慢性菌痢混淆诊断。二者均为慢性脓血便,肠镜为慢性炎症,尤其对未发现肠粘膜质脆易于出血、腺体排列异常和隐窝脓肿,钡灌肠未发现结肠袋改变等较为特异病变,仅见慢性炎症或“毛刺或锯齿状”阴影时更易误诊。作者曾对16例慢性脓血便,肠镜报告为“慢性结肠炎”,钡灌肠示“毛刺或锯齿状”阴影,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者进行研究发现6例为慢性菌莉,均为多次(3~6次)加强的松激发(大便培养前口服强的松3日,每日40mg)后大便培养出弗氏痢疾杆菌者应引以为戒。其他尚需鉴别者有:肠结核、缺血性结肠炎、伪膜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结肠息肉病、结肠憩室炎等。
肛门息肉检查
肛门息肉可以通过肠镜检查来发现。引起肛门息肉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炎症刺激,假如炎症没能得到治疗消除,肛门息肉是可能会反复发作的,因此建议患者在治疗肛门息肉后3~5年要做一次肠镜检查,尽早发现是否有病变,避免发生癌症。
另外,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验血等方法也是能检查肛门息肉的,建议有家族病史的患者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检查,排查疾病,避免癌变。
如果日常生活没有炎症、也没有家族病史,可以通过是否有肛门息肉症状来判断自己是否有可能患上肛门息肉,尽快前往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
肠镜检查多久后可以拿到结果
一般肠镜检查完成后在 10 分钟左右就可以拿到肠镜结果,但是肠镜报告的结果并不包括病理的结果。病理活检的结果一般病理科在 1 周左右单独出一个报告。
直肠息肉不做手术可以好吗
1.直肠息肉是必须做手术治疗的,一般吃药是不容易治好的,这种手术是一个很小的手术,没有外伤,就是和做肠镜似的,在肠镜下就切除了,出血很小,人也很少有痛苦,但是得住院进行手术和治疗,一般术后三天基本上就可以出院了。如果你坚持不手术,一般预后是不好的。
2.直肠息肉临床表现主要有间断性便血,血染与粪便之外,鲜血,量不多。若息肉位置低,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外,呈现红色,樱桃状,便后多能自行回缩。若并发感染或溃疡时,可出现粘液血便.里急后重等直肠刺激症状。息肉病因在直肠内布满息肉,可出现腹泻,带血性粘液便,引起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贫血等。要不要做手术得要医生检查了才能确定,医生跟你说得要做手术,就是说明患者的情况要手术。
3.直肠息肉是指直肠内壁突起的肿物,一般较软,可单发或多发,包括腺瘤儿童型息肉、炎性息肉及息肉病等,较常见的有直肠腺瘤和幼年息肉。直肠息肉必须通过科学的一起检查,确诊后再实施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不可能治愈直肠息肉。直肠息肉最好是手术切掉,因为息肉有恶变的可能性,手术切下后可以取息肉标本送病理检查,确定下性质,一般息肉是良性的,但做个病检放心些。息肉是可以在电子肠镜下切除的,而且一般都是采用这种手术方式,创伤小,一般做好高频的息肉切除术前准备后,再在高频的下切除息肉,息肉切除术后6小时禁食水,观察有无腹痛及便血,手术一般较安全。
结肠多发性腺瘤型息肉是什么
结肠多发性腺瘤型息肉和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总称,是根据触诊、结肠镜观察或X线钡餐灌肠检查而作出的临床诊断。结肠息肉临床表现不一,早期可无任何症状,一般临床表现可有腹痛、腹泻、便血、大便中可含有粘液,或伴有里急后重感。息肉大小不等,可以为带蒂的,也可以为广基的;可以分布于结肠、直肠的某一段,也可以累及全结肠和直肠;可以为单个或分散分布,也可为很多息肉聚集在一起。
从广义上来讲,任何突出于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都可称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仅仅是粘膜局限性隆起。应该说,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不是癌肿,不会危及生命,它可小至芝麻、绿豆,直径仅几毫米,也可大至核桃,直径有2—3厘米,数量从1个至数个不等。平时最多见的息肉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前者与大肠炎症反应有关,后者则由于结肠粘膜表面细胞更新的不平衡引起。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对腺瘤性息肉,必须有所警惕,它一般不会自行消失,如果长久存在于肠腔内,则有恶变的可能。
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得了炎症性息肉,一般无须特殊处理,每隔1—2年作一次结肠镜随访即可。小的腺瘤性息肉,可通过肠镜下电凝方法直接切除,较大的有蒂息肉(一般直径大于2厘米),可在肠镜下先用金属钛或尼龙线结扎其根部,然后用电凝切除,病人无须受开刀之苦。
胃镜检查后应注意的事项
1、未行胃粘膜活检者,检查后禁水1小时,2小时后方可进食。之所以如此要求,是因为咽喉粘膜麻醉作用消失前进水进食,可能误入气管引起呛咳。
2、胃粘膜活检者,术后4小时方可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防止粗糙食物或刺激性食物引起活检处出血。
3、胃溃疡伴出血的病人,经过止血治疗及胃粘膜活检后要求禁食4-6小时,然后进流质或半流质,同时应服用云南白药等止血药巩固疗效。尽早行抗溃疡治疗。最好能住院治疗。
4、检查后1~2日内可能有短暂的咽喉痛和异物感,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很快就会缓解,也可口含碘含片或漱口水以减轻症状。
5、胃镜活检后或行胃息肉摘除后,要注意观察大便的颜色,如为柏油样便则提示出血。应及时到医院复诊。如突然剧烈腹痛伴板状腹和肌紧张,常提示胃穿孔导致腹膜炎,应及时返院。
6、一般未行胃粘膜活检者,当日即可取得胃镜报告单。如果行粘膜活检者,需2~3日病理报告后方能取报告单。
7、凡行胃镜检查者,在检查后均应持报告单到消化专科一门诊就诊或咨询。因为患者本人往往难以看懂胃镜报告单,而胃镜医生一般没有时间进一步的说明。
以上七点就是对刚做完胃镜患者的建议,患者应按照自身的情况,对号入座,若有与上述症状相似之处,应上医院进行进一步确诊,对于日常需注意的地方应多加注意,确保胃部不受二次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