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的临床症状表现
猝死的临床症状表现
猝死发生前可无任何先兆,部分病人在猝死前有精神刺激或情绪波动,有些出现心前区闷痛,并可伴有呼吸困难、心悸、极度疲乏感,或表现为急性心肌梗塞伴有室性早搏。猝死发生时,心脏丧失有效收缩4-15秒即可有昏厥和抽搐,呼吸迅速减慢,变浅,以致停止。心音消失,血压侧不到,脉搏不能触及,皮肤出现紫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死前有些病人可发出异常鼾声,但有些可在睡眠中安静死去。
冠心病猝死虽可在急性心肌梗死症状与心电图改变出现后1—24h内发生,但更为多见的是发生在起病后1h内,甚而可为冠心病的最早和唯一的表现。这类病人约有半数死于家中、公共场所或路上,未及送医院抢救。猝死的症状具体如下。
有些病人有室性早搏或急性心肌梗死症状。猝死发生时,当心脏丧失有效收缩超过10—15s时,即出现神志不清和抽搐,呼吸迅速减慢、变浅,乃至停止,发绀明显,脉搏不能触及,血压测不到,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心电图多示心室颤动,也可示心脏或心室停搏或电机械分离图型。
有些病人在睡眠中死亡,死前可能发出异常鼾声或惊叫声,也可能无任何动静。
心律失常与猝死
猝死, 通常指非预料中的天然死亡。有些平素看起来很健康的人,以及一些尽管有明确的心脏病史,但临床上没有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心律失常等合并症的患者,突然发生心脏停止跳动、呼吸停止,随即出现意识丧失等临床表现经抢救或来不及抢救而死亡者,均为猝死。现在一些心脏病专家主张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作为猝死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发病6小时内死亡为计算标准。根据经验,发生猝死患者最多的原因是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传导阻滞引起猝死的发生率最高。有的学者认为,如果以1小时为限的话,则绝大多数属于心源性猝死,其病因主要为心肌炎、心肌病、急性巨大肺动脉栓塞、巨大动脉瘤破裂、原发性肺动脉高压、Q-T延长综合征、冠心病等,以冠心病的猝死率为最高,约占总猝死病人的70%~90%。近年来研究证明,直接引起猝死的原因是原发性室颤。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诊断
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则是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突发意识丧失,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特别是心音消失,是心脏骤停最主要的诊断标准。心脏骤停时,常出现喘息性呼吸或呼吸停止,但有时呼吸活动可在心脏停搏发生后持续存在1分钟或更长的时间,如复苏迅速和有效,自动呼吸可以一直保持良好。心脏骤停时,常出现皮肤和黏膜苍白和发绀。在心脏骤停前如有严重的窒息或缺氧,则发绀常很明显。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诊断过程可分为3个时期:
1、实验室检查:可出现由于缺氧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血pH值下降;血糖、淀粉酶增高等表现。
2、心电图检查:有3种图形如下。
(1)心室颤动(或扑动)呈现心室颤动波或扑动波,约占80%,复苏的成功率最高。
(2)心室停搏心电图呈一条直线或仅有心房波。
(3)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虽有缓慢而宽大的QRS波,但不能产生有效的心脏机械收缩。一般认为,心室停顿和电机械分离复苏成功率较低。
3、脑电图:脑电波低平。
心肌缺血的5种类型
1、 心绞痛型
其临床表现为心口出现压榨般的疼痛感觉,可延伸到左上肢,持续3-5分钟,休息下或口含硝酸甘油即自行缓解。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缺氧引发的综合症。
2、 心肌梗死型
往往出现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上,冠状动脉供血长时间急剧减少,致使心肌严重长时间缺血,造成心肌急性坏死。
3、 无症状型
无临床症状但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 ,常见于隐性冠心病。近年来研究发现,有将近25%-50%急性猝死死者中,生前并未发生过心绞痛,但是尸检发现90%的人都出现了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无症状型心肌缺血患者也可能突然转为心肌梗死,严重者引起猝死。因此,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4、 缺血性心肌病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氧气供需不平衡,造成心肌细胞的大量减少、坏死、心肌纤维化、心肌瘢痕形成,引起缺血性心肌病。表现为心脏扩大、僵硬化,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5、 猝死型
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或栓塞,造成心肌缺血,发生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猝死。
心脏猝死的临床表现
虽然猝死例数随年龄而增加,因为冠心病人随年龄而发病多。但是按年龄百分比,猝死率在65死以下的年龄组中占50%以上,在65岁以上低于50%,说明中年是多发期。
猝死多发生于院外,事先也没有明显的症状。在推广了动态心电图和监测病房后对发生当时的情况才有所了解。心电图记录证实猝死当时是发生了严重的心律紊乱。Pandis与 Morganroth(1982年)报道收集的72例猝死心电图,终末心律心快速性室律失常占绝大多数(90.3%)。其中室颤54例(75%),室速演变为室颤11例(15.3%),只有7例(9.7%)是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性静止、心室停搏或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
患者多无前驱症状,或仅有乏力、胸闷、心悸等不特异的感觉,容易被人们所忽略。剧烈的体力活动不是常见的诱因,半数以上发生在一般活动时候。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发病1周内),可能发生危险的室律失常及猝死,若能及时抢救生存,预后较好,再犯机率很低(2%)。一小部分急性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呼吸不规则,脉搏和血压不可测知。心电图记录开始心搏正常,随后心室活动减慢,P波消失,QRS波群增宽呈现心室自搏心律后心搏停止。此种心电-机械脱节发生于大面积梗死或心脏破裂。
动物实验制造冠脉缺血-再灌模型,在正常和缺血心肌交界处记到舒张期的电活动。这些电活动振幅低而不规则,称为破裂的电位。程序刺激诱发室速及(或)室颤前,碎裂电位时间延长甚至占据了整个舒张期。用多电极标测缺血区,可以记到不完整的碎裂电位迂回往返的路线,证明缺血性室速及(或)室颤是折返的机制,是心肌电不稳定的结果。
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急性心梗恢复两周后到半年之内也是不稳定的时期,再梗及猝死率8.9%, 7~30月4.4%,31~54月3.7%。另外有819例在急性期发生过短阵室速,住院后期病死率3~20%,两年病死率达25%。这阶段发生猝死抢救生存,以后再犯机会较大(图5-1)。
临床上也可以见到心电不稳定的现象。动态心电图示原发性室颤前,室性期前收缩(室早或成串的室性搏动增多。用导管电极标测心室内膜,程序刺激诱发室速之前也能记到心内膜碎裂电位,在发生中心的碎裂电位也是延续大半个舒张期。)
心梗3年内病死率在各种室早组的情况:复合室早组病死率高,简单室早与无室早组的死亡情况相同,说明简单室早对预后的影响较少。
高血压的危害
引起肾脏病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小动脉硬化。肾功能减退时,可引起夜尿,多尿、尿中含蛋白、管型及红细胞。尿浓缩功能低下,酚红排泄及尿素廓清障碍。出现氮质血症及尿毒症。
引起猝死
猝死是临床上最为紧急的状态。它表现为忽然发生呼吸、心跳停滞,意识丧失,并常于1小时内死亡。高血压因左心室负荷增加,而致左室肥厚,易患心律失常、冠心病,是猝死的高危因素。冠心病猝死约占全部心血管病猝死的90%。
冠心病的并发症有哪些
冠心病并发症:
冠心病可有心脏性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缺血性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等并发症。
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由冠心病引起最多,占3/4以上在所有冠心病死亡者中50%~70%为猝死。美国Lown报告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每年心脏性猝死者40万,平均每分钟即有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心脏性猝死,其中80%是冠心病引起。不少冠心病患者平时无任何症状,猝死为首发的临床表现约占冠心病猝死的20%左右。在国内一般北方省市的冠心病患病率、猝死率均明显高于南方。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以是缺血性心脏病的惟一症状。可以出现各种快速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但临床多见的冠心病心律失常主要有期前收缩(房性和室性)、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及传导系统障碍导致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
心力衰竭
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造成的心肌血供长期不足、心肌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和萎缩产生散在的或弥漫性心肌纤维化以及心室发生重构所致。患者大多有心肌梗死病史或心绞痛史,逐渐发生心力衰竭,大多先发生左室衰竭然后继以右心衰,为全心衰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二尖瓣脱垂
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在冠心病中的发病率中较高。理化分析76例,14例(18.4%)临床有此综合征。主要由于供应前外乳头肌或后内乳头肌的动脉狭窄后,产生前外或后内乳头肌供血不足及收缩无能引起。
心肌梗死临床症状有哪几类
1、低血压和休克:不少老年患者的低血压可能是心肌急性缺血损伤后,加上大量出汗、呕吐引起血容量不足,或某些血管扩张、镇静等药物作用而致,可持续数周后再上升,但常不能恢复到以往的水平。一般的,病人表现为反应迟钝,面色灰暗,额头、颈部及四肢末端出汗,皮肤温度较低,甚至尿少,收缩压在80~90mmHg或较原基础血压下降60mmHg以上。
2、全身症状:主要是发热。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h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持续1周左右。其次应注意有无心肌梗死新的发展、栓塞性并发症或心肌梗死后症候群。
3、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症状在心肌梗死中占重要地位。常伴反复发作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
4、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生于安静时,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