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分型在白血病诊断中的作用
免疫分型在白血病诊断中的作用
免疫分型是根据细胞表面标志,进行细胞系列和亚群的识别。它能区分白血病细胞起源,划分细胞分化发育阶段,对提高白血病分类的准确性进行预后评估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白血病免疫分型需要选择一组单克隆抗体.这些抗体针对白细胞分化抗原,与细胞系列相关,并在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出现较早。如髓系单克隆抗体为CD33、CD13,T淋巴细胞有CD2、CD3、CD4、CD7、CD8,B淋巴细胞有CD19、CD20、CD22;红系细胞有GPA;巨核细胞则为CD41、CD42等等。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白血病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其抗原表达不遵循正常细胞分化发育的规律而表现出各种抗原表达紊乱,因此迄今为止尚无一种表面抗原是白血病细胞所特有的,它只是反映分化发育的阶段和系列特异性,正常血细胞有的白血病细胞也有。所以免疫表型不能单独用于诊断白血病,必须在形态学的基础上,综合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才能准确做到白血病分型。
如何减少白血病的治疗费用
第一、尽管费用昂贵 但初诊时全面评估的费用不能省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疾病,患者一旦诊断往往需要立即治疗,费用高昂,多数患者存在费用不足情况。于是,尽量节省费用就成了必须面对的难题。建议患者从一开始就要和医生尽可能的多多沟通,了解诱导缓解及缓解后治疗的整个治疗安排。只有全面了解治疗程序和治疗内容才可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流程。绝对不能节省的费用是刚刚诊断时需要进行的全面评估,包括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染色体分析及特殊基因异常等检查。这样才能确定患者本人的危险程度,才能合理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才能避免走弯路,才能选择最优化治疗方法。
第二、白血病要定期复诊、多次治疗
白血病患者需要多次住院治疗,因而,或多或少对白血病有所了解,对治疗方案和药物有所了解,因而,部分自主性很强的患者会在诊疗过程中坚持自己的片面理解,并提出要求。固然,在诊疗活动中,多多沟通和提出自己的意见很重要,但是告诫患者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而非看病如同进超市一样随意“点菜”,指导医护的工作。临床问题非常复杂,化疗和治疗方案需要随着患者的不同情况、治疗的不同时期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不可能一种化疗方案用到底,同样的治疗方案对不同病人,同一病人不同时期可能带来不同的治疗反应和疗效及副作用。随意改变就诊时间,随意决定出院时间,往往增加了并发症发生的机会。这样的片面理解和固执往往适得其反,增加了风险,降低了控制疾病的机会,最终后悔莫及。
第三、家人要精心护理才能减少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白血病病人发病和化疗过程中及化疗后的一段时间里,身体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重要器官的功能受到影响,机体免疫力往往显著降低。所以,极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最常见的合并症是感染,出血。正常人具有完整的皮肤黏膜等天然防线,同时,具有强大的细胞和体液免疫能力,所以抵抗力强。受白血病细胞和化学药物的影响,白血病患者的抵抗能力非常低下。这时,由于正常细胞被白血病细胞替代,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同时伴随着体液免疫的下降,所以天然屏障往往是这些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因而,口腔、皮肤,肛门,穿刺部位等地方的护理和清洁就显得极其重要。护理得当,可以大大降低感染和出血的风险,反之,大大增加了危险,因而发生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检测与诊断
体格检查可见增大的肝脏和脾脏,皮肤青紫(瘀斑)及出血现象(瘀点、紫癜等)。
白细胞(WBC)计数异常。
全血细胞计数(CBC)提示贫血及血小板计数偏低
骨髓穿刺结果示细胞数增加(细胞过多)以及淋巴母细胞增加。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也可能改变以下检验项目的结果:
T(胸腺内生成的)淋巴细胞计数
细胞表面抗原研究(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平台)
1、骨髓象:骨髓涂片,细胞化学。
2、免疫分型:根据白血病细胞表面不同的分化抗原,采用单克隆抗体及流式细胞仪,可以诊断ALL并将其分为不同亚型。
3、生化检查:多数病人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并且与白血病细胞负荷及预后相关。白血病细胞负荷较大的病人常见血尿酸水平升高,白血病细胞浸润肝、肾可引起肝肾功能的相应改变。
4、外周血:绝大部分患者在诊断时有贫血,外周血涂片分类以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为主,可占10%~90%,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减少,但要注意有15%左右的患者外周血涂片找不到原始或幼稚淋巴细胞,而骨髓象可见大量的白血病细胞。这是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检查诊断方法之一。[1]
白细胞分化
现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分类依赖于许多特殊的复杂的检验,如免疫表型、核型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TdT)的活性。综合这些检验项目的结果可获得精确的分子学诊断,从而有助于指导制定治疗方案并较准确地预测可能的预后。
例如,一些白血病细胞中存在染色体异常。那些含有费城染色体或 t(4;11)易位的患者趋向于不良预后,但是强力疗法和早期骨髓移植可能优先推荐。其它基因(如TEL/AML1重排)预示着很好的预后。
肿瘤的中医治疗可取么
这是一个让很多中国人纠结的问题,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中药的一些方剂在治疗肿瘤和癌症方面肯定是有效的,但是不是按照中医的理论生效,会不会有其他的不良后果,那就需要进一步评价了。中医中药中肯定存在可以治病的宝藏,或许治疗癌症的未来就在中医药中,但是我们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认识。我们都知道著名的砷制剂(砒霜)治疗M3型白血病已经成为标准的治疗方案,M3型白血病在砷制剂广泛使用以前,是恶性化程度很高的病,医生们几乎束手无策,而中国的陈竺先生通过符合现在临床医学的试验证明联合用砷制剂和化疗药物能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效果,并采用致死剂量进行临床治疗,对m3型白血病治疗达到了极好的效果。而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很早就有"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指"有其病,用其药",即便是毒药,也可以治病,并非只有害处。可以看出对疾病的诊断就变得非常重要,西医的明确诊断,结合中药的对症治疗,是可以对某些明确的癌症进行治疗的。还有,就是中医中药很大程度上是在调节免疫能力,而免疫力是抵御肿瘤最重要的...
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
白血病这种血液系统疾病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治疗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白血病这种疾病的治疗上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为此我们应该为努力治疗白血病这种疾病而总结相关的临床经验,但是今天专家在这里阐述的是白血病这种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1.血象 血红蛋白、血小板进行性减少,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或减少,分类可见原始或幼稚细胞。
2.骨髓象 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重要方法,骨髓涂片有核细胞大多数是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也有少数为增生活跃或增生减低。增生的核细胞主要是原始细胞和早期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原始粒细胞Ⅰ型+Ⅱ、原单+幼单或原淋+幼淋)>30%可诊断为急性白血病。
白血病细胞的形态一般与正常原始及幼稚细胞不同,细胞大小相差甚大,胞浆少,胞核大,形态不规则,常有扭折、分叶、切迹或双核等。核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数目多、核分裂象多见。核浆发育不平衡,胞核发育往往落后于胞浆。胞浆内易见空泡,胞浆出现Auer小体是急性非淋白血病诊断的重要标记之一。骨髓中其他系列细胞减少,巨核细胞增生显著减少或缺如(除M7外),红系细胞增生明显抑制(降M6外)。
3.细胞化学染色 白血病的原始细胞有时形态学难以区分,可借助细胞化学作出鉴别有条件应做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基因分型。
以上就是我们专家阐述的白血病这种疾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相关的工作,但是需要我们临床注意的就是白血病的患者需要给予保护性治疗,因为患有这种血液病的患者身体的抵抗力是很低下的,为此我们应该在临床上给予患者最好的护理措施。
患了白血病的种类有哪些
一、一般类型白血病:
1、 急性白血病
淋巴细胞型:第一型(l1);②第二型(l2);③第三型(l3)。
非淋巴细胞型:①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②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③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④粒-单细胞白血病(m4);⑤单核细胞白血病(m5);⑥红白血病(m6);⑦巨核细胞白血病。
2、慢性白血病
①淋巴细胞白血病;②粒细胞白血病;③粒-单核细胞白血病;④单核细胞白血病。
二、特殊类型白血病:
1、低增生性白血病;
2、淋巴肉瘤白血病;
3、组织细胞(网状细胞)肉瘤白血病;
4、浆细胞白血病;
5、多毛细胞白血病;
6、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7、嗜碱粒细胞白血病;
8、难分型的急性白血病等。
异型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
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是因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及病毒性肝炎、风疹、麻疹、腮腺炎、乙型脑炎、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病毒性感染。
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不一定就是淋巴细胞白血病。比如,有一种叫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的疾病,就可以出现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甚至达20%~30%。(参考值为<10%)。这种病为EB病毒感染,多数是经唾液感染,可以通过检查血液中EB病毒的抗体来证实感染的存在。其他病毒的感染有时也会出现同样的反应,有的药物也会引发淋巴细胞的应激反应,所以出现几个异型淋巴细胞时不必草木皆兵。但是,如果异型淋巴细胞数量持续增多,则不能大意,还应该再做一些其他的检查,比如淋巴细胞免疫分型、细胞化学染色等,以排除淋巴细胞白血病。
淋巴瘤白血病发病机制
淋巴瘤细胞白血病的病理类型属低中度恶性的小细胞型及小裂细胞型高度恶性中原始淋巴细胞型为多见低度恶性B细胞小淋巴细胞型最多见。淋巴母细胞白血病占66%~82%,免疫分型T细胞较B细胞更易合并白血病。
由于淋巴瘤细胞浸润骨髓,因此可出现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数增高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瘤细胞,骨髓可显示淋巴瘤细胞呈一致性地增多。
淋巴瘤骨髓浸润的方式可分为4种:①间质型:幼稚的淋巴瘤细胞散在于粒、红、巨三系正常造血细胞之间;②结节型:瘤细胞呈结节状分布于骨小梁旁或之间,结节与结节之间为正常造血组织;③混合型:结节及间质型同时存在于一张切片中。④弥漫均一型:淋巴瘤细胞弥漫均一性浸润,粒、红巨三系细胞显著减少或缺乏。①及②型化疗缓解率高预后较好尤其①型疗效最好此型在临床上未见伴发脾大及淋巴瘤细胞白血病②型绝大多数为B-细胞性淋巴瘤最容易合并脾大。④型化疗缓解率最低,最容易合并淋巴瘤细胞白血病,预后最差。淋巴瘤累及骨髓的过程是由间质型→结节型→向弥漫均一型发展的。通过半定量观察把淋巴瘤细胞在骨髓中的容量分为“轻中、重度浸润”,淋巴瘤累及骨髓越轻并发淋巴瘤细胞白血病发生率越低,疗效越好反之累及越重越易并发淋巴瘤细胞白血病,疗效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