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推法注意事项
平推法注意事项
1、推拿治疗小儿脑瘫每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2、小儿脑瘫要坚持长期治疗,轻者一年,重者二三年才能有明显效果,但不可能完全恢复正常。
3、保证脑瘫患儿营养充分、合理的教育和功能训练是取得疗效的重要条件,功能训练包括动作训练、言语训练和预防肌肉挛缩等措施。
4、有惊厥、癫痫发作者,应配合止痉剂或抗癫痫药物治疗,以防意外。
针刺疗法(肌张力高的脑瘫慎用):
根据脑瘫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辩症治疗,主要选取头针、体针、舌针、穴位封闭、穴位埋线等治疗,以达到活血化瘀,醒脑开窍之功效。从现代医学来讲其作用即在引发肌体平衡的恢复,扶正祛邪,利用在相应部位刺激,使局部及整体的血气调和,增加抗病能力,平衡身体,放松肌肉张力和增加肌力,恢复健康。
板门的位置与作用 板门的位置
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的大鱼际处,一般以大鱼际上三分之一突起最高处为准,重按会有酸麻感。板门穴是小儿推拿中十分常用的穴位,一般的推拿方法常有推法和揉法。注意在揉板门的适合力道一定要轻快柔和,用力恰当,并且要持之以恒才能起到最好的保健效果。
泻血疗法注意事项
泻血与疏通下水道一样,把人的心脏看作是一个水泵,那么血管就是水道,疏通水道必须从源头开始,要把泻血过程当作是在疏通水道的过程就是了。为什么首先要对 2 号(胃脏穴), 3 号(根穴)穴位泻血治疗呢?这是因为泻血疗法再好,没有良好的体质作基础是不行的。 2 号(胃脏穴)和 3 号(根穴)穴位与树的根茎是一样的 ,只有树根能够吸收到充分的营养 , 树枝才能茂盛。不管多么虚弱的人,只要首先对这个穴位进行泻血治疗,就不会有体力不支的现象出现。所以说,对此穴位进行泻血治疗,且泻血效果很好话,那么就说明肾功能得到了恢复。
需要长期进行泻血治疗时,若服用蜂蜜和竹盐、干虾皮、含铁剂、葡萄汁,就会增加人的造血功能。特别是竹盐是不可少的,长期进行泻血,人体内的盐份浓度会下降,血液中的盐份浓度下降,外界的细菌会容易侵入人体的,这种侵入人体内的细菌和人体内的白血球相遭遇博斗会导致发烧或呼吸困难等。
穴位敷贴的好处 操作简单,易学易用
穴位敷贴的操作简便,且医学易用,容易被人们掌握,一般只需在掌握中医、穴位理论基础,了解药物的主要作用,即可在辨证的指导下进行穴位敷贴操作。甚至可现在医生指导下,注意其应用方法,注意事项,亦可自行进行操作敷贴。
平推法治小儿脑瘫
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生长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和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病,传变较快,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手法宜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常用的手法有以下几种。
1、推法术者以指、掌、拳、肘、足等部位着力于患者体表一定部位或经络上,做前后、上下、左右直线推动。小儿常用拇指平推法。
2、揉法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大鱼际定位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作柔和的旋转动作。
3、拿法用指或全手合力相扣,提拿肌肉或穴位。小儿常用指拿法。
4、摩法手掌附在体表一定部位做环形或往返而有节奏的轻柔摩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使局部产生温热舒适感,有止痛作用。
5、击法以拳、指、掌或背等做拍打或捶击,须用轻柔的指劲或腕动。
6、攘法用手背或腕部附着于一定部位,往返连续滚动,适用于肌肉丰厚处。
7、拨法以指端侧面置于肌肉或肌腱的一侧,做横向或垂直方向的刮动或拨动。
4种针灸手法去除疾病
针灸推拿
头痛
头痛发作时,患者自己可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压至有胀痛感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头痛便可减轻。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用超微针刀或其它针灸方法进行治疗。
膝关节劳损
膝关节病主要表现为活动后膝关节前后、内外侧的疼痛,在排除其它软组织损伤引起的膝关节疼痛外,膝关节本身劳损均可在髌骨四周摸到细小的条索状结节。
选点:根据解剖我们将髌骨看做一块活动的籽骨,功能是协调膝关节运动的。如果髌骨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则膝关节活动也将受限。膝关节病大多数是因髌骨的活动范围受限所致。
治疗:治疗上只需要将髌骨四周的卡压筋膜松解即可,则膝关节活动就正常。我们可以将髌骨四周看做一块钟表。
(1)上楼疼痛松解:10点、11点、1点、2点位的筋膜。
(2)下楼疼痛松解:4点、5点、7点、8点位的筋膜。
(3)内侧疼痛松解:2点、3点、4点位的筋膜。
(4)外侧疼痛松解:8点、9点、10点位的筋膜。
疗效:多数膝关节痛在进行超微针刀松解后,症状可立即减轻或消失。
腰痛
腰3横突综合征患者腰痛,在L3横突尖部可扪及结节及压痛。
选点:在腰3横突同侧棘突旁寻找细小的结节或条索,如双侧发病,应在双侧棘突旁寻找结节或条索。
操作:患者俯卧暴露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在患侧棘突旁结节处将超微针刀垂直刺入,刀口与身体纵轴平行,然后呈扇形面切割2——3刀,以切断结节为标准,进刀深度为1cm。用干棉球按压伤口1——2分钟,隔3日进行1次。
疗效:在L3棘突旁用超微针刀切割后,当时即可检查疗效。一般L3横突尖部的结节及压痛可立刻缓解或消失,这一病例使用的是软组织损伤四大理论中的杠杆理论。本方案转自“康源名医金桥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注:在没有超微针刀的情况下,你可用小针刀治疗同侧的腰3棘突旁的筋结点,进刀深度不能超过1㎝,出刀后腰3横突的疼痛及结节可立刻缓解,不信你可一试,你可通过这一病例考验我们的疗法奇效。
降血压
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激动、劳累等原因往往导致血压会急剧上升,这对患者生命有极大的威胁。此时按压劳宫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常常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1.拇指平推法
用你的大拇指腹为着力点,沿着肌纤维的方向进行按摩,其余的四个手指做支点,来帮助大拇指用力。
(1)手法要领:
①从甲点推向乙点时用力均匀。
②从甲点推向乙点时要匀速。
③对从甲点推向乙点途中所需加重手法刺激的某穴可配合按揉或按压等手法。
④在治疗部位应先涂抹少量冬青青等油类介质,使皮肤有一定的润滑度,以利于操作,并防止推破皮肤。
(2)适用部位:四肢,肩背,腰臀及胸腹等部。
(3)功效:疏经通络、理筋散结、活血祛瘀。
(4)主治:颈、肩腰腿诸痛症,脘腹胀满。
(5)举例说明
落枕
拇指平推痉挛的斜方肌。
脘腹胀满
拇指平推中脘(小儿推拿中常用)。
2.掌平推法
以掌根为着力点于治疗部位,由甲点推向乙点。若需要增大压力时,可用另一手重叠缓慢推进。一般可连续操作5~10遍。掌平推法(1)手法要领:同拇指平推法。
(2)适用部位:腰背、胸腹及下肢等部。
(3)功效:舒筋通络,消积和中。
(4)主治:腰背酸痛、食积、便秘等症。
(5)举例说明
腰背酸痛
掌平推腰背筋膜。
食积
掌平推上腹部。
3.拳平推法
握拳,以食、中、无名、小指四指的近节指间关节为着力点于治疗部位,由甲点推向乙点。由于本法刺激力度较强劲,一般连续操作3~5遍,或更少。
(1)手法要领:同拇指平推法。拳平推法(2)适用部位:腰背部,臀部,四肢部。
(3)功效:理筋解痉,活血止痛。
(4)主治:风湿痹痛、肌肉劳损。
(5)举例说明
风湿痹痛
常以拳平推法对患部作手法刺激。
4.肘平推法
以你的臂膀肘关节为着力点,向上向下来回推,连续做2三次就可以了,因为力度比较强。
(1)手法要领:同拇指平推法。
(2)适用部位: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
(3)功效:理筋活血,祛风散寒。
(4)主治:腰背风湿伴感觉迟钝者,强直性脊柱炎等。
平推法作用及适应症
推法具有行气止痛,温经活络,调和气血的功效。全身各部均可适用。一般拇指平推法适用于肩背部、胸腹部、腰臀部及四肢部。掌推法适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腰背部、胸腹部及大腿部等。拳推法刺激较强,适用于腰背部及四肢部的劳损,宿伤及风湿痹痛而感觉较为迟钝的患者。肘推法刺激最强,适用于腰背脊柱两侧华佗夹脊及两下肢大腿后侧,常用于体型壮实,肌肉丰厚,以及脊柱强直或感觉迟钝的患者。推法操作方式与擦法有相似之外,都为直线运动,但平推法是单方向移动,对体表压力较大,推进速度也缓慢,不要求局部发热,其意在于推动气血运行。
“平推法”是按摩推法的一种,着力较重,推动时需要一定压力。根据病情和治疗部位不同,临床操作中分为拇指平推法、掌平推法、拳平推法、肘平推法四种。
砭石刮痧板的使用方法
角揉法用砭石刮痧板厚边棱角在人体体表穴位、病灶点附近进行回旋摆动运动,称为角揉法。操作要领:手握砭石刮痧板,以厚边棱角边侧或厚棱角面侧为着力点,在患者皮肤的穴位或病灶点处,施以旋转回环的连续动作,用力可轻可重。
注意事项:用砭石刮痧板厚边棱角着力于患部皮肤穴位或病灶点处。
角推法用砭石刮痧板厚边棱角在人体体表的穴位或病灶点处稍施压力,做单方向直线推移运动,称为角推法。操作要领:手握砭石刮痧板,以砭石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为着力点,着力于体表穴位或病灶点处。施术者应上肢肌肉放松、沉肩、垂肘、悬腕,将力集中于砭石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并有节奏地往返直线向前推进,用腕部的摆动带动砭石刮痧板厚边棱角的摆动,使之产生持续均匀的推力与压力。
注意事项:砭石刮痧板厚边棱角着力于体表,施推过程中,腕部要摆动自如、灵活、不可跳跃或略过。
边揉法用砭石刮痧板厚边在人体体表的穴位或病灶点处,进行前后左右、内旋或外旋揉动的方法,称为边揉法。操作要领:手握砭石刮痧板,以薄边对掌心,厚边为着力点,着力于患者皮肤。此时,手腕及臂部放松,以手握砭石刮痧板,腕部灵活自如旋动为宜。动作应连续,着力由轻渐渐加重,再由重渐渐减轻,均匀持续而轻柔的旋转,具体施治部位局部软组织及肌肉的薄厚,决定施力之轻重。注意事项:用砭石刮痧板厚边着力于患部,随腕的回旋而移动,避免触打或跳跃。此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局部操作时间以20~30次或5~10分钟为宜。
拍痧疗法注意事项
拍打注意事项
一、拍打时应避风
拍打时应避风,不可用电扇或空调直吹,以免风寒之邪通过开泄的汗孔进入体内,引起新的疾病。
二、拍打体位
选择体位的原则是考虑施术者拍打方便。二是使病人处于舒适的状态下接受拍打,一般均采用站位或卧位。
三、拍痧的时间
排打的时间应在15—20分钟,原则上每次只治一个病症。如果多部位拍打会使患者出现严重疲劳反应。同一部位拍打间隔时间应为5—7天,同一部位如果痧未退,不要带痧拍打。
四、拍打后要补充水份
拍打前、后饮用热水一杯,可适当补充消耗的水分,防止头晕疲劳,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加快代谢物的排出。
五、拍打后洗浴
拍打后洗浴要在3小时后并要用热水,不可用凉水。
六、皮肤病拍打方法
皮肤外伤或皮肤病有明显炎症红肿,渗液溃烂的不可拍打。可选用相关的穴区治疗。
七、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浮肿者刮拭方法
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力差,血管脆性增加,不宜用泻刮法。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者,宜从下往上拍,且手法一定轻柔,以促进血液循环。
拍打的禁忌症与慎拍症
1.严重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白血病、过敏性紫癜等禁。
2.妊娠期腹部禁。
3.严重糖尿病、皮肤外伤或皮肤有明显炎症、红肿、渗液溃烂者禁。
4.新发生的骨折处、新扭伤局部禁。
5.乳头、肚脐、原因不明的肿块及恶性肿瘤部位禁。
6.妇女月经期。